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29426U - 车身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629426U CN222629426U CN202421528203.3U CN202421528203U CN222629426U CN 222629426 U CN222629426 U CN 222629426U CN 202421528203 U CN202421528203 U CN 202421528203U CN 222629426 U CN222629426 U CN 2226294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 power assembly
- bracket
- plate portion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车身和车辆,车身包括:前机舱;座舱;安装座,安装座设置于前机舱的下方,安装座间隔设置于前围板的前侧,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前围板上设置有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于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的后上方。由此,通过将前围板上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于安装座底部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的后上方,如此设置,不仅可以方便动力总成在安装座上的安装设置,可以避免动力总成设置于副车架上,而且还可以使动力总成利用前围板上的空间,通过安装座底部的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和前围板上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共同对动力总成进行安装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动力总成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其中,车辆的车身的结构设计成为影响车辆上的部件布局合理性的重要因素。
在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动力总成直接设置于副车架上,这样不仅会使部件安装设置地不够稳定牢固,在车辆长期使用后,造成动力总成在车辆上的松动,而且这样还易导致动力总成与其他部件相互干涉影响,降低车辆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该车身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包括:前机舱;座舱,所述座舱设置于所述前机舱后侧且包括门槛梁和前围板,所述门槛梁为两个,两个所述门槛梁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与所述前机舱相连,所述前围板设置于两个所述门槛梁之间且邻近所述门槛梁的前端设置;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前机舱的下方,所述安装座间隔设置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所述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的后上方。
由此,通过将前围板上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于安装座底部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的后上方,如此设置,不仅可以方便动力总成在安装座上的安装设置,可以避免动力总成设置于副车架上,而且还可以使动力总成利用前围板上的空间,通过安装座底部的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和前围板上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共同对动力总成进行安装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动力总成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为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座底部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避让孔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连接板部和支架部,所述连接板部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底部对应所述第一避让孔后方的部分,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一板部的前侧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一板部向下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板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避让孔的后侧壁上,所述支架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上且朝向前上方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支架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架部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架部在第二板部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支架部均包括两个子支架板部,两个子支架板部的一端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上,两个子支架板部沿前上方逐渐靠近,且两个子支架板部的另一端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两个所述子支架板部的另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为第二安装孔,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避让孔上下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避让孔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避让孔左右方向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车身。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座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座底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身;
10、前机舱;
20、座舱;21、前围板;211、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2、安装凸起;213、第二避让孔;22、门槛梁;
30、安装座;31、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3、安装支架;331、连接板部;3311、第一板部;3312、第二板部;332、支架部;3321、子支架板部;34、第一避让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100,车身100可以应用于车辆。
结合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100可以主要包括:前机舱10、座舱20和安装座30,其中,座舱20设置于前机舱10后侧且包括门槛梁22和前围板21,门槛梁22为两个,两个门槛梁22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与前机舱10相连,前围板21设置于两个门槛梁22之间且邻近门槛梁22的前端设置,安装座30设置于前机舱10的下方,安装座30间隔设置于前围板21的前侧,安装座30的底部设置有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前围板21上设置有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间隔设置于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的后上方。
