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459628U - 一种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暖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459628U CN222459628U CN202420771507.6U CN202420771507U CN222459628U CN 222459628 U CN222459628 U CN 222459628U CN 202420771507 U CN202420771507 U CN 202420771507U CN 222459628 U CN222459628 U CN 2224596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ide wall
- air outlet
- heating device
-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63 carbon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565357 Fraxinus nig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取暖器包括机壳、第一加热装置及风机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机壳的侧壁分别设置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壁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风机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该取暖器起始状态下可通过风机配合第一加热装置,进而提高加热室内空气的效率,来实现快速制热的目的;后续又仅依靠第二加热装置实现持续加热的同时,可以实现静音工作。使得该取暖器的噪音仅在起始快速加热阶段存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取暖器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现有的取暖器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然对流的方式,虽然没有噪音,但是加热房间的效率低;第二种是通过风机强制送风的方式,虽然加热房间的效率较高,但是工作全程具有很大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暖器,包括机壳、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和风机,所述机壳的侧壁分别设置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壁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风机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取暖器,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效果:
在取暖器工作的起始阶段,可以先关闭第二加热装置,而是启动风机和第一加热装置,由于风机与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因此空气由进风口进入机壳后,风机会将风强制吹向第一出风口,这部分风在经过第一加热装置的过程中被加热为暖风,进而使暖风从第一出风口吹出,从而实现对室内的高效升温;由于该取暖器还具有与第二出风口对应的第二加热装置,因此,暖风从第一出风口吹出而对室内环境升温至设定时长或设定温度时,可以手动或自动关闭风机与第一加热装置,而是改为启动第二加热装置,之后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的空气则会在第二加热装置的作用下被加热,进而依靠自然对流的方式从第二出风口自然流出,保证室内持续的取暖效果。其中,起始状态下的风机配合第一加热装置可以提高加热室内空气的效率,来实现快速制热的目的;后续又仅依靠第二加热装置实现持续加热的同时,可以实现静音工作。使得该取暖器的噪音仅在起始快速加热阶段存在;而且,由于第一出风口位于机壳的前侧壁处,在取暖器工作的起始阶段,位于前方的用户能够在取暖器刚开机时就能够直观感受到温度,体验感、舒适度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前侧壁的底端处,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前侧壁的左端处,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前侧壁的右端处;
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上侧壁处或/和所述前侧壁的顶端处;
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下侧壁处或/和后侧壁处,或者,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下侧壁处和所述机壳的左侧壁处,或者,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下侧壁处和所述机壳的右侧壁处。
进一步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导风罩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风罩的另一端且背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导风罩内。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为贯流风机、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或/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PTC加热器、石英管或发热丝,或/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翅片式加热装置、发热盘和加热丝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并将所述机壳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风机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第二空间的内侧壁设置有隔热板,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第一通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板由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所述机壳的后侧壁连接,所述第三板体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前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通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假碳火焰装置,所述前侧壁处还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安装有玻璃板,所述假碳火焰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所述假碳火焰装置与所述玻璃板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假碳火焰装置包括第一灯板和假碳罩,所述假碳罩与所述机壳的内壁连接,所述灯板位于所述假碳罩内。
