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248831U - 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248831U
CN222248831U CN202421144047.0U CN202421144047U CN222248831U CN 222248831 U CN222248831 U CN 222248831U CN 202421144047 U CN202421144047 U CN 202421144047U CN 222248831 U CN222248831 U CN 222248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et
vehicle body
wheel
assembly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114404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永伟
王建岗
王萌
孙宝民
石建刚
任帅
王冬
吕俊亮
李瑞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N Energy Railwa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N Energy Railwa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N Energy Railwa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N Energy Railwa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114404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248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248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248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涉及轮对输送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轮对托运结构包括车体、多个轮对组件、驱动组件以及转运组件;多个车轮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多个所述车轮组件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驱动组件设置于多个所述车轮组件的其中一个车轮组件上,以带动所述车轮组件转动,使所述车体移动;转运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转运组件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以支撑轮对,使轮对随车体移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轮对在维修过程中普遍通过手动搬运输送,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Description

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对输送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轮对,是机车车辆上与钢轨相接触的部分,由左右两个车轮牢固地压装在同一根车轴上所组成,轮对的作用是保证机车车辆在钢轨上的运行和转向,承受来自机车车辆全部静、动载荷,把它传递给钢轨,并将因线路不平顺产生的载荷传递给机车车辆各零部件。
在轮对维修过程中,一般通过工人手动搬运输送轮对至机床附近,随后进行镟修等维修措施,不仅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还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能够解决现有轮对在维修过程中普遍通过手动搬运输送,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轮对托运结构,包括:
车体;
多个车轮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多个所述车轮组件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驱动组件,设置于多个所述车轮组件的其中一个车轮组件上,以带动所述车轮组件转动,使所述车体移动;以及
转运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转运组件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以支撑轮对,使轮对随车体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组件包括:
行走主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行走主轴沿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两行走轮,设置于所述行走主轴上,两所述行走轮沿所述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以及
齿轮箱,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齿轮箱的输入轴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相连,所述齿轮箱的输出轴与所述行走主轴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运组件包括:
转运部,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以及
传动部,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传动部与所述转运部相连,且所述传动部用于带动所述转运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运动,以使所述转运部支撑所述轮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运部包括:
两固定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两所述固定架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两升降杆,与两所述固定架一一对应,所述升降杆与相对应的所述固定架螺纹连接;
两导向件,与两所述固定架一一对应,所述导向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固定架上;以及
两轮对支撑块,与两所述固定架一一对应,所述轮对支撑块位于相对应的所述固定架的上方,所述轮对支撑块与所述升降杆转动连接,且所述轮对支撑块与所述导向件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轮对支撑块为圆弧形支撑块,且轮对支撑块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滚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部包括:
传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车体上;
主动链轮,设置于所述传动电机的转轴上;
两传动轴,沿所述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两所述传动轴分别位于所述主动链轮的两侧,且两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传动电机的转轴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间距;
两从动链轮,与两所述传动轴一一对应,所述从动链轮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传动轴上;
第一环形传动链条,分别与所述主动链轮、两所述从动链轮啮合;
两传动链轮,与两所述传动轴一一对应,所述传动链轮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链轮位于所述从动链轮的上方;
