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70642Y -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70642Y
CN2670642Y CNU2003201040501U CN200320104050U CN2670642Y CN 2670642 Y CN2670642 Y CN 2670642Y CN U2003201040501 U CNU2003201040501 U CN U2003201040501U CN 200320104050 U CN200320104050 U CN 200320104050U CN 2670642 Y CN2670642 Y CN 267064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negative pressure
sidewall
suction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32010405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钧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U20032010405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70642Y/zh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EP04762293A priority patent/EP1688624A1/en
Priority to RU2006115989/06A priority patent/RU2324077C2/ru
Priority to BRPI0415723-0A priority patent/BRPI0415723A/pt
Priority to JP2006535928A priority patent/JP2007509271A/ja
Priority to PCT/CN2004/001178 priority patent/WO200507356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7064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70642Y/zh
Priority to KR1020067007731A priority patent/KR101275755B1/ko
Priority to US11/411,202 priority patent/US7374394B2/en
Priority to JP2011121423A priority patent/JP5451683B2/ja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它包括机壳(1)、叶轮(2)、叶轮叶片(3)、后流吸物口(4)、侧壁出风口(5),其特征在于后流吸物口(4)设在机壳(1)轴向壁上与叶轮(2)的轴向侧面相对,叶轮叶片(3)边缘上设有负压隔离板(6),是一种处理污染物质能力强、气体流量大、耗能少、效率高、噪音低、功能多,并且能减轻机体内通流部件被污损和腐蚀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Description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二)背景技术:
现在人们使用的风机处理污染物质能力差,效率低,耗能多,机体通流部件被磨损腐蚀严重,并且噪音大,功能单一,使用范围狭窄。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污染物质能力强、气体流量大、耗能少、效率高、噪音低、功能多,并且能减轻机体内通流部件被污损和腐蚀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它包括机壳1、叶轮2、叶轮叶片3、后流吸物口4、侧壁出风口5,其特殊之处在于后流吸物口4设在机壳1轴向侧壁上与叶轮2的轴向侧面相对,叶轮叶片3边缘上设有负压隔离板6。
