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994535U - 一种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994535U CN221994535U CN202420382637.0U CN202420382637U CN221994535U CN 221994535 U CN221994535 U CN 221994535U CN 202420382637 U CN202420382637 U CN 202420382637U CN 221994535 U CN221994535 U CN 2219945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storage
- movable
- temperature control
- storage box
- f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设备,主要解决现有储能设备中配套系统的安装方式存在维修不便的问题。该储能设备包括储能箱体及配套系统,配套系统包括温控装置、消防装置、UPS电源以及高压控制箱中的至少一个;储能箱体包括至少一个能够打开的活动箱门;配套系统设置在储能箱体的活动箱门上。储能设备在进行维修时,只需打开活动箱门,配套系统即可与活动箱门同步移动至储能箱体外,无需采用专用工具进行配套系统的移动,此时,可通过配套系统在移动前的空间进行电池或其它器件的维修,维修非常方便,提升了储能设备的维修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储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储能技术也随之发展,由于锂电池具有能量高、使用寿命长、额定电压高、具备高功率承受力、自放电率低等优点,逐渐成为储能的主流产品。随着锂电池储能设备规模应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使用也受到关注。
为保证储能设备中各电池正常工作,一般在储能设备的储能箱体内增加有相应的配套系统。例如,为尽量避免电池发生热失控,配置有温控系统;为尽量避免热失后的电池产生危害,配置有消防系统;为尽量确保电池正常工作,配置有高压控制箱(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以及UPS电源等。
上述配套系统中,由于各器件的体积较大,将其安装在储能箱体内,不便进行安装操作;同时,在后续对储能箱体内的电池或其它器件进行维修时,需采用专用的工具将配套系统从储能箱体内移动,维修不方便,降低了整个储能设备的维修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储能设备中配套系统的安装方式存在维修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设备。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设备包括储能箱体及配套系统,所述配套系统包括温控装置、消防装置、UPS电源以及高压控制箱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储能箱体包括至少一个能够打开的活动箱门;所述配套系统设置在储能箱体的活动箱门上。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箱体内的空间通过活动隔板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电池仓和设备仓,所述配套系统设置在设备仓内,所述电池仓和设备仓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活动箱门。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仓的活动箱门包括活动框架、活动柜门和承载台,所述活动框架与储能箱体铰接,能够沿储能箱体侧板打开,所述活动柜门铰接在活动框架上,能够沿活动框架打开,所述承载台连接在活动框架上,用于承载配套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框架包括矩形框架、立柱、多个横向直梁以及多个弧形梁,所述矩形框架与储能箱体铰接,所述立柱固定在承载台上,所述立柱通过多个横向直梁与矩形框架的铰接侧连接,所述立柱通过多个弧形梁与矩形框架旋转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箱体周向的侧板上均设有活动箱门。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箱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活动箱门,所述消防装置、温控装置、UPS电源均放置在活动箱门上。
进一步地,所述消防装置包括第一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与烟气汇流管连接,烟气汇流管用于将电池热失控烟气输送至第一处理装置中进行处理,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包括吸附装置和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消防装置还包括第二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内具有灭火物质,第二处理装置中的灭火物质通过消防管路输送。
进一步地,所述温控装置的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上具有阻断接头,该阻断接头能够在温控装置安装和拆卸时对温控装置中液冷介质进行封堵。
