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01439U - 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601439U CN222601439U CN202420745651.2U CN202420745651U CN222601439U CN 222601439 U CN222601439 U CN 222601439U CN 202420745651 U CN202420745651 U CN 202420745651U CN 222601439 U CN222601439 U CN 2226014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tt joint
- joint
- butt
- plug
- positiv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包括安装在电池单体上的正极对接极耳和负极对接极耳,所述正极对接极耳上嵌套有正极对接插头,所述负极对接极耳上嵌套有负极对接插头,所述正极对接极耳和负极对接极耳上均设置有对接柱,所述正极对接插头和负极对接插头上均设置有对接孔洞,所述对接孔洞和对接柱相互嵌套,本实用新型中正极对接插头和负极对接插头分别螺纹安装在正极对接极耳和负极对接极耳上,连接紧密、无缝隙,实现锂电池检测连接,可提高锂电池连接效率,降低一定程度的接触阻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充放电寿命长、对环境污染小及自放电效率低等优点。
对于装载于电动汽车上的锂离子蓄电池单体,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电性能检测试验。目前单体蓄电池在进行测试前,需要对其进行外接铝极耳或者铜极耳的焊接,通过螺丝拧紧外接极耳与电压电流线,保证紧密连接;手动贴热电偶在电池表面,监测收集电池表面温度数据;检测柜可以对电池进行所需要的电性能测试。但是测试过程繁琐,需要外接极耳焊接、手动贴热电偶、手动螺丝拧紧等等,浪费时间、检测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包括安装在电池单体上的正极对接极耳和负极对接极耳,所述正极对接极耳上嵌套有正极对接插头,所述负极对接极耳上嵌套有负极对接插头,所述正极对接极耳和负极对接极耳上均设置有对接柱,所述正极对接插头和负极对接插头上均设置有对接孔洞,所述对接孔洞和对接柱相互嵌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极对接插头和负极对接插头均为双层结构,所述正极对接插头和负极对接插头的内部均活动设置有内层结构,对接孔洞开设在内层结构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极对接极耳、负极对接极耳均为“几”型结构,内层结构为圆柱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极对接插头和负极对接插头外层结构的内壁均设置有螺纹一,正极对接极耳和负极对接极耳的圆周处均设置有螺纹二,螺纹一和螺纹二相互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极对接极耳上的对接柱数量与负极对接极耳上的对接柱数量不同,正极对接插头内的对接孔洞数量和正极对接极耳上的对接柱数量相匹配,负极对接插头内的对接孔洞数量和负极对接极耳上的对接柱数量相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极对接极耳和负极对接极耳的两侧均设置有平面结构的安装侧翼。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侧翼与电池单体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正极对接插头和负极对接插头分别螺纹安装在正极对接极耳和负极对接极耳上,连接紧密、无缝隙,实现锂电池检测连接,可提高锂电池连接效率,降低一定程度的接触阻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的正极对接插头、负极对接插头和对接孔洞、内层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的正极对接极耳、负极对接极耳、对接柱和安装侧翼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的正极对接极耳、负极对接极耳、对接柱和安装侧翼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1正极对接插头、1-2负极对接插头、1-3对接孔洞、1-4内层结构、2-1正极对接极耳、2-2负极对接极耳、2-3对接柱、2-4安装侧翼、3-电池单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参照图1-4,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包括安装在电池单体3上的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所述正极对接极耳2-1上嵌套有正极对接插头1-1,所述负极对接极耳2-2上嵌套有负极对接插头1-2,所述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上均设置有对接柱2-3,所述正极对接插头1-1和负极对接插头1-2上均设置有对接孔洞1-3,所述对接孔洞1-3和对接柱2-3相互嵌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正极对接插头1-1和负极对接插头1-2均为双层结构,所述正极对接插头1-1和负极对接插头1-2的内部均活动设置有内层结构1-4,对接孔洞1-3开设在内层结构1-4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正极对接极耳2-1、负极对接极耳2-2均为“几”型结构,内层结构1-4为圆柱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正极对接插头1-1和负极对接插头1-2外层结构的内壁均设置有螺纹一,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的圆周处均设置有螺纹二,螺纹一和螺纹二相互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正极对接极耳2-1上的对接柱2-3数量与负极对接极耳2-2上的对接柱2-3数量不同,正极对接插头1-1内的对接孔洞1-3数量和正极对接极耳2-1上的对接柱2-3数量相匹配,负极对接插头1-2内的对接孔洞1-3数量和负极对接极耳2-2上的对接柱2-3数量相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的两侧均设置有平面结构的安装侧翼2-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安装侧翼2-4与电池单体3焊接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的顶部平台大小与内层结构1-4一端的平台大小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的圆柱状平台可为空心结构。
