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24632U -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24632U CN222024632U CN202323044938.7U CN202323044938U CN222024632U CN 222024632 U CN222024632 U CN 222024632U CN 202323044938 U CN202323044938 U CN 202323044938U CN 222024632 U CN222024632 U CN 2220246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elastic
- yarns
- thermal
- h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包括织物本体,包括有弹的底网层和形成织物本体主花型的花型层,底网层包括非热熔纱线Y1、Y2、Y3和Y4,非热熔纱线Y1为非弹性纱线且走编链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2为弹性纱线且走变化衬纬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3为弹性纱线且走编链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4为弹性纱线且走衬纬结构编织;花型层由非热熔纱线Y5走变化衬纬或成圈结构编织在织物本体的表面形成,非热熔纱线Y1和Y3形成添纱结构,并且Y1和Y3根据成圈机件的运动方式及顺序在编织过程中对应每个针位都成线圈。本实用新型提升了蕾丝织物的经纬向拉伸性能,具有裁剪后不易脱散的优点,能广泛应用于内衣、束身衣、运动及休闲服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蕾丝织物,具体地说是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
背景技术
目前,蕾丝传统工艺生产的面料一般都是经向开度大,纬向开度较小(一般为30%-40%),且都会有裁剪后易脱散的缺陷。这些问题都直接使其在服装应用方面受到了很严重的限制。为了有效改善传统面料裁剪后易脱散的缺陷,蕾丝生产厂家也是不断在技术层面进行调试探索,如:
CN101426971A公报公开的花边编织物是一种运用热熔纱线编织蕾丝针织面料及其制造方法。编织操作后的花边针织物在低于链式线迹纱线的熔化温度但不低于热熔性纱线的熔化温度的温度下加热,使得热熔性纱线部分融化。熔融部分的一部分粘在链式线迹纱线上并插入纱线。结果,可以保持各个纱线的连接状态,从而防止纱线的磨损。此外,熔融粘合部分可以通过使热熔纱线断裂而形成。因此,即使构成链式线迹纹理的链式线迹纱线的一部分被分段化,也能够通过热熔性纱线的卡住部分来防止链式线迹纹理的磨损,从而磨损链式线迹纹理,超出卡住部分可以被禁止。
类似上述的还有CN 208803234 U、CN 101426971 A、CN 112368435 A涉及的面料及编织方法。
这些方案利用热熔性纱线在特定的温度下线圈在交点处会发生熔融,进而达到不脱散的目的。虽然改善了脱散问题,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缺陷,即面料整体手感偏硬,开度减小。这个新问题对于内衣设计者或穿着者来说是更加不能接受的。
通过多次的技术改进和生产调试,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所述织物本体具有经纬向拉伸性能双向皆大于80%(LTD03标准),且裁剪后不易脱散的优点,能广泛应用于内衣、束身衣、运动及休闲服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具有良好的防脱散性能,而且提升了蕾丝织物的经纬向拉伸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包括织物本体,包括有弹的底网层和形成织物本体主花型的花型层,底网层包括非热熔纱线Y1、Y2、Y3和Y4,其中非热熔纱线Y1为非弹性纱线且走编链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2为弹性纱线且走变化衬纬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3为弹性纱线且走编链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4为弹性纱线且走衬纬结构编织;花型层由非热熔纱线Y5走变化衬纬或成圈结构编织在织物本体的表面形成,非热熔纱线Y1和Y3形成添纱结构,并且该非热熔纱线Y1和Y3根据成圈机件的运动方式及顺序在编织过程中对应每个针位都成线圈。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非热熔纱线Y2在编织过程中从每一个针位穿过与非热熔纱线Y2、Y3和Y4交叉连接共同编织成线圈。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非热熔纱线Y4在编织过程中从每一个针位穿过与非热熔纱线Y1、Y2和Y3交叉连接共同编织成线圈。