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41323U - 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 - Google Patents
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41323U CN221541323U CN202420023481.7U CN202420023481U CN221541323U CN 221541323 U CN221541323 U CN 221541323U CN 202420023481 U CN202420023481 U CN 202420023481U CN 221541323 U CN221541323 U CN 2215413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seat
- sliding rail
- cushion frame
- driving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座椅骨架包括具有滑轨的滑轨总成、具有坐垫框架的坐垫骨架总成、连杆总成和驱动机构。连杆总成包括前连杆和后连杆,前连杆和后连杆中的每一连杆两端分别与滑轨和坐垫框架转动连接。驱动机构为可伸缩机构,前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的前部,后端转动连接于滑轨后部。通过驱动机构的伸缩可以带动前、后连杆相对于滑轨转动,并带动坐垫框架相对滑轨在第二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座椅骨架在应用于座椅时,可以减少座椅整体所占用的高度方向空间,提升汽车的乘员空间。有利于实现汽车的长续航化提升乘员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骨架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作为汽车与乘客人机交互的重要一环,对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所占的市场比例不断增加。与传统内燃机汽车不同的是,电动汽车通常将电池设置于汽车底部,且为了保证汽车的长续航,电池电芯的空间需求日益增长。在车身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相对的,则会进一步压缩乘员的乘坐空间高度,影响乘员的乘坐舒适度。故为了提高乘员的驾驶和乘坐体验,需要减小汽车座椅的体积占用,从而给予乘员更大的乘坐空间。
现代汽车的座椅通常有高度调节功能,通常采用的方案为齿轮齿条结构或后端抬升结构。齿轮齿条结构的原理为:齿轮齿条结构主要包括电机、齿轮和齿条。电机和齿轮设置在坐垫骨架总成的一侧。且齿轮与齿条啮合。齿条设置于后连杆上并可驱动后连杆转动。工作时,电机驱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齿条运动。齿条驱动后连杆转动。通过后连杆的转动带动上端的坐垫框架升降。而后端抬升结构的原理为:后端抬升机构主要包括电机和推杆。电机固定在坐盆的前侧壁上,并可以驱动推杆伸缩。推杆一端与电机连接,另一端与后连杆转动连接。工作时,电机驱动推杆伸缩,推杆带动后连杆转动,从而带动座椅同步升高或下降。
虽然两者都可以实现汽车座椅高度调节的功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齿轮齿条结构:齿轮齿条机构的电机和齿轮需要布置在坐垫骨架总成的一侧,这就导致坐垫骨架总成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不能过小,以设置电机和齿轮。导致座椅骨架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较大。而后端抬升机构的问题在于:推杆作为活动件伸缩,并带动后连杆转动。这就导致在座椅后部需要留出大量空间以作为推杆和后连杆的活动空间。而在座椅后部通常还需设置靠背角度调整机构和前后调整机构等部件的情况下,亦很难节省座椅高度方向的空间占用。
可见,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汽车座椅骨架无法在能够实现高度调节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其空间占用,从而难以兼顾现代电动汽车长续航和乘员空间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座椅骨架无法在能够实现高度调节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其空间占用,难以兼顾现代电动汽车长续航和乘员空间的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包括滑轨总成、坐垫骨架总成、连杆总成和驱动机构。滑轨总成包括滑轨。坐垫骨架总成包括坐垫框架。
连杆总成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前连杆和后连杆,前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前部和坐垫框架的前部,后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后部和坐垫框架的后部,以使得前连杆和后连杆相对于滑轨可转动,且使得坐垫框架在第二方向上能够产生相对位移,其中,第二方向平行于座椅骨架的高度方向,且垂直于第一方向。
驱动机构设置成可伸缩的结构,驱动机构的前端连接于坐垫框架的前部,驱动机构的后端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后部,通过驱动机构的伸缩可带动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后连杆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动,并带动所述坐垫框架相对于所述滑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此处可以理解为:将驱动机构设置为可伸缩的机构,后端与滑轨的后部转动连接。前端与坐垫框架的前部转动连接,并通过驱动机构的伸缩驱动坐垫框架相对于滑轨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且将驱动机构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为转动连接,以适应坐垫框架在运行中产生的角度偏转。
