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408473U - 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408473U CN222408473U CN202421341017.9U CN202421341017U CN222408473U CN 222408473 U CN222408473 U CN 222408473U CN 202421341017 U CN202421341017 U CN 202421341017U CN 222408473 U CN222408473 U CN 2224084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oint
- shock absorbing
- bracket
- pin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减震连接装置将车架的前支架、后支架及座位支架连接。减震连接装置包括:前接头,后接头,中接头和缓冲件。前接头和中接头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中接头和后接头通过第二销轴转动连接,前接头和后接头通过第三销轴转动连接;中接头的前部设有具有朝向后方的前限位面的前限位件,前接头或后接头上设有具有朝向前方的后限位面的后限位件,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平面,缓冲件被限制在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之间,以在前接头或后接头相对中接头转动时变形。该车架在具有较好的减震缓冲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结构,同时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利于车架的轻量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及电动车领域,涉及一种减震连接装置、减震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减震性能对自行车的舒适度有较大影响,有些自行车将减震安装在座椅下方,有些将减震安装在前轮叉上或后轮叉上,或前后轮叉均设置,这均导致自行车结构复杂,成本增高;特别是会导致车架整体重量增大,不利于自行车的轻量化设计。如一种已有的自行车车架结构,采用了两个弹性组件,分别设在前车架与座椅支架之间和后车架与座椅支架之间,尽管能够实现前轮减震及后轮减震,但整体机构复杂,车架整体重量增加。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其具有较好的减震缓冲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结构,同时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利于车架的轻量化。
根据第一个方面,一种车架的减震连接装置,用于将所述车架的前支架、后支架及座位支架连接,所述减震连接装置包括:
前接头,其用于连接所述前支架的后端部;
后接头,其用于连接所述后支架的前端部;
中接头,其用于连接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
缓冲件,其能够变形;
其中,所述前接头和所述中接头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所述中接头和所述后接头通过第二销轴转动连接,所述前接头和所述后接头通过第三销轴活动连接,并配置为允许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相对所述中接头上下翻转;
所述中接头的前部设有前限位件,所述前限位件具有朝向后方的前限位面,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上设有后限位件,所述后限位件具有朝向前方的后限位面,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平面,所述缓冲件被限制在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之间,以在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相对所述中接头转动时变形。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的前端部抵在所述前限位面上,所述缓冲件的后端部抵在所述后限位面上。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相对所述中接头翻转的过程中,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均相互平行。减小甚至消除了缓冲件弯曲鼓出甚至向外飞出的风险。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限位件通过第四销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接头上,所述后接头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侧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为使所述后限位面维持和所述前限位面相互平行。可选地,所述后限位件通过第四销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后接头上,所述前接头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侧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为使所述后限位面维持和所述前限位面相互平行。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限位件通过所述第四销轴悬挂在所述前接头上,所述抵接部具有弧形的向前凸出的抵接面,在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相对所述中接头翻转的过程中,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抵接面滑动配合以使所述后限位面维持竖直。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接头和所述后限位件之间围合形成一安装空间,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并被限制在所述安装空间中。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沿前后方向设置并能够沿前后方向变形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包括压簧或气弹簧。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前限位件具有前限位槽,所述缓冲件的前端部位于所述前限位槽中。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限位件具有后限位槽,所述缓冲件的后端部位于所述后限位槽中。