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962028U - 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962028U CN221962028U CN202323520195.6U CN202323520195U CN221962028U CN 221962028 U CN221962028 U CN 221962028U CN 202323520195 U CN202323520195 U CN 202323520195U CN 221962028 U CN221962028 U CN 2219620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board
- cavity
- main
- sub
- gr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继电器更换十分方便,包括壳体及其盖板与固定安装在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光伏组件的输入端与连接电网的输出端,电路板中设置包括逆变电路、继电器、采样电路、控制电路;电路板包括被分开布置的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逆变电路与控制电路布置在主电路板上,继电器与采样电路布置在副电路板上;壳体开设相互隔开的主容腔与副容腔,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固定安装在主容腔与副容腔内,盖板包括主盖板与副盖板,主盖板与副盖板分别盖装在主容腔与副容腔上面;遇到继电器损坏需要更换时,只要打开副盖板露出副容腔,能很方便地连同副电路板一起更换继电器,而不影响主电路板及其他部件的继续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领技术领域中的光伏逆变器制作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一般包括逆变电路、采样电路、控制电路、继电器和直流辅源,直流辅源用于向控制电路供电。继电器用于在电网异常时断开光伏电源和电网的电气连接,即通过控制继电器的闭合和断开来实现并网逆变器与电网的连接和断开。现有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中逆变电路、采样电路、控制电路、继电器和直流辅源一般均是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其中,继电器一般被置于并网逆变器的交流侧。然而,继电器是一个机械接触式开关件,其使用寿命大大短于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的其他器件的整体使用寿命,当继电器损坏时将导致光伏并网逆变器不能正常使用,就需要及时更换继电器。通常,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的其他器件的整体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在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使用过程中需要多次更换继电器。由于现有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中逆变器电路、控制电路、继电器和直流辅源一般均是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而且为了防潮防尘,通常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机体整个容腔内充满组装完成后从灌注孔灌注后固化状态的有机硅导热封胶,使得在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要使用过程中更换继电器十分不方便,整个容腔内固化状态的有机硅导热封胶也需要清除并重新灌注固化。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继电器更换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包括壳体及其盖板与固定安装在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外侧设置适于连接光伏组件的输入端与适于连接电网的输出端,所述电路板中设置的相互电连接的功能电路,包括被配置为从一个或多个所述光伏组件接收直流电并将输入的直流电转换为输出的交流电的逆变电路,被设置于所述逆变电路与所述输出端之间,用以控制所述逆变电路与所述电网接通或断开的继电器,被配置为用以采集所述电网参数的采样电路,与所述采样电路相连用于根据电网参数的变化控制所述继电器接通或断开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被分开布置的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所述逆变电路与控制电路布置在主电路板上,所述继电器与采样电路布置在副电路板上;所述壳体开设相互隔开的主容腔与副容腔,所述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固定安装在主容腔与副容腔内,所述盖板包括主盖板与副盖板,主盖板与副盖板分别盖装在主容腔与副容腔上面。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壳体背面及周边设置散热筋片;所述壳体的主面开设主容腔,所述壳体四角的其中一角处开设副容腔,主容腔与副容腔之间设置隔离墙,所述隔离墙中开设电连接通道,至少一电缆贯穿所述电连接通道以连接所述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
所述副容腔呈矩形,所述主容腔呈所述副容腔所在处有缺失的不规则矩形。
