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861187U - 一种晶核高密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晶核高密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861187U
CN222861187U CN202421742238.7U CN202421742238U CN222861187U CN 222861187 U CN222861187 U CN 222861187U CN 202421742238 U CN202421742238 U CN 202421742238U CN 222861187 U CN222861187 U CN 222861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ystal nucleus
cell
density
sludg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7422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江红
王崇璞
齐志龙
杜士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Synergy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Synergy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Synergy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Synergy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17422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861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861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8611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晶核高密池,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晶核高密池包括晶核加补料器、高密池池体、晶核脱除器和污泥浓缩单元;晶核加补料器分别与晶核脱除器的进料口和污泥浓缩单元中的上清液收集池连通,高密池池体与晶核脱除器底的出晶核口连通,晶核脱除器的顶部出泥水口与污泥浓缩单元连通。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晶核高密池是在常规高密池基础上新增了晶核加补料器、晶核脱除器,再配合特定的连接方式及阀门控制,以此来进行晶核投加、混合、分离过程,从而实现污染物与水的分离。

Description

一种晶核高密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晶核高密池,具体涉及一种化学除硬、除浊、除铁絮凝沉淀的新型晶核高密池。
背景技术
高密池(也称为高密度沉淀池或高效沉淀池)是一种重要的污水处理工艺。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重力沉淀来清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并有效地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浓缩,减少下一步处理工序的负荷。
高密池结合了化学反应、混凝絮凝、污泥浓缩等多种技术,形成了一个“反应、沉淀、澄清、浓缩”的复合体。在这个过程中,污水首先进入反应池,投加混凝剂后进行絮凝反应,然后进入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残留的矾花将在斜管中去除,在沉淀区底部浓缩了的剩余污泥通过污泥排放泵输送至污泥浓缩池。
如图1所示,常规高密池包括第一反应池(即混合池)、第二反应池、絮凝池和沉淀斜管池,其中混合池中停留时间为2-5min、第二反应池中停留时间为5-10min、絮凝池中停留时间为10-15min、沉淀斜管池的表面负荷为2-8m3/(m2·h)。常规高密池根据去除水中污染物质不同,通过添加相应的化学药剂发生化学反应,让其从水中析出,再配合絮凝剂和助凝剂形成沉淀,在沉淀斜管池进行泥水分离,达到产水达标的目的。同时,沉淀的污泥通过污泥输送泵输送至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内的上清液进入上清液收集池后通过上清液提升泵重新回到混合池内进行循环处理。
这种常规高密池由于絮凝反应时间长,沉淀斜管池表面负荷低,故占地面积大。当应对来水水质变差和水量变大情况时,可调整空间小,易发生漂泥现象,对后续处理工序造成负荷过大的问题,且需要频繁冲洗沉淀斜管池造成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晶核高密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晶核高密池,包括晶核加补料器、高密池池体、晶核脱除器和污泥浓缩单元;
晶核加补料器分别与晶核脱除器的进料口和污泥浓缩单元中的上清液收集池连通,高密池池体与晶核脱除器底的出晶核口连通,晶核脱除器的顶部出泥水口与污泥浓缩单元连通。
进一步的,晶核加补料器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加料漏斗、射流器和底端支座,加料漏斗位于射流器的上端,加料漏斗和射流器分别在垂直方向上固定于底端支座上;加料漏斗的漏嘴与射流器的加料口连通。
进一步的,污泥浓缩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装置、上清液收集池和上清液提升泵;
其中,污泥浓缩池分别与污泥脱水装置和晶核脱除器连通,污泥脱水装置的压滤液口与上清液收集池连通,污泥浓缩池顶部的溢流口也与上清液收集池连通;上清液收集池通过上清液提升泵分别与高密池池体和晶核加补料器连通。