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接头包括两个侧板及一连接管,所述两个侧板左右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两个侧板的上部之间,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自所述贯通孔中穿过;所述第一销轴穿设在所述连接管内,并自所述前接头、所述侧板及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中穿过。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接头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头的下端部通过所述第二销轴转动连接,所述前接头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头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三销轴转动连接,且所述前接头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头的上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开设与所述第三销轴相配合的轴孔,所述轴孔为腰形孔或弧形孔,所述第三销轴可滑动地插设在所述轴孔中以允许所述前接头和所述后接头相对移动。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接头上设有用于安装脚踏的脚踏管,所述脚踏管位于所述第二销轴的后侧。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后接头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可选地,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前接头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前限位件和所述中接头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利用前接头或后接头本身的结构对缓冲件进行限位,不需要另外设置限位或定位机构,进一步利于简化结构及自行车或电动车的轻量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一种车架,包括设置有前轮的前支架、设置有后轮的后支架及设置有座位的座位支架,所述前支架、所述后支架及所述座位支架通过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一种自行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自行车包括用于提供动力的脚踏,所述脚踏设置于所述减震连接装置上,具体设置于所述后接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方面,一种电动车,包括车架及电池,所述车架包括设置有前轮的前支架、设置有后轮的后支架及设置有座位的座位支架,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前支架或所述后支架上,所述车架还包括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
本文中,电动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等。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述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车架,通过上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实现前支架、后支架及座位支架的活动连接,实现车架的联动减震,减震效果好,而且因为只设置了一套减震连接装置,简化了车架的整体结构,利于车架的轻量化,同时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特别是利用中接头及前接头或后接头本身的结构对缓冲件进行限位,不需要另外设置限位或定位机构,进一步利于简化结构及车辆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车架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座位支架和减震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座位支架和减震连接装置的分解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车架的结构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减震连接装置在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减震连接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减震连接装置的分解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车架的剖视图,其中中接头以及缓冲件未示出。
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
100、前支架;101、前轮;102、转向件;200、后支架;201、后轮;300、座位支架;400、减震连接装置;401、第一销轴;402、第二销轴;403、第三销轴;404、第四销轴;
410、前接头;411、轴孔;
420、后接头;421、后限位件;421a、后限位面;422、后限位槽;423、脚踏管;424、抵接部;
430、中接头;431、前限位件;431a、前限位面;432、侧板;433、连接管;434、第一通孔;435、第二通孔;
440、缓冲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文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至图10的图式是按真实比例绘制的,为维持说明书简洁,未对各元件的比例一一表列,惟各元件的比例及位置应作为本说明书内容的一部分。
实施例1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的一种车架。参照图1至图4所示,该车架包括前支架100、后支架200和座位支架300。前支架100上安装有前轮101和转向件102,转向件102用于控制前轮101的朝向,从而实现车架转向。后支架200位于前支架100的后侧,后支架200上安装有后轮。座位支架300上下延伸,座位支架300上安装有座位。
车架还包括减震连接装置400,减震连接装置400将前支架100、后支架200及座位支架300连接。具体而言,前支架100、后支架200及座位支架300仅由一个该减震连接装置400活动连接。减震连接装置400包括前接头410、后接头420、中接头430及缓冲件440。前接头410连接于前支架100的后端部,可以为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前接头410还可以和前支架100为一体部件。后接头420连接于后支架200的前端部,可以为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后接头420还可以和后支架200为一体部件。中接头430连接于座位支架300的下端部,可以为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中接头430还可以和座位支架300为一体部件。缓冲件440能够变形,在受到外力作用后,缓冲件440弹性变形来提供缓冲,减小或抵消作用于座位支架300上的振动,以起到减震作用。
