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470672U - 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470672U CN222470672U CN202421175064.0U CN202421175064U CN222470672U CN 222470672 U CN222470672 U CN 222470672U CN 202421175064 U CN202421175064 U CN 202421175064U CN 222470672 U CN222470672 U CN 2224706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ly connected
- mold
- gear
- plate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8 metal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包括底座、固定装置和开合装置,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定模,且定模的上表面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并且定模的上方滑动连接有动模,所述动模的下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且动模的顶端中部开设有浇灌口,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右端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且底座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柱,且支柱的上端右侧固定连接有保护垫,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左端固定连接有置物盒,且置物盒的内部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自动伸缩杆,并且置物盒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限位槽。该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便于定位合模位置,便于脱模,便于使动模与定模紧密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压铸制造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
背景技术
压铸技术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相比较与传统的铸造工艺,压铸技术的特点在于向模具内部的熔融金属施加压力,其优点在于生产效率高,工序简单,铸件公差等级较高,表面粗糙度好,机械强度大,可以省去大量的机械加工工序和设备,节约原材料,汽车后壳体。
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1865675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减震壳体压铸模具,涉及汽车零部件压铸制造相关技术领域,动模的顶部设置有定模,动模的顶部中心处通过隔板分隔有两个对称的型腔;定模的底部中心处安装有定模芯,定模芯的中心处设有主浇道,主浇道的两侧设有与两个型腔分别连通的侧浇道,主浇道的顶端与定模内部压力管的尾端连接,压力管的顶端通过浇口套固定在定模顶部开设的浇口内部;定模芯上正对应型腔的中心处安装有集中排气块,定模芯上对称开设有与集中排气块连通的第一排气凹槽,第一排气凹槽通过第一排气通道与定模侧边的第一排气孔连接。本实用新型型腔呈对称设计在动模的顶部两侧,并通过主浇道分流后同步浇注,大大提高产品过程生产能力,提升生产效;
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东睦与定模合模时位置易发生偏移,不便于定位合模位置,且模具压铸完成后汽车后壳体不便于脱模,并且动模与定模合模时,不便于使动模与定模紧密连接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存在东睦与定模合模时位置易发生偏移,不便于定位合模位置,且模具压铸完成后汽车后壳体不便于脱模,并且动模与定模合模时,不便于使动模与定模紧密连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包括底座、固定装置和开合装置,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定模,且定模的上表面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并且定模的上方滑动连接有动模,所述动模的下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且动模的顶端中部开设有浇灌口,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右端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且底座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柱,且支柱的上端右侧固定连接有保护垫;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左端固定连接有置物盒,且置物盒的内部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自动伸缩杆,并且置物盒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限位槽,而且第二限位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且顶板的上表面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开合装置,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右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手动伸缩杆,并且手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前后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板。
优选的,所述定位杆与第一限位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由第一电机、第一自动伸缩杆、压板、承接板和卡合板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自动伸缩杆,且第一自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第一自动伸缩杆的左侧上端安装有承接板,且承接板的上方卡合连接有卡合板。
优选的,所述承接板的左侧固定连接在定模的右侧顶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自动伸缩杆的输出轴与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开合装置由第二电机、第一齿轮、连接杆、第二齿轮、转动杆和固定块组合而成,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的后侧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一齿轮的上方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且第二齿轮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并且转动杆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固定块。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内侧与动模的左端前后侧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便于定位合模位置,便于脱模,便于使动模与定模紧密连接;