具体地,通过将座舱20设置于前机舱10后侧,座舱20包括两个门槛梁22和前围板21,两个门槛梁22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使两个门槛梁22与前机舱10相连,将前围板21设置于两个门槛梁22之间,并且前围板21邻近门槛梁22的前端设置,进一步地,将安装座30设置于前机舱10的下方,以及使得安装座30间隔设置于前围板21的前侧,通过在安装座30的底部设置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以及在前围板21上设置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需要说明的是,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位于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的后上方,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前围板21和安装座30的底部安装动力总成,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而且由于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位于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的后上方,这样可以使动力总成的安装设置更加稳定牢固,动力总成的受力将更加均匀,可以优化车身100的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位于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的后上方可以扩大车身100对动力总成的安装固定的范围,并且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对动力总成进行限位,从而可以使得车身100对动力总成的固定更加全面。
由此,通过将前围板21上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间隔设置于安装座30底部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的后上方,如此设置,不仅可以方便动力总成在安装座30上的安装设置,可以避免动力总成设置于副车架上,而且还可以使动力总成利用前围板21上的空间,通过安装座30底部的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和前围板21上的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共同对动力总成进行安装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动力总成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为第一安装孔,安装座30底部设置有安装支架33,安装支架33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具体地,将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设置成第一安装孔,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在安装座30底部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使第一安装孔与动力总成的安装设置更加简单直接,并且稳定牢固。
进一步地,通过在安装座30底部设置安装支架33,并且将第一安装孔设置在安装支架33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动力总成与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安装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安装座3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避让孔34,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对应设置于第一避让孔34中。具体地,通过在安装座30的底部设置第一避让孔34,并且将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对应设置于第一避让孔34中,如此设置,当动力总成与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连接固定的过程中,第一避让孔34可以用于避让动力总成,可以防止安装座30底部与动力总成抵接,导致动力总成无法与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的连接固定,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优化安装座3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1-图3所示,安装支架33包括连接板部331和支架部332,连接板部331包括第一板部3311和第二板部3312,第一板部3311设置于安装座30底部对应第一避让孔34后方的部分,第二板部3312与第一板部3311的前侧相连且相对第一板部3311向下弯折延伸设置,第二板部3312设置于第一避让孔34的后侧壁上,支架部332设置于第二板部3312上且朝向前上方弯折延伸设置,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支架部332上。
具体地,通过将第一板部3311设置于安装座30底部对应第一避让孔34后方的部分,将第二板部3312与第一板部3311的前侧相连,并且使得第二板部3312相对第一板部3311向下弯折延伸设置,并且使得第二板部3312设置于第一避让孔34的后侧壁上,将支架部332设置于第二板部3312上,并且将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支架部332,这样可以在保证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在第一避让孔34中的位置的前提下,保证安装支架33在安装底座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另外,这样还可以使得安装支架33的结构简单,可以防止安装支架33在安装座30上的安装设置占用安装做过多的空间。
进一步地,将支架部332朝向前上方倾斜延伸设置,这样可以在保证第一避让孔34对动力总成的避让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地方便支架部332上的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与动力总成的连接固定。
结合图1-图3所示,支架部332为两个,两个支架部332在第二板部3312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通过将支架部332设置成两个,这样可以使得安装支架33上设置有两个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31,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安装座30对动力总成安装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还可以使得动力总成的受力更加均匀。
结合图1-图3所示,每个支架部332均包括两个子支架板部3321,两个子支架板部3321的一端间隔设置于第二板部3312上,两个子支架板部3321沿前上方逐渐靠近,且两个子支架板部3321的另一端相互贴合连接,第一安装孔设置于两个子支架板部3321的另一端。具体地,通过将子支架板部3321的一端间隔设置于第二板部3312上,两个子支架板部3321沿前上方逐渐靠近,且两个子支架板部3321的另一端相互贴合连接,这样可以在保证支架部332的结构简单的前提下,提升支架部332的简单稳定性。进一步地,将第一安装孔设置于两个子支架板部3321相互贴合的另一端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动力总成在支架部332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结合图1-图3所示,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为第二安装孔,前围板21上设置有安装凸起212,安装凸起21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具体地,通过将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设置成第二安装孔,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在安装座30底部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使第二安装孔与动力总成的安装设置更加简单直接,并且稳定牢固。
进一步地,通过在前围板21上设置安装凸起212,并且将第二安装孔设置于安装凸起212中,这样可以通过增大前围板21对应第二安装孔部分的厚度来提升动力总成和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211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凸起212内可以为空腔,安装凸起212内部也可以为实心,或者安装凸起212内还可以设置加强筋。
