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843523U - 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843523U CN221843523U CN202323617995.XU CN202323617995U CN221843523U CN 221843523 U CN221843523 U CN 221843523U CN 202323617995 U CN202323617995 U CN 202323617995U CN 221843523 U CN221843523 U CN 2218435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eration
- fish
- air supply
- oxygenation
- contain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213 oxyge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9395 bree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1488 br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360 aquacult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4000144974 aquacultur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372 piscicult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76 aerato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06 oxygen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44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属于增氧净化设备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养殖厂区、供气组件,以及均布在养殖厂区内部的圈养池模块;圈养池模块的底部设有曝气组件;供气组件的出气端与曝气组件的进气端相连通;通过将大规模的鱼塘划分为养殖厂区内部的多个圈养池模块,虽然减小了整体的养殖区域,但与现有的鱼塘养殖装置相比,可有效解决观测不方便、供氧效率低,以及设备搭建成本高的问题,从而为集约化、高密度的养鱼模式提供技术保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增氧净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与水产相关的养殖技术也在日益提升,尤其是工厂化养鱼等高密度养殖模式的普及,如公告号为CN20145883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微孔曝气增氧净化系统,通过在一整个大鱼塘的底部设置多组曝气管,从而实现对水塘进行增氧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增氧系统尚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养殖鱼塘占地面积较大,且鱼类运动轨迹不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无法直观地通过鱼类的状态来判断鱼塘中的氧气含量是否符合要求,从而无法合理控制曝气管启停时机。
2)为了保证大体积鱼塘的各个位置氧气含量均符合设计要求,就需要在鱼塘的底部设置大量的曝气装置,但随着曝气装置的增加,所分摊至单个曝气装置的氧气量也会随之降低,因此不仅无法有效保证单位水体的含氧量,同时还会增加搭建增氧系统的建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既能保证水体含氧量要求,又能便于管理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包括养殖厂区、供气组件,以及均布在所述养殖厂区内部的圈养池模块;
所述圈养池模块的底部设有曝气组件;
所述供气组件的出气端与曝气组件的进气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圈养池模块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所述供气组件包括气源装置和主供气管;
所述圈养池模块均布在主供气管的延伸方向的两侧;
所述曝气组件的进气端通过主供气管与气源装置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主供气管为直线形,且圈养池模块均布在主供气管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气源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曝气环管;
所述曝气环管构成套环结构,且各个曝气环管之间预设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曝气环管之间的距离为1m~2m。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环管的直径为20mm~35mm。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环管的形状与圈养池模块的内部轮廓一致。
进一步地,还包括辅助增氧装置;
所述辅助增氧装置设置于圈养池模块的池面处,且辅助增氧装置的增氧端朝向圈养池模块的池底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喷水组件;
所述喷水组件包括高度调节装置和喷水管;
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活动端与喷水管的管壁相连;
所述喷水管的喷水孔的竖直投影位于圈养池模块的内部;
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带动喷水管沿圈养池模块的高度方向往复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将大规模的鱼塘划分为养殖厂区内部的多个圈养池模块,虽然减小了整体的养殖区域,但工作人员能够清楚地观测到各个圈养池模块中鱼类状况,且因曝气组件实际供氧的空间明显减小,从而间接提高对水体的供氧效率,同时还能节省增氧系统的建设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的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另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养殖厂区;
2、供气组件;21、气源装置;22、主供气管;
3、圈养池模块;31、曝气组件;311、曝气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将大规模的鱼塘划分为养殖厂区内部的多个圈养池模块,虽然减小了整体的养殖区域,但工作人员能够清楚地观测到各个圈养池模块中鱼类状况,且因曝气组件实际供氧的空间明显减小,从而间接提高对水体的供氧效率,同时还能节省增氧系统的建设成本。
