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857415U - 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857415U CN221857415U CN202420409373.3U CN202420409373U CN221857415U CN 221857415 U CN221857415 U CN 221857415U CN 202420409373 U CN202420409373 U CN 202420409373U CN 221857415 U CN221857415 U CN 2218574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ard plate
- connecting rod
- spring
- backplate
- new energ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224 prote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涉及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上护板,所述上护板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上护板的下方设有下护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均与下护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弹簧,通过上护板、下护板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相互的配合关系,上护板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与下护板进行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的回弹力使得下护板能够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回弹力对下护板的震动进行缓冲,进而达到了本装置能够通过下护板和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对发动机进行多重保护以及对防护板进行缓冲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经过检索,公开号为CN218577667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发动机底护板,其技术要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发动机底护板,包括主防护板,还包括第一弯折护板和第二弯折护板,所述主防护板的一侧通过一体成型连接有第一弯折护板,且主防护板远离第一弯折护板的一侧通过一体成型连接有第二弯折护板,所述第一弯折护板的表面和第二弯折护板的表面一体成型连接有矩形阵列分布的定位凸起,所述主防护板、第一弯折护板、第二弯折护板均由防锈外框、加强钢板、导热铝塑板、超薄钢板和铜质导热条构成,多层结构设置,厚度更薄,与地面之间的间隙更大,不易发生剐蹭,并且韧性更高,发生剐蹭时不会断裂,导热散热效果较佳。
上述方案中解决了通过设置地由防锈外框、加强钢板、导热铝塑板、超薄钢板和铜质导热条构成的主防护板、第一弯折护板和第二弯折护板,多层结构设置,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厚度更薄,从而与地面之间的间隙更大,不易发生剐蹭,并且韧性更高,发生剐蹭时不会断裂,结合导热铝塑板、铜质导热条和散热槽的作用,使得导热散热效果更好的问题,但是此装置没有设置缓冲机构,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时,作用力会直接从底护板传导至发动机中,并间接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加上缓冲机构可以使力得到分散,减少对发动机的直接作用。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对现有技术存在底护板在与底面碰撞时作用力直接从护板传输至发动机上,容易造成发动机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包括上护板,所述上护板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上护板的下方设有下护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均与下护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与上护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与下护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上护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与下护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护板和下护板的外表面均开设有透气槽,所述上护板和下护板的内部均开设有若干放置槽,每个所述放置槽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挡板。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连接板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插槽,所述下护板的外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二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上护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下护板的底面开设有放置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表面与下护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外表面与放置孔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插槽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插块,每个所述插块的外表面均与对应的第二插槽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护板、下护板、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等部件,通过上护板、下护板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相互的配合关系,上护板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与下护板进行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的回弹力使得下护板能够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回弹力对下护板的震动进行缓冲,进而达到了本装置能够通过下护板和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对发动机进行多重保护以及对防护板进行缓冲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螺杆、螺母等部件,通过螺杆与第一连接杆和螺母与第二连接杆之间相互的配合关系,使得下护板件能够通过螺母与螺杆使其与上护板进行连接,进而达到了本装置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对上护板和下护板进行固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护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护板;2、下护板;3、透气槽;4、挡板;5、连接板;6、插块;7、安装块;8、放置槽;9、第一连接杆;10、第二连接杆;11、第一弹簧;12、第二弹簧;13、螺杆;14、螺母;15、第一插槽;16、第二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示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物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物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物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示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示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包括上护板1,上护板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9和第二连接杆10,上护板1的下方设有下护板2,第一连接杆9和第二连接杆10的外表面均与下护板2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9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弹簧11,第一弹簧11的顶端与上护板1底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1的底端与下护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0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12,第二弹簧12的顶端与上护板1底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12的底端与下护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汽车行驶时,底护板在与地面发生碰撞时,下护板2首先与地面接触,然后碰撞力传导至第一弹簧11和第二弹簧12上,此时第一连接杆9和第二连接杆10同时沿着上护板1竖直移动,第一弹簧11和第二弹簧12同时开始压缩,并在第一弹簧11和第二弹簧12的回弹力作用下推动下护板2竖直向下移动。