进一步的,上清液提升泵通过第二管道与加料漏斗顶部的开口连通,上清液提升泵通过第三管道与射流器的流体入口连通;
射流器的出口与第四管道连通;第四管道与主管连通,主管通过第六管道与晶核脱除器的进料口连通。
进一步的,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阀,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控制阀,第四管道上设有第四控制阀,第六管道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
进一步的,上清液提升泵依次经第一管道与主管连通,主管通过第五管道与高密池池体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控制阀,第五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
进一步的,高密池池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
进一步的,斜管沉淀池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与污泥输送泵连通;污泥输送泵与晶核脱除器的进料口连通,晶核脱除器的出晶核口与第二反应池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反应池顶部设置进液管,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之间设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高度低于高密池池体的高度;第二反应池和絮凝池之间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的底部与高密池池体底壁之间留有间距;絮凝池与斜管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三挡板,第三挡板的高度低于高密池池体的高度;斜管沉淀池侧壁上设有用于软水出水的溢流管;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和第三反应池内均设有搅拌装置;斜管沉淀池内设有刮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晶核高密池的有益效果为:
与常规高密池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晶核高密池是在常规高密池基础上新增了晶核加补料器、晶核脱除器,再配合特定的连接方式及阀门控制,以此来进行晶核投加、混合、分离过程,从而实现污染物与水的分离;
由于常规高密池内不存在晶核,形成的絮体相对重量轻、个头小,水质或水量波动会出现产水水质差或不合格(产水漂泥)现象,本实用新型的高密池通过晶核的引入使废水中的析出污染物在形成不溶絮体过程中,变大、变重,从而减轻斜管沉淀池在进行泥水分离时的工作负荷,使污泥沉降更容易,且不会再因为水质水量波动造成斜管沉淀池负荷过大而出现分离的清水漂泥现象;
本实用新型中的晶核脱除器利用切向旋流分离作用将晶核与污泥的进行分离实现晶核的重复利用;
本实用新型中的晶核加补料器通过射流原理定期向晶核高密池补充晶核,保证晶核的充足量,加补晶核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控制阀和程序,根据需要进行自动补加晶核或手动补加晶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的一种常规晶核高密池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晶核高密池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中:1、晶核加补料器;11、加料漏斗;12、射流器;13、底端支座;2、高密池池体;21、第一反应池;22、第二反应池;23、絮凝池;24、斜管沉淀池;25、污泥输送泵;3、晶核脱除器;4、污泥浓缩单元;41、污泥浓缩池;42、污泥脱水装置;421、污泥脱水提升泵;43、上清液收集池;44、上清液提升泵;5、控制阀;51、第一控制阀;52、第二控制阀;53、第三控制阀;54、第四控制阀;55、第一流量调节阀;56、第二流量调节阀;6、主管;61、第一管道;62、第二管道;63、第三管道;64、第四管道;65、第五管道;66、第六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 一种晶核高密池
请参阅图2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晶核高密池,包括晶核加补料器1、高密池池体2、晶核脱除器3和污泥浓缩单元4;
晶核加补料器1分别与晶核脱除器3的进料口和污泥浓缩单元4连通,高密池池体2分别与晶核脱除器3的进料口和出晶核口(即底流口)连通,晶核脱除器3的出泥水口(即溢流口)与污泥浓缩单元4连通。
其中,高密池池体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应池21、第二反应池22、絮凝池23和斜管沉淀池24;第一反应池21、第二反应池22和絮凝池23为反应区,斜管沉淀池24为沉淀区;
第一反应池21顶部设置进液管,用于通入废水,第一反应池21与第二反应池22之间设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高度低于高密池池体2的高度;第二反应池22和絮凝池23之间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的底部与高密池池体2底壁之间留有间距;絮凝池23与斜管沉淀池24之间设有第三挡板,第三挡板的高度低于高密池池体2的高度;斜管沉淀池24侧壁上设有用于软水出水的溢流管,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第一反应池21、第二反应池22和第三反应池内均设有搅拌装置(一般为搅拌机);斜管沉淀池24内设有刮泥装置。
同时,污泥回流管与污泥输送泵25连通;污泥输送泵25与晶核脱除器3的进料口连通,晶核脱除器3一般采用旋流分离器;旋流分离器的出晶核口与第二反应池22连通,出泥水口与污泥浓缩单元4连通。
进一步的,晶核加补料器1通过晶核脱除器3与第二反应池22连通;
