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25646A - Wide-angle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Wide-angle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25646A
TW200925646A TW096148036A TW96148036A TW200925646A TW 200925646 A TW200925646 A TW 200925646A TW 096148036 A TW096148036 A TW 096148036A TW 96148036 A TW96148036 A TW 96148036A TW 200925646 A TW200925646 A TW 2009256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pex
rear surface
front surface
w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48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60664B (en
Inventor
Ming-Kuen Lin
Original Assignee
Qis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sda Corp filed Critical Qisda Corp
Priority to TW0961480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60664B/zh
Priority to US12/314,536 priority patent/US7800828B2/en
Publication of TW200925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25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0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06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6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in conjunction with image converters or intensifiers, or for use with projectors, e.g. objectives for projection TV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200925646 58PA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廣角鏡頭與應用其之投影裝 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三個透鏡群之廣角鏡頭與應 用其之投影裝置。 ^ 【先前技術】 投影裝置之投影距離係與顯示影像之尺寸有關,當投 β 影裝置擺設之位置輯屏幕越遠,影像愈大。_,投影 距離常因硬體空間條件而被侷限。因此,如何在有限投影 距離顯示出大的影像,乃業界在投影裝置中致力研究的目 標之一。 【發明内容】 ❹ 本發明係有關於-種廣角鏡頭與應用其之投 置,藉由三群透鏡的設置,使投影萝 又恥、 離下顯就財H m奸狀投影距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提出一種库 _ 影裝置中。廣角鏡頭自一影像之1依序 群、一第二透鏡群及一第三透鏡群。第=、 弟逯鏡 徑光闌(aperture stop)。第一透錄雜透鏡群包括一孔 吁,、有一'負拼斯六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第二透鏡 、m n (positive refracting p0wer)。第三透^ 具有一正折射力 力。其中,第一透鏡群之一焦距 ^具有一正折射 及廣角鏡頭之一焦距 5
200925646 丨 58PA fw 係滿足:-15 mm<fl<-7.5mm,及 0.5< 丨 fl / fw I < 1_5。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方面,提出一種投影裝置包括一廣 角鏡頭及一光學元件。廣角鏡頭自一影像之一侧依序包括 一第一透鏡群、一第二透鏡群及一第三透鏡群。第三透鏡 群,包括一孔徑光闌。第一透鏡群具有一負折射力。第二 透鏡群具有一正折射力。第三透鏡群具有一正折射力。廣 角鏡頭係位於影像及光學元件之間。其中,第一透鏡群之 ❹ 一焦距fl,及廣角鏡頭之一焦距fw,係滿足:-15mm < f 1 < -7.5mm,及 0.5 < I fl / fw I < 1.5。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内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 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投影 ® 裝置之示意圖。投影裝置10包括一廣角鏡頭100及一光 學元件300。廣角鏡頭100自一影像500之一側510依序 包括一第一透鏡群110、一第二透鏡群130及一第三透鏡 群130。第三透鏡群130包括一孔徑光闌151。第一透鏡 群110具有一負折射力。第二透鏡群130具有一正折射 力。第三透鏡群150具有一正折射力。廣角鏡頭100係位 於影像500及光學元件300之間。其中,第一透鏡群110 之一焦距fl,及廣角鏡頭100之一焦距fw係滿足:-15mm 6
200925646 丨 58PA < Π < -7.5 mm,及 0.5< |fl/fw| <1.5。 光學元件300例如是一數位微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數位微鏡元件上具有多個微 鏡片,每一微鏡片可各自旋轉至不同角度以產生ON或 OFF的數位訊號,藉此將欲顯示之影像經由廣角鏡頭100 投影至影像500之侧510。 請參照第2圖,其繪示第1圖之影像及廣角鏡頭相互 關係的示意圖。其中影像500之之像高IMH,及影像500 ❹ 至廣角鏡頭1〇〇之投影距離D的比值為廣角鏡頭1〇〇之投 影角Θ之正切(tangent)值。為了達到投影裝置1〇廣角 之功能,投影角Θ係需介於30度至60度之間(30。$ 0 S60 )。另外,廣角鏡頭1〇〇具有一後焦長度(back f〇cal length,BFL) fb (繪示於第1圖中),後焦長度伪係為第 三透鏡群150最後之一鏡面至光學元件3〇〇之距離。投影 裝置10係由一光源機構(未繪示於圖中)提供光線至光 學元件300。假使後焦長度fb不足’將使得光源機構干涉 參 光學元件300於影像500之侧510產生之晝面。投影裝置 1〇後焦長度fb較佳係大於20mm。由於孔徑光闌151設置 於第三透鏡群150中,廣角鏡頭1〇〇係為一非遠心 (non-telecentric)廣角鏡頭。因此遠離影像5〇〇之侧510 的透鏡係可對應減少其鏡高,鏡高係為廣角鏡頭1 00之光 軸100’至各個透鏡之邊緣的高度。 以下’將說明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廣角鏡頭1〇〇 之各透鏡之光學特性及其配置,然本發明之技術並不侷限 7 ι58ΡΑ 200925646 於此。 請參照第3A及第3C圖,第3A圖繪示第1圖的第一 透鏡群之示意圖,第3B圖繪示第1圖的第二透鏡群之示 意圖,第3C圖繪示第1圖的第三透鏡群之示意圖。第一 透鏡群110自影像500之側510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111 及一第二透鏡113,第二透鏡群130自影像500之側510 依序包括一第三透鏡131及一第四透鏡133,第三透鏡群 150自影像500之側510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153、一第 ❹ 六透鏡155及一第七透鏡157,孔徑光闌151係位於第五 透鏡153鄰近於影像500的一側。廣角鏡頭100之透鏡總 數係實質上等於七。其中,第一透鏡111及第七透鏡157 係為非球面透鏡,其各至少具有一非球面鏡面。 非球面鏡面之表面多項式係可表示為: Y2 -Γ - - - . -- + AXa + BX6 + CX8 + DX10 +... R + -yJR2-(1 + K)X2 其中,非球面鏡面距離旋轉對稱轴係為一水平距離 Ο X,非球面鏡面更具有一頂點曲率半徑R及一圓錐曲線常 數Κ,非球面鏡面於X4、X6、X8及X1G之各對應一修正係 數A、B、C及D。一般非球面鏡面大多取到X的10次項 即可定義其特徵,故本實施例僅舉出修正係數A、B、C 及D做說明。 如第3 A圖所示,第一透鏡111之前側係包括一非球 面鏡面111a且第一透鏡111之後側係包括一非球面鏡面 111b,第一透鏡111係凸向影像500。第一透鏡111之材 8 200925646 Ό58ΡΑ 質較佳係為塑膠,且非球面鏡面及111b各別之參數 如表1所示: 表1 非球面鏡面 非球面鏡面 非球面鏡面 非球面鏡面 Ilia 111b 157a 157b K -9.55 -0.7132758 0 -1.38929 A 6.9419585e-6 2.8116445e-7 1.0867643e-4 -1.0278238e- 5 B 1.6610435e-9 -2.2943824e- 8 -1.9864767e- 7 2.6022071e-7 C -7.6338492e-l 2 2.2317135e-l 0 -1.8158118e- 8 -2.0673412e- 8 D 5.373e-15 -5.19213e-13 2.39538e-10 2.70435e-10 ❿ 另外,如第3C圖所示,第七透鏡157之前侧係包括 一非球面鏡面157a且第七透鏡157之後侧係包括一非球 面鏡面lWb。第七透鏡157之材質較佳係為高透光率之玻 璃,且非球面鏡面丨57&及1S7b各別之參數如表丨所示。 110及第三透鏡群150各對應具有非球面 之第透鏡m及第七透鏡157,投影農置1〇除可大 少鏡片之總數外,仍可提供光學元件3大 尺寸畫面之影像500。 ,、角地技如出大