两输出链轮,分别与两升降杆一一对应,所述输出链轮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升降杆上;以及
两第二环形传动链条,与两所述输出链轮一一对应,所述第二环形传动链条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输出链轮、所述传动链轮啮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轮对托运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驱动组件、所述转运组件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系统包括:
行走轨道,所述车轮组件沿所述行走轨道运动;以及
抬升组件,所述抬升组件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运动,并接走所述转运组件上的所述轮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带动车轮组件转动,以使车体运动,从而为车体达到指定位置取放轮对提供结构基础,无需人工运输,省时省力;通过设置转运组件取放轮对,利用转运组件沿高度方向向上运动,使转运组件与轮对接触,支撑轮对并带动轮对继续向上运动,以使轮对离开轮对输送轨道,从而使轮对随车体运动,实现轮对的取送与运输,解决了工人手动搬运输送轮对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轮对托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实施例提供的轮对托运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实施例提供的轮对托运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在轮对托运结构拿取轮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在抬升组件拿取轮对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车体;
2、车轮组件;21、齿轮箱;22、驱动电机;23、行走主轴;25、行走轮;
3、电源模块;
5、转运组件;51-传动电机;52、传动链轮;53、第二环形传动链条;54、升降杆;55、导向杆;56、固定架;57、轮对支撑块;58、支撑滚轮;59、主动链轮;60、第一环形传动链条;61、从动链轮;
6、电器箱;
100、轮对转运结构;200、行走轨道;300、轮对输送轨道;400、抬升组件;500、轮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轮对,是机车车辆上与钢轨相接触的部分,由左右两个车轮牢固地压装在同一根车轴上所组成,轮对的作用是保证机车车辆在钢轨上的运行和转向,承受来自机车车辆全部静、动载荷,把它传递给钢轨,并将因线路不平顺产生的载荷传递给机车车辆各零部件。
在轮对维修过程中,一般通过工人手动搬运输送轮对至机床附近,随后进行镟修等维修措施,不仅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还存在安全隐患。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轮对500托运结构,包括车体1、多个车轮组件2、驱动组件以及转运组件5;多个车轮组件2设置于车体1上,多个车轮组件2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驱动组件设置于多个车轮组件2的其中一个车轮组件2上,以带动车轮组件2转动,使车体1移动;转运组件5设置于车体1上,转运组件5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以支撑轮对500,并使轮对500随车体1移动。
由上可见,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带动车轮组件2转动,以使车体1运动,从而为车体1达到指定位置取放轮对500提供结构基础,无需人工运输,省时省力;通过设置转运组件5取放轮对500,利用转运组件5沿高度方向向上运动,使转运组件5与轮对500接触,支撑轮对500并带动轮对500继续向上运动,以使轮对500离开轮对输送轨道300,从而使轮对500随车体1运动,实现轮对500的取送与运输,解决了工人手动搬运输送轮对500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长度方向与X方向相平行,宽度方向与Y方向相平行,高度方向与Z方向相平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车轮组件2的数量根据车体1的长度、运输限重等具体情况出发,例如,如图1所示,车轮组件2的数量为两个。
实施例二
如图1-图3所示,轮对500托运结构包括车体1、多个车轮组件2、驱动组件以及转运组件5;多个车轮组件2设置于车体1上,多个车轮组件2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驱动组件设置于多个车轮组件2的其中一个车轮组件2上,以带动车轮组件2转动,使车体1移动;转运组件5设置于车体1上,转运组件5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以支撑轮对500,并使轮对500随车体1移动。
由上可见,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带动车轮组件2转动,以使车体1运动,从而为车体1达到指定位置取放轮对500提供结构基础,无需人工运输,省时省力;通过设置转运组件5取放轮对500,利用转运组件5沿高度方向向上运动,使转运组件5与轮对500接触,支撑轮对500并带动轮对500继续向上运动,以使轮对500离开轮对输送轨道300,从而使轮对500随车体1运动,实现轮对500的取送与运输,解决了工人手动搬运输送轮对500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长度方向与X方向相平行,宽度方向与Y方向相平行,高度方向与Z方向相平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车轮组件2的数量根据车体1的长度、运输限重等具体情况出发,例如,如图1所示,车轮组件2的数量为两个。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轮组件2包括行走主轴23以及两行走轮25;行走主轴23可转动地设置于车体1上,行走主轴23沿宽度方向延伸;两行走轮25设置于行走主轴23上,两行走轮25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通过驱动组件带动行走主轴23转动,行走轮25随行走主轴23转动,从而实现车体1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行走主轴23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滚动轴承与车体1的上端面转动连接;车体1上设置有供行走轮25穿过的通槽,以使行走轮25能够与行走轨道200接触。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22以及齿轮箱21;驱动电机22设置于车体1上;齿轮箱21设置于车体1上,齿轮箱21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22的转轴相连,齿轮箱21的输出轴与行走主轴23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齿轮箱21是利用齿轮的啮合,来传递动力和改变转速的装置,齿轮箱21的用途包括加速减速、改变传动方向、改变转动力矩、离合功能以及分配动力;齿轮箱21的具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齿轮箱21与驱动电机22的转轴、行走主轴23的具体连接方式也为现有技术,本申请不再赘述,例如,齿轮箱21的出入轴、输出轴分别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22的转轴、行走主轴23相连。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组件5包括转运部以及传动部;转运部设置于车体1上;传动部设置于车体1上,传动部与转运部相连,且传动部用于带动转运部在高度方向上运动,以使转运部支撑轮对500。