所述主容腔底面每条边的靠边处至少设置1个向上凸起的加强柱,所述副容腔底面4个角处各自设置1个向上凸起的加强柱,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分别搁置在所述加强柱上面,每个加强柱开设螺纹孔,所述主电路板的周边的对应位置开设连接孔,所述副电路板的4个角处的对应位置各自开设连接孔,并配置螺钉连接,螺钉穿过主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的连接孔拧入螺纹孔,将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分别固定安装在主容腔与副容腔内。
所述主电路板包括PCB基板与布置在PCB基板上的器件,所述器件包括通电工作时会发热的发热件,包括布置在电路板正面的所述发热件与布置在电路板背面的所述发热件,壳体内底壁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多块凸台,各块凸台具有与对应发热件相应的形状与高度,壳体的外壁设置有散热筋片;布置在电路板背面的各发热件分别直接与所述壳体内底壁上的各对应凸台相贴合;所述PCB基板在正面布置有发热件的所在处开设掏空缺口,布置在电路板正面的各发热件与经过掏空缺口穿过所述PCB基板的各对应凸台相贴合。
所述主电路板的发热件与所述壳体内底壁上的凸台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垫片;所述主电路板的发热件与所述壳体内底壁上的凸台之间加注有导热硅脂。
所述主容腔、副容腔的四周设置边框,每侧边框至少设置1个螺纹孔,所述主盖板与副盖板靠边的相应位置开设连接孔,并配置螺钉连接。
所述壳体在其螺纹孔所在的边框下面设置加强块,并沿所述加强块向下开设所述螺纹孔。
所述主容腔、副容腔的四周设置边框,边框沿其内侧环周开设凹槽,凹槽中嵌入密封条。
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侧边框加设延伸板,延伸板开设矩形缺口形成拎手,延伸板开设用于将所述微型光伏逆变器挂装或固定在光伏板架子或其它物件上的折弯挂槽。
所述主盖板与副盖板各自开设有用于向下灌注有机硅导热封胶的灌注孔,所述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的主容腔与副容腔内充满组装完成后从各自的灌注孔灌注后固化状态的有机硅导热封胶。
本实用新型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电路板包括被分开布置的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所述逆变电路与控制电路布置在主电路板上,所述继电器与采样电路布置在副电路板上;壳体开设相互隔开的主容腔与副容腔,所述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固定安装在主容腔与副容腔内,所述盖板包括主盖板与副盖板,主盖板与副盖板分别盖装在主容腔与副容腔上面。这样,在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继电器损坏需要更换时,由于采样电路通常价值低廉,只要打开副盖板露出副容腔,就能很方便地连同副电路板一起更换继电器,而不影响主电路板及其他部件的继续使用。如果主容腔与副容腔内都充满组装完成后从各自的灌注孔灌注后固化状态的有机硅导热封胶,就只要处理副容腔的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盖板分离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4为壳体立体示意图。
图5为主电路板正面示意图。
图6为主电路板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7为主电路板的PCB基板立体示意图。
图8为副电路板立体示意图。
图9为分离状态的主盖板与副盖板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号:1.壳体;2.盖板;3.电路板;4.输入端;5.输出端;6.继电器;7.主电路板;8.副电路板;9.主容腔;10.副容腔;11.散热筋片;12.隔离墙;13.电连接通道;14.加强柱;15.螺纹孔;16.连接孔;17.螺钉;18.加强块;19.边框;20.凹槽;21.延伸板;22.折弯挂槽;23.灌注孔;24.主盖板;25.副盖板;26.矩形缺口;27.发热件;28.凸台;29.掏空缺口;30.PCB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图1至图9所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如图1、图2、图3及图10所示,包括壳体1及其盖板2与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的电路板3,壳体1外侧设置适于连接光伏组件的输入端4与适于连接电网的输出端5。电路板3中设置的相互电连接的功能电路,包括被配置为从一个或多个光伏组件接收直流电并将输入的直流电转换为输出的交流电的逆变电路,被设置于逆变电路与输出端5之间,用以控制逆变电路与电网接通或断开的继电器6,被配置为用以采集电网参数的采样电路,与采样电路相连用于根据电网参数的变化控制继电器6接通或断开的控制电路;电路板3包括被分开布置的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逆变电路与控制电路布置在主电路板7上,继电器6与采样电路布置在副电路板8上。壳体1开设相互隔开的主容腔9与副容腔10,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固定安装在主容腔9与副容腔10内,盖板2包括主盖板24与副盖板25,主盖板24与副盖板25分别盖装在主容腔9与副容腔10上面。
如图2所示,壳体1背面及周边设置散热筋片11。如图3、图4所示,壳体1的主面开设主容腔9,壳体1四角的其中一角处开设副容腔10,主容腔9与副容腔10之间设置隔离墙12,隔离墙12中开设电连接通道13,至少一电缆贯穿电连接通道13以连接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副容腔10呈矩形,主容腔9呈副容腔10所在处有缺失的不规则矩形。
