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378411U - 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378411U CN222378411U CN202420959058.8U CN202420959058U CN222378411U CN 222378411 U CN222378411 U CN 222378411U CN 202420959058 U CN202420959058 U CN 202420959058U CN 222378411 U CN222378411 U CN 2223784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assembly
- indoor unit
- wind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嵌入式空调内机包括:主体,其内部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换热器,设于第一风道内;和风机组件,其第一风口同第一风道相连通、第二风口同第二风道相连通,并设置成形成自第二风道经风机组件向第一风道流动的风束;其中,第一风口设有噪音改善结构,噪音改善结构设置成阻挡风束吹向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换热器上形成的翅片噪音发生区,以改善翅片噪音发生区在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束吹翅片的声音,故此方案嵌入式空调内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更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虽然嵌入式空调内机(如厨房空调)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但是嵌入式空调内机的尺寸设计的越小,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更大。因此,如何更好地降低小尺寸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分析研究发现:嵌入式空调内机的尺寸越小,则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同换热器之间的距离越小,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换热器上(某个位置甚至是某些位置)会形成翅片噪音发生区,翅片噪音发生区会在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产生风束吹翅片的声音,这也是小尺寸的嵌入式空调内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更大的主要原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更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包括:主体,其内部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和风机组件,其第一风口同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第二风口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并设置成形成自所述第二风道经所述风机组件向所述第一风道流动的风束;其中,所述第一风口设有噪音改善结构,所述噪音改善结构设置成阻挡风束吹向所述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所述换热器上形成的所述翅片噪音发生区,以改善所述翅片噪音发生区在所述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束吹翅片的声音。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噪音改善结构为挡风筋,所述挡风筋固设于所述第一风口内。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筋为直筋或弯曲筋,所述挡风筋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轴向的宽度不小于6mm,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轴向的所述第一风口的端壁与所述挡风筋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mm。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口还设有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设置成引导风束向所述换热器的朝向所述第一风口的一侧的不同位置进行吹风。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的轴线水平布置,所述第一风口自邻近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倾斜向上设置,所述导风结构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自邻近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倾斜向上布置。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N个,N≥2,自上向下第i个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Ki,i为正整数且为1~N,所述第一风口的下口壁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M,A1为所述第一风口的邻近所述换热器一端的宽度;在上下方向:
首个所述导风板的下端同所述第一风口的上口壁之间的竖直距离B1=A1/[(N+1)*Sin(90°-Ki)],首个所述导风板的宽度C1=B1/Sin(Ki),此时i=1;
第i个所述导风板的下端与第i-1个所述导风板的下端之间的竖直距离Bi=A1/[(N+1)*Sin(90°-Ki)],第i个所述导风板的宽度Ci=Bi/Sin(Ki),此时i≠1;
末个所述导风板的下端同所述第一风口的下口壁之间的竖直距离B末=A1/[(N+1)*Sin(90°-M)]。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噪音改善结构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噪音改善结构通过所述导风结构分隔开。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口还设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设置成提升所述导风结构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为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沿所述第一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立设布置,且所述加强筋板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轴向的厚度不小于2mm。