一 一"^月!J 再者,第一透鏡群110之第二透鏡U3具有-第 9
)58PA 200925646 表面113a及一第二後表面113b。第二透鏡群130之第三 透鏡131具有一第三前表面13 la及一第三後表面131b, 及第四透鏡133具有一第四前表面133a及一第四後表面 133b。第三透鏡群150之第五透鏡153具有一第五前表面 153a及一第五後表面153b,及第六透鏡155具有一第六 前表面155a及一第六後表面155b。如表2所示,本實施 例之投影裝置10及其之投影鏡頭100較佳之配置如下: ❹ 表2 曲率半徑 距離(mm) 折射率 阿貝數 影像500 〇〇 1250 非球面鏡面111a 45.75 3.47 1.53 56 非球面鏡面111b 14.96 22.18 第二前表面113a -43.85 3 1.76 40.10 第二後表面113b 24.35 14.04 第三前表面131a 62.09 6.8 1.57 42.80 第三後表面131b -43.31 0.15 第四前表面133a 32.23 5.2 1.58 40.70 第四後表面133b 〇〇 21.21 孔徑光欄151 〇〇 1.02 / 第五前表面153a -17.41 0.85 1.85 23.80 第五後表面153b 〇〇 0.15 第六前表面155a 17.25 3.58 1.49 70.20 第六後表面155b -30.81 3.34 10 200925646
表2中 其中,當曲率半經係為所對應之中心曲率半徑 盔一巫& ,,, 馮…、限大(°°)時,所對應之表面名 二么^ 1第四後表面133b係為一平面。當曲率半 = 日表7F曲率之®心係介於對應之表面及光學f 之間,當曲率半徑為負值時,表示曲率之圓心係^ 於對應之表面及景彡像5GQ之間。(曲率半徑正值有兩個定 義.)表2中之各所示之距離係為對應其之表面至下-表® 兩者間之中心的距離,例如,非球面鏡面llla的頂點至导 球面鏡面111b的頂點之距離係為3 47mm,等於第一透聋 ❹ 111之中心厚度,,其餘則依此類推。 由上述可知’投影鏡頭100之第二透鏡113係為一令 凹透鏡(biconcave lens),第三透鏡133及第六透鏡155 係均為一雙凸透鏡(biconvex lens )。 第四透鏡較佳係為一凸透鏡,且凸向第三透鏡131, 其可以是一平凸透鏡(plano-C〇nvex lens)及一雙凸透鏡 兩者其中之一。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133係為一平凸 透鏡。 第五透鏡較佳係為一凹透鏡,且凹向孔徑光闌151, 11
I58PA 200925646 其可以是一平凹透鏡及一雙凹透错 叉罈兩者其中之一。在本眚 施例中’第五透鏡133係為一平四透鏡。 貝 另外,投影裝置10更包括1光平板m設置於光 學元件300及第七透鏡157之間。透光平板171具有-1 八前表面nla及-第人後表面如。透光平板i7i之厚 度係為1.05mm。 ❹ ❷ 投影裝置10根據上述之配置,可得到廣角鏡頭_ 之—總長度tt係實質上為113mm。第—透鏡群11〇負折射 力之焦距fl係為-10.17mm,第二透鏡群13〇的正折射力 之一焦距f2係為25.53mm’第三逯鏡群15〇的正折射力之 焦距f3係為32.42mm。投影袭置1 〇之焦距係為 10.2〇mm。焦距fl及焦距fw之比值丨fl / fw丨係實質上 等於0.997,廣角鏡頭100之投影角0係實質上為47度。 請參照第4圖,其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的橫向色差 圖。廣角鏡頭100之最大視場在本實施例中設定為 10.85mm。在第4圖中,分別以光線L10、L20、L30、L40 及L50說明廣角鏡頭之橫向色差,且以光線L30為基準繪 示其餘光線L10、L20、L40及L50與光線L30之關係。 光線L10之波長係為0.62奈米(nanometer,nm)’光線L20 之波長係為0.59nm,光線L30之波長係為0.55nm,光線 L40之波長係為〇.48nm,光線L50之波長係為0.45nm。 如第4圖所示,廣角鏡頭100之橫向色差偏位係控制在5.4 微米 (micrometer, //m)至-1.8/zm 之間。 請參照第5A及5B圖,第5A圖繪示表3之廣角鏡頭 12
200925646 58PA 的場曲圖,第5B圖繪示表3之廣角鏡頭的畸變圖。在第 5A圖中,X轴為場曲偏量,y軸為離轴高度。前述之各光 線更分解為一子午光線及一弧矢光線,如表3所示: 表3 光線 子午光線 孤矢光線 L10 L101 L103 L20 L201 L203 L30 L301 L303 L40 L401 L403 L50 L501 L503 如第5A圖所示,廣角鏡頭之場曲量係符合一般規定 之標準範圍内,且較佳地控制在0.11mm至-0.05mm範圍 之内。在第5B圖中,X軸為畸變率,y轴則為離軸高度, 廣角鏡頭1〇〇之畸變率絕佳地係控制在0.25%至-0.275%範 圍之内。 另外如第1圖所示,多個光束係分別對應於投影裝置 10特定之位置聚焦於光學元件300上,各個位置則對應至 廣角鏡頭100不同之離軸高度。以下將說明光束於廣角鏡 頭100上不同位置之變化,其中光束與離軸高度之間的關 係如表4所示: 表4 13
200925646 58PA 光束 位置 離軸高度 B10 第一位置(P10) 〇(光軸) B20 第二位置(P20) 3.25mm B30 第三位置(P30) 5.42mm B40 第四位置(P40) 7.59mm B50 第五位置(P50) 9.77mm B60 第六位置(P60) 10.85mm ❹ 請參照第6Α圖及第6Β圖,其分別繪示表2之廣角 鏡頭之光束在第一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 圖。在第6Α圖中,X座標係為光線距離,亦即在子午面 上的入射瞳之瞳徑高度(pupil height) ΡΥ,y座標則為子 午面之誤差高度(error distance ) PY。第6B圖之X座標 係為在弧矢面上的入射瞳之瞳徑高度(pupil height) PX, Υ座標則為弧矢面之誤差高度(error distance) PX。第6A 圖及第6A,圖之7軸的最大誤差高度係為±50#m。第-位 MO ;5 束m〇係包括各種波長之光線L10、L20、L30、 面上,光線第6A ^及第6B圖所示’在子午面及弧矢 係均之" 第紐圖下之自/輪=圖|第UB圖之座標轴係與第6A圖及 請參照第資述。 鏡頭之光束㈣科之差廣角 14 200925646 〇58pa 圖。第二位置P20之光束B2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 L40及L50。由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光線L10至L50 在子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至-15/zm之内,在旅矢 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士 1 〇 # m之内。 請參照第8A圖及第8B圖,其分別繪示表2之廣角 鏡頭之光束在第三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 圖。第三位置P30之光束B3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 L40及L50。由第8A圖及第8B圖所示,光線L10至L50 ❹ 在子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15//m至-10/zm之内,而路 矢面之像差係控制在±l5/zm之内。 請參照第9A圖及第9B圖,其分別繪示表2之廣角 鏡頭之光束在第四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 圖。第四位置P40之光束B4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 L40及L50。由第9A圖及第9B圖所示,光線L10至L50 在子午面之像差係控制在土 15 # m之内,在弧矢面上之像 差係控制在± 1 〇 # ni之内。 請參照第10A圖及第ιοΒ圖,其分別繪示表2之廣 角鏡頭之光束在第五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 圖。第五位置P50之光束B5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 L40及L50。由第l〇A圖及第1〇B圖所示,光線li〇至 L5〇在子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ΙΟ/zm至-15/zm之内, 在弧矢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15#m之内。 «月參知、第11A圖及第圖,其分別繪示表2之廣 角鏡頭之光束在第六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 15
