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992015U - 风道结构及浴霸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结构及浴霸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992015U CN221992015U CN202323143958.XU CN202323143958U CN221992015U CN 221992015 U CN221992015 U CN 221992015U CN 202323143958 U CN202323143958 U CN 202323143958U CN 221992015 U CN221992015 U CN 2219920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duct
- air
- duct
- cold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及浴霸,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进风风道,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排风风道,具有分别与进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适于盛放PTC加热元件;风扇组件,具有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风道切换组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适于控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连通状态。本实用新型将该风道结构设置在浴霸内部,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可通过两个风扇向第一风道汇聚更多的风,将第一风道内PTC加热元件更多的热量吹入室内,有效地满足用户的制热需求。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通过两个风扇向第二风道汇聚更多的风,将第二风道内更多的风吹入室内,提升换气效果,有效地满足用户的换气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浴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浴霸。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是常用的家电设备,空调一般覆盖室内客厅及卧室,无法覆盖厨卫空间。但厨卫空间同样具有空调使用需求,当厨卫空间热量较多时无法及时将热量排出,影响厨卫空间的正常使用。
以卫生间的浴霸为例,浴霸有一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工作时利用风机鼓动空气流动,冷空气从进风口进来流经PTC陶瓷加热元件,吹出去就成了暖风,热风循环流动带动室内升温。浴霸的换风风道与制热风道往往需要单独的风扇组件进行吹风,而风扇组件的功率有限,导致从制热风道排出的热量有限,或从换风风道排出的换气风量有限,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用户的制热需求及换气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目前的浴霸排出的热量有限或换气风量有限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浴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风道结构,包括:
进风风道,与外界大气相连通;
排风风道,具有分别与进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适于盛放PTC加热元件,所述第二风道为换风风道;
风扇组件,具有与第一风道相对应的第一风扇以及与第二风道相对应的第二风扇;
风道切换组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适于控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连通状态;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风道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为第一风道提供动力;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风道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为第二风道提供动力。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风道隔板隔开;所述风道隔板包括之间分体设置的第一风道隔板和第二风道隔板,所述风道切换组件位于第一风道隔板和第二风道隔板之间。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包括可转动风门和/或滑动风门;
所述可转动风门具有铰接端和活动端,所述可转动风门的铰接端铰接于第二风道隔板上;
所述滑动风门包括第一滑动风门和第二滑动风门;所述第一滑动风门滑动于第一风道上并适于控制第一风道的通断;所述第二滑动风门滑动于第二风道上并适于控制第二风道的通断。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风道被分设为冷风风道和热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适于盛放放冷组件散冷端,所述热风风道适于盛放PTC加热元件,所述第二风道适于盛放蓄冷组件散热端。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风道切换组件还具有第三位置,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互不连通。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风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冷风位置和热风位置;
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三位置且第一风门处于冷风位置时,冷风风道和第二风道分别与进风风道相连通,以使放冷组件的放冷过程和蓄冷组件的蓄冷过程同时进行;
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且第一风门处于热风位置时,热风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风道包括至少一条子风道;
所述子风道数量为二时,第二风道被划分为排气风道和蓄冷风道,所述蓄冷风道适于盛放蓄冷组件散热端;所述第二风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具有换气位置和蓄冷位置;
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二风门处于换气位置时,排气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