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非热熔纱线Y1的线密度为20D-70D,优选30D。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非热熔纱线Y2为包芯纱,该包芯纱包括芯纱氨纶和包覆层长丝,包覆层长丝线密度为20D-140D,优选40D,芯纱氨纶的线密度为10-70D,优选20D。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非热熔纱线Y2的牵伸比范围为2.0-3.6,优选3.0。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非热熔纱线Y3为氨纶,线密度为20D-70D,优选30D。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非热熔纱线Y4为氨纶,线密度为70D-560D。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非热熔纱线Y5为花纱,该花纱为单一材质纱线,或者是由至少两种不同材质和颜色构成的纱线,线密度为40D-840D。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花型层包括若干个编织成型在底网层表面的凹凸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非热熔纱线Y1、Y2、Y3和Y4的相互穿套交织,Y1、Y3在线圈处的接触面积由Y1或Y3变成了Y1+Y3,即增大了接触面积。Y3的回缩增大了Y1在线圈处承受的压力,加大了Y1各线圈间相互的摩擦力,使线圈间纱线的脱散得到避免。同时,Y1与Y3共同对织物的经向开度做贡献。Y1与Y2互相穿套构成织物的基架,Y2使底网具有提花外观并决定纬向弹性,Y2穿过Y1与Y3形成的线圈时,与Y1、Y3呈现出十字形摩擦面并产生摩擦力,Y4与Y1、Y3共同决定织物经向开度,保证面料的伸展舒适性。
通过以上编织结构,经LTD03标准检测、7.5lbf作用力下经纬向拉伸性能双向皆大于80%,且具有裁剪后不易脱散的优点,能广泛应用于内衣、束身衣、运动及休闲服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网层垫纱运动组织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花型垫纱运动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织物的物理性能曲线示意图;
附图5为纱线从拉伸状态到成品状态下长度变化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非热熔纱线Y1、Y2、Y3接触面的摩擦示意图。
附图标记:
底网层1,花型层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有涉及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包括织物本体,包括有弹的底网层1和形成织物本体主花型的花型层2,底网层1包括非热熔纱线Y1、Y2、Y3和Y4,其中非热熔纱线Y1为非弹性纱线且走编链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2为弹性纱线且走变化衬纬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3为弹性纱线且走编链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4为弹性纱线且走衬纬结构编织;花型层2由非热熔纱线Y5走变化衬纬或成圈结构编织在织物本体的表面形成,非热熔纱线Y1和Y3形成添纱结构,织物本体内对应编织过程中每一个针位所在位置都成型的线圈。以上采用五种非热熔纱线进行共同编织来形成织物本体,除了采用以上五种非热熔纱线之外,在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继续添加第六种非热熔纱线,或者第七种非热熔纱线,而对于织物本体的结构,除了底网层和花型层之外,为了更具美观性,花型层可以设置为多层次结构。花型层的具体工艺,可以灵活选择,最终形成如皇冠芽、灯笼芽,或者其他形状类型的花型,满足不同的装饰需求。
对于所有参与编织的纱线,全部采用非热熔纱线完成。非热熔纱线Y1和Y3采用为添纱结构,并根据成圈机件的运动方式及顺序在编织过程中每横列即每一个针位都成线圈,从而形成更加牢靠的连接结构,提升了不易脱散的性能。
通过以上五种非热熔纱线的相应工艺组织结构的编织,起到有效了防脱散功能,同时在经纬向的拉伸性能上也得到增加。非热熔纱线Y1、Y4和Y3沿着经向方向进行走线,而非热熔纱线Y2沿着经向方向进行走线的同时,根据工艺的设计而在纬向进行偏移形成纬向延展线。具体为:非热熔纱线Y1、Y3在线圈处的接触面积由Y1或Y3变成了Y1加上Y3的组合,由单一纱线的接触变成了两条纱线的共同接触,即增大了接触面积。作为弹性纱线的Y3的回缩增大了非热熔纱线Y1在线圈处承受的压力,加大了各线圈间相互的摩擦力,使各个线圈间纱线的脱散得到避免,也就增加了整个织物的防脱散性。同时,非热熔纱线Y1与Y3沿经向进行编织成圈,对织物本体的经向开度形成作用。Y1与Y2互相穿套构成织物的基架,Y2沿着经向方向进行走线的同时,根据工艺的设计而在纬向进行偏移形成纬向延展线,同时与经向方向的Y1进行穿套,增加连接的牢靠性,Y2使底网层具有提花外观并影响织物本体的纬向弹性,通过Y2对织物本体进行纬向的拉扯。Y2穿过Y1与Y3形成的线圈时,与Y1、Y3呈现出十字形摩擦面并产生摩擦力,而Y1和Y3之间本身也存在摩擦力,增加了阻力,进一步提升防脱散性,如图6所示。
