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581423U - 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581423U
CN222581423U CN202420378816.7U CN202420378816U CN222581423U CN 222581423 U CN222581423 U CN 222581423U CN 202420378816 U CN202420378816 U CN 202420378816U CN 222581423 U CN222581423 U CN 222581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wall
top cover
header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37881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学业
吴艳凤
阳磊
张海涛
赵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37881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581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581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581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顶盖装置包括顶盖和加强组件;加强组件连接至顶盖,加强组件包括加强本体和填充件;加强本体设有加强空腔,填充件填充于加强空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盖装置,顶盖连接加强组件,可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组件的加强本体设有加强空腔,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空腔内填充有填充件,可以使顶盖装置的强度进一步增加;如此,顶盖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扭转变形。

Description

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包括电池包。电池包包括顶盖和电芯。顶盖设置于电芯的上方。但是,现有的顶盖强度小,达不到要求,容易发生扭转变形。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盖装置,顶盖装置包括:
顶盖;
加强组件,加强组件连接至顶盖,加强组件包括加强本体和填充件,加强本体设有加强空腔,填充件填充于加强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盖装置,顶盖连接加强组件,可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组件的加强本体设有加强空腔,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空腔内填充有填充件,可以使顶盖装置的强度进一步增加;如此,顶盖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扭转变形。
可选地,加强本体包括:
第一加强板:
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连接且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间隔开形成加强空腔。
可选地,第一加强板包括:
两个第一壁,两个第一壁间隔设置且均连接至第二加强板;
第二壁,第二壁位于第一壁的远离第二加强板的一侧,第二壁位于两个第一壁之间并和第一壁之间存在间隔;
两个加强侧壁,两个加强侧壁的一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壁的靠近对应的第二壁的一端,两个加强侧壁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第二壁的靠近对应的第一壁的一端。
可选地,第一加强板具有加强凹槽。
可选地,顶盖装置还包括框架,框架位于顶盖的远离加强组件的一侧,框架连接至顶盖并沿顶盖的周向围设一圈。
可选地,框架包括端梁和侧梁,端梁的长度方向和侧梁的长度方向成夹角且不平行,端梁的端部连接至侧梁的端部。
可选地,填充件为泡沫铝件,或蜂窝结构件,或聚丙烯发泡件。
可选地,顶盖装置还包括绝缘膜,绝缘膜贴合顶盖的远离加强组件的一侧的表面。
可选地,顶盖包括盖顶壁和盖侧壁,盖侧壁的一端连接至盖顶壁,加强组件连接至盖顶壁。
可选地,顶盖装置还包括增强板,增强板位于盖顶壁和盖侧壁的连接处,盖顶壁和盖侧壁均与增强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电池包括:
壳体;
电芯;
前述的顶盖装置,顶盖装置盖设于壳体,以形成电芯空腔,电芯位于电芯空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电池包括前述的顶盖装置,顶盖连接加强组件,可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组件的加强本体设有加强空腔,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空腔内填充有填充件,可以使顶盖装置的强度进一步增加;如此,顶盖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扭转变形。
可选地,电芯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电芯,顶盖对应于电芯组的沿第二方向的两端的位置均连接有加强组件,加强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交。
可选地,电芯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电芯组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
至少两个电芯组的相邻的端部对应的加强组件的第一加强板为第一一体成型件,和/或
至少两个电芯组的相邻的端部对应的加强组件的第二加强板为第二一体成型件。
可选地,电池还包括吊耳,吊耳依次穿过顶盖、第二一体成型件和第一一体成型件并延伸至第一一体成型件的远离第二一体成型件的一侧,吊耳用于与外部吊装结构连接。
