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928501U -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928501U
CN221928501U CN202420428137.6U CN202420428137U CN221928501U CN 221928501 U CN221928501 U CN 221928501U CN 202420428137 U CN202420428137 U CN 202420428137U CN 221928501 U CN221928501 U CN 2219285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current collecting
energy storage
electrode assembly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4281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亚静
肖和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4281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9285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9285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9285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极柱组件、第二极柱组件和端盖组件,正极极柱装于第一集流盘一侧并与第一集流盘导通;电极组件卷绕于导通柱,第二集流盘和第一集流盘分别层设于电极组件的相对两端;正极极柱穿设于端盖本体,第一集流盘位于端盖本体与电极组件之间,第一集流盘与正极极耳连接导通;第二集流盘位于电极组件与壳体之间,第二集流盘连接并导通负极极耳和导通柱的一端,负极极柱设于端盖本体并与导通柱的另一端连接导通,正极极柱与负极极柱相邻设置;第二集流盘为铜制成第二集流盘,导通柱为铜制成导通柱,负极极柱为铜制成或铜铝复合制成负极极柱。本申请可以降低储能装置的成组成本。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能量密度、可靠性以及成本有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圆柱电池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分别位于圆柱电池的相对两端。为了使多个电池单体组装成电池模组,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连接需要通过较长的转接线束,导致电池单体的成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可以使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位于储能装置的同一端,缩短相邻两个储能装置之间的转接线束,进而降低储能装置的成组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极柱组件、第二极柱组件和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端盖本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电极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电极组件沿高度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正极极耳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负极极耳位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盘和正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装于所述第一集流盘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盘导通;
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包括导通柱、负极极柱和第二集流盘;
所述电极组件卷绕于所述导通柱,沿着所述储能装置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集流盘、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盘和所述端盖组件依次装设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端盖本体封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集流盘设于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端且与所述负极极耳导通,所述第一集流盘设于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端且与所述正极极耳导通;
所述正极极柱穿设于所述端盖本体,所述第一集流盘位于所述端盖本体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
所述第二集流盘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集流盘连接并导通所述负极极耳和所述导通柱的一端;
所述负极极柱设于所述端盖本体且与所述端盖本体绝缘设置,所述负极极柱与所述导通柱的另一端连接导通,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相邻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集流盘为铜制成第二集流盘,所述导通柱为铜制成导通柱,所述负极极柱为铜制成或铜铝复合制成负极极柱。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铝制壳体,所述端盖本体为光铝片,所述第一集流盘为铝制第一集流盘,所述正极极柱为铝制正极极柱。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盖本体设有负极极柱通孔,所述第一集流盘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塑胶件和第二塑胶件,所述第一塑胶件包括第一本体和凸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本体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延伸部围绕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塑胶件包括第二本体和凸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本体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延伸部围绕所述第三通孔;
所述负极极柱包括极柱本体和极柱凸起,所述极柱凸起凸设于所述极柱本体,所述负极极柱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极柱本体和所述极柱凸起;
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塑胶件和所述第二塑胶件分别设于所述端盖本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本体层叠于所述端盖本体,所述第一延伸部穿设于所述负极极柱通孔,所述第二本体设于所述端盖本体和所述第一集流盘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极柱本体压接于所述第一本体背向所述端盖本体的表面,所述极柱凸起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极柱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本体;