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二风门处于蓄冷位置时,蓄冷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进风端连通,共用同一风轮。
浴霸,包括:
壳体;
所述的风道结构,设置在壳体内;
PTC加热元件,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并适于将吹入的外界风加热为热风。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还包括:
蓄冷箱;
放冷组件,其散冷端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冷风风道内,并适于将蓄冷箱内的冷量放出;
蓄冷组件,其散热端设置在第二风道内,并适于为蓄冷箱提供冷源。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将该风道结构设置在浴霸内部,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风道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为第一风道提供动力,进而可通过两个风扇向第一风道汇聚更多的风,将第一风道内PTC加热元件更多的热量吹入室内,有效地满足用户的制热需求。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风道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为第二风道提供动力,进而可通过两个风扇向第二风道汇聚更多的风,将第二风道内更多的风吹入室内,提升换气效果,有效地满足用户的换气需求。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风道切换组件包括可转动风门,可转动风门具有铰接端和活动端,可转动风门的铰接端铰接于第二风道隔板上,可转动风门结构简单,可十分方便地实现转动功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第一风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门,第一风门具有冷风位置和热风位置。风道切换组件还具有第三位置,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三位置且第一风门处于冷风位置时,冷风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此时通入冷风风道的外界风可携带蓄冷箱内的冷量再外排至室内,实现制冷操作。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且第一风门处于热风位置时,热风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进入冷风风道的风可携带蓄冷箱内的冷量再外排至室内,实现制热操作。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第二风道为单风道或双风道。
第二风道为双风道时,第二风道被划分为排气风道和蓄冷风道,蓄冷风道适于盛放蓄冷组件散热端。第二风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风门,第二风门具有换气位置和蓄冷位置;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二风门处于换气位置时,排气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此时可进行平常的排气操作;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二风门处于蓄冷位置时,蓄冷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此时进入到蓄冷风道的外界风可对蓄冷组件的热端进行散热,进而可实现蓄冷组件为蓄冷箱提供冷量。进而在不进行蓄冷时,可将第二风道切换至换气位置,外界风不会再经过蓄冷组件换热端,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小了风阻。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浴霸,放冷组件的散冷端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冷风风道内,蓄冷组件的散热端设置在第二风道内,使得浴霸在具备制热和换气的功能的同时,还具备蓄冷和制冷的功能。
当浴霸平常蓄冷时(蓄冷时间一般较长),且不使用换气功能时,可以将可转动风门切换至第二位置,即将可转动风门向上转动,这样两个风扇的风都经过上部的第二风道的蓄冷组件散热端,风量越大,换热能力越高,因第二风道的蓄冷组件散热端与更多的风进行换热,使得蓄冷组件的制冷量增大,提高了蓄冷速度。
当使用浴霸制冷功能时,可转动风门处于中间位置,此时第一风门处于冷风位置,放冷组件工作,并且风扇组件可将外界风吹送至第二风道内,蓄冷组件可进行蓄冷操作,使得蓄冷过程和制冷过程同时进行。
当吹热风或吹常温风时,可转动风门向上转动至第一位置,此时两个风扇均为第一风道提供风量,使得第一风道通入的风量增大,或者在同样风量的情况下所需的风扇组件转速下降,噪音下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中的第二风道为单风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中的第二风道为双风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中的第一风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提供的蓄冷放冷设备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风道,2、第二风道,3、第一风扇,4、第二风扇,5、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蓄冷箱,8、蓄冷组件,81、第一换热器,82、蓄冷管路,83、压缩机,84、膨胀阀,9、放冷组件,91、第二换热器,92、散冷管路,93、通断阀,94、输送泵,101、第一风门,102、第二风门,11、PTC加热元件,12、换气口,13、排气口,14、风道隔板,141、第一风道隔板,142、第二风道隔板,143、第三风道隔板,15、可转动风门,16、第一滑动风门,17、第二滑动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该风道结构设置在厨卫电器内部,风道结构包括进风风道、排风风道、风扇组件和风道切换组件。
进风风道与外界大气相连通,适于使得外界冷气进入。
排风风道具有分别与进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第二风道2的出口端为换气口12,第一风道1的出口端为排气口13。第一风道1适于盛放PTC加热元件11,第二风道2为换风风道。
风扇组件具有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第一风扇3与第一风道1相对应,第二风扇4与第二风道2相对应。
风道切换组件设置在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之间,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适于控制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的连通状态。
