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884081U - 直下式背光结构 - Google Patents
直下式背光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884081U CN221884081U CN202420552772.5U CN202420552772U CN221884081U CN 221884081 U CN221884081 U CN 221884081U CN 202420552772 U CN202420552772 U CN 202420552772U CN 221884081 U CN221884081 U CN 2218840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lecting
- film
- surrounding
- light
-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结构,用于设置在液晶屏的后侧,其包括反射组件及出光组件,反射组件包括背侧膜及若干围膜,各围膜分别设置于背侧膜的四周,且各围膜依次首尾连接,围膜与背侧膜之间的夹角为150°~160°,以使各围膜与背侧膜共同形成一反射腔,出光组件包括若干折射件及若干反射件,各折射件间隔设置于背侧膜的中心位置处,各反射件间隔设置于背侧膜靠近各围膜的边缘位置处,以使各反射件环绕分布在各折射件的外侧,各折射件用于将光线折射向液晶屏,各反射件用于将光线射向各围膜并反射向液晶屏。如此,由于反射件光斑半径大,能够将光散得更开,很好地补足因背板边缘坡度不同所导致的暗框和暗角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结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用于为液晶屏提供光源的发光装置。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屏是不发光构件,为了使得用户能够看到液晶屏上的画面,需要在液晶屏后侧布置背光模组,由背光模组发出光线照射液晶屏,液晶屏可选择地让光线透过,从而显现液晶屏的画面。
背光模组的作用在于将点光源变换为面光源,以使得液晶屏能够各处分布均匀的光线。现有的背光模组结构主要分为侧入式与直下式,具体地,侧入式是指将光源置于导光板的一侧位置上,光线从导光板的侧边进入导光板后,经导光板将光线反射以从导光板的一侧面上射射出。但是这种侧入式导光结构价格过于昂贵,因此更多厂家会选择更有成本优势和稳定性更好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具体地,直下式是指将光源置于导光板的下侧,光源经导光板后射出。
然而,直下式背光结构虽然具有成本低下的优势,但是其相对于侧入式具有如下不足:由于光源为点光源(或者线光源),容易导致背光模组的边缘因具有坡度不同而出现暗框或者暗角的问题,亦即会导致液晶显示器最终容易出现暗区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申请的直下式背光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暗框/暗角的直下式背光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直下式背光结构,用于设置在液晶屏的后侧,包括:
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包括背侧膜及若干围膜,各所述围膜分别设置于所述背侧膜的四周,且各所述围膜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围膜与所述背侧膜之间的夹角为150°~160°,以使各所述围膜与所述背侧膜共同形成一反射腔;及
出光组件,所述出光组件包括若干折射件及若干反射件,各所述折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背侧膜的中心位置处,各所述反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背侧膜靠近各所述围膜的边缘位置处,以使各所述反射件环绕分布在各所述折射件的外侧,各所述折射件用于将光线折射向所述液晶屏,各所述反射件用于将光线射向各所述围膜并反射向所述液晶屏。
可选地,所述折射件包括折射透镜及第一灯珠,所述折射透镜的一侧面设置为球形面,所述折射透镜的另一侧面往所述球形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一收容槽,所述第一灯珠容置于所述收容槽内。
可选地,所述球形面的中心位置往所述收容槽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一光变槽。
可选地,所述光变槽与所述球形面之间为光滑衔接。
可选地,所述反射件包括反射透镜及第二灯珠,所述反射透镜的底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反射透镜的顶面往所述安装槽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反射锥面,所述第二灯珠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可选地,所述反射透镜的横截面为圆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的底壁设置为入射锥面结构。
可选地,所述折射透镜及所述反射透镜均是亚克力结构。
可选地,所述背侧膜与所述围膜之间的夹角为155°。
可选地,所述直下式背光结构还包括扩散片,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反射组件及所述液晶屏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结构,用于设置在液晶屏的后侧,其包括反射组件及出光组件,反射组件包括背侧膜及若干围膜,各围膜分别设置于背侧膜的四周,且各围膜依次首尾连接,围膜与背侧膜之间的夹角为150°~160°,以使各围膜与背侧膜共同形成一反射腔,出光组件包括若干折射件及若干反射件,各折射件间隔设置于背侧膜的中心位置处,各反射件间隔设置于背侧膜靠近各围膜的边缘位置处,以使各反射件环绕分布在各折射件的外侧,各折射件用于将光线折射向液晶屏,各反射件用于将光线射向各围膜并反射向液晶屏。如此,折射件用于将光线折射后射向液晶屏。而在背侧膜与围膜的衔接位置处,通过各反射件将光线先射向围膜后再进行反射,能够有效消除围膜与背侧膜之间衔接位置形成的暗框/暗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直下式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射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反射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反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直下式背光结构;100、反射组件;200、出光组件;110、背侧膜;120、围膜;210、折射件;220、反射件;211、折射透镜;212、第一灯珠;2111、球形面;2112、收容槽;2113、光变槽;221、反射透镜;222、第二灯珠;2211、安装槽;2212、反射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直下式背光结构10,用于设置在液晶屏的后侧,其包括反射组件100及出光组件200,反射组件100包括背侧膜110及若干围膜120,各围膜120分别设置于背侧膜110的四周,且各围膜120依次首尾连接,围膜120与背侧膜110之间的夹角D为150°~160°,以使各围膜120与背侧膜110共同形成一反射腔,出光组件200包括若干折射件210及若干反射件220,各折射件210间隔设置于背侧膜110的中心位置处,各反射件220间隔设置于背侧膜110靠近各围膜120的边缘位置处,以使各反射件220环绕分布在各折射件210的外侧,各折射件210用于将光线折射向液晶屏,各反射件220用于将光线射向各围膜120并反射向液晶屏。