相比于现有的齿轮齿条机构和后端抬升机构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骨架通过将驱动机构的后端与滑轨转动连接,推动坐垫框架的前部,可以将驱动机构相应活动部件的行程空间预留在结构较为简单,空间较为充裕的座椅前端。合理利用了空间,有利于减少座椅整体在汽车高度方向的空间占用。进而有利于汽车在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大电池电芯体积,从而实现汽车的长续航化。也有利于汽车在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乘员空间,进而提升乘员舒适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骨架可以减少座椅整体在汽车内高度方向占用的高度空间。提升了汽车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汽车的长续航化和乘员舒适度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推杆、驱动部件和传动部件,推杆的一端构成驱动机构的后端,另一端与传动部件传动连接。传动部件构成驱动机构的前端。驱动部件与传动部件传动连接,并通过传动部件驱动推杆伸缩,以带动前连杆和后连杆相对于滑轨转动,并带动坐垫框架相对于滑轨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这样的驱动机构易于实现且成本低廉。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杆包括杆本体和轴部,传动部件包括传动结构和外壳;轴部的一端穿设于且可转动连接于杆本体内,另一端与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传动部件的外壳与轴部螺纹连接,使得传动部件可以在轴部的轴向上与轴部相对滑动,并带动前连杆和后连杆相对于滑轨转动,也带动坐垫框架相对于滑轨在第二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其中,外壳构成驱动机构的前端;杆本体远离驱动部件的一端构成驱动机构的后端。轴部的外表面套设有滑块,滑块位于传动部件的外壳与杆本体之间。进而实现了座椅的高度调节。且推杆的结构简单,可靠性较高,也便于维修和替换。并且设有的滑块能够防止传动部件的外壳与其他部件(例如,杆本体)发生碰撞,延长了推杆和驱动机构的使用寿命,也减少了使用时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坐垫框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的前横梁和后横梁、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前横梁的两端分别相接于左纵梁的前部和右纵梁的前部,后横梁的两端分别相接于左纵梁的后部和右纵梁的后部。滑轨包括在第三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的左滑轨部分和右滑轨部分。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前连杆包括在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左前连杆和右前连杆,后连杆包括在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左后连杆和右后连杆。左前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的前部的左纵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前部的左滑轨部分。右前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的前部的右纵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前部的右滑轨部分。左后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的后部的左纵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后部的左滑轨部分。右后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的后部的右纵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后部的右滑轨部分。并且,驱动机构的前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的前部的前横梁,驱动机构的后端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后部的左滑轨部分或右滑轨部分。
通过将前后连杆各设置为两个,可以保证连杆总成对坐垫框架的支撑较为稳定,并且可以保证抬升或下降时坐垫框架较为平稳的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总成还包括一固定部件,固定部件依次穿过后连杆和驱动机构的后端,并与滑轨的后部固定连接。其中,后连杆与驱动部件的后端和固定部件均为转动连接。从而将后连杆与驱动机构的后端共同连接于滑轨后端。从而较为紧密的将二者连接在一起,节省了空间占用,也就进一步的减小了座椅骨架整体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骨架还包括前同步杆和后同步杆,前同步杆的两端分别相接于左前连杆和右前连杆。后同步杆的两端分别相接于左后连杆和右后连杆。从而增强了座椅在前后调节和高度调节时的一致性,使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骨架还包括助力扭杆,助力扭杆包括第一扭杆部分和第二扭杆部分,第一扭杆部分的至少部分与后同步杆转动连接。第二扭杆部分的一端相接于第一扭杆部分的一端,另一端在第二方向上朝背离滑轨的方向延伸。滑轨的后部还设有一卡槽,卡槽的槽口向下,以供第二扭杆部分卡接。或可以理解为,座椅包括坐垫。坐垫设置于坐垫骨架总成上方。而助力扭杆抵接于坐垫。助力扭杆作为一个储能部件,在座椅向下调节时储能,在座椅向上调节时释放能量。可以在座椅向下调节高度时使得调节更柔和,提升舒适度,又可以在座椅向上调节高度时起到辅助作用,帮助抬升座椅,使得抬升更平稳。而且助力扭杆帮助抬升座椅,也可以理解为起到了部分驱动机构的作用,从而延长了驱动机构的使用寿命。同时,助力扭杆还设置于后同步杆,也可以部分增加后同步杆的扭转刚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座椅相应方向的调节同步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坐垫骨架总成还包括坐盆。坐盆以铆接的方式固定于坐垫框架。以铆接的方式固定坐盆,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将坐盆焊接在坐垫框架上的安装方式,可以先将需要安装的模块集成于坐盆上,而后将坐盆和各模块作为一个整体安装于坐垫框架,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有利于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且在后期维修人员维护时,也方便其拆装维修,降低了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轨的后部下方位置外设置有向外伸出的滑轨支架。滑轨支架上设置有贯穿滑轨支架的安装孔,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并垂直于第三方向。从而使得在将座椅安装至车身时,所用的安装工具可以斜向将紧固件穿设于滑轨支架的安装孔,从而将座椅的滑轨支架固定于汽车的车身。进而节省了安装空间,也降低了加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骨架。