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29419U -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629419U
CN222629419U CN202421468308.4U CN202421468308U CN222629419U CN 222629419 U CN222629419 U CN 222629419U CN 202421468308 U CN202421468308 U CN 202421468308U CN 222629419 U CN222629419 U CN 222629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eam
reinforcing
roof
reinforcement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4683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鹏臣
祝中华
耿明亮
黄毅钢
牛富军
刘帅
苏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14683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6294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629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6294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顶盖总成包括:顶盖;加强支撑梁,所述加强支撑梁支撑连接于所述顶盖的下方且包括多个梁体和加强部,所述梁体沿所述顶盖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梁体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加强支撑梁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且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总成的加强支撑梁的结构强度更高,对顶盖的支撑稳定性更好,顶盖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且顶盖总成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便于装配。

Description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顶盖总成通常包括顶盖和多个支撑梁,支撑梁设于顶盖下方且沿顶盖的左右方向延伸,多个支撑梁在顶盖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间隔分布,以利用多个支撑梁共同支撑顶盖。
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中支撑梁结构设置不合理,支撑梁的自身的结构强度较低,对顶盖的支撑稳定性不足,致使顶盖容易下沉变形,而且,相关技术中需要设置多个支撑横梁来支撑顶盖,支撑横梁的数量多,装配步骤繁琐且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顶盖总成,所述顶盖总成的加强支撑梁的结构强度更高,对顶盖的支撑稳定性更好,顶盖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且顶盖总成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便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顶盖总成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顶盖总成,包括:顶盖;加强支撑梁,所述加强支撑梁支撑连接于所述顶盖的下方且包括多个梁体和加强部,所述梁体沿所述顶盖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梁体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加强支撑梁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且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总成的加强支撑梁的结构强度更高,对顶盖的支撑稳定性更好,顶盖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且顶盖总成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便于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横向加强部,所述横向加强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横向加强部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与不同的所述梁体连接;多个纵向加强部,所述纵向加强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纵向加强部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纵向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连接;其中,所述横向加强部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纵向加强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横向加强部包括第一横向加强部和第二横向加强部,所述第一横向加强部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中的一个连接,且所述第二横向加强部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中的另一个连接;多个所述纵向加强部包括第一纵向加强部和第二纵向加强部,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部与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连接,且所述第二纵向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横向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部和所述第二纵向加强部连接,所述第二横向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部和所述第二纵向加强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横向加强部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纵向加强部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和/或所述纵向加强部沿左右方向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支撑梁与所述顶盖的前侧边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加强支撑梁与所述顶盖的后侧边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支撑梁与所述顶盖的前侧边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加强支撑梁与所述顶盖的后侧边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顶盖总成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支撑梁位于所述加强支撑梁的前侧且与所述加强支撑梁间隔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二支撑梁位于所述加强支撑梁的后侧且与所述加强支撑梁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支撑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支撑梁构造有支架安装部,所述支架安装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安装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顶盖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顶盖总成,顶盖总成中的加强支撑梁的结构强度更高,对顶盖的支撑稳定性更好,顶盖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且顶盖总成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便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支撑梁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顶盖总成;
