TW201308338A - 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8338A
TW201308338A TW101116522A TW101116522A TW201308338A TW 201308338 A TW201308338 A TW 201308338A TW 101116522 A TW101116522 A TW 101116522A TW 101116522 A TW101116522 A TW 101116522A TW 201308338 A TW201308338 A TW 2013083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volatile memory
line
flip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6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0730B (zh
Inventor
Kazuaki Ohshima
Hidetomo Kob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ublication of TW201308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8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0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07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10Input/output [I/O] data interface arrangements, e.g. I/O data control circuits, I/O data buff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005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comprising combined but independently operative RAM-ROM, RAM-PROM, RAM-EPROM cel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3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with charge regeneration common to a multiplicity of memory cells, i.e. external refresh
    • G11C11/40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with charge regeneration common to a multiplicity of memory cells, i.e. external refresh with one charge-transfer gate, e.g. MOS transistor, per cel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4/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of cells having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storage properties for back-up when the power is down
    • G11C14/0009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of cells having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storage properties for back-up when the power is down in which the volatile element is a DRAM cel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9/00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 G11C19/28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using semiconductor elements
    • G11C19/287Organisation of a multiplicity of shift regist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5/00Details of stores covered by group G11C11/00
    • G11C5/06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ng storage elements electrically, e.g. by wiring
    • G11C5/063Voltage and signal distribution in integrated semi-conductor memory access lines, e.g. word-line, bit-line, cross-over resistance, propagation dela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12Bit line control circuits, e.g. drivers, boosters, pull-up circuits, pull-down circuits, precharging circuits, equalising circuits, for bit lin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8/00Arrangements for selecting an address in a digital store
    • G11C8/08Word line control circuits, e.g. drivers, boosters, pull-up circuits, pull-down circuits, precharging circuits, for word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2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 H01L27/122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with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not belonging to the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e.g. InGaZnO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2207/22Control and timing of internal memory operations
    • G11C2207/2227Standby or low power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 (AREA)
  • Dram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能在所欲之時序存取及重寫入資料的半導體裝置。半導體裝置包含暫存器電路、位元線、及資料線。暫存器電路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的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選擇電路選擇性地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有關半導體裝置及該半導體裝置的驅動方法。
諸如中央處理單元(CPU)之信號處理電路係根據所欲之用途而在組態中變化。信號處理電路通常具有用以儲存資料或程式之主記憶體以及諸如暫存器及快取記憶體之其他記憶體單元。暫存器具有暫時保持資料以供實行算術處理之用,保持程式執行狀態,或其類似者的功能。此外,快取記憶體係設置於算術電路與主記憶體之間,以便減少對主記憶體的存取,且加速算術處理。
諸如暫存器或快取記憶體之記憶體裝置需比主記憶體更高速度地寫入資料。由於此理由之緣故,通常,正反器電路或其類似物係使用為暫存器,而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或其類似物係使用為快取記憶體。換言之,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使用為該暫存器、該快取記憶體、或其類似物。在揮發性記憶體中之資料係在當停止電源供應電壓的供應時失去。
為了要減少功率消耗,用以在未輸入及輸出資料的期間之週期中,暫時停止供應電源供應電壓至信號處理電路的方法已被建議。在該方法中,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係設置於諸如暫存器或快取記憶體之揮發性記憶體裝置的週邊,以致使資料被暫時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中。因 而,即使當在信號處理電路中停止電源供應電壓的供應時,亦可保持暫存器、快取記憶體、或其類似物中所儲存之資料(例如,請參閱專利文獻1)。
此外,在其中電源供應電壓的供應係在信號處理電路中長時間地停止之情況中,於揮發性記憶體裝置中的資料會在停止電源供應電壓的供應之前被轉移至諸如硬碟或快閃記憶體之外部記憶體裝置,以致可防止資料失去。
[參考文件]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H10-078836號
如上述,在當停止電源供應電壓的供應時提供外部記憶體裝置以供儲存資料之用的情況中,具有其中需要時間以自信號處理電路寫入資料至外部記憶體裝置的問題,而不適用於電源供應之短時間的停止。
此外,在其中信號處理電路中之資料有問題的情況中,需要時間來存取且重寫入資料,以致使信號處理電路無法自其中停止電源供應電壓之供應的狀態迅速返回。
鑑於上述,目的在於提供能以高速度而轉移信號處理電路的資料至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以高頻率而停止電力的供應,且因此,減少功率消耗之半導體裝置。進一步地,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能在所欲的時序存取及重寫入資料之半導體裝置。
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提供用於半導體裝置之中所包含的每一個正反器電路。資料係在正反器電路與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之間傳送及接收,而藉以使資料可被高速度地轉移。此外,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設置有佈線,而直接寫入資料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及自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讀取資料,以致使儲存於半導體裝置中之資料可透過該佈線而在所欲的時序存取及重寫入。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半導體裝置,其包含:暫存器電路,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的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位元線;以及資料線。該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該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選擇電路選擇性地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係半導體裝置,其包含:暫存器電路,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的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位元線;資料線;字線;以及記憶體寫入致能線。該字線及該記憶體寫入致能線係電性連接至該選擇電路。該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該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選擇電路包含第一開關及第二開關,該第一開關係用以決定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字線或該記憶體寫入致能線之間的電性連接,以及該第二開關係用以決定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資料 線或該位元線之間的電性連接。
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係半導體裝置,其包含:複數個暫存器電路,係設置於矩陣中;位元線;以及資料線。該等暫存器電路之各者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的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該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選擇電路選擇性地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
本發明之仍另一實施例係半導體裝置,包含:複數個暫存器電路,係設置於矩陣中;位元線;資料線;字線;以及記憶體寫入致能線。該等暫存器電路之各者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的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字線及該記憶體寫入致能線係電性連接至該選擇電路。該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該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選擇電路包含第一開關及第二開關,該第一開關係用以決定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字線或該記憶體寫入致能線之間的電性連接,以及該第二開關係用以決定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資料線或該位元線之間的電性連接。
使用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之選擇電路選擇第一操作模式、第二操作模式、第三操作模式、及第四操作模式的任一者,該第一操作模式係用以透過該正反 器電路而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該第二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正反器電路,該第三操作模式係用以儲存根據該位元線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以及該第四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位元線。
使用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之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半導體裝置,其包含電晶體及電容器,該電晶體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形成區中,以及該電容器包含電性連接至該電晶體之第一電極的一電極及接地的另一電極。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係儲存於其中該電晶體之該第一電極與該電容器之該一電極彼此互相電性連接的節點之中。
具有低功率消耗之半導體裝置可被提供。在該半導體裝置中,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設置用於暫存器電路中所包含之每一個正反器電路,且即使當停止電力的供應時,亦可儲存資料;因此,可減少功率消耗。進一步地,透過用以在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暫存器電路之外部部分間直接傳送及接收資料的佈線,半導體裝置可在所欲的時序存取及重寫入資料。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來詳細敘述本發明之實施例。注意的是,本發明並未受限於下文之說明,且熟習於本項 技藝之該等人士將易於瞭解的是,各式各樣的改變及修正可予以作成,而不會背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因此,本發明不應受限於下文之該等實施例的說明。注意的是,在下文所述之本發明的結構中,相同的部分或具有相似功能的部分係藉由相同的參考符號而表示於不同的圖式中,且其說明將不再予以重複。
注意的是,在此說明書中所描繪的每一個圖式中,於某些情況中,為清楚起見,各自之組件的尺寸、層厚度、或區域被誇大。因此,本發明之實施例並未受限於該等比例。
注意的是,在此說明書及其類似者中,〝電性連接〞之用語包含其中組件係透過〝具有任何電功能之物體〞而連接的情況。在〝具有任何電功能之物體〞上並無特殊的限制,只要電信號可在透過該物體而連接的組件之間被傳送及接收即可。〝具有任何電功能之物體〞的實例包含除了電極及佈線外之諸如電晶體的開關元件、電阻器、線圈、電容器、以及具有各式各樣功能的元件。
注意的是,電壓通常意指兩點之電位間的差異(亦稱為電位差)。然而,在某些情況中,電壓及電位的位準係使用伏特(V)而表示於電路圖或其類似者之中,以致不容易區別它們。此係因為在此說明書中,於一點之電位與將成為參考之電位(亦稱為參考電位)間的電位差係在某些情況中被使用為該點之電壓的緣故。
源極及汲極的功能可在當例如,使用相反極性的電晶 體或改變電流流動的方向於電路操作之中時互換。因此,〝源極〞及〝汲極〞的用語可在此說明書之中互換。在此說明書及其類似者中,於某些情況中,電晶體之源極及汲極的其中一者係稱為〝第一電極〞,以及該源極及該汲極的另一者係稱為〝第二電極〞。
(實施例1)
在此實施例中,將敘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
<基本電路>
首先,將敘述此實施例中之半導體裝置的暫存器電路之一模式及其操作。第1A圖係該暫存器電路的方塊圖。在第1A圖中所示之暫存器電路100包含正反器電路101、選擇電路103、及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在第1A圖中,資料線(Data)係電性連接至正反器電路101,且位元線(BIT)係透過選擇電路103而電性連接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該正反器電路101係電性連接至輸出信號線(Q)。
資料線(Data)之電位係輸入至正反器電路101。正反器電路101儲存對應於輸入之電位的資料做為其內部之狀態,且透過輸出信號線(Q)而輸出該資料至外部部分。
注意的是,對應於電位的資料意指具有對應於資料〝 1〞或〝0〞之電位的1位元資料。二不同電位的任一者被選擇性地供應,以及使該等電位的其中一者(例如,高電位或高位準)對應至資料〝1〞且使該等電位的另一者(例如,低電位或低位準)對應至資料〝0〞。進一步地,電位可選自三或更多個不同的電位,以致使多值(多位元)之資料被寫入,而產生半導體裝置之記憶體容量的增加。
大致地,正反器電路包含至少二算術電路。該正反器電路可具有具備回授迴圈之組態,其中一算術電路的輸出係輸入至另一個算術電路,且該另一個算術電路的輸出係輸入至該一算術電路。因此,正反器電路係揮發性記憶體電路,其儲存且輸出對應於來自資料線(Data)所輸入之電位的資料。在暫存器電路100中,正反器電路101的輸出係輸入至選擇電路103。
正反器電路101的輸出及位元線(BIT)的電位係輸入至選擇電路103。選擇電路103的輸出端子係電性連接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的輸入端子。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係根據藉由該選擇電路103所選擇的操作模式,而傳送資料至正反器電路101或位元線(BIT),或自正反器電路101或位元線(BIT)接收資料。
在此,將說明藉由選擇電路103所選擇之半導體裝置的操作模式。
選擇電路103選擇半導體裝置之四個操作模式的其中一者。該四個操作模式係用以透過正反器電路101而儲存根據資料線(Data)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 路105中的第一操作模式,用以輸入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資料至正反器電路101的第二操作模式,用以儲存根據位元線(BIT)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的第三操作模式,以及用以輸入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資料至位元線(BIT)的第四操作模式。
該四個操作模式係結合以致能半導體裝置之功率消耗的降低。將敘述操作方法。
在此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資料線(Data)的電位係輸入至正反器電路101,且根據該電位的資料係儲存於正反器電路101中。如上述,因為正反器電路101係揮發性記憶體電路,所以需要電力的供應以保持正反器電路101之中所儲存的資料。因此,為了要保持儲存於正反器電路101中之資料,即使在未重寫入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之期間的週期中,亦需要持續的電源供應。
然而,在此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每一個暫存器電路100包含電性連接至正反器電路101的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因此,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可藉由在未改變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之期間的週期中,藉由儲存資料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而予以保持,即使當電力的供應停止時亦然。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可在當選擇電路103選擇第一操作模式時,被儲存在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
其次,選擇電路103選擇第二操作模式,以致使儲存 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資料儲存於正反器電路101中,而可藉以使正反器電路101返回至電力之供應停止前狀態。