请参阅图3,上护板1和下护板2的外表面均开设有透气槽3,上护板1和下护板2的内部均开设有若干放置槽8,每个放置槽8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连接板5,每个连接板5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挡板4,透气槽3分别位于上护板1和下护板2的表面,在行驶过程中因外界空气流速较大,使上护板1上方的压强变大,可以通过压强差使发动机进行散热,在下护板2竖直移动时,连接板5会沿着对应的放置槽8竖直滑动。
请参阅图4,每个连接板5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插槽15,下护板2的外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二插槽16,在连接板5放到放置槽8内时,第一插槽15与第二插槽16在同一水平面上。
请参阅图1,上护板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块7,下护板2的底面开设有放置孔,安装块7为内螺纹块,可以对上护板1进行固定,放置孔为安装孔,防止安装时出现凸起。
请参阅图2,第一连接杆9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杆13,螺杆13的外表面与下护板2转动连接,转动螺杆13,螺杆13会沿着第一连接杆9竖直向上移动,螺杆13会通过第一连接杆9将上护板1和下护板2进行连接。
请参阅图4,第二连接杆10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14,螺母14的外表面与放置孔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杆10的外表面开设有螺纹,转动螺母14,螺母14会通过与第二连接杆10对下护板2进行二次固定。
请参阅图4,每个第一插槽15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插块6,每个插块6的外表面均与对应的第二插槽16滑动连接,在连接板5放入下护板2的放置槽8中时,将插块6沿着第二插槽16放入,然后插块6会穿过第一插槽15,并通过与下护板2的固定使连接板5与下护板2固定在一起。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将连接板5穿过上护板1的放置槽8并从下护板2对应的放置槽8穿过,然后将插块6沿着对应的第二插槽16插入,插块6通过与对应的第一插槽15的插接使得下护板2通过连接板5与上护板1进行连接,此时,将第一连接杆9和第二连接杆10沿着上护板1放入,并由下护板2穿出,然后转动螺杆13,螺杆13会通过与第一连接杆9的螺纹连接使下护板2与上护板1进行连接,然后将螺母14转动,并使其与第二连接杆10进行固定,此时上护板1与下护板2形成一个整体,在使用过程中,下护板2与不平的道路碰撞时,下护板2开始上升,此时连接板5、第一连接杆9和第二连接杆10同时沿着竖直方向滑动,并带动第一弹簧11和第二弹簧12进行压缩,然后在第一弹簧11和第二弹簧12的回弹力作用下使其复位,减少了碰撞力直接作用到上护板1上,减少对发动机损坏的隐患。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以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包括上护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板(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9)和第二连接杆(10),所述上护板(1)的下方设有下护板(2),所述第一连接杆(9)和第二连接杆(10)的外表面均与下护板(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9)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弹簧(11),所述第一弹簧(11)的顶端与上护板(1)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1)的底端与下护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0)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12),所述第二弹簧(12)的顶端与上护板(1)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2)的底端与下护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板(1)和下护板(2)的外表面均开设有透气槽(3),所述上护板(1)和下护板(2)的内部均开设有若干放置槽(8),每个所述放置槽(8)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连接板(5),每个所述连接板(5)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挡板(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板(5)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插槽(15),所述下护板(2)的外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二插槽(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板(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块(7),所述下护板(2)的底面开设有放置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9)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杆(13),所述螺杆(13)的外表面与下护板(2)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10)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14),所述螺母(14)的外表面与放置孔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插槽(15)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插块(6),每个所述插块(6)的外表面均与对应的第二插槽(16)滑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09373.3U CN221857415U (zh) | 2024-03-04 | 2024-03-04 | 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09373.3U CN221857415U (zh) | 2024-03-04 | 2024-03-04 | 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857415U true CN221857415U (zh) | 2024-10-18 |
Family
ID=93055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409373.3U Active CN221857415U (zh) | 2024-03-04 | 2024-03-04 | 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857415U (zh) |
-
2024
- 2024-03-04 CN CN202420409373.3U patent/CN2218574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325930U (zh) |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箱 | |
CN110048049B (zh) | 一种动力电动池组及其生产加工工艺 | |
CN206672998U (zh)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的固定箱装置 | |
WO2023165579A1 (zh) | 电芯组件和电池装置 | |
CN109037787B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结构及其18650电池的制造方法 | |
CN210443590U (zh) | 一种超级电容和动力锂电池组合的长寿命电池组 | |
CN213071269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架 | |
CN108258164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用高效散热蓄电池装置 | |
CN116345044A (zh) | 一种新能源电池防护罩 | |
CN221857415U (zh) | 一种新能源发动机用底护板 | |
CN110289378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减震保护装置 | |
CN209344197U (zh) | 电池包 | |
CN209804779U (zh) | 一种新能源动力安全电池 | |
CN110660937B (zh) | 一种基于变厚度梯度零泊松比结构的电动汽车电池箱 | |
CN220209141U (zh) | 一种高散热效率的防爆型电池包壳体 | |
CN210805884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 | |
CN214592588U (zh) | 一种车载充电机用散热装置 | |
CN211376763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箱 | |
CN211350720U (zh) |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散热电池结构 | |
CN21044360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 | |
CN209232843U (zh) | 一种散热效率高的高功率电池组 | |
CN114449816A (zh) | 一种智慧校园大数据管理系统用中控主机 | |
CN209776192U (zh) | 一种抗震车载充电机 | |
CN105449308A (zh) | 一种应用高导热泡沫碳材料的三明治动力电池布置装置 | |
CN219626829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盒防护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