污泥浓缩单元4包括依次设置的污泥浓缩池41、污泥脱水装置42、上清液收集池43和上清液提升泵44;其中,污泥浓缩池41分别与污泥脱水装置42和晶核脱除器3的出泥水口连通,污泥浓缩池41与污泥脱水装置42之间还设有污泥脱水提升泵421,污泥脱水装置42的压滤液口与上清液收集池43连通,污泥浓缩池41顶部的溢流口也与上清液收集池43连通;上清液收集池43通过上清液提升泵44分别与第一反应池21和晶核加补料器1连通。
污泥脱水装置42一般采用叠螺压滤机、皮带压滤机或板框压滤机等,也可以根据泥饼含水率要求选择不同压滤机。
上清液提升泵44依次经第一管道61与主管6连通,第一管道61上设有第一控制阀51,主管6通过第五管道65与第一反应池21连通,第五管道65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55;
晶核加补料器1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加料漏斗11、射流器12和底端支座13,加料漏斗11位于射流器12的上端,加料漏斗11和射流器12分别在垂直方向上固定于底端支座13上;其中,加料漏斗11的漏嘴与射流器12的加料口连通;
上清液提升泵44通过第二管道62与加料漏斗11顶部的开口连通,上清液提升泵44通过第三管道63与射流器12的流体入口连通,第二管道62上设有第二控制阀52,第三管道63上设有第三控制阀53;
射流器12的出口与第四管道64连通,第四管道64上设有第四控制阀54;第四管道64与主管6连通,主管6通过第六管道66与晶核脱除器3的进料口连通,第六管道66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56。
晶核加补料器1利用加料漏斗11来装填和补充晶核料,然后借助高压上清液通过管道进入射流器12的渐缩段,将水静压能转换成动能,在射流器12的喷嘴处成为高速射流,使混合室形成微真空状态,将上端的加料漏斗11内的晶核吸入射流器12混合室,这时喷射的水带动传送晶核,输送到第四管道64内,进而加至第二反应池22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晶核高密池的工作方式如下:
废水进入第一反应池21,同时在第一反应池21中添加化学药剂,在搅拌装置的搅动下与添加的化学药剂反应后形成析出污染物;
析出污染物和污水的混合体一同进入第二反应池22,通过晶核脱除器3在第二反应池22内添加晶核,同时添加少量混凝剂(铝盐、铁盐类),在搅拌装置的搅动下析出污染物再与第二反应池22中添加的混凝剂和晶核发生撞击充分混合,晶核的加入使析出污染物形成的絮体增加了附着功效有助絮体进一步变大;
随后,变大后的污染物和污水的混合体一同进入絮凝池23,同时在絮凝池23中添加高分子絮凝剂,此时变大后的污染物与高分子絮凝剂混合进一步熟化,熟化后的污染物与污水的混合体进入斜管沉淀池24进行泥水分离,斜管沉淀池24的上清液(即斜管沉淀池24分离的清水)作为软水出水,进入下道工序或直接使用。
斜管沉淀池24中斜管拦截下的污泥夹杂着晶核通过污泥输送泵25进入晶核脱除器3,晶核脱除器3利用切向旋流分离作用将晶核与污泥的进行分离,晶核重新进入第二反应池22进行重复使用,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41;
污泥浓缩池41中的污泥被污泥脱水提升泵421输送到污泥脱水装置42进行脱水处理,污泥脱水装置42中脱水后的泥饼进行后续泥饼处置;
污泥脱水装置42的压滤液口流出的上清液进入上清液收集池43,同时,污泥浓缩池41中溢流的上清液也进入上清液收集池43,上清液收集池43中的上清液再通过上清液提升泵44根据需求进行输送。
当高密池池体2需要加补充晶核时,在晶核加补料器1的加料漏斗11内装入晶核,关闭污泥输送泵25,打开第二控制阀52、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4和第二流量调节阀56,再开启上清液提升泵44,进行加补晶核工作。此时,第一控制阀51和第一流量调节阀55处于关闭状态。
通过在加料漏斗11内装填和补充晶核,借助第二管道62流出的带压上清液将晶核冲入射流器12的加料口,同时,带压的上清液通过第三管道63进入射流器12的流体入口,在射流器12的混合段形成负压,利用文丘里原理将加料口处的晶核吸收到射流器12的混合段,跟喷射水混合后经射流器12的扩散段,将混合物输送到第四管道64,进而输送到第二反应池22内。
与常规高密池(如图1所示)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晶核高密池是在常规高密池基础上新增了晶核加补料器1、晶核脱除器3,再配合特定的连接方式及阀门控制,以此来进行晶核投加、混合、分离过程,从而实现污染物与水的分离。
由于常规高密池内不存在晶核,形成的絮体相对重量轻、个头小,水质或水量波动会出现产水水质差或不合格(产水漂泥)现象,本实用新型的高密池通过晶核的引入使废水中的析出污染物在形成不溶絮体过程中,变大、变重,从而减轻斜管沉淀池24在进行泥水分离时的工作负荷,使污泥沉降更容易,且不会再因为水质水量波动造成斜管沉淀池24负荷过大而出现分离的清水漂泥现象。
本实用新型中的晶核采用固体颗粒物,一般采用0.01-0.5mm的细沙或细小陶粒等无机材料。
本实用新型中的晶核脱除器3利用切向旋流分离作用将晶核与污泥的进行分离实现晶核的重复利用。
本实用新型中的晶核加补料器1通过射流原理定期向晶核高密池补充晶核,保证晶核的充足量,加补晶核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控制阀5和程序,根据需要进行自动补加晶核或手动补加晶核。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晶核高密池包括晶核加补料器、高密池池体、晶核脱除器和污泥浓缩单元;
晶核加补料器分别与晶核脱除器的进料口和污泥浓缩单元连通,高密池池体与晶核脱除器底的出晶核口连通,晶核脱除器的顶部出泥水口与污泥浓缩单元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晶核加补料器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加料漏斗、射流器和底端支座,加料漏斗位于射流器的上端,加料漏斗和射流器分别在垂直方向上固定于底端支座上;加料漏斗的漏嘴与射流器的加料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污泥浓缩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装置、上清液收集池和上清液提升泵;