前接头410和中接头430通过第一销轴401转动连接,中接头430和后接头420通过第二销轴402转动连接,前接头410和后接头420通过第三销轴403转动连接。该三个枢轴的轴心线相互平行,分别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第一销轴401高于第三销轴403,第三销轴403高于第二销轴402。在附图1至4所示的示例中,前接头410相对中接头430仅做绕枢轴(第一销轴401)的旋转运动,二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平移运动;后接头420相对中接头430仅做绕枢轴(第二销轴402)的旋转运动,二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平移运动;前接头410和后接头420之间除了绕绕枢轴(第三销轴403)的旋转运动外,二者之间还产生一较小的相对平移。其中,前接头410上开设有轴孔411,该轴孔411为腰形孔或长形孔,后接头420上开设有与第三销轴403相配的圆孔,第三销轴403插设在后接头420的圆孔、上述轴孔411中并能够在轴孔411中作较小的移动,以允许前接头410、后接头420和中接头430之间相对变形运动。也就是当前接头410在外力作用下绕第一销轴401相对中接头430转动时,后接头420在第三销轴403的作用下同时绕第二销轴402相对中接头430转动,或者当后接头420在外力作用下绕第二销轴401相对中接头430转动时,前接头410在第三销轴403的作用下同时绕第一销轴401相对中接头430转动,以实现前接头410和后接头420相当于中接头430联动转动,这样的结构就可以实现车架的联动减震,使车架的减震效果更好,腰形孔或长形孔开设的方向及大小,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以第三销轴403在腰形孔或长形孔内的移动距离达到最小值为最好,车架联动减震的效果最好。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轴孔411还可以设置在后接头420上,前接头410上开设有与第三销轴403相配的圆孔。
中接头430的前部设有前限位件431,前限位件431具有朝向后方的前限位件面,前接头410或后接头420上设有后限位件421,后限位件421具有朝向前方的后限位面,缓冲件440被限制在前限位件431的前限位面和后限位件421的后限位面之间,以在前接头410或后接头420相对中接头430转动时变形。具体到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后限位件421设置在后接头420上。前限位件431位于后限位件421的前方,缓冲件440也整体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的至少部分为平面。
在附图所述的示例中,缓冲件440为压簧。缓冲件440的前端部和前限位件431接触配合,缓冲件440的后端部和后限位件421接触配合。前限位件431具有前限位槽,前限位面为前限位槽的槽底壁,缓冲件440的前端部位于前限位槽中并抵在前限位面上。后限位件421具有后限位槽422,后限位面为后限位槽的槽底壁,缓冲件440的后端部位于后限位槽422中并抵在后限位面上。进一步地,中接头430和后限位件421之间围合形成一安装空间,缓冲件440设于安装空间并被限制在安装空间中。中接头430的左右两侧板在左右方向上对缓冲件440进行限位,配合前限位件431和后限位件421,缓冲件440被限制在该安装空间中,而不会脱落或脱离。
中接头430包括两个侧板432及一连接管433,两个侧板432左右间隔设置,连接管433连接于两个侧板432的上部之间,连接管433上设置有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座位支架300的下端部自贯通孔中穿过且与连接管433固定连接,以将中接头430连接在座位支架300上;第一销轴401穿设在连接管433内,并自前接头410、侧板432及座位支架300的下端部中穿过,以实现前接头410与中接头430之间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中接头430的下端部和后接头420的下端部通过第二销轴402转动连接,前接头410的下端部和后接头420的上端通过第三销轴403转动连接。后接头420上设有用于安装脚踏的脚踏管423,脚踏管423位于第二销轴402的后侧。第三销轴403位于后限位件421的后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行车,包括上述的车架,车架的前支架100上设置前轮101,后支架200上设置后轮。该自行车具体是通过人力驱动前行。具体为,后接头420上设置脚踏,通过踩动脚踏,配合链条和链轮,来驱动后轮转动,自行车向前行驶。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电池和上述的车架,车架的前支架100上设置前轮101,后支架200上设置后轮,电池设置于前支架100或后支架200上。通过电池驱动前轮101或后轮转动,使电动车向前行驶。该电动车典型地为电动自行车或电动助力车。
本实施例的减震原理如下:在起伏变化的地面上行驶时,前轮101遇到高坡往上抬起时,前支架100及前接头410向着路面上方方向翻转,同时车架受到冲击力,座椅支架300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往下移,在第三销轴403的作用下后支架200及后接头420同步相对于座椅支架300及中接头430向着路面上方方向翻转,缓冲件440受力压缩,缓冲减震,由于前支架100及后支架200同时着力于缓冲件440上,所以车架实现联动减震。同样的,在后轮201遇到高坡往上抬起时,减震原理与上述相同。
本实施例的车架,通过特定的减震连接装置400实现前支架100、后支架200及座位支架300的活动连接,实现车架的联动减震,减震效果好,而且因为只设置了一套减震连接装置400,简化了车架的整体结构,利于车架的轻量化,同时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特别是,利用中接头430及前接头410或后接头420本身的结构对缓冲件440进行限位,不需要另外设置限位或定位机构,进一步利于简化结构及车架的轻量化。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车架与实施例1的车架的区别仅在于减震连接装置。参照图5至图10所示,该减震连接装置包括前接头、后接头、中接头、前限位件、后限位件以及缓冲件等,前接头410连接于前支架100的后端部,后接头420连接于后支架200的前端部,中接头430连接于座位支架300的下端部。
进一步地,第三销轴403依次穿过前接头410、后接头420及中接头430,中接头43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434,该第一通孔434为弧形孔或长孔,在前接头410和后接头420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第三销轴403还在第一通孔434中移动。这种配置方式利于提高减震连接装置400的稳定性。