如图4所示,主容腔9底面每条边的靠边处至少设置1个向上凸起的加强柱14,副容腔10底面4个角处各自设置1个向上凸起的加强柱14,每个加强柱14开设螺纹孔15。如图3所示,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分别搁置在主容腔9与副容腔10的底面加强柱14上面。如图5、图6及图8所示,主电路板7的周边的对应位置开设连接孔16,副电路板8的4个角处的对应位置各自开设连接孔16,并配置螺钉17连接,螺钉17穿过主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的连接孔16拧入螺纹孔15,将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分别固定安装在主容腔9与副容腔10内。
如图5、图6、图7所示,主电路板7包括PCB基板30与布置在PCB基板30上的器件,器件包括通电工作时会发热的发热件27,包括布置在电路板3正面的发热件27与布置在电路板3背面的发热件27。如图4所示,壳体1内底壁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多块凸台28,各块凸台28具有与对应发热件27相应的形状与高度,壳体1的外壁设置有散热筋片11。布置在电路板3背面的各发热件27分别直接与壳体1内底壁上的各对应凸台28相贴合。如图7所示,PCB基板30在正面布置有发热件27的所在处开设掏空缺口29,布置在电路板3正面的各发热件27与经过掏空缺口29穿过PCB基板30的各对应凸台28相贴合。组装时,在主电路板7的发热件27与壳体1内底壁上的凸台28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垫片;主电路板7的发热件27与壳体1内底壁上的凸台28之间加注有导热硅脂。
如图4所示,主容腔9、副容腔10的四周设置边框19,每侧边框19至少设置1个螺纹孔15,主盖板24与副盖板25靠边的相应位置开设连接孔16,并配置螺钉17连接。如图2所示,壳体1在其螺纹孔15所在的边框19下面设置加强块18,并沿加强块18向下开设螺纹孔15,如图4所示。
如图1至图4所示,主容腔9、副容腔10的四周设置边框19,边框19沿其内侧环周开设凹槽20,凹槽20中嵌入密封条。壳体1的其中一侧边框19加设延伸板21,延伸板21开设矩形缺口26形成拎手,延伸板21开设用于将微型光伏逆变器挂装或固定在光伏板架子或其它物件上的折弯挂槽22。
如图1或图3或图9所示,主盖板24与副盖板25各自开设有用于向下灌注有机硅导热封胶的灌注孔23,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的主容腔9与副容腔10内充满组装完成后从各自的灌注孔23灌注后固化状态的有机硅导热封胶。
Claims (10)
1.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包括壳体(1)及其盖板(2)与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的电路板(3),所述壳体(1)外侧设置适于连接光伏组件的输入端(4)与适于连接电网的输出端(5),所述电路板(3)中设置的相互电连接的功能电路,包括被配置为从一个或多个所述光伏组件接收直流电并将输入的直流电转换为输出的交流电的逆变电路,被设置于所述逆变电路与所述输出端(5)之间,用以控制所述逆变电路与所述电网接通或断开的继电器(6),被配置为用以采集所述电网参数的采样电路,与所述采样电路相连用于根据电网参数的变化控制所述继电器(6)接通或断开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3)包括被分开布置的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所述逆变电路与控制电路布置在主电路板(7)上,所述继电器(6)与采样电路布置在副电路板(8)上;所述壳体(1)开设相互隔开的主容腔(9)与副容腔(10),所述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固定安装在主容腔(9)与副容腔(10)内,所述盖板(2)包括主盖板(24)与副盖板(25),主盖板(24)与副盖板(25)分别盖装在主容腔(9)与副容腔(10)上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背面及周边设置散热筋片(11);所述壳体(1)的主面开设主容腔(9),所述壳体(1)四角的其中一角处开设副容腔(10),主容腔(9)与副容腔(10)之间设置隔离墙(12),所述隔离墙(12)中开设电连接通道(13),至少一电缆贯穿所述电连接通道(13)以连接所述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容腔(10)呈矩形,所述主容腔(9)呈所述副容腔(10)所在处有缺失的不规则矩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腔(9)底面每条边的靠边处至少设置1个向上凸起的加强柱(14),所述副容腔(10)底面4个角处各自设置1个向上凸起的加强柱(14),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分别搁置在主容腔(9)与副容腔(10)的底面加强柱(14)上面,每个加强柱(14)开设螺纹孔(15),所述主电路板(7)的周边的对应位置开设连接孔(16),所述副电路板(8)的4个角处的对应位置各自开设连接孔(16),并配置螺钉(17)连接,螺钉(17)穿过主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的连接孔(16)拧入螺纹孔(15),将主电路板(7)与副电路板(8)分别固定安装在主容腔(9)与副容腔(10)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板(7)包括PCB基板(30)与布置在PCB基板(30)上的器件,所述器件包括通电工作时会发热的发热件(27),包括布置在电路板(3)正面的所述发热件(27)与布置在电路板(3)背面的所述发热件(27),壳体(1)内底壁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多块凸台(28),各块凸台(28)具有与对应发热件(27)相应的形状与高度,壳体(1)的外壁设置有散热筋片(11);布置在电路板(3)背面的各发热件(27)分别直接与所述壳体(1)内底壁上的各对应凸台(28)相贴合;所述PCB基板(30)在正面布置有发热件(27)的所在处开设掏空缺口(29),布置在电路板(3)正面的各发热件(27)与经过掏空缺口(29)穿过所述PCB基板(30)的各对应凸台(28)相贴合。