通过传动部为转运部提供动力,使转运部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往复运动,完成轮对500的取放;当拿取轮对500时,传动部带动转运部向上运动,使转运部与轮对500相抵接,传动部继续带动转运部向上运动,轮对500随转运部运动,从而将轮对500转移到转运部上,利用车体1运输到指定位置;当放置轮对500时,传动部带动转运部向下运动,轮对500随转运部向下运动,使轮对500与抬升组件400相抵接,传动部继续带动转运部向下运动,从而将轮对500转移到抬升组件400上。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部包括两固定架56、两升降杆54、两导向件以及两轮对支撑块57;两固定架56设置于车体1上,两固定架56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两升降杆54与两固定架56一一对应,升降杆54与相对应的固定架56螺纹连接;两导向件与两固定架56一一对应,导向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相对应的固定架56上;两轮对支撑块57与两固定架56一一对应,轮对支撑块57位于相对应的固定架56的上方,轮对支撑块57与升降杆54转动连接,且轮对支撑块57与导向件相连。
通过传动部带动升降杆54转动,使升降杆54在高度方向上运动,轮对支撑块57随升降杆54在高度方向上运动,同时利用导向件起到导向作用,保证轮对支撑块57沿高度方向上下运动的可靠性与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导向件包括两个导向杆55,两个导向杆55分别位于升降杆54的两侧,导向杆55通过滑动轴承与固定架56滑动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轮对支撑块57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滚轮58轴承与升降杆54转动连接。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轮对支撑块57为圆弧形支撑块,且轮对支撑块57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滚轮58。
通过设置圆弧形支撑块以及支撑滚轮58保证轮对500运输的平稳性。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滚轮58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如图1所示,支撑滚轮5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滚轮58分别位于轮对支撑块57的两端。
还需要说明的是,轮对支撑块57上设置有供支撑滚轮58安装的安装槽,支撑滚轮58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槽内。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部包括传动电机51、主动链轮59、两传动轴、两从动链轮61、第一环形传动链条60、两个传动链轮52、两输出链轮以及两第二环形传动链条53传动电机51设置于车体1上;主动链轮59设置于传动电机51的转轴上;两传动轴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传动轴分别位于主动链轮59的两侧,且两传动轴与传动电机51的转轴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间距;两从动链轮61与两传动轴一一对应,从动链轮61设置于相对应的传动轴上;第一环形传动链条60,分别与主动链轮59、两从动链轮61啮合;两传动链轮52与两传动轴一一对应,传动链轮52设置于相对应的传动轴上,传动链轮52位于从动链轮61的上方;两输出链轮分别与两升降杆54一一对应,输出链轮设置于相对应的升降杆54上;两第二环形传动链条53,与两输出链轮一一对应,第二环形传动链条53分别与相对应的输出链轮、传动链轮52啮合。
通过传动电机51带动主动链轮59转动,利用第一环形传动链条60分别与主动链轮59、两从动链轮61相啮合,将运动传递到两从动链轮61上,两从动链轮61转动,传动轴随从动链轮61转动,传动链轮52转动,利用第二环形链条分别与传动链轮52、输出链轮相啮合,将运动传递到输出链轮上,从而带动升降杆54转动,为转运部的运动提供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传动电机51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螺栓与车体1的上端面相连,传动轴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滚动轴承与车体1转动连接。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轮对500托运结构还包括设置于车体1上的电源模块3,电源模块3分别与驱动组件、转运组件5电连接。
通过设置电源模块3提供到动力能量,保障驱动组件、转运组件5的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电源模块3位于两个轮对500组件之间,电源模块3包括但不限于锂电池。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轮对500托运结构还包括设置于车体1上的电器箱6以及设置于电器箱6内的电子控制元器件,电子控制元器件包括但不限于PLC控制器,为轮对500托运结构的工作进行控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轮对500托运结构还包括设置于轮对支撑块57上的限位传感器,限位传感器用于检测轮对500是否到位,限位传感器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本申请不再赘述;另外,限位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机电式限位传感器、气动式限位传感器、磁性限位传感器中的一种。
实施例三
如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轮对500托运结构,进而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技术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系统包括行走轨道200以及抬升组件400;车轮组件2沿行走轨道200运动;抬升组件400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并接走转运组件5上的轮对500。
需要说明的是,行走轨道200的路径根据车间的布局、轮对500的指定位置等具体要求进行布置,保证轮对500托运结构能够到达指定位置取放轮对500;指定位置包括但不限于机床所在处,且抬升组件400位于指定位置,以便接收轮对500托运结构运送来的轮对500;另外,行走轨道200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行走轨道200,车轮沿行走轨道200运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抬升组件400设置于两条行走轨道200之间,车体1的一端设置有缺口,缺口位于两个固定架56之间,且当轮对500托运结构靠近抬升组件400时,抬升组件400位于缺口内,以避免抬升组件400与转运组件5发生干涉,保证抬升组件400、转运组件5均能正常工作。
还需要说明的是,抬升组件400包括升降部以及设置于升降部上的支撑件,升降部的具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本申请不再赘述;例如,升降部包括但不限于气缸、丝杠螺母升降机。
还需要说明的是,轮对500包括车轴以及设置于车轴两端的车轮,如图4、图5所示,行走轨道200穿过轮对500,车轮分别位于行走轨道200的两侧,车轴位于行走轨道200的上方;另外,当前往起始位置取轮对500时,传动部带动转运部下降到最低,保证轮对转运结构100可从车轴下方穿过,避免轮对转运结构100与车轴发生干涉;
当轮对转运结构100到达起始位置时,传动部带动转运部升高,转运部接走轮对500,轮对转运结构100对轮对500进行运输;
当轮对转运结构100到达指定位置时,将轮对500运输到抬升组件400的正上方,抬升组件400升高并将轮对500接走,然后传动部带动转运部下降到最低;当轮对500检修完毕后,将轮对500放置到抬升组件400上,传动部带动转运部升高,转运部接走轮对500,轮对转运结构100对轮对500进行运输。