这样可以使得座椅整体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在汽车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电池电芯容量或者提升乘员乘坐空间大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滑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滑轨和滑轨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靠背调节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高度调节总成和滑轨总成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坐垫骨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驱动机构和连杆总成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驱动机构、连杆总成和滑轨总成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另一角度的驱动机构、连杆总成和滑轨总成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座椅骨架;
2、滑轨总成;
21、滑轨;21A、滑轨的前部;21B、滑轨的后部;211A、左滑轨部分;211B、右滑轨部分;
22、驱动桥总成; 221、滑轨驱动部件; 222、驱动桥;
23、滑轨支架; 231、安装孔;
3、靠背调节总成;
31、靠背骨架;32、调角器;33、靠背驱动部件;34、芯轴;
4、高度调节总成;
41、坐垫骨架总成;41A、容纳空间;411、坐垫框架;411A、前横梁;411B、后横梁;411C、左纵梁;411D、右纵梁;412、坐盆;412A、铆接孔位;412B、铆钉;
42、连杆总成;421、前连杆;421A、左前连杆;421B、右前连杆;422、后连杆;422A、左后连杆;422B、右后连杆;423、固定部件;
43A、前同步杆;43B、后同步杆;
5、驱动机构;5A、驱动机构的前端;5B、驱动机构的后端;
51、推杆;511、杆本体;512、轴部;513、滑块;52、驱动部件;
53、传动部件;531、外壳;
6、助力扭杆;61、第一扭杆部分;62、第二扭杆部分;63、卡槽;
X、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
X1、座椅的长度方向;Z1、座椅的高度方向;Y1、座椅的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座椅作为汽车和乘客人机交互的重要一环,对乘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动汽车的市场比例不断增加,对汽车座椅在整车中的高度占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汽车的座椅通常有高度调节功能,通常采用的方案为齿轮齿条结构或后端抬升结构。齿轮齿条结构的原理为:齿轮齿条结构主要包括电机、齿轮和齿条。电机和齿轮设置在坐垫骨架总成的一侧。且齿轮与齿条啮合。齿条设置于后连杆上并可驱动后连杆转动。工作时,电机驱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齿条运动。齿条驱动后连杆转动。通过后连杆的转动带动上端的坐垫框架升降。而后端抬升结构的原理为:后端抬升机构主要包括电机和推杆。电机固定在坐盆的前侧壁上,并可以驱动推杆伸缩。推杆的一端与电机连接,另一端与后连杆转动连接。工作时,电机驱动推杆伸缩,推杆带动后连杆转动,从而带动座椅同步升高或下降。
虽然两者都可以实现汽车座椅高度调节的功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齿轮齿条结构:齿轮齿条机构的电机和齿轮需要布置在坐垫骨架总成的一侧,这就导致坐垫骨架总成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不能过小,以设置电机和齿轮。导致座椅骨架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较大。而后端抬升机构的问题在于:推杆作为活动件伸缩,并带动后连杆转动。这就导致在座椅后部需要留出大量空间以作为推杆和后连杆的活动空间。而在座椅后部通常还需设置靠背角度调整机构和前后调整机构等部件的情况下,亦很难节省座椅高度方向的空间占用。
可见,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汽车座椅骨架无法在能够实现高度调节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其空间占用,从而难以兼顾现代电动汽车长续航和乘员空间的需求。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在能够实现座椅高度调节的功能的情况下减小座椅在汽车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提升了汽车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进而有利于实现汽车的小型化和长续航化。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为说明方便,以座椅的长度方向X1(或可理解为汽车的长度方向)作为第一方向X。以座椅的高度方向Z1(或可理解为汽车的高度方向)作为第二方向Z。以座椅的宽度方向Y1(或可理解为汽车的宽度方向)作为第三方向Y。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可应用于汽车中,该汽车可包括但不限于SUV、轿车和跑车等。
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滑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滑轨和滑轨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座椅骨架1可以包括滑轨总成2。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滑轨总成2包括滑轨21。
需要说明的是,滑轨21的具体结构不限。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滑轨21包括在第三方向Y上间隔设置的左滑轨部分211A和右滑轨部分211B。其中,滑轨21靠近座椅前端的部分为滑轨前部21A,滑轨21远离座椅前端的部分为滑轨后部21B。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滑轨总成2还可以包括驱动桥总成22。驱动桥总成22包括滑轨驱动部件221和驱动桥222。驱动桥222两端分别与左滑轨211A和右滑轨211B的前部连接。滑轨驱动部件221设置于驱动桥222上,并通过驱动桥222带动左滑轨部分211A和右滑轨部分211B滑动,从而实现了座椅的前后调节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滑轨驱动部件221的具体结构不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滑轨驱动部件221为电机。电机作为常用的驱动部件,拥有输出力矩大、出力稳定和占用空间小等优点。可以有效节约座椅下部空间。