进一步地,所述阻断接头包括接头端管、调节阀和两个焊接卡盘;所述调节阀的一端通过焊接卡盘与温控装置的进液管路或出液管路连接,另一端通过焊接卡盘与接头端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将配套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储能箱体的活动箱门上,在储能设备进行维修时,只需打开该活动箱门,配套系统即可与活动箱门同步移动至储能箱体外,无需采用专用工具进行配套系统的移动,此时,可通过配套系统在移动前的空间进行电池或其它器件的维修,维修非常方便,提升了维修效率。同时,配套系统在进行安装时,可将活动箱门打开进行相应配套系统的安装,安装空间较大,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提升了安装效率。
2.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储能箱体通过隔板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电池仓和设备仓,配套系统均设置在设备仓内,该种设置可以将电池和配套系统分区放置,保持整个储能设备的美观性的同时还能够对配套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同时,上述隔板为活动隔板,该活动隔板打开后,能够通过设备仓对电池仓内的电池和器件进行安装和维修等操作,提升了储能设备的安装维修便捷性。
3.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设备仓的活动箱门采用活动框架与活动柜门均能够打开的方式,该种结构的活动箱门在设备仓内的器件维修时,只需打开活动柜门进行维修,无需将整个活动箱门打开,维修方便。
4.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活动框架采用矩形框架、立柱、多个横向直梁以及多个弧形梁的组合式结构,使得整个承载台的承重能力以及强度较好,提升整个活动箱门使用时的可靠性。同时,立柱通过多个弧形梁与活动箱门打开侧连接,弧形梁能够在活动箱门打开时,具有一定的避让作用,避免了承载台上的装置在活动箱门打开时与其它器件或储能箱体发生干涉。
5.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储能箱体周向的侧板上均设有活动箱门,该种设置使得电池仓内电池和器件的安装、拆卸以及维修非常方便,能够从多个方向同时进行相应的操作。
6.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储能箱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活动箱门,将消防装置、温控装置、UPS电源均放置在活动箱门上,相对于高压控制箱,消防装置、温控装置、UPS电源与电池仓内电池或器件的连接相对较少,提升了连接的便捷性。
7.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消防装置包括第一处理装置,第一处理装置对烟气汇流管输送的热失控烟气进行处理,避免热失控烟气在电池壳体内集聚,同时,将热失控烟气引出处理后,能够避免个别电池热失控时因热扩散而造成其它电池热失控的发生。
8.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消防装置还包括第二处理装置,第二处理装置在储能箱体存在热失控烟气或电池发生燃烧或爆炸时,阻止热失控烟气引发明火或者对已经发生明火的电池进行灭火。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配合,对整个储能设备的电池进行安全性防护,提高了整个储能设备的安全性。
9.本实用新型储能设备中,温控装置的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上具有阻断接头,温控装置的维修时,阻断接头能够阻止温控装置中液冷介质的流出,无需进行相应的排液操作,提升了维修时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中储能设备(储能箱体省略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实施例1中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消防装置与活动箱门安装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活动箱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温控装置与活动箱门安装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阻断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储能箱体,2-消防装置,3-温控装置,4-UPS电源,5-高压控制箱,11-电池仓,12-设备仓,13-活动箱门,14-活动隔板,131-活动框架,132-活动柜门,133-承载台,134-立柱,135-横向直梁,136-弧形梁,137-矩形框架,21-第一处理装置,22-第二处理装置,211-冷却装置,212-吸附装置,213-点火装置,31-进液管路,32-出液管路,33-阻断接头,331-接头端管,332-调节阀,333-焊接卡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其它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它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顶、底、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现有储能设备一般包括储能箱体和设置在储能箱体内的多个电池,多个电池串并联设置以满足充放电需求。其中,电池可为单体电池,也可为通过现有的单体圆柱电池或方壳电池串并联构成的电池模组,亦或者是采用现有的单体电池组成的大容量电池。为确保各电池能够正常工作,一般给在储能箱体内增加有相应的配套系统。例如,由于储能设备中多个电池高度聚集,在电池过充过放、过热、机械碰撞等因素影响下,容易引起电池隔膜崩溃和内部短路,从而导致热失控。此时,储能设备配置有温控系统,尽量避免电池发生热失控;针对已经发生热失控的电池,可采用消防系统进行相应的处理;为确保电池正常工作,配置有高压控制箱(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以及UPS电源等。