此外,選擇電路結合該四個操作模式,使得半導體裝置可在所欲之時序存取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將敘述操作模式。
選擇電路103選擇第一操作模式,而藉以使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在此狀態中,選擇電路103選擇第四操作模式,以致使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資料輸入至位元線(BIT);因而,根據正反器電路101之內部狀態的電位被輸入至位元線(BIT)。因此,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可藉由讀取輸入至位元線(BIT)的電位,而予以存取。
進一步地,在其中存取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且發現問題的情況,可易於在此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重寫入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將敘述操作方法。
為了要重寫入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首先,第三操作模式係藉由選擇電路103所選取。在該第三操作模式中,根據將被重寫入之資料的電位係輸入至位元線(BIT),且根據該位元線(BIT)之電位的資料係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
接著,第二操作模式係藉由選擇電路103所選取,以致使根據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資料的電位輸入至正反器電路101。因此,來自位元線(BIT)所輸 入之將被重寫入的資料被輸入至正反器電路101。
在此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正反器電路101的資料係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且因此,可透過位元線(BIT)而直接寫入及讀取;因而,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可在所欲之時序予以存取及重寫入。
將敘述其中顯示更多特定組態之選擇電路103及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的暫存器電路200。該暫存器電路200係顯示於第1B圖中。
如第1B圖中所示,包含第一開關202及第二開關203的電路可形成選擇電路103。
第一開關202係電性連接至字線(WORD)及寫入致能線(WE)。第一開關202的輸出係輸入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第一開關202係輸出字線(WORD)之電位或寫入致能線(WE)之電位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的開關。
第二開關203係電性連接至正反器電路101的輸出端子及位元線(BIT)。第二開關203的輸出係輸入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第二開關203係輸出根據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之電位或位元線(BIT)之電位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的開關。第二開關203決定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與正反器電路101或位元線(BIT)之間的電性連接。
第1B圖中所示之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包含電晶體204和電容器205。電晶體204的第一電極係電性連接 至電容器205之一電極,且電容器205的另一電極係接地。資料係儲存於其中電晶體204的第一電極與電容器205之該一電極彼此互相電性連接的節點(在下文中,亦簡稱為節點)中。
電晶體204的閘極電極係電性連接至包含於選擇電路103中的第一開關202,且字線(WORD)的電位或寫入致能線(WE)的電位係輸入至電晶體204的閘極電極。也就是說,電晶體204係根據字線(WORD)及寫入致能線(WE)的電位,而在開啟與關閉之間切換。
電晶體204的第二電極係電性連接至包含於選擇電路103中的第二開關203。當電晶體204導通時,則根據正反器電路101之內部狀態的電位或位元線(BIT)的電位係自第二開關203輸入,且輸入至其中電晶體204的第一電極與電容器205之該一電極彼此互相電性連接的節點。
具有小的截止狀態電流之電晶體係使用為電晶體204。在使用具有小的截止狀態電流之電晶體做為電晶體204的情況中,儲存於該節點中的資料可藉由關閉電晶體204而保持長時間,即使當停止電力的供應時亦然。
為了要寫入資料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例如,對應於二相異電位之任一者的電荷(在下文中,供應低電位的電荷係稱為電荷QL,以及供應高電位的電荷係稱為QH)被選擇性地供應至電容器205。使QL及QH的其中一者對應於資料〝1〞且使另一者對應於資料〝0〞,以致使1位元之資料可被寫入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注意 的是,電荷可選自對應於三或更多個不同電位之電荷,而可產生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之記憶體容量的增加。
注意的是,使用於電晶體204之具有小的截止狀態電流之電晶體可係例如,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之電晶體(其中通道係形成於氧化物半導體層中之電晶體)。因為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之電晶體的截止狀態電流係其中通道形成於矽中之電晶體的截止狀態電流之十萬分之一,所以可忽視由於關閉之電晶體204的電荷漏洩所導致之累積在電容器205中之電荷的損失。因此,儲存於該節點中之電位可保持長時間。在第1B圖中,為了要指出電晶體204係包含氧化物半導體之電晶體,〝OS〞係寫在電晶體204之側。
透過具有上述組態之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在寫入新的資料之情況中,寫入之資料的拭除並非必要,且寫入之資料可藉由寫入另外的資料而予以直接地再寫入。因此,可抑制由於資料的拭除所導致之操作速度的減低。換言之,半導體裝置可以以高速度而操作。
進一步地,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並不具有已成為習知浮動閘極電晶體的問題之閘極絕緣層(隧道絕緣層)劣化的問題。也就是說,可解決已被視為問題之由於電子注入至浮動閘極之內所導致之閘極絕緣層劣化的問題。此意指的是,在原則上,並無寫入次數上的限制。再者,用於習知浮動閘極電晶體中之寫入或拭除所需的高壓亦非屬必要。
將參照時序圖來詳細敘述第1B圖中所示之暫存器電路200的操作。首先,將敘述使用以說明第1B圖中所示之暫存器電路200的操作之正反器電路的特定電路組態。第2圖顯示使用於暫存器電路200中之正反器電路101。注意的是,可使用於此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之正反器電路的組態並未受限於第2圖中的組態。
第2圖中所示之正反器電路101包含反相器電路251、開關電路252、反相器電路253、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開關電路256、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
資料線(Data)的電位係輸入至正反器電路101。資料線(Data)的電位係透過開關電路252而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該資料線(Data)的電位係藉由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所反相,且輸入至信號線(L)及開關電路256。注意的是,所輸入至信號線(L)的電位被讀出為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所輸入至開關電路256的電位係藉由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而被再次反相,且變成相等於資料線(Data)的電位,並自輸出信號線(Q)輸出。輸出信號線(Q)的電位係正反器電路101的輸出電位,且係藉由使該正反器電路101之內部狀態的電位反相所獲得的電位。
開關電路252及開關電路256的導通狀態係藉由時脈信號(CLK)所控制。藉由反相器電路251所反相之時脈信號係輸入至開關電路252,且時脈信號係直接輸入至開 關電路256,以致當開關電路252及開關電路256的其中一者係開啟時,則其另一者係關閉。在此,當輸入低位準之電位至時脈信號線(CLK)時,則開關電路252係關閉且開關電路256係開啟,以及當輸入高位準之電位至時脈信號線(CLK)時,則開關電路252係開啟且開關電路256係關閉。
具有其中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的輸出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且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的輸出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之回授迴圈的閂鎖電路被形成。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的輸出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且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的輸出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因此,可將資料保持於閂鎖電路中。
時脈信號(CLK)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且該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係僅在當時脈信號(CLK)係在高位準時才操作。因此,當由於做為時脈信號(CLK)之高位準電位的輸入而使開關電路252開啟且使開關電路256關閉時,則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操作,且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的閂鎖電路保持電位。
且有其中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的輸出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且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的輸出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之回授迴圈的閂鎖電路被形成。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的輸出係輸入至時脈控 制反相器電路258且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的輸出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因此,可將資料保持於閂鎖電路中。
藉由反相器電路251所反相之時脈信號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且該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係僅在當該時脈信號係在低位準時才操作。因此,當由於做為時脈信號(CLK)之低位準電位的輸入而使開關電路252關閉且使開關電路256開啟時,則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操作,且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的閂鎖電路保持電位。
讀取致能線(RE)的電位係透過反相器電路253而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當輸入高位準電位至讀取致能線(RE)時,則藉由反相器電路253所反相之低位準電位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且該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的操作停止。因此,當輸入高位準電位至讀取致能線(RE)時,則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的閂鎖電路並不保持資料。
上述係第2圖中所示之正反器電路101的組態及操作。接著,將敘述第1B圖中之暫存器電路200的操作。在此,將敘述使用第2圖中之正反器電路101做為正反器電路101的情況。第3圖、第4A及4B圖、以及第5A及5B圖顯示暫存器電路200的時序圖。
在第3圖、第4A及4B圖、以及第5A及5B圖中所示的時序圖中,MEM顯示選擇信號線的電位;BIT,位元 線的電位;WORD,字線的電位;RE,讀取致能線的電位;WE,寫入致能線的電位;CLK,時脈信號的電位;Data,資料線的電位;L,信號線的電位;Q,正反器電路之輸出信號的電位;以及MEM_D,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的資料(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之節點中的資料)之電位。
首先,將敘述暫存器電路中的正反器電路之正常操作的時序圖。第3圖中之時序圖顯示正反器電路的正常操作。在正反器電路的正常操作中,選擇電路103可選擇任何操作模式。因此,選擇信號線(MEM)、位元線(BIT)、字線(WORD)、讀取致能線(RE)、及寫入致能線(WE)之各者的電位可係給定之電位。在時序圖中,給定之電位係由虛線所示,且藉由符號(X)所表示。
當時脈信號(CLK)係在低位準時,則在正反器電路101中,開關電路252係關閉,以致使根據資料線(Data)之電位的資料被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根據資料線(Data)之電位的資料係藉由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所反相,且傳送至信號線(L)。然後,當時脈信號(CLK)係在高位準時,則開關電路252開啟且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操作,以致使信號線(L)的電位被保持於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的閂鎖電路中。
進一步地,當時脈信號(CLK)係在高位準時,則開關電路256係關閉,以致使藉由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 所反相的資料被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當所反相之資料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時,則該資料係藉由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而被再次反相,且透過正反器電路101的輸出信號線(Q)而予以輸出。
然後,當時脈信號(CLK)係在低位準時,則開關電路256開啟且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操作,以致使正反器電路之輸出信號線(Q)的電位被保持於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8的閂鎖電路中。
接著,將敘述當選擇電路103選擇第一操作模式時之用以透過正反器電路101而儲存根據資料線(Data)的資料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操作。
第4A圖顯示第一操作模式的時序圖。選擇信號線(MEM)的電位係設定於高位準,以致使選擇電路103選擇第一操作模式。當選擇信號線(MEM)係在高位準時,則電晶體204的閘極電極係透過第一開關202而電性連接至寫入致能線(WE)。此外,正反器電路101之輸出端子係透過第二開關203而電性連接至電晶體204的第二電極。
當時脈信號(CLK)係在低位準,且同時,第一操作模式係藉由選擇電路103所選擇時,則資料線(Data)的電位係藉由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所反相,且輸入至信號線(L)。然後,當時脈信號(CLK)係在高位準時,則開關電路252開啟,以致使信號線(L)的電位被保持 於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中。此外,開關電路256係關閉,以致使藉由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所反相之信號線(L)的電位之電位(資料線(Data)的電位)被輸出至輸出信號線(Q)。
此時,將寫入致能線(WE)設定於高位準,而藉以使高位準之電位被輸入至電晶體204的閘極電極,而使電晶體204導通。因此,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係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的節點中。然後,將寫入致能線(WE)設定於低位準,而藉以使電晶體204關閉。因為電晶體204的截止狀態電流係極小,所以可藉由關閉電晶體204而使該節點中所儲存之電位保持極長的時間。
透過上述操作,可將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因此,半導體裝置可保持正反器電路101的內部狀態,即使當停止電力的供應時亦然。
在此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係提供即使當停止電力的供應時亦能儲存資料之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以供每一個正反器電路之用;因此,電力的供應可在當正反器電路之內部狀態未改變時予以停止,而產生功率消耗的減少。
其次,將敘述當第二操作模式係藉由選擇電路103所選擇時之用以輸入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的資料至正反器電路101之操作。第4B圖顯示第二操作模式的時序圖。
選擇信號線(MEM)的電位係設定於高位準,以致使 選擇電路103選擇第二操作模式。當選擇信號線(MEM)係在高位準時,則電晶體204的閘極電極係透過第一開關202而電性連接至寫入致能線(WE)。此外,正反器電路101之輸出端子係透過第二開關203而電性連接至電晶體204的第二電極。
當在第二操作模式中之時脈信號(CLK)係在低位準時,則資料線(Data)的電位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且所反相之資料線(Data)的電位係輸入至信號(L)。
在此,當時脈信號(CLK)係在高位準時,則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的閂鎖電路操作,且信號線(L)的電位被保持。此外,開關電路256係關閉,以致使藉由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所反相之資料被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所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之資料係藉由該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7所反相,且自正反器電路101的輸出端子輸出。
此時,當設定讀取致能線(RE)於高位準時,則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的操作停止,且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之閂鎖電路的操作亦停止。
當寫入致能線(WE)係設定於高位準以使電晶體204導通,且同時,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之閂鎖電路的操作停止時,則儲存於電晶體204與電容器205間之節點中的電位(MEM_D) 係透過信號線(L)而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中。
儲存於該節點中之電位係保持於信號線(L)中,即使當寫入致能線(WE)的電位係在上述操作之後返回至低位準時亦然。因此,當設定讀取致能線(RE)於低位準以重新啟動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的操作以及包含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及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5之閂鎖電路的操作時,則儲存於該節點中之電位被保持於該閂鎖電路中。
然後,當時脈信號(CLK)係在低位準時,則開關電路252關閉,且資料線(Data)的電位係輸入至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254,以致使正反器電路101之正常操作重新啟動。
注意的是,在此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係使用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之電晶體(其中通道係形成於氧化物半導體層中之電晶體)做為電晶體204。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之電晶體具有極小截止狀態電流的特徵。所以,電容器205的電位可藉由關閉電晶體204而保持極長的時間。
接著,將敘述當選擇電路103選擇第三操作模式時之用以儲存根據位元線(BIT)之電位的資料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操作。
第5A圖顯示第三操作模式。選擇信號線(MEM)係設定於低位準,以致使選擇電路103選擇第三操作模式。當選擇信號線(MEM)係在低位準時,則電晶體204的閘 極電極係透過第一開關202而電性連接至字線(WORD)。此外,位元線(BIT)係透過第二開關203而電性連接至電晶體204的第二電極。
注意的是,在第三操作模式中,讀取致能線(RE)、時脈信號線(CLK)、資料線(Data)、信號線(L)、及正反器電路之各者的輸出可係給定之電位。
在第三操作模式中,字線(WORD)係設定於高位準,以致使電晶體204導通且使根據位元線(BIT)之電位的電位被儲存於其中電晶體204的第一電極與電容器205的該一電極彼此互相電性連接之節點中。輸入將被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電位至位元線(BIT)的時序係在將字線(WORD)設定於高位準及將位元線(BIT)的電位輸入至該節點之前。
接著,將敘述當第四操作模式係藉由選擇電路103所選擇時之用以輸入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的電位至位元線(BIT)之操作。第5B圖顯示第四操作模式。選擇信號線(MEM)係設定於低位準,以致使選擇電路103選擇第四操作模式。當選擇信號線(MEM)係在低位準時,則電晶體204的閘極電極係透過第一開關202而電性連接至字線(WORD)。此外,位元線(BIT)係透過開關203而電性連接至電晶體204的第二電極。