1.动模在与定模合模时,动模转动至定模的上方,由第二自动伸缩杆带着向下移动,向下移动时,动模下表面四角开设的第一限位槽套合在定位杆上,沿着定位杆向下移动,便于定位合模位置;
2.第二自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带着顶板上下移动,顶板带着开合装置和动模脱离定模,开合装置带着动模转动,支柱挡住转动的动模,防止动模转动过度,便于脱模;
3.承接板固定连接在定模的右侧顶端,卡合板固定连接在动模右侧的底端,当动模和定模合模后,卡合板与承接板卡合连接,第一自动伸缩杆的输出端收回,压板的底端压着卡合板与承接板更加紧密贴合,便于使动模与定模紧密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分解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开合装置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定模;3、定位杆;4、动模;5、第一限位槽;6、浇灌口;7、固定装置;701、第一电机;702、第一自动伸缩杆;703、压板;704、承接板;705、卡合板;8、支柱;9、保护垫;10、置物盒;11、第二自动伸缩杆;12、第二限位槽;13、移动杆;14、顶板;15、开合装置;1501、第二电机;1502、第一齿轮;1503、连接杆;1504、第二齿轮;1505、转动杆;1506、固定块;16、固定板;17、手动伸缩杆;18、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包括底座1、定模2、定位杆3、动模4、第一限位槽5、浇灌口6、固定装置7、第一电机701、第一自动伸缩杆702、压板703、承接板704、卡合板705、支柱8、保护垫9、置物盒10、第二自动伸缩杆11、第二限位槽12、移动杆13、顶板14、开合装置15、第二电机1501、第一齿轮1502、连接杆1503、第二齿轮1504、转动杆1505、固定块1506、固定板16、手动伸缩杆17和连接板18。
底座1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定模2,定模2的上表面四角均固定连接欧定位杆3,定模2的上方安装有动模4,动模4的下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5,动模4在与定模2合模时,第一限位槽5套合在定位杆3上,使动模4与定模2的契合位置正对,动模4的顶端中部开设有浇灌口6,底座1的上表面右端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7,固定装置7由第一电机701、第一自动伸缩杆702、压板703、承接板704和卡合板705组合而成,第一电机701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右端内部,第一电机7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的底面与底座1的上表面相贴合,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压板703,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的左侧上端安装有承接板704,承接板704的左侧固定连接在定模2的右侧顶端,承接板704的上方卡合连接有卡合板705,卡合板705的左侧固定连接在动模4的右侧底端,卡合板705的顶端右侧设置有缺口,卡合板705顶端的缺口与压板703的左端底部相贴合,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的输出轴带着压板703上下移动,动模4与定模2合模后,承接板704与卡合板705卡合连接,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的输出端带着压板703向下移动,使压板703压着卡合板705,使卡合板705带着动模4与定模2紧密贴合,当压铸完成后,需要脱模前,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的输出轴带着压板703向上移动,使压板703脱离卡合板705,第一电机701的输出轴再带着第一自动伸缩杆702和压板703转动,防止压板703的左端挡着动模4脱模;
底座1的上表面左端固定连接有支柱8,支柱8的顶端右侧固定连接有保护垫9,在动模4脱模时,动模4是由开合装置15带着转动的,支柱8和保护垫9挡在动模4的左侧,防止动模4转动角度过大,用于保护动模4,底座1的上表面中部片左端固定连接有置物盒10,置物盒10的内部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自动伸缩杆11,置物盒10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2,第二限位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杆13,移动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14,第二自动伸缩杆11的输出端与顶板14固定连接,第二自动伸缩杆11的输出端带着顶板14上下移动,移动杆13被限制在第二限位槽12内,增加顶板14移动时的稳定性,顶板14的上表面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开合装置15,开合装置15由第二电机1501、第一齿轮1502、连接杆1503、第二齿轮1504、转动杆1505和固定块1506组合而成,第二电机1501固定连接在顶板14的上表面前侧左端,第二电机15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502,第一齿轮1502的后侧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503,第一齿轮1502的上方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504,第二齿轮150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505,转动杆1505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固定块1506,顶板14的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第一齿轮1502、第二齿轮1504、转动杆1505和固定块1506,前后两侧的第一齿轮1502之间由连接杆1503固定连接,固定块1506的内侧与动模4的前后侧左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1501的输出轴带着第一齿轮1502转动,第二齿轮1504在与之啮合连接的第一齿轮1502上转动,转动杆1505带着动模4转动,使动模4被带着脱离定模2,顶板14的上表面右侧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6,固定板16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手动伸缩杆17,手动伸缩杆17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板18,连接板18的右侧固定连接在动模4的左侧中部,手动伸缩杆17限制动模4与开合装置15,防止动模4被开合装置15带着转动时脱离连接,第一齿轮1502的外侧转动连接有支架,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在顶板14的上表面上,支架的外侧转动连接有杆件与第二齿轮1504转动连接,支架和杆件用于支撑第一齿轮1502与第二齿轮1504,防止两者脱离连接,以上便完成该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的一系列操作,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包括底座(1)、固定装置(7)和开合装置(1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定模(2),且定模(2)的上表面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3),并且定模(2)的上方滑动连接有动模(4),所述动模(4)的下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5),且动模(4)的顶端中部开设有浇灌口(6),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右端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7),且底座(1)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柱(8),且支柱(8)的上端右侧固定连接有保护垫(9);