100、加强支撑梁;110、梁体;120、加强部;125、横向加强部;126、第一横向加强部;127、第二横向加强部;130、纵向加强部;131、第一纵向加强部;132、第二纵向加强部;140、加强筋;150、减重孔;
200、顶盖; 210、前侧边; 220、后侧边;
300、第一支撑梁; 310、第二支撑梁;
400、侧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顶盖总成1。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总成1包括顶盖200和加强支撑梁100。
加强支撑梁100支撑连接于顶盖200的下方且包括多个梁体110和加强部120,梁体110沿顶盖200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梁体110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加强部120设于加强支撑梁10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且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梁体110连接。
其中,附图中的前后方向即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即为车辆的左右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总成1,通过将加强支撑梁100包括多个梁体110和加强部120,加强部120设于加强支撑梁10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且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梁体110连接。这样,加强部120可以将相邻的两个梁体110连接到一起,即每两个相邻的梁体110都可以通过一个加强部120连接,有利于提高加强支撑梁100的结构强度。
而且,通过将加强部120设于加强支撑梁10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可以理解的是,梁体110的长度方向尺寸较大,梁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更易发生变形,通过设置加强部120可以加强梁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结构强度,从而使梁体110的结构强度更高,进一步提高了加强支撑梁100的结构强度,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200的支撑稳定性更好。
另外,通过设置多个梁体110和加强部120,本实用新型中的每个梁体110可以相当于传统技术中的一个支撑梁,通过加强部120将相邻的梁体110连接到一起,即相当于通过加强部120将多个支撑梁连接成了一体,进而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加强支撑梁100可以相当于传统技术中的多个支撑梁,加强支撑梁100与顶盖200接触的面积更大,进而可以增大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200支撑受力面积,且加强支撑梁100的整体结构强度也可以更高,从而可以提高及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200的支撑稳定性,对顶盖200的支撑效果更好,更有效地避免了顶盖200出现下沉变形的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单个加强支撑梁100的自身结构强度较高,对顶盖200的支撑稳定性更高,从而可以简化顶盖总成1中的支撑梁的布置,即可以减小支撑梁的数量,顶盖总成1的零部件数量较少,装配更加方便快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总成1的加强支撑梁100的结构强度更高,对顶盖200的支撑稳定性更好,顶盖总成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且顶盖总成1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便于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加强部120包括多个横向加强部125和多个纵向加强部130。
横向加强部125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横向加强部125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横向加强部125与不同的梁体110连接,纵向加强部13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多个纵向加强部130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纵向加强部130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梁体110连接。其中,横向加强部125连接于相邻两个纵向加强部130之间。
也就是说,横向加强部12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多个横向加强部125沿前后方向排布,纵向加强部130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多个纵向加强部130沿左右方向排布。
这样设置,多个横向加强部125和多个纵向加强部130可以形成网状结构,有利于提高相邻的两个梁体110的连接强度,且加强部120的面积可以较大,从而可以增大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200的支撑面积,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200的支撑更加稳定。并且,这样设置,相邻的横向加强部125和相邻的纵向加强部130之间可以形成减重孔150,有利于降低加强支撑梁100的重量,顶盖总成1的重量可以更轻,便于安装。
而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外侧的两个横向加强部125分别邻近于不同的梁体110,通过最外侧的两个横向加强部125分别与相邻的两个不同梁体110连接,可以使加强部120与多个梁体110连接到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加强支撑梁100整体结构强度,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200的支撑更加稳定。
另外,在左右方向上,每个纵向加强部130的两端分别与梁体110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加强部120和梁体110的连接强度,以使加强支撑梁100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200的支撑效果。
此外,横向加强部125在左右方向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纵向加强部130连接,这样提高横向加强部125和纵向加强部130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加强部120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提高加强支撑梁100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加强部120上可以设有多个加强筋140,具体地,加强筋140可以设置于横向加强部125和/或纵向加强部130上,加强筋140可以向上凸出于加强部120的其余位置,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加强筋140提高加强部120的结构强度,加强支撑梁100的结构强度更高,而且加强筋140也可以与顶盖200接触并支撑顶盖200,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支撑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横向加强部125包括第一横向加强部126和第二横向加强部127,多个纵向加强部130包括第一纵向加强部131和第二纵向加强部132。
第一横向加强部126与相邻的两个梁体110中的一个连接,且第二横向加强部127与相邻的两个梁体110中的另一个连接,第一纵向加强部131与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梁体110连接,且第二纵向加强部13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梁体110连接。其中,第一横向加强部12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向加强部131和第二纵向加强部132连接,第二横向加强部12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向加强部131和第二纵向加强部132连接。