需要说明的是,各围膜120设置于背侧膜110的四周位置处,例如背侧膜110为矩形结构,将各围膜120分别设置在背侧膜110的四个侧边上。一实施例中,各围膜120与背侧膜110为一体成型结构。各围膜120与背侧膜110之间的夹角均为150°~160°,例如,围膜120与背侧膜110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152°,或者是155°,或者是157°等。如此,使得各围膜120与背侧膜110共同围成一个反射腔。当光线射到反射腔内时,可以反射向液晶屏。进一步地,各折射件210及各反射件220均安装在背侧膜110上,其中各折射件210均位于背侧膜110的中心位置处,且各折射件210沿直线间隔分布。如此,折射件210用于将光线折射后射向液晶屏。进一步地,反射件220则用于将光线射向围膜120后,经围膜120反射后射向液晶屏。如此,在背侧膜110与围膜120的衔接位置处,由于反射件210光斑半径大,能够将光散的更开,并且多数光会集中最外圈的光路,使得在接近光斑半径的一个圆环中光强相对较高,能很好的补足因背板边缘坡度不同所导致的暗框和暗角现象。通过各反射件220将光线先射向围膜120后再进行反射,人为地增强了围膜120的反射光线,能够有效消除围膜120与背侧膜110之间衔接位置形成的暗框/暗角。特别地,由于背侧膜110为矩形结构,因此环绕矩形的背侧膜110的边沿位置均安装反射件220,便能够有效消除各围膜120与背侧膜110之间衔接位置形成的暗框/暗角。
如图2及图3所示,一实施方式中,折射件210包括折射透镜211及第一灯珠212,折射透镜211的一侧面设置为球形面2111,折射透镜211的另一侧面往球形面2111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一收容槽2112,第一灯珠212容置于收容槽2112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光线良好地射向液晶屏,因此将折射件210设置为折射透镜211及第一灯珠212组合的结构。具体地,折射透镜211的顶侧设置为球形面2111结构,在折射透镜211的底侧则开设有收容槽2112,使得第一灯珠212安装在收容槽2112内。如此,第一灯珠212发射的光线进入折射透镜211后,在球形面2111射出时发生折射,如此,能够确保第一灯珠212的光线经折射透镜211折射后可以良好地发散。
进一步地,如图2及图3所示,一实施方式中,球形面2111的中心位置往收容槽21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一光变槽211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灯珠212安装在收容槽2112内,第一灯珠212距离球形面2111的中心位置过近,为了避免光线过于集中在球形面2111的中心位置处,因此将球形面2111的中心位置往第一灯珠2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光变槽2113,使得光线射到光变槽2113的表面时,光线会发生反射后重新进入折射透镜211内,并最终从球形面2111射出。如此,能够避免光线过于集中而出现过亮的问题。
一实施方式中,光变槽2113与球形面2111之间为光滑衔接。如此,避免光变槽2113与球形面2111之间形成折角结构,从而使得光线更好地从球形面2111射出。
如图4及图5所示,一实施方式中,反射件220包括反射透镜221及第二灯珠222,反射透镜221的底侧开设有安装槽2211,反射透镜221的顶面往安装槽2211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反射锥面2212,第二灯珠222容置于安装槽2211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灯珠222安装在反射透镜221的底侧的安装槽2211内。反射透镜221的顶面则往安装槽2211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反射锥面2212。一实施例中,反射透镜221的侧面与顶面之间为折角衔接,亦即反射透镜221的侧面与顶面之间具有一定夹角。如此,第二灯珠222射出的光线摄入反射透镜221后,在反射锥面2212处发生反射,最终从反射透镜221的侧面射出,最后光线经围膜120反射后再射向液晶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围膜120与背侧膜110之间具有一定的坡度,因此围膜120与背侧膜110衔接位置处的光线容易经围膜120反射而导致围膜120位置处出现暗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背侧膜110与围膜120衔接的位置安装反射件220,通过反射件220增大光斑半径,使得光线更加散开,并且多数光会集中最外圈的光路,使得在接近光斑半径的一个圆环中光强相对较高,能很好的补足因围膜120坡度不同所导致的暗框/暗角现象。
一实施方式中,反射透镜221的横截面为圆形结构。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安装槽2211的底壁设置为入射锥面结构。如此,第二灯珠222的光线经入射锥面改变入射角而射到反射锥面2212上进行反射,如此,能够有效改善第二灯珠222的入射角度。
进一步地,一实施方式中,折射透镜211及反射透镜221均是亚克力结构。如此,确保折射透镜211及反射透镜221具有可靠的透光率。
一实施方式中,直下式背光结构10还包括扩散片,扩散片设置于反射组件100及液晶屏之间。如此,利用扩散片将各折射件210及各反射件220发出的点光源变换为面光源,使得液晶屏各处光强相一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直下式背光结构,用于设置在液晶屏的后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包括背侧膜及若干围膜,各所述围膜分别设置于所述背侧膜的四周,且各所述围膜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围膜与所述背侧膜之间的夹角为150°~160°,以使各所述围膜与所述背侧膜共同形成一反射腔;及