前述电机的具体种类不限,可以为永磁同步电动机、磁阻同步电动机和磁滞同步电动机等。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如图1所示,座椅骨架1通过滑轨总成2安装于汽车中。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方式不限。
如图3所示,并结合图2予以理解,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滑轨后部21B下方设置有向外伸出的滑轨支架23,滑轨支架23上设置有贯穿滑轨支架的安装孔231,安装孔231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第二方向Z倾斜设置,并垂直于第三方向Y。或可以被理解为:滑轨21下方设置有斜向的滑轨支架23,支架23上开有安装孔231,安装孔231与滑轨21呈一定夹角。并通过该安装孔231以铆接或其他方式将座椅骨架1安装于汽车中。从而在将座椅骨架与汽车内部其他部件(如车辆前横梁)固定时,可以将安装工具斜向设置。以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安装工具与座椅骨架的其他部分产生干涉。从而降低了加工难度,也提升了加工效率。
上文是对滑轨总成的描述,下文将对座椅骨架其他可能包括的部分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座椅骨架1还可以包括靠背调节总成3。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靠背调节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并结合图1予以理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骨架1可以包括靠背调节总成3。靠背调节总成3包括靠背骨架31、调角器32、靠背驱动部件33和芯轴34。芯轴34的两端分别依次穿过靠背骨架31、调角器32,并将靠背骨架31和座椅骨架的其他部分(例如坐垫骨架总成41)活动连接(关于坐垫骨架总成41的具体结构和作用将在后文中详细描述)。靠背驱动部件33驱动调角器32进而带动芯轴34转动,并带动靠背骨架31相对于座椅骨架的其他部分(例如坐垫骨架总成41)转动。从而实现了座椅靠背的角度调节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座椅骨架的具体限定。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骨架也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者更少的部件。例如,座椅骨架还可以包括坐垫的俯仰调节机构等部件。
上文对座椅骨架中可能包括的角度调节总成做了描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骨架还可能包括其他部件,例如坐垫骨架总成、连杆总成和驱动机构。坐垫骨架总成、连杆总成和驱动机构构成了座椅骨架中的高度调节总成,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骨架中可能包括的高度调节总成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5-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高度调节总成和滑轨总成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坐垫骨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骨架1可以包括高度调节总成4。高度调节总成4包括坐垫骨架总成41。
坐垫骨架总成的具体结构不限。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坐垫骨架总成41包括坐垫框架411。坐垫框架411具体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布置的前横梁411A和后横梁411B,还包括在第三方向Y上间隔设置的左纵梁411C和右纵梁411D。前横梁411A和后横梁411B间隔设置于左纵梁411C和右纵梁411D之间。或可以被理解为,前横梁411A、左纵梁411C、后横梁411B和右纵梁411D首尾相接,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即为坐垫框架411。
需要说明的是,坐垫框架411各部件的具体结构不限。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横梁411A被设置为管状结构,后横梁411B被设置为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板状结构。左纵梁411C和右纵梁411D被设置为与第二方向Z平行的板状结构。通过将后横梁411B设置为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板状结构,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座椅调节的同步性,也在座椅后部提供了一个平台以方便加装相应模块。例如在后横梁411B上加装重力传感器,撞击传感器等,加强了座椅作为整车一个模块的通用性和拓展性,有利于汽车的家族化设计。而左纵梁411C和右纵梁411D被设置为与第二方向Z平行的板状结构。二者相对设置后,中间形成一容纳空间41A。便于在坐垫骨架总成41上加装模块化组件。
如图6所示,示例性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坐垫骨架总成41还包括坐盆412,坐盆412设置于容纳空间41A内。从而较为紧密的将坐盆412和坐垫框架411结合在一起,并减少了座椅整体在汽车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需要说明的是,坐盆412的安装方式不限。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左纵梁411C和右纵梁411D上相对设置有多个铆接孔位412A。相应的,坐盆412上也设有多个铆接孔位412A。铆接孔位412A的轴向与第二方向Z平行。还设有铆钉412B穿过坐盆412上的铆接孔位412A和左纵梁411C与右纵梁411D上的铆接孔位412A,将坐盆412以铆接的方式固定于坐垫框架411。对比而言,现有技术中的坐盆通常采用焊接方式设置于坐垫框架。具体的加工方式为,先将坐盆和坐垫框架焊接在一起,而后再固定座椅的其他模块(例如座椅通风、座椅加热和座椅按摩等模块)。但在装配时,焊接在坐垫框架上的坐盆会与电子设备的线路产生干涉,从而增大了装配难度,影响装配效率。故可以通过采用铆接的方式将坐盆412固定于坐垫框架411,可以先将其他模块于坐盆412上方或者下方后,整体与坐盆412一起固定于坐垫框架411上。从而大大减小了装配难度,增加了装配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以铆接的方式将坐盆和坐垫框架固定也有利于后期维修人员拆装坐盆,以便对固定于座椅前部的模块进行检修和更换,降低了维护成本。
以上是对座椅骨架1中可能包括的坐垫骨架总成41的描述,下文将描述座椅骨架中还可能包括的连杆总成。