在第四操作模式中,中位準電位係輸入至位元線(BIT)。然後,字線(WORD)係設定於高位準而使電晶體204導通,以致使儲存於電晶體204與電容器205間之 節點中的電位被輸入至位元線(BIT)。此時,位元線(BIT)的電位係在其中儲存於電晶體204及電容器205中之電位係在高位準的情況中,自中位準上升至高位準。在其中儲存於電晶體204及電容器205中之電位係在低位準的情況中,位元線(BIT)的電位並不上升。
因此,儲存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105中之電位可藉由識別位元線(BIT)之電位的位準而被讀取。例如,將位準移位器連接至位元線(BIT)的頂端,其中接近於高位準電位之位元線(BIT)的電位可被固定為高位準,以致可完全讀取該電位。
該四個操作模式的給定組合可在當正反器電路的內部狀態未改變時,停止電力的供應,而產生功率消耗的減少。進一步地,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的電位係自暫存器電路的外部部分直接讀取,而可藉以使正反器電路的內部狀態在所欲之時序被存取。而且,可易於重寫入正反器電路的內部狀態。
<應用實例>
其次,將敘述包含複數個上文所述之暫存器電路的半導體裝置及其操作。第6圖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其包含複數個上文所述且設置於矩陣中之暫存器電路。
在第6圖中之半導體裝置包含配置於m(列)及n(行)之矩陣中的暫存器電路,n個位元線、m個字線、記 憶體控制器、位元行解碼器、字列解碼器、及核心(CORE IO)。
第6圖中之暫存器電路各自具有與第1B圖中所示之暫存器電路100的組態相似的組態。也就是說,該等暫存器電路之各者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此外,該等選擇電路之各者包含第一開關及第二開關,且該等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之各者包含具有小的截止狀態電流之電晶體(包含氧化物半導體之電晶體)及電容器。在一行之中的該等暫存器電路共享一位元線,且在一列之中的該等暫存器電路共享一字線,而該一位元線係電性連接至該等選擇電路之各者。
在此實施例中,包含於該複數個暫存器電路中之該等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並未彼此互相串聯連接,且該等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之各者係連接至位元線及字線;然而,用以配置該等暫存器電路於矩陣中的方法並未受限於此。
注意的是,寫入致能線(WE)、選擇信號線(MEM)、資料線(Data)、時脈信號線(CLK)、及其類似者可具有與第1B圖中之該等組態相似的組態,且因此,並未被顯示於第6圖之中。
該n個位元線係電性連接至位元行解碼器,且在第k行中的位元線(k係大於或等於1且小於或等於n之整數)係電性連接至包含於第k行中之暫存器電路中的選擇電路及第二開關。
該m個字線係電性連接至字列解碼器,且在第q列 中的字線(q係大於或等於1且小於或等於m之整數)係電性連接至包含於第q列中之暫存器電路中的選擇電路及第一開關。
記憶體控制器根據核心的內部狀態或算術結果而決定資料將被寫入或讀取的暫存器電路。例如,當記憶體控制器決定資料將被寫入的暫存器電路時,則選擇電路選擇第三操作模式,且預定的電位自記憶體控制器輸入至位元行解碼器及字列解碼器。
例如,資料將被寫入或讀取之暫存器電路的位址資料係傳送至字列解碼器。然後,字列解碼器輸入預定的電位至字線以回應於該位址資料,使得將寫入及讀取資料之暫存器電路係在主動狀態中。
將被寫入至暫存器電路的資料係傳送至位元行解碼器。然後,對應於將被寫入之資料的電位係自位元行解碼器輸入至位元線。來自位元行解碼器所供應的電位係儲存於藉由字列解碼器而使成為在主動狀態中的暫存器電路中。
包含於暫存器電路中之正反器電路的輸入端子及輸出端子係連接至邏輯操作電路、主記憶體、或其類似者,且配置於矩陣中之該等正反器電路形成信號處理電路。在該信號處理電路中,正反器電路具有實行算術處理或暫時保持程式執行狀態之功能。
在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中,因為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設置用於每一個正反器,所以即使設置複數個暫存器電路,亦可高速度地讀出資料。進一步地,資料可被直接寫 入至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或自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讀取,以致使信號處理電路的內部狀態可易於被存取及重寫入。
此實施例可與任何其他的實施例適當地結合。
(實施例2)
將敘述包含於實施例1中所描述的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具有小的截止狀態電流之電晶體。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電晶體係給定為具有小的截止狀態電流之電晶體。
將參照第23A至23D圖來敘述此實施例中之電晶體的結構。注意的是,第23A至23D圖係各自顯示該電晶體之結構實例的概略橫剖面視圖。
第23A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係設置於絕緣層600(a)及嵌入式絕緣體612a(a)及612b(a)之上,該等嵌入式絕緣體612a(a)及612b(a)係形成為嵌入於絕緣層600(a)中。
第23A圖中所示的電晶體包含閘極電極601(a)、閘極絕緣層602(a)、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源極電極605a(a)、及汲極電極605b(a)。
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包含雜質區604a(a)及雜質區604b(a)。雜質區604a(a)與雜質區604b(a)係彼此互相分離,且摻雜物(雜質)係給予該處。在雜質區604a(a)與雜質區604b(a)之間的區域用作通道形成區。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係設置於絕緣層600(a)之上。該雜質區604a(a)及該雜質區604b(a)無需一定要被設置。注意的是 ,在第23A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中,雜質區604a(a)及雜質區604b(a)係具有n+型導電性之半導體區。
側壁絕緣體616a(a)及側壁絕緣體616b(a)係設置於閘極電極601(a)的兩側表面上,且絕緣層606(a)係設置於閘極電極601(a)的上方部分中,以防止閘極電極601(a)與另外之佈線短路。
源極電極605a(a)及汲極電極605b(a)係設置於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之上,且電性連接至該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
源極電極605a(a)與雜質區604a(a)的一部分重疊。當源極電極605a(a)與雜質區604a(a)的一部分重疊時,則在該源極電極605a(a)與該雜質區604a(a)之間的電阻可變低。
汲極電極605b(a)與雜質區604b(a)的一部分重疊。當汲極電極605b(a)與雜質區604b(a)的一部分重疊時,則在該汲極電極605b(a)與雜質區604b(a)之間的電阻可變低。
閘極絕緣層602(a)係設置於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之上。
閘極電極601(a)與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重疊,而該閘極絕緣層602(a)介於其間。以閘極絕緣層602(a)介於其間而與閘極電極601(a)重疊之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中的區域用作通道形成區。
第23B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係設置於絕緣層600(b)及嵌入式絕緣體612a(b)及612b(b)之上,該等嵌入式絕緣體 612a(b)及612b(b)係形成為嵌入於絕緣層600(b)中。
第23B圖中所示的電晶體包含閘極電路601(b)、閘極絕緣層602(b)、氧化物半導體層603(b)、源極電極605a(b)、及汲極電極605b(b)。
氧化物半導體層603(b)包含雜質區604a(b)及雜質區604b(b)。雜質區604a(b)與雜質區604b(b)係彼此互相分離,且摻雜物(雜質)係給予該處。在雜質區604a(b)與雜質區604b(b)之間的區域用作通道形成區。氧化物半導體層603(b)係設置於絕緣層600(b)之上。注意的是,該雜質區604a(b)及該雜質區604b(b)無需一定要被設置。注意的是,在第23B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中,雜質區604a(b)及雜質區604b(b)係具有n+型導電性之半導體區。
側壁絕緣體616a(b)及側壁絕緣體616b(b)係設置於閘極電極601(b)的兩側表面上,且絕緣層606(b)係設置於閘極電極601(b)的上方部分中,以防止閘極電極601(b)與另外之佈線短路。
源極電極605a(b)及汲極電極605b(b)係設置於氧化物半導體層603(b)之上,且電性連接至該氧化物半導體層603(b)。
源極電極605a(b)與雜質區604a(b)重疊。當源極電極605a(b)與雜質區604a(b)重疊時,則在該源極電極605a(b)與該雜質區604a(b)之間的電阻可變低。
汲極電極605b(b)與雜質區604b(b)重疊。當汲極電極605b(b)與雜質區604b(b)重疊時,則在該汲極電極 605b(b)與該雜質區604b(b)之間的電阻可變低。
閘極絕緣層602(b)係設置於氧化物半導體層603(b)之上。
閘極電極601(b)與氧化物半導體層603(b)重疊,而該閘極絕緣層602(b)介於其間。以閘極絕緣層602(b)介於其間而與閘極電極601(b)重疊之氧化物半導體層603(b)中的區域用作通道形成區。
在第23A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中,雜質區604a(a)及雜質區604b(a)係分別設置成與側壁絕緣體616a(a)及側壁絕緣體616b(a)重疊。相反地,在第23B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中,雜質區604a(b)及雜質區604b(b)係分別設置成不與側壁絕緣體616a(b)及側壁絕緣體616b(b)重疊。
第23C圖中所示的電晶體包含閘極電極601(c),閘極絕緣層602(c)、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源極電極605a(c)、及汲極電極605b(c)。
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包含雜質區604a(c)及雜質區604b(c)。雜質區604a(c)與雜質區604b(c)係彼此互相分離,且摻雜物(雜質)係給予該處。在雜質區604a(c)與雜質區604b(c)之間的區域用作通道形成區。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係設置於絕緣層600(c)之上。注意的是,該雜質區604a(c)及該雜質區604b(c)無需一定要被設置。
源極電極605a(c)及汲極電極605b(c)係設置於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之上,且電性連接至該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源極電極605a(c)及汲極電極605b(c)的側表面係 成錐狀。
源極電極605a(c)與雜質區604a(c)的一部分重疊;然而,此實施例並未受限於此。當源極電極605a(c)與雜質區604a(c)的一部分重疊時,則在該源極電極605a(c)與該雜質區604a(c)之間的電阻可變低。與源極電極605a(c)重疊之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之全部區域可係雜質區604a(c)。
汲極電極605b(c)與雜質區604b(c)的一部分重疊;然而,此實施例並未受限於此。當汲極電極605b(c)與雜質區604b(c)的一部分重疊時,則在該汲極電極605b(c)與該雜質區604b(c)之間的電阻可變低。與汲極電極605b(c)重疊之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之全部區域可係雜質區604b(c)。
閘極絕緣層602(c)係設置於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源極電極605a(c)、及汲極電極605b(c)之上。
閘極電極601(c)與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重疊,而該閘極絕緣層602(c)介於其間。以閘極絕緣層602(c)介於其間而與閘極電極601(c)重疊之氧化物半導體層603(c)中之區域用作通道形成區。
第23D圖中所示的電晶體包含閘極電極601(d)、閘極絕緣層602(d)、氧化物半導體層603(d)、源極電極605a(d)、及汲極電極605b(d)。
源極電極605a(d)及汲極電極605b(d)係設置於絕緣層600(d)之上。源極電極605a(d)及汲極電極605b(d)的側表 面係成錐狀。
氧化物半導體層603(d)包含雜質區604a(d)及雜質區604b(d)。雜質區604a(d)與雜質區604b(d)係彼此互相分離,且摻雜物係給予該處。在雜質區604a(d)與雜質區604b(d)之間的區域用作通道形成區。例如,氧化物半導體層603(d)係設置於源極電極605a(d)、汲極電極605b(d)、及絕緣層600(d)之上,且係電性連接至該源極電極605a(d)及該汲極電極605b(d)。注意的是,雜質區604a(d)及雜質區604b(d)無需一定要被設置。
雜質區604a(d)係電性連接至源極電極605a(d)。
雜質區604b(d)係電性連接至汲極電極605b(d)。
閘極絕緣層602(d)係設置於氧化物半導體層603(d)上。
閘極電極601(d)與氧化物半導體層603(d)重疊,而該閘極絕緣層602(d)介於其間。以閘極絕緣層602(d)介於其間而與閘極電極601(d)重疊之氧化物半導體層603(d)中之區域用作通道形成區。
進一步地,將敘述第23A至23D圖中所示的組件。
做為絕緣層600(a)至600(d)的各者,例如,可使用絕緣氧化物、具有絕緣表面的基板、或其類似物。進一步地,可使用事先將元件形成於上之層做為該等絕緣層600(a)至600(d)的各者。
閘極電極601(a)至601(d)的各者具有電晶體之閘極的功能。注意的是,具有電晶體閘極之功能的層可稱為閘極 佈線。
做為閘極電極601(a)至601(d),例如,可使用諸如鉬、鎂、鈦、鉻、鉭、鎢、鋁、銅、釹、或鈧之金屬或包含該等金屬的任一者做為主要成分之合金的層。選擇性地,閘極電極601(a)至601(d)可藉由堆疊可使用於閘極電極601(a)至601(d)之任何材料的層而予以形成。
例如,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之各者可係氧化矽層、氮化矽層、氮氧化矽層、氧化氮化矽層、氧化鋁層、氮化鋁層、氮氧化鋁層、氧化氮化鋁層、氧化鉿層、或氧化鑭層。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之各者可藉由堆疊可使用於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之任何材料的層而予以形成。
選擇性地,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可使用包含例如,屬於週期表中之族13的元素之材料及氧的絕緣層。當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包含屬於族13的元素時,則使用各自包含屬於族13的元素之絕緣層做為與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接觸的絕緣層,可使該等絕緣層與該等氧化物半導體層之間的介面狀態成為有利。
包含屬於族13的元素之材料的實例包含氧化鎵、氧化鋁、氧化鋁鎵、及氧化鎵鋁。注意的是,氧化鋁鎵意指其中鋁的數量係在原子百分比中比鎵的數量更大之物質,以及氧化鎵鋁意指鎵的數量係在原子百分比中比鋁的數量更大或與鋁的數量相等之物質。做為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例如,可使用藉由Al2Ox(x=3+α,其中α係大 於或等於0且小於1)、Ga2Ox(x=3+α,其中α係大於0且小於1)、或GaxAl2-xO3+α(x係大於0且小於2,以及α係大於0且小於1)所表示之材料。
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之各者可藉由堆疊可使用於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之任何材料的層而予以形成。例如,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可藉由堆疊包含由Ga2Ox所表示之氧化鎵的層而予以形成。選擇性地,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可係包含由Ga2Ox所表示之氧化鎵的絕緣層與包含由Al2Ox所表示之氧化鋁的絕緣層之層的堆疊。
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至少各自包含氧於與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的部分之中,且較佳地,係各自地使用其中一部分的氧係藉由加熱而消除之絕緣氧化物而形成。當各自與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之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的部分係各自地使用氧化矽而形成時,則可使氧擴散至氧化物半導體層且可防止電晶體之電阻減低。
注意的是,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可使用諸如矽酸鉿(HfSiOx)、添加氮的矽酸鉿(HfSixOyNz)、添加氮的鋁酸鉿(HfAlxOyNz)、氧化鉿、氧化釔、或氧化鑭之高k材料以形成,而可藉以使閘極漏電流減低。在此,閘極漏電流意指流動於閘極電極與源極或汲極電極之間的漏電流。此外,可將使用高k材料所形成的層與使用氧化矽、氮氧化矽、氮化矽、氧化氮化矽、氧化鋁、氮氧化鋁、或氧化鎵所形成的層予以堆疊。注意的是,即使在其中 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各自具有堆疊層之結構的情況中,與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的部分亦係較佳地使用絕緣氧化物而形成。
進一步地,例如,當電晶體的通道長度係30奈米(nm)時,則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之各者的厚度約可係5奈米。在此情況中,若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係CAAC-OS膜(稍後說明)之氧化物半導體層時,則可抑制電晶體中的短通道效應。
給予n型或p型導電性之摻雜物(雜質)係添加至雜質區604a(a)至604a(d)以及雜質區604b(a)至604b(d),且該等雜質區之各者用作電晶體的源極區或汲極區。
做為摻雜物,例如,可使用週期表中的族13之元素的其中一者或更多者(例如,硼)、週期表中的族15之元素的其中一者或更多者(例如,氮、磷、及砷的其中一者或更多者)、以及稀有氣體之元素的其中一者或更多者(例如,氦、氬、及氙的其中一者或更多者)。
在此,摻雜物可藉由離子佈植法或離子摻雜法而予以添加。選擇性地,摻雜物可藉由在包含摻雜物之氣體的氛圍中執行電漿處理而予以添加。
藉由添加摻雜物至雜質區604a(a)至604a(d)及雜質區604b(a)至604b(d),可降低雜質區與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之間的連接電阻,而產生電晶體的小型化。
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作用為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注意的是,作用成 為電晶體之源極的層亦被稱為源極電極或源極佈線,以及作用成為電晶體之汲極的層亦被稱為汲極電極或汲極佈線。
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之各者可使用例如,諸如鋁、鎂、鉻、銅、鉭、鈦、鉬、或鎢的金屬;或包含上述元素之任一者做為主要成分的合金,而予以形成。例如,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之各者可使用包括包含銅、鎂、及鋁的合金之層的堆疊層結構而形成。選擇性地,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之各者可藉由堆疊可使用於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之任何材料的層而形成。例如,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之各者可使用包括包含銅、鎂、及鋁的合金之層以及包含銅之層的堆疊層結構而形成。
進一步地,可使用包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的層以供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的各者之用。該導電性金屬氧化物的實例包含氧化銦、氧化錫、氧化鋅、氧化銦-氧化錫、及氧化銦-氧化鋅。注意的是,可使用於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之各者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可包含氧化矽。
例如,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可以以此方式,亦即,藉由濺鍍法而形 成導電膜(例如,其中添加給予-導電性類型的雜質元素之金屬膜或矽膜)、形成蝕刻遮罩於該導電膜之上、以及執行蝕刻的方式,而予以選擇性地形成。選擇性地,可使用噴墨法。用作源極電極605a(a)至605a(d)及汲極電極605b(a)至605b(d)之導電膜可被形成為具有單層之結構或堆疊層之結構。例如,導電膜可形成為具有其中Al層係介於Ti層之間的三層結構。
絕緣層600(a)至600(d)之各者可藉由堆疊例如,可使用於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之任何材料的層而形成。進一步地,絕緣層600(a)至600(d)可藉由堆疊可使用於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之任何材料的層所形成。例如,藉由堆疊氧化鋁層和氧化矽層所形成的絕緣層600(a)至600(d)可防止包含於該等絕緣層600(a)至600(d)中之氧透過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而消除。
可使用於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之任何材料的層之單層或堆疊可被使用於絕緣層606(a)、絕緣層606(b)、嵌入式絕緣體612a(a)、嵌入式絕緣體612b(a)、嵌入式絕緣體612a(b)、嵌入式絕緣體612b(b)、側壁絕緣體616a(a)、側壁絕緣體616b(a)、側壁絕緣體616a(b)、及側壁絕緣體616b(b)。
