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30478U -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30478U CN221530478U CN202420036857.8U CN202420036857U CN221530478U CN 221530478 U CN221530478 U CN 221530478U CN 202420036857 U CN202420036857 U CN 202420036857U CN 221530478 U CN221530478 U CN 2215304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board
- module body
- bracket
- leakage protector
- plu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包括壳体,壳体固定有插头组件;模块本体,模块本体包括:线路板;磁环与线路板连接;脱扣复位组件,脱扣复位组件与线路板连接;插头组件穿过磁环与线路板连接。采用此种结构设置,模块本体为一体结构,当模块本体与壳体配合时,通过插头组件与线路板配合,形成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即可以实现模块化装配,同时,插头组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更高,从而提高防水效果。此处插头组件与线路板之间可以为焊接,或插拔式连接,或弹性夹持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
背景技术
漏电保护插头起到电路中的漏电保护效果。现有的漏电保护插头结构不一,通过不同的模块配合,实现组装效果。尤其是插头与内部的电路板之间,大多采用软性线束连接形成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但是由于软性线束本身的性质,软性线束容易发生松动,导致无法通过自动化设备进行安装固定。市面上也有电路板上直接焊接插头,然后将插头穿出至壳体外,但是此种结构插头与壳体之间存在间隙,降低整个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等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模块化结构同时提高防水效果的问题。为此,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固定有插头组件;
模块本体,所述模块本体包括:
线路板;
磁环,所述磁环与所述线路板连接;
脱扣复位组件,所述脱扣复位组件与所述线路板连接;
所述插头组件穿过所述磁环与所述线路板连接。
所述插头组件穿过所述磁环、所述线路板延伸至所述线路板的顶面。
所述模块本体和所述壳体二者其一设有插槽,所述模块本体和所述壳体二者另一设有与所述插槽配合的插脚。
所述模块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磁环与所述第一支架配合,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线路板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支架设有隔板部,所述插头组件包括火线插片与零线插片,所述火线插片与所述零线插片分设在所述隔板部的两侧。
所述模块本体包括第二支架,所述脱扣复位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架配合,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线路板连接固定。
所述壳体设有夹持槽,所述夹持槽与所述第二支架两侧相抵。
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接地插片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接地插片连接,所述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线路板连接。
所述壳体固定有硅胶件以及导光件,所述硅胶件包括按键部,所述按键部延伸至所述壳体外,所述硅胶件另一侧与所述导光件连接。
所述导光件设有支脚,所述支脚与所述线路板的顶面相抵。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采用此种结构设置,模块本体为一体结构,当模块本体与壳体配合时,通过插头组件与线路板配合,形成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即可以实现模块化装配,同时,插头组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更高,从而提高防水效果。此处插头组件与线路板之间可以为焊接,或插拔式连接,或弹性夹持连接。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插头组件延伸至线路板顶面,更加便于自动化装配,在线路板顶面与自动焊锡设备配合,即可以实现插头组件与线路板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插槽与插脚的配合,形成定位固定的效果,便于后续的自动化操作。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第一支架的设置,进一步提高磁环与线路板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隔板部的设置,形成了隔离防护的效果。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接地插片与连接件配合,形成了接地插片与线路板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第二支架的设置,形成了脱扣复位组件的固定效果。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夹持槽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模块本体的固定效果。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硅胶件的设置,形成了防水效果,提高整体的防水等级,通过导光件的设置,提高指示效果。