进一步地,所述假碳火焰装置还包括第二灯板、火焰板与转动轴,所述火焰板位于所述假碳罩远离所述玻璃板的一侧,所述假碳罩远离所述玻璃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且所述第二灯板的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二开口伸出至所述火焰板远离所述玻璃板的一侧,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火焰板远离所述玻璃板的一侧,所述转动轴上沿其轴向设置有反光件。
进一步地,所述火焰板与所述第二板体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板体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第二通风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的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的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的二维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的三维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壳;11、下侧壁;111、进风口;12、前侧壁;121、第一出风口;13、上侧壁;131、第二出风口;14、后侧壁;21、第一加热装置;22、第二加热装置;23、风机;24、导风罩;3、分隔板;31、第一板体;311、第一通风口;32、第二板体;33、第三板体;331、第二通风口;4、隔热板;5、玻璃板;61、第一灯板;62、假碳罩;63、第二灯板;64、火焰板;65、轴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而且,附图中X轴表示纵向,并且X轴的正向表示前,X轴的负向表示后;附图中Y轴表示横向,并且Y轴的正向表示左,Y轴的负向表示右;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方向,并且Z轴的正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表示下。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X轴、Y轴和Z轴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取暖器,包括机壳1、第一加热装置21及风机23和第二加热装置22,所述机壳1的侧壁分别设置有进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31,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所述机壳1的前侧壁12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所述风机23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分别设置于所述机壳1内,所述风机23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1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位于所述风机23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之间,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31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取暖器工作的起始阶段,可以先关闭第二加热装置22,而是启动风机23和第一加热装置21,由于风机23与第一出风口121相对设置,因此空气由进风口111进入机壳1后,风机23会将风强制吹向第一出风口121,这部分风在经过第一加热装置21的过程中被加热为暖风,进而使暖风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从而实现对室内的高效升温;由于该取暖器还具有与第二出风口131对应的第二加热装置22,因此,暖风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而对室内环境升温至设定时长或设定温度时,可以手动或自动关闭风机23与第一加热装置21,而是改为启动第二加热装置22,之后从进风口111进入机壳1内的空气则会在第二加热装置22的作用下被加热,进而依靠自然对流的方式从第二出风口131自然流出,保证室内持续的取暖效果。其中,起始状态下的风机23配合第一加热装置21可以提高加热室内空气的效率,来实现快速制热的目的;后续又仅依靠第二加热装置22实现持续加热的同时,可以实现静音工作。使得该取暖器的噪音仅在起始快速加热阶段存在;而且,由于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机壳1的前侧壁12处,在取暖器工作的起始阶段,位于前方的用户能够在取暖器刚开机时就能够直观感受到温度,体验感、舒适度更佳。
具体地,该取暖器还可以包括控制器,以及计时器或温度检测装置,当具有计时器时,可以通过计时器计量取暖器工作的起始阶段的时间是否达到设定时长,也就是计量风机23与第一加热装置21工作的时长是否达到设定时长,当达到设定时长时,控制器则可以控制风机23和第一加热装置21断电以停止工作,同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22通电以工作;当具有温度检测装置时,则可以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室内环境温度是否达到设定温度,若达到设定温度,控制器则可以控制风机23和第一加热装置21断电,同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22通电。
具体地,该取暖器的一侧壁外侧,例如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21的侧壁,也就是前侧壁12处可以设置有多个按钮,多个按钮被按下后可以分别对应多个取暖器工作模式,例如其中一个工作模式是自动工作模式,自动工作模式可根据起始阶段的时间是否达到设定时长或温度是否达到设定温度而工作,其中一个工作模式可以是手动工作模式,手动工作模式下可以按下对应的按钮而单独控制风机23、第一加热装置21或第二加热装置22,当然还可以有其他模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可选地,参见图1-4,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所述前侧壁12的底端处,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所述前侧壁12的左端处,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所述前侧壁12的右端处;
所述第二出风口131位于所述机壳1的上侧壁13处或/和所述前侧壁12的顶端处;
所述进风口111位于所述机壳1的下侧壁11处或/和后侧壁14处,或者,所述进风口111位于所述下侧壁11处和所述机壳1的左侧壁处,或者,所述进风口111位于所述下侧壁11处和所述机壳1的右侧壁处。
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1的布置方式具有多种,例如,进风口111可以仅布置在下侧壁11处;或者,进风口111可以仅布置在后侧壁14处;或者,进风口111同时布置在下侧壁11和后侧壁14处;或者,进风口111可以同时布置在下侧壁11和左侧壁处;或者,进风口111可以同时布置在下侧壁11和右侧壁处。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21的布置方式具有多种,例如,第一出风口121布置在前侧壁12的底端处,或者,第一出风口121布置在前侧壁12的左端处,或者,第一出风口121布置在前侧壁12的右端处。
