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96320U - 一种开关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596320U
CN221596320U CN202322961719.9U CN202322961719U CN221596320U CN 221596320 U CN221596320 U CN 221596320U CN 202322961719 U CN202322961719 U CN 202322961719U CN 221596320 U CN221596320 U CN 221596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c
base
end contact
contac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617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文广
钟叔明
李方能
胡建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6171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596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596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59632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4/127409 priority patent/WO202509260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电器,包括接触系统,所述接触系统包括两组触点组,所述两组触点组分别是耐弧端触点组和载流端触点组,所述两组触点组中的每组均包含至少一对动静触点;在所述接触系统处于断开的情况下,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动静触点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载流端触点组的动静触点之间的间隙;其中,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设置有磁钢,使得设计为双触点并联电路的抗短路结构的接触系统,在具有能够承载大电流能力的基础上,不必在双触点组的每个触点组的外围都设置磁钢,就已经能够起到磁吹灭弧的技术效果,从而简化了继电器的结构,节省了原材料,并使得继电器的布局可以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作为一种电子控制器件,作用是通过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磁保持继电器作为继电器中的一种,其特点是触点的开、合状态由永久磁钢进行保持。对于继电器应用于交流电(正弦波)回路时由于可以采用过零切换技术,对电磁继电器的灭弧能力要求相对更低。但应用于直流电回路时,当继电器承受短路电流或遭遇雷击时,若继电器动作使触点断开,现有的继电器产品中电弧容易直接打到底座或外罩的塑料件,底座或推动卡易烧融,耐弧强度低,对继电器结构造成严重的损害,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继电器承受大的直流负载时,更好地提高电磁继电器的灭弧能力,使其具有更好适用在高直流电流、高直流电压场合,是业内一直以来的技术追求。
还有些直流负载继电器的接线方式是规定了极性,即触点为有极性的技术方案,如果极性接错会大大降低继电器的性能,使得继电器电气寿命大大降低,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电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开关电器,包括接触系统,所述接触系统包括两组触点组,所述两组触点组分别是耐弧端触点组和载流端触点组,所述两组触点组中的每组均包含至少一对动静触点;在所述接触系统处于断开的情况下,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动静触点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载流端触点组的动静触点之间的间隙;其中,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设置有磁钢。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耐弧端触点组包含第一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所述载流端触点组包含第一静触点与第二动触点;所述接触系统还包括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所述第一静触点和所述第一动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静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相向设置,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静触点相向设置。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底座上,定义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为下方,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为上方,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陶瓷片,且所述磁钢设置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侧方而使其位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底座上,定义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为下方,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为上方,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陶瓷片,且所述磁钢设置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侧方而使其位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所述陶瓷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部分呈片状,所述第二部分呈中间薄两边厚的板状,且中间薄部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为圆弧形,且所述缺口的直径大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触点直径,使得陶瓷片安装之后,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动簧片和所述第二动簧片之间,并使得所述缺口正对触点且至少部分地围绕触点设置。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定义靠近底座的方向为下方,远离底座的方向为上方,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灭弧栅,且所述磁钢设置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侧方而使其位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灭弧栅包括格栅座、灭弧栅片和引弧栅片,格栅座上设置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插槽,所述灭弧栅片和所述引弧栅片插设于插槽内,从而使得各个所述灭弧栅片和所述引弧栅片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灭弧栅片的数量为2个以上,灭弧栅片的长度相等、端部平齐,在每个所述灭弧栅片的端部均设有一个灭弧缺口,所述引弧栅片的端部设有超出所述灭弧栅片的端部并向触点组方向倾斜弯折的引弧折片。