所述导通柱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一端的极柱底座,所述极柱底座与所述第二集流盘连接并导通,沿所述储能装置高度方向,所述本体背向所述极柱底座的一端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集流盘包括第一盘体和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盘体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由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凸出形成,且每个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盘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绕所述第一集流盘的轴线间隔设置;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组件本体,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第一集流盘层设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电极组件本体,多个所述第一凸起抵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集流盘还包括多个第二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凸出形成,且绕所述第一集流盘的轴线间隔设置;
所述端盖本体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负极极柱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
所述第一集流盘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背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面,多个所述第二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端盖组件圆周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形成第一过渡区域;
所述第一集流盘还包括焊接凸起和支撑凸起,所述焊接凸起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凸出形成,所述支撑凸起由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凸出形成,所述焊接凸起和所述支撑凸起位于同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区域内;
所述焊接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沿所述第一集流盘径向方向,所述支撑凸起位于所述焊接凸起背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
所述焊接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支撑凸起抵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盘体还具有第一周侧面,所述第一周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盘体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凹设于所述第一周侧面,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导向槽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和多个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导向槽用于在所述储能装置组装时与所述储能装置的承载治具装配导向。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盘体还设有多个第一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一透气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多个所述第一透气孔分布于多个所述第一过渡区域,多个所述第一过渡区域中的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区域设有第一抓取区域,设有所述第一抓取区域的所述第一过渡区域中的数个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一抓取区域间隔设置。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集流盘包括第二盘体和多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二盘体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多个所述第三凸起由所述第四表面向所述第三表面凸出形成,每个所述第三凸起沿所述第二集流盘的径向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三凸起围绕所述第二盘体的轴线间隔设置;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组件本体,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第二集流盘层设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电极组件本体,多个所述第三凸起抵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端盖组件圆周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凸起之间形成第二过渡区域;
所述第二盘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二透气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
多个所述第二透气孔分布于多个所述第二过渡区域,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渡区域中设有第二抓取区域,设有所述第二抓取区域的所述第二过渡区域中的数个所述第二透气孔与所述第二抓取区域间隔设置。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极柱组件还包括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绝缘片设有多个渗液孔,每个所述渗液孔贯穿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凸设有多个支撑凸筋,所述第六表面凸设有多个所述抵接凸筋;
所述绝缘片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盘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五表面朝向所述第二集流盘,多个所述支撑凸筋抵接于所述第四表面,多个所述抵接凸筋抵接于所述壳体。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位于储能装置的同一端,可以缩短储能装置成组时,相邻两个储能装置之间的转接线束,进而降低储能装置的成组成本。第二集流盘和导通柱均为铜材质,负极极柱为铜制成或铜铝复合制成负极极柱,第二集流盘和导通柱焊接、导通柱和负极极柱焊接时,焊接难度降低,焊接良率提升。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导通柱为铝材质,本申请中的导通柱为铜材质,可以极大降低电子经由导通柱传输后的能量损失及产热,且可以更好满足过流要求。