I58PA 200925646 圖。第六位置P60之光束B6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 L40及L50。由第11A圖及第11B圖所示,光線Ll〇至L50 在子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5#m至-10/zm之内,在狐矢 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土2 0 # m之内。 請參照附圖1A〜1F,其分別對應為表2中廣角鏡頭 之第一位置至第六位置之點陣圖(Sp0t diagram )。廣角鏡 頭100將光束B10至b60分別對應第一位置P10至第六位 置P60’投影至影像影像5〇〇之侧510,並評估其點列圖。 ❹ 廣角鏡頭10〇所評估之邊框之範圍係為30/z mx30// m,光 線L10、L20、L30、L40及L50之光點標示如右側之標號 所示。表5列出廣角鏡頭10〇光點分佈之評估。由附圖ία 〜1F所示,廣角鏡頭在不同離軸高度下,其各波長光線的 光點分佈皆控制在標準之範圍内。 表5 單位 (/z m) 第一位 置(P10) 第二位 置(P20) 第三位 置(P30) 第四位 置(P40) 第五位 置(P50) 第六位 置(P60) RMS 3.31 3.92 4.59 4.36 3.68 5.18 GEO 9.22 12.40 13.87 13.08 15.29 20.26 另外,請參照第12圖,其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的調 變轉換函數圖(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第 12 圖之X軸係為黑白相間之線數對,y轴則為廣角鏡頭1〇〇 16
200925646 58PA 之鑑別率。繪示於第1圖之各光束更分解為一子午光束及 一孤矢光束,如表6所示: 表6 光束 子午光束 旅矢光束 B10 B101 B103 B20 B201 B203 B30 B301 B303 B40 B401 B403 B50 B501 B503 B60 B601 B603 如第12圖所示,表6中所有的子午光束與弧矢光束 之鑑別率皆符合標準之40%範圍内,且更佳地控制在65〇/〇 之範圍内。 再者’睛參照第13圖,其槽'示表2之廣角鏡頭的離 焦調制傳遞函數圖(through focus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如第13圖所示,表2之廣角鏡頭的離焦調制傳 遞函數的數值皆在標準範圍内。 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揭露之廣角鏡頭1〇〇與應用 其之投影裝置10,在投影距離D實質上為1米時,投影 裝置10可投影出55吋之影像500。再者,根據廣角鏡頭 100測得之色差、場曲、畸變及光線之綜合像差,可知廣 角鏡頭100投影之影像500的品質皆在廣角投影圖像之標 17
D58PA 200925646 準範圍内,且根據廣角鏡頭1〇〇之調變轉換函數圖, 得到廣角鏡頭100之解析度更高達65% ’提供投影裝置 在較短的投影距離下可具有高”之影像。 e ❹ ㈣^照f 14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投 二件3〇H。投影裝置2〇包括一廣角鏡頭200及光 =Γ;/角鏡頭2GG自一影像_之―侧㈣序 二謂。鏡鮮210、一第二透鏡群230及-第三透鏡 诱:二!說明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廣角鏡頭之各 ^二㈣與配置,財發日狀猶並不趣於此。 0月多“、、第15A至第15C圖,第15A圖紛示第14圖的 第一透鏡群之示意圖,第15B圖繪示第14圖的第二透鏡 群之示意圖,第15C圖繪示第Η圖的第三透鏡群:示^ 圖。第一透鏡群210自影像600之側61〇依序包括一'第二 透鏡211及一第二透鏡213,第二透鏡群23〇自影像6⑼ 之侧610依序包括一第三透鏡231及一第四透鏡Μ],第 三透鏡群250自影像600之侧610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 、一第六透鏡255及一第七透鏡257,孔徑光闌15〔係 位於第五透鏡253鄰近於影像6〇〇之一侧。廣角鏡頭 之透鏡總數係實質上等於七。其中,第一透鏡2ιι及第七 透鏡257係為非球面透鏡,其各至少具有一非球面鏡面。 如第15A圖所示,第一透鏡211之前側係包括一非球 面鏡面21U且第一透鏡211之後側係包括一非球面鏡面 18
358PA 200925646 211b,苐一透鏡211係凸向影像6〇〇。第一透鏡211之材 質較佳係為高透光率之玻璃,且非球面鏡面2lla及2nb 各別之參數如表7所示: 表7 非球面鏡面 非球面鏡面 非球面鏡面 非球面鏡面 211a 211b 257a 257b K 1 -0.4 -1.4 -8 A 1.6889858e-6 - 7.3513228e-6 -4.723411e-5 1.6467999e-5 B 5.6464142e-ll -1.7430039e-8 -5.5015373e-7 -2.7521822e-8 C -6.318039e-12 -4.9125452e-ll 6.4882375e-9 5.9948478e-9 D 1.29078e-14 -4.26216e-13 -4.81277e-12 5.69275e-ll 如第15C圖所示,第七透鏡257之前侧係包括一非球 面鏡面257a且第七透鏡257之後侧係包括— 257b。第七透鏡257之材質較佳係為高透光率之玻璃,且 非球面鏡面257a及257b各別之參數如表7所示。 另外,第一透鏡群210之第二透鏡213具有一第二前 表面213a及一第二後表面213b。第二透鏡群23〇之第三 透鏡231具有一第三前表面231a及一第三後表面231b , 及第四透鏡233具有一第四前表面233a及一第四後表面 233b。第三透鏡群250之第五透鏡253具有一第五前表面 253a及一第五後表面253b,及第六透鏡255具有一第六 前表面255a及一第六後表面255b。如表8所示,本實施
200925646 ;8PA 例之投影裝置20及其之投影鏡頭200較佳之配置如下: 表8 曲率半徑 距離(mm ) 折射率 阿貝數 影像600 〇〇 1000 非球面鏡面211a 62.23 3.6 1.53 56 非球面鏡面211b 14.2 16.58 第二前表面213a -43.23 3.69 1.74 44.80 第二後表面213b 28.43 6.85 第三前表面231a 99.69 4.35 1.83 37.20 第三後表面231b -64.94 6.02 第四前表面233a 28.57 5.8 1.69 50.80 第四後表面233b -166 17.07 孔徑光攔151 〇〇 1 第五前表面253a -14.85 0.9 1.78 26.30 第五後表面253b 204.10 0.2 第六前表面255a 16.77 3.5 1.49 70.20 第六後表面255b -21.79 2.85 第七前表面257a 62.89 2.58 1.56 57.10 第七後表面257b -28.4 20 第八前表面171a 〇〇 1.05 1.49 70.20 第八後表面171b 〇〇 3.98 光學元件300 〇〇 20