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外壳,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设置的所述灭弧栅分别安装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底座上。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定义靠近底座的方向为下方,远离底座的方向为上方,所述磁钢设置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而使其位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并且至少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左右方向上设置有陶瓷片。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钢仅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设置,而不设置于所述载流端触点组的外围。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器为磁保持继电器。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耐弧端触点组即第一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组成的触点组一侧设置有磁钢。磁钢设置在触点组一侧,利用电流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电器在切换直流至断开时对电弧进行拉长,使其熄灭,起到磁吹灭弧的作用。并且,磁钢设置在耐弧端触点组的一侧,使得设计为双触点并联电路的抗短路结构的接触系统,在具有能够承载大电流能力的基础上,不必在双触点组的每个触点组的一侧都设置磁钢,就已经能够起到磁吹灭弧的技术效果,从而简化了继电器的结构,节省了原材料,并使得继电器的布局可以更加紧凑。并且可将耐弧端触点组和载流端触点组之间的距离拉大,避免耐弧端触点组产生的电弧污染载流端触点组,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此外,在触点组一侧设置磁钢,可以实现无极负载接线。
2.本实用新型在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陶瓷片,陶瓷片一方面能够防止电弧灼烧例如是塑料的壳体,另一方面还对电弧有冷却的作用,更利于电弧断开。
3.本实用新型在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还可选地设置有灭弧栅,灭弧栅能够在磁钢实现磁吹灭弧效果的基础上,起到极大增强灭弧效果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磁保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磁保持继电器的在底座方向的立体图;
图3是磁保持继电器去除壳体的正视图;
图4是磁保持继电器去除壳体与底座的正视图;
图5是处于断开状态的磁路系统和接触系统的正视图;
图6是接触系统的剖视图;
图7是底座与陶瓷片安装的立体图;
图8是底座立体图;
图9是陶瓷片立体图;
图10是磁钢支架立体图;
图11是壳体立体图;
图12是磁钢位于上方的磁保持继电器去除壳体的正视图;
图13是磁钢位于上方的接触系统的剖视图;
图14是另一实施例壳体立体图;
图15是另一实施例底座与陶瓷片安装的立体图;
图16是另一实施例陶瓷片立体图;
图17是触点上下方设置灭弧栅立体图;
图18是触点上下方设置灭弧栅的接触系统与磁路系统立体图;
图19是灭弧栅立体图;
图20是栅格座立体图;
图21是灭弧栅与壳体安装立体图;
图22是另一实施例壳体立体图;
图23是灭弧栅与底座安装立体图;
图24是另一实施例底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含底座20、壳体10、第一引出脚30、第二引出脚40、线圈引出脚50、磁路系统60和接触系统70。接触系统70连接第一引出脚30、第二引出脚40。磁路系统60用于致动接触系统70,使得接触系统70中的动静触点接合或者断开,从而使得第一引出脚30、第二引出脚40之间导通或断开。磁路系统60连接线圈引出脚50,线圈引出脚50用于连接控制线路从而用于控制磁路系统60对接触系统70的致动。磁路系统60和接触系统70安装在底座20上。壳体10与底座20相安装配合,从而在壳体10与底座20内形成一内部空间,并且壳体10与底座20将磁路系统60与接触系统70包覆于该内部空间中。第一引出脚30、第二引出脚40和线圈引出脚50穿过底座20的底面向下延伸出内部空间之外。
如图3所示,接触系统70采用双触点抗短路结构。具体的,接触系统70包括第一引出片71、第一动簧片73、第二引出片72、第二动簧片74、耐弧端触点组701和载流端触点组702。耐弧端触点组701和载流端触点组702中每组均包含至少一对动静触点。在本实施例中,耐弧端触点组701包含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载流端触点组702包含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如图5所示,在接触系统70处于断开情况下时,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之间的间隙S1小于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之间的间隙S2。即S1<S2。
在本实施例的接触系统70中,第一动簧片73与第一引出片71连接,第二动簧片74与第二引出片72连接。第一静触点75和第一动触点78分别设置在第一动簧片73的长度方向两端,第二静触点77和第二动触点76分别设置在第二动簧片74的长度方向两端,并且使得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相向设置,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相向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接触系统70,由于在断开状态下,两组动静触点组之间的触点间隙不同,因而在接触系统70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的过程中,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会优先于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断开,并且在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刚刚断开时,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还没有完全断开,因此,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在断开时并不会产生电弧。因而,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起到载流作用,而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起到耐弧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两组动静触点组之间的触点间隙设计为不同可以通过降低触点高度来实现。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的触点厚度小于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的触点厚度,那么当接触系统70处于断开状态时,由于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的触点厚度相较于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的触点厚度小,那么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之间的触点间隙就较大,且大于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的触点间隙。