此外,铜的强度和硬度比铝高,在加工及运输过程中更加不易产生变形,可以更好的保证导通柱的结构完整性,方便导通柱更顺利的插入电极组件内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储能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端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第一极柱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一极柱组件的第一集流盘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第二极柱组件的第二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第二集流盘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所示第二极柱组件的绝缘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绝缘片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所示储能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储能装置,500-壳体,400-端盖组件,300-电极组件,100-第一极柱组件,200-第二极柱组件,520-容纳腔,10-第一集流盘,20-正极极柱,210-导通柱,220-负极极柱,230-第二集流盘,240-绝缘片,530-底板,531-防爆阀,532-注液孔,310-电极组件本体,311-穿设孔,410-端盖本体,420-第一塑胶件,430-密封圈,440-压块,450-第二塑胶件,411-第一安装面,412-第二安装面,413-第一凸台,414-第一凹槽,4131-第一顶面,4141-第一槽底壁,415-正极极柱通孔,416-负极极柱通孔,221-极柱本体,222-极柱凸起,2211-正面,2212-背面,223-第四通孔,421-第一本体,422-第一延伸部,4211-第一面,4212-第二面,4213-凹部,423-第二通孔,441-第三面,442-第四面,443-贯通孔,451-第二本体,452-第二延伸部,453-挡条,454-弹性卡扣,4511-第五面,4512-第六面,457-第三通孔,455-第二凹槽,11-第一盘体,12-焊接凸起,13-支撑凸起,14-第一凸起,15-第二凸起,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3-第一周侧面,114-第一通孔,121-焊接面,A-第一抓取区域,115-第一透气孔,116-导向槽,211-本体,212-极柱底座,2121-极柱面,2122-限位台阶,240-绝缘片,241-第五表面,242-第六表面,243-限位通槽,244-支撑凸筋,245-抵接凸筋,246-渗液孔,231-第二盘体,232-第三凸起,2311-第三表面,2312-第四表面,2313-第二周侧面,2314-卡槽,2315-连接孔,2316-卡块,B-第二抓取区域,2317-第二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储能装置1000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基站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储能装置1000通常以储能集装箱、中小型储能电柜、户用小型储能箱等形式使用,储能集装箱、中小型储能电柜、户用小型储能箱等设备中包含储能装置100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储能集装箱、中小型储能电柜、户用小型储能箱等包含储能装置1000的设备可以理解为是用电设备。
储能装置1000的数量可以为数个,数个储能装置1000相互串联或并联。本实施例中,“数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本申请中所述“导通”是指电连接。两个导电件导通,相当于两个导电件电连接。两个导电件在结构上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两个导电件之间相互焊接、两个导电件的表面相互抵接等。
可以理解,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储能电池、储能模组、储能包、储能系统、储能簇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储能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图2为图1所示储能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中,将储能装置1000的高度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
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0包括壳体500、端盖组件400、电极组件300、第一极柱组件100以及第二极柱组件200。壳体500包括开口和容纳腔520。第一极柱组件100包括第一集流盘10和正极极柱20。第二极柱组件200包括导通柱210、负极极柱220、第二集流盘230和绝缘片240。沿储能装置1000高度方向,绝缘片240、第二集流盘230、电极组件300、第一极柱组件100以及端盖组件400依次装设于容纳腔520内。其中,端盖组件400密封于开口,以使容纳腔520密封。电极组件300缠绕于导通柱210的外周,导通柱210的一端穿过第一集流盘10、端盖组件400,且与负极极柱220进行焊接并导通;导通柱210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盘230焊接,并通过绝缘片240与壳体500绝缘。
壳体500包括底板530以及设于底板530的防爆阀531和注液孔532。具体的,壳体500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结构。开口和底板530分别位于壳体500的高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底板530上开设有防爆孔(图未示)。防爆孔贯穿于底板530,防爆阀531装于防爆孔内并遮蔽防爆孔;在电池爆破过程中,防爆阀531用于及时排除储能装置1000内密封的大量气体,降低安全风险。注液孔532贯穿底板530并与防爆阀531间隔设置,且防爆阀531和注液孔532均偏置底板530的圆心位置。注液孔532用于注入电解液。
本实施例中,壳体500为铝制成壳体。相较于使用钢壳,不仅壳体500的成型工艺简单,成型速度快,而且壳体500的成本更低,质量更轻。
电极组件300包括电极组件本体310和极耳(图未示)。极耳位于电极组件本体310的高度方向的相对两端。极耳包括正极极耳(图未示)和负极极耳(图未示)。沿电极组件本体310的高度方向,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位于电极组件本体310的相对两端。电极组件30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为电极组件300设有正极极耳的一端。第二端为电极组件300设有负极极耳的一端。可以理解,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电极组件300沿高度方向的相对两端。正极极耳位于第一端,负极极耳位于第二端。
电极组件本体310具有穿设孔311。穿设孔311设于电极组件本体310的中心位置。沿着电极组件300高度方向,穿设孔311贯穿电极组件本体310沿长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表面。穿设孔311用于穿设导通柱210。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组件本体310是由正极片、负极片及位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绝缘膜一同堆叠或卷绕形成。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本体310为正极片、负极片及绝缘膜卷绕形成的圆柱状卷芯。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4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端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端盖组件400包括端盖本体410、第一塑胶件420、密封圈430、压块440以及第二塑胶件450。其中,第一塑胶件420、端盖本体410、密封圈430、压块440以及第二塑胶件450均同轴设置。本实施例提供的端盖本体410为光铝片。端盖组件400的厚度方向即为储能装置1000的高度方向。
端盖本体410包括第一安装面411和第二安装面412。第一安装面411和第二安装面412沿端盖本体410厚度方向背向设置。具体的,端盖本体410为圆形板体。第一安装面411上凸设有第一凸台413。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413为矩形凸起。第一凸台413由第二安装面412向第一安装面411方向凸设,并在第二安装面412对应凹陷形成第一凹槽414。第一凸台413具有第一顶面4131,第一顶面4131为第一凸台413背向第二安装面412的表面。第一凸台413和第一凹槽414均位于端盖本体410的中心位置。第一凹槽414具有第一槽底壁4141。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414为矩形槽。