200925646 58PA 表8之各參數意義係同於表2。例如,由表8可知, 第二透鏡213係為一雙凹透鏡,第三透鏡231係為一雙凸 透鏡’且第六透鏡255係為一雙凸透鏡。在本實施例^, 第四透鏡233係為一雙凸透鏡,且第五透鏡253係為—錐 凹透鏡。 投影裝置20根據上述之配置,可得到廣角鏡頭2〇〇 之一總長度tt’係實質上為100mm。第〜透鏡群21〇負折 射力之一焦距fl,係為-10.61mm ’第二遷鏡群23〇的正折 ❹ 射力之一焦距f2’係為22.30mm ’第三透鏡群25〇的正折 射力之一焦距f3’係為34.04mm。投影裝置2〇之一焦距^, 係為12.2mm。焦距fl’及焦距fw’之比值|打,/ fw,丨係實 質上等於0.870,廣角鏡頭200之一投影角θ,係實質上為 42 度。 、、 請參照第16圖’其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的橫向色差 圖。廣角鏡頭200之最大視場在本實施例中設定為 l〇.85mm。在第16圖中’分別以光線L10、L20、L30、L40 ® 及L50說明廣角鏡頭之橫向色差,且以光線L3〇為基準繪 示其餘光線L10、L20、L40及L50與光線L30之關係。 廣角鏡頭200之橫向色差偏位係控制在4 2//m至^”以瓜 之間。 5月參照第17A及17B圖,第17A圖緣示表8之廣角 鏡頭的場曲圖’第17B圖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的畸變圖。 々 曰所示’廣角鏡頭之場曲量係符合一般規定之標 準範圍内且較佳地控制在〇.〇9mm至-0.05mm範圍之内。 21
200925646 58PA 在第15B圖中,廣角鏡頭200之畸變率絕佳地係控制在0% 至-1 %範圍之内。 如第14圖所示,多個光束係分別對應於投影裝置20 特定之多個位置聚焦於光學元件300上,各個位置則對應 至廣角鏡頭200不同離軸高度。以下將說明光束於廣角鏡 頭200上述各位置之變化,其中光束與離軸高度之間的關 係如表9所示: ❹ 表9 光束 位置 離軸高度 B10’ 第一位置(P10’) 〇(光軸) B20’ 第二位置(P20’) 3.25mm B305 第三位置(P30,) 5.42mm B405 第四位置(P40,) 7.59mm B50’ 第五位置(P50’) 9.77mm B60, 第六位置(P60,) 10.85mm 請參照第18A圖及第18B圖,其分別繪示表8之廣 角鏡頭之光束在第一位置的子午面及孤矢面之光線像差 圖。在第18A圖中,X座標係為子午面上的入射瞳之瞳徑 高度PY,y座標則為子午面之誤差高度PY。第18B圖之 X座標係為在弧矢面上的入射瞳之瞳徑高度PX,y座標則 為弧矢面之誤差高度PX。第18A圖及第18A圖之y轴的 最大誤差高度係為±50#m。第一位置P10’之光束B10’係 22
200925646 )58PA 包括各種波長之光線L10、L20、L30、L40及L50。由第 18A圖及第18B圖所示,光線L10至L50在子午面及弧矢 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20/z m之内,且係均佈反向對稱 於第18A圖及第18B圖y軸。 以下自第19A圖至第23B圖之座標軸係與第18A圖 及苐18B圖之X軸及y軸定義相同,故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19A圖及第19B圖,其分別繪示表8之廣 角鏡頭之光束在第二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 圖。第二位置P20,之光束B2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 L4〇及L50。由第19A圖及第19B圖所示,光線L10至 L50在子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25 # m至-30 // m之内, 在狐矢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25 // m之内。 請參照第20A圖及第20B圖,其分別繪示表8之廣 角鏡頭之光束在第三位置的子午面之光線像差圖第三位 置p3〇’之光束B3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L40及 L5〇。由第20A圖及第20B圖所示,光線L10至L50在子 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15 # m至-40 /zm之内,在弧矢面 上之像差係控制在±30 # m之内。 請參照第21A圖及第21B圖,其分別繪示表8之廣 角鏡頭之光束在第四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 圖。第四位置P40,之光束B4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 L4〇及L50。由第21A圖及第21B圖所示,光線L10至 L50在子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15# m至-40 // m之内, 在弧矢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25/zm之内。 23
58PA 200925646 請參照第22A圖及第22B圖,其分別繪示表8之廣 角鏡頭之光束在第五位置的子午面之光線像差圖。第五位 置P50’之光束B5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L40及 L50。由弟22A圖及第22B圖所示,光線L10至L50在子 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15 /i m至-45 # m之内,在弧矢面 上之像差係控制在±20 /z m之内。 請參照第23A圖及第23B圖,其分別繪示表8之廣 角鏡頭之光束在第六位置的子午面之光線像差圖。第六位 置P60’之光束B60,係包括光線L10、L20、L30、L40及 L50。由第23A圖及第23B圖所示,光線L10至L50在子 午面上之像差係控制在20ym至-25/zm之内,在弧矢面 上’之像差係控制在±35/zm之内。 請參照附圖2A〜2F,其分別對應為表8之廣角鏡頭 之第一位置至第六位置的點列圖。廣角鏡頭200將光束 BU)’、B20’、B30’、B40,、B50’及 B60’分別對應第一位置 P10’、第二位置P20,、第三位置P30,、第四位置P40,、第 五位置P50,及第六位置P60,,投影至影像600之側610, 並評估其點列圖。廣角鏡頭200所評估之邊框之範圍係為 30#mx30#m,光線 L10、L20、L30、L40 及 L50 之光點 標示如右側之標號所示。表10列出廣角鏡頭200光點分 佈之評估。由附圖2A〜2F所示,廣角鏡頭在不同離軸高 度下,其各波長光線的光點分佈皆控制在標準之範圍内。 表10 24 200925646 358pa 單位 (/zm) 第一 位置 (P10,) 第二 位置 (P20,) 第三 位置 (P30,) 第四 位置 (P40,) 第五 位置 (P50,) 第六 位置 (P60,) RMS 3.82 3.73 4.06 4.98 3.87 4.35 GEO 10.11 21.11 15.74 14.18 16.25 17.54 另外,請參照第24圖,其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的調 變轉換函數圖。第24圖之X軸係為黑白相間之線數對,y β 轴則為廣角鏡頭200之鑑別率。繪示於第14圖之各光束 更分解為一子午光束及一弧矢光束,如表11所示: 表11 光束 子午光束 弧矢光束 B10’ Β10Γ B103, B20’ Β20Γ B203, B3(T Β30Γ B303, B405 Β40Γ B403, B50’ Β50Γ B503, B60, Β60Γ B603, 如第24圖所示,表11中所有的子午光束與弧矢光束 之鑑別率皆符合標準之40%範圍内,且更佳地控制在60% 之範圍内。 再者,請參照第25圖,其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的離 25
)58PA 200925646 焦調制傳遞函數圖。如第25圖所示,表8之廣角鏡頭2〇〇 的離焦調制傳遞函數的數值皆在標準範圍内。 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揭露之廣角鏡頭與應用 t之技影裝置2G,在—投影距離D,實f上為1米時,投 投影出4w之影像刪°再者,根據廣角鏡 声备^/1'1侍之色差、場曲、畸變及光線之綜合像差,可知 2 r投影之影像刪的品f皆在廣角投影圖像之 ❹===據廣角鏡頭200之調變轉換函數圖,更 20 ^ 00之解析度更高達60%,提供投影聚置 2〇之使用者在較短的投影距離下可具有高畫質之影像。 本^#月上述實施例揭露之廣角鏡頭與應用其之投影 光學特性之透irt透鏡群及第三透鏡群皆以不同 ^ .、兄、、'且σ如上,然本發明所述技術領域中具有 硪者可知,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任何只要是藉由 ❹ 二4與鏡以使廣角鏡頭之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及第 兄群依序具有貞、正及正折射力之透鏡组合 ,皆包括 於本發明所屬之範疇中。 ^ 發/月土迷實施例所揭露之廣角鏡頭與應用其之投 =置’、係藉由三群七片之透鏡組合,使投影裝置之投影 严又大於40度,因此投影褽置可在投影距離1米時,投 :出、=相上H投影裝置並藉由兩片非球面透鏡 非遠〜之結構’節省了廣角鏡頭之透鏡的數目及其之大 進而減少因過多透鏡而造成之累進誤差。因此本發明 26