请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包括养殖厂区1、供气组件2,以及均布在养殖厂区1内部的圈养池模块3;
圈养池模块3的底部设有曝气组件31;
供气组件2的出气端与曝气组件31的进气端相连通。具体的,圈养池模块3既可采用传统的水泥和砖块混合搭建的方式以形成可承接水体的围墙结构,亦可采用结构简易的桶状结构,如任意市售的塑料桶;且圈养池模块3的形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为做相关调整,如可圈养池模块3的形状可为八边形、六边形、圆形或矩形。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将大规模的鱼塘划分为养殖厂区1内部的多个圈养池模块3,虽然减小了整体的养殖区域,但与现有的鱼塘养殖装置相比,工作人员能够清楚地观测到各个圈养池模块3中鱼类状况,且因曝气组件31实际供氧的空间明显减小,从而间接提高对水体的供氧效率,同时还能节省增氧系统的建设成本,为集约化、高密度的养鱼模式提供技术保障。
进一步地,圈养池模块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供气组件2包括气源装置21和主供气管22;
圈养池模块3均布在主供气管22的延伸方向的两侧;
曝气组件31的进气端通过主供气管22与气源装置21相连通。
进一步地,主供气管22为直线形,且圈养池模块3均布在主供气管2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由上述描述可知,该设计对供气组件2的结构和圈养池模块3的布局做具体改进,因圈养池模块3均布在主供气管22的延伸方向的两侧,故可在主供气管22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可供工作人员自由走动的通道,从而为工作人员能够自由地观测各个圈养池模块3提供结构上的支持,且进一步将主供气管22设置为直线形,即可减少主供气管22的铺设距离,以减少氧气的移动路径从而降低气源装置21的功耗,又能够避免因弯折布局所带来的占地面积增大的问题。
进一步地,气源装置2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具体的,气源装置21可采用任意市售的具有吹气功能的设备,如罗茨风机;且两个气源装置21既可同时与主供气管22的同一端相连通,也可分别与主供气管22的两端相连通。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至少两个气源装置21,既能提高整体的供气效果,同时当某一气源装置21损坏时,可通过剩余的气源装置21继续为圈养池模块3供氧,避免水体含氧量不足而影响鱼类的正常养殖工作。
进一步地,曝气组件31包括至少两个曝气环管311;
曝气环管311构成套环结构,且各个曝气环管311之间预设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各个曝气环管311之间的距离为1m~2m。优选地,曝气环管311之间的距离可为1.1m、1.2m、1.3m、1.4m、1.5m、1.6m、1.7m、1.8m、1.9m或2m。
进一步地,曝气环管311的直径为20mm~35mm。优选地,曝气环管311的直径可为20mm、22mm、24mm、25mm、27mm、29mm、30mm、32mm、34mm或35mm。
进一步地,曝气环管311的形状与圈养池模块3的内部轮廓一致。
由上述描述可知,该设计对曝气组件31的组成结构、曝气环管311的尺寸和布局做了具体改进,设置至少两个构成套环结构的曝气环管311,可根据圈养池模块3的尺寸而灵活增减曝气环管311的数量,从而在保证供氧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节约增氧系统的建设成本;且将各个曝气环管311预设距离设置,以及保证曝气环管311的形状与圈养池模块3的内部轮廓一致,使得曝气组件31能对圈养池模块3的各个位置进行均匀供氧。
进一步地,上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还包括辅助增氧装置;
辅助增氧装置设置于圈养池模块3的池面处,且辅助增氧装置的增氧端朝向圈养池模块3的池底设置。具体的,辅助增氧装置可为任意市售的能够增加水体含氧量的设备,如水车式增氧机。
由上述描述可知,随着增氧系统搭建规模的增加,为各个圈养池模块3增设辅助增氧装置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供氧效果,还能够间接减小供气组件2的工作压力。
进一步地,上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还包括喷水组件;
喷水组件包括高度调节装置和喷水管;
高度调节装置的活动端与喷水管的管壁相连;
喷水管的喷水孔的竖直投影位于圈养池模块3的内部;
高度调节装置带动喷水管沿圈养池模块3的高度方向往复移动。具体的,高度调节装置可根据液面的高度来调节喷水管的喷水孔与液面之间的距离,确保喷水孔与液面之间的距离为10cm~20cm;且喷水管喷出的水流角度与圈养池模块3的内壁相切。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喷水组件能够使水面产生波动,同时也有助于圈养池模块3中的水体在水流的作用下处于流动状态,从而间接增加水体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水体的含氧量。
进一步地,上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还包括溶氧监测装置;
供气组件2和辅助增氧装置均与溶氧监测装置电连接;
溶氧监测装置的检测端设置于圈养池模块3的内部。
由上述描述可知,该设计使得水体含氧量的检测方式更具智能化,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还能精准控制供气装置的启停,从而达到间接节省设备能耗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可辅助鱼类养殖工作。
请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包括养殖厂区1、供气组件2、辅助增氧装置(在图中未画出)、喷水组件(在图中未画出)、溶氧监测装置(在图中未画出),以及均布在养殖厂区1内部的圈养池模块3;圈养池模块3的底部设有曝气组件31;供气组件2的出气端与曝气组件31的进气端相连通;圈养池模块3的数量为两个;供气组件2包括气源装置21和主供气管22;主供气管22为直线形,且圈养池模块3均布在主供气管2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曝气组件31的进气端通过主供气管22与气源装置21相连通;气源装置21的数量两个;曝气组件31包括两个曝气环管311;曝气环管311构成套环结构,且各个曝气环管311之间预设间距设置;各个曝气环管311之间的距离为2m;曝气环管311的直径为25mm;曝气环管311的形状与圈养池模块3的内部轮廓一致;辅助增氧装置设置于圈养池模块3的池面处,且辅助增氧装置的增氧端朝向圈养池模块3的池底设置;喷水组件包括高度调节装置(在图中未画出)和喷水管(在图中未画出);高度调节装置的活动端与喷水管的管壁相连;喷水管的喷水孔的竖直投影位于圈养池模块3的内部;高度调节装置带动喷水管沿圈养池模块3的高度方向往复移动;喷水孔与液面之间的距离为10cm;且喷水管喷出的水流角度与圈养池模块3的内壁相切;供气组件2和辅助增氧装置均与溶氧监测装置电连接;溶氧监测装置的检测端设置于圈养池模块3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主供气管2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气源装置21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圈养池模块3的数量为八个,且圈养池模块3均布在主供气管2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搭建阶段:首先,根据实际的养殖需求在养殖厂区1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圈养池模块3,并根据圈养池模块3的具体尺寸在圈养池模块3的底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曝气环管311以构成曝气组件31;然后,再将各个圈养池模块3中的曝气组件31通过主供气管22与气源装置21相连通。