使用时,将正极对接插头1-1移动至正极对接极耳2-1的顶部,对接柱2-3插入对接孔洞1-3内的过程中,转动正极对接插头1-1使得正极对接插头1-1螺纹安装在正极对接极耳2-1的外部;将负极对接插头1-2移动至负极对接极耳2-2的顶部,对接柱2-3插入对接孔洞1-3内的过程中,转动负极对接插头1-2使得负极对接插头1-2螺纹安装在负极对接极耳2-2的外部,实现锂电池检测连接,可提高锂电池连接效率,降低一定程度的接触阻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电池单体(3)上的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所述正极对接极耳(2-1)上嵌套有正极对接插头(1-1),所述负极对接极耳(2-2)上嵌套有负极对接插头(1-2),所述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上均设置有对接柱(2-3),所述正极对接插头(1-1)和负极对接插头(1-2)上均设置有对接孔洞(1-3),所述对接孔洞(1-3)和对接柱(2-3)相互嵌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对接插头(1-1)和负极对接插头(1-2)均为双层结构,所述正极对接插头(1-1)和负极对接插头(1-2)的内部均活动设置有内层结构(1-4),对接孔洞(1-3)开设在内层结构(1-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对接极耳(2-1)、负极对接极耳(2-2)均为“几”型结构,内层结构(1-4)为圆柱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对接插头(1-1)和负极对接插头(1-2)外层结构的内壁均设置有螺纹一,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的圆周处均设置有螺纹二,螺纹一和螺纹二相互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对接极耳(2-1)上的对接柱(2-3)数量与负极对接极耳(2-2)上的对接柱(2-3)数量不同,正极对接插头(1-1)内的对接孔洞(1-3)数量和正极对接极耳(2-1)上的对接柱(2-3)数量相匹配,负极对接插头(1-2)内的对接孔洞(1-3)数量和负极对接极耳(2-2)上的对接柱(2-3)数量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对接极耳(2-1)和负极对接极耳(2-2)的两侧均设置有平面结构的安装侧翼(2-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侧翼(2-4)与电池单体(3)焊接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745651.2U CN222601439U (zh) | 2024-04-11 | 2024-04-11 | 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745651.2U CN222601439U (zh) | 2024-04-11 | 2024-04-11 | 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601439U true CN222601439U (zh) | 2025-03-11 |
Family
ID=94850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745651.2U Active CN222601439U (zh) | 2024-04-11 | 2024-04-11 | 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601439U (zh) |
-
2024
- 2024-04-11 CN CN202420745651.2U patent/CN2226014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211881U (zh)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模块电压采样装置 | |
CN216958153U (zh) | 圆柱电池结构 | |
CN113422115B (zh) | 锂离子电芯、锂离子电芯制备方法及析锂检测方法 | |
CN101847745B (zh) | 低内阻储能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555378A (zh) | 一种组合启动电源 | |
CN116207357A (zh) | 三电极电芯结构、三电极电池及负极电位监测方法 | |
CN222601439U (zh) | 一种锂电池检测连接结构 | |
CN1588688A (zh) | 锂离子动力电池 | |
CN201352581Y (zh) | 一种卷绕式一次锂电池 | |
CN1521882A (zh) | 锂离子二次电池 | |
CN202839819U (zh) |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极耳与端子连接结构 | |
CN210628400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连接器 | |
CN203787497U (zh) | 转接板以及带该转接板的锂离子电池组 | |
CN214850516U (zh) | 一种七串锂电池充电电压控制保护装置 | |
CN218939456U (zh) |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容器模组 | |
CN114156551A (zh) | 电池系统和电池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220455483U (zh) | 一种圆柱电池三电极测试装置及测试系统 | |
CN221175982U (zh) | 一种锂离子超级电容器 | |
CN219017745U (zh) | 一种摩托车用智能铅酸电池 | |
CN221572640U (zh) | 一种用于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夹具 | |
CN218939455U (zh) | 一种大容量锂离子超级电容器 | |
CN222601080U (zh) | 参比电极和三电极电池 | |
CN221596795U (zh) | 一种电池测试连接片和测试设备 | |
CN219717211U (zh) | 电池组件及电池包 | |
CN222439536U (zh) | 一种全凝胶电池组装测试的夹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