可选地,电芯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电芯组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电池还包括分隔梁,分隔梁连接至顶盖远离加强组件的一侧;
分隔梁包括本体和延伸部,沿第二方向,梁本体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组的端部之间,延伸部一端连接于梁本体的沿第三方向的一端,延伸部另一端延伸至电芯组的端部与顶盖之间,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可选地,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底板,以及一体成型的第二底板,第一底板具有容纳腔,第二底板位于容纳腔内且第二底板与第一底板部分间隔开形成换热流道,电芯组设于第二底板背离第一底板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前述的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前述的电池,电池包括前述的顶盖装置,顶盖连接加强组件,可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组件的加强本体具有加强空腔,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空腔内填充有填充件,可以使顶盖装置的强度进一步增加;如此,顶盖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扭转变形。
可选地,用电设备为车辆,加强组件为多个,车辆包括座椅,座椅连接至部分加强组件。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为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顶盖装置的电池包的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2为具有图1的顶盖装置的电池包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顶盖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的顶盖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图1的顶盖装置的加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顶盖装置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3的顶盖装置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的顶盖装置的在中间梁和侧梁的连接处的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1的顶盖装置的在吊耳和中间梁的连接处被剖开的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1的顶盖装置的中间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的顶盖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具有图11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具有图1的顶盖装置的电池包的电芯组和壳体连接在一起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具有图1的顶盖装置的电池包的壳体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15为具有图1的顶盖装置的电池包的另一个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顶盖 111:盖侧壁
112:盖顶壁 120:加强组件
121:加强空腔 122:第一加强板
123:第二加强板 124:第一壁
125:第二壁 126:加强侧壁
127:座椅安装梁 128:加强梁
129:加强凹槽 130:吊耳孔
131:第一加强梁 132:第二加强梁
133:第三加强梁 134:第一座椅安装梁
135:第二座椅安装梁 140:填充件
150:吊耳 160:绝缘膜
170:增强板 180:框架
181:端梁 182:侧梁
183:分隔梁 184:第一梁内腔
185:第二梁内腔 186:梁本体
187:延伸部 190:电芯组
191:电芯空腔 200:第二底板
210:壳体 211:壳体底壁
212:壳体侧壁 220:电芯
230:第一底板 231:容纳腔
240:加强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盖装置。顶盖装置可以用于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可以是车辆。车辆设置有电芯组190,以为车辆供电。电芯组190通过后文的第二底板200直接放置于壳体210。这样,壳体210支撑电芯组190。壳体210的底面直接面向地面。也就是说,壳体210具有车辆的底护板的作用。车辆可以不包括用于支撑电芯组190的托盘。车辆的零部件少,成本低。
请参考图1至图15,顶盖装置包括顶盖110。顶盖110可以是车辆的底盘的部分。顶盖110包括盖顶壁112和盖侧壁111。盖顶壁112为大致矩形的板材。盖侧壁111构造周向封闭的环形结构。盖顶壁112位于盖侧壁111的上方,并连接至盖侧壁111的上端。
如图1所示,顶盖装置还包括加强组件120。加强组件120为长条结构。加强组件12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盖顶壁112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D1的示例)。加强组件120位于盖顶壁112的上方。加强组件120的下端连接至盖顶壁112的顶面。如图5至图7所示,加强组件120包括加强本体240。加强本体240设置有加强空腔121。这样,加强组件120的强度大。加强组件120可以增加顶盖110的强度。
请继续参考图5至图7,加强组件120还包括填充件140。填充件140填充于加强空腔121内。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