本实用新型的机壳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如蜗壳形、圆盘形、柱形、锥形或由几种几何体凑成的组合体形状等。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的工作原理与其他各种后流风机的工作原理基本一样,也是直接利用叶轮加工的高速流体(叶轮出口前和出口后的高速流体)形成的负压作用抽吸机体外界物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所不同的是该后流风机还可以直接利用叶轮叶片旋转离心力作用(当叶轮上不设叶轮进口时)抽吸外界物质。而由叶轮加工的高速流体流(气流或液体流)形成的负压作用和由叶轮叶片旋转离心力形成的负压作用,都是通过后流吸物口才可以直接抽吸机体外界物质。后流吸物口设在机壳轴向侧壁上(垂直于叶轮轴向的机壳侧壁为轴向侧壁,机体其他部件方位依此类推),是指后流吸物口可以设在机壳一轴向侧壁上,也可以在机壳两轴向侧壁上,同时都设后流吸物口。后流吸物口可以是圆形的、可以是弧形的、也可以是环形的,后流吸物口可以和电机(或传动皮带轮)设在机体同一轴向壁面,也可以和电机(或传动皮带轮)分别设在机体两轴向侧面。
本技术方案的后流吸物口的特点是,它跟叶轮轴向侧面是相对的,不管叶轮这一轴向侧面设有叶轮进口与否,就是说通过后流吸物口的外界物质可以进入叶轮内侧,也可以不进入叶轮内侧。
叶轮叶片边缘上设置负压隔离板的目的是既能直接利用叶轮内侧叶轮叶片旋转离心力形成的负压作用(指叶轮上不设叶轮进口时)抽吸外界物质,又能充分利用叶轮内侧气流通道里的高速流体流通过负压间隙或负压孔眼对叶轮外侧形成的负压作用(指叶轮上设有叶轮进口时)抽吸外界物质。负压隔离板还可以阻挡由后流吸物口吸进的物质进入叶轮内侧(叶轮不设叶轮进口时,将会有部分外界物质进入叶轮),同时还能阻挡叶轮内侧流体流经后流吸物口流出机体。
负压隔离板设在叶轮叶片边缘上是指它被设在叶轮轴向侧面上,负压隔离板与叶轮轴向侧面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成一交角。叶轮叶片边缘上设置负压隔离板,是指在叶轮每一个叶轮叶片边缘上都设有负压隔离板,而相邻叶轮叶片边缘上的负压隔离板可以不互相连接,也可以互相连接。这里讲的连接是指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直接连接是指相邻的负压隔离板直接连在一起,其连接部位或在叶轮叶片边缘上或在叶轮叶片之间,这样互相连在一起的负压隔离板跟圆盘形或圆环形的叶轮叶盘相似。因而,这样的负压隔离板有时可以直接利用圆盘形或圆环形的叶轮叶盘代替之,也可以将它直接做成一整个圆盘形或圆环形的专用部件,然后将它固定在叶轮叶片边缘相关部位上。这种圆盘形或圆环形的负压隔离板跟一般的风机叶轮叶盘是有区别的,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固定叶轮叶片。相邻负压隔离板间接连接是指相邻的负压隔离板通过叶轮叶片边缘而间接连接在一起,譬如,像负压隔离板设在相邻的两个叶轮叶片之间,而与相邻的两个叶轮叶片的边缘相连接,就属于间接连接。
相邻的负压隔离板若不互相连接,则它们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称为负压间隙),负压间隙跟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直接相通,相邻的负压隔离板不互相连接的还可以这样设置,令一个叶轮叶片边缘上的负压隔离板与相邻的另一个叶轮叶片不互相连接,而在该负压隔离板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叶轮叶片之间直接设置一定的负压间隙(实际上仍然是相邻的两个负压隔离板不互相连接)。由于设有这样的不互相连接的负压隔离板和直通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的负压间隔,这样就可以使叶轮内侧高速流体流和叶轮内侧负压空间(指叶轮不设叶轮进口时)通过叶轮轴向侧面的负压间隙对后流吸物口产生负压作用,又由于负压隔离板随叶轮旋转而形成的导流隔离作用,使被吸进后流吸物口的外界物质不能进入叶轮内侧(这里主要指叶轮上设有叶轮进口时),而叶轮内侧流体流也不能进入后流吸物口。
无论采用哪种设计方式,其负压间隙都可以看作是设在两个相邻叶轮叶片之间的;该负压间隙可以位于两个叶轮叶片中间,也可以偏中而靠近前一个叶轮叶片,或偏中而靠近后一个叶轮叶片(以顺叶轮转向为前,背向叶轮转向为后)。为了增强叶轮叶片和负压隔离板的刚性,保证叶轮旋转时不至于变形,上述两种结构形式都可以在负压间隙上横向加设一道或几道加固拉筋,借助加固拉筋令相邻的两个负压隔离板或令一个叶轮叶片上的负压隔离板与它对应相邻的另一个叶轮叶片间接相连,从而可以使整个叶轮上的所有叶轮叶片和所有负压隔离板相互连为一体,这样,叶轮旋转时就不容易变形,这种设有加固拉筋结构形式,适合制造大型风机叶轮。