Y4与Y1、Y3均沿着经向方向走线,因此共同决定织物经向开度,保证面料的伸展舒适性,如图5所示,由拉伸状态到松驰状态的一个过程状态,图5中左侧为拉伸状态,右侧为松驰状态。在拉伸状态下,非热熔纱线Y1处于平直状态、Y3和Y4处于拉伸状态;在松驰状态下,Y3和Y4处于回缩后的平直状态、Y1受Y3、Y4的回缩影响而处于稍微拱起的状态,Y3和Y4也因回缩而长度变短,且松驰状态下的对应的各纱线线段a1到b1的直线长度小于拉伸状态下的各纱线线段a到b的直线长度(因为拱起而长度缩短),同时松驰状态下的各纱线要比拉伸状态下对应的各纱线粗,纱线Y1和Y3因回缩变短而增粗。Y5形成织物的主花型,增加织物的外在美观感。
所述非热熔纱线Y2在编织过程中从每一个针位穿过与非热熔纱线Y2、Y3和Y4交叉连接共同编织成线圈。所述非热熔纱线Y4在编织过程中从每一个针位穿过与非热熔纱线Y1、Y2和Y3交叉连接共同编织成线圈。
另外,对于各纱线的选择上,采用以下条件具有更好的性能。
所述非热熔纱线Y1的线密度为20D-70D,优选30D。所述非热熔纱线Y2为包芯纱,该包芯纱包括芯纱氨纶和包覆层长丝,包覆层长丝线密度为20D-140D,优选40D,芯纱氨纶的线密度为10-70D,优选20D。
所述非热熔纱线Y2的牵伸比范围为2.0-3.6,优选3.0,形成更好的拉扯力,能够对非热熔纱线Y1和Y3形成更好的接触,并产生摩擦力。
所述非热熔纱线Y3为氨纶,线密度为20D-70D,优选30D。所述非热熔纱线Y4为氨纶,线密度为70D-560D。
所述非热熔纱线Y5为花纱,该花纱为单一材质纱线,或者是由至少两种不同材质和颜色构成的纱线,线密度为40D-840D。
在本申请所使用的非热熔纱线中,只有非热熔纱线Y1为非弹性纱线,其他所有的纱线均为弹性纱线,这样确保织物本体整体具有良好的弹性。其中防脱散性,依靠各条纱线之间有相互穿套交织,尤其是非热熔纱线Y2从、Y1和Y3中穿过进行连接,Y4也同时与Y1和Y3连接,因此整体形成良好的紧密性。
作为一种生产实例,如下: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编织时,采用如下方式:
1、纱线整经:
1)包芯纱和长丝的整经:
整经机机型:Karl Mayer DS21/30NC-2,消极式送纱。
整经温度:23℃整经湿度:65%
2)氨纶的整经:
整经机机型:Karl Mayer DSE-H21/30NC-2,积极式送纱。
整经温度:24℃整经湿度:78%
2、织造
机器型号:LRJ 83/1B,机号:E24
根据开发预期目标合理调整机台牵拉、纱线送经量等各项参数,确保开机顺畅。
3、纱线的选用及其穿纱
Y1:PA6 30D/68F SD FDY满穿;
Y2:PA6 40D/12F/1SD DTY单包PU 20D满穿;
Y3:PU 30D满穿;
Y4:PU 140D满穿;
Y5:PA6 140D/48F/1*2TB DTY根据花型需要穿纱;
4、生产流程
毛胚平幅水洗→195℃预定→溢流染色→160℃后整理
5、成品拉力测试
测试标准:LTD03 7.5lbf
测试条件:拉伸速度为10英寸/分钟,返回速度为20英寸/分钟夹钳宽度为3英寸,夹钳夹距为12.7厘米
测试结果:L:91%,W:95%,参考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蕾丝织物的性能在LTD03标准、7.5lbf作用力下经纬向拉伸性能双向皆大于80%,且具有裁剪后不易脱散的优点,能广泛应用于内衣、束身衣、运动及休闲服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包括织物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弹的底网层和形成织物本体主花型的花型层,底网层包括非热熔纱线Y1、Y2、Y3和Y4,其中非热熔纱线Y1为非弹性纱线且走编链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2为弹性纱线且走变化衬纬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3为弹性纱线且走编链结构编织,非热熔纱线Y4为弹性纱线且走衬纬结构编织;花型层由非热熔纱线Y5走变化衬纬或成圈结构编织在织物本体的表面形成;非热熔纱线Y1和Y3形成添纱结构,并且该非热熔纱线Y1和Y3根据成圈机件的运动方式及顺序在编织过程中对应每个针位都成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纱线Y2在编织过程中从每一个针位穿过与非热熔纱线Y2、Y3和Y4交叉连接共同编织成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纱线Y4在编织过程中从每一个针位穿过与非热熔纱线Y1、Y2和Y3交叉连接共同编织成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纱线Y1的线密度为20D-70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纱线Y2为包芯纱,该包芯纱包括芯纱氨纶和包覆层长丝,包覆层长丝线密度为20D-140D,芯纱氨纶的线密度为10-70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纱线Y2的牵伸比范围为2.0-3.