请参阅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驱动机构和连杆总成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并结合图5予以理解,高度调节总成4还可以包括连杆总成42。连杆总成42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的前连杆421和后连杆422。前连杆42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前部21A和坐垫框架411的前部。后连杆42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滑轨后部21B和坐垫框架411的后部。以使得前连杆421和后连杆422相对于滑轨21可以转动,且带动坐垫框架411在第二方向Z上产生位移。或可以被理解为:前连杆421可以与滑轨前部21A的固定点为轴心转动,并与坐垫框架411前部转动连接,并被坐垫框架411带动。后连杆422与坐垫框架411后部转动连接,并被坐垫框架411带动,绕滑轨后部21B转动。从而通过前连杆421、坐垫框架411、后连杆422和滑轨21组成的四连杆机构,实现坐垫框架411的整体抬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前述连杆总成42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前连杆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后连杆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如图7所示,并结合图5予以理解。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连杆421包括在第三方向Y上相对设置的左前连杆421A和右前连杆421B;后连杆422包括在第三方向Y上相对设置的左前连杆422A和右前连杆422B。左前连杆421A一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411的前部的左纵梁411C,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轨前部21A的左滑轨部分211A。右前连杆421B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411的前部的右纵梁411D,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轨前部21A的右滑轨部分211B。左后连杆422A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411的后部的左纵梁411C,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轨后部21B的左滑轨211A部分。右后连杆422B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411的后部的右纵梁411D,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轨后部21B的右滑轨211B部分。或可以理解为,前连杆421、后连杆422、坐垫框架411和滑轨21在空间上形成一个,以坐垫框架411和滑轨21为顶面和底面,前连杆421和后连杆422为四个棱边的类四棱柱结构,且前连杆421和后连杆422各部件分别与坐垫框架411和滑轨21的各对应部件分别转动连接。
在座椅调节时,因整体质量较大,力的传递过程较为复杂。只依靠前后连杆很难保证座椅调节的同步。故为了提高座椅调节时的同步性,以给用户舒适的调节体验,通常会在座椅骨架中还设置有同步杆,以增强座椅整体的刚度。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座椅骨架还包括前同步杆43A和后同步杆43B。前同步杆43A的两端分别相接于左前连杆421A和右前连杆421B。后同步杆43B的两端分别相接于左后连杆422A和右后连杆422B。增设的前同步杆43A和后同步杆43B可以增加连杆总成42作为一个整体的刚度。在座椅各向调节时有利于增加同步性,增强座椅的整体性,优化了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同步杆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在另外一些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只设置前同步杆43A,或只设置后同步杆43B。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各同步杆和各连杆之间的连接方式亦不限。例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各同步杆和相应的连杆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在另一个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同步杆和相应的连杆为相接的分体式结构。还可以将二者结合使用,例如将前同步杆43A设定为和两侧前连杆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后同步杆43B设定为和两侧后连杆相接的分体式结构等。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以上是对座椅骨架中的连杆总成及可能包括的同步杆的具体描述,下文中将描述座椅骨架中可能包括的驱动机构。
请参阅图8-图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驱动机构、连杆总成和滑轨总成的配合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图9所示,并结合图5予以理解,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高度调节总成4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5。驱动机构5设置为可伸缩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机构和其他部件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不限。
如图8所示,并结合图5予以理解,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5的前端5A连接于坐垫框架411的前部的前横梁411A,驱动机构5的后端5B转动连接于滑轨的后部21B。其中,滑轨的后部21B可以为左滑轨部分211A或右滑轨部分211B的后部。通过驱动机构5的伸缩可以带动坐垫框架411相对于滑轨21转动。
此处可以理解为:将驱动机构设置为可伸缩的机构,前端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的前部,后端转动连接于滑轨后部,并通过驱动机构的伸缩驱动坐垫框架相对于滑轨在第二方向上发生位移。相比于现有的齿轮齿条机构和后端抬升机构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骨架通过将驱动机构的后端与滑轨转动连接,推动坐垫框架的前部,可以将相应活动部件的行程空间预留在结构较为简单,空间较为充裕的座椅前端。合理利用了空间,有利于减少座椅整体在汽车高度方向的空间占用。进而有利于汽车在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大电池电芯体积,从而实现汽车的长续航化。也有利于汽车在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乘员空间,进而提升乘员舒适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骨架可以减少座椅整体在汽车内高度方向占用的高度空间。提升了汽车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汽车的长续航化和乘员舒适度提升。