相邻的叶轮叶片边缘上的负压隔离板若互相连接,则相邻的叶轮叶片之间的负压隔离板上设有直通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的孔眼(称为负压孔眼),这样的负压孔眼,可以是圆形的,可以是长方形的等多种不同形式。这样的负压孔眼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以上,这种结构从整个叶轮的轴向侧面看,如同在整个叶轮叶盘上设有不同要求的孔眼一样,叶轮内侧高速流体流通过负压孔眼对后流吸物口产生负压作用,而负压孔眼周围的负压隔离板面壁却又能直接阻挡后流吸物口抽吸的外界物质进入叶轮内侧(主要指叶轮上设有叶轮进口的),也能阻挡叶轮内侧流体流进入后流吸物口。
一个风机叶轮,可以在其一个轴向侧面上设置负压隔离板,可以在其两轴向侧面上都设置负压隔离板。在一个风机叶轮上,设有负压隔离板的一轴向侧面上可以设有叶轮叶盘,也可以不设叶轮叶盘;设有叶轮叶盘的,其负压隔离板设在叶盘径向外围。如果负压隔离板与计轮进口设在叶轮同一轴向侧面,其负压隔离板就设在叶轮进口径向外围。
负压隔离板可以设计成多种不同的形状,如直板形、圆弧板形、圆盘形、圆环形等,可以在叶轮的各个叶轮叶片边缘上各安装一个负压隔离板(直板形、圆弧板形等),也可以在叶轮的各个叶轮叶片边缘上共同安装一个负压隔离板(圆盘形或圆环形)。
负压间隙和负压孔眼的大小、形状、横向跨度,应根据使用需要而定。负压间隙、负压孔眼的吸力与它们的大小和横向跨度成正比,与叶轮转速成正比;负压间隙、负压孔眼的隔离作用与它们的大小和横向跨度成反比,与叶轮转速成正比。
侧壁出风口设在叶轮侧壁上,是指侧壁出风口可以设在机壳径向侧壁上(平行于叶轮轴向的机壳侧壁为径向侧壁,机体其他部件方位依此类推),也可以设在机壳轴向侧壁上,也可以同时在机壳径向侧壁和轴向侧壁上都设有侧壁出风口,侧壁出风口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侧壁出风口可以是圆形、方形、环形、弧形等不同形状。在侧壁出风口的外侧可以加设不同的短管或专用管道。轴向侧壁出风口多为环形或弧形,径向侧壁出口多为圆形或方形。径向侧壁出风口可以设在机壳径向侧壁正对叶轮出口部位,也可以设在机壳径向侧壁非正对叶轮出口部位上。如果让径向侧壁出风口与叶轮出口沿轴向错开一段距离,让叶轮出口与径向侧壁出风口形成的蜗舌完全沿轴向方向错开距离,以促使叶轮出口排出的高速流体流先轴向旋转流动一段距离后,再由机壳径向侧壁出风口自由流出机体,这样,高速流体流自排出叶轮到排出机体的整个过程中,既减轻了叶轮出口因为边界层脱离后造成的流动突变恶化程度,又避免了叶轮出口高速流体流直接周期性撞击出风口蜗舌,从而既减轻了风机全压损失,又降低了风机噪音;这种结构形式,如果环抱叶轮的机壳径向侧壁部位是锥形筒面状,工作时,风机全压损失会更小,降音效果也会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叶轮上还可以设有叶轮进口,叶轮进口设在叶轮轴向侧面而与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直接连通。叶轮进口可以设在叶轮一轴向侧面上,也可以在一个叶轮两轴向侧面上都设有叶轮进口,叶轮进口和后流吸物口可以分别设在机体两轴向侧面,也可以共同设在机体同一轴向侧面。叶轮进口和后流吸物口分别设在机体两轴向侧面,则叶轮进口和后流吸物口不直接相通,后流吸物口吸进的外界物质不进叶轮进口内。叶轮进口和后流吸物口共同设在机体同一轴向侧面时,叶轮进口可以置于后流吸物口内侧(后流吸物口多为圆形),也可以和后流吸物口径向错开而互不相对(后流吸物口多为环形或弧形),此两种结构形式,其叶轮进口和后流吸物口都是相通的,即后流吸物口吸进的外界物质将会进入叶轮进口。
本实用新型的机壳轴向侧壁上还可以设置侧壁进风口,侧壁进风口可以设在机壳一轴向侧壁上,也可以同时分别设在机壳两个轴向侧壁上,侧壁进风口可以和后流吸物分别设在机壳两轴向侧壁上,也可以共同设在同一轴向侧壁上;设在同一轴向侧壁上时,后流吸物口将设在侧壁进风口周围。无论哪种结构形式,侧壁进风口和叶轮进口只能设在机体同一轴向侧面,而且侧壁进风口与叶轮进口总是相对而又互为相通,侧壁进风口吸进的外界物质直接进入叶轮进口。
侧壁进风口和后流吸物口都设在机壳轴向侧壁上,但二者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侧壁进风口必须与叶轮进口相对而又直接相通,即侧壁进风口吸进的外界物质,必须进入叶轮进口,进入叶轮内侧。而后流吸物口和叶轮侧面相对,不管叶轮这一轴向侧面设有叶轮进口与否;后流吸物口主要是借助于叶轮负压间隙或负压孔眼和叶轮出口处的负压作用,抽吸外界物质,后流吸物口抽吸的外界物质可以不接触不进叶轮(叶轮上不设叶轮进口时,只有部分外界物质进入叶轮)。