结合图1-图3所示,第二安装孔为多个,多个第二安装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通过将第二安装孔设置成多个,并且使得多个第二安装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车身100对动力总成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还可以使得动力总成在车身100上的受力更加均匀稳定。
结合图1-图3所示,前围板21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213,第二避让孔213上下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一避让孔34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多个第二安装孔间隔设置于第二避让孔213左右方向的两侧。具体地,通过在前围板21上设置第二避让孔213,并且使得第二避让孔213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一避让孔34在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在将多个第二安装孔间隔设置于第二避让孔213左右方向的两侧,并且使得第一安装孔和第二避让孔213左右两侧的第二安装孔呈三角状,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对动力总成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另外,第二避让孔213也可以用于避让动力总成,可以方便第二避让孔213左右方向两侧的第二安装孔与动力总成的连接固定,可以防止前围板21与动力总成抵住,导致动力总成无法成功安装固定在车身100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优化车辆的结构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以主要包括:上述的车身100。具体地,将上述车身100应用于车辆上,可以优化车辆的结构设计,并且可以提升车辆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机舱;
座舱,所述座舱设置于所述前机舱后侧且包括门槛梁和前围板,所述门槛梁为两个,两个所述门槛梁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与所述前机舱相连,所述前围板设置于两个所述门槛梁之间且邻近所述门槛梁的前端设置;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前机舱的下方,所述安装座间隔设置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所述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的后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为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座底部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动力总成第一安装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避让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连接板部和支架部,所述连接板部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底部对应所述第一避让孔后方的部分,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一板部的前侧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一板部向下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板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避让孔的后侧壁上,所述支架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上且朝向前上方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支架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架部在第二板部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架部均包括两个子支架板部,两个子支架板部的一端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上,两个子支架板部沿前上方逐渐靠近,且两个子支架板部的另一端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两个所述子支架板部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第二安装部为第二安装孔,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避让孔上下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避让孔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避让孔左右方向的两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528203.3U CN222629426U (zh) | 2024-06-28 | 2024-06-28 | 车身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528203.3U CN222629426U (zh) | 2024-06-28 | 2024-06-28 | 车身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629426U true CN222629426U (zh) | 2025-03-18 |
Family
ID=94961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528203.3U Active CN222629426U (zh) | 2024-06-28 | 2024-06-28 | 车身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629426U (zh) |
-
2024
- 2024-06-28 CN CN202421528203.3U patent/CN2226294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2629426U (zh) | 车身和车辆 | |
CN219706638U (zh) | 一种车门支撑结构、车门组件及车辆 | |
CN110949240B (zh) | 树脂背门尾灯安装组件和树脂背门 | |
CN213413484U (zh) |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 |
CN211918361U (zh) | 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汽车 | |
CN211196106U (zh) | 一种车辆esp安装支架及汽车 | |
CN211223619U (zh) | 一种车辆b柱组件及车辆 | |
CN222646125U (zh) | 前机舱和车辆 | |
CN222629425U (zh) | 车身和车辆 | |
CN222645778U (zh) | 顶盖总成和车辆 | |
CN220220360U (zh) | 撑杆加强板、后背门以及汽车 | |
CN217197773U (zh) | 一种油箱安装结构、油箱安装总成及汽车 | |
CN221523699U (zh) | 电机固定结构和挖掘机 | |
CN213768733U (zh) | 机舱上层支架总成的安装架、车辆机舱前围和车辆 | |
CN219707123U (zh) |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 |
CN219584280U (zh) |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22629403U (zh) | 副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2408179U (zh) | 格栅安装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2685239U (zh) | 一种汽车气瓶安装支架 | |
CN222807897U (zh) | 车辆 | |
CN222224267U (zh) | 行李箱地板和车辆 | |
CN219192050U (zh) | 汽车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216994186U (zh) | 车辆降噪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2629419U (zh) |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386292U (zh) | 动力电池的安装支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