本实施方式中,顶盖110连接加强组件120,可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组件120包括具有加强空腔121的加强本体240,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空腔121内填充有填充件140,可以使顶盖装置的强度进一步增加;如此,顶盖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扭转变形。
优选地,如图5所示,加强本体240包括第一加强板122和第二加强板123。第一加强板122位于第二加强板123的上方。第一加强板122连接至第二加强板123。第二加强板123连接至盖顶壁112。这样,第一加强板122和第二加强板123之间隔开形成加强空腔121。由此,加强组件120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5,第一加强板122包括两个第一壁124、第二壁125与两个加强侧壁126。两个第一壁124沿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壁124贴合至第二加强板123。第二壁125位于第一壁124的远离第二加强板123的一侧。沿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第二壁125位于两个第一壁124之间。沿竖直方向,第二壁125和第一壁124之间存在间隔。这样,一个第一壁124和第二壁125的靠近其的一端对应,另一个第一壁124和第二壁125的靠近其的另一端对应。
加强侧壁126为两个。两个加强侧壁126沿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加强侧壁126沿竖直方向(第三方向D3的示例)延伸。两个加强侧壁126的一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壁124的靠近对应的第二壁125的一端。两个加强侧壁12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第二壁125的靠近对应的第一壁124的一端。具体的,沿第三方向D3,第一个加强侧壁126的沿第三方向D3的一端连接至第一个第一壁124的靠近第二壁125的一端。第一个加强侧壁126的沿第三方向D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壁125的靠近第一个第一壁124的一端。沿第三方向D3,第二个加强侧壁126的沿第三方向D3的一端连接至第二个第一壁124的靠近第二壁125的一端。第二个加强侧壁126的沿第三方向D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壁125的靠近第二个第一壁124的一端。这样,第一壁124、第二壁125与加强侧壁126形成“几”字型结构,以和第二加强板123形成加强空腔121。由此,第一加强板122的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板为平板。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一壁、第二壁与加强侧壁。第一壁贴合至第一加强板。第二壁位于第一壁的远离第一加强板的一侧,并和第一壁之间存在间隔。加强侧壁为两个。两个加强侧壁沿盖顶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加强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加强侧壁的上端连接至第一壁。加强侧壁的下端连接至第二壁。第二壁连接至顶盖。这样,第一壁、第二壁与加强侧壁形成加强空腔。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加强本体构造为横截面(该横截面垂直于加强组件的长度方向)形状为周向封闭的环形结构的一体件。例如加强本体为方钢。填充件位于加强本体内。
请返回图1至图3,加强组件120为多个。多个加强组件120沿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具体的,加强组件120有两种。两种加强组件120具有包括座椅安装梁127和加强梁128。沿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加强梁128和座椅安装梁127间隔设置。座椅安装梁127用于连接车辆的座椅。由此,座椅直接安装至顶盖110,具有顶盖装置的车辆的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加强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盖顶壁的长度方向。多个加强组件沿盖顶壁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具体的,如图3所示,座椅安装梁127包括第一座椅安装梁134和第二座椅安装梁135。加强梁128包括第一加强梁131、第二加强梁132与第三加强梁133。沿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D2的示例),第一加强梁131、第一座椅安装梁134、第二加强梁132、第二座椅安装梁135与第三加强梁133依次间隔设置。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加强梁132具有吊耳孔130。吊耳孔130为通孔。吊耳孔130的轴向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盖顶板还包括顶盖安装孔。顶盖安装孔为通孔。顶盖装置还包括吊耳150。吊耳150穿设于顶盖安装孔和吊耳孔130。吊耳150焊接连接至顶盖110。由此,方便吊耳150的安装。
如图7所示,加强梁128的第一加强板122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加强凹槽129。由此,加强梁128的第一加强板122的强度大。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顶盖装置还包括绝缘膜160。绝缘膜160可以是PI(PolyimideFilm,聚酰亚胺)膜。绝缘膜160位于顶盖110的下方。绝缘膜160贴合至盖顶壁112的远离加强组件120的一侧的表面(底面)。由此,绝缘膜160能够隔开盖顶壁112和后文的电芯组190。避免电芯组190的电能传递至盖顶壁112。
如图3和图4所示,顶盖装置还包括增强板170。增强板17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增强板170位于盖顶壁112和盖侧壁111的连接处。