本实用新型的机壳外侧还可以设有连通器,连通器的入口与风机侧壁出风口直接连通,连通器的出口可以分别与风机侧壁进风口相通,与后流吸物口相通,也可以同时与侧壁进风口和后流吸物口都相通。该连通器可以是不同形式的管状体,可以是不同形式的箱状体或不同形式的袋状体,各种不同形状的连通器侧壁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不封闭的,不封闭的其侧壁上可设有过滤透气设施而对外出风透气。借助这样的连通器,该风机可以对外界进行循环抽吸和过滤,以适应特殊的使用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特点就是吸力强,吸量大。由于它设有负压隔离板,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叶轮内侧负压空间对外的负压作用(叶轮上不设叶轮进口)和叶轮内侧及叶轮出口外侧高速气流的负压作用,抽吸外界物质,所以其吸力和吸量比一般通用风机和各种后流风机都大得多。由于该技术可以直接利用经叶轮加工后的高速流体流的负压作用吸排外界物质,其高效节能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本实用新型,若让风机侧壁进风口与后流吸物口抽吸同一种物质,在不增加功率的情况下,可以使风机的吸力和流量都增大。如果让风机侧壁进风口和后流吸物口分别抽吸两种不同的物质,这样可以使风机具有特异的功能,譬如,让风机侧壁进风口吸进洁净空气或洁净液体作工作介质,而让后流吸物口抽吸污染物质或非污染物质,由于后流吸物口抽吸的污染物质或非污染物质不接触不进叶轮,可以保证叶轮不会被污染和腐蚀。
综合以上所述,同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了处理污染物质效果好,高效节能,噪音低,功能多,用途广,能减轻机体通流部件被污染腐蚀程度等显著优点。利用该技术不仅能制成各种后流风机,还能制成多种不污染不磨损不腐蚀叶轮的油泵水泵。
(四)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中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中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中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四种结构中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0——图9的B-B向剖视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第五种结构中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3——图12的C-C向剖示图;
图14——本实用新型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本实用新型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本实用新型第九种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下面结合附图给出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实施例1,参考图1、2、3,一种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它具有机壳1、叶轮2、叶轮叶片3、后流吸物口4、侧壁出风口5和电机12,后流吸物口4和电机12分别安装在机体两轴向侧面,机壳1径向侧壁为锥形筒面状与圆柱筒面状组合型,其中,锥形筒部位由机体前沿叶轮轴向朝机体后扩张(设有电机一侧为机体前侧,其他部件方位依此类推),它的扩张端与机壳1圆柱筒部位相连接,叶轮2安装在锥形筒部位内,侧壁出风口5设在圆柱筒部位的机壳1径向侧壁上,圆形后流吸物口4设在机壳1的轴向侧壁上,与叶轮2轴向相对,后流吸物口4的直径与叶轮2直径相等。
叶轮2后轴向侧面设有后叶盘13和负压隔离板6,负压隔离板6安装在后叶盘13外围,负压隔离板6与叶轮叶片3边缘连接,而与叶轮轴向侧面平行,每一个叶轮叶片3上的负压隔离板6与相邻的另一个叶轮叶片3上的负压隔离板6都不互相连接,它们之间都有负压间隙14,整个叶轮上每一个负压隔离板6的形状一样,大小、质量相等,每一个负压间隙14的形状和大小是一样的。
工作时,叶轮高速旋转,在叶轮内侧叶轮叶片3之间形成负压空间,从而促使外界物质通过后流吸物口4进入叶轮内侧气道,进入叶轮内侧的物质不断地吸收旋转叶片3传递给它的能量,增加速度,通过负压间隙14对后流吸物口4产生负压,继续抽吸外界物质进入后流吸物口4(抽吸作用是双重的),然后通过机壳径向侧壁出风口5排出机体。整个工作过程中,在叶轮径向前部(叶轮径向靠近轴心部位为前,靠近叶轮出口部位为后),由于负压隔离板6的导流隔离作用,使被抽吸进叶轮内侧气道的物质不会溢出叶轮外侧,而在叶轮径向后部,由于叶轮叶片间已充满高速物质流,这时借助负压隔离板6旋转而形成的导流隔离作用,将可使外界物质不能进入叶轮内侧,就是说,工作过程中,只有部分外界物质进入叶轮,而另外一大部分外界物质却不进入叶轮。