上述风道结构,将该风道结构设置在浴霸内部,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风道1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一风道1提供动力,进而可通过两个风扇向第一风道汇聚更多的风,将第一风道内PTC加热元件11更多的热量吹入室内。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风道2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二风道2提供动力,进而可通过两个风扇向第二风道2汇聚更多的风,将第二风道2内更多的风吹入室内,提升换气效果。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通过风道隔板14隔开。风道隔板14包括之间分体设置的第一风道隔板141和第二风道隔板142,风道切换组件位于第一风道隔板141和第二风道隔板142之间。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风道切换组件包括可转动风门15,可转动风门15具有铰接端和活动端,可转动风门15的铰接端铰接于第二风道隔板142上。可转动风门15处于第一位置时,可转动风门15的活动端与第二风道2的顶壁相接触,此时第二风道2处于闭合状态。可转动风门15处于第二位置时,可转动风门15的活动端与第一风道1的底壁相接触,此时第一风道1处于闭合状态。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分别由下至上横向布置,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的进气端设置有竖向风道,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竖向风道内。并且竖向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由同一电机驱动或由不同的电机分别驱动。当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由同一电机驱动时,一个电机的驱动轴分别与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转轴相连接,使得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步旋转。当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由不同的电机分别驱动,电机可分为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6,其中第一电机5与第一风扇3的转轴相连接,第二电机6与第二风扇4的转轴相连接,此时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可同步转动,也可异步转动。
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外径相同或不同。因风扇组件的外径不同时,风扇组件所能够达到的吹风效果不同,本实施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外径进行选择。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进一步对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运用至浴霸上时,能够使得浴霸在具备制热和换气功能的同时,还具备制冷功能。
第一风道1被分设为冷风风道和热风风道。冷风风道适于盛放放冷组件散冷端,热风风道适于盛放PTC加热元件11。进而本实施例可同时在第一风道内盛放PTC加热元件11和放冷组件,当第一风扇运行时,外界风可分别进入至冷风风道和热风风道,进入冷风风道的风可携带蓄冷箱内的冷量再外排至室内,进入热风风道的风可携带PTC加热元件11的热量再外排至室内。
作为一种进一步改进的实施方式,风道切换组件还具有第三位置。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三位置时,即可转动风门15位于水平状态,此时可转动风门15封堵在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之间,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互不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改进的实施方式,第一风道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门101,第一风门101具有冷风位置和热风位置。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三位置且第一风门101处于冷风位置时,冷风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此时通入冷风风道的外界风可携带放冷组件三冷端释放的冷量再外排至室内,实现制冷操作。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且第一风门101处于热风位置时,热风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进入热风风道的风可携带PTC加热元件11的热量再外排至室内,实现制热操作。
作为一种进一步改进的实施方式,第二风道2为单风道。第二风道2为单风道时,可在第二风道2内部盛放蓄冷组件散热端,但是蓄冷组件会对通入的风产生一定的阻力。
作为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还可将第二风道2设置为双风道。第二风道2为双风道时,第二风道2被划分为排气风道和蓄冷风道,蓄冷风道适于盛放蓄冷组件散热端。第二风道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风门102,第二风门具有换气位置和蓄冷位置;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二风门处于换气位置时,排气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此时可进行平常的排气操作;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二风门处于蓄冷位置时,蓄冷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此时进入到蓄冷风道的外界风可对蓄冷组件的热端进行散热,进而可实现蓄冷组件为蓄冷箱提供冷量。进而在不进行蓄冷时,可将第二风道切换至换气位置,外界风不会再经过蓄冷组件换热端,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小了风阻。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风道切换组件包括滑动风门。
滑动风门包括第一滑动风门16和第二滑动风门17。第一滑动风门16滑动于第一风道1上并适于控制第一风道1的通断,更为具体地,第一滑动风门16与第一风道1的侧壁相垂直或相倾斜,第一滑动风门16从第一风道1的侧壁滑动穿过。第二滑动风门17滑动于第二风道2上并适于控制第二风道2的通断,更为具体地,第二滑动风门17与第二风道2的侧壁相垂直或相倾斜,第二滑动风门17从第二风道2的侧壁滑动穿过。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风门16的端部对应第二风道隔板142,第二滑动风门17的端部对应第二风道隔板142。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风门16和第二滑动风门17的运行过程为:第一滑动风门16滑动至对第一风道1进行封堵的状态时,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二风道2提供动力。第二滑动风门17滑动至对第二风道2进行封堵的状态时,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一风道1提供动力。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风道切换组件包括滑动风门和可转动风门15。