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31的布置方式也具有多种,例如,第二出风口131仅布置在上侧壁13处,或者,第二出风口131仅布置在前侧壁12的顶端处,或者,第二出风口131同时布置在上侧壁13以及前侧壁12的顶端。
在下侧壁11布置有进风口111的情况下,当取暖器放置在地面上时,下侧壁11与地面之间可以具有间隔,以保证下侧壁11处的进风口111不会被地面堵住,可以通过在下侧壁的边角处设置支脚(图中未显示)实现与地面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进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31可以是栅格孔状结构,几乎占满整个相应侧壁,以保证进风量足够,也保证起始阶段后续空气在自然对流过程中风量足够。
本实施例中,在风机23与第一出风口121相对设置的基础上,风机23还位于进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31之间,在取暖器工作的起始阶段,在风机23的负压下,风机23既可以从例如位于下侧壁11处的进风口111吸风,也可以从例如位于上侧壁13的第二出风口131吸风,此时吸风量也比传统的取暖器多,会进一步提高室内升温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取暖器的起始阶段,第二加热装置22也可以处于通电工作的状态,起始阶段下,风机23从第二出风口131吸入的风也可以经过第二加热装置22加热变为暖风,最终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这会更进一步提高室内升温的效率。
在风机23与第一加热装置21关闭后,从进风口111进入机壳1内的空气在第二加热装置22的加热下升温,并根据热气上升的原理,使得经第二加热装置22加热后的空气会以热气流的方式从第二出风口131流出,以持续对室内供暖。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保持关闭风机23而启动第一加热装置21,该情况下,空气也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21进入机壳1并经过第一加热装置21加热,会进一步提高后续持续供暖的需求。
可选地,参见图1-4,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导风罩24,所述导风罩24设置于所述机壳1内,所述导风罩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1连通,所述导风罩24的另一端且背离所述进风口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风机23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位于所述导风罩24内。
本实施例中,导风罩24的前端与第一出风口121连通并罩住第一出风口121,导风罩24后端的上侧则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背离进风口111,朝向第二出风口131。在取暖器工作的起始阶段,在风机23的负压下,风机23既可以从例如位于下侧壁11处的进风口111吸风,也可以从例如位于上侧壁13处的第二出风口131吸风,吸入的风都从第一开口进入导风罩24,并经过第一加热装置21加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导风罩24的设置,可以保证风量不会损失。
其中,导风罩24在横向上的尺寸、第一出风口121在横向上的尺寸、第一开口在横向上的尺寸以及风机23在横向上的尺寸一一对应,保证加热后的风量不会损失。
可选地,所述风机23为贯流风机,或/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为PTC加热器,或/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包括翅片式加热装置、发热盘和加热丝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风机23为贯流风机,其整体呈圆柱状,其长度方向也就是横向方向与第一开口的横向尺寸匹配,贯流风机设在第一开口的内侧,但是贯流风机的底侧与导风罩24的内壁具有间隔,以保证风机23吸风后能从该间隔处吹向第一加热装置21。另外,将风机23选取为贯流风机,其产生的噪音较小。保证该取暖器即使是起始阶段因风机23工作而具有短时间的噪音,噪音也会很小,尤其是该贯流风机位于导风罩24内,导风罩24也会对风机23的噪音进行一定程度的阻隔,机壳1又会对其进行第二次阻隔,室内人员几乎听不到起始阶段的噪音,或只能听到很小的噪音。
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第一加热装置21可以是PTC加热器,其整体呈板状,具有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均匀分布的孔(图中未显示),保证风能穿过第一加热装置21并被加热。第二加热装置22可以是翅片式加热装置,如X型铝翅片加热体,其本体上有多个利于散热的翅片和翅片孔状特征(图中未显示该孔状特征),散热性能好。
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机23还可以是直流风机或者离心风机等,第一加热装置21还可以是加热丝、石英管等加热结构,同理,第二加热装置22也可以是发热盘、加热丝等结构。
可选地,参见图3-4,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分隔板3,所述分隔板3设置于所述机壳1内,并将所述机壳1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进风口111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21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131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风机23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第二空间的内侧壁设置有隔热板4,所述分隔板3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第一通风口311。
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将机壳1内部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二加热装置22位于第二空间中,第二空间的底壁处设置有与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通风口311,以保证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的空气流通,并通过在第二空间的内侧壁设置有隔热板4,保证第二加热装置22散发的热量更多地是随热空气往顶部的第二出风口131流出,提高热量利用率。
可选地,参见图3-4,所述分隔板3由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与第三板体33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板体31远离所述第二板体32的一端与所述后侧壁14连接,所述第三板体33远离所述第二板体32的一端与所述前侧壁12连接,所述第一通风口311位于所述第一板体31上。
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由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和第三板体33依次连接而成,以形成例如呈Z型板结构,第二板体32的底端与第一板体31的前端连接,第一板体31的后端与后侧壁14连接,第二板体32的顶端与第三板体33的后端连接,第三板体33的前端与机壳1的前侧壁12连接,第三板体33靠近机壳1的上侧壁13设置,第二加热装置22位于第二板体32、第一板体31与后侧壁14之间的空间中,第一板体31上设有第一通风口311,X型铝翅片加热体作为第二加热装置22,其布置在第二板体32、第一板体31与后侧壁14之间的空间后,取暖器起始阶段后续的自然对流阶段时,对室内持续加热的效果更好。