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本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并具有所述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具有所述第一风口的出风框,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并设于所述第三风口处;风轮,设于所述蜗壳本体内;和电机,与所述风轮相连接,设置成驱动所述风轮转动。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蜗壳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并合围成所述第二风口,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主体内、并将所述主体的内部分隔成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隔板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三风口位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嵌入式空调内机,第一风口设有噪音改善结构,在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噪音改善结构阻挡风束吹向翅片噪音发生区,以此来降低甚至消除翅片噪音发生区产生的风束吹翅片的声音,故此方案嵌入式空调内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更小。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嵌入式空调内机的主视结构剖视示意图,箭头表示风束的流向;
图2为图1中蜗壳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出风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出风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嵌入式空调内机的主视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嵌入式空调内机的俯视结构剖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主体,110第一风道,120第二风道,200换热器,300风机组件,310第一风口,311噪音改善结构,312导风结构,313加强结构,320第一壳体,330第二壳体,331第三风口,340风轮,350第二风口,360出风框,361安装板,400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主体100,主体100的内部具有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120;换热器200,换热器200设于第一风道110内;和风机组件300,风机组件300的第一风口310同第一风道110相连通,风机组件300的第二风口350同第二风道120相连通,风机组件300设置成形成自第二风道120经风机组件300向第一风道110流动的风束;其中,第一风口310设有噪音改善结构311,噪音改善结构311设置成阻挡风束吹向风机组件300运行过程中换热器200上形成的翅片噪音发生区,以改善翅片噪音发生区在风机组件300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束吹翅片的声音。
该嵌入式空调内机,第一风口310设有噪音改善结构311,在风机组件300运行过程中,噪音改善结构311阻挡风束吹向翅片噪音发生区,以此来降低甚至消除翅片噪音发生区产生的风束吹翅片的声音,故此方案嵌入式空调内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更小。其中,第一风口310设置为出风口,第二风口350设置为进风口。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噪音改善结构311为挡风筋,挡风筋固设于第一风口310内、并与翅片噪音发生区相对设置,挡风筋对自第一风口310向翅片噪音发生区吹送的风束进行阻挡,使得吹送至翅片噪音发生区的风束的风量减小、风速降低,这样翅片噪音发生区更不容易在风机组件300运行过程中产生风束吹翅片的声音,因此嵌入式空调内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更小。其中,在风机组件300的轴向的第一风口310的端壁与挡风筋之间的距离J一般不小于15mm。
可以是,挡风筋设置为直筋;或者可以是,挡风筋设置为弯曲筋,弯曲筋可以是弧形筋或折形筋等;以上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挡风筋在风机组件300的轴向的宽度K不小于6mm,这样挡风筋对自第一风口310向翅片噪音发生区吹送的风束的阻挡效果更好,翅片噪音发生区更不容易在风机组件300运行过程中产生风束吹翅片的声音。可以是,挡风筋在风机组件300的轴向的宽度设置为6mm;或者可以是,挡风筋在风机组件300的轴向的宽度设置为7mm;或者可以是,挡风筋在风机组件300的轴向的宽度设置为8mm等;以上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相同出风量下,本申请提供的嵌入式空调内机产生的噪音大约降低2db。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风口310还设有导风结构312,导风结构312设置成引导风束向换热器200的朝向第一风口310的一侧的不同位置进行吹风,以更好地实现换热器200上不同位置的换热性能均达到较优。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组件300的轴线水平布置,第一风口310自邻近换热器200的一端向远离换热器200的一端倾斜向上设置,第一风口310的邻近换热器200的一端的长边水平布置、宽边自下向上朝向换热器200所处的一侧倾斜设置,导风结构312包括导风板,导风板自邻近换热器200的一端向远离换热器200的一端倾斜向上布置,换热器200自上向下朝向风机组件300所处的一侧倾斜布置。
可以是,如图2和图3所示,导风板设置为直板;或者可以是,导风板设置为弯曲板,弯曲板可以是弧形板或折形板等;以上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其中,如图2至图4所示,挡风筋包括多个,多个挡风筋在上下方向依次设置、并通过导风板在上下方向进行分隔开。导风板同其上下相邻的挡风筋均相连接,位于最上方的挡风筋的上端连接在第一风口310的上口壁,位于最下方的挡风筋的下端连接在第一风口310的下口壁,这样挡风筋的结构强度更高。
可以是,挡风板设置为一个,则挡风筋设置为两个;或者可以是,如图2至图4所示,挡风板设置为两个,则挡风筋设置为三个;或者可以是,挡风板设置为三个,则挡风筋设置为四个等;以上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导风板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N个,N≥2,自上向下第i个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Ki,i为正整数且为1~N,第一风口310的下口壁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M,A1为第一风口310的邻近换热器200一端的宽度。在上下方向:
首个导风板的下端同第一风口310的上口壁之间的竖直距离B1=A1/[(N+1)*Sin(90°-Ki)],首个导风板的宽度C1=B1/Sin(Ki),此时i=1;
第i个导风板的下端与第i-1个导风板的下端之间的竖直距离Bi=A1/[(N+1)*Sin(90°-Ki)],第i个导风板的宽度Ci=Bi/Sin(Ki),此时i=2~N;