还需要说明的是,输送系统还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轮对输送轨道300,轮对500轨道分别位于行走轨道200的两侧,轮对500的车轮可沿轮对输送轨道300运动;另外,行走轨道200的轨面低于轮对输送轨道300的轨面。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轮对托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多个车轮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多个所述车轮组件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驱动组件,设置于多个所述车轮组件的其中一个车轮组件上,以带动所述车轮组件转动,使所述车体移动;以及
转运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转运组件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以支撑轮对,使轮对随车体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组件包括:
行走主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行走主轴沿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两行走轮,设置于所述行走主轴上,两所述行走轮沿所述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以及
齿轮箱,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齿轮箱的输入轴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相连,所述齿轮箱的输出轴与所述行走主轴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组件包括:
转运部,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以及
传动部,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传动部与所述转运部相连,且所述传动部用于带动所述转运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运动,以使所述转运部支撑所述轮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部包括:
两固定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两所述固定架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两升降杆,与两所述固定架一一对应,所述升降杆与相对应的所述固定架螺纹连接;
两导向件,与两所述固定架一一对应,所述导向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固定架上;以及
两轮对支撑块,与两所述固定架一一对应,所述轮对支撑块位于相对应的所述固定架的上方,所述轮对支撑块与所述升降杆转动连接,且所述轮对支撑块与所述导向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对支撑块为圆弧形支撑块,且轮对支撑块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滚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
传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车体上;
主动链轮,设置于所述传动电机的转轴上;
两传动轴,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两所述传动轴分别位于所述主动链轮的两侧,且两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传动电机的转轴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间距;
两从动链轮,与两所述传动轴一一对应,所述从动链轮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传动轴上;
第一环形传动链条,分别与所述主动链轮、两所述从动链轮啮合;
两传动链轮,与两所述传动轴一一对应,所述传动链轮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链轮位于所述从动链轮的上方;
两输出链轮,分别与两升降杆一一对应,所述输出链轮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升降杆上;以及
两第二环形传动链条,与两所述输出链轮一一对应,所述第二环形传动链条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输出链轮、所述传动链轮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对托运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驱动组件、所述转运组件电连接。
9.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对托运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系统包括:
行走轨道,所述车轮组件沿所述行走轨道运动;以及
抬升组件,所述抬升组件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运动,并接走所述转运组件上的所述轮对。
CN202421144047.0U 2024-05-23 2024-05-23 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Active CN222248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144047.0U CN222248831U (zh) 2024-05-23 2024-05-23 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1144047.0U CN222248831U (zh) 2024-05-23 2024-05-23 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248831U true CN222248831U (zh) 2024-12-27

Family

ID=93992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1144047.0U Active CN222248831U (zh) 2024-05-23 2024-05-23 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248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79038B (zh) 一种轮对涂装自动清洗线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CN107165450A (zh) 传送式搬运车
CN117104758A (zh) 全滚筒输送系统
CN114835024B (zh) 一种采用链条升降的程控小车
CN222248831U (zh) 轮对托运结构及输送系统
CN208070706U (zh) 积放滚轮输送线
CN214217224U (zh) 一种用于大型工件存储的穿梭车
CN211732840U (zh) 一种运输装置
CN201923628U (zh) 一种具有防跑偏功能的皮带运输机
CN112811108A (zh) 一种重载直角换轨rgv小车装置及其换轨作业
CN114435853B (zh) 车架三排链输送结构
CN112407716B (zh) 一种大长径大负载产品移载升降装置
CN105836378B (zh) 一种动力模块积放式输送系统
CN201284136Y (zh) 积放移行输送机
CN212333784U (zh) 一种豪华邮轮生产车间分段生产线地面输送系统
CN211919942U (zh) 一种船体片体输送台车
CN210456366U (zh) 一种轮式摩擦输送系统
CN201458257U (zh) 铁路货车车体横移输送线
CN217625833U (zh) 一种双轨道输送小车
CN221970573U (zh) 一种顶升移载机
CN215325163U (zh) 一种运输轨
CN214651499U (zh) 一种硫化物流自动化运输装置
CN219791583U (zh) 一种产品自动运行转车台
CN220011171U (zh) 一种物料输送转向装置
CN222373707U (zh) 一种转向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