供氧阶段:首先,向圈养池模块3中注入大量水分,并通过高度调节装置控制喷水管与液面之间的高度,使喷水孔与液面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0cm;然后,启动气源装置21、辅助增氧装置和喷水组件,由气源装置21向主供气管22内注入大量氧体,使曝气组件31将氧气转化大量致密的气泡并注入水体中,以增加水体的含氧量,再通过设置在水面处的辅助增氧装置和喷水组件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水体的流动性,进而是氧气更好地熔融水体内部。
使用过程中,当溶氧监测装置监测到圈养池模块3的溶氧量低于5mg/L时,将启动信号发送至供气组件2和辅助增氧装置处,以开启供氧工作;当溶氧监测装置监测到圈养池模块3的溶氧量达到7mg/L时,再将停止信号发送至供气组件2和辅助增氧装置处,从而在保证水体含氧量的同时亦间接节省设备能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将大规模的鱼塘划分为养殖厂区内部的多个圈养池模块,虽然减小了整体的养殖区域,但与现有的鱼塘养殖装置相比,可有效解决观测不方便、供氧效率低,以及设备搭建成本高的问题,从而为集约化、高密度的养鱼模式提供技术保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厂区、供气组件,以及均布在所述养殖厂区内部的圈养池模块;
所述圈养池模块的底部设有曝气组件;
所述供气组件的出气端与曝气组件的进气端相连通;
所述圈养池模块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所述供气组件包括气源装置和主供气管;
所述曝气组件的进气端通过主供气管与气源装置相连通;
所述主供气管为直线形,且圈养池模块均布在主供气管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曝气环管;
所述曝气环管构成套环结构,且各个曝气环管之间预设间距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曝气环管之间的距离为1m~2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环管的直径为20mm~35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环管的形状与圈养池模块的内部轮廓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增氧装置;
所述辅助增氧装置设置于圈养池模块的池面处,且辅助增氧装置的增氧端朝向圈养池模块的池底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水组件;
所述喷水组件包括高度调节装置和喷水管;
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活动端与喷水管的管壁相连;
所述喷水管的喷水孔的竖直投影位于圈养池模块的内部;
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带动喷水管沿圈养池模块的高度方向往复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17995.XU CN221843523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17995.XU CN221843523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843523U true CN221843523U (zh) | 2024-10-18 |
Family
ID=93046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617995.XU Active CN221843523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843523U (zh) |
-
2023
- 2023-12-28 CN CN202323617995.XU patent/CN2218435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09272U (zh) | 水产养殖槽 | |
CN221843523U (zh) | 一种鱼类圈养桶的增氧系统 | |
CN204721996U (zh) | 多功能自动控制猪舍 | |
CN201598207U (zh) | 水产养殖用分段组装式微孔软管增氧装置 | |
CN206423369U (zh) | 养殖鱼一体化养殖系统 | |
CN109452222B (zh) | 高效纯氧混合装置及其溶氧调节方法 | |
CN215012750U (zh) | 水体调控机 | |
CN203575374U (zh) | 气泵提水循环增氧装置 | |
CN210900967U (zh) | 一种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 | |
CN205390027U (zh) | 一种用于渔业养殖的曝气系统 | |
CN104920259B (zh) | 一种阶梯式对虾养殖网 | |
CN221468746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水产养殖增氧装置 | |
CN104642242A (zh) | 气泵提水循环增氧装置 | |
CN205962379U (zh) | 一种水产养殖装置 | |
CN105519490B (zh) | 一种用于渔业养殖的曝气系统 | |
CN222274541U (zh) | 一种快速培育贝类饵料的反应器装置 | |
CN217986390U (zh) | 一种水产养殖用换水装置 | |
CN211470917U (zh) | 一种生化池加药设备 | |
CN215235141U (zh) | 一种鱼类养殖池消毒装置 | |
CN203457655U (zh) | 一种鱼苗室内孵化池 | |
CN220023705U (zh) | 一种生物技术加湿机 | |
CN216874565U (zh) | 一种尾鳍式喷水装置 | |
CN114788505B (zh) | 一种基于湿帘纸的循环水养殖生化系统 | |
CN221749361U (zh) | 一种黄鳝批量化集中孵化装置 | |
CN220359921U (zh) | 一种图们雅罗鱼脱粘受精卵的孵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