200925646 58PA 上述實施例之投影裝置係以精簡之鏡頭設計,廣角地顯示 晝面品質佳之影像。 '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 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 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内,當可作各種之 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 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7
58PA 200925646 【圖式簡單說明】 第i圖㈣依照本發㈣—實施㈣投影裝置 思圖。 圖第2圖、、、a不第丨圖之影像及廣角鏡頭相互關係的示意 第3A圖、第3B圖及第3C圖分別繪示第丨圖的、 第一及第二透鏡群之示意圖。
苐4 ®繪表2之廣角鏡頭的橫向色差圖。 第圖及第5B圖分別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的 圖及畸變圖。 ★第6A目及第6B目分別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之光束 在第一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7A®及第7B圖分別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之光束 在第二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8A圖及第8B圖分別緣示表2之廣角鏡頭之光束 在第三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9A圖及第9B圖分別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之光束 在第四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10A圖及第10B圖分別緣示表2之廣角鏡頭之光 束在第五位置的子午面及沉v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11A圖及第11B圖分別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之光 束在第六位置的子午面及藏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12圖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的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13圖繪示表2之廣角鏡頭的離焦調制傳遞函數圖c 28 200925646 〇猶 第14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投影裝置之示 意圖。 第15A圖、第15B圖及第15C圖分別繪示第14圖的 第一、第二及第三透鏡群之示意圖。 第16圖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的橫向色差圖。 第17A圖及第17B圖分別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的場 曲圖及畸變圖。 第18A圖及第18B圖分別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之光 ❹ 束在第一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苐19Α圖及第19Β圖分別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之光 束在第二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20Α圖及第20Β圖分別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之光 束在第三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21Α圖及第21Β圖分別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之光 束在第四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22Α圖及第22Β圖分別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之光 ⑩ 束在第五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23Α圖及第23Β圖分別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之光 束在第六位置的子午面及弧矢面之光線像差圖。 第24圖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的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25圖繪示表8之廣角鏡頭的離焦調制傳遞函數圖。 附圖1Α、IB、1C、ID、IE、1F分別對應為表2之 廣角鏡頭之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第四位置、 第五位置及第六位置的點列圖。 29
200925646 丨 58PA 附圖2A、2B、2C、2D、2E、2F分別對應為表8之 廣角鏡頭之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第四位置、 第五位置及第六位置的點列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20 :投影裝置 100、200 :廣角鏡頭 100’ :光轴 ❹ 110、210 :第一透鏡群 111、211 :第一透鏡 llla、 211a:第一前表面 lllb、 211b :第一後表面 113、213 :第二透鏡 113a、213a :第二前表面 113b、213b :第二後表面 130、230 :第二透鏡群 ® 131、231 :第三透鏡 131a、231a :第三前表面 131b、231b :第三後表面 133、233 :第四透鏡 133a、233a :第四前表面 133b、233b :第四後表面 150、250 :第三透鏡群 151 :孔徑光闌 30
'58PA 200925646 153、253 :第五透鏡 153a、253a :第五前表面 153b、253b :第五後表面 155、255 :第六透鏡 155a、255a ·弟六前表面 155b、255b ·弟六後表面 157、257 :第七透鏡 157a、257a :第七前表面 ❹ 157b、257b :第七後表面 171 :透光平板 171a :第八前表面 171b :第八後表面 300 :光學元件 500、600 :影像 510、610:影像之側 fb、fb’:後焦長度 參 ΒΙΟ、B20、B30、B40、B50、B60、ΒΙΟ’、B20,、B30’、 B40’、B50’、B60, ··光束 ΒΙΟΙ、B201、Β3(Π、B401、B501、B601、B101’、 Β20Γ、Β301’、Β401’、Β501’、Β60Γ :子午光束 Β103、Β203、Β303、Β403、Β503、Β603、Β103’、 Β203’、Β303’、Β403,、Β503,、Β603’ :弧矢光束 D:投影距離 ΙΜΗ :像高 31
200925646 58.PA 子午光線 孤矢光線 L10、L20、L30、L40、L50 :光線 L101 、 L201 、 L301 、 L401 、 L501 : L103、L203、L303、L403、L503 : P10 :第一位置 P20 :第二位置 P30 :第三位置 P40 :第四位置 P50 :第五位置 ❹ P60 :第六位置 6» :投影角
32

Claims (1)