當與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之各者接觸的絕緣層過度地包含氧時,則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易於被供應以氧。因而,可降低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中或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的各者與該絕 緣層間之介面處的氧缺陷,而導致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的各者中之載子濃度的進一步降低。無需受限於此,在其中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係由於製造步驟而過度包含氧之情況中,自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之氧的消除可藉由與該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接觸之絕緣層而予以防止。
基底絕緣層可被設置於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與絕緣層600(a)至600(d)之間。該基底絕緣層至少包含氧於其表面中,且可使用其中一部分的氧係藉由加熱處理所消除之絕緣氧化物而形成。做為其中一部分的氧係藉由加熱處理所消除之絕緣氧化物,較佳地使用包含比在化學計量比例中之氧更多氧的材料。此係因為與基底絕緣層接觸的氧化物半導體層可由於該加熱處理而被供應以氧。
做為包含比在化學計量比例中之氧更多氧的絕緣氧化物,例如,可給定藉由SiOx所表示的氧化矽,其中x>2。注意的是,無需受限於此,且該基底絕緣層可使用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氮化矽、氮氧化鋁、氧化鎵、氧化鉿、氧化釔、或其類似物而形成。
該基底層間絕緣層可係複數個膜的堆疊。例如,基底絕緣層可具有其中氧化矽膜係形成於氮化矽膜之上的堆疊層結構。
在包含比在化學計量比例中之氧更多氧的絕緣氧化物中,一部分的氧係易於藉由加熱處理而予以消除。藉由當 一部分的氧係易於藉由加熱處理而予以消除時之TDS分析所獲得之所消除的氧之數量(轉換成氧原子之數量的值)係大於或等於1.0×1018原子/立方公分,較佳地大於或等於1.0×1020原子/立方公分,更佳地大於或等於3.0×1020原子/立方公分。
基底絕緣層可藉由濺鍍法、CVD法、或其類似方法而予以形成。較佳地,基底絕緣層係藉由濺鍍法所形成。在其中氧化矽膜係形成為基底絕緣層的情況中,可使用石英(較佳地,合成石英)靶材做為靶極,且可使用氬氣體為濺鍍氣體。選擇性地,可分別使用矽靶材及包含氧的氣體為靶極及濺鍍氣體。做為包含氧的氣體,可使用氬氣體和氧氣體的混合氣體,或可僅使用氧氣體。
在形成基底絕緣層之後,第一加熱處理係在形成用作氧化物半導體層603(a)至603(d)的氧化物半導體層之前被執行。該第一加熱處理係為了要去除包含於基底絕緣層中的水和氫而執行。第一加熱處理的溫度係高於或等於其中可排除包含於基底絕緣層中的水和氫之溫度(所排除之水和氫的數量具有峰值之溫度),且低於其中會改變基板品質之溫度;較佳地,係高於或等於400℃且低於或等於750℃。例如,第一加熱處理的溫度低於稍後所執行之第二加熱處理的溫度就足夠了。
然後,第二加熱處理係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之後被執行。該第二加熱處理係為了要從用作氧之來源的基底絕緣層供應氧至氧化物半導體層而執行。該第二加熱處理的 時序並未受限於此時序,且該第二加熱處理可在處理氧化物半導體層之後被執行。
注意的是,較佳地,第二加熱處理係執行於氮氣體氛圍或包含氦、氖、氬、或其類似物之稀有氣體氛圍中,且該氛圍不包含氫、水、氫氧基、氫化物、及其類似物。選擇性地,所引入至加熱處理設備之內的氮氣體或諸如氦、氖、或氬的稀有氣體之純度係較佳地高於或等於6N(99.9999%),更佳地高於或等於7N(99.99999%)(亦即,雜質濃度係低於或等1 ppm,較佳地低於或等於0.1 ppm)。
在某些情況中,根據第二加熱處理的情形或氧化物半導體層的材料,可使氧化物半導體層結晶化為微晶氧化物半導體層或多晶氧化物半導體層。例如,氧化物半導體層可被結晶化為具有大於或等於90%或大於或等於80%之結晶度。進一步地,氧化物半導體層可根據第二加熱處理的情形或氧化物半導體層的材料,而成為不包含晶體成分之非晶氧化物半導體層。再者,微晶(晶體之晶粒大小係大於或等於1奈米且小於或等於20奈米)係在某些情況中,包含於非晶層之中。
在晶體氧化物半導體層的情況中,其中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表面的平均表面粗糙度(Ra)係較佳地大於或等於0.1奈米且小於0.5奈米。該氧化物半導體膜可形成於具有小於或等於1奈米,較佳地小於或等於0.3奈米,更佳地小於或等於0.1奈米之平均表面粗糙度(Ra)的表面 上。
注意的是,在此,該平均表面粗糙度(Ra)係藉由JIS B 0601:2001(ISO 4287:1997)所界定之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的三維展開而獲得,以致使Ra可被應用至彎曲表面,且係從參考表面到特定表面的偏差之絕對值的平均值。
在此,該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係藉由以下之公式(1)所顯示,假定粗糙度曲線的部分係在對應於評估長度L0的長度中提取,所挑選之部分的粗糙度曲線之平均線的方向係藉由x軸所表示,縱向伸縮的方向(垂直於x軸的方向)係藉由y軸所表示,以及粗糙度曲線係表示為y=f(x)。
當藉由自所測量之表面切除長波長的成分所獲得之彎曲表面係表示為Z0=f(x,y)時,則平均表面粗糙度(Ra)係從參考表面到特定表面的偏差之絕對值的平均值,且係藉由以下之公式(2)所顯示。
在此,該特定表面係粗糙度測量之目標的表面,且係藉由座標(x1,y1,f(x1,y1))、(x1,y2,f(x1,y2))、(x2,y1,f(x2,y1))、及(x2,y2,f(x2,y2))所表示之四點 所包圍的四邊形成區域。S0表示當該特定表面係理想地平坦時之特定表面的面積。
此外,參考表面係平行於特定表面的平均高度處之x-y平面的表面。也就是說,當特定表面之高度的平均值係表示為Z0時,則該參考表面之高度亦係表示為Z0
可執行化學機械研磨(CMP)處理,使得其中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之表面的平均表面粗糙度可大於或等於0.1奈米且小於0.5奈米。該CMP處理可在氧化物半導體層的形成之前被執行,但較佳地,係執行於第一加熱處理之前。
CMP處理可至少執行一次。當CMP處理係執行複數次時,則較佳地,第一研磨步驟係執行於高研磨速率,且低研磨速率之最終研磨步驟係跟隨於後。
為了要使其中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表面平坦化,可執行乾蝕刻或其類似者,以取代CMP處理。做為蝕刻氣體,可適當地使用諸如氯氣、氯化硼氣體、氯化矽氣體、或四氯化碳氣體之以氯為主氣體,諸如四氟化碳氣體、氟化硫氣體、或氟化氮氣體之以氟為主氣體、或其類似物。
為了要使其中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表面平坦化,可執行電漿處理或其類似者,以取代CMP處理。可使用稀有氣體於該電漿處理中。在該電漿處理中,將被處理的表面係以惰性氣體的離子來照射,且在將被處理的表面上之微小的突起及凹陷係藉由濺鍍效應而予以平坦化。該電漿處理亦稱為逆濺鍍。
注意的是,可使用上述處理之任一者以使其中將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表面平坦化。例如,可僅執行逆濺鍍。選擇性地,乾蝕刻可在CMP處理之後被執行。注意的是,較佳地,使用乾蝕刻或逆濺鍍,使得可防止水進入其中將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表面。特別地,在其中平坦化處理係在第一加熱處理後才被執行的情況中,可較佳地使用乾蝕刻或逆濺鍍。
較佳地,該氧化物半導體層至少包含銦(In)或鋅(Zn)。尤其,較佳地包含In和Zn二者。此外,較佳地包含鎵(Ga)。當包含鎵(Ga)時,可減少電晶體特徵中的變化。能減少電晶體特徵中的變化之該元素係稱為穩定劑。做為穩定劑,可給定錫(Sn)、鉿(Hf)、或鋁(Al)。
做為另外的穩定劑,可給定諸如鑭(La)、鈰(Ce)、鐠(Pr)、釹(Nd)、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及鎦(Lu)之鑭系元素。可包含該元素之其中一者或複數者。
做為氧化物半導體,例如,可使用以下之任一者:氧化銦;氧化錫;氧化鋅;諸如In-Zn為主氧化物、Sn-Zn為主氧化物、Al-Zn為主氧化物、Zn-Mg為主氧化物、Sn-Mg為主氧化物、In-Mg為主氧化物、或In-Ga為主氧化物之二成分金屬氧化物;諸如In-Ga-Zn為主氧化物(亦稱為IGZO)、In-Al-Zn為主氧化物、In-Sn-Zn為主氧化 物、Sn-Ga-Zn為主氧化物、Al-Ga-Zn為主氧化物、Sn-Al-Zn為主氧化物、In-Hf-Zn為主氧化物、In-La-Zn為主氧化物、In-Ce-Zn為主氧化物、In-Pr-Zn為主氧化物、In-Nd-Zn為主氧化物、In-Sm-Zn為主氧化物、In-Eu-Zn為主氧化物、In-Gd-Zn為主氧化物、In-Tb-Zn為主氧化物、In-Dy-Zn為主氧化物、In-Ho-Zn為主氧化物、In-Er-Zn為主氧化物、In-Tm-Zn為主氧化物、In-Yb-Zn為主氧化物、或In-Lu-Zn為主氧化物之三成分金屬氧化物;或諸如In-Sn-Ga-Zn為主氧化物、In-Hf-Ga-Zn為主氧化物、In-Al-Ga-Zn為主氧化物、In-Sn-Al-Zn為主氧化物、In-Sn-Hf-Zn為主氧化物、或In-Hf-Al-Zn為主氧化物之四成分金屬氧化物。
注意的是,在此,例如,〝In-Ga-Zn為主氧化物〞意指包含In、Ga、及Zn為其主要成分之氧化物,且在In:Ga:Zn的比例上並無特殊的限制。該In-Ga-Zn為主氧化物可包含除了In、Ga、及Zn之外的金屬元素。
例如,可使用具有In:Ga:Zn=1:1:1(=1/3:1/3:1/3)或In:Ga:Zn=2:2:1(=2/5:2/5:1/5)之原子比的In-Ga-Zn為主氧化物、或其中組成係在上述該等組成附近之任何氧化物。選擇性地,可使用具有In:Sn:Zn=1:1:1(=1/3:1/3:1/3)、In:Sn:Zn=2:1:3(=1/3:1/6:1/2)、或In:Sn:Zn=2:1:5(=1/4:1/8:5/8)之原子比的In-Sn-Zn為主氧化物、或其中組成係在上述該等組成附近之任何氧化物。
然而,可使用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之氧化物半導體層並未受限於上述該等者,且可依據所需之半導體特徵(遷移率、臨限電壓、變化、及其類似者)而使用包含適當組成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依據所需之電晶體特徵(半導體特徵),可適當地調整載子密度、雜質濃度、缺陷密度、金屬元素與氧之原子比、原子間距離、密度、及其類似者。
例如,相對高的遷移率可透過使用In-Sn-Zn為主氧化物而獲得。然而,遷移率亦可藉由在使用In-Ga-Zn為主氧化物的情況中,降低巨塊中之缺陷密度而予以增加。
注意的是,例如,〝包含In:Ga:Zn=a:b:c(a+b+c=1)之原子比的In、Ga、及Zn之氧化物的組成係在包含In:Ga:Zn=A:B:C(A+B+C=1)之原子比的In、Ga、及Zn之氧化物的組成附近〞之表示意指的是,a、b、及c滿足以下之關係:(a-A)2+(b-B)2+(c-C)2 r2,且例如,r可係0.05。
氧化物半導體可係單晶或非單晶。在其中氧化物半導體係非單晶的情況中,氧化物半導體可係非晶或多晶。進一步地,氧化物半導體可具有在非晶部分中包含晶體部分的結構。選擇性地,氧化物半導體可係非非晶。
注意的是,金屬氧化物較佳地包含超過化學計量比例的氧。當包含過量的氧時,可防止由於將被形成的氧化物半導體層中之氧缺乏所導致之載子的產生。
注意的是,例如,在其中氧化物半導體層係使用In-Zn為主的金屬氧化物而形成的情況中,在原子比中之 In/Zn的原子比係1至100,較佳地1至20,更佳地1至10。當In對Zn的原子比係在上述較佳範圍之中時,則可增進場效應遷移率。在此,當金屬氧化物的原子比係In:Zn:O=X:Y:Z時,則較佳地滿足Z>1.5X+Y,使得可包含過量的氧。
使用於靶極的靶材之燒結體的包裝比係大於或等於90%且小於或等於100%,較佳地大於或等於95%且小於或等於100%。透過具有高的填充因子之靶極,可形成密質的氧化物半導體層。
注意的是,可施加至氧化物半導體層之金屬氧化物的能隙較佳地係2 eV或更大,更佳地係2.5 eV或更大,仍更佳地係3 eV或更大。在此方式中,電晶體的截止狀態電流可藉由使用具有寬的能隙之金屬氧化物而予以減少。
注意的是,氧化物半導體層包含氫。注意的是,除了氫原子之外,在某些情況中,氫可以以氫分子、水、氫氧基、或氫化物的形式而包含於氧化物半導體層中。較佳的是,包含於氧化物半導體層中的氫係盡量地少。
注意的是,在氧化物半導體層中之鹼金屬及鹼土金屬的濃度係較佳地低,且該等濃度係較佳地低於或等於1×1018原子/立方公分,更佳地低於或等於2×1016原子/立方公分。當鹼金屬及鹼土金屬係接合至氧化物半導體時,則會產生載子,而導致電晶體之截止狀態電流的增加。
注意的是,在氧化物半導體層的形成方法及厚度上並無特殊的限制,且可考慮將被製造之電晶體的尺寸及其類 似者而決定它們。氧化物半導體層之形成方法的實例包含濺鍍法、分子束磊晶法、塗層法、印刷法、脈波雷射沈積法、及其類似方法。較佳地,氧化物半導體層的厚度係3奈米或更大及50奈米或更小。此係因為當氧化物半導體層具有50奈米或更大之大的厚度時,則電晶體會常態地導通。在具有30奈米之通道長度的電晶體中,當氧化物半導體膜具有5奈米或更小的厚度時,則可抑制短通道效應。
在此,做為較佳的實例,將敘述藉由使用In-Ga-Zn為主金屬氧化物靶極之濺鍍法的氧化物半導體層之形成方法。稀有氣體(例如,氬氣體)、氧氣體、或稀有氣體和氧氣體的混合氣體可使用為濺鍍氣體。
較佳地,其中去除氫、水、氫氧基、或氫化物的高純度氣體係使用做為用於氧化物半導體層之形成的濺鍍氣體。為了要保持濺鍍氣體的高純度,較佳地,將吸附在處理室的內壁或其類似者之上的氣體予以去除,且使其中將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於該處的表面在形成之前接受熱處理。此外,可將高純度的濺鍍氣體引入至處理室。在該情況中,氬氣體的純度可係9N(99.9999999%)或更高,其露點可係-121℃或更低,水的濃度可係0.1 ppb或更小,以及氫的濃度可係0.5 ppb或更小。氧氣體的純度可係8N(99.999999%)或更高,其露點可係-112℃或更低,水的濃度可係1 ppb或更小,以及氫的濃度可係1 ppb或更小。氧化物半導體層係在當加熱其中將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 於該處的表面時且使溫度保持於高之同時被形成,而可藉以降低包含於氧化物半導體層中之諸如水的雜質之濃度。此外,透過濺鍍法的使用,可減少對氧化物半導體之損害。
進一步地,為了要在氧化物半導體層中過量地包含氧,可藉由離子佈植而供應氧。
在此,將說明氧化物半導體結構之一模式的c軸配向之晶體氧化物半導體(CAAC-OS)。
CAAC-OS膜並非完全係單晶,亦非完全係非晶。該CAAC-OS膜係具有其中包含晶體部件及非晶部件之晶體-非晶混合相結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注意的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中,晶體部件配合其中一邊係小於100奈米的立方體。從透過透射式電子顯微鏡(TEM)所獲得的觀察影像來看,在CAAC-OS膜中之非晶部件與晶體部件間的邊界並不清楚。進一步地,透過該TEM,也未發現晶粒邊界於該CAAC-OS膜中。因此,在該CAAC-OS膜中,可抑制由於晶粒邊界所導致之電子遷移率的降低。
在包含於該CAAC-OS膜中的晶體部件之各者中,c軸係配向於與其中形成該CAAC-OS膜的表面之法線向量或該CAAC-OS膜的表面之法線向量平行的方向中,由垂直於a-b面的方向所觀察之三角形或六邊形的原子配置被形成,以及當從垂直於c軸之方向來觀察時,金屬原子係以成層之方式而配置或金屬原子及氧原子係以成層之方式而配置。注意的是,在晶體部件中,一晶體部件之a軸及b軸的方向可以與另一晶體部件之該等者不同。在此說明 書中,〝垂直〞之簡單用語包含85度至95度的範圍。此外,〝平行〞之簡單用語包含-5度至5度的範圍。
在CAAC-OS膜中,晶體部件的分佈無需一定要均勻。例如,在CAAC-OS膜的形成處理中,於其中晶體成長係從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表面側發生之情況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表面附近之晶體部件的比例會在某些情況中高於其中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表面附近之晶體部件的比例。進一步地,當添加雜質或其類似物至CAAC-OS膜時,則在某些情況中,於其中添加雜質的區域中之晶體部件會變成非晶。
因為在包含於CAAC-OS膜中之該等晶體部件的c軸係以與其中形成該CAAC-OS膜的表面之法線向量或該CAAC-OS膜的表面之法線向量平行的方向而配向,所以該等c軸的方向可根據該CAAC-OS膜的形狀(其中形成CAAC-OS膜的表面之橫剖面形狀或CAAC-OS膜的表面之橫剖面形狀)而彼此互相不同。注意的是,當形成CAAC-OS膜時,則晶體部件之c軸的方向係平行於其中形成該CAAC-OS膜的表面之法線向量或該CAAC-OS膜的表面之法線向量的方向。該晶體部件係藉由膜形成,或藉由在膜形成之後執行諸如加熱處理之用於晶體化的處理,而予以形成。
透過CAAC-OS膜的使用,可減少由於以可見光或紫外光的輻照所導致之電晶體的電性特徵中之漂移。因此,可製造出高度可靠的電晶體。
將參照第7A至7E圖、第8A至8C圖、第9A至9C圖、以及第10A及10B圖來詳細敘述包含於CAAC-OS膜中之晶體結構的實例。在第7A至7E圖、第8A至8C圖、第9A至9C圖、以及第10A及10B圖中,除非另有指明,否則垂直方向對應至c軸方向且垂直於c軸方向之平面對應至a-b面。當單純地使用〝上半部〞及〝下半部〞的表示時,則其意指在a-b面之上方的上半部及在a-b面之下方的下半部(相對於a-b面的上半部及下半部)。再者,在第7A至7E圖中,藉由圓所包圍的O表示四座標配位O原子,以及雙圓表示三座標配位O原子。
第7A圖顯示包含一個六座標配位In原子及六個緊鄰該In原子之四座標配位氧(下文中稱為四座標配位O)原子的結構。在此,包含一金屬原子及緊鄰其之氧原子的結構係稱為小群組。實際上,第7A圖中的結構係八面體之結構,但為簡明之緣故,係顯示為平面結構。注意的是,自各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存在於第7A圖中之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之中。在第7A圖中所示的小群組中,總電荷係零。
第7B圖顯示包含一個五座標配位Ga原子、三個緊鄰該Ga原子之三座標配位氧(下文中稱為三座標配位O)原子,及兩個緊鄰該Ga原子之四座標配位O原子的結構。所有的三座標配位O原子存在於a-b面之上。各自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存在於第7B圖之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之中。In原子亦可具有第7B圖中所示的結構,因為 In原子可具有五個配位基。在第7B圖中所示的小群組中,總電荷為零。
第7C圖顯示包含一個四座標配位Zn原子及四個緊鄰該Zn原子之四座標配位O原子。在第7C圖中,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存在於上半部中以及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存在於下半部中。選擇性地,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可存在於第7C圖中的上半部中以及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可存在於下半部中。在第7C圖中所示的小群組中,總電荷係零。
第7D圖顯示包含一個六座標配位Sn原子及六個緊鄰該Sn原子之四座標配位O原子。在第7D圖中,各自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存在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之中。在第7D圖中所示的小群組中,總電荷係+1。
第7E圖顯示包含兩個Zn原子的小群組。在第7E圖中,各自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存在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之中。在第7E圖中所示的小群組中,總電荷係-1。
在此,複數個小群組形成中群組,以及複數個中群組形成大群組。
現將敘述該等小群組之間的接合法則。在第7A圖中之相對於六座標配位In原子的上半部中之三個O原子各自具有三個緊鄰的In原子於向下方向中,且在下半部中之三個O原子各自具有三個緊鄰的In原子於向上方向中。在第7B圖中之相對於五座標配位Ga原子的上半部中之一個O原子具有一個緊鄰的Ga原子於向下方向中,且 在下半部中之一個O原子具有一個緊鄰的Ga原子於向上方向中。在第7C圖中之相對於四座標配位Zn原子的上半部中之一個O原子具有一個緊鄰的Zn原子於向下方向中,且在下半部中之三個O原子各自具有三個緊鄰的Zn原子於向上方向中。同樣地,在金屬原子之下方的四座標配位O原子的數目係等於緊鄰且在該第四座標配位O原子之各者上方的金屬原子的數目。因為該四座標配位O原子的協調數目係四,所以緊鄰且在該O原子之下方的金屬原子的數目與緊鄰且在該O原子之上方的金屬原子的數目之總和係四。因此,當在金屬原子之上方的四座標配位O原子的數目與在另一金屬原子之下方的四座標配位O原子的數目之總和係四時,則該兩種包含該等金屬原子的小群組可予以接合。例如,在其中六座標配位金屬(In或Sn)原子係透過上半部中之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而接合的情況中,可接合至五座標配位金屬(Ga或In)原子或四座標配位金屬(Zn)原子。
具有上述協調數目之金屬原子係透過c軸方向中的四座標配位O原子而接合至具有上述協調數目之另一金屬原子。除了上述之外,中群組可藉由結合複數個小群組,使得成層結構的總電荷係零,而以不同方式來予以形成。
第8A圖顯示包含於In-Sn-Zn-O系統氧化物的成層結構中之中群組的模型。第8B圖顯示包含三個中群組的大群組。注意的是,第8C圖顯示在其中第8B圖中的成層結構係由c軸方向所觀察之情況中的原子配置。
在第8A圖中,為簡明之緣故,三座標配位O原子被省略且四座標配位O原子係藉由圓所顯示;在圓中之數目顯示四座標配位O原子的數目。例如,在相對於Sn原子的上半部及下半部之各者中所存在的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係藉由打圈的3所表示。同樣地,在第8A圖中,相對於In原子的上半部及下半部之各者中所存在的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係藉由打圈的1所表示。第8A圖亦顯示緊鄰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下半部的Zn原子,以及緊鄰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下半部的Zn原子。