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左端固定连接有置物盒(10),且置物盒(10)的内部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自动伸缩杆(11),并且置物盒(10)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2),而且第二限位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杆(13),所述移动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14),且顶板(14)的上表面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开合装置(15),所述顶板(14)的上表面右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6),且固定板(16)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手动伸缩杆(17),并且手动伸缩杆(17)的输出端前后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板(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3)与第一限位槽(5)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7)由第一电机(701)、第一自动伸缩杆(702)、压板(703)、承接板(704)和卡合板(705)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电机(7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自动伸缩杆(702),且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压板(703),所述第一自动伸缩杆(702)的左侧上端安装有承接板(704),且承接板(704)的上方卡合连接有卡合板(70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704)的左侧固定连接在定模(2)的右侧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自动伸缩杆(11)的输出轴与顶板(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装置(15)由第二电机(1501)、第一齿轮(1502)、连接杆(1503)、第二齿轮(1504)、转动杆(1505)和固定块(1506)组合而成,所述第二电机(15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502),且第一齿轮(1502)的后侧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503),所述第一齿轮(1502)的上方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504),且第二齿轮(150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505),并且转动杆(1505)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固定块(150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1506)的内侧与动模(4)的左端前后侧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175064.0U CN222470672U (zh) | 2024-05-28 | 2024-05-28 | 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175064.0U CN222470672U (zh) | 2024-05-28 | 2024-05-28 | 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470672U true CN222470672U (zh) | 2025-02-14 |
Family
ID=94488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175064.0U Active CN222470672U (zh) | 2024-05-28 | 2024-05-28 | 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470672U (zh) |
-
2024
- 2024-05-28 CN CN202421175064.0U patent/CN22247067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2470672U (zh) | 一种便于定位的汽车后壳体模具 | |
CN218903542U (zh) | 一种便于脱模的轮毂模具 | |
CN114535515A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外壳铸造模具及其铸造方法 | |
CN112893775A (zh) | 一种铸造装置及铸造模具 | |
CN220943122U (zh) | 一种内置翻转结构的彩板压铸机 | |
CN116140550B (zh) | 一种齿轮铸造成型设备 | |
CN219665103U (zh) | 一种双层叶片叶轮的浇铸装置 | |
CN222001783U (zh) | 一种涡轮增压器壳体蜡模加工模具 | |
CN219004488U (zh) | 一种干式螺杆真空泵转子的树脂砂铸造金属型模具 | |
CN218591745U (zh) | 一种手机外壳加工用便于脱模的快速冷却型铸造模具 | |
CN219378918U (zh) | 一种铝材加工冷室压铸机 | |
CN222492047U (zh) | 一种减速机箱体消失模模具 | |
CN213733069U (zh) | 一种汽车门板装饰生产用模具 | |
CN216705855U (zh) | 一种制备电动机定位轴盘的模具 | |
CN220946238U (zh) | 轨道车用受电弓导流罩模具 | |
CN219075999U (zh) | 一种便于顶出的模具 | |
CN214392244U (zh) | 一种精加工铸铝端盖工装 | |
CN213437039U (zh) | 一种简易倾斜浇注设备 | |
CN218050203U (zh) | 一种带减重孔皮带轮成型模具 | |
CN220837827U (zh) | 一种铝合金轮毂生产用铸造模具 | |
CN216705867U (zh) | 一种制备显示器支架旋转座的模具 | |
CN222754397U (zh) | 一种具有翻转结构的模具夹持机构 | |
CN221158526U (zh) | 一种用于发动机壳体的拼接式模芯结构 | |
CN220720101U (zh) | 一种弧式弹性元件注射成型装置 | |
CN222817913U (zh) | 一种新型金属模具辅助成型工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