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纱线Y3为氨纶,线密度为20D-70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纱线Y4为氨纶,线密度为70D-560D。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纱线Y5为花纱,该花纱为单一材质纱线,线密度为40D-840D。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花型层包括若干个编织成型在底网层表面的凹凸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44938.7U CN222024632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44938.7U CN222024632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024632U true CN222024632U (zh) | 2024-11-19 |
Family
ID=93440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044938.7U Active CN222024632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024632U (zh) |
-
2023
- 2023-11-13 CN CN202323044938.7U patent/CN2220246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214172U (ja) | 両面面ファスナー織物 | |
CN100395391C (zh) | 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 | |
TW201638413A (zh) | 包含低熔纖維之易於定型的伸縮織物 | |
JP2007529643A (ja) | 修正可能な布地構造を組み込んだ衣料品 | |
TWI669425B (zh) | 花邊編織物 | |
CN101083919A (zh) | 结合植绒材料的服饰 | |
CN112195554B (zh) | 一种超回弹坑条针织物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 |
CN105624902A (zh) | 一种防脱散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391730B (zh) | 一种具有良好通透性且不脱散的蕾丝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JP2024098068A (ja) | 編レース、及び製造方法 | |
CN113355781A (zh) | 弹性受限制的弹性线及具有此种弹性线的纺织品 | |
CN214244786U (zh) | 一种具有良好通透性且不脱散的蕾丝织物 | |
CN117626522A (zh) |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 | |
CN222024632U (zh) |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不易脱散的蕾丝织物 | |
US20220136147A1 (en) | Arbitrarily-cut lace fabric of non-hot-melt material | |
CN101831754B (zh) | 纬编毯及其生产方法 | |
CN111424365A (zh) | 一种具有柔软手感且吸湿快干的功能性蕾丝织物 | |
TWM650185U (zh) | 具有凹凸圖紋的針織物 | |
CN212505286U (zh) | 一种多变化底纹的蕾丝织物 | |
CN212895221U (zh) | 一种新型超回弹坑条针织物 | |
JP5401346B2 (ja) | 織編物とその織編物を含む衣料品 | |
CN216019224U (zh) | 一种方格弹性保暖风衣 | |
CN210394719U (zh) | 一种自由裁纬编面料 | |
CN111648021B (zh) | 一种多变化底纹的蕾丝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368435A (zh) | 蕾丝针织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