在附图5至10所示的示例中,前限位件431和中接头430是一体的,后接头420活动地设置在前接头410或后接头420上。
前限位件431具有和缓冲件440的前端部接触配合的前限位面431a,后限位件421具有和缓冲件440的后端部接触配合的后限位面421a。前限位面431a和后限位面421a的至少部分为平面;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前限位面431a和后限位面421a的整体均为平面并相互平行。缓冲件440的前后两端分别抵在前限位面431a和后限位面421a上,并在二者之间线性变形,基本不会向外弯曲或鼓出;进一步地,缓冲件440和前限位件431之间及其和后限位件421之间均不设其他连接部件。在遇到地面起伏变化时,前轮101或后轮201向上翻转的过程中,前限位件431的前限位面431a和后限位件421的后限位面421a始终大致平行。这种配置可以避免缓冲件440发生弯曲,消除缓冲件440向外鼓出甚至飞出的风险。
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后限位件421通过第四销轴404可转动地设置于前接头410上,后接头420具有抵在后限位件421后侧的抵接部424;抵接部424配置为使后限位面421a维持和前限位面431a相互平行。在另一实施例中,后限位件421可通过第四销轴404可转动地设置于后接头420上,前接头410具有抵在后限位件421后侧的抵接部424;抵接部424配置为使后限位面421a维持和前限位面431a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后限位件421通过第四销轴404悬挂在前接头410上,抵接部424具有弧形的向前凸出的抵接面。在前接头410或后接头420相对中接头430翻转的过程中,后限位件421和抵接面滑动配合以使后限位面421a维持和前限位面431a相互平行。
第四销轴404依次穿过前接头410、中接头430以及后限位件421以使后限位件421悬挂在前接头410上。其中,中接头430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35,第二通孔435为弧形孔或长孔,弧形孔的圆心落于第四销轴404的轴心线上。后限位件421的上端部开设有可供第四销轴404穿过的销轴孔。在前接头410或后接头420相对中接头430翻转的过程中,随着前接头410或后接头420相对中接头430翻转,后限位件421也相应旋转,在抵接部424的配合下,后限位件421的后限位面421a始终维持为和前限位件431的前限位面431a相互平行的状态,保证缓冲件440维持为沿前后方向放置,不会向外弯曲鼓出。这种配置利于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消除缓冲件440向外鼓出或飞出的风险。
本实施例的减震原理如下:在起伏变化的地面上行驶时,若前轮101向上抬升,则前接头410向下翻转,驱使后接头420和中接头430相互靠近,缓冲件440压缩,缓冲震动;若后轮201向上抬升,则后接头420向下向前翻转,后限位件421向前限位件431靠近,缓冲件440压缩,缓冲震动。无论是前轮101翻转还是后轮201翻转,尽管前限位件431和后限位件421的前后距离发生变化驱使缓冲件440相应变形或复位,但后限位件421均相应转动一定角度,维持其后限位面421a始终和前侧的前限位面431a相互平行。
本实施例的车架,除了提供缓冲减震功能之外,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而且减小甚至消除了缓冲件弯曲鼓出甚至向外飞出的风险。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他的步骤或元素。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其目的在于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所作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车架的减震连接装置,用于将所述车架的前支架、后支架及座位支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连接装置包括:
前接头,其用于连接所述前支架的后端部;
后接头,其用于连接所述后支架的前端部;
中接头,其用于连接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
缓冲件,其能够变形;
其中,所述前接头和所述中接头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所述中接头和所述后接头通过第二销轴转动连接,所述前接头和所述后接头通过第三销轴活动连接,并配置为允许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相对所述中接头上下翻转;
所述中接头的前部设有前限位件,所述前限位件具有朝向后方的前限位面,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上设有后限位件,所述后限位件具有朝向前方的后限位面,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平面,所述缓冲件被限制在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之间,以在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相对所述中接头转动时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的前端部抵在所述前限位面上,所述缓冲件的后端部抵在所述后限位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相对所述中接头翻转的过程中,所述前限位面和所述后限位面均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限位件通过第四销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接头上,所述后接头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侧的抵接部;或,所述后限位件通过第四销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后接头上,所述前接头具有抵在所述后限位件后侧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配置为使所述后限位面维持和所述前限位面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限位件通过所述第四销轴悬挂在所述前接头上,所述抵接部具有弧形的向前凸出的抵接面,在所述前接头或所述后接头相对所述中接头翻转的过程中,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抵接面滑动配合以使所述后限位面维持竖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头和所述后限位件之间围合形成一安装空间,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并被限制在所述安装空间中;所述缓冲件沿前后方向设置并能