可选地,参见图1、图3-4,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假碳火焰装置,所述前侧壁12处还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安装有玻璃板5,所述假碳火焰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所述假碳火焰装置与所述玻璃板5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机壳1的内部,具体是在第一空间且处于导风罩24的上方设置有假碳火焰装置,假碳火焰装置是一种模拟真实火焰效果的装置,室内人员可以通过透明的玻璃板5观看到假碳火焰装置模拟出的火焰效果,能够提高用户的视觉感受,也能够在心理及视觉上感受到“温度”存在。其中,玻璃板5位于前侧壁的安装口处且处于第一出风口121的上方。
可选地,参见图1、图3-4,所述假碳火焰装置包括第一灯板61和假碳罩62,所述假碳罩62与所述机壳1的内壁连接,所述灯板位于所述假碳罩62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灯板61安装在假碳罩62内底壁,假碳罩62可以用来模拟真实火焰时的碳化效果,增加火焰效果的逼真度。将假碳罩62在第一灯板61上后,当第一灯板61上的LED灯发出光线时,光线会通过假碳罩62,产生类似火焰燃烧时产生的碳化效果,使火焰看起来更加真实。假碳罩62通常是一种特殊材料,可以模拟出木材或其他物质在燃烧时产生的碳化效果,如黑色灰烬、灰烬燃烧痕迹等,这种效果可以让观众更容易将假火焰与真实火焰区分开来,并增加视觉上的真实感。
可选地,参见图1、图3-4,所述假碳火焰装置还包括第二灯板63、火焰板64与转动轴(图中未显示),所述火焰板64位于所述假碳罩62远离所述玻璃板5的一侧,所述假碳罩62远离所述玻璃板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灯板63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且所述第二灯板63的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二开口伸出至所述火焰板64远离所述玻璃板5的一侧,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火焰板64远离所述玻璃板5的一侧,所述转动轴上沿其轴向设置有反光件(图中未显示)。
本实施例中,第二灯板63的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二开口伸出至火焰板64的后侧,第二灯板63上的LED灯配合假碳罩62以及火焰板64,可以进一步提高火焰的真实感。其中,机壳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还可以设置有轴座65,轴座65上可转动连接有转动轴(图中未显示),转动轴上设置有反光件(图中未显示),反光件可以是玻璃碎片,也可以是双面镜碎片,第二灯板63上的LED灯的光线能够被反光件反射到火焰板64上,当转动轴带动反光件转动时,就可以在火焰板64上形成不停往复的火焰升起的动感效果,效果更加真实。
其中,转轴位于第一板体31的第一通风口311的下方,可以理解的是,在取暖器的起始阶段,风机23工作时,风机23会从第一通风口311处吸风,在吸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风力推动具有反光件的转轴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也可以由电机驱动。
可选地,参见图图3-4,所述火焰板64与所述第二板体3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板体33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第二通风口331。
本实施例中,火焰板64与第二板体32间隔设置,通过两者间的间隔空间,以及通过加热板与机壳1的前侧壁的间隔空间,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二加热装置22的热量向前传递,防止机壳1的侧壁,尤其是前侧壁12烫手。即使第二加热装置22经第二板体32将热量散发至第二板体32与火焰板64之间,进而进风口111与第二通风口331可以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以将第二板体32与火焰板64之间热量从第二出风口131散发出,提高热利用效率。
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和“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1)、第一加热装置(21)及风机(23)和第二加热装置(22),所述机壳(1)的侧壁分别设置有进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31),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所述机壳(1)的前侧壁(12)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所述风机(23)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分别设置于所述机壳(1)内,所述风机(23)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1)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位于所述风机(23)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之间,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31)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所述前侧壁(12)的底端处,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所述前侧壁(12)的左端处,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所述前侧壁(12)的右端处;
所述第二出风口(131)位于所述机壳(1)的上侧壁(13)处或/和所述前侧壁(12)的顶端处;
所述进风口(111)位于所述机壳(1)的下侧壁(11)处或/和后侧壁(14)处,或者,所述进风口(111)位于所述下侧壁(11)处和所述机壳(1)的左侧壁处,或者,所述进风口(111)位于所述下侧壁(11)处和所述机壳(1)的右侧壁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罩(24),所述导风罩(24)设置于所述机壳(1)内,所述导风罩(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1)连通,所述导风罩(24)的另一端且背离所述进风口(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风机(23)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位于所述导风罩(24)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3)为贯流风机、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或/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为PTC加热器、石