端盖本体410设有正极极柱通孔415和负极极柱通孔416。沿端盖本体410厚度方向,正极极柱通孔415贯穿第一安装面411和第二安装面412,并偏离于端盖本体410的中心位置。正极极柱通孔415用于穿设第一极柱组件100的正极极柱20。负极极柱通孔416贯穿第一顶面4131和第一凹槽414的第一槽底壁4141。负极极柱通孔416用于穿设第二极柱组件200的负极极柱220。负极极柱通孔416的轴线与端盖本体410的中心轴重合。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负极极柱220包括极柱本体221和极柱凸起222。极柱本体221为圆形板体,其包括正面2211和背面2212。极柱凸起222为圆柱体。极柱凸起222凸设于极柱本体221的背面2212并与极柱本体221同轴设置。本实施例中,负极极柱220为铜制成负极极柱。负极极柱220可以采用冲压、冷镦、机加工等各种加工方式进行成型,成型工艺简单。负极极柱220设有第四通孔223。沿着负极极柱220的高度方向,第四通孔223贯穿极柱本体221和极柱凸起222,且第四通孔223与极柱本体221同轴设置。第四通孔223用于穿设导通柱210。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负极极柱220为铜铝复合制成的负极极柱。具体的,负极极柱220为铜铝复合板经过冲裁或切削制作成型。负极极柱220靠近电极组件300的一端的材质为铜。负极极柱220远离电极组件300的一端的材质为铝。示例性地,负极极柱220的极柱凸起222的材质为铜;负极极柱220的极柱本体221的材质为铝。其中,极柱凸起222用于与导通柱210导通,极柱本体221用于与连接片导通。可以理解的是,当通过铝制成连接片电连接相邻两个储能装置1000的正极极柱20和负极极柱220时,连接片和极柱本体221均为铝材质,因而便于连接片和极柱本体221的焊接。极柱凸起222和导通柱210均为铜材质,因而便于导通柱210和极柱凸起222的焊接。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第一塑胶件420包括第一本体421和第一延伸部422。第一本体421为环形体,其横截面大致为L形。第一本体421包括第一面4211和第二面4212,第一面4211和第二面4212沿第一本体421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第一面4211为阶梯面,可以理解为第一面4211上形成有环形的凹部4213。第二面4212为环形面。第一延伸部422为环形体。沿第一塑胶件420的厚度方向,第一延伸部422凸设于第二面4212的内环周缘。第一延伸部422与第一本体421同轴设置。第一本体421与第一延伸部422共同围成第二通孔423。可以理解为,第一塑胶件420设有第二通孔423。第一面4211的凹部4213用于容纳负极极柱220的极柱本体221。第一延伸部422可以用于负极极柱220和端盖本体410的绝缘。
密封圈430为弹性的绝缘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密封圈430为圆环形。压块440为矩形板体。压块440具有第三面441和第四面442。沿压块440厚度方向,第三面441和第四面442背向设置。压块440还设有贯通孔443。贯通孔443贯穿压块440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表面。
本实施例中,第二塑胶件450为矩形槽状结构。第二塑胶件450包括第二本体451、第二延伸部452、多个挡条453和多个弹性卡扣454。具体的,第二本体451为矩形板体,其包括第五面4511和第六面4512。沿第二本体451的厚度方向,第五面4511和第六面4512背向设置。第二延伸部452与第二本体451同轴设置。第二本体451与第二延伸部452共同围成第三通孔457。可以理解为,第二塑胶件450设有第三通孔457。
本实施例中,挡条453的数量为四个,每一个挡条453大致为L形条状。挡条453具有第一内侧面和第一外侧面,第一内侧面与第五面4511垂直连接并朝向第二本体451的中心,第一外侧面与第六面4512垂直连接,提高了挡条453的强度。四个挡条453设于第五面4511的四个转角位置,且挡条453的相对两端向第二本体451的两个相连接的侧边(第五面4511的两个边缘)延伸。每两个挡条453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挡条453和第二本体451围成第二凹槽455。可以理解第五面4511为第二凹槽455的槽底壁的壁面。
本实施例中,弹性卡扣454的数量为四个。弹性卡扣454凸设于第五面4511上,并位于每两个挡条453的间隙之间。弹性卡扣454用于与压块440卡持。可以理解,弹性卡扣454和挡条453为第二凹槽455的槽侧壁。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457、第二延伸部452和第二凹槽455同轴设置。
请参阅图6,图6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负极极柱220和端盖本体410之间连接有第一塑胶件420,用于绝缘负极极柱220和端盖本体410。负极极柱220的极柱本体221容纳于第一塑胶件420的凹部4213,并且极柱本体221的正面2211凸出于第一本体421,极柱本体221的背面2212与第一本体421的第一面4211紧密抵接。负极极柱220的极柱凸起222穿过第一塑胶件420的第二通孔423,且极柱凸起222的周缘面抵接于第二通孔423的孔内壁。极柱凸起222凸出于第一塑胶件420的第一延伸部422。
第一延伸部422位于端盖本体410的负极极柱通孔416内。第一延伸部422的环形外周缘抵持于负极极柱通孔416的孔内壁。第一塑胶件420的第二面4212抵接于第一凸台413的第一顶面4131。
压块440的第三面441抵接于密封圈430。压块440将密封圈430抵接于第一凹槽414的第一槽底壁4141。第一延伸部422抵接于密封圈430的内圈和负极极柱220的极柱凸起222之间。密封圈430用于将压块440与端盖本体410绝缘,并且密封圈430隔离了外界环境和电池内部环境,实现了对储能装置1000内部的密封。压块440的贯通孔443的孔内壁与负极极柱220的极柱凸起222抵接。通过激光拼缝焊接工艺,实现了压块440和负极极柱220的焊接固定。
第二塑胶件450通过弹性卡扣454将压块440卡接于第二凹槽455内。第二塑胶件450的第五面4511抵接于压块440的第四面442。
本实施例中,沿端盖组件400的厚度方向,第四通孔223、第二通孔423、负极极柱通孔416、贯通孔443以及第三通孔457依次同轴设置,且横截面的形状均为圆形,其中,第四通孔223以及第三通孔457用于穿设导通柱210。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为图2所示第一极柱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第一极柱组件的第一集流盘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第一集流盘10为铝材。即第一集流盘10为铝制成第一集流盘。第一集流盘10包括第一盘体11、焊接凸起12、支撑凸起13、多个第一凸起14和多个第二凸起15。第一盘体11为圆形盘体。第一盘体11包括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和第一周侧面113。沿第一盘体11厚度方向,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背向设置。第一周侧面113为环形面,且连接于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之间。第一盘体11设有第一通孔114,第一通孔114位于第一盘体11的中心位置。沿第一盘体11厚度方向,第一通孔114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通孔114用于穿过导通柱210。
焊接凸起12为圆形凸起。焊接凸起12凸设于第一表面111,并在第二表面112对应凹陷形成焊接凹部。可以理解,焊接凸起12由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凸出形成。焊接凸起12和焊接凹部均偏离于第一集流盘10的中心位置。焊接凸起12背向第二表面112设有焊接面121。焊接面121用于与正极极柱20连接。
支撑凸起13为半圆形凸起。支撑凸起13凸设于第二表面112,并在第一表面111对应凹陷形成支撑凹部。可以理解,支撑凸起13由第一表面111向第二表面112凸出形成。沿第一集流盘10径向方向,支撑凹部贯穿第一周侧面113。支撑凸起13位于焊接凸起12远离第一集流盘10的轴线的一侧。