上述配套系统安装在储能箱体内,占用了储能箱体内的部分空间,对储能箱体内电池的组装和维修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对配套系统的安装位置进行优化,将配套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储能箱体的活动箱门上,储能设备进行电池和各器件维修时,只需打开该活动箱门,配套系统即可与活动箱门同步移动至储能箱体外,此时,可通过配套系统在移动前的安装空间进行电池或其它器件的维修,维修非常方便,提升了维修效率。同时,配套系统在进行安装时,可将活动箱门打开进行相应的安装,安装空间较大,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提升了安装效率。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设备,该储能设备包括储能箱体1以及配套系统,该储能箱体1一般采用集装箱制作,其一般为矩形箱体结构,该储能箱体1内主要用于放置多个电池以及相应的配套系统,配套系统满足多个电池使用的安全性。该配套系统一般包括温控装置3、消防装置2、UPS电源4以及高压控制箱5中的至少一个。同时,该储能箱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能够打开的活动箱门13,用于安装、拆卸、维修电池以及配套系统。为方便对储能箱体1的电池以及相应的器件进行安装和维修,本实施例将上述配套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上述能够打开的活动箱门13上,为后续储能箱体1内的各电池以及器件的维修提供一定的空间,方便进行相应的操作。
上述配套系统与电池在储能箱体1内安装时,具体可采用以下不同的安装布局方式:
第一、多个电池和配套系统设置在储能箱体连通的空间内,即对储能箱体1的空间不进行分区;此时,该储能箱体放置配套系统一侧的箱体侧板上设有能够打开的活动箱门,配套系统设置在该活动箱门上;
第二、储能箱体通过固定隔板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电池仓和设备仓,电池仓和设备仓上均具有至少一个活动箱门;配套系统设置在设备仓的活动箱门上;
第三、如图1所示,储能箱体1通过活动隔板14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电池仓11和设备仓12,电池仓11和设备仓12均具有至少一个活动箱门13;配套系统设置在设备仓12的活动箱门13上;
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三种方式为较为优选的结构,将储能箱体1通过隔板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电池仓11和设备仓12,配套系统设置在设备仓12内。该种设置可以将电池和配套系统进行分区放置,在保持整个储能设备的美观性的同时还能够对配套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同时,上述隔板为活动隔板14,该活动隔板14打开后,能够通过设备仓12对电池仓11内的各电池和器件进行安装和维修等操作,提升了储能设备的安装维修便捷性。
此外,为方便从多个方向同时进行相应的安装、拆卸以及维修等操作,可在储能箱体1四周的侧板上均设置有活动箱门13。也就是说,可以在储能箱体1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上均设置有活动箱门13。若电池仓11和设备仓12为相互独立,此时,可在电池仓11以及设备仓12的三个周向侧板上均设置活动箱门13,该种多个活动箱门13的设置在进行维修时更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由于设备仓12上的活动箱门13需放置相应的配套系统,因此,设备仓12和电池仓11上的活动箱门结构可进行不同的设计。电池仓11上的活动箱门可采用现有储能箱体上能够打开的箱门即可。设备仓12上的活动箱门13具体设计如下:设备仓12设有至少两个活动箱门13,如图4所示,活动箱门13包括活动框架131、活动柜门132和承载台133,活动框架131与储能箱体1的侧板铰接,能够沿储能箱体1的侧板旋转打开;活动柜门132与活动框架131的一侧铰接,活动柜门132能够沿活动框架131旋转打开;承载台连接在活动框架上,用于承载配套系统。设备仓12的活动箱门13采用活动框架131与活动柜门132能够分别打开的方式,该种结构在设备仓12内的器件维修时,只需打开活动柜门132进行维修,无需将整个活动箱门13打开,维修方便。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活动框架131、活动柜门132设计固定连接方式,对配套系统进行维修时,需将活动箱门13整体打开进行。
为提升整个活动箱门13的承载能力,还可以对活动箱门13进行以下优化:
第一、如图5所示,活动框架131包括矩形框架137、立柱134、多个横向直梁135以及多个弧形梁136,矩形框架137与储能箱体铰接,立柱134固定在承载台133上,同时,该立柱134通过横向直梁135与矩形框架137的铰接侧连接,立柱134通过多个弧形梁136与矩形框架137打开侧连接。承载台133通过竖向的立柱134、多个横向直梁135以及多个弧形梁136与矩形框架137进行固定连接,使得整个承载台133的承重能力以及强度较好,提升整个活动箱门13使用时的可靠性。同时,立柱134通过多个弧形梁136与活动箱门13打开侧连接,弧形梁136能够在活动箱门13打开时,具有一定的避让作用,避免了承载台133上的装置在活动箱门13打开时与其它装置或储能箱体1发生干涉。