英管或加热丝,或/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包括翅片式加热装置、发热盘和加热丝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分隔板(3),所述分隔板(3)设置于所述机壳(1)内,并将所述机壳(1)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进风口(111)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21)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131)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风机(23)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第二空间的内侧壁设置有隔热板(4),所述分隔板(3)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第一通风口(3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3)由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与第三板体(33)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板体(31)远离所述第二板体(32)的一端与所述机壳(1)的后侧壁(14)连接,所述第三板体(33)远离所述第二板体(32)的一端与所述前侧壁(12)连接,所述第一通风口(311)位于所述第一板体(3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假碳火焰装置,所述前侧壁(12)处还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安装有玻璃板(5),所述假碳火焰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所述假碳火焰装置与所述玻璃板(5)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假碳火焰装置包括第一灯板(61)和假碳罩(62),所述假碳罩(62)与所述机壳(1)的内壁连接,所述灯板位于所述假碳罩(62)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假碳火焰装置还包括第二灯板(63)、火焰板(64)与转动轴,所述火焰板(64)位于所述假碳罩(62)远离所述玻璃板(5)的一侧,所述假碳罩(62)远离所述玻璃板(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灯板(63)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且所述第二灯板(63)的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二开口伸出至所述火焰板(64)远离所述玻璃板(5)的一侧,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火焰板(64)远离所述玻璃板(5)的一侧,所述转动轴上沿其轴向设置有多个反光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焰板(64)与所述第二板体(3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板体(33)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第二通风口(33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771507.6U CN222459628U (zh) | 2024-04-15 | 2024-04-15 | 一种取暖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771507.6U CN222459628U (zh) | 2024-04-15 | 2024-04-15 | 一种取暖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459628U true CN222459628U (zh) | 2025-02-11 |
Family
ID=94438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771507.6U Active CN222459628U (zh) | 2024-04-15 | 2024-04-15 | 一种取暖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459628U (zh) |
-
2024
- 2024-04-15 CN CN202420771507.6U patent/CN2224596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45090B2 (en) | Heating system for electric fireplaces and space heaters | |
CN206545962U (zh) | 节能仿真电子壁炉和仿真电子壁炉组件 | |
CN222459628U (zh) | 一种取暖器 | |
US20210140643A1 (en) | Heating apparatus | |
CN210717778U (zh) | 一种辐射吹风取暖器 | |
CN210219968U (zh) | 对流式电壁炉 | |
CN210179899U (zh) | 一种对流式ptc暖气机 | |
CN212644735U (zh) | 自动检测指示空气质量的仿真火焰电壁炉 | |
CN217899979U (zh) | 一种暖风机 | |
CN222417673U (zh) | 一种嵌入式电子壁炉 | |
CN212132602U (zh) | 一种壁挂式可拉伸电壁炉 | |
CN113701222A (zh) | 一种具有新型反射结构的取暖器 | |
CN219640338U (zh) | 一种新型led火焰仿真壁炉 | |
KR200202386Y1 (ko) | 열풍장치를 갖는 선풍기형 히터 | |
CN220551989U (zh) | 一种火焰密集的壁炉取暖器 | |
CN220186931U (zh) | 一种新型取暖器 | |
CN211526721U (zh) | 多层火焰远红外电壁炉 | |
CN217928966U (zh) | 一种多角度取暖的电壁炉 | |
CN220038588U (zh) | 一种带仿真火焰装置的电取暖器 | |
CN212132603U (zh) | 一种可以有效防止粉尘进入内部的电壁炉 | |
CN212132599U (zh) | 一种电壁炉 | |
CN212132605U (zh) | 一种具有通红视觉的电壁炉 | |
CN219624147U (zh) | 一种发热效率高的仿真壁炉 | |
CN116146926A (zh) | 一种火焰模拟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电壁炉 | |
JPS6017602Y2 (ja) | 燃焼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Building 1, No. 228 Jinshan Road,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5000 Patentee after: Ningbo Ruineng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1, No. 228 Jinshan Road,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5000 Patentee before: Ningbo Ruine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