本实施例的风道隔板14包括之间分体设置的第一风道隔板141、第二风道隔板142和第三风道隔板143。本实施例中的可转动风门15铰接于第三风道隔板143上。
本实施例通过可转动风门15和滑动风门的共同作用,对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的风量进行控制。即第一滑动风门16滑动至对第一风道1进行封堵的状态,且可转动风门15的活动端与第一风道1的底壁相接触时,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二风道2提供动力。第二滑动风门17滑动至对第二风道2进行封堵的状态,且可转动风门15的活动端与第二风道2的顶壁相接触时,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一风道1提供动力。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浴霸,包括壳体、风道结构和PTC加热元件11。
本实施例中的浴霸具备制热和换气的功能,当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风道1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一风道1提供动力,进而可通过两个风扇吹出的风汇聚至第一风道1,将第一风道1内PTC加热元件11的热量吹入室内。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风道2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二风道2提供动力,进而可通过两个风扇吹出的风汇聚至第二风道2,将第二风道2内的风吹入室内。
实施例6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浴霸,包括壳体、风道结构、蓄冷放冷设备和PTC加热元件11,蓄冷放冷设备包括蓄冷箱7、放冷组件9和蓄冷组件8。
本实施例中的浴霸在具备制热和换气的功能的同时,还具备蓄冷和制冷的功能。
放冷组件9的散冷端设置在第一风道1内,并适于将蓄冷箱内的冷量放出。放冷组件9包括第二换热器91、散冷管路92、通断阀93和输送泵94。第二换热器91具有换热通道和换热片,换热通道内具有换热介质。散冷管路92与换热通道相连通并形成循环管路,散冷管路92与蓄冷箱内的蓄冷介质进行热交换。通断阀93设置在散冷管路92上,适于控制散冷管路92的通断。输送泵94设置在散冷管路92上,适于将换热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泵送至蓄冷箱处并与蓄冷箱内的蓄冷介质进行热交换。
蓄冷组件8的散热端设置在第二风道2内,并适于为蓄冷箱提供冷源。蓄冷组件8包括第一换热器81、蓄冷管路82、压缩机83和膨胀阀84。第一换热器81具有换热通道和换热片,换热通道内具有换热介质。蓄冷管路82与换热通道相连通并形成循环管路,蓄冷管路82与蓄冷箱内的蓄冷介质进行热交换。膨胀阀84设置在蓄冷管路82上,适于控制蓄冷管路82的通断。压缩机83设置在蓄冷管路82上。
本实施例蓄冷组件8的换热端为第一换热器81,放冷组件9的换热端为第二换热器91,更为具体地,第一换热器81设置在第二风道2内,第二换热器91设置在第一风道1内。当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运行时,可同时对第一换热器81和第一换热器81进行吹送,进而在放冷组件放冷时,向第二风道2吹送的外界风能够降低蓄冷组件散热端的温度,此时可启动蓄冷组件,使得蓄冷组件和放冷组件同时运行,蓄冷箱内的冷量排放后,可由蓄冷组件将新的冷量输入至蓄冷箱,从而可以显著提高蓄冷箱的待机时间。
风道结构采实施例2中的风道结构,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1被分设为冷风风道和热风风道。
放冷组件9的散冷端设置在第一风道1的冷风风道内,并适于将蓄冷箱内的冷量放出。放冷组件9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3中的放冷组件的具体结构相同。
蓄冷组件8设置在第二风道2内,并适于为蓄冷箱提供冷源。蓄冷组件8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3中的蓄冷组件的具体结构相同。
PTC加热元件11设置在第一风道1的热风风道内,并适于将吹入的外界风加热为热风,即实现本设备的加热功能。
而当卫生间内的温度较高时,蓄冷放冷设备运行,此时的浴霸处于放冷的状态,将冷气外排至卫生间,有效地降低了卫生间的温度。并且本实施例在安装蓄冷放冷设备时,无需在厨房、卫生间的墙上预留孔位,安装成本大大降低。在家电设备中独立开设风道,与家电的运行互不影响。
本实施例中的浴霸的运行过程如下:
当浴霸平常蓄冷时(蓄冷时间一般较长),且不使用换气功能时,可以将可转动风门切换至第二位置,即将可转动风门向上转动,这样两个风扇的风都经过上部的第二风道2的蓄冷组件散热端,风量越大,换热能力越高,因第二风道2的蓄冷组件散热端与更多的风进行换热,使得蓄冷组件的制冷量增大,提高了蓄冷速度。
当使用浴霸制冷功能时,可转动风门处于中间位置,此时第一风门101处于冷风位置,放冷组件工作,并且风扇组件可将外界风吹送至第二风道2内,蓄冷组件可进行蓄冷操作,使得蓄冷过程和制冷过程同时进行。
当吹热风或吹常温风时,可转动风门向上转动至第一位置,此时两个风扇均为第一风道提供风量,使得第一风道通入的风量增大,或者在同样风量的情况下所需的风扇组件转速下降,噪音下降。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风道,与外界大气相连通;
排风风道,具有分别与进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所述第一风道(1)适于盛放PTC加热元件(11),所述第二风道(2)为换风风道;
风扇组件,具有与第一风道(1)相对应的第一风扇(3)以及与第二风道(2)相对应的第二风扇(4);
风道切换组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适于控制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的连通状态;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风道(1)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一风道(1)提供动力;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风道(2)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同时为第二风道(2)提供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通过风道隔板(14)隔开;所述风道隔板(14)包括之间分体设置的第一风道隔板(141)和第二风道隔板(142),所述风道切换组件位于第一风道隔板(141)和第二风道隔板(14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包括可转动风门(15)和/或滑动风门;