第二、如图6所示,承载台133连接有两根竖向的立柱134,每个立柱134均通过多个横向直梁135与活动框架131连接,该种结构使得整个承载台133的承重能力以及强度较好,提升整个活动箱门13使用时的可靠性。
上述两种不同结构的活动箱门13,可根据具体的配套系统进行相应的选择。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先采用将消防装置2和温控装置3分别放置在活动箱门13上的安装方式,由于高压控制箱5与电池仓11内电池的连接线缆较多,相对于高压控制箱5,消防装置2和温控装置3与电池仓11内器件的连接相对较少,将其放置在活动箱门13上后,其与电池仓11内的管路连接比较方便。具体安装时,该设备仓12上设有两个对开的活动箱门13,温控装置3安装在其中一个活动箱门13上,消防装置2安装在另一个活动箱门13上。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UPS电源4放置在活动箱门13上,此时根据温控装置3和消防装置2占用的体积进行安装,若消防装置2的体积较小,则将UPS电源4与消防装置2放置在同一个活动箱门13上;若温控装置3的体积相对较小,则将UPS电源4与温控装置3放置在同一个活动箱门13上;若消防装置2和温控装置3的体积均相对较大,也可在设备仓12上设有三个活动箱门13,消防装置2、温控装置3以及UPS电源4分别安装在三个活动箱门13上。将消防装置2、温控装置3以及UPS电源4安装后,可将高压控制箱5放置在设备仓12的底部,此时,操作人员可在高压控制箱5的上方进行相应的操作,操作便捷性较好。
以下对消防装置2和温控装置3的具体组成进行分别描述。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消防装置2包括第一处理装置21,第一处理装置21用于与烟气汇流管连接,烟气汇流管用于将电池热失控烟气输送至第一处理装置21中进行处理,第一处理装置21包括吸附装置212和冷却装置211中的至少一种以下对吸附装置212和冷却装置211的结构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冷却装置211主要用于对热失控烟气进行冷却处理,其包括至少一个冷却罐和至少一个回流罐,每个冷却罐内设置有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可为陶瓷球、蜂窝陶瓷体、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等。当冷却罐为多个时,多个冷却罐可以串联使用或并联使用。吸附装置212主要用于对热失控烟气进行吸附处理,其包括至少一个吸附罐,当吸附罐为多个时,多个吸附罐可以串联使用或并联使用。吸附罐内部分填充或全部填充有吸附介质,吸附介质可以为液体吸附介质,也可为固体吸附介质,液体吸附介质可以为氢氧化钠溶液等,吸附介质为活性炭、石墨、氧化铝、蒙脱石、硅酸盐、磷酸盐或多孔玻璃,用于对热失控烟气进行吸附处理。上述多个吸附罐中,可以全部用于填充液体吸附介质,也可全部填充固体吸附介质,也可部分吸附罐填充液体吸附介质,部分吸附罐填充固体吸附介质。
上述冷却罐可以与吸附罐进行任意组合连接,即可以对热失控烟气冷却处理后再进行吸附处理,也可对热失控烟气进行吸附处理后再进行冷却处理,也可以对热失控烟气冷却后再进行吸附处理,随后再次进行冷却处理和吸附处理等等。以下以冷却罐为多个,其安装至所有吸附罐的进口侧为例,对其连接关系进行描述。多个冷却罐依次串联,第1个冷却罐的进口与烟气汇流管的出口连通,最后一个冷却罐的出口与第1个吸附罐的进口连通,回流罐设置在至少一个冷却罐的出口处,用于收集热失控烟气冷凝后的液态介质。
上述冷却装置211和吸附装置212具体安装时,可采用安装架进行集成在一起,便于后续安装和拆卸。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用消防装置还增加有至少一路安全装置,每路安全装置包括安全管路和安全排放部;安全管路的进口与第一处理装置21进口侧的烟气汇流管连通,出口与第一处理装置21的出口连通,或者与外部环境连通;安全排放部设置在安全管路上,且其开启压力小于电池的泄爆部的开启压力。该安全装置用于在烟气汇流管中热失控烟气压力过大产生安全隐患时,将热失控烟气从安全管路排出,以避免该热失控烟气对未发生热失控的电池产生影响,或者对烟气汇流管连接处的密封性产生影响,提升了热失控烟气处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上述安全排放部具体可采用以下结构实现:第一、采用泄爆膜或泄爆阀;泄爆膜或泄爆阀安装在安全管路上;第二、采用安全阀,安全阀能够在设定压力下打开;该安全阀可采用压力阀,压力阀能够在一定压力下自开启;该压力阀有设定的打开阈值,当烟气汇流管内的压力超过该阈值时压力阀自动开启,可靠性较高,此外,安全阀的安装也较为方便;第三、采用压力测量装置以及控制阀;压力测量装置用于监测烟气汇流管内气体的压力,在烟气汇流管内的气体压力超过阈值时打开控制阀,上述压力测量装置具体可采用压力传感器,控制阀为电磁阀,该电磁阀与压力测量装置进行信号连接,压力测量装置根据烟气汇流管中的压力控制电磁阀的开启。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温控装置3与温控管路组件组成温控系统,对电池进行温度控制。温控管路组件包括进液管路组件以及回液管路组件,液冷介质通过进液管路组件以及回液管路组件形成的循环回路对电池进行温控。其中,温控装置3对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处理,其主要包括温控机和循环泵;其中,温控机是具有加热和/或冷却功能的设备,用于对温控管路组件内的液冷介质(具体可为水、乙二醇/水、丙乙烯乙二醇/水、甲醇/水、乙醇/水、甲酸钙/水等等)进行增温或降温,例如,温控机具体为冷暖机或带压缩机的制冷机等,循环泵主要用于将温控管路组件中液冷介质进行循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温控机和循环泵为一体集成式装置。