此外,两组动静触点组之间的触点间隙设计为不同还可以通过倾斜第一动簧片73或第二动簧片74的其中至少一个来实现。
当然,触点间隙设计为不同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只要能够实现在接触系统70处于断开状态下,两组动静触点组之间的触点间隙不同即可。
在接触系统70中,第一动簧片73和第二动簧片74并列设置,第一动簧片73和第二动簧片74上的动静触点相互对应形成两组动静触点组,从而使得两组动静触点组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接触后形成并联电路结构。接触系统70设计为双触点并联电路的抗短路结构,有效地降低了温升,提高了承载短路电流或雷击电流等大电流的能力。
如图6所示,在载流端触点组702即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触点组中,第一静触点75可以由多个静分触点组成,第二动触点76可以由多个动分触点组成,例如动分触点761、762,并且静分触点与动分触点对应形成多个触点组,这样多个触点组形成的并联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继电器的温升并进一步提高继电器的载流能力。
如图4-5所示,在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外围设置有磁钢90。本实施例磁钢90设置在耐弧端触点组外围,利用电流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电器在切换直流至断开时对电弧进行拉长,使其熄灭,起到磁吹灭弧的作用。并且,本实施例磁钢90设置在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外围,而不设置于载流端触点组702的外围,使得设计为双触点并联电路的抗短路结构的接触系统70,在具有能够承载大电流能力的基础上,不必在双触点组的每个触点组的外围都设置磁钢,就已经能够起到磁吹灭弧的技术效果,从而简化了继电器的结构,节省了原材料,并使得继电器的布局可以更加紧凑。并且可将耐弧端触点组701和载流端触点组702之间的距离拉大,避免耐弧端触点组701产生的电弧污染载流端触点组702,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此外,本实施例在触点组一侧设置磁钢90,可以实现无极负载接线;有些直流负载继电器的接线方式是规定了极性,如果极性接错会大大降低继电器的性能,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如图2-8所示,底座2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20以及第二安装槽230,第一安装槽220用于安装接触系统70,第二安装槽230用于安装磁路系统60。第一安装槽220与第二安装槽230并排设置于底座20上。如图3-5和图10所示,磁钢90可以被安装在磁钢支架910上,磁钢支架910能够被安装在底座20上,从而将磁钢90稳固安装在底座20上。磁钢支架910可以是L型金属支架。磁钢支架910为导磁材料,如铁。磁钢支架910采用导磁材料可以减少漏磁,从而提高磁钢90的磁效率,更加有利于磁吹灭弧效果的提升。
上述介绍了在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外围设置有磁钢90,以起到磁吹灭弧的技术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强灭弧效果,如图6所示,在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的上方以及下方设置有陶瓷片80,陶瓷片80一方面能够防止电弧灼烧例如是塑料的壳体10,另一方面还对电弧有冷却的作用,更利于电弧断开。
在此结构中,磁钢90设置在耐弧端触点组701的侧方而使其位于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外围,如图6所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磁钢90也可设置替换为两块相对内端极性相反的磁钢组。
如图6-9所示,陶瓷片8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810和第二部分820,第一部分810与第二部分820大体上相互垂直,第一部分810呈片状,第一部分810可以作为基座安装在底座20或壳体10上。具体的,参见图7-11,底座20上设置有下安装槽24,第一部分810能够安装于下安装槽24上,从而将陶瓷片80安装于底座20上。壳体10上设置有上安装槽11,第一部分810能够安装于上安装槽11内,从而将陶瓷片80安装于壳体10上。第二部分820呈中间薄两边厚的板状,且中间薄部设置有缺口821,缺口821大致为圆弧形,且缺口821的直径大于耐弧端触点组701的触点直径,使得陶瓷片80安装之后,第二部分82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动簧片73和第二动簧片74之间,并使得缺口821正对触点且至少部分地围绕触点设置。如此设置使得上下两个陶瓷片80至少部分环绕耐弧端触点组701的触点设置,由于陶瓷片80的绝缘特性,使得耐弧端触点组701的触点之间的电弧更容易断开并提高对电弧的冷却作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陶瓷片80也可以被替换为其他的绝缘绝热材料,如二氧化硅、云母等,以形成触点两侧绝缘绝热结构,陶瓷片80的成本低,制造简单,因此本实施例以陶瓷片80为具体实施结构。
可选地,如图12-16所示,定义靠近底座20的方向为下方,远离底座20的方向为上方,磁钢90’也可以设置在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的上方而使其位于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外围。如此设置,陶瓷片80’则仅设置在触点组的下方。陶瓷片80’具有第一部分810以及加长的第二部分820’,第二部分820’设置有更深的缺口821’,使得陶瓷片80’安装后,触点能够大体上容纳于缺口821’中,如此使得陶瓷片80’在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左右以及下方这三个方向上环绕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外围设置,如附图13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陶瓷片仅在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左右方向上设置。当磁钢90’设置在耐弧端触点组701的上方时,需要灭弧的方向为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左右方向。陶瓷片至少在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左右方向上设置,使得在磁钢90’实现磁吹灭弧的效果基础上,陶瓷片同样能够对电弧有冷却的作用,利于电弧断开,并且陶瓷片的用量更少,节约了原材料并简化结构。陶瓷片80’的第一部分810还连接有定位臂830。定位臂830对于陶瓷片80’在底座20’上的安装起辅助定位作用。此结构中,壳体10’具有磁钢安装槽12,磁钢90’能够安装于磁钢安装槽12中。
前述介绍了在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一侧设置有磁钢90,并且在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的上方以及下方设置有陶瓷片80,以增强灭弧效果。可替代地,参见图17-24所示,在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的上方以及下方并不设置有陶瓷片80,而将陶瓷片80替换为灭弧栅100。即在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的上方以及下方设置有灭弧栅100。灭弧栅100的设置,能够在磁钢90实现磁吹灭弧效果的基础上,起到极大增强灭弧效果的作用。
在此结构中,磁钢90设置在耐弧端触点组701的侧方而使其位于耐弧端触点组701的外围,如图17-18所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磁钢90也可设置替换为两块相对内端极性相反的磁钢组。
