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572020U - 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572020U CN222572020U CN202421448431.XU CN202421448431U CN222572020U CN 222572020 U CN222572020 U CN 222572020U CN 202421448431 U CN202421448431 U CN 202421448431U CN 222572020 U CN222572020 U CN 2225720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iling arm
- main body
- passenger car
- arm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包括拖曳臂本体,所述拖曳臂本体包括主体部、连接于主体部一侧的两个控制臂以及固定连接于主体部前端的转向节,所述控制臂包括固定连接于主体部上的连接臂以及固定连接于连接臂远离主体部一端的衬套,所述主体部、连接臂、衬套以及转向节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后端开设有减震器安装槽,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控制臂和转向节与主体部一体成型,将控制臂和转向节与主体部集成设计,替代了传统技术中的拖曳臂,减去连接件的使用,降低了后轮的拖曳臂悬挂系统装配的工序,大大降低重量,符合商用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零件的质量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拖曳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便捷物流需求越来越多,如何能提供一种结实耐用、空间更大、成本低廉且具有一定优良的操控性的客货两用乘用车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的研究课题。作为国内客货两用的乘用车市场来说,后轮的拖曳臂悬挂系统具有结实耐用,左右两轮的空间较大,而且车身的外倾角没有变化,避震器不发生弯曲应力,所以摩擦小,传动系统可以设计更紧凑,重心做到更低,乘坐性佳等优点。这就需要汽车供应商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安全的高品质铸造零件。
目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使用螺栓等连接件连接转向节和控制臂,在安装时需要装配,这种连接方式所需要的零件数量较多,且装配工艺复杂、加工和装配精度低,这些因素进而导致了拖曳臂结构的产品性能的降低,同时导致了现有结构综合成本的提高,并且导致重量较大,不符合轻量化设计,在连接件老化、失效后,会导致拖曳臂结构发生相对位移,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包括拖曳臂本体,所述拖曳臂本体包括主体部、连接于主体部一侧的两个控制臂以及固定连接于主体部前端的转向节,所述控制臂包括固定连接于主体部上的连接臂以及固定连接于连接臂远离主体部一端的衬套,所述主体部、连接臂、衬套以及转向节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后端开设有减震器安装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接臂与衬套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筋,两个所述连接臂与主体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三加强筋上开设有漏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减震器安装槽顶部外围与主体部之间固定连接有一圈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上开设有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转向节与主体部的连接弯折处开设有弱化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主体部与连接臂内部设有相通的内腔,所述内腔内固定连接有多组第四加强筋,所述衬套与内腔之间开设有相通的衬套孔,所述内腔与衬套孔平滑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主体部底部开设有多个与内腔相通的窗口和落砂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拖曳臂本体采用球墨铸铁材料QT7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控制臂和转向节与主体部一体成型,将控制臂和转向节与主体部集成设计,替代了传统技术中的拖曳臂,减去连接件的使用,降低了后轮的拖曳臂悬挂系统装配的工序,大大降低重量,符合商用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零件的质量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的曳臂本体采用球墨铸铁材料QT700,具有高强度高延伸率,能满足整体的刚度和强度,降低重量,采用仿生学轻量化设计原理,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结构优化,使其在满足其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使产品实现轻量化的同时又更具有良好的可铸造型,使得铸造工艺简单化,从而提高产品的铸造生产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达到节能减排,降低产品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乘用车拖曳臂结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乘用车拖曳臂结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安装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拖曳臂本体;11、主体部;111、窗口;112、落砂孔;12、连接臂;13、衬套;14、转向节;141、弱化槽;15、减震器安装槽;151、第一加强筋;152、缺口;16、第二加强筋;17、第三加强筋;171、漏水孔;18、内腔;181、第四加强筋;2、车轮;3、减震器;4、稳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包括拖曳臂本体1,拖曳臂本体1包括主体部11、连接于主体部11一侧的两个控制臂以及固定连接于主体部11前端的转向节14,转向节14用于与车轮连接安装,控制臂用于与车架连接安装,转向节14与主体部11的连接处开设有安装孔,用于安装稳定杆4,控制臂包括固定连接于主体部11上的连接臂12以及固定连接于连接臂12远离主体部11一端的衬套13,主体部11、连接臂12、衬套13以及转向节14一体成型,主体部11后端开设有减震器安装槽15,减震器安装槽15内安装有减震器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控制臂和转向节14与主体部11一体成型,将控制臂和转向节14与主体部11集成设计,替代了传统技术中的拖曳臂,减去连接件的使用,降低了后轮的拖曳臂悬挂系统装配的工序,大大降低重量,符合商用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零件的质量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拖曳臂本体1采用球墨铸铁材料QT700,具有高强度高延伸率,能满足整体的刚度和强度,利用Abaqus CAE模拟软件,结合各个硬点的受力情况,同时应用仿生学轻量化设计的理念,对拖曳臂结构进行拓扑结构优化,去除冗余材料,在确保产品强度的前提下,结合Magma铸造模拟软件对产品的结构优化,对壁厚较厚容易产生铸造缺陷的地方优化结构,减小壁厚增加局部小的加强筋满足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工艺要求,从而实现产品的轻量化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臂12与衬套13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筋16,两个连接臂12与主体部1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加强筋17,减震器安装槽15顶部外围与主体部11之间固定连接有一圈第一加强筋151,通过设置的第二加强筋16提高连接臂12与衬套13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通过设置的第三加强筋17提高连接臂12与主体部1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通过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51提高减震器安装槽15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整个拖曳臂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加强筋17上开设有漏水孔171,第一加强筋151上开设有缺口152,通过设置的漏水孔171和缺口152能够快速排水,有效避免积水的产生。