多个第一凸起14绕第一集流盘10的轴线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凸起14凸设于第二表面112,并在第一表面111对应凹陷形成第一凹部。可以理解,每个第一凸起14由第一表面111向第二表面112凸出形成。每个第一凸起14为条形凸起,且每个第一凸起14沿第一集流盘10的径向方向延伸。沿第一集流盘10径向方向,每个第一凹部贯穿第一盘体11的第一周侧面113。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4的数量为4个。相邻两个第一凸起14在第一盘体11上间隔90°角间隔。沿第一集流盘10的圆周方向,每两个第一凸起14之间形成一个第一过渡区域。可以理解,四个第一凸起14之间分别形成四个第一过渡区域。其中一个第一过渡区域中分布有焊接凸起12和支撑凸起13。
多个第二凸起15分布于第一盘体11的边缘位置。多个第二凸起15绕第一集流盘10的轴线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凸起15为圆形凸起。每个第二凸起15凸设于第一表面111,并在第二表面112对应凹陷形成第二凹部。可以理解,每个第二凸起15由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凸出形成。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5的数量为3个。三个第二凸起15分别分布于四个第一过渡区域中的未设置焊接凸起12和支撑凸起13的另外三个第一过渡区域。
第一盘体11上设有第一抓取区域A。第一抓取区域A位于其中一个第一过渡区域中。沿第一集流盘10径向方向,第一抓取区域A位于第一通孔114远离焊接凸起12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一抓取区域A,在装配第一集流盘10时,方便机械手的吸盘固定在第一抓取区域A,以抓取第一集流盘10。
第一盘体11上还设有多个第一透气孔115。沿第一集流盘10厚度方向,每个第一透气孔115贯穿第一盘体11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多个第一透气孔115分布于四个第一过渡区域,且与第一通孔114、焊接凸起12、支撑凸起13、第一凸起14、第二凸起15和第一抓取区域A间隔设置。
第一盘体1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导向槽116。每个导向槽116凹设于第一周侧面113,沿第一集流盘10厚度方向,导向槽116贯穿第一盘体11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本实施例中,导向槽116的数量为2个。两个导向槽116位于与设有焊接凸起12的第一过渡区域相对的第一过渡区域。导向槽116用于在储能装置1000组装时与储能装置1000的承载治具装配导向。可以理解,在组装储能装置1000时,已经装配好的储能装置1000的部分结构放置于承载治具。承载治具设有与导向槽116相匹配的导向柱。当将第一集流盘10与已经装配好的储能装置1000的部分结构组装时,导向槽116与导向柱配合,可以起装配导向的作用。
第一极柱组件100的正极极柱20为柱状。正极极柱20为铝材质。即正极极柱20为铝制成正极极柱。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激光穿透焊接工艺,可以实现第一集流盘10的焊接面121和正极极柱20的焊接固定,从而实现第一集流盘10和正极极柱20的连接以及过流。
如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导通柱210为铜棒。即导通柱210为铜制成导通柱。导通柱210包括本体211和极柱底座212。沿导通柱210的高度方向,本体211和极柱底座212同轴并固定连接,且极柱底座212位于导通柱210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本体211的高度延伸方向同导通柱210的高度方向一致。本体21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状或者矩形柱体。本实施例中,本体211的形状为圆柱体。
极柱底座212包括极柱面2121和限位台阶2122。极柱面2121设于极柱底座212背向本体211的一侧。限位台阶2122设于极柱底座212的周缘,且与极柱面2121朝向相同。可以理解,限位台阶2122围绕极柱面2121的周缘,本实施例中,限位台阶2122均为圆环形台阶,极柱面2121为圆形面,限位台阶2122的外径大于极柱面2121的直径。
请结合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图2所示第二极柱组件的第二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第二集流盘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第二集流盘230为铜材。即第二集流盘230为铜制成第二集流盘。第二集流盘230包括第二盘体231和多个第三凸起232。第二盘体231为圆形盘体。第二盘体231包括第三表面2311、第四表面2312和第二周侧面2313。沿第二盘体231厚度方向,第三表面2311和第四表面2312背向设置。第二周侧面2313为环形面,且连接于第三表面2311和第四表面2312之间。第二盘体231设有卡槽2314和连接孔2315。卡槽2314设于第二盘体231的中心位置。卡槽2314由第三表面2311向第四表面2312凹设形成,且在第四表面2312凸设形成有卡块2316。卡槽2314包括卡槽底壁。连接孔2315贯穿卡槽底壁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表面。卡槽2314用于与极柱底座212配合。卡槽2314可以与极柱底座212进行匹配,卡槽2314为圆形。具体的,卡槽2314用于容纳极柱底座212的限位台阶2122。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槽2314可以为矩形。
多个第三凸起232绕第二集流盘230的轴线间隔设置。每个第三凸起232凸设于第三表面2311,并在第四表面2312对应凹陷形成第三凹部。可以理解,第三凸起232由第四表面2312向第三表面2311凸出形成。每个第三凸起232为条形凸起。每个第三凸起沿第二集流盘230的径向方向延伸。沿第二集流盘230径向方向,每个第三凹部贯穿第二周侧面2313。本实施例中,第三凸起232的数量为4个。相邻两个第三凸起232在第二盘体231上间隔90°角间隔。沿第二集流盘230的圆周方向,每两个第三凸起232之间形成一个第二过渡区域。
第二盘体231上设有第二抓取区域B。具体的,第二抓取区域B的数量为两个。沿第二集流盘230径向方向,两个第二抓取区域B分别位于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过渡区域中。可以理解,通过设置第二抓取区域B,在装配第二集流盘230时,方便机械手的吸盘固定在第二抓取区域B,以抓取第二集流盘230。
第二盘体231上还设有多个第二透气孔2317。沿第二集流盘230厚度方向,每个第二透气孔2317贯穿第二盘体231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多个第二透气孔2317分布于四个第二过渡区域,且与第二抓取区域B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为图2所示第二极柱组件的绝缘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绝缘片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绝缘片240为圆形板体。绝缘片240包括第五表面241和第六表面242。沿绝缘片240的厚度方向,第五表面241和第六表面242背向设置。绝缘片240设有限位通槽243。具体的,限位通槽243为圆形凹槽。限位通槽243位于绝缘片240的中间位置,且与绝缘片240同轴设置。限位通槽243由第五表面241向第六表面242凹设形成。绝缘片240的第五表面241凸设有多个支撑凸筋244。绝缘片240的第六表面242凸设有抵接凸筋245。抵接凸筋245围绕绝缘片240的周缘设置。绝缘片240设有多个渗液孔246。多个渗液孔246围绕限位通槽243设置,且与多个支撑凸筋244间隔设置。沿绝缘片240厚度方向,每个渗液孔246贯穿第五表面241和第六表面242。可以理解,多个渗液孔246同时还可以用于通气。绝缘片240整体形成防爆阀531。
请参阅图13,图13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绝缘片240、第二集流盘230、电极组件300、第一集流盘10、正极极柱20、端盖组件400依次装设于壳体500的容纳腔520内,使得储能装置1000对装配位置的要求较低,并减少了储能装置1000的装配工序,提高了装配的效率。