出光组件,所述出光组件包括若干折射件及若干反射件,各所述折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背侧膜的中心位置处,各所述反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背侧膜靠近各所述围膜的边缘位置处,以使各所述反射件环绕分布在各所述折射件的外侧,各所述折射件用于将光线折射向所述液晶屏,各所述反射件用于将光线射向各所述围膜并反射向所述液晶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件包括折射透镜及第一灯珠,所述折射透镜的一侧面设置为球形面,所述折射透镜的另一侧面往所述球形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一收容槽,所述第一灯珠容置于所述收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面的中心位置往所述收容槽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一光变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变槽与所述球形面之间为光滑衔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件包括反射透镜及第二灯珠,所述反射透镜的底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反射透镜的顶面往所述安装槽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反射锥面,所述第二灯珠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透镜的横截面为圆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设置为入射锥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透镜及所述反射透镜均是亚克力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侧膜与所述围膜之间的夹角为15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背光结构还包括扩散片,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反射组件及所述液晶屏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552772.5U CN221884081U (zh) | 2024-03-20 | 2024-03-20 | 直下式背光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552772.5U CN221884081U (zh) | 2024-03-20 | 2024-03-20 | 直下式背光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884081U true CN221884081U (zh) | 2024-10-22 |
Family
ID=93091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552772.5U Active CN221884081U (zh) | 2024-03-20 | 2024-03-20 | 直下式背光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884081U (zh) |
-
2024
- 2024-03-20 CN CN202420552772.5U patent/CN2218840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58582A (zh) | 显示装置 | |
WO2019161629A1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WO2017071030A1 (zh) | 背光单元、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9146018B2 (en) | Optical lens and backlight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KR102266737B1 (ko) | 렌즈, 렌즈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백 라이트 유닛 | |
KR20080061287A (ko) | 면 형상 광원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면 형상 조명 방법 | |
JP6316494B1 (ja)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US20170139116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04358586U (zh) | 一种新型抬头显示仪及其光源系统 | |
CN115356876B (zh) | 一种前置光源及显示装置 | |
CN100401161C (zh) | 一种侧光型背光模件及液晶显示器 | |
CN209514257U (zh) | 防漏光的背光模组 | |
US10649135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WO2016183909A1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2445026B (zh) | 背光模块及具有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 |
CN221884081U (zh) | 直下式背光结构 | |
WO2025077324A1 (zh) | 光学部件、灯珠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0592168C (zh) | 具有放射状沟槽的光学基板以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 |
WO2020015263A1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 |
WO2014038312A1 (ja) | 光源モジュール、照明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機器 | |
US9086592B2 (en) |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TWI296063B (en) | Backlight unit and housing thereof | |
CN101737744B (zh) | 背光模块及包括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 |
KR20180012137A (ko) | 접합형 광학시트 모듈 | |
CN111965751A (zh) | 一种微型显示用高反射率led背光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