  1. 200925646 I58PA 十、申請專利範園: 1. 一種廣角鏡項,設置於一投影裝置中,該廣角鏡 頭自一影像之一侧依序包括: 一第一透鐘群_,θ power) * 具有一負折射力(negative refracting 第一透鏡群,目士 power);以及 丹有一正折射力(positive refracting 一第三透鏡群,a 第三透鏡群 ’包括一孔徑光闌(aperture stop),該 其中,讀Γ正折射力; 焦距fw係满足 透鏡群之一焦距fl,及該廣角鏡頭之一 〇 5 <七咖;及 2 L fl"w I <1·5。 影像之―像古^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❹ 值實質上^ ’及該影像至該廣角鏡頭之一投影距離的比 值’兮执、亥廣角鏡頭之一投影角Θ之正切(tangent) $投影角 係滿足下列條件: 3〇 ^6〇。。 3 廣角讀^頭 凊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2〇mm 之〜後焦長度(back focal length, BFL)大於 库备版 甲讀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清均鏡頭係生 5 、钓〜非遠心(non-telecentric)廣角鏡頭。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33 )58PA 200925646 廣角鏡頭之透鏡總數係實質上等於七。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第一透鏡群自該影像之該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及一第 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群自該影像之該侧依序包括一第三透 鏡及一第四透鏡,該第三透鏡群自該影像之該侧依序包括 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及一第七透鏡,該孔徑光闌係位 於該第五透鏡鄰近於該影像之一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❹ 第一透鏡群中,該第一透鏡係為一非球面透鏡,該第二透 鏡係為一雙凹透鏡(biconcave lens )。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第一透鏡之材質係為塑膠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第一透鏡之材質係為玻璃。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第二透鏡群中該第三透鏡係為一雙凸透鏡(biconvex ® lens),該第四透鏡係為一凸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一第一 凸面,其凸向該第三透鏡。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 該第四透鏡係為一平凸透鏡(plano-convex lens)及一雙 凸透鏡其中之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第三透鏡群中,該第五透鏡係為一凹透鏡,該第五透鏡具 有一第一凹面,該第一凹面係凹向該孔徑光闌。該第六透 34 t058PA 200925646 鏡係為一雙凸透鏡,該第七透鏡係為一非球面透鏡。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 該第五透鏡係為一平凹透鏡( ^ 、碩中 凹透鏡其中之-。 (PWC〇nCaVelenS^-« 其中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廣角鏡 該第七透鏡之材質係為玻璃。 上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廣角鏡頭 弟-透鏡之-前表面及-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像:該 該側係分別等於45.75 mm及14.96麵,該第—透^象之 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 47min;、見之該 该第二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43.85及24 35mm,該第H自該 之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叻坩=透鏡 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二透鏡之該前表面之該第— 上距離22.18mm·, 、點係霄質 ❹ 該第三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免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62.09及-43.31mm,該第^自該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6.8坩〜遷鏡之 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三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第二透 距離U.〇4mm ; ,、實質上 該第四透鏡之一前表面之曲率半徑係等於 32.23mm,該第四透鏡之一後表面係實質上為— 第四透鏡之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曾 面’讀 ς 〇 貝上足巨離 ,該第三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四透鏡之〜 ^前表面 35 200925646 358pa 之頂點係貫質上距離0.15mm,該第四透鏡之該後表面至 該孔徑光闌係實質上距離21.21 mm ; 5亥第五透鏡之一前表面之曲率半徑係等於 -17.41mm,該第五透鏡之—後表面係實質上為一平面,該 第五透鏡之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 0.85mm ’該孔徑光闌至該第五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 質上距離1.02mm ; 言亥第六透鏡之-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17.25及-30.81mm,該第六透鏡之 該則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 58mm,該第 五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六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 質上距離0.15mm ;以及 該第七透鏡之-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54.67及-21.78mm,該第七透鏡之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mm,該第六透 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七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 W 距離 3.34mm。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 第一透鏡之一别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影像之 該侧係分別等於62.23及14.2mm,該第一透鏡之該前表面 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6mm ; 該第二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_43 23及28 43ιηιη,該第二透鏡之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174mm,該第 36 200925646 1058PA 一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二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 質上距離16.58mm ; 該第三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像之該侧係分別等於99.69及-64.94mm,該第三透鏡之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4.35mm,第二 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三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 上距離6.85mm ; 該第四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❹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28.57及-166mm,該第四透鏡之該 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5.8mm,該第三透 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四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 距離6.02mm,該第四透鏡之該後表面之頂點至該孔徑光 闌係實質上距離Π.07mm ; 該第五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14.85及204.1mm,該第五透鏡之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0.9mm,該孔徑 _ 光闌至該第五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1mm ; 該第六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16.77及-21.79mm,該第六透鏡之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5mm,該第五 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六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 上距離0.2mm ; 該第七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62.89及-28.4mm,該第七透鏡之該 37 200925646 358PA 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2.58mm,該第六 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七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 上距離2.85mm。 17. —種投影裝置,包括: 一廣角鏡頭,自一影像之一側依序包括: 一第一透鏡群,具有一負折射力; 一第二透鏡群,具有一正折射力;及 一第三透鏡群,包括一孔控光闌,該第三透鏡 ❹ 群具有一正折射力;以及 一光學元件,該廣角鏡頭係位於該影像及該光學元件 之間; 其中,該第一透鏡群之一焦距fl,及該廣角鏡頭之一 焦距fw係滿足: -15mm<fl<-7.5mm;及 0.5 < | fl / fw | < 1.5。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 該光學元件係為一數位微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該廣角鏡頭係為一非遠心廣角鏡頭。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影像之一像高,及該影像至該廣角鏡頭之一投影距離的 比值實質上為該廣角鏡頭之一投影角β之正切值,該投影 角Θ係滿足下列條件: 30。$ Θ $60。。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38 200925646〕58pA 該廣角鏡頭係為一非遠心廣角鏡頭。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廣角鏡頭之透鏡總數係實質上等於七。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第一透鏡群自該影像之該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及一 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群自該影像之該側依序包括一第三 透鏡及一第四透鏡,該第三透鏡群自該影像之該側依序包 括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及一第七透鏡,該孔徑光闌係 ❿ 位於該第五透鏡鄰近於該影像之一侧。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第一透鏡群中,該第一透鏡係為一非球面透鏡,該第二 透鏡係為一雙凹透鏡。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第一透鏡之材質係為塑膠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第一透鏡之材質係為玻璃。 ❹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第二透鏡群中該第三透鏡係為一雙凸透鏡,該第四透鏡 係為一凸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一第一凸面,其凸向該第 三透鏡。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第四透鏡係為一平凸透鏡及一雙凸透鏡其中之一。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該第三透鏡群中,該第五透鏡係為一凹透鏡,該第五透鏡 39 058PA 200925646 具有一第一凹面,該第一凹面係凹向誃 透鏡係為—雙凸透鏡,該第七透鏡係為— 該第六 29.如申請專利範圍帛28項所述之投^面透鏡。 該第五透鏡係為-平凹透鏡及一雙凹透鏡其其中 =如申請專鄉㈣28項所述之投影|置―,° 該第七透鏡之材質係為玻璃。 /、中
    3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5亥第一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影像 之該倒係分別等於45 75及14 96mm,該第—透鏡之該前 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47rmn ; , 礒第二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之忒側係分別等於_4385及,該第一二透鏡 之該琦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mm,該第一 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二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 上距離22.18mm ; 吏該第二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衫=之該側係分別等於62.〇9&_43.31mm,該第三透鏡之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 6.8mm,第二透 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三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 距離 14.04mm ; 該第四透鏡之一前表面之曲率半徑係等於 32’23mm,該第四透鏡之—後表面係實質上為一平面,該 第四逯鏡之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 5.2mm ’該第三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四透鏡之該前表面 200925646 〇58pa 之頂點係貫質上距離0.15mm,該第四透鏡之該後表面至 該孔徑光闌係實質上距離2l 21mm ; 该第五透鏡之一前表面之曲率半徑係等於 -17.41mm,該第五透鏡之一後表面係實質上為一平面,該 第五透鏡之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 〇.85mm ’该孔徑光鬧至該第五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 質上距離l.〇2mm ; ^该第六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⑩之該側係分別等於17.25及jG.Slmm,該第六透鏡之 該刖表面及該後表面之了員點係實質上距離358mm,該第 f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六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 質上距離〇.15mm;以及 ,該第七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衫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54 67及_2178111111,該第七透鏡之 δ亥刖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 質上距離3mm,該第六透 ❹ 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七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 距離3.34mm,該第七透鏡之該後表面之頂點至該光學元 件係實質上距離25mm。 