导通柱210的本体211外缘围绕有电极组件本体310,且其高度大于电极组件本体310的高度,并小于储能装置1000的高度。电极组件本体310和导通柱210之间具有绝缘膜(图未示),以防止电极组件本体310和导通柱210之间发生短路,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电极组件300的电极组件本体310容纳于壳体500内并与其间隔设置。负极极耳位于电极组件300背向开口的一端。负极极耳用于连接电极组件本体310和第二极柱组件200。正极极耳位于电极组件300朝向开口的一端。正极极耳用于连接电极组件本体310和第一极柱组件100。
具体的,电极组件300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连接有第一集流盘10和第二集流盘230。示例性地,正极极耳连接于第一集流盘10的第二表面112,负极极耳连接于第二集流盘230的第三表面2311。
绝缘片240装设于壳体500的底板530与第二集流盘230之间。绝缘片240的多个支撑凸筋244抵接于第二集流盘230的第四表面2312。绝缘片240的多个抵接凸筋245抵接于底板530。绝缘片240用于绝缘壳体500和第二集流盘230,同时也用于绝缘壳体500与电极组件300,防止储能装置1000发生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经底板530上的注液孔532到达绝缘片240的第六表面242,再经绝缘片240的多个渗液孔246进入壳体500的容纳腔520中。当储能装置1000内的气压达到一定阈值时,数个渗液孔246和防爆阀531可为储能装置1000提供排气通道,保证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
第一集流盘10设于电极组件300设有正极极耳的一端,即位于电极组件300朝向开口的一端。第一集流盘10设于电极组件300的正极极耳的一侧。第一集流盘10的第一表面111朝向端盖本体410设置。第一集流盘10的第二表面112朝向电极组件300设置。第一集流盘10的支撑凸起13和多个第二凸起15抵接于电极组件300的电极组件本体310。通过激光穿透焊接工艺,实现电极组件300的正极极耳与第一集流盘10的焊接,从而实现正极的电流过流,使得第一集流盘10带正电。
正极极柱20与焊接面121连接。通过激光穿透焊接工艺,可以实现第一集流盘10和正极极柱20的焊接固定,从而实现第一集流盘10和正极极柱20的固定连接以及过流,使得正极极柱20带有正电,实现储能装置1000与外部电路的正极的连接。
正极极柱20穿过端盖本体410的正极极柱通孔415。第一集流盘10的焊接凸起12和多个第二凸起15抵接于端盖本体410的第二安装面412。通过在第二安装面412和焊接凸起12、多个第二凸起15的抵接位置采用激光穿透焊接工艺,将端盖本体410焊接固定于第一集流盘10上,从而实现第一集流盘10和端盖本体410的电流导通以及密封,使得端盖本体410带有正电。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集流盘10上设置焊接凸起12和多个第二凸起15,焊接凸起12和多个第二凸起15可以同时抵接于端盖本体410的第二安装面412,可以保证第一集流盘10和端盖本体410的装配平整性。通过在第一集流盘10上设置多个第一凸起14,多个第一凸起14可以同时抵接于电极组件300的电极组件本体310,可以保证第一集流盘10和电极组件300的装配平整性。同时,支撑凸起13的设置,可以在正极极柱20与焊接凸起12焊接时,对第一集流盘10起支撑作用,提高正极极柱20与焊接凸起12的焊接精度,避免正极极柱20压接于焊接凸起12时使第一集流盘10设有焊接凸起12的一侧被压向电极组件300,进而避免激光穿透焊接正极极柱20与焊接凸起12时产生虚焊。
同时,第一集流盘10上开设多个第一透气孔115,焊接凸起12和多个第一凸起14能保证第一集流盘10的第一盘体11和端盖本体410之间留有间隙,多个第二凸起15能保证第一集流盘10的第一盘体11和电极组件300之间留有间隙,增大了电极组件300与端盖本体410之间的透气空间,便于储能装置1000热失控时气体及时流动与排出,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
第二集流盘230的第三表面2311朝向电极组件300的电极组件本体310,且第二集流盘230的多个第三凸起232与电极组件300的电极组件本体310抵接。第二集流盘230的第四表面2312朝向绝缘片240,且第二集流盘230的卡块2316限位于绝缘片240的限位通槽243。通过激光穿透焊接工艺,第二集流盘230可以同负极极耳进行连接,实现电极组件300和第二集流盘230的电连接。
导通柱210的本体211穿过第二集流盘230的连接孔2315,极柱底座212伸入卡槽2314,卡槽2314的卡槽底壁抵接于限位台阶2122。极柱面2121露出第二集流盘230。极柱底座212在抵接位置通过激光拼缝焊工艺,实现导通柱210和第二集流盘230的连接固定,从而导通柱210将第二集流盘230的负极电流转接到负极极柱220上。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二集流盘230上设置多个第三凸起232,多个第三凸起232可以同时抵接于电极组件300的电极组件本体310,保证第二集流盘230和电极组件300的装配平整性。
负极极柱220的极柱本体221装设于第一塑胶件420的凹部4213。负极极柱220的极柱凸起222穿过第一塑胶件420的第二通孔423,并抵持于第二塑胶件450的第二凹槽455的槽底壁。负极极柱220的极柱凸起222与压块440抵接。
第一塑胶件420位于负极极柱220和端盖本体410之间。负极极柱220的极柱凸起222和第一塑胶件420的第一延伸部422穿过端盖本体410的负极极柱通孔416。
密封圈430套接于第一塑胶件420的第一延伸部422的外周,并抵持于压块440和端盖本体410之间。密封圈430密封压块440和端盖组件400,并且绝缘端盖本体410和压块440,实现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的绝缘,从而避免发生短路,提高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
密封圈430和压块440均容纳于第二塑胶件450的第二凹槽455内。第二塑胶件450的弹性卡扣454卡接压块440的外周缘,并同压块440容纳于端盖本体410的第一凹槽414内。第二塑胶件450的四个挡条453位于第一凹槽414的四个转角处,四个挡条453与第一凹槽414的转角位置的槽侧壁会相互限位,防止发生相对旋转,提高了负极极柱220和导通柱210的抗扭强度,避免了压块440、负极极柱220和导通柱210在第一凹槽414内发生旋转,从而防止储能装置1000的失效及漏液。第二塑胶件450的第二延伸部452背向第二凹槽455延伸,并延伸穿过第一集流盘10的第一通孔114,即第二延伸部452设于导通柱210的本体211和第一集流盘10之间,以使导通柱210和第一集流盘10绝缘,从而防止负极电流与正极电流短路,提高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
第一塑胶件420通过第一本体421和第一延伸部422阻隔端盖本体410和负极极柱220,从而绝缘负极电流和正极电流,避免引发负极与正极的短路以及其他安全事故,提高了储能装置1000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沿储能装置1000的高度方向,连接孔2315、穿设孔311、第三通孔457以及第四通孔223同轴设置。导通柱210的本体211依次穿过穿设孔311、第三通孔457以及第四通孔223,并延伸至负极极柱220的极柱本体221的背面2212。本体211抵接于第四通孔223的孔内壁,通过在抵接位置采用激光拼缝焊接工艺,将本体211的端部与极柱本体221焊接固定,实现导通柱210与负极极柱220的电连接以及密封。示例性地,导通柱210带有负电,导通柱210的负极电流过流至负极极柱220,使得负极极柱220带负电,从而实现储能装置1000与外部电路的负极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0的负极极柱220和正极极柱20设于电极组件300的同一端,即均设于端盖组件400上,且负极极柱220位于电极组件300的轴心位置,正极极柱20位于负极极柱220的一侧,也就是偏离电极组件300的轴心位置,彼此之间不产生位置干涉。相较于将正极极柱20和负极极柱220设于电极组件300的两端的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实施例储能装置1000在组装成储能模组时,相邻两个储能装置1000之间的电连接不需要通过较长的转接线束,因而降低储能装置1000的成组成本。
同时,本实施例中,导通柱210的一端穿过第一集流盘10、端盖本体410,且与负极极柱220进行焊接并导通;导通柱210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盘230焊接,并通过绝缘片240与壳体500绝缘。第一集流盘10为铝材,端盖本体410为铝材,第一集流盘10与端盖本体410直接焊接,焊接难度降低,且焊接良率提升,提高了端盖组件400与壳体500配合的容易程度,进而提高了端盖组件400与壳体500的装配良率。