所述可转动风门(15)具有铰接端和活动端,所述可转动风门(15)的铰接端铰接于第二风道隔板(142)上;
所述滑动风门包括第一滑动风门(16)和第二滑动风门(17);所述第一滑动风门(16)滑动于第一风道(1)上并适于控制第一风道(1)的通断;所述第二滑动风门(17)滑动于第二风道(2)上并适于控制第二风道(2)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被分设为冷风风道和热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适于盛放放冷组件散冷端,所述热风风道适于盛放PTC加热元件(11),所述第二风道(2)适于盛放蓄冷组件散热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组件还具有第三位置,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互不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门(101),所述第一风门(101)具有冷风位置和热风位置;
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三位置且第一风门(101)处于冷风位置时,冷风风道和第二风道(2)分别与进风风道相连通,以使放冷组件的放冷过程和蓄冷组件的蓄冷过程同时进行;
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且第一风门(101)处于热风位置时,热风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2)包括至少一条子风道;
所述子风道数量为二时,第二风道(2)被划分为排气风道和蓄冷风道,所述蓄冷风道适于盛放蓄冷组件散热端;所述第二风道(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风门(102),所述第二风门具有换气位置和蓄冷位置;
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二风门处于换气位置时,排气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
所述风道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二风门处于蓄冷位置时,蓄冷风道与进风风道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进风端连通,共用同一风轮。
9.浴霸,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设置在壳体内;
PTC加热元件(11),设置在第一风道(1)内,并适于将吹入的外界风加热为热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浴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蓄冷箱;
放冷组件(9),其散冷端设置在第一风道(1)的冷风风道内,并适于将蓄冷箱内的冷量放出;
蓄冷组件(8),其散热端设置在第二风道(2)内,并适于为蓄冷箱提供冷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43958.XU CN221992015U (zh) | 2023-11-21 | 2023-11-21 | 风道结构及浴霸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43958.XU CN221992015U (zh) | 2023-11-21 | 2023-11-21 | 风道结构及浴霸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992015U true CN221992015U (zh) | 2024-11-12 |
Family
ID=93366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143958.XU Active CN221992015U (zh) | 2023-11-21 | 2023-11-21 | 风道结构及浴霸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992015U (zh) |
-
2023
- 2023-11-21 CN CN202323143958.XU patent/CN2219920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78550B (zh) | 汽车空调器和新能源汽车 | |
CN210638189U (zh) |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 |
CN21500190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24459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2628897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245679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21992015U (zh) | 风道结构及浴霸 | |
CN21893648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8721849U (zh) | 室内机结构、空调器 | |
CN217357164U (zh) | 空调机组 | |
CN111594923A (zh) |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 |
CN208487688U (zh) |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 |
CN214791852U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CN221992016U (zh) | 风道结构、蓄冷放冷设备及制冷制热设备 | |
CN113654217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214198997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5570832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5175495U (zh) | 吊顶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215260433U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CN115379742A (zh) | 户外一体化能源柜 | |
CN215260434U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CN115548550A (zh) | 户外一体化能源柜 | |
CN120062802A (zh) | 风道结构、蓄冷放冷设备及制冷制热设备 | |
CN216346968U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CN222417728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