本实施例,由于环抱叶轮的机壳径向侧壁为锥形筒状,侧壁出风口5又设在连接锥形筒扩张末端的圆柱筒侧壁上,侧壁出风口5与叶轮2沿轴向方向错开了一段距离,所以叶轮出口15排出的高速流体流只能朝机体后侧自由扩张流动,流进侧壁出风口5。这样,在机壳后轴向侧壁上的后流吸物口4内既有负压间隙14的负压作用,又有叶轮外侧高速旋转流体流的负压作用,从而在后流吸物口内形成了高负压的旋涡区,所以其吸力和吸量比相同功率的已有的风机都大得多。同时,由于侧壁出风口5与叶轮2沿轴向错开一段距离,因而避免了叶轮出口15高速气流直接撞击蜗舌而形成的噪音,所以本例噪音比已有的通用风机噪音低得多。
本例后流吸物口的抽吸作用是双重的,吸力大,吸量大,又由于有负压隔离板6旋转形成的封闭阻挡作用,只在叶轮径向前部有部分外界物质进入叶轮(质量大体积大的固体物质不能进入叶轮),其余大部分外界物质不接触,不进叶轮。本例适宜通风换气、吸排污染物质和非污染物质使用。无论怎样使用,本例都可以高效节能、功能多,能满足多种生产生活需要。
实施例2,参考图4、5,与实施例1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本例的每一个叶轮叶片上的负压隔离板6都是从该叶轮叶片顺叶轮转向朝其相邻的另一个叶轮叶片3延伸,但与另一个叶轮叶片3不相连接,负压隔离板6延伸的末端与相邻的叶轮叶片之间设有负压间隙14,整个叶轮2上每一个负压隔离板6的形状一样,大小、质量都相等,每个负压间隙14的形状及大小也都是一样的。本例的负压隔离板6上设有一道加固拉筋16,加固拉筋16的一端与负压隔离板6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叶轮叶片3相连接,加固拉筋16横跨在负压间隙14上,这样,加固拉筋16便可以使整个叶轮上的负压隔离板6和叶轮叶片3连为一体,叶轮旋转时就不容易变形,可以保持运转平衡,噪音小。这种负压隔离板结构形式,就整个叶轮后轴向侧面看,如同在叶轮后轴向侧面上设有外圆半径与叶轮外圆半径相等的后叶盘,而又在后叶盘上穿凿一道或几道直通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的口子一样。第2个不同点是本例的叶轮2上设有叶轮进口8和机壳侧壁进风口9,叶轮进口8和侧壁进风口9都设在机体前轴向侧面,二者轴向相对而又相互连通。
工作时,由侧壁进风口9、叶轮进口8吸进的气体经过叶轮加工成高速气流,高速气流经过负压间隙14和叶轮出口15外侧对后流吸物口4内形成负压,再通过后流吸物口4抽吸外界物质,然后通过机壳径向侧壁出风口5排出机体。
本例若让侧壁进风口9和后流吸物口4在同一环境下抽吸同样的气体物质,则适宜通风换气使用。如果让侧壁进风口9吸进洁净空气或洁净液体流作工作介质,让后流吸物口4抽吸其他的物质,由本例又适宜作吸排污染气体、液体、固体和非污染气体、液体、固体使用。与实施例1一样,本例高效节能,功能多,能制成多种风机和油泵水泵以满足多种生产生活需要。
实施例3,参考图4、6,本例与实施例2基本一样,不同的是本例不设前叶盘,相邻的叶轮叶片边缘上的负压隔离板6互相直接连接在一起,每两个相邻叶轮叶片之间的负压隔离板6上都设有一行直通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的负压孔眼7,负压隔离板6的这种结构形式,就整个叶轮后轴向侧面看,如同在叶轮上设有外圆半径与叶轮外圆半径相等的后叶盘,而又在后叶盘上穿凿几行直通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的圆孔而成一样。
本例的特点是制造工艺简单、加工方便,本例的性能、功能、用途与实施例2一样。
实施例4,参考图7、8,本例与实施例2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本例的机壳是通用的蜗壳形,蜗舌处设有一个径向侧壁出风口5,径向侧壁出风口5与叶轮2径向相对,与叶轮2没有沿轴向错开距离。侧壁进风口9与电机12分别设在机体两轴向侧面。圆环形后流吸流物口4和侧壁进风口9设在机壳同一轴向侧壁上,圆环形后流吸物口4设在侧壁进风口9外围,叶轮上的负压隔离板6同叶轮进口8设在叶轮同一轴向侧面,负压隔离板6设在叶轮进口8外围。负压隔离板6顺叶轮轴向而延伸的末端与其相邻的叶轮叶片不相连接(即相邻的两个负压隔离板不互相连接),叶轮2上设有负压间隙14,叶轮前轴向侧面设有前叶盘17。
工作时,由侧壁进风口9和后流吸物口4共同抽吸同一环境中的同一种物质。由于既利用叶轮进口8的负压作用抽吸外界物质,又利用叶轮内叶轮叶片3气流通道中经过加工的高速气流的负压作用抽吸外界物质,故而,整个风机的吸力和吸量可以比单纯依靠风机进风口抽吸的吸力吸量大得多。利用该技术可以制成特强吸力风机以适应特殊环境特殊条件使用需要。