导通柱210为铜棒。铜的电阻率较小,当电极组件300的负极极耳的负极电流经过导通柱210过流至负极极柱220,可以极大降低电子经导通柱210传输后的能量损失以及导通柱210产生的热量,从而更好地满足第二极柱组件200的过流需求。此外,铜的强度和硬度较高,在加工及运输过程中更加不易产生变形,可以更好的保证导通柱210的本体的形状稳定性,方便导通柱210更顺利地插入电极组件300的穿设孔311。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极柱组件、第二极柱组件和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端盖本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电极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电极组件沿高度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正极极耳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负极极耳位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盘和正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装于所述第一集流盘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盘导通;
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包括导通柱、负极极柱和第二集流盘;
所述电极组件卷绕于所述导通柱,沿着所述储能装置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集流盘、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盘和所述端盖组件依次装设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端盖组件封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集流盘设于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端且与所述负极极耳导通,所述第一集流盘设于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端且与所述正极极耳导通;
所述正极极柱穿设于所述端盖本体,所述第一集流盘位于所述端盖本体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
所述第二集流盘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壳体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二集流盘连接并导通所述负极极耳和所述导通柱的一端;
所述负极极柱设于所述端盖本体且与所述端盖本体绝缘设置,所述负极极柱与所述导通柱的另一端连接导通,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集流盘为铜制成第二集流盘,所述导通柱为铜制成导通柱,所述负极极柱为铜制成或铜铝复合制成负极极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铝制成壳体,所述端盖本体为光铝片,所述第一集流盘为铝制成第一集流盘,所述正极极柱为铝制成正极极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本体设有负极极柱通孔,所述第一集流盘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塑胶件和第二塑胶件,所述第一塑胶件包括第一本体和凸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本体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延伸部围绕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塑胶件包括第二本体和凸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本体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延伸部围绕所述第三通孔;
所述负极极柱包括极柱本体和极柱凸起,所述极柱凸起凸设于所述极柱本体,所述负极极柱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极柱本体和所述极柱凸起;
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塑胶件和所述第二塑胶件分别设于所述端盖本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本体层叠于所述端盖本体,所述第一延伸部穿设于所述负极极柱通孔,所述第二本体设于所述端盖本体和所述第一集流盘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极柱本体压接于所述第一本体背向所述端盖本体的表面,所述极柱凸起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极柱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本体;
所述导通柱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一端的极柱底座,所述极柱底座与所述第二集流盘连接并导通,沿所述储能装置高度方向,所述本体背向所述极柱底座的一端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盘包括第一盘体和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盘体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由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凸出形成,且每个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盘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绕所述第一集流盘的轴线间隔设置;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组件本体,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第一集流盘层设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电极组件本体,多个所述第一凸起抵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盘还包括多个第二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凸出形成,且绕所述第一集流盘的轴线间隔设置;
所述端盖本体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负极极柱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
所述第一集流盘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背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面,多个所述第二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端盖组件圆周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形成第一过渡区域;
所述第一集流盘还包括焊接凸起和支撑凸起,所述焊接凸起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凸出形成,所述支撑凸起由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凸出形成,所述焊接凸起和所述支撑凸起位于同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区域内;
所述焊接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沿所述第一集流盘径向方向,所述支撑凸起位于所述焊接凸起背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