具体的,增强板170位于盖侧壁111的靠近顶盖110的中心的内侧。增强板170位于盖顶壁112的下方。增强板170焊接连接至盖顶壁112和盖侧壁111。增强板170位于后文的侧梁182和盖侧壁111之间。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110的强度。
请参考图3、图4,图9至图12,顶盖装置还包括框架180。框架180位于顶盖110的远离加强组件120的一侧。框架180连接至顶盖110。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框架180构造为周向封闭的环形结构。框架180沿顶盖110的周向围设一圈。由此,能够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此外,后文的电芯组190设置于框架180围成的区域内。也就是框架180围设于后文的电芯组190的周向。如此,能够保护后文的电芯组190。
框架180包括框架梁。框架梁连接至顶盖110远离加强组件120的一侧。框架梁包括端梁181和侧梁182。端梁181为两个。侧梁182为两个。端梁181的长度方向和侧梁182的长度方向成夹角且不平行。例如,端梁18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盖顶壁112的宽度方向。侧梁18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说,端梁181的长度方向和侧梁182的长度方向垂直。
端梁181的端部连接至侧梁182的端部。这样,两个端梁181和两个侧梁182首尾连接,以构成大致矩形的框架180。矩形的框架18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矩形的框架18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盖顶壁112的宽度方向。由此,框架180的强度大。
请继续参考图3、图4,图9至图12,框架梁还包括分隔梁183。分隔梁18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端梁181的长度方向。分隔梁183位于侧梁182的两端之间,并连接至侧梁182。沿侧梁182的长度方向,分隔梁183位于侧梁182的大致中间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框架180的强度。
如图3、图4与图8所示,分隔梁183将矩形的框架180围城的区域分隔成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均可以用于设置后文的电芯组190。绝缘膜160为两个。两个绝缘膜160分别位于两个区域内。这样,端梁181位于电芯组190的沿第二方向D2的一侧。沿第二方向D2,分隔梁183的后文的梁本体186位于两个电芯组190之间。
如图1至图4所示,端梁181的上方与分隔梁183的上方均设置有加强梁128。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
上述框架180的设置。在生产车辆的过程中,可以倒置顶盖110,以使盖顶壁112放置于装配平台。此时,盖侧壁111位于盖顶壁112的上方。如此,可以将电芯组190堆叠于顶盖110,然后放置第二底板200和第一底板230,方便安装。
请参考图10,优选地,分隔梁183的顶端具有中间通孔。吊耳150穿设于中间通孔。吊耳150焊接连接至分隔梁183。由此,吊耳150和顶盖装置的连接强度大。
优选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框架梁具有隔开的第一梁内腔184和第二梁内腔185。第一梁内腔184和第二梁内腔185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由此,框架梁的强度大。
框架梁具有梁本体186和延伸部187。梁本体186沿竖直方向延伸。梁本体186设置有第一梁内腔184和第二梁内腔185。延伸部187沿水平方向延伸。梁本体186的顶端连接至延伸部187的一端。延伸部187沿水平方向延伸凸出梁本体186。延伸部187的自由端延伸至后文的电芯组190(图12通过虚线所示)的端部的上方。这样,延伸部187的自由端位于后文的电芯组190的端部和盖顶壁112之间。由此,框架梁的强度大。此外,电芯组190的端部在水平面的投影和延伸部187的自由端在水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可以增加后文的电池在电芯组190的端部处的强度。
具体的,分隔梁183和端梁181具有梁本体186和延伸部187。电池在电芯组190的在沿盖顶壁11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处的强度大。
进一步地,对于分隔梁183,延伸部187和梁本体186构成T形结构。分隔梁183的强度大。
优选地,填充件140可以是但不限于发泡件、或具有蜂窝结构或孔隙的结构。这样,填充件140具有良好的强度及机械性能,可有效缓冲吸能并抗冲击。
其中,发泡件可采用塑料发泡件。例如PU(Polyurethane,聚氨酯)发泡件或PP(polypropylene,聚丙烯)发泡件。
发泡件也可采用金属发泡件。例如泡沫铝件或泡沫钢件。这样,发泡件的韧性及强度特性优良。
填充件还可以为蜂窝结构件。
可以理解的是,填充件还可以为上述几种示例的组合。比如,蜂窝结构内的蜂窝孔填充发泡件等等,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电池可以为电池包。电池包括前述的壳体210、电芯组190与前述的顶盖装置。
请参考图2、图8、图12至图15,壳体210包括第一底板230。第一底板230具有壳体底壁211和壳体侧壁212。第一底板230为一体成型件。壳体侧壁212构造为周向封闭的环形结构。壳体底壁211连接至壳体侧壁212的下端,以形成容纳腔231。盖侧壁111的下端连接至壳体侧壁212的上端。这样,顶盖装置盖设于壳体210。顶盖110和壳体210形成电芯空腔191。电芯组190位于电芯空腔191内。由此,壳体底壁211可以作为底护板保护电芯组190。
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包括顶盖装置,顶盖110连接加强组件120,可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组件120包括具有加强空腔121的加强本体240,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空腔121内填充有填充件140,可以使顶盖装置的强度进一步增加;如此,顶盖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扭转变形。