实施例5,参考图9、10、11,本例与实施例4基本结构一样,不同的是本例的机壳径向侧壁为锥形筒状。整个锥形筒由机体后朝机体前扩张,其扩张端设有6个径向侧壁出风口5,叶轮2安装在锥形筒收缩端内侧,叶轮2与径向侧壁出风口5沿轴向错开一段距离。机壳两轴向侧壁上都设有后流吸物口4,机壳后轴向侧壁上的后流吸物口为圆形,叶轮2后轴向侧面设有叶轮进口8,该叶轮进口8位于该后流吸物口4内侧。机壳前轴向侧壁上的后流吸物口4为圆环形,叶轮2的后轴向侧面上设有负压隔离板6,该侧面上的负压隔离板6位于叶轮进口8外围,负压隔离板6顺叶轮转向而延伸的末端同其对应的叶轮叶片3之间设有负压间隙14。叶轮前轴向侧面上设有前轴盘,在前轴盘外围也设有负压隔离板6,该负压隔离板6与相邻两个叶轮叶片3的边缘相连接,在该负压隔离板6上设有负压孔眼7,负压孔眼7设在负压隔离板6上顺叶轮转向而靠近前一个叶轮叶片3。
工作时,由机壳两轴向侧壁上的后流吸物口4同时抽吸外界物质。与相同功率的通用风机相比,在不增加或略微增加电机功率的情况下,可以使风机流量成倍地增加,大流量流体通过机壳1上的6个侧壁出风口5排出机体,本例适宜做排风扇和特殊的风扇机使用。
实施例6,参考图3、12、13,本例与实施例1基本一样,所不同点是本例的机壳1径向侧壁为锥形筒面状与圆柱筒状组合型,其中,锥形筒部位由机体后沿叶轮轴向朝机体前扩张(设有电机一侧为机体前侧),叶轮2安装在锥形筒部位内侧,侧壁出风口5设在机壳前轴向侧壁上,侧壁出风口5为圆环形。
工作时,后流吸物口4借助叶轮径向前部内侧叶轮叶片间的负压作用和叶轮径向后部负压间隙14外侧的负压作用抽吸外界物质,被吸进的外界物质沿轴向旋转流动,然后经轴向侧壁圆环形侧壁出风口5排出机体,工作中,只有部分外界物质进入叶轮。
本例适宜做成轴流式后流风机,该风机流量大,风压大。
实施例7,参考图3、14,本例与实施例6基本一样,不同的是本例的叶轮2前轴向侧面设有叶轮进口8,机壳前轴向侧壁设有侧壁进风口9,叶轮进口8和侧壁进风口9轴向相对而又相通;第二个不同点,是本例的机壳径向侧壁为单纯圆锥筒状,圆环形轴向侧壁出风口5置于锥形筒扩张末端的机壳轴向侧壁上。
工作时,经侧壁进风口9、叶轮进口8进入叶轮2的气体经叶轮加工成高速气流,高速气流通过负压间隙14和叶轮出口15外侧产生负压,促使后流吸物口4抽吸外界物质,被抽吸进的外界物质不进叶轮,而是直接被带进锥形筒内沿轴向扩张旋转流动,然后由圆环形侧壁出风口5排出机体,圆环形侧壁出风口5排出的物质继续朝周围扩张流动,丝毫不影响侧壁出风口9从外面正常抽吸物质。
工作时,如果让侧壁进风口9吸进洁净空气作工作介质,而让后流吸物口4专门抽吸污染气体物质,被吸进的污染气体物质不进叶轮,因此就不污损不腐蚀叶轮。
本例适宜做成轴流式后流风机,由于其风压比已有轴流风机风压大,且不污损不腐蚀叶轮,因此用它排污除尘、吸排污染油烟等,比现有的各种轴流风机更好。
实施例8,参考图4、5、15,本便与实施例2基本一样,不同的是本例的机壳外侧设有袋式连通器10,袋式连通器10的入口与侧壁出风口5连通,其出口11与侧壁进风口9连通。袋式连通器10用比较细密的纺织品制成,其出口11内设有过滤网。
工作时,由后流吸物口4吸进的外界物质排出机体后进入袋式连通器10(部分气体可以透过侧壁细密孔眼排出袋式连通器10),经袋式连通器10出口内的过滤网过滤,固体物质经过滤被留在袋式连通器10内,气体物质则由出口11进入风机侧壁进风口9进入叶轮2,被加工成高速气流,高速气流在负压间隙14处形成负压抽吸外界物质,整个工作过程形成循环抽吸状态。
本例适宜制成吸尘器、扫地机、扫路车使用。
实施例9,参考图1、2、3、16,本例与实施例1基本一样,不同的是本例的机壳1外侧设有箱式连通器10,箱式连通器10入口与侧壁出风口5连接,其出口11与后流吸物口4相通,箱式连通器内设有网状垃圾袋。工作时,由风机侧壁出风口5排于网状垃圾袋内的物质经过滤,气体被排于垃圾袋外侧与箱壁之间,然后,这些气体经连通器10出口11被排于后流吸物口4处,又被后流吸物口4吸进机体,形成一种循环抽吸工作状态。
本例适宜做扫地机、扫路车使用。工作中,由箱式连通器10排出带有尘埃的气体又重新被吸进机体。这样,可以防止尘土飞扬,避免二次污染。
实施例10,参考图15、16,本例与例8、例9相似,所不同的是本例的连通器10上设有两个出口11,其中一个连通器出口11与风机侧壁进风口9连接,另一个连通器出口11与后流吸物口4相通。工作中,由连通器11排出的带有尘埃的气体经侧壁进风品9和后流吸物口4又重新被吸进机体内,再经连通器过滤,再排出机体,形成另外一种循环抽吸过滤工作状态。
本例的用途与实施例8、实施例9一样。

Claims (9)