包含於第8A圖中之In-Sn-Zn-O系統氧化物的成層結構中之中群組中,在起始自頂部的次序中,緊鄰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中之Sn原子係接合至緊鄰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中之In原子,該In原子係接合至緊鄰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中之Zn原子,該Zn原子係透過相對於該Zn原子的下半部中之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而接合至緊鄰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中之In原子,該In原子係接合至包含兩個Zn原子且係緊鄰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中之小群組,以及該小群組係透過相對於該小群組的下半部中之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而接合至緊鄰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中之Sn原子。將複數個該等中群組予以接合 ,使得大群組被形成。
在此,用於三座標配位O原子之一鍵的電荷及用於四座標配位O原子之一鍵的電荷可分別假定為-0.667及-0.5。例如,(六座標配位或五座標配位)In原子的電荷、(四座標配位)Zn原子的電荷、及(五座標配位或六座標配位)Sn原子的電荷分別係+3、+2、及+4。從而,在包含Sn原子的小群組中之總電荷係+1。因此,需要抵消+1之-1的電荷以形成包含Sn原子之成層結構。做為具有-1的電荷之結構,可給定如第7E圖中所示之包含兩個Zn原子的小群組。例如,透過包含兩個Zn原子的一個小群組,可抵消包含Sn原子的一個小群組之電荷,以致使該成層結構的總電荷可成為零。
當重複第8B圖中所示之大群組時,則可獲得In-Sn-Zn-O系統氧化物(In2SnZn3O8)的晶體。注意的是,所獲得之In-Sn-Zn-O系統氧化物的成層結構可表示為組成式In2SnZn2O7(ZnO)m(m係0或自然數)。
上述法則亦可施加至以下的氧化物:諸如In-Sn-Ga-Zn-O系統氧化物之四成分金屬氧化物;諸如In-Ga-Zn-O系統氧化物(亦稱為IGZO)、In-Al-Zn-O系統氧化物、Sn-Ga-Zn-O系統氧化物、Al-Ga-Zn-O系統氧化物、Sn-Al-Zn-O系統氧化物、In-Hf-Zn-O系統氧化物、In-La-Zn-O系統氧化物、In-Ce-Zn-O系統氧化物、In-Pr-Zn-O系統氧化物、In-Nd-Zn-O系統氧化物、In-Sm-Zn-O系統氧化物、In-Eu-Zn-O系統氧化物、In-Gd-Zn-O系統氧化物、 In-Tb-Zn-O系統氧化物、In-Dy-Zn-O系統氧化物、In-Ho-Zn-O系統氧化物、In-Er-Zn-O系統氧化物、In-Tm-Zn-O系統氧化物、In-Yb-Zn-O系統氧化物、或In-Lu-Zn-O系統氧化物之三成分金屬氧化物;諸如In-Zn-O系統氧化物、Sn-Zn-O系統氧化物、Al-Zn-O系統氧化物、Zn-Mg-O系統氧化物、Sn-Mg-O系統氧化物、In-Mg-O系統氧化物、或In-Ga-O系統氧化物之二成分金屬氧化物;及其類似物。
做為實例,第9A圖顯示包含於In-Ga-Zn-O系統氧化物的成層結構中之中群組的模型。
包含於第9A圖中之In-Ga-Zn-O系統氧化物的成層結構中之中群組中,在起始自頂部的次序中,緊鄰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中之In原子係接合至緊鄰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中之Zn原子,該Zn原子係透過相對於該Zn原子的下半部中之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而接合至緊鄰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中之Ga原子,以及該Ga原子係透過相對於該Ga原子的下半部中之一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而接合至緊鄰三個四座標配位O原子於上半部及下半部的各者中之In原子。複數個該等中群組被接合以形成大群組。
第9B圖顯示包含三個中群組的大群組。注意的是,第9C圖顯示在其中第9B圖中的成層結構係由c軸方向所觀察之情況中的原子配置。
在此,因為(六座標配位或五座標配位)In原子的電荷、(四座標配位)Zn原子的電荷、及(五座標配位)Ga原子的電荷分別係+3、+2、及+3,所以包含In原子、Zn原子、及Ga原子之任何者的小群組之電荷係零。因而,具有該等小群組之組合的中群組之總電荷始終係零。
為了要形成In-Ga-Zn-O系統氧化物的成層結構,大群組不僅可使用第9A圖中所示之中群組,且可使用其中In原子、Ga原子、及Zn原子之配置係與第9A圖中的配置不同的中群組,而予以形成。
當重複第9B圖中所示之大群組時,則可獲得In-Ga-Zn-O系統氧化物的晶體。注意的是,所獲得之In-Ga-Zn-O系統氧化物的成層結構可表示為組成式InGaO3(ZnO)n(n係自然數)。
在其中n=1(InGaZnO4)的情況中,例如,可獲得第10A圖中所示的晶體結構。注意的是,在第10A圖中的晶體結構中,Ga原子及In原子各自具有如參照第7B圖所述之五個配位基,可獲得其中Ga係以In置換的結構。
在其中n=2(InGaZn2O5)的情況中,例如,可獲得第10B圖中所示的晶體結構。注意的是,在第10B圖中的晶體結構中,Ga原子及In原子各自具有如參照第7B圖所述之五個配位基,可獲得其中Ga係以In置換的結構。
在此,將敘述該CAAC-OS膜的形成方法。
首先,氧化物半導體層係藉由濺鍍法或其類似方法所 形成。注意的是,藉由當保持其中將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之表面於高溫時的同時,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則晶體部件對非晶部件的比例可變高。此時,其中將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之表面的溫度可例如,高於或等於150℃且低於或等於450℃,較佳地高於或等於200℃且低於或等於350℃。
在此,可使所形成之氧化物半導體層接受加熱處理。透過此加熱處理,晶體部件對非晶部件的比例可變高。此加熱處理的溫度係高於或等於200℃且低於並不會使其中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之表面在品質或形狀中改變之溫度的溫度,較佳地高於或等於250℃且低於或等於450℃。用於該加熱處理的時間可以比3分鐘更長或等於3分鐘,且較佳地,比24小時更短或等於24小時。此係因為雖然晶體部件對非晶部件的比例可變高,但用於加熱處理的時間會減少生產率。注意的是,可將加熱處理執行於氧化物氛圍或惰性氛圍中;然而,並未受限於此,而且,可在降低壓力之下執行此加熱處理。
氧化氛圍係包含氧化氣體的氛圍。做為該氧化氣體的實例,可給定氧、臭氧、及氧化氮。較佳的是,將並非較佳地包含於氧化物半導體層中之成分(例如,水及氫)自該氧化氛圍盡量地去除。例如,氧、臭氧、或氧化氮的純度係高於或等於8N(99.999999%),較佳地高於或等於9N(99.9999999%)。
該氧化氛圍可係包含氧化氣體之諸如稀有氣體的惰性 氣體。注意的是,該氧化氛圍包含高於或等於10 ppm之濃度的氧化氣體。惰性氛圍包含惰性氣體(氮氣、稀有氣體、或其類似物),且包含諸如小於10 ppm濃度之氧化氣體的反應氣體。
使用快速熱退火(RTA)設備於所有加熱處理就已足夠。透過RTA設備的使用,僅在短時間中,就可在高溫執行加熱處理。因此,可形成其中晶體部件對非晶部件的比例變高之氧化物半導體層,且可抑制生產率之減低。
然而,使用於所有加熱處理的設備並未受限於RTA設備;例如,可使用配置有可藉由來自電阻加熱器或其類似物的熱傳導或熱輻射而加熱物件之單元的設備。例如,可給定電爐或諸如氣體快速熱退火(GRTA)設備或燈快速熱退火(LRTA)設備之RTA設備,做為使用於所有加熱處理的加熱處理設備。LRTA設備係用以藉由來自諸如鹵素燈、金屬鹵化物燈、氙弧燈、碳弧燈、高壓鈉燈、或高壓水銀燈之燈所發射出的光(電磁波)之輻射,而加熱物件的設備。GRTA設備係用以使用高溫氣體做為媒質,而加熱物件的設備。
透過其中氮濃度係高於或等於1×1017原子/立方公分且低於或等於5×1019原子/立方公分之In-Ga-Zn為主金屬氧化物的使用,可形成具有c軸配向之六角形晶體結構的金屬氧化物膜,且使包含Ga及Zn的一或更多個層介於兩層In-O晶體平面(包含銦和氧的晶體平面)之間。
為了要形成In-Sn-Zn為主金屬氧化物,例如,可使 用其中In:Sn:Zn的原子比係1:2:2、2:1:3、1:1:1、或20:45:35之靶材。
如上述,可形成CAAC-OS膜。當與具有非晶之氧化物半導體層相較時,則該CAAC-OS膜具有高規律性的鍵於金屬與氧之間。換言之,在具有非晶結構之氧化物半導體層的情況中,協調於金屬原子周圍之氧原子的數目可在原子之中變化。對照地,在CAAC-OS膜的情況中,協調於金屬原子周圍之氧原子的數目係實質相同。因此,即使是在微視之位準,亦幾乎不會觀察到氧缺乏;且由於氫原子(包含氫離子)、鹼金屬原子、或其類似物所導致之電荷轉移及導電性的不穩定亦可予以抑制。
因而,當形成其中通道形成區係使用CAAC-OS膜而形成的電晶體時,則可抑制所執行於電晶體上之光輻照或偏壓溫度應力(BT)測試的前後之電晶體臨限電壓的改變量,且可使電晶體具有穩定的電性特徵。
做為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膜可藉由例如,使用絕緣材料(例如,氮化矽、氧化氮化矽、氮氧化矽、或氧化矽)之濺鍍法所形成。該等閘極絕緣層602(a)至602(d)可形成為具有單層之結構或堆疊層之結構。例如,其中氮氧化矽層係堆疊於氮化矽層上之兩層的堆疊層結構係使用於此。
包含氧化物半導體之電晶體可具有高的場效應遷移率。
注意的是,包含實際氧化物半導體之電晶體的場效應 遷移率係比巨塊的遷移率更低。遷移率的降低係由於半導體內部之缺陷或半導體與絕緣層間的介面處之缺陷所造成。透過里文生(Levinson)模型,假定無缺陷存在於半導體內部之電晶體場效應遷移率的理論性計算係可能的。
假定半導體之原始遷移率及測量的場效應遷移率分別係μ 0及μ,且電位阻障(諸如晶粒邊界)存在於半導體中,則測量的場效應遷移率可表示為以下之公式。
在此,E表示電位阻障的高度,k表示波茲曼(Boltzmann)常數,以及T表示絕對溫度。假定電位阻障係屬於缺陷,則該電位阻障的高度可依據里文生(Levinson)模型而表示為以下之公式。
在此,e表示基本電荷,N表示通道中之每一單位面積的平均缺陷密度,ε表示半導體的電容率,n表示通道中之每一單位面積的載子數目,Cox表示每一單位面積的電容,Vg表示閘極電壓,以及t表示通道的厚度。在其中半導體層的厚度係小於或等於30奈米的情況中,通道的厚度可視為與半導體層的厚度相同。
在線性區域中的汲極電流Id可表示為以下之公式。
在此,L表示通道長度且W表示通道寬度,以及L及W各自係10微米。此外,Vd表示汲極電壓。當藉由Vg來除上述等式的兩側,且然後,取兩側的對數時,則可獲得以下之公式。
公式6的右側係Vg的函數。從公式6發現到缺陷密度N可由其中ln(Id/Vg)係縱座標及1/Vg係橫座標之線的斜率所獲得。也就是說,該缺陷密度可由電晶體的Id-Vg特徵所評估。其中銦(In)、錫(Sn)、及鋅(Zn)的比例係1:1:1之氧化物半導體的缺陷密度N係約1×1012/平方公分(/cm2)。
根據以此方式所獲得之缺陷密度或其類似者,μ0可由公式(3)及公式(4)而計算成120平方公分/伏特‧秒(cm2/Vs)。具有缺陷的In-Sn-Zn氧化物之所測量的遷移率約係40平方公分/伏特‧秒。然而,依據計算之結果,不有缺陷於半導體內部及半導體與絕緣層間的介面處之氧化物半導體的遷移率μ0係120平方公分/伏特‧秒。
注意的是,電晶體的傳輸性質會受到通道和閘極絕緣層間之介面處的散射所影響,即使當無缺陷存在於半導體內部時亦然。換言之,與通道和閘極絕緣層間之介面分開 距離x的位置處之遷移率μ1可表示為以下之公式(7)。
在此,D表示閘極方向中的電場,以及B及1係常數。B及1可自實際測量結果獲得;依據上述之測量結果,B係4.75×107公分/秒(cm/s)以及1係10奈米(介面散射之影響到達的深度)。當D增加時(亦即,當閘極電壓增加時),則公式7的第二項增大且因而,遷移率μ1減少。
第11圖顯示其中使用不具有缺陷於半導體內部之理想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的電晶體之遷移率的計算結果。對於該計算,係使用Synopsys公司所製造之裝置模擬軟體Sentaurus Device,且假定該氧化物半導體的能隙、電子親合勢、相對電容率、及厚度分別為2.8 eV、4.7 eV、15、及15奈米。此外,閘極、源極、及汲極功函數係分別假定為5.5 eV、4.6 eV、及4.6 eV。閘極絕緣層的厚度係假定為100奈米,且其相對電容率係假定為4.1。通道長度及通道寬度係各自假定為10微米,以及源極電壓Vd係假定為0.1 V。
如第11圖中所示,該遷移率具有大於100 cm2/Vs的峰值於超過1 V少許之閘極電壓處,且係在當閘極電壓變成更高時減少,因為介面散射的影響會增加。注意的是,為了要減少介面散射,參照公式1或類此者所述,較佳地,半導體層的表面應在原子位準成平坦(厚子層平坦度)。
使用具有該遷移率的氧化物半導體所製造之精密電晶體的特徵之計算結果係顯示於第12A至12C圖、第13A至13C圖、及第14A至14C圖中。第15A及15B圖顯示使用於計算之該等電晶體的橫剖面結構。在第15A及15B圖中所示之該等電晶體各自包含具有n+型導電性的半導體區303a及半導體區303c於氧化物半導體層之中。在計算中,半導體區303a及半導體區303c的電阻率係2×10-3歐姆‧公分(Ω cm)。
在第15A圖中所示之電晶體對應至描述於上述實施例中的第16A圖,以及在第15B圖中所示之電晶體對應至描述於上述實施例中的第16B圖。
在第15A圖中所示之電晶體係形成於基底絕緣層301及嵌入式絕緣體302之上,該嵌入式絕緣體302係嵌入於基底絕緣層301中且係由氧化鋁所形成。該電晶體包含半導體區303a、半導體區303c,用作介於其間之通道區的本徵半導體區303b、以及閘極電極305。該閘極電極305的寬度係33奈米。
閘極絕緣層304係形成於閘極電極305與半導體區303b之間。此外,側壁絕緣體306a及側壁絕緣體306b係形成於閘極電極305的兩側表面上,且絕緣層307係形成於閘極電極305上,以便防止閘極電極305與另外佈線之間的短路。側壁絕緣體的寬度係5奈米。源極電極308a及汲極電極308b係與半導體區303a及半導體區303c分別接觸而設置。
第15B圖之電晶體係與第15A圖之電晶體相同,其中,其係形成於基底絕緣層301及由氧化鋁所形成的嵌入式絕緣體302之上,且其包含半導體區303a、半導體區303c、介於其間之本徵半導體區303b、具有33奈米之寬度的閘極電極305、閘極絕緣層304、側壁絕緣體306a、側壁絕緣體306b、絕緣層307、源極電極308a、及汲極電極308b。
於直接在側壁絕緣體306a及側壁絕緣體306b下方之半導體區的導電型中,第15A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係與第15B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不同。在第15A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中之直接在側壁絕緣體306a及側壁絕緣體306b下方的半導體區具有n+型導電性。在第15B圖中所示的電晶體中之直接在側壁絕緣體306a及側壁絕緣體306b下方的半導體區則係本徵半導體區。換言之,在第15B圖的半導體層中,係設置具有不與半導體區303a(半導體區303c)重疊,也不與閘極電極305重疊之寬度Loff的區域。此區域係稱為補償區,以及該寬度Loff係稱為補償長度。該補償長度係等於側壁絕緣體306a(側壁絕緣體306b)的寬度。
使用於計算中之其他參數係如下文所述。對於計算,係使用由Synopsys公司所製造之裝置模擬軟體Sentaurus Device。第12A至12C圖顯示具有第15A圖中所示結構的電晶體之汲極電流(Id,實線)及遷移率(μ,點虛線)的閘極電壓(Vg:閘極與參考電位之源極間的電位差) 相依性。汲極電流Id係在假定汲極電壓Vd(汲極與參考電位之源極間的電位差)係+1 V之下,藉由計算所獲得;以及遷移率μ係在假定汲極電壓Vd係+0.1 V之下,藉由計算所獲得。
在第12A圖中,閘極絕緣層的厚度係15奈米(nm);在第12B圖中,係10奈米;以及在第12C圖中,係5奈米。當閘極絕緣層係較薄時,則特別地,在截止狀態中的汲極電流Id(截止狀態電流)會有效地減少。對照地,遷移率μ的峰值及在導通狀態中之汲極電流Id(導通狀態電流)並無顯著的改變。
第13A至13C圖顯示具有第15B圖中所示之結構且其中補償長度Loff係5奈米的電晶體之汲極電流Id(實線)及遷移率μ(點虛線)的閘極電壓Vg相依性。汲極電流Id係在假定汲極電壓係+1 V之下,藉由計算所獲得;以及遷移率μ係在假定汲極電壓係在+0.1 V之下,藉由計算所獲得。在第13A圖中,閘極絕緣層的厚度係15奈米;在第13B圖中,係10奈米;以及在第13C圖中,係5奈米。
第14A至14C圖顯示具有第15B圖中所示之結構,其中補償長度Loff係15奈米的電晶體之汲極電流Id(實線)及遷移率μ(點虛線)的閘極電壓相依性。汲極電流Id係在假定汲極電壓係+1 V之下,藉由計算所獲得;以及遷移率μ係在假定汲極電壓係在+0.1 V之下,藉由計算所獲得。在第14A圖中,閘極絕緣層的厚度係15奈米; 在第14B圖中,係10奈米;以及在第14C圖中,係5奈米。
在該等結構的任一者中,當閘極絕緣層係較薄時,則截止狀態電流會有效地減少,而在遷移率μ的峰值及導通狀態電流中,並無顯著的改變發生。
注意的是,遷移率μ之峰值約係80 cm2/Vs於第12A至12C圖中,約係60 cm2/Vs於第13A至13C圖中,以及約係40 cm2/Vs於第14A至14C圖中;因此,遷移率μ的峰值會在當補償長度Loff增加時減少。進一步地,此亦可應用於截止狀態電流。導通狀態電流亦係在當補償長度Loff增加時減少;然而,在導通狀態電流中的減少係比截止狀態電流中的減少更為循序漸進的。
如上述,其中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中之電晶體的遷移率可確實地變高。
在此實施例中所描述為電晶體之其中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中的電晶體係實例,且無需受限於此,各式各樣的模式可被使用於其中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中的電晶體。
其中使用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之氧化物半導體為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可藉由在當加熱基板時,形成氧化物半導體,或藉由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之後,執行加熱處理,而具有有利的特徵。注意的是,主要成分意指以5原子百分比或更多而包含於組成物中之元素。
藉由在形成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的氧化 物半導體膜之後,有計劃地加熱基板,可增進電晶體的場效應遷移率。進一步地,電晶體的臨限電壓可正向地偏移,而使該電晶體常態關閉。
做為實例,第16A至16C圖係各自顯示其中使用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且具有3微米的通道長度L及10微米的通道寬度W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以及具有100奈米的厚度之閘極絕緣膜的電晶體之特徵的圖形。注意的是,Vd係設定為10 V。
第16A圖係顯示電晶體之特徵的圖形,其中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係藉由濺鍍法而未有計劃加熱基板所形成。該電晶體的場效應遷移率係18.8 cm2/Vsec。另一方面,當形成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且同時有計劃地加熱基板時,可增加進場效應遷移率。第16B圖顯示其中形成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且同時加熱基板於200℃之電晶體的特徵。該電晶體的場效應遷移率係32.2 cm2/Vsec。
場效應遷移率可藉由在形成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之後,執行加熱處理而予以進一步增進。第16C圖顯示其中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係藉由在200℃之濺鍍,且然後,接受650℃之加熱處理的電晶體之特徵。該電晶體的場效遷移率係34.5 cm2/Vsec。
基板之有計劃的加熱被期望具有減少水分的功效,該 水分係在藉由濺鍍的膜形成期間被收進至氧化物半導體膜之內。進一步地,在膜形成之後的加熱處理使氫、氫氧基、或水分能自氧化物半導體膜釋放且去除。以此方式,可增進場效應遷移率。在場效應遷移率中之此增進係推測為不僅由於脫水或脫氫所導致之雜質的去除,而且由於密度增加所導致之原子間距離的減少所達成。此外,氧化物半導體可藉由自氧化物半導體去除雜質來予以高度純化,而被晶體化。在使用該高度純化之非單晶氧化物半導體的情況中,以理想而言,預期將實現超過100 cm2/Vsec的場效應遷移率。
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之氧化物半導體可以以以下方式而晶體化:將氧離子佈植至氧化物半導體之內;藉由加熱處理以釋放出氧化物半導體中所包含的氫、氫氧基、或水分;以及透過加熱處理或藉由稍後執行之另外的加熱處理而使氧化物半導體晶體化。具有有利晶性之非單晶氧化物半導體可藉由該晶體化處理或再晶體化處理而獲得。
在膜形成期間之基板的有計劃加熱及/或在膜形成後的加熱處理不僅增進場效應遷移率,而且使電晶體常態關閉。在其中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且係並未有計劃加熱基板而形成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係使用為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中,臨限電壓有成為負的趨勢。然而,當使用在有計劃加熱基板時所形成之氧化物半導體膜時,則可解決負臨限電壓的問題。也就是說,該臨限電壓係比其中並 未加熱通道形成層之情況中的臨限電壓更高;此傾向可藉由第16A及16B圖之間的比較所確認。
注意的是,臨限電壓亦可藉由改變In、Sn、及Zn的比例而予以控制;當In、Sn、及Zn的比例係2:1:3時,則預期常態關閉之電晶體將被形成。此外,具有高的晶性之氧化物半導體膜可藉由設定靶極的組成比如下:In:Sn:Zn=2:1:3,而予以獲得。
基板之有計劃加熱的溫度或加熱處理的溫度係150℃或更高,較佳地200℃或更高,進一步較佳地400℃或更高。當膜形成或加熱處理係執行於高溫時,則電晶體可成為常態關閉。
藉由在膜形成期間有計劃地加熱基板及/或藉由在膜形成之後執行加熱處理,可增加對閘極偏壓應力的穩定性。例如,當閘極偏壓係在150℃,以2 MV/cm之電場而施加1小時時,則臨限電壓的漂移可小於±1.5 V,較佳地小於±1.0 V。
BT測試係在以下之二電晶體上執行:取樣1,其中加熱處理並未在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形成之後,被執行於其上;取樣2,其中650℃之加熱處理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形成之後,被執行於其上。
首先,該等電晶體的Vg-Id特徵係測量於25℃的基板溫度及10 V的Vd。然後,基板溫度係設定為150℃,且Vd係設定為0.1 V。之後,施加Vg使得所施加至閘極絕緣層之電場的強度係2 MV/cm,且保持該情形1小時。接 著,將Vg設定為0 V。然後,測量該等電晶體的Vg-Id特徵於25℃的基板溫度及10 V的Vd。此方法稱作正BT測試。
以同樣的方式,首先,測量該等電晶體的Vg-Id特徵於25℃的基板溫度及10 V的Vd處。然後,設定基板為150℃,且設定Vd為0.1 V。之後,施加-20 V的Vg使得所施加至閘極絕緣層之電場的強度係-2 MV/cm,且保持該情形1小時。接著,將Vg設定為0 V。然後,測量該等電晶體的Vg-Id特徵於25℃的基板溫度及10 V的Vd處。此方法稱作負BT測試。
第17A及17B圖分別顯示取樣1之正BT測試及負BT測試的結果。第18A及18B圖分別顯示取樣2之正BT測試及負BT測試的結果。
由於正BT測試及負BT測試之取樣1的臨限電壓中之改變量分別係1.80 V及-0.42 V。由於正BT測試及負BT測試之取樣2的臨限電壓中之改變量分別係0.79 V及0.76 V。在取樣1及取樣2之各者中,所發現到的是,由於該等BT測試之臨限電壓中的改變量小,且每一個電晶體的可靠度高。