如图2、图3与图14所示,电芯组190包括多个电芯220。电芯220沿第二方向D2延伸。多个电芯220沿第一方向D1依次并排设置(排布)。沿第二方向D2,顶盖110对应于电芯组190的两端的位置均连接有加强组件120。具体的,沿第二方向D2,第二加强梁132位于顶盖110的对应于电芯组190的一端的位置。沿第二方向D2,第一加强梁131位于顶盖110的对应于一个电芯组190的另一端的位置。沿第二方向D2,第三加强梁133位于顶盖110的对应于另一个电芯组190的另一端的位置。由此,可以增加电池的在电芯组190的沿第二方向D2的端部处的强度。
优选地,电芯组19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电芯组190沿第二方向D2并排设置。位于顶盖110的和相邻的两个电芯组190的相邻的端部对应的位置的加强组件120中,第一加强板122为第一一体成型件,第二加强板为第二一体成型件。具体的,第二加强梁132位于顶盖110的和相邻的两个电芯组190的相邻的端部对应的位置。第二加强梁132中,第一加强板122为第一一体成型件,第二加强板122为第二一体成型件。第一加强板122具有至少两个(例如两个)加强空腔131。也就是说,第二加强梁132的第一加强板122可以由至少两个分别具有一个加强空腔的第一加强板构成的一体件。第二加强梁132的第二加强板122可以由至少两个第二加强板构成的一体件。由此,可以增加顶盖110的在相邻的电芯220的相对的端部处的强度。
优选地,第二加强梁132具有吊耳孔130。吊耳150依次穿过盖顶壁112、第二一体成型件和第一一体成型件。吊耳150延伸至第一一体成型件的远离第二一体成型件的一侧。吊耳150用于与外部吊装结构连接。吊耳150和顶盖110的连接强度大。
如图2、图14与图15所示,壳体210还包括第二底板200。第二底板200为一体成型件。第二底板200位于容纳腔231内。电芯组190位于第二底板200的背离壳体底壁211的一侧。第二底板200和壳体底壁211连接。第二底板200和壳体底壁211的部分间隔开,从而形成换热通道。工质可以在换热通道内流通。这样,壳体210能够用于调节电芯组190的温度。壳体210支撑电芯组190。电池无需设置托盘,以用于支撑电芯组190。由此,电池的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底板可以构造为具有换热通道的换热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前述的电池。
本实施方式中,用电设备包括前述的电池,电池包括顶盖装置,顶盖110连接加强组件120,可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组件120包括具有加强空腔121的加强本体240,可以进一步增加顶盖装置的强度;加强空腔121内填充有填充件140,可以使顶盖装置的强度进一步增加;如此,顶盖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扭转变形。
优选地,用电设备可以是车辆。车辆包括座椅(未示出)。座椅连接至座椅安装梁127。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Claims (18)

1.一种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装置包括:
顶盖;
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连接至所述顶盖,所述加强组件包括加强本体和填充件,所述加强本体设有加强空腔,所述填充件填充于所述加强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本体包括:
第一加强板: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间隔开形成所述加强空腔,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至所述顶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
两个第一壁,两个所述第一壁间隔设置且均连接至所述第二加强板;
第二壁,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第一壁的远离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壁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壁之间并和所述第一壁之间存在间隔;
两个加强侧壁,两个所述加强侧壁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壁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二壁的一端,两个所述加强侧壁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壁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壁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具有加强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装置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位于所述顶盖的远离所述加强组件的一侧,所述框架连接至所述顶盖并沿所述顶盖的周向围设一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端梁和侧梁,所述端梁的长度方向和所述侧梁的长度方向成夹角且不平行,所述端梁的端部连接至所述侧梁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件为泡沫铝件,或蜂窝结构件,或聚丙烯发泡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装置还包括绝缘膜,所述绝缘膜贴合所述顶盖的远离所述加强组件的一侧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盖顶壁和盖侧壁,所述盖侧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盖顶壁,所述加强组件连接至所述盖顶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装置还包括增强板,所述增强板位于所述盖顶壁和所述盖侧壁的连接处,所述盖顶壁和所述盖侧壁均与所述增强板连接。