所述焊接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支撑凸起抵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还具有第一周侧面,所述第一周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盘体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凹设于所述第一周侧面,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导向槽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和多个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导向槽用于在所述储能装置组装时与所述储能装置的承载治具装配导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还设有多个第一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一透气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多个所述第一透气孔分布于多个所述第一过渡区域,多个所述第一过渡区域中的一个所述第一过渡区域设有第一抓取区域,设有所述第一抓取区域的所述第一过渡区域中的数个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一抓取区域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盘包括第二盘体和多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二盘体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多个所述第三凸起由所述第四表面向所述第三表面凸出形成,每个所述第三凸起沿所述第二集流盘的径向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三凸起围绕所述第二盘体的轴线间隔设置;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组件本体,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第二集流盘层设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电极组件本体,多个所述第三凸起抵接于所述电极组件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端盖组件圆周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凸起之间形成第二过渡区域;
所述第二盘体设有多个第二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二透气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
多个所述第二透气孔分布于多个所述第二过渡区域,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渡区域中设有第二抓取区域,设有所述第二抓取区域的所述第二过渡区域中的数个所述第二透气孔与所述第二抓取区域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柱组件还包括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绝缘片设有多个渗液孔,每个所述渗液孔贯穿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凸设有多个支撑凸筋,所述第六表面凸设有多个抵接凸筋;
所述绝缘片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盘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五表面朝向所述第二集流盘,多个所述支撑凸筋抵接于所述第四表面,多个所述抵接凸筋抵接于所述壳体。
12.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CN202420428137.6U 2024-03-05 2024-03-05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2219285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428137.6U CN221928501U (zh) 2024-03-05 2024-03-05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428137.6U CN221928501U (zh) 2024-03-05 2024-03-05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928501U true CN221928501U (zh) 2024-10-29

Family

ID=93200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428137.6U Active CN221928501U (zh) 2024-03-05 2024-03-05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9285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46201A (zh) 圆柱型电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115986335A (zh) 一种电极端子、集流组件及圆柱电池
KR20120075849A (ko) 이차전지
CN216251031U (zh) 圆柱型电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11678006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1045490U (zh) 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顶盖组件、电池模块和装置
CN116365132A (zh) 电池、电池模组以及用电设备
CN216085074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KR101233514B1 (ko) 이차 전지
CN118156737A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855565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0467900U (zh) 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CN221928501U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677501U (zh) 一种电池壳体、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18602574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KR100649205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의 캡 조립체
KR20120066877A (ko) 이차 전지
CN217823172U (zh) 一种锂离子圆柱电芯正极集流体连接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CN218456141U (zh) 一种电池与电池模组
US20240006695A1 (en) End cap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CN218957868U (zh) 单体电池以及车辆
CN218769788U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圆柱电池模组
CN218602575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811635U (zh) 锂离子电池
CN11785570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