可將加熱處理執行於氧氛圍中;選擇性地,可先將加熱處理執行於氮或惰性氣體的氛圍中或在降低的壓力下,且然後,在包含氧的氛圍中。氧係在脫水或脫氫之後,被供應至氧化物半導體,而可藉以使該加熱處理的功效進一步增加。做為用以在脫水或脫氫之後的供應氧的方法,可 使用其中氧離子係藉由電場而予以加速且佈植至氧化物半導體膜之內的方法。
由於氧缺乏所導致的缺陷係易於發生於氧化物半導體中,或在氧化物半導體和與該氧化物半導體接觸的膜之間的介面處;然而,當過量的氧係藉由該加熱處理而包含於氧化物半導體之中時,則恆定產生之氧缺乏可以以過量的氧來加以補償。主要地,過量的氧係存在於晶格之間的氧。當氧的濃度係設定於1×1016/cm3至2×1020/cm3的範圍之中時,則可使過量的氧包含於氧化物半導體之中,而不會導致晶體畸變或其類似者。
當執行加熱處理使得至少一部分氧化物半導體包含晶體時,則可獲得更穩定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例如,當藉由使用具有In:Sn:Zn=1:1:1的組成比之靶極的濺鍍而不有計劃地加熱基板所形成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係藉由X射線繞射(XRD)所分析時,則會觀察到暈圈圖案。所形成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可藉由使接受加熱處理而予以晶體化。可適當設定該加熱處理的溫度;當加熱處理係執行於例如,650℃時,則可在X射線繞射中觀察到清楚的繞射峰值。
執行In-Sn-Zn-O膜的XRD測量。該XRD測量係使用由Bruker AXS所製造的X射線繞射儀D8 ADVANCE而執行,且測量係藉由平面外法所執行。
製備取樣A及取樣B,且執行XRD分析於其上。下文將敘述取樣A及取樣B的製造方法。
形成具有100奈米之厚度的In-Sn-Zn-O膜於已接受脫氫處理的石英基板上。
該In-Sn-Zn-O膜係透過濺鍍設備而以100 W(DC)之功率形成於氧氛圍中。具有In:Sn:Zn=1:1:1之原子比的In-Sn-Zn-O靶材係使用做為靶極。注意的是,在膜形成中之基板加熱溫度係設定於200℃。以此方式所製造出的取樣係使用做為取樣A。
其次,使藉由與取樣A之方法相似的方法所製造出的取樣接受650℃之加熱處理。做為該加熱處理,在氮氛圍中之加熱處理係先執行1小時,且在氧氛圍中之加熱處理係進一步執行1小時,而無需減低溫度。以此方式所製造出的取樣係使用做為取樣B。
第21圖顯示取樣A及取樣B的XRD光譜。在取樣A中,並未觀察到由晶體所衍生出的峰值,而在取樣B中,則在當2 θ係在35度左右且在37度至38度處時觀察到由晶體所衍生出的峰值。
如上述,藉由在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之氧化物半導體的膜形成期間有計劃地加熱基板,及/或藉由在膜形成之後執行加熱處理,可增進電晶體的特徵。
該等基板之加熱以及加熱處理具有防止氧化物半導體之不利雜質的氫和氫氧基包含於膜之中的功效,或自膜去除氫和氫氧基的功效。也就是說,可藉由自氧化物半導體去除用作施體雜質的氫以使氧化物半導體高度純化,而可藉以獲得常態關閉的電晶體。氧化物半導體的高度純化使 電晶體的截止狀態電流能成為1 aA/μm或更低。在此,該截止狀態電流的單位表示每微米之通道寬度的電流。
第22圖顯示測量時之電晶體的截止狀態電流與基板溫度(絕對溫度)的倒數間之關係。在此,為簡明起見,藉由以1000來相乘測量時的基板溫度之倒數所獲得的值(1000/T)係指示於水平軸之中。
特別地,如第22圖中所示地,當基板溫度分別係125℃、85℃、及室溫(27℃)時,則截止狀態電流可係1 aA/μm(1×10-18 A/μm)或更低、100 zA/μm(1×10-19 A/μm)或更低、及1 zA/μm(1×10-21 A/μm)或更低。較佳地,在125℃、85℃、及室溫時,該截止狀態電流可分別係0.1 aA/μm(1×10-19 A/μm)或更低、10 zA/μm(1×10-20 A/μm)或更低、及0.1 zA/μm(1×10-22 A/μm)或更低。
注意的是,為了要在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形成期間防止氫和水分被包含於其中,較佳地,藉由充分抑制來自沈積室外部的漏氣,及透過沈積室之內壁的除氣,以增加濺鍍氣體的純度。例如,為了要防止水分被包含於該膜之中,較佳地使用具有-70℃或更低之露點的氣體做為濺鍍氣體。此外,使用高度純化之靶極以便不會包含諸如氫和水分之雜質係較佳的。雖然可藉由加熱處理而自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之氧化物半導體的膜去除水分,但因為水分係在比自包含In、Ga、及Zn做為主要成分之氧化物半導體釋放出時之溫度更高的溫度處自包含In、Sn 、及Zn做為主要成分之氧化物半導體釋放出,所以較佳地使用原始不含水分的膜。
基板溫度與取樣電晶體的電性特徵之間的關係被評估,其中,650℃之加熱處理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膜形成後被執行於其上。
使用於測量之電晶體具有3微米的通道長度L,10微米的通道寬度W,0微米的Lov,及0微米的dW。注意的是,Vd係設定為10 V。注意的是,基板溫度係-40℃、-25℃、25℃、75℃、125℃、及150℃。在此,於電晶體中,其中閘極電極與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的其中一者在通道長度方向中重疊之部分的寬度稱作Lov。
第19圖顯示Id(實線)及場效應遷移率(點虛線)之Vg相依性。第20A圖顯示基板溫度與臨限電壓之間的關係,以及第20B圖顯示基板溫度與場效應遷移率之間的關係。
從第20A圖來看,發現到當基板溫度增加時,則臨限電壓會變低。注意的是,臨限電壓係在從-40℃到150℃的範圍中,自1.09 V減少至-0.23 V。
從第20B圖來看,發現到當基板溫度增加時,則場效應遷移率會變低。注意的是,臨限電壓係在從-40℃到150℃的範圍中,自36 cm2/Vs減少至32 cm2/Vs。因而,發現到在上述溫度範圍中,電性特徵中的改變小。
在其中使用包含In、Sn、及Zn做為主要成分之該氧化物半導體為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中,可以以維持在1 aA/μm或更低之截止狀態電流來獲得30 cm2/Vs或更高、較佳地40 cm2/Vs或更高、進一步較佳地60 cm2/Vs或更高的場效應遷移率,而可達成LSI所需之導通狀態電流。例如,在其中L/W係33奈米/40奈米的FET中,當閘極電壓係2.7 V且汲極電壓係1.0 V時,可流通12μA或更高的導通狀態電流。此外,可在用於電晶體操作所需之溫度範圍中確保足夠的電性特徵。
此實施例可以與任何其他的實施例適當地結合。
(實施例3)
在此實施例中,將敘述CPU的組態,其係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信號處理電路的其中一者。
第24圖顯示此實施例之CPU的組態。在第24圖中之CPU主要包含ALU 9901、ALU控制器9902、指令解碼器9903、中斷控制器9904、時序控制器9905、暫存器9906、暫存器控制器9907、匯流排I/F 9908、可重寫入式ROM 9909、及ROM I/F 9920於基板9900之上。注意的是,〝ALU〞意指〝算術邏輯單元〞、〝匯流排I/F〞意指〝匯流排介面〞、以及〝ROM I/F〞意指〝ROM介面〞。進一步地,可將ROM 9909及ROM I/F 9920設置於另外的晶片上。自然地,第24圖中所示的CPU僅係其中組態被簡化之實例,且實際的CPU可根據用途而具有各式各樣的組態。
透過匯流排I/F 9908所輸入至CPU的指令係輸入至 指令解碼器9903,並在其中予以解碼,且然後,輸入至ALU控制器9902、中斷控制器9904、暫存器控制器9907、及時序控制器9905。
ALU控制器9902、中斷控制器9904、暫存器控制器9907、及時序控制器9905係根據解碼的指令而執行各式各樣的控制。特別地,該ALU控制器9902產生用以控制ALU 9901之驅動的信號。當CPU正在執行程式時,則中斷控制器9904會根據優先序或掩膜狀態而處理來自外部輸入/輸出裝置或週邊電路中的中斷請求。暫存器控制器9907產生暫存器9906的位址,且根據CPU的狀態而自暫存器9906讀取資料或寫入資料至暫存器9906。
時序控制器9905產生用以控制ALU 9901、ALU控制器9902、指令解碼器9903、中斷控制器9904、及暫存器控制器9907之操作時序的信號。例如,時序控制器9905係設置有內部時脈產生器,用以根據參考時脈信號CLK1而產生內部時脈信號CLK2,且輸出該時脈信號CLK2至上述該等電路。
在此實施例的CPU中,具有上述任一實施例中所述之結構的半導體記憶體裝置係設置於暫存器9906中。回應於來自ALU 9901的指令,暫存器控制器9907可停止暫存器9906的半導體記憶體裝置中之電源供應電壓的供應,而無需儲存及送回資料信號。
以此方式,即使在其中CPU的操作係暫時停止且電源供應電壓的供應係停止的情況中,亦可保持資料且可減 少功率消耗。特別地,例如,當個人電腦的使用者不輸入資料至諸如鍵盤之輸入裝置時,則可停止CPU的操作,以致可降低功率消耗。
雖然CPU之實例係敘述於此實施例中,但本發明的信號處理電路並未受限於CPU,且可應用至諸如微處理器、影像處理電路、數位信號處理器(DSP)、或可場編程閘陣列(FPGA)之LSI。
此申請案係根據2011年5月20日在日本專利局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序號2011-114084,該申請案的全部內容係結合於本文以供參考。
100,200‧‧‧暫存器電路
101‧‧‧正反器電路
103‧‧‧選擇電路
105‧‧‧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
Q‧‧‧輸出信號線
202‧‧‧第一開關
203‧‧‧第二開關
204‧‧‧電晶體
205‧‧‧電容器
251,253‧‧‧反相器電路
252,256‧‧‧開關電路
254,255,257,258‧‧‧時脈控制反相器電路
RE‧‧‧讀取致能線
WE‧‧‧寫入致能線
600(a)~600(d),307‧‧‧絕緣層
601(a)~601(d),305‧‧‧閘極電極
602(a)~602(d),304‧‧‧閘極絕緣層
603(a)~603(d)‧‧‧氧化物半導體
604a(a)~604a(d),604b(a)~604b(d)‧‧‧雜質區
605(a)~605a(d),308a‧‧‧源極電極
605b(a)~605b(d),308b‧‧‧汲極電極
612a(a),612b(a),612a(b),612b(b),302‧‧‧嵌入式絕緣體
616a(a),616b(a),616a(b),612b(b),306a,306b‧‧‧側壁絕緣體
301‧‧‧基底絕緣層
303a,303c‧‧‧半導體區
303b‧‧‧本徵半導體區
9901‧‧‧ALU(算術邏輯單元)
9902‧‧‧ALU控制器
9903‧‧‧指令解碼器
9904‧‧‧中斷控制器
9905‧‧‧時序控制器
9906‧‧‧暫存器
9907‧‧‧暫存器控制器
9908‧‧‧匯流排I/F(匯流排介面)
9909‧‧‧可重寫入式ROM
9920‧‧‧ROM I/F(ROM介面)
9900‧‧‧基板
第1A及1B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圖式;第2圖係包含於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中之正反器電路的圖式;第3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之操作的時序圖;第4A及4B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之操作的時序圖;第5A及5B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之操作的時序圖;第6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圖式;第7A至7E圖係可使用於電晶體的氧化物材料之晶 體結構的圖式;第8A至8C圖係可使用於電晶體的氧化物材料之晶體結構的圖式;第9A至9C圖係可使用於電晶體的氧化物材料之晶體結構的圖式;第10A及10B圖係可使用於電晶體的氧化物材料之晶體結構的圖式;第11圖顯示藉由計算所獲得之遷移率的閘極電壓相依性;第12A至12C圖各自顯示藉由計算所獲得之汲極電流及遷移率的閘極電壓相依性;第13A至13C圖各自顯示藉由計算所獲得之汲極電流及遷移率的閘極電壓相依性;第14A至14C圖各自顯示藉由計算所獲得之汲極電流及遷移率的閘極電壓相依性;第15A及15B圖係使用於計算的電晶體之橫剖面結構的圖式;第16A至16C圖各自顯示包含氧化物半導體膜之電晶體的特徵;第17A及17B圖各自顯示取樣1之電晶體的BT測試後之汲極電流的閘極電壓相依性;第18A及18B圖各自顯示取樣2之電晶體的BT測試後之汲極電流的閘極電壓相依性;第19圖顯示汲極電流及遷移率的閘極電壓相依性; 第20A圖顯示基板溫度與臨限電壓之間的關係,及第20B圖顯示基板溫度與場效應遷移率之間的關係;第21圖顯示取樣A及取樣B的XRD光譜;第22圖顯示電晶體的測量中之截止狀態電流與基板溫度間的關係;第23A至23D圖係電晶體的橫剖面視圖;以及第24圖係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信號處理電路的圖式。
100‧‧‧暫存器電路
101‧‧‧正反器電路
103‧‧‧選擇電路
105‧‧‧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
Q‧‧‧輸出信號線

Claims (12)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暫存器電路,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位元線;以及資料線,其中該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其中該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且其中該選擇電路選擇性地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選擇電路選擇第一操作模式、第二操作模式、第三操作模式、及第四操作模式的任一者,該第一操作模式係用以透過該正反器電路而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該第二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正反器電路,該第三操作模式係用以儲存根據該位元線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以及該第四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位元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包含電晶體及電容器,該電晶體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形成區中,以及該電容器 包含電性連接至該電晶體之第一電極的一電極及接地的另一電極,且其中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係儲存於其中該電晶體之該第一電極與該電容器之該一電極彼此相互電性連接的節點中。
  4.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暫存器電路,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位元線;資料線;字線;以及記憶體寫入致能線,其中該字線及該記憶體寫入致能線係電性連接至該選擇電路,其中該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其中該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且其中該選擇電路包含第一開關及第二開關,該第一開關係用以決定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字線或該記憶體寫入致能線之間的電性連接,以及該第二開關係用以決定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資料線或該位元線之間的電性連接。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選 擇電路選擇第一操作模式、第二操作模式、第三操作模式、及第四操作模式的任一者,該第一操作模式係用以透過該正反器電路而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該第二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正反器電路,該第三操作模式係用以儲存根據該位元線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以及該第四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位元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包含電晶體及電容器,該電晶體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形成區中,以及該電容器包含電性連接至該電晶體之第一電極的一電極及接地的另一電極,且其中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係儲存於其中該電晶體之該第一電極與該電容器之該一電極彼此相互電性連接的節點中。
  7.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複數個暫存器電路,係設置於矩陣中;位元線;以及資料線,其中該等暫存器電路之各者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其中該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 其中該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且其中該選擇電路選擇性地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選擇電路選擇第一操作模式、第二操作模式、第三操作模式、及第四操作模式的任一者,該第一操作模式係用以透過該正反器電路而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該第二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正反器電路,該第三操作模式係用以儲存根據該位元線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以及該第四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位元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包含電晶體及電容器,該電晶體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形成區中,以及該電容器包含電性連接至該電晶體之第一電極的一電極及接地的另一電極,且其中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係儲存於其中該電晶體之該第一電極與該電容器之該一電極彼此相互電性連接的節點中。
  10.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複數個暫存器電路,係設置於矩陣中;位元線; 資料線;字線;以及記憶體寫入致能線,其中該等暫存器電路之各者包含正反器電路、選擇電路、及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其中該字線及該記憶體寫入致能線係電性連接至該選擇電路,其中該資料線係電性連接至該正反器電路,其中該位元線係透過該選擇電路而電性連接至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且其中該選擇電路包含第一開關及第二開關,該第一開關係用以決定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字線或該記憶體寫入致能線之間的電性連接,以及該第二開關係用以決定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與該資料線或該位元線之間的電性連接。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選擇電路選擇第一操作模式、第二操作模式、第三操作模式、及第四操作模式的任一者,該第一操作模式係用以透過該正反器電路而儲存根據該資料線的電位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該第二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正反器電路,該第三操作模式係用以儲存根據該位元線之資料於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以及該第四操作模式係用以供應儲存於該非 揮發性記憶體電路中之資料至該位元線。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非揮發性記憶體電路包含電晶體及電容器,該電晶體包含氧化物半導體於通道形成區中,以及該電容器包含電性連接至該電晶體之第一電極的一電極及接地的另一電極,且其中該資料線的電位或該位元線的電位係儲存於其中該電晶體之該第一電極與該電容器之該一電極彼此相互電性連接的節點中。
TW101116522A 2011-05-20 2012-05-09 半導體裝置 TWI5707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4084 2011-05-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8338A true TW201308338A (zh) 2013-02-16
TWI570730B TWI570730B (zh) 2017-02-11

Family

ID=47174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6522A TWI570730B (zh) 2011-05-20 2012-05-09 半導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36845B2 (zh)
JP (1) JP5912841B2 (zh)
KR (1) KR101960408B1 (zh)
TW (1) TWI5707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67047B2 (en) * 2011-05-31 2016-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C-DC converter, power source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372694B2 (en) 2012-03-29 2016-06-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Reducing data backup and recovery periods in processors
US9291665B2 (en) * 2012-05-14 2016-03-22 Globalfoundries Inc. Evaluating transistors with e-beam inspection
US9786350B2 (en) 2013-03-18 2017-10-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mory device