具体连接时,温控装置3上的进液管路31和出液管路32分别与温控管路组件的进液管路组件以及回液管路组件连接,同时,温控装置3上的进液管路31和出液管路32均为具有一定长度的软管,满足温控装置3随着活动箱门13打开和关闭时,均能够与温控管路组件可靠密封的要求。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温控装置3上的进液管路31和出液管路32上具有阻断接头33,该阻断接头33包括接头端管331、调节阀332和两个焊接卡盘333;调节阀332的一端通过焊接卡盘333与温控装置3的进液管路31、出液管路32连接,另一端通过焊接卡盘333与接头端管331连接,上述调节阀332具体可采用蝶阀。
上述温控装置3的进液管路31、出液管路32分别与温控管路组件的进液管路组件、回液管路组件连接,温控装置3正常工作时,调节阀332处于常开状态,温控管路组件与温控装置3中的液冷介质处于正常流通状态。
当温控装置3需要拆卸、维修时,调节阀332关闭,阻断接头33阻断温控装置3中液冷介质的流入以及流出,此时,温控管路组件与温控装置3中的液冷介质处于断开状态,随后可直接将进液管路31、出液管路32与温控管路组件的进液管路组件、回液管路组件进行拆卸,无需进行相应的排液操作,提升了维修时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储能设备与实施例1类似,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消防装置2包括第一处理装置21和第二处理装置22,第一处理装置21与实施例1不同,第一处理装置21在吸附装置212和冷却装置211的基础上,还包括点火装置213,该点火装置213设置在吸附装置212或冷却装置211的出口端,用于对冷却或吸附处理后的热失控烟气进行点燃出处理,以避免处理后的热失控烟气发生二次爆炸。点火装置213可以采用中国专利,专利号CN220324645U、CN219453979U、CN218523576U、CN218498146U、CN218414927U等公开的结构。点火装置213可以安装至活动箱门13上,也可在安装在储能箱体1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将点火装置213安装至储能箱体1的顶部,该种安装方式便于安装,也不占用设备仓12的安装空间。具体连接时,该点火装置213与吸附装置212或冷却装置211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吸附装置212或冷却装置211与烟气汇流管之间也通过一定长度软管连接,满足第一处理装置21能够随着活动箱门13移动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处理装置22安装时,可直接设置在活动箱门13上,也可与冷却装置211、吸附装置212一起集成在安装架上,便于后续安装和拆卸。第二处理装置22内具有灭火物质,灭火物质通过消防管路进行输送,该消防管路的进口通过软管与第二处理装置22连接,出口设置在储能箱体1内。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消防管路的出口可以与电池的外壳连接,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将第二处理装置22内的灭火物质输送至电池的外壳内进行灭火,完成对热失控的电池进行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消防管路上设置至少一个灭火剂喷头,灭火剂喷头设置在储能箱体1的顶部,通过灭火剂喷头进行灭火物质的喷洒,以确保灭火物质能够覆盖至所有电池上。上述第二处理装置22内储存有一定量的灭火物质,该灭火物质具体为全氟己酮、七氟丙烷、气溶胶、水等。同时,该第二处理装置22的出口处设置有控制阀,该控制阀通过BMS启动或者通过设置在储能箱体13内的传感器启动。通过传感器启动时,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烟雾探测器中的至少二个,上述传感器对储能箱体13内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检测数据开启控制阀。当储能箱体1内的热失控烟气达到一定量时,未发生明火时,第二处理装置22内的灭火物质喷淋至储能箱体1内,阻止热失控烟气引发明火。当电池热失控发生明火时,第二处理装置22内的灭火物质喷淋至储能箱体1内对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电池进行灭火。
Claims (10)
1.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箱体及配套系统,所述配套系统包括温控装置、消防装置、UPS电源以及高压控制箱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储能箱体包括至少一个能够打开的活动箱门;