其中,污泥浓缩池分别与污泥脱水装置和晶核脱除器连通,污泥脱水装置的压滤液口与上清液收集池连通,污泥浓缩池顶部的溢流口也与上清液收集池连通;上清液收集池通过上清液提升泵分别与高密池池体和晶核加补料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上清液提升泵通过第二管道与加料漏斗顶部的开口连通,上清液提升泵通过第三管道与射流器的流体入口连通;
射流器的出口与第四管道连通;第四管道与主管连通,主管通过第六管道与晶核脱除器的进料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阀,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控制阀,第四管道上设有第四控制阀,第六管道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上清液提升泵依次经第一管道与主管连通,主管通过第五管道与高密池池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控制阀,第五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高密池池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斜管沉淀池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与污泥输送泵连通;污泥输送泵与晶核脱除器的进料口连通,晶核脱除器的出晶核口与第二反应池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晶核高密池,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应池顶部设置进液管,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之间设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高度低于高密池池体的高度;第二反应池和絮凝池之间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的底部与高密池池体底壁之间留有间距;絮凝池与斜管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三挡板,第三挡板的高度低于高密池池体的高度;斜管沉淀池侧壁上设有用于软水出水的溢流管;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和第三反应池内均设有搅拌装置;斜管沉淀池内设有刮泥装置。
CN202421742238.7U 2024-07-22 2024-07-22 一种晶核高密池 Active CN222861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742238.7U CN222861187U (zh) 2024-07-22 2024-07-22 一种晶核高密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742238.7U CN222861187U (zh) 2024-07-22 2024-07-22 一种晶核高密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861187U true CN222861187U (zh) 2025-05-13

Family

ID=95609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1742238.7U Active CN222861187U (zh) 2024-07-22 2024-07-22 一种晶核高密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8611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2920A (zh) 一种高效微纳米气浮污水处理装置
CN110025988A (zh) 一种三段底流排料的煤泥水浓缩处理系统
CN212334700U (zh) 一种高效澄清分离装置
CN110668609A (zh) 一种盾构废浆浓缩处理装置和工艺
CN117430219A (zh) 一种磁混凝污泥深度脱水治理装置及方法
CN108558128B (zh) 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及其方法
CN222861187U (zh) 一种晶核高密池
CN113969230A (zh) 一种厌氧发酵罐除砂破浮渣装置及除砂破浮渣方法
CN206927676U (zh) 一种煤泥回流混凝沉淀设备
CN219839539U (zh) 一种智慧化精分离系统
CN110025989A (zh) 一种具有三段排料口的无耙浓缩机
CN216997800U (zh) 一种集混凝沉淀于一体的高效机械澄清固液分离装置
CN215161622U (zh) 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快速处理设备
CN212450984U (zh) 一种中型人工砂石加工后的废水处理系统
CN111498971B (zh) 一种高效澄清分离装置
CN209735041U (zh) 一种处理污水用斜板沉淀池
CN208995320U (zh) 环保洗涤一体式系统
CN207024714U (zh) 一种切向入流式深锥浓缩机系统
CN221522338U (zh) 一种高效污泥分离物化处理系统
CN111704325A (zh) 啤酒废水处理系统
CN222389665U (zh) 一种石膏结晶沉淀污泥中和和固液分离装置
CN213012314U (zh) 一种废水处理用溶气气浮机
CN205095471U (zh) 一种絮凝沉淀池
CN220597104U (zh) 一种适用于高浊余水短时强化澄清的气浮装置
CN212076704U (zh) 一种新型高密度沉淀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