JP6280794B2 (ja) * 2013-04-12 2018-02-1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6396671B2 (ja) 2013-04-26 2018-09-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TWI791952B (zh) 2014-12-18 2023-02-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感測裝置和電子裝置
KR102380798B1 (ko) * 2017-09-04 2022-03-31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레지스터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78822A (en) * 1963-03-12 1968-04-16 Ncr Co Magnetic thin film memory having bipolar digit currents
US3775693A (en) 1971-11-29 1973-11-27 Moskek Co Mosfet logic invert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JPS55125016A (en) 1979-03-19 1980-09-26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Protecion controller matching system
JPS6025269A (ja) 1983-07-21 1985-02-08 Hitachi Ltd 半導体記憶素子
JPS60198861A (ja) 1984-03-23 1985-10-08 Fujitsu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2689416B2 (ja) 1986-08-18 1997-1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リツプフロツプ
JPH0244256B2 (ja) 1987-01-28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2o5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S63210023A (ja) 1987-02-24 1988-08-31 Natl Inst For Res In Inorg Mater InGaZn↓4O↓7で示される六方晶系の層状構造を有する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244260B2 (ja) 1987-02-24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5o8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58B2 (ja) 1987-02-24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3o6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2B2 (ja) 1987-02-27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6o9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3B2 (ja) 1987-04-22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7o10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US4800303A (en) 1987-05-19 1989-01-24 Gazelle Microcircuits, Inc. TTL compatible output buffer
US4809225A (en) 1987-07-02 1989-02-28 Ramtron Corporation Memory cell with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portions having ferroelectric capacitors
US5039883A (en) 1990-02-21 1991-08-13 Nec Electronics Inc. Dual input universal logic structure
JPH05251705A (ja) 1992-03-04 1993-09-28 Fuji Xerox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H0784863A (ja) * 1993-09-20 1995-03-31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に適した半導体記憶装置
US5473571A (en) 1993-09-30 1995-12-05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Data hold circuit
JPH07154228A (ja) 1993-09-30 1995-06-1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論理回路装置
JP3672954B2 (ja) 1994-12-26 2005-07-20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3479375B2 (ja) 1995-03-27 2003-12-15 科学技術振興事業団 亜酸化銅等の金属酸化物半導体によ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とpn接合を形成した金属酸化物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H098247A (ja) * 1995-06-15 1997-01-10 Hitachi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
EP0820644B1 (en) 1995-08-03 2005-08-2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vided with transparent switching element
US6078194A (en) 1995-11-13 2000-06-20 Vitess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Logic gate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gallium arsenide integrated circuits
JP3625598B2 (ja) 1995-12-30 2005-03-0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078836A (ja) 1996-09-05 1998-03-24 Hitachi Ltd データ処理装置
JP4103968B2 (ja) 1996-09-18 2008-06-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絶縁ゲイト型半導体装置
US5980092A (en) 1996-11-19 1999-11-09 Unisy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a gated clock structure using a standard optimization tool
US6049883A (en) 1998-04-01 2000-04-11 Tjandrasuwita; Ignatius B. Data path clock skew management in a dynamic power management environment
JP4170454B2 (ja) 1998-07-24 2008-10-22 Hoya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酸化物薄膜を有する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077982A (ja) 1998-08-27 2000-03-14 Kobe Steel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2000150861A (ja) 1998-11-16 2000-05-30 Tdk Corp 酸化物薄膜
JP3276930B2 (ja) 1998-11-17 2002-04-22 科学技術振興事業団 トランジスタ及び半導体装置
JP3955409B2 (ja) 1999-03-17 2007-08-08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6204695B1 (en) 1999-06-18 2001-03-20 Xilinx, Inc. Clock-gating circuit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TW460731B (en) 1999-09-03 2001-10-21 Ind Tech Res Inst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wide viewing angle LCD
US6281710B1 (en) 1999-12-17 2001-08-2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Selective latch for a domino logic gate
JP4089858B2 (ja) 2000-09-01 2008-05-28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半導体デバイス
JP3727838B2 (ja) 2000-09-27 2005-12-21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6570801B2 (en) 2000-10-27 2003-05-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memory having refresh function
KR20020038482A (ko) 2000-11-15 2002-05-23 모리시타 요이찌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표시패널
JP3997731B2 (ja) 2001-03-19 2007-10-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基材上に結晶性半導体薄膜を形成する方法
JP2002289859A (ja) 2001-03-23 2002-10-04 Minolta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DE10119051B4 (de) 2001-04-18 2006-12-28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Freigabe eines Taktsignals in Abhängigkeit von einem Freigabesignal
JP4090716B2 (ja) 2001-09-10 2008-05-28 雅司 川崎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マトリクス表示装置
JP3925839B2 (ja) 2001-09-10 2007-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試験方法
US7061014B2 (en) 2001-11-05 2006-06-13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Natural-superlattice homologous single crystal thin film,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device using said single crystal thin film
JP4164562B2 (ja) 2002-09-11 2008-10-15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ホモロガス薄膜を活性層として用いる透明薄膜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JP4121458B2 (ja) 2001-11-19 2008-07-23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データ保持装置およびデータ読み出し方法
JP2003157682A (ja) * 2001-11-26 2003-05-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4091301B2 (ja) 2001-12-28 2008-05-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半導体メモリ
JP4083486B2 (ja) 2002-02-21 2008-04-30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LnCuO(S,Se,Te)単結晶薄膜の製造方法
CN1445821A (zh) 2002-03-15 2003-10-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ZnO膜和ZnO半导体层的形成方法、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3933591B2 (ja)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3940014B2 (ja) 2002-03-29 2007-07-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無線タグ、および非接触型icカード
AU2003220785A1 (en) * 2002-04-10 2003-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Non-volatile flip-flop
US7339187B2 (en) 2002-05-21 2008-03-04 State Of Oregon Acting By And Through The Oregon State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On Behalf Of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Transistor structures
JP2004022625A (ja) 2002-06-13 2004-01-22 Murata Mfg Co Ltd 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該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04001433A1 (en) 2002-06-21 2003-12-3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lectronic circuit with asynchronously operating components
US7105868B2 (en) 2002-06-24 2006-09-12 Cermet, Inc. High-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with zinc oxide
US7067843B2 (en) 2002-10-11 2006-06-2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Transparent oxide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transistors
US6788567B2 (en) 2002-12-02 2004-09-07 Rohm Co., Ltd. Data holding device and data holding method
JP3692450B2 (ja) 2002-12-25 2005-09-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ラッチ回路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4166105B2 (ja) 2003-03-06 2008-10-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73732A (ja) 2003-03-07 2004-09-30 Sharp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08633B2 (ja) 2003-06-20 2008-06-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デバイス
US7262463B2 (en) 2003-07-25 2007-08-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ransistor including a deposited channel region having a doped portion
US7076748B2 (en) 2003-08-01 2006-07-11 Atrenta Inc. Ident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ock gating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KR100520585B1 (ko) * 2003-10-28 2005-10-10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불휘발성 강유전체 메모리 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메모리 장치
US7064973B2 (en) 2004-02-03 2006-06-20 Klp International, Ltd. Combination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allowing dynamic reprogrammability
US6972986B2 (en) 2004-02-03 2005-12-06 Kilopass Technologies, Inc. Combination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allowing dynamic reprogrammability and non-votatile programmability based upon transistor gate oxide breakdown
US7297977B2 (en) 2004-03-12 2007-11-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145174B2 (en) 2004-03-12 2006-12-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2867855B (zh) 2004-03-12 2015-07-15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US7282782B2 (en) 2004-03-12 2007-10-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mbined binary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11825B2 (en) 2004-06-14 2007-05-01 Yi-Chi Shih Indium oxide-based thin film transistors and circuits
JP2006100760A (ja) 2004-09-02 2006-04-13 Casio Comput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095975A1 (en) 2004-09-03 2006-05-04 Takayoshi Yamad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85501B2 (en) 2004-09-17 2007-10-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of forming a solution processed device
US7374984B2 (en) 2004-10-29 2008-05-20 Randy Hoffman Method of forming a thin film component
US7298084B2 (en) 2004-11-02 2007-11-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and displays utilizing integrated zinc oxide row and column drivers in conjunction with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7863611B2 (en) 2004-11-10 2011-0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grated circuits utilizing amorphous oxides
KR100889796B1 (ko) 2004-11-10 2009-03-2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비정질 산화물을 사용한 전계 효과 트랜지스터
WO2006051994A2 (en) 2004-11-10 2006-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US7453065B2 (en) 2004-11-10 2008-1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ensor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US7829444B2 (en) 2004-11-10 2010-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7791072B2 (en) 2004-11-10 2010-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A2708335A1 (en) 2004-11-10 2006-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morphous oxide an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US7256622B2 (en) 2004-12-08 2007-08-14 Naveen Dronavalli AND, OR, NAND, and NOR logical gates