参见图17-24所示,灭弧栅100包括格栅座110、灭弧栅片120和引弧栅片130。灭弧栅片120的数量为2个以上且灭弧栅片120的长度相等、端部平齐。格栅座110上设置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插槽111,灭弧栅片120和引弧栅片130插设于插槽111内,从而使得各个灭弧栅片120和引弧栅片130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灭弧栅片120的数量为2个。2个灭弧栅片120的长度相等、端部平齐,在每个灭弧栅片120的端部均设有一个灭弧缺口121,灭弧缺口121为V形状,使得灭弧栅片120的端部呈分叉结构,灭弧缺口121可用于方便电弧被一对灭弧栅片120通过灭弧缺口121进行快速切割分段;而引弧栅片130是引弧磁性材料制成的金属栅片,该引弧栅片130的端部设有超出一对灭弧栅片120的端部并向触点组方向倾斜弯折的引弧折片131。这样,就能利用引弧栅片130上的引弧折片131将电弧引入灭弧栅100中,再配合一对灭弧栅片120即可将该电弧切割成多个小段,也就是分成若干个短弧,从而极大增加了整个电弧的电压降。
如图21-24所示,在底座20”和壳体10”上分别设置有下灭弧栅槽25和上灭弧栅槽13,灭弧栅100能够分别安装于下灭弧栅槽25和上灭弧栅槽13中,从而使灭弧栅100安装在底座20”或壳体10”上,并且使得灭弧栅100位于耐弧端触点组701即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组成的触点组的上方及下方。
如图3-4所示,第一引出片71和第二引出片72固定安装在底座20上,第一动簧片73和第二动簧片74并列设置于底座20上。且第一引出片71和第二引出片72分别与第一引出脚30、第二引出脚40相连接。可选地,第一引出片71和第二引出片72可以分别与第一引出脚30、第二引出脚40一体成型。
如图2-4所示,第一动簧片73和第二动簧片74并列设置于第一安装槽220内且位于第一安装槽220内远离第二安装槽230的一侧,第一动簧片73和第二动簧片74组成并列动簧片组件。第一引出片71与第一动簧片7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引出片72与第二动簧片74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引出片71和第二引出片72分别位于并列动簧片组件不同的两端。
如图3所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簧片73具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一悬臂端,第一动簧片73的第一固定端与第一引出片71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动簧片73呈现悬臂状态。第二动簧片74具有第二固定端和第二悬臂端,第二动簧片74的第二固定端与第二引出片72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动簧片74呈现悬臂状态。第一动簧片73的第一固定端与第二动簧片74的第二悬臂端相对,第一动簧片73的第一悬臂端与第二动簧片74的第二固定端相对。
第一静触点75设置于第一动簧片73的第一固定端,第一动触点78设置于第一动簧片73的第一悬臂端,第二静触点77设置于第二动簧片74的第二固定端,第二动触点76设置于第二动簧片74的第二悬臂端上,并且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相向设置,第一动触点78和第二静触点77相向设置。
如图3所示,磁路系统60包括线圈61、衔铁组件62、第一推动卡63、第二推动卡64,衔铁组件62可转动式安装于底座20上;线圈61连接线圈引出脚50,线圈引出脚50穿过底座20的底面向下引出。线圈61横向安装于第二安装槽230内。衔铁组件62中间设置有永久磁铁,衔铁组件62能够被极性可变的线圈61致动,从而在底座20上转动。第一推动卡63和第二推动卡64可移动式安装在底座20上,并且衔铁组件6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推动卡63的一端以及第二推动卡64的一端相连接,使得衔铁组件62的转动导致第一推动卡63和第二推动卡64分别朝相反方向移动。第一推动卡63的另一端与第一动簧片73的第一悬臂端相连接,第二推动卡64的另一端与第二动簧片74的第二悬臂端相连接,从而第一推动卡63和第二推动卡64分别朝相反方向的移动使得第一静触点75与第二动触点76、第一动触点78与第二静触点77这两组动静触点共同被接通或断开。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例是以应用在磁保持继电器的增强灭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展示,但是该增强灭弧结构由于具有增强灭弧的功能,因此其也可以作为增强灭弧结构应用在其他开关电器中,如空气开关、接触器等。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开关电器,包括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系统包括两组触点组,所述两组触点组分别是耐弧端触点组和载流端触点组,所述两组触点组中的每组均包含至少一对动静触点;在所述接触系统处于断开的情况下,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动静触点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载流端触点组的动静触点之间的间隙;其中,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设置有磁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包含第一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所述载流端触点组包含第一静触点与第二动触点;所述接触系统还包括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所述第一静触点和所述第一动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静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相向设置,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静触点相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底座上,定义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为下方,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为上方,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陶瓷片,且所述磁钢设置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侧方而使其位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底座上,定义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为下方,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为上方,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陶瓷片,且所述磁钢设置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侧方而使其位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所述陶瓷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部分呈片状,所述第二部分呈中间薄两边厚的板状,且中间薄部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为圆弧形,且所述缺口的直径大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