所述配套系统设置在储能箱体的活动箱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箱体内的空间通过活动隔板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电池仓和设备仓,所述配套系统设置在设备仓内,所述电池仓和设备仓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活动箱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仓的活动箱门包括活动框架、活动柜门和承载台,所述活动框架与储能箱体铰接,能够沿储能箱体侧板打开,所述活动柜门铰接在活动框架上,能够沿活动框架打开,所述承载台连接在活动框架上,用于承载配套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框架包括矩形框架、立柱、多个横向直梁以及多个弧形梁,所述矩形框架与储能箱体铰接,所述立柱固定在承载台上,所述立柱通过多个横向直梁与矩形框架的铰接侧连接,所述立柱通过多个弧形梁与矩形框架旋转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箱体周向的侧板上均设有活动箱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箱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活动箱门,所述消防装置、温控装置、UPS电源均放置在活动箱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防装置包括第一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与烟气汇流管连接,烟气汇流管用于将电池热失控烟气输送至第一处理装置中进行处理,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包括吸附装置和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防装置还包括第二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内具有灭火物质,第二处理装置中的灭火物质通过消防管路输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的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上具有阻断接头,该阻断接头能够在温控装置安装和拆卸时对温控装置中液冷介质进行封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断接头包括接头端管、调节阀和两个焊接卡盘;所述调节阀的一端通过焊接卡盘与温控装置的进液管路或出液管路连接,另一端通过焊接卡盘与接头端管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382637.0U CN221994535U (zh) | 2024-02-29 | 2024-02-29 | 一种储能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382637.0U CN221994535U (zh) | 2024-02-29 | 2024-02-29 | 一种储能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994535U true CN221994535U (zh) | 2024-11-12 |
Family
ID=93375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382637.0U Active CN221994535U (zh) | 2024-02-29 | 2024-02-29 | 一种储能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994535U (zh) |
-
2024
- 2024-02-29 CN CN202420382637.0U patent/CN22199453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220092323A (ko) | 일종 배터리 팩의 소화시스템 | |
CN109939390A (zh) | 一种基于气体灭火与机械通风散热的电化学储能站预制舱内灭火系统及方法 | |
CN110665148A (zh) | 一种储能电站用通风和水、气体消防联动控制方法 | |
WO2012015001A1 (ja) | 二次電池収納システムラック | |
CN110707260A (zh) | 储能装置 | |
CN117577996B (zh) | 电池热失控保护装置及电力储能柜 | |
CN116864895A (zh) | 一种紧凑型集装箱式电池储能系统及消防方法 | |
CN220456507U (zh) | 一种液冷消防一体化锂电池系统 | |
CN117543125A (zh) | 储能电池舱火灾预警排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18569078U (zh) | 一种储能系统 | |
CN221994535U (zh) | 一种储能设备 | |
CN116139433A (zh) | 储能集装箱消防系统和风冷消防一体化系统 | |
CN119029393A (zh) | 一种储能柜 | |
WO2024140271A1 (zh) | 热失控烟气排放装置、热失控烟气处理系统及储能设备 | |
CN219783608U (zh) | 具备消防系统的储能电池簇及储能集装箱 | |
CN216629485U (zh) | 一种储能装置 | |
CN218548510U (zh) | 具有分布式消防结构的储能系统 | |
CN222172917U (zh) | 一体化直流储能消防系统 | |
CN221995182U (zh) | 储能系统 | |
CN220070543U (zh) | 一种带有报警装置及灭火装置的锂电池舱 | |
KR102659501B1 (ko) | 교체형 화재감지모듈을 갖는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용 냉각장치 | |
CN222804970U (zh) | 一种热失控烟气处理系统 | |
CN219764351U (zh) | 一种锂电池火灾灭火系统 | |
CN217567208U (zh) | 一种电池簇防火分隔装置 | |
CN222507824U (zh) | 储能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