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腔(9)、副容腔(10)的四周设置边框(19),每侧边框(19)至少设置1个螺纹孔(15),所述主盖板(24)与副盖板(25)靠边的相应位置开设连接孔(16),并配置螺钉(17)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在其螺纹孔(15)所在的边框(19)下面设置加强块(18),并沿所述加强块(18)向下开设所述螺纹孔(15)。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腔(9)、副容腔(10)的四周设置边框(19),边框(19)沿其内侧环周开设凹槽(20),凹槽(20)中嵌入密封条。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其中一侧边框(19)加设延伸板(21),延伸板(21)开设矩形缺口(26)形成拎手,延伸板(21)开设用于将所述微型光伏逆变器挂装或固定在光伏板架子或其它物件上的折弯挂槽(22)。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盖板(24)与副盖板(25)各自开设有用于向下灌注有机硅导热封胶的灌注孔(23),所述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的主容腔(9)与副容腔(10)内充满组装完成后从各自的灌注孔(23)灌注后固化状态的有机硅导热封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520195.6U CN221962028U (zh) | 2023-12-22 | 2023-12-22 | 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520195.6U CN221962028U (zh) | 2023-12-22 | 2023-12-22 | 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962028U true CN221962028U (zh) | 2024-11-05 |
Family
ID=93281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520195.6U Active CN221962028U (zh) | 2023-12-22 | 2023-12-22 | 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962028U (zh) |
-
2023
- 2023-12-22 CN CN202323520195.6U patent/CN2219620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22429A (zh) | 电隔离的散热接线盒 | |
CN104953855A (zh) | 电力转换装置 | |
CN209731807U (zh) | 一种智能面板 | |
CN221962028U (zh) | 一种并网微型光伏逆变器 | |
JP2000173376A (ja) | 太陽電池開閉器 | |
CN212966882U (zh) | 一种底壳、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箱体 | |
TWM557486U (zh) | 可拆卸的分體式太陽能功率優化接線盒組 | |
CN216253697U (zh) | 一种具有远传功能的通信用控制柜 | |
CN214898257U (zh) | 一种继电保护网络化用散热装置 | |
CN211858746U (zh) | 一种通信后备电源电池pack | |
CN114883828A (zh) | 一种模块化可扩容扩功率储能电源 | |
CN208299676U (zh) | 一种紧凑型变频器 | |
CN214338264U (zh) | 光伏配电网用有源滤波装置 | |
CN221900597U (zh) | 太阳能和市电互补控制器 | |
CN212367109U (zh) | 开关电源 | |
CN222028951U (zh) | 智能电容器的壳体 | |
JP6292528B2 (ja) |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 |
CN216356430U (zh) | Dcdc变换模块 | |
CN214631699U (zh) | 装配壳、锅具和烹饪器具 | |
CN220673609U (zh) | 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和暖通系统 | |
CN210722635U (zh) | 一种便于接线的防水变压器 | |
CN216244166U (zh) | 一种高效散热且便于组装的led驱动电源 | |
CN213094065U (zh) | 一种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 |
CN220988696U (zh) | 清洁基站 | |
CN221975511U (zh) | 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漏水检测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