末个导风板的下端同第一风口310的下口壁之间的竖直距离B末=A1/[(N+1)*Sin(90°-M)]。
可以是,B1设置为30mm~70mm,C1设置为10mm~40mm。可以是,Bi设置为30mm~70mm,Ci设置为10mm~40mm;若N为2,则Bi包括B2,Ci包括C2;若N为3,则Bi包括B2和B3,Ci包括C2和C3;若N为3,则Bi包括B2、B3和B4,Ci包括C2、C3和C4;可以是,B末设置为30mm~70mm。可以是,相邻导风板之间的最短距离C3设置为等于C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N=2,则K1=K2≈M≈A,或者是K1+A=90°,A为换热器20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风口310还设有加强结构313,加强结构313设置成提升导风结构312的结构强度,这样导风结构312在运输以及使用等过程中均更不容易损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加强结构313为加强筋板,加强筋板沿第一风口310的出风方向进行立设布置,且加强筋板在风机组件300的轴向的厚度Q不小于2mm,这样加强筋板可以更好地提升导风板的结构强度。
其中,如图2至图4所示,加强筋板包括在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并通过导风板在上下方向进行分隔,导风板同其上下相邻的加强筋板均相连接,位于最上方的加强筋板的上端连接在第一风口310的上口壁,位于最下方的加强筋板的下端连接在第一风口310的下口壁。
可以是,挡风板设置为一个,则加强筋板设置为两个;或者可以是,如图2至图4所示,挡风板设置为两个,则加强筋板设置为三个;或者可以是,挡风板设置为三个,则加强筋板设置为四个等;以上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风机组件300包括:蜗壳本体,蜗壳本体位于第二风道120内、并具有第二风口350和第三风口331,第二风口350位于蜗壳本体的端壁,第三风口331位于蜗壳本体的周壁;具有第一风口310的出风框360,出风框360位于第一风道110内、并设于第三风口331处;风轮340(如图6所示),风轮340设于蜗壳本体内;和电机(如图6所示),电机位于蜗壳本体外、并与风轮340相连接,电机设置成驱动风轮340转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蜗壳本体包括位于下部的第一壳体320和位于上部的第二壳体330,第一壳体320和第二壳体330组装在一起、并合围成第二风口350,风机组件300还包括隔板400,隔板400位于主体100内、并将主体100的内部分隔成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120,第二壳体330和隔板400为一体结构,第三风口331位于隔板400和第二壳体330。相比于第二壳体330和隔板400为分体结构的技术方案,此方案可有效提升风机组件300的装配效率。
其中,如图4和图6所示,在蜗壳本体的轴向(即风轮340的轴向),出风框360两端设有安装板361,安装板361置于第三风口331之外的隔板400上、并同隔板400固接在一起。在蜗壳本体的轴向:安装板361的宽度为Y,风轮340的长度为G,出风框360的长度L设置为G+(10~20)mm,蜗壳本体的长度M设置为G+(120~150)mm。较好地,G可以设置为160mm~220mm,加强筋板同出风框360在蜗壳本体的轴向的框边之间的距离P设置为40mm~70mm。
在L的尺寸比较大时,可以在第一风口310内沿蜗壳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多组加强筋板(此方案图中未示出),相邻组加强筋板之间的距离设置为60mm~100mm,这样导风板的结构强度更高。如图6所示,在蜗壳本体的轴向,换热器200的一端同第二壳体330上第三风口331的口壁之间的距离为E,换热器200的另一端同第二壳体330上第三风口331的口壁之间的距离为F,在E≠F时,翅片噪音发生区在风机组件300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束吹翅片的声音更大。因此优选E=F。H为换热器200在蜗壳本体的轴向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图中未示出),包括空调外机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空调外机与嵌入式空调内机配合使用。
该空调器,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嵌入式空调内机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空调器设置为厨房空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嵌入式空调内机,第一风口设有噪音改善结构,在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噪音改善结构阻挡风束吹向翅片噪音发生区,以此来降低甚至消除翅片噪音发生区产生的风束吹翅片的声音,故此方案嵌入式空调内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更小。。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边”、“相对”、“四角”、“周边”、““口”字结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其内部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和
风机组件,其第一风口同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第二风口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并设置成形成自所述第二风道经所述风机组件向所述第一风道流动的风束;
其中,所述第一风口设有噪音改善结构,所述噪音改善结构设置成阻挡风束吹向所述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所述换热器上形成的翅片噪音发生区,以改善所述翅片噪音发生区在所述风机组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束吹翅片的声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噪音改善结构为挡风筋,所述挡风筋固设于所述第一风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为直筋或弯曲筋,所述挡风筋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轴向的宽度不小于6mm,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轴向的所述第一风口的端壁与所述挡风筋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还设有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设置成引导风束向所述换热器的朝向所述第一风口的一侧的不同位置进行吹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轴线水平布置,所述第一风口自邻近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倾斜向上设置,所述导风结构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自邻近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倾斜向上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N个,N≥2,自上向下第i个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Ki,i为正整数且为1~N,所述第一风口的下口壁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M,A1为所述第一风口的邻近所述换热器一端的宽度;在上下方向:
首个所述导风板的下端同所述第一风口的上口壁之间的竖直距离B1=A1/[(N+1)*Sin(90°-Ki)],首个所述导风板的宽度C1=B1/Sin(Ki),此时i=1;
第i个所述导风板的下端与第i-1个所述导风板的下端之间的竖直距离Bi=A1/[(N+1)*Sin(90°-Ki)],第i个所述导风板的宽度Ci=Bi/Sin(Ki),此时i≠1;
末个所述导风板的下端同所述第一风口的下口壁之间的竖直距离B末=A1/[(N+1)*Sin(90°-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噪音改善结构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噪音改善结构通过所述导风结构分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还设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设置成提升所述导风结构的结构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为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沿所述第一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立设布置,且所述加强筋板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轴向的厚度不小于2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蜗壳本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并具有所述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
具有所述第一风口的出风框,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并设于所述第三风口处;
风轮,设于所述蜗壳本体内;和
电机,与所述风轮相连接,设置成驱动所述风轮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并合围成所述第二风口,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主体内、并将所述主体的内部分隔成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隔板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三风口位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壳体。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959058.8U CN222378411U (zh) | 2024-04-30 | 2024-04-30 | 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959058.8U CN222378411U (zh) | 2024-04-30 | 2024-04-30 | 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378411U true CN222378411U (zh) | 2025-01-21 |
Family
ID=94253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959058.8U Active CN222378411U (zh) | 2024-04-30 | 2024-04-30 | 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378411U (zh) |
-
2024
- 2024-04-30 CN CN202420959058.8U patent/CN2223784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1029376A1 (zh) | 空调器风道装置及使用该风道装置的空调器 | |
WO2022012055A1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5987457A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
KR20080051593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
CN215982930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 | |
JP5837235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CN222378411U (zh) | 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
WO2019178965A1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10463254U (zh) | 空调器和用于空调器的蜗壳 | |
CN218495109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5909338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JP3742891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ユニット | |
WO2018189933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20140014409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210118833U (zh) |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天花机 | |
CN216790567U (zh) | 一种静音热泵 | |
CN218348777U (zh) | 空调烟机 | |
CN1214215C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14701114U (zh) | 热交换装置 | |
CN218120145U (zh) | 导风板和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8096337U (zh) | 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 |
CN218495116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7876136U (zh) | 柜装空调器和柜子组件 | |
CN218495125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6346633U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