1、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它包括机壳(1)、叶轮(2)、叶轮叶片(3)、后流吸物口(4)、侧壁出风口(5),其特征在于后流吸物口(4)设在机壳(1)轴向侧壁上与叶轮(2)的轴向侧面相对,叶轮叶片(3)边缘上设有负压隔离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叶轮叶片(3)边缘上的负压隔离板(6)不互相连接,它们之间设有负压间隙(14),负压间隙(14)与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直接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叶轮叶片(3)边缘上的负压隔离板(6)互相连接,相邻的叶轮叶片(3)边缘之间的负压隔离板(6)上设有负压孔眼(7),负压孔眼(7)与叶轮内侧气流通道直接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轮(2)上设叶轮进口(8),叶轮进口(8)与叶轮(2)内侧气流通道直接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1)轴向侧壁上设侧壁进风口(9),侧壁进风口(9)正对叶轮进口(8)且与叶轮进口(8)直接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1)外侧设连通器(10),连通器(10)的入口与侧壁出风口(5)连通,连通器(10)的出口(11)与侧壁进风口(9)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1)外侧设连通器(10),连通器(10)的入口与侧壁出风口(5)连通,连通器(10)的出口(11)与后流吸物口(4)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1)外侧设连通器(10),连通器(10)的入口与侧壁出风口(5)连通,连通器(10)的出口(11)与后流吸物口(4)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1)外侧设有连通器(10),连通器(10)的入口与侧壁出风口(5)连通,连通器(10)出口(11)与侧壁进风口(9)、后流物吸口(4)都相通。
CNU2003201040501U 2003-06-20 2003-10-24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67064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3201040501U CN2670642Y (zh) 2003-06-20 2003-10-24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RU2006115989/06A RU2324077C2 (ru) 2003-10-24 2004-10-18 Мощный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й противоточный всасывающий вентилятор
BRPI0415723-0A BRPI0415723A (pt) 2003-10-24 2004-10-18 ventoinha multifuncional de sucção forte do tipo de contrafluxo
JP2006535928A JP2007509271A (ja) 2003-10-24 2004-10-18 多機能逆流型の強力吸引送風機
EP04762293A EP1688624A1 (en) 2003-10-24 2004-10-18 Multifunctional back-flowing type strong suction blower
PCT/CN2004/001178 WO2005073562A1 (fr) 2003-10-24 2004-10-18 Dispositif d'aspiration multifonction a fort debit de type a reflux
KR1020067007731A KR101275755B1 (ko) 2003-10-24 2006-04-21 다기능 강력 흡입 배출기
US11/411,202 US7374394B2 (en) 2003-10-24 2006-04-24 Multifunctional back-flowing strong-suction blower
JP2011121423A JP5451683B2 (ja) 2003-10-24 2011-05-31 強力吸引送風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3268439 2003-06-20
CN03268439.8 2003-06-20
CNU2003201040501U CN2670642Y (zh) 2003-06-20 2003-10-24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70642Y true CN2670642Y (zh) 2005-01-12