触点直径,使得陶瓷片安装之后,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动簧片和所述第二动簧片之间,并使得所述缺口正对触点且至少部分地围绕触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定义靠近底座的方向为下方,远离底座的方向为上方,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灭弧栅,且所述磁钢设置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侧方而使其位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栅包括格栅座、灭弧栅片和引弧栅片,格栅座上设置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插槽,所述灭弧栅片和所述引弧栅片插设于插槽内,从而使得各个所述灭弧栅片和所述引弧栅片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栅片的数量为2个以上,灭弧栅片的长度相等、端部平齐,在每个所述灭弧栅片的端部均设有一个灭弧缺口,所述引弧栅片的端部设有超出所述灭弧栅片的端部并向触点组方向倾斜弯折的引弧折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外壳,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和下方设置的所述灭弧栅分别安装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底座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定义靠近底座的方向为下方,远离底座的方向为上方,所述磁钢设置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上方而使其位于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并且至少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左右方向上设置有陶瓷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钢仅在所述耐弧端触点组的外围设置,而不设置于所述载流端触点组的外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器为磁保持继电器。
CN202322961719.9U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开关电器 Active CN221596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61719.9U CN221596320U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开关电器
PCT/CN2024/127409 WO2025092600A1 (zh) 2023-11-01 2024-10-25 一种开关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61719.9U CN221596320U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开关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596320U true CN221596320U (zh) 2024-08-23

Family

ID=92401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61719.9U Active CN221596320U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开关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1596320U (zh)
WO (1) WO202509260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092603A1 (zh) * 2023-11-01 2025-05-0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WO2025092600A1 (zh) * 2023-11-01 2025-05-0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675160U (zh) * 2019-04-12 2019-11-22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 一种磁吹灭弧装置
CN214542048U (zh) * 2021-03-19 2021-10-29 宁波金海电子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113363115A (zh) * 2021-06-02 2021-09-07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长寿命直流接触器结构
CN219873348U (zh) * 2023-05-18 2023-10-20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221596320U (zh) * 2023-11-01 2024-08-2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092603A1 (zh) * 2023-11-01 2025-05-0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WO2025092600A1 (zh) * 2023-11-01 2025-05-0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5092600A1 (zh) 2025-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1596320U (zh) 一种开关电器
CN100593833C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WO2020087797A1 (zh) 无极性低压断路器
CN107359068B (zh) 一种具有复合灭弧性能的塑壳断路器
CN213184182U (zh) 开关电器
CN107342199B (zh) 一种罩壳式屏蔽灭弧机构
KR20100039318A (ko) 아크 제거기와 하이브리드 스위치
JP2014056731A (ja) 直流開閉器の消弧機構、および当該消弧機構を有する直流開閉器並びに直流遮断器
CN107346715B (zh) 电弧推动装置
US10256059B2 (en) Magnetic switch
CN1879183A (zh) 灭弧装置
JP2012138173A (ja) 回路遮断器
CN111952111A (zh) 一种双断口快速真空灭弧室
CN107342198B (zh) 一种具有强大分断短路电流能力的塑壳断路器
KR20210007390A (ko)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아크소호장치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215183691U (zh) 一种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
CN216648115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直流电路和用电设备
CN213936096U (zh) 一种断路器
JP4090948B2 (ja) 回路遮断器
CN221176127U (zh) 一种触头装置
CN217426594U (zh) 一种安全稳定的接触器
KR20040080917A (ko) 배선용 차단기
CN219350124U (zh) 具有高分断能力的断路器结构
CN215183823U (zh) 一种新型智能微型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