为说明清楚,后文中将以驱动结构5连接左滑轨部分211A后部为例,举例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驱动机构5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可以为液压伸缩结构或空气伸缩机构等。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并结合图5予以理解。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5包括推杆51、驱动部件52和传动部件53,推杆51的一端构成驱动机构的后端5B,另一端与传动部件53传动连接。传动部件53构成驱动机构的前端5A。驱动部件52与传动部件53传动连接,并通过传动部件53驱动推杆51伸缩,以带动前连杆421和后连杆422相对于滑轨21转动,并带动坐垫框架411相对于滑轨21在第二方向上发生位移。这样的驱动机构易于实现且成本低廉。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如图9所示,并结合图8予以理解。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推杆51可以包括杆本体511和轴部512。传动部件53包括传动结构(图中未示出)和外壳531。轴部512的一端穿设于且可转动连接于杆本体511内,另一端与传动部件53的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以通过传动部件53可驱动轴部512相对于杆本体511转动。且传动部件53的外壳531与轴部512螺纹连接,使得传动部件53可以在轴部512的轴向上与轴部512相对滑动,并带动坐垫框架41相对于滑轨21在第二方向z上产生相对位移。其中,外壳531构成驱动机构的前端5A;杆本体511远离驱动部件52的一端构成驱动机构的后端5B。或可以理解为:动力由驱动部件52出发,经过传动部件53的传动结构,带动轴部512转动,从而带动与轴部512螺纹连接的传动部件53的外壳531,使其在轴部512上滑动。并经过外壳531推动坐垫框架411,最终完成坐垫框架的升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轴部512的外表面套设有滑块513,滑块513位于传动部件53的外壳531与杆本体511之间。设置有滑块513的目的在于,在外壳531滑动的时候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外壳531与其他部件(例如,杆本体)发生碰撞。延长了推杆51和驱动部件52的使用寿命,并减小了使用时的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传动部件53的传动结构的具体结构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传动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蜗轮。此时传动结构和轴部形成一蜗轮蜗杆机构。从而使得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其中,滑块与轴部的连接方式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滑块513可以固定连接于轴部512靠近驱动机构52的一端。在另一个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滑块513也可以与轴部512靠近驱动机构52的一端螺纹连接。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驱动部件52的具体结构同样不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部件52可以为前述结构相同的电机,以提升通用性和控制成本。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骨架中另一角度的驱动机构、连杆总成和滑轨总成的配合示意图。
为了使结构紧凑,如图10所示,并结合图5予以理解,连杆总成42还可以设有一固定部件423。固定部件423依次穿过左后连杆422B和驱动机构后端5B,并与滑轨的后部21B固定连接。其中,后连杆422和驱动部件的后端5B与固定部件423均为转动连接。进而将驱动机构后端5B和后连杆422共同连接在了驱动机构后端5B,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从而节省了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件423的具体结构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423可以为螺栓,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以上是对座椅骨架中可能包括的驱动机构进行的描述。为使得抬升效果更好,座椅骨架还可以包括助力扭杆6。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助力扭杆6的具体结构不限。以下结合附图对助力扭杆6可采用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5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助力扭杆6包括第一扭杆部分61和第二扭杆部分62。第一扭杆部分61的至少部分和后同步杆43B转动连接,第二扭杆部分62的一端相接于第一扭杆部分61的一端,另一端在第二方向Z上朝背离滑轨21的方向延伸。且滑轨21还设有一卡槽63,卡槽63的槽口向下,以供第二扭杆部分62卡接。或可以理解为,助力扭杆6可被理解为类似弹簧的结构,一端与后同步杆43B转动连接,一端与座椅中可能包含的坐垫或其他部件抵接。在座椅整体下调的时候,助力扭杆6被压缩,并被向下弯折的卡槽63容纳。在座椅抬升时,助力扭杆6被释放,并抵接座椅中可能包含的坐垫或其他部件。从而既可以起到在座椅向下调节高度时使得调节更柔和,提升舒适度的功能。又可以在座椅向上调节高度时起到辅助作用,帮助抬升座椅,使得抬升更平稳。而且助力扭杆帮助抬升座椅,也可以理解为起到了部分驱动机构的作用,从而延长了驱动机构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座椅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同时,助力扭杆6设置于后同步杆43B,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后同步杆43B的刚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座椅相应方向的调节时的同步性。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助力扭杆6的具体结构不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扭杆部分61和第二扭杆部分62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或可以理解为,助力扭杆6为一个零件。这样设置有利于结构简单可靠。