Family

ID=34523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3201040501U Expired - Lifetime CN2670642Y (zh) 2003-06-20 2003-10-24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70642Y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19796A1 (fr) * 2005-08-19 2007-02-22 Junhao Lin Soufflante axiale pressurisee
WO2010028546A1 (zh) * 2008-09-13 2010-03-18 Lin Junhao 同步后流风机
CN102094831A (zh) * 2011-02-23 2011-06-15 林钧浩 高温高腐蚀物料吸排机
CN103427557A (zh) * 2013-09-02 2013-12-04 南京磁谷科技有限公司 磁悬浮永磁同步大功率高速风机
CN103586249A (zh) * 2012-08-17 2014-02-19 成都虹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抽取蚀刻液回收系统中的气体的装置
CN108177977A (zh) * 2018-03-01 2018-06-19 浙江大学 吸紧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19796A1 (fr) * 2005-08-19 2007-02-22 Junhao Lin Soufflante axiale pressurisee
WO2010028546A1 (zh) * 2008-09-13 2010-03-18 Lin Junhao 同步后流风机
CN102094831A (zh) * 2011-02-23 2011-06-15 林钧浩 高温高腐蚀物料吸排机
CN102094831B (zh) * 2011-02-23 2012-12-26 林钧浩 高温高腐蚀物料吸排机
CN103586249A (zh) * 2012-08-17 2014-02-19 成都虹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抽取蚀刻液回收系统中的气体的装置
CN103427557A (zh) * 2013-09-02 2013-12-04 南京磁谷科技有限公司 磁悬浮永磁同步大功率高速风机
CN108177977A (zh) * 2018-03-01 2018-06-19 浙江大学 吸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8877B (zh) 用于发动机的空气预滤器及空气滤清系统
CN202148966U (zh) 矿区用重型汽车空滤器
JP5451683B2 (ja) 強力吸引送風機
CN2670642Y (zh) 多功能强力抽吸后流风机
TWM510786U (zh) 高效油霧回收機
CN113426590B (zh) 具有多段涡管组合的分类式旋风收尘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CN2742201Y (zh) 多壁叶片增压后流风机
CN2567382Y (zh) 槽式轴向后流风机
CN107812430A (zh) 一种射流聚点气液分离器
CN109692527B (zh) 旋风除尘管及除尘过滤设备
CN2600629Y (zh) 多功能离心后流风机
CN105697201A (zh) 循环油式空气滤清器
CN202354115U (zh) 一种清选系统及使用该清选系统的谷物联合收割机
CN212327651U (zh) 旋风除尘装置
CN2564783Y (zh) 轴向后流风机
CN209464835U (zh) 自吸式多级气体分离、净化收尘器
CN207950908U (zh) 使用多级直流旋风分离器组合阵列的除尘装置
CN107837609A (zh) 使用多级直流旋风分离器组合阵列的除尘装置及方法
CN218644491U (zh) 一种异形离心风机
CN2514148Y (zh) 外流风机
CN208845388U (zh) 一种高效节能风机
CN2541643Y (zh) 外流抽吸风机
CN2510652Y (zh) 导流式多功能后流风机
CN2510653Y (zh) 多功能后流风机
CN110513307A (zh) 一种粉尘、漆雾、油烟废气净化抽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3102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