这样设置,多个横向加强部125与多个纵向加强部130可以彼此连接,横向加强部125和纵向加强部130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加强部120的结构强度可以更好有利于提高加强支撑梁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对顶盖总成1的支撑更加稳定可靠。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横向加强部126、第二横向加强部127、第一纵向加强部131和第二纵向加强部132与相邻两梁体110所组成的加强支撑梁100,可以构造为“井”字形结构,井”字形结构使加强支撑梁100的整体结构的抗弯性得到提升,即加强支撑梁100整体结构强度可以更高,且加强支撑梁100与顶盖200接触的面积也更大,加强支撑梁100能为顶盖总成1提供更稳定的支撑固定效果,整车的稳定性能提升,有利于降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车顶风阻产生的风噪,以及可以降低顶盖总成1的异响噪音,有利于提高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乘坐舒适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横向加强部125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纵向加强部13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和/或纵向加强部130沿左右方向的尺寸。
例如,横向加强部125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可以大于纵向加强部13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且横向加强部125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纵向加强部130沿左右方向的尺寸。
这样设置,横向加强部12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较大,可以理解的是,横向加强部125是沿顶盖200的左右方向延伸,通过将横向加强部12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设置较大,这样可以增大横向加强部125和梁体110的连接面积,进而可以增大横向加强部125和梁体110的连接强度,以使加强支撑梁100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
同时,纵向加强部13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较小,可以理解,纵向加强部130设于相邻两梁体110之间,相较于顶盖200的宽度而言,相邻两个梁体110之间的距离较小,这样设置,既可保证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总成1的支撑强度较高,又可以避免加强支撑梁10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过大,有利于减小加强支撑梁100的占用空间,便于布置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强支撑梁100与顶盖200的前侧边210间隔设置,和/或加强支撑梁100与顶盖的后侧边220间隔设置。
也就是说,本实用实施例中的加强支撑梁100可以设置在顶盖200的中部,这样可以利用加强支撑梁100支撑顶盖200的中部位置,以提高顶盖总成1的中部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避免了顶盖200的中部发生下沉变形。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加强支撑梁100与顶盖200的前侧边210之间的间距小于加强支撑梁100与顶盖的后侧边220之间的间距。这样设置,加强支撑梁100在前后方向上可以更加靠近于前侧边210,有利于提高顶盖总成1在靠近前侧边210的位置的结构强度,更有利于降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车顶风阻产生的风噪以及顶盖总成1的异响噪音,乘坐舒适性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盖总成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300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310。
第一支撑梁300连接于顶盖200,第一支撑梁300位于加强支撑梁100的前侧且与加强支撑梁100间隔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300,第二支撑梁310连接于顶盖200,第二支撑梁310位于加强支撑梁100的后侧且与加强支撑梁100间隔设置。
也就是说,第一支撑梁300和第二支撑梁310在前后方向上设于加强支撑梁100两侧,进而可以利用第一支撑梁300和第二支撑梁310提高顶盖总成1的前侧以及后侧的结构强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梁300的数量以及第二支撑梁310的数量可以根据顶盖200的尺寸来进行设置,例如,顶盖20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则可以设置较多的第一支撑梁300以及第二支撑梁310,以保证顶盖总成1的结构强度可以较高。此外,第一支撑梁300可以包括设置在顶盖200的前侧边210的前横梁,以及第二支撑梁310可以包括设置在顶盖200的后侧边220的后横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设于顶盖200宽度两侧的侧围400,与顶盖总成1中的第一支撑梁300、第二支撑梁310以及加强支撑梁100进行连接,例如加强支撑梁100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可以分别与侧围400进行连接,加强支撑梁100和两侧侧围400可以构造为“目”字型,以及第一支撑梁300的两端和第二支撑梁31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两侧的侧围400连接,当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侧围400可以向第一支撑梁300、第二支撑梁310以及加强支撑梁100传力,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抗碰撞性能,安全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加强支撑梁100的厚度大于第一支撑梁300的厚度和/或第二支撑梁310的厚度。
也就是说,相较于第一支撑梁300和第二支撑梁310,加强支撑梁100的厚度可以设置得更厚,进而可以大幅提高加强支撑梁100的结构强度,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加强支撑梁100对顶盖200的支撑稳定效果,更有效地解决了顶盖200支撑性不足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加强支撑梁100构造有支架安装部,支架安装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安装支架。
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为显示屏。
通过将支架安装部集成于加强支撑梁100上,安装支架可以直接固定于加强支撑梁100上,不用额外布置用于固定安装支架的结构,有利于简化顶盖总成1的结构,且安装支架可以用来固定显示屏等电子娱乐设备,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舒适度。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顶盖总成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顶盖总成1,顶盖总成1的加强支撑梁100的结构强度更高,对顶盖200的支撑稳定性更好,顶盖总成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且顶盖总成1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便于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总成1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200);
加强支撑梁(100),所述加强支撑梁(100)支撑连接于所述顶盖(200)的下方且包括多个梁体(110)和加强部(120),所述梁体(110)沿所述顶盖(200)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梁体(110)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加强部(120)设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且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1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120)包括:
多个横向加强部(125),所述横向加强部(125)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横向加强部(125)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125)与不同的所述梁体(110)连接;
多个纵向加强部(130),所述纵向加强部(13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纵向加强部(130)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纵向加强部(130)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110)连接;
其中,所述横向加强部(125)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纵向加强部(13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横向加强部(125)包括第一横向加强部(125)和第二横向加强部(125),所述第一横向加强部(125)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110)中的一个连接,且所述第二横向加强部(125)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110)中的另一个连接;
多个所述纵向加强部(130)包括第一纵向加强部(130)和第二纵向加强部(130),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部(130)与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110)连接,且所述第二纵向加强部(130)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梁体(110)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横向加强部(12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部(130)和所述第二纵向加强部(130)连接,所述第二横向加强部(12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部(130)和所述第二纵向加强部(13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加强部(125)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纵向加强部(13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和/或所述纵向加强部(130)沿左右方向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与所述顶盖(200)的前侧边(210)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加强支撑梁(100)与所述顶盖(200)的后侧边(220)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与所述顶盖(200)的前侧边(210)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与所述顶盖(200)的后侧边(220)之间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300),所述第一支撑梁(300)连接于所述顶盖(200),所述第一支撑梁(300)位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的前侧且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间隔设置;
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310),所述第二支撑梁(310)连接于所述顶盖(200),所述第二支撑梁(310)位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的后侧且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梁(300)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梁(310)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撑梁(100)构造有支架安装部,所述支架安装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安装支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总成(1)。
CN202421468308.4U 2024-06-25 2024-06-25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226294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468308.4U CN222629419U (zh) 2024-06-25 2024-06-25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468308.4U CN222629419U (zh) 2024-06-25 2024-06-25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629419U true CN222629419U (zh) 2025-03-18

Family

ID=9493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1468308.4U Active CN222629419U (zh) 2024-06-25 2024-06-25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6294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22629419U (zh)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JP4172339B2 (ja) 鋳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構造
CN216102397U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JP7602192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構造
CN210391347U (zh)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CN116279026B (zh) 座椅和车辆
CN222645778U (zh) 顶盖总成和车辆
CN218662036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22629403U (zh) 副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875135U (zh) 后悬架加强总成
CN222452363U (zh)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616136U (zh) 减震塔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8536894U (zh) 中后地板面板总成和车辆
CN218640643U (zh) 弹簧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8662093U (zh) 减振降噪平台化车身中通道结构及汽车
CN217835779U (zh) 车辆行李箱前隔板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7835802U (zh) 车辆的后备箱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22629402U (zh) 副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386292U (zh) 动力电池的安装支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2388254U (zh) 后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8662041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7893016U (zh) D柱加强结构以及车辆
CN218536896U (zh) 车身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9565250U (zh)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