1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
壳体;
电芯组;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装置,所述顶盖装置盖设于所述壳体,以形成电芯空腔,所述电芯组位于所述电芯空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电芯,所述顶盖对应于所述电芯组的沿第二方向的两端的位置均连接有所述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电芯组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
至少两个所述电芯组的相邻的端部对应的加强组件的第一加强板为第一一体成型件,和/或
至少两个所述电芯组的相邻的端部对应的加强组件的第二加强板为第二一体成型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吊耳,所述吊耳依次穿过所述顶盖、第二一体成型件和第一一体成型件并延伸至所述第一一体成型件的远离所述第二一体成型件的一侧,所述吊耳用于与外部吊装结构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电芯组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电池还包括分隔梁,所述分隔梁连接至所述顶盖远离所述加强组件的一侧;
所述分隔梁包括梁本体和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梁本体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组的端部之间,所述延伸部一端连接于梁本体的沿第三方向的一端,所述延伸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电芯组的端部与所述顶盖之间,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底板,以及一体成型的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部分间隔开形成换热流道,所述电芯组设于第二底板背离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
17.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为车辆,所述加强组件为多个,所述车辆包括座椅,所述座椅连接至部分所述加强组件。
CN202420378816.7U 2024-02-28 2024-02-28 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Active CN222581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78816.7U CN222581423U (zh) 2024-02-28 2024-02-28 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78816.7U CN222581423U (zh) 2024-02-28 2024-02-28 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581423U true CN222581423U (zh) 2025-03-07

Family

ID=94794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378816.7U Active CN222581423U (zh) 2024-02-28 2024-02-28 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5814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704153B1 (ko) 전력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차량
US11450907B2 (en) Battery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said battery
US11335970B2 (en) Battery pack provided with degassing flow channel
JP7627286B2 (ja) 電池パックケース、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自動車
JP2022545267A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それを含む自動車
US11705575B2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N111430611B (zh) 电池包
KR20140000761A (ko) 전지팩
CN222581423U (zh) 顶盖装置、电池与用电设备
CN118040193A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结构的结构总成
CN218731495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8827564U (zh) 电池包的外壳和电池包
CN211629179U (zh) 电池包以及储能装置
CN118899611B (zh) 电池装置
CN220199416U (zh) 车架电池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1466712U (zh) 电池箱体托架及电池包
CN217691422U (zh) 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218731570U (zh) 一种电池箱体
CN211629176U (zh) 电池包以及储能装置
WO2024221233A1 (zh) 底盘组件及车辆
CN119422277A (zh) 电池组和包括该电池组的能量存储系统
CN119812628A (zh) 电池包托盘、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N117984811A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结构的结构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