US7579224B2 (en) 2005-01-21 2009-08-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445178B (zh) 2005-01-28 2014-07-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裝置,電子裝置,和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562380B (en) 2005-01-28 2016-12-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858451B2 (en) 2005-02-03 2010-12-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48171B2 (en) 2005-02-18 2011-05-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060197092A1 (en) 2005-03-03 2006-09-07 Randy Hoffm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conductive material on a substrate
US8681077B2 (en) 2005-03-18 2014-03-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hereof
US7544967B2 (en) 2005-03-28 2009-06-0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ow voltage flexible organic/transparent transistor for selective gas sensing, photodetecting and CMOS device applications
US7645478B2 (en) 2005-03-31 2010-01-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displays
US8300031B2 (en) 2005-04-20 2012-10-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transistor having gate and drain connected through a current-voltage conversion element
JP2006344849A (ja) 2005-06-10 2006-12-21 Casio Comput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US7402506B2 (en) 2005-06-16 2008-07-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comprising zinc-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made thereby
US7691666B2 (en) 2005-06-16 2010-04-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comprising zinc-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made thereby
US7507618B2 (en) 2005-06-27 2009-03-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electronic devices using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KR100711890B1 (ko) 2005-07-28 2007-04-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7323909B2 (en) 2005-07-29 2008-01-29 Sequence Design, Inc. Automatic extension of clock gating technique to fine-grained power gating
JP2007059128A (ja) 2005-08-23 2007-03-08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80736B2 (ja) 2005-09-06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
JP4850457B2 (ja) 2005-09-06 2012-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薄膜ダイオード
JP5116225B2 (ja) 2005-09-06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07073705A (ja) 2005-09-06 2007-03-22 Canon Inc 酸化物半導体チャネル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998374A3 (en) 2005-09-29 2012-01-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oxide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037808B2 (ja) 2005-10-20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モルファス酸化物を用いた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該トランジスタ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1577281B (zh) 2005-11-15 2012-01-1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有源矩阵显示器及包含该显示器的电视机
TWI292281B (en) 2005-12-29 2008-01-01 Ind Tech Res Inst Pixel structure of activ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7867636B2 (en) 2006-01-11 2011-01-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977478B2 (ja) 2006-01-21 2012-07-1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ZnO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TFTの製造方法
US7576394B2 (en) 2006-02-02 2009-08-18 Kochi Industrial Promotion Center Thin film transistor including low resistance conductive thin film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77169B2 (en) 2006-02-15 2011-07-12 Kochi Industrial Promotion Center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ctive layer made of zinc oxide with controlled orientatio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070101595A (ko) 2006-04-11 2007-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ZnO TFT
US20070252928A1 (en) 2006-04-28 2007-11-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ructure, transmiss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reflection typ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7305027A (ja) 2006-05-15 2007-11-22 Toshiba Corp 汎用レジスタ回路
JP5028033B2 (ja) 2006-06-13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4609797B2 (ja) 2006-08-09 2011-01-12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薄膜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99400B2 (ja) 2006-08-09 2012-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4954639B2 (ja) 2006-08-25 2012-06-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ラッチ回路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半導体集積回路
JP4332545B2 (ja) 2006-09-15 2009-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74219B2 (ja) 2006-09-27 2009-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薄膜半導体装置
JP5164357B2 (ja) 2006-09-27 2013-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622371B2 (en) 2006-10-10 2009-11-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used nanocrystal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and method
US7772021B2 (en) 2006-11-29 2010-08-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s comprising a thin-film transistor having a semiconductive oxide in its channel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for use in flat panel displays
JP2008140684A (ja) 2006-12-04 2008-06-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576582B2 (en) 2006-12-05 2009-08-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Low-power clock gating circuit
JP4297159B2 (ja) 2006-12-08 2009-07-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フリップフロップおよび半導体集積回路
KR101303578B1 (ko) 2007-01-05 2013-09-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식각 방법
US8207063B2 (en) 2007-01-26 2012-06-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cess for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KR100851215B1 (ko) 2007-03-14 2008-08-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 발광표시장치
US7795613B2 (en) 2007-04-17 2010-09-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ructure with transistor
KR101325053B1 (ko) 2007-04-18 2013-11-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080094300A (ko) 2007-04-19 2008-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포함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KR101334181B1 (ko) 2007-04-20 2013-1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선택적으로 결정화된 채널층을 갖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제조 방법
CN101663762B (zh) 2007-04-25 201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氧氮化物半导体
KR101345376B1 (ko) 2007-05-29 2013-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ZnO 계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090002044A1 (en) 2007-06-29 2009-0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aster-slave type flip-flop circuit
JP5215158B2 (ja) 2007-12-17 2013-06-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無機結晶性配向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デバイス
US8145923B2 (en) 2008-02-20 2012-03-27 Xilinx, Inc. Circuit for and method of minimiz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JP5140459B2 (ja) 2008-02-28 2013-02-06 ローム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記憶ゲート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および不揮発性記憶ゲート組込み型論理回路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JP2010034710A (ja) 2008-07-25 2010-02-12 Nec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及びその誤動作防止方法
JP4623179B2 (ja) 2008-09-18 2011-0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51280B2 (ja) 2008-10-09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ウルツ鉱型結晶成長用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半導体装置
US7961502B2 (en) * 2008-12-04 2011-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Non-volatile state retention latch
JP5781720B2 (ja) 2008-12-15 2015-09-24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1043175A1 (en) 2009-10-09 2011-04-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ogic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SG178057A1 (en) 2009-10-16 2012-03-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ogic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SG10201910510UA (en) * 2009-10-29 2020-0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629194B1 (ko) 2009-10-30 2016-06-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논리 회로 및 반도체 장치
EP2887395B1 (en) 2009-11-20 2019-05-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Nonvolatile latch circuit and logic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481398B1 (ko) 2009-12-11 2015-01-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래치 회로 및 cpu
CN104700890B (zh) 2009-12-18 2017-10-1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非易失性锁存电路和逻辑电路以及使用它们的半导体器件
KR101861991B1 (ko) 2010-01-20 2018-05-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신호 처리 회로 및 신호 처리 회로를 구동하기 위한 방법
TWI555128B (zh) 2010-08-06 2016-10-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驅動方法
JP2010282721A (ja) 2010-08-09 2010-12-16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
JP5727892B2 (ja) 2010-08-26 2015-06-0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JP5839474B2 (ja) 2011-03-24 2016-01-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信号処理回路
JP5879165B2 (ja) 2011-03-30 2016-03-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JP5883699B2 (ja) 2011-04-13 2016-03-1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プログラマブルlsi
US8854867B2 (en) 2011-04-13 2014-10-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mor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the memory device
JP6001900B2 (ja) 2011-04-21 2016-10-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信号処理回路
KR102433736B1 (ko) 2012-01-23 2022-08-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JP2014063557A (ja) 2012-02-24 2014-04-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記憶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94060A1 (en) 2012-11-22
KR101960408B1 (ko) 2019-03-20
TWI570730B (zh) 2017-02-11
KR20120129833A (ko) 2012-11-28
JP5912841B2 (ja) 2016-04-27
US9336845B2 (en) 2016-05-10
JP2013009323A (ja) 2013-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7652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TWI570730B (zh) 半導體裝置
JP6177402B2 (ja) プログラマブルロジックデバイス
JP6178466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TWI621121B (zh) 儲存元件、儲存裝置、及信號處理電路
TWI555128B (zh) 半導體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驅動方法
KR101466885B1 (ko) 프로그래머블 로직 디바이스
US9355687B2 (en) Storage circuit
JP5914153B2 (ja) 論理回路
TWI549131B (zh) 半導體裝置
US8705292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circuit with an oxide semiconductor transistor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809078B2 (ja) 記憶装置
TWI511237B (zh) 半導體裝置
US865456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2012003216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570743B (zh) 半導體裝置
US20120274379A1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TWI522791B (zh) 半導體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