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转向节14与主体部11的连接弯折处开设有弱化槽141,通过设置的弱化槽141提高转向节14与主体部11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体部11与连接臂12内部设有相通的内腔18,内腔18内固定连接有多组第四加强筋181,通过设置的内腔18使得拖曳臂内部中空设计,以使截面积得到显著提升,提高拖曳臂的强度,有效避免拖曳臂发生弯曲或断裂,且通过在内腔18中设置第四加强筋181,加强拖曳臂整体受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衬套13与内腔18之间开设有相通的衬套孔,内腔18与衬套孔平滑连接,利于砂芯生产和定位,主体部11底部开设有多个与内腔18相通的窗口111和落砂孔112,在拖曳臂受力薄弱地方掏料增加窗口111减重也便于砂芯定位,增加落砂孔112,能够清洁喷丸后内腔残留的砂子,有助于生产制造,避免铸造缺陷,提高了零件的可制造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出的将控制臂和转向节14与主体部11一体成型,将控制臂和转向节14与主体部11集成设计,替代了传统技术中的拖曳臂,减去连接件的使用,降低了后轮的拖曳臂悬挂系统装配的工序,大大降低重量,符合商用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零件的质量稳定性,通过拖曳臂本体1采用球墨铸铁材料QT700,具有高强度高延伸率,能满足整体的刚度和强度,降低重量,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结构优化,使其在满足其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使产品实现轻量化的同时又更具有良好的可铸造型,使得铸造工艺简单化,从而提高产品的铸造生产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达到节能减排,降低产品的成本。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包括拖曳臂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臂本体(1)包括主体部(11)、连接于主体部(11)一侧的两个控制臂以及固定连接于主体部(11)前端的转向节(14),所述控制臂包括固定连接于主体部(11)上的连接臂(12)以及固定连接于连接臂(12)远离主体部(11)一端的衬套(13),所述主体部(11)、连接臂(12)、衬套(13)以及转向节(14)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11)后端开设有减震器安装槽(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12)与衬套(13)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筋(16),两个所述连接臂(12)与主体部(1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加强筋(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筋(17)上开设有漏水孔(17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槽(15)顶部外围与主体部(11)之间固定连接有一圈第一加强筋(151),所述第一加强筋(151)上开设有缺口(1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14)与主体部(11)的连接弯折处开设有弱化槽(1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与连接臂(12)内部设有相通的内腔(18),所述内腔(18)内固定连接有多组第四加强筋(181),所述衬套(13)与内腔(18)之间开设有相通的衬套孔,所述内腔(18)与衬套孔平滑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底部开设有多个与内腔(18)相通的窗口(111)和落砂孔(1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臂本体(1)采用球墨铸铁材料QT7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448431.XU CN222572020U (zh) | 2024-06-24 | 2024-06-24 | 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448431.XU CN222572020U (zh) | 2024-06-24 | 2024-06-24 | 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572020U true CN222572020U (zh) | 2025-03-07 |
Family
ID=94788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448431.XU Active CN222572020U (zh) | 2024-06-24 | 2024-06-24 | 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572020U (zh) |
-
2024
- 2024-06-24 CN CN202421448431.XU patent/CN2225720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58841B (zh) | 汽车悬架系统的摆臂及相应的悬架系统和汽车 | |
WO2022156506A1 (zh) |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 |
CN108945106A (zh) | 一种副车架轻量化结构 | |
CN211076060U (zh) | 一种电动车铝副车架 | |
CN109204473A (zh) | 一种铝合金铸造加铝合金型材焊接五连杆后副车架 | |
CN217022662U (zh) | 能同时兼顾多种配置车型的铝合金前副车架 | |
CN217672836U (zh) | 一种混动车型后副车架 | |
CN222572020U (zh) | 一种乘用车拖曳臂结构 | |
CN208962805U (zh) | 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悬架角总成 | |
CN217294664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碰撞吸能铝合金副车架 | |
CN118046707A (zh) | 一种控制臂、悬架系统及汽车 | |
CN111634166A (zh) | 连接支架、前悬架下摆臂总成及汽车悬架 | |
CN216886892U (zh) | 一种乘用车轻量化铝合金前转向节 | |
CN206644604U (zh) | 用于汽车悬架的下摆臂及汽车 | |
CN215663650U (zh) | 一种后副车架结构 | |
CN112590937B (zh) | 一种横梁总成 | |
CN211055242U (zh) | 一种多连杆轻量化后副车架 | |
CN211995854U (zh) | 具有加强支架的副车架结构 | |
CN118062117A (zh) | 用于车辆的机舱组件及车辆 | |
CN112172429A (zh) | 一种下a字臂结构、下a字臂总成、悬架系统及车辆 | |
CN209988000U (zh) | 一种空心铸铝与铝型材焊接的前副车架 | |
CN210122050U (zh) | 一种新能源动力总成悬置 | |
CN222179126U (zh) | 一种铝合金摆臂总成结构 | |
CN222522711U (zh) | 一种商用车集成式转向节 | |
CN222698216U (zh) | 一种集成式铸造前轴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