够沿前后方向变形;所述缓冲件包括压簧或气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限位件具有前限位槽,所述缓冲件的前端部位于所述前限位槽中;所述后限位件具有后限位槽,所述缓冲件的后端部位于所述后限位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头包括两个侧板及一连接管,所述两个侧板左右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两个侧板的上部之间,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自所述贯通孔中穿过;所述第一销轴穿设在所述连接管内,并自所述前接头、所述侧板及所述座位支架的下端部中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接头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头的下端部通过所述第二销轴转动连接,所述前接头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头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三销轴转动连接,且所述前接头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接头的上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开设与所述第三销轴相配合的轴孔,所述轴孔为腰形孔或弧形孔,所述第三销轴可滑动地插设在所述轴孔中以允许所述前接头和所述后接头相对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接头上设有用于安装脚踏的脚踏管,所述脚踏管位于所述第二销轴的后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后接头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或,所述后限位件和所述前接头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
12.一种车架,包括设置有前轮的前支架、设置有后轮的后支架及设置有座位的座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所述后支架及所述座位支架通过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连接。
13.一种自行车,包括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
14.一种电动车,包括车架及电池,所述车架包括设置有前轮的前支架、设置有后轮的后支架及设置有座位的座位支架,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前支架或所述后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连接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341017.9U CN222408473U (zh) | 2024-06-13 | 2024-06-13 | 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341017.9U CN222408473U (zh) | 2024-06-13 | 2024-06-13 | 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408473U true CN222408473U (zh) | 2025-01-28 |
Family
ID=94365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341017.9U Active CN222408473U (zh) | 2024-06-13 | 2024-06-13 | 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408473U (zh) |
-
2024
- 2024-06-13 CN CN202421341017.9U patent/CN2224084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80083573A1 (en) | Vehicle | |
JPH09286354A (ja) | 小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装置 | |
US6527289B2 (en) |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 |
CN101152888A (zh) | 具有传动悬吊系统的代步车 | |
CN222408473U (zh) | 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 | |
JPS6116676B2 (zh) | ||
JPH09109974A (ja) | 自転車用フレーム | |
CN220948364U (zh) | 一种减震车架及自行车或电动车 | |
CN118457792A (zh) | 减震连接装置、车架、自行车及电动车 | |
US6598893B2 (en) | Multi-linking, rockered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 |
CN215663785U (zh) | 一种电动自行车 | |
JPS5933744Y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緩衝装置 | |
US10065700B2 (en) | Arrangement for the vibration decoupling of a motor for motorized two-wheelers, having an engine-mount swing arm | |
WO2025066577A1 (zh) | 减震连接装置、车架及车辆 | |
CN210822580U (zh) | 三轮滑板车 | |
CN113752749A (zh) | 一种电动三轮车的后桥组件 | |
TW200814982A (en) | Walker having a driven suspension system | |
CN223031173U (zh) | 一种具有连杆式避震机构的电动折叠车车架及电动折叠车 | |
CN219467902U (zh) | 一种跨骑平衡车及其脚踏结构 | |
CN219215258U (zh) | 一种独轮车 | |
CN220053720U (zh) | 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 | |
CN214189967U (zh) | 一种摩托车 | |
CN113697017B (zh) | 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 | |
CN222022817U (zh) | 一种车架总成及两轮车 | |
CN222452461U (zh) | 一种新型前悬架及后轮独立悬架三轮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