在另外一个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扭杆部分61和第二扭杆部分62也可以为固定连接的分体式结构,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前述卡槽63还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卡槽和右卡槽,助力扭杆包括左第二扭杆部分和右第二扭杆部分。使得助力扭杆呈左右对称结构,提供的力更均匀,抬升效果更好。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座椅包括上文中所提及的座椅骨架。这样可以使得座椅整体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在汽车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电池电芯容量或者提升乘员乘坐空间大小。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滑轨总成,所述滑轨总成包括滑轨;
坐垫骨架总成,所述坐垫骨架总成包括坐垫框架;
连杆总成,所述连杆总成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前连杆和后连杆,所述前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前部和所述坐垫框架的前部,所述后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后部和所述坐垫框架的后部,以使得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后连杆相对于所述滑轨可转动,且使得坐垫框架在第二方向上与滑轨产生相对位移,其中,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座椅骨架的高度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成可伸缩的结构,所述驱动机构的前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前部,所述驱动机构的后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后部,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伸缩可带动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后连杆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动,并带动所述坐垫框架相对于所述滑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杆、驱动部件和传动部件,所述推杆的一端构成所述驱动机构的后端,另一端与所述传动部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部件构成所述驱动机构的前端;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传动连接,并通过所述传动部件驱动所述推杆伸缩,以带动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后连杆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动,并带动所述坐垫框架相对于所述滑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发生位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包括杆本体以及轴部;所述传动部件包括传动结构和外壳;
所述轴部的一端穿设于且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杆本体内,另一端与所述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且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部件的所述外壳与所述轴部螺纹连接,使得所述传动部件可以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与所述轴部相对滑动,并带动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后连杆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动,同时也带动所述坐垫框架相对于所述滑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
其中,所述外壳构成所述驱动机构的前端;所述杆本体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一端构成所述驱动机构的后端;
所述轴部的外表面套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位于所述传动部件的所述外壳与所述杆本体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框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的前横梁和后横梁、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相接于所述左纵梁的前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前部,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相接于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所述滑轨包括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的左滑轨部分和右滑轨部分;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前连杆包括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左前连杆和右前连杆,所述后连杆包括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左后连杆和右后连杆;所述左前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前部的所述左纵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前部的所述左滑轨部分;所述右前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前部的所述右纵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前部的所述右滑轨部分;所述左后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后部的所述左纵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后部的所述左滑轨部分;所述右后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后部的所述右纵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后部的所述右滑轨部分;