3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 〜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影像 之該侧係分別等於62.23及14.2mm,該第一透鏡之該前表 面及讀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6mm ; ^ 讀第二透鏡之—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心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43 23及28 43mni,該第二透鏡之 41 200925646 W58PA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1.74mm,該第 一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二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 質上距離16.58mm ; 該第三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像之該侧係分別等於99.69及-64.94mm,該第三透鏡之 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4.35mm,第- 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三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 上距離6.85mm; 、'
    ❹ 該第四透鏡之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28.57及_166mm,該第四透鏡之該 耵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5 8mm,該第三透 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四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 距離6.02mm,該第四透鏡之該後表面之頂點至該孔徑光 闌係實質上距離17.07mm ; 五 ,该第五透鏡之一前表面及—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影^之該侧係分別等於_14 85及2〇4」顏,該第五透鏡之 =月)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 Ο.)醒,該孔徑 、,闇至1^五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1職; Μ該透鏡之—前表面及—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側係刀別等於16.77及~21.79mm,該第六透鏡之 ^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3.5mm,該第 上距離咖面及該第六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 該第七透鏡之一 勒表面及一後表面之曲率半徑自該 42 200925646 058PA 影像之該側係分別等於62.89及-28.4mm,該第七透鏡之該 前表面及該後表面之頂點係實質上距離2.58mm,該第六 透鏡之該後表面及該第七透鏡之該前表面之頂點係實質 上距離2.85mm,該第七透鏡之該後表面之頂點至該光學 元件係實質上距離25.03mm。
    43
TW096148036A 2007-12-14 2007-12-14 Wide-angle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 TWI360664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6148036A TWI360664B (en) 2007-12-14 2007-12-14 Wide-angle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
US12/314,536 US7800828B2 (en) 2007-12-14 2008-12-12 Wide-angle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6148036A TWI360664B (en) 2007-12-14 2007-12-14 Wide-angle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25646A true TW200925646A (en) 2009-06-16
TWI360664B TWI360664B (en) 2012-03-21

Family

ID=40752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48036A TWI360664B (en) 2007-12-14 2007-12-14 Wide-angle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800828B2 (zh)
TW (1) TWI3606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18252B2 (en) 2010-07-29 2012-07-10 Young Optics Inc. Projection le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7311B (zh) * 2012-09-26 2015-01-01 Qisda Corp 投影裝置
US10571669B2 (en) 2015-12-28 2020-02-25 Young Optics Inc. Optical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6086B2 (ja) * 2003-01-30 2009-11-18 日東光学株式会社 投写用レンズ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18252B2 (en) 2010-07-29 2012-07-10 Young Optics Inc. Projection l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00828B2 (en) 2010-09-21
US20090153986A1 (en) 2009-06-18
TWI360664B (en) 2012-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42815B1 (ko) 광학 렌즈
TWI424189B (zh) 成像光學鏡頭
TWI427354B (zh) 攝像用光學透鏡組
TWI42994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468726B (zh) 成像光學系統鏡組
EP3702825B1 (e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TW201250284A (en)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CN106990509B (zh) 全景鱼眼镜头
CN108318995A (zh) 一种透镜系统和镜头
CA3008867C (en) Eyepiece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CN110221417A (zh) 广角光学系统及光学设备
JP2004062014A (ja) 撮像用レンズ
TWI457632B (zh) 成像系統鏡組
TWI491916B (zh) 成像鏡頭
CN117331195A (zh) 一种红外成像光学系统、镜头
CN113359277B (zh) 光学系统及投影设备
CN212873039U (zh) 一种微型投影镜头及投影设备
CN107664826B (zh) 一种玻塑混合镜头
TW200925646A (en) Wide-angle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0837483B1 (ko) 광학계 및 그것을 가지는 광학기기
CN214845994U (zh) 定焦镜头
CN214846006U (zh) 一种日夜高低温共焦光学镜头
TWI461776B (zh) 廣角變焦鏡頭
CN101487924B (zh) 广角镜头与应用其的投影装置
CN207473180U (zh) 一种玻塑混合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