并且,所述驱动机构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前部的所述前横梁,所述驱动机构的后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后部的所述左滑轨部分或所述右滑轨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总成还包括一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依次穿过所述后连杆和所述驱动机构的后端,并与所述滑轨的后部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后连杆和所述驱动机构的后端与所述固定部件均为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前同步杆和后同步杆,所述前同步杆的两端分别相接于所述左前连杆和所述右前连杆;所述后同步杆的两端分别相接于所述左后连杆和所述右后连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助力扭杆,所述助力扭杆包括第一扭杆部分和第二扭杆部分,所述第一扭杆部分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后同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扭杆部分的一端相接于第一扭杆部分的一端,另一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背离所述滑轨的方向延伸;
所述滑轨的后部还设有一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口朝下,以供所述第二扭杆部分卡接。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骨架总成还包括坐盆,所述坐盆以铆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坐垫框架。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的后部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向外伸出的滑轨支架,所述滑轨支架上设置有贯穿所述滑轨支架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设置,并垂直于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10.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023481.7U CN221541323U (zh) | 2024-01-04 | 2024-01-04 | 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023481.7U CN221541323U (zh) | 2024-01-04 | 2024-01-04 | 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41323U true CN221541323U (zh) | 2024-08-16 |
Family
ID=92251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023481.7U Active CN221541323U (zh) | 2024-01-04 | 2024-01-04 | 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41323U (zh) |
-
2024
- 2024-01-04 CN CN202420023481.7U patent/CN2215413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636262U (zh) | 一种多向调节零重力座椅骨架 | |
JP2018176858A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WO1997046409A1 (en) | Vehicle power seat adjuster with self-locking track assemblies | |
CN221541323U (zh) | 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及座椅 | |
CN115107592B (zh) | 一种座椅的调节结构、座椅和车辆 | |
CN115675224A (zh) | 汽车二排六分座椅的双安全带骨架 | |
CN221188236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的高度电动调节装置 | |
CN221497767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电动腿托 | |
CN118061869A (zh) | 一种高强度小间隙的零重力座椅 | |
CN111923803A (zh) | 一种带电动脚踏板的座椅骨架 | |
CN220842279U (zh) | 一种汽车座椅滑轨的滚柱消间隙机构 | |
CN217553759U (zh) | 一种零重力姿态座椅座盆的抬升装置 | |
CN108372810B (zh) | 一种客车座椅骨架 | |
CN215921962U (zh) | 基于行星轮系的电动滑轨 | |
CN220700958U (zh) | 一种新型低坐姿座椅调节机构以及座椅骨架 | |
CN222496141U (zh) | 一种快速转换的双姿态座椅 | |
CN217705560U (zh) |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电动翻转机构 | |
CN219789960U (zh) | 一种汽车的水平式调节座椅 | |
CN217124611U (zh) | 一种汽车座椅高度调节机构 | |
CN218858224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倾角机构的手动电动共用骨架平台 | |
CN222591295U (zh) | 汽车座椅调节驱动机构及其汽车 | |
CN221213617U (zh) | 一种车辆座椅的靠背扶手联动机构 | |
CN222432131U (zh) | 一种汽车座椅低扭转强度的零重力驱动锁止机构 | |
CN222080589U (zh) | 一种轻量化低成本的后排座椅坐垫骨架 | |
CN222202317U (zh) | 一种车用座椅的坐垫调节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