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支脚与线路板配合,更好的实现硅胶件的固定效果,使得硅胶件位于夹紧状态,提高整体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座与插头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硅胶件、导光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壳体;12、上盖;13、底座;14、插头组件;15、模块本体;16、线路板;17、磁环;18、脱扣复位组件;19、插槽;20、插脚;21、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23、输出端子;24、硅胶件;25、导光件;111、容纳腔;112、夹持槽;113、盖板;114、进线孔;131、定位块;141、火线插片;142、零线插片;143、接地插片;144、连接件;151、连接片;152、U型连杆;181、复位杆;182、动触片;211、隔板部;241、按键部;242、通孔;251、指示部;252、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如附图1-6所示,包括:
壳体11,壳体11包括上盖12以及底座13,上盖12与底座13配合形成一个容纳腔111,模块化结构安装于容纳腔111内,此为现有技术。上盖12与底座13之间可以为螺栓连接固定,也可以为卡扣式固定。上盖12与底座13的连接处上可以设置密封条,从而增加整体的防水密封效果。壳体11固定有插头组件14,插头组件14部分位于容纳腔111内,插头组件14部分穿过壳体11延伸至壳体11的外部,此处插头组件14具体穿过底座13延伸至壳体11的外部。
模块本体15,模块本体15包括:
线路板16;线路板16起到检测控制的效果,当磁环检测到经过的电流存在漏电现象时,即可以控制脱扣复位组件动作,从而实现脱扣效果。线路板16上还有指示灯,试验按钮等等。本实施例中,线路板16如何实现漏电检测以及控制脱扣均为现有技术。
磁环17,磁环17与线路板16连接,磁环17与线路板16配合,磁环17与线路板16为电气连接,同时磁环17还位于线路板16的底面下方,磁环17可以与线路板16直接连接固定,磁环17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配合,使得磁环17位于线路板16的底面下方。
脱扣复位组件18,脱扣复位组件18与线路板16连接,脱扣复位组件18可以进行脱扣操作,实现插头组件14与输出端之间的断开效果,脱扣复位组件18也可以实现插头组件14与输出端之间的电气连通效果,以上均为现有技术,其具体通过线圈结构与复位杆181之间配合,带动动触片182运动,使得动触片182形成杠杆操作的效果,形成动触片182连通电路或断开电路的效果。脱扣复位组件18的具体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故不展开描述。线路板16、磁环17、脱扣复位组件18均与模块本体15连接固定,形成模块化结构。
插头组件14穿过磁环17与线路板16连接,插头组件14位于容纳腔111内的一端穿过磁环17与线路板16形成电气连接。此处插头组件14穿过磁环17,具体是穿过磁环17的中间位置,形成磁环17的检测。同时插头组件14与线路板16连接,形成线路板16的供电。插头组件14与线路板16之间可以为焊接,或插拔式连接,或弹性夹持连接。采用此种结构设置,模块本体15为一体结构,当模块本体15与壳体11配合时,通过插头组件14与线路板16配合,形成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即可以实现模块化装配,同时,插头组件14与壳体11之间的连接紧密性更高,从而提高防水效果。其具体操作为,模块本体15与底座13配合,从而实现安装固定效果,同时也形成了插头组件14与线路板16之间的电气连接,最后通过上盖12与底座13配合,形成模块本体15的封闭,使得模块本体15位于容纳腔111内。上述结构无需软性线束,通过插头组件14直接与线路板16连接,从而实现模块化结构,便于自动化加工。
具体地,如附图2所示,插头组件14穿过磁环17、线路板16延伸至线路板16的顶面。此处插头组件14位于容纳腔111内的部分延伸至线路板16的顶面,此处插头组件14超过线路板16顶面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当插头组件14与底座13配合固定后,可以通过自动焊锡机实现焊接固定,实现插头组件14与线路板16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此结构更加利用自动化加工、装配。除此之外,也可以线路板16的底面设置插座结构,插头组件14设有与插座结构配合的插针;还可以为弹性卡圈结构,形成弹性夹持的效果,也可以实现电气连接。
具体地,如附图3-6所示,模块本体15和壳体11二者其一设有插槽19,模块本体15和壳体11二者另一设有与插槽19配合的插脚20。插槽19与插脚20的配合,形成定位固定的效果,便于后续的自动化操作。当模块本体15设有插槽19时,壳体11设有插脚20;反之,当模块本体15设有插脚20时,壳体11上设有插槽19。本实施例中,插脚20位于底座13上,插槽19则是第二支架22、输出端子23、线路板16的底面配合形成,简单的来说,插脚20伸入至第二支架22与输出端子23之间。
具体地,如附图3-6所示,模块本体15包括第一支架21,磁环17与第一支架21配合,磁环17与第一支架21形成连接固定的效果。此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栓固定、或卡扣固定,或其他固定方式。第一支架21与线路板16连接固定,此处第一支架21与线路板16之间可以为螺栓固定或卡扣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1与线路板16之间具体为卡扣固定,第一支架21的顶端穿过线路板16,实现与线路板16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第一支架21大部分位于线路板16的下方,磁环17与第一支架21位于线路板16下方的部分连接固定。第一支架21的设置,进一步提高磁环17与线路板16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
具体地,如附图3-6所示,第一支架21设有隔板部211,隔板部211穿过磁环17,使得磁环17形成套设在隔板部211的效果。隔板部211将磁环17分隔形成两个孔。插头组件14包括火线插片141与零线插片142,火线插片141与零线插片142分别穿过对应的孔,使得火线插片141与零线插片142分设在隔板部211的两侧。隔板部211的设置,形成了隔离防护的效果。火线插片141与零线插片142穿过线路板16,延伸至线路板16的上方,通过焊锡焊接,从而实现电气连接效果。火线插片141与零线插片142部分位于容纳腔111内,火线插片141与零线插片142其余部分穿过底座13延伸至壳体11外。
具体地,隔板部211延伸至与底座13的底面相抵,形成了模块本体15一端的定位支撑。隔板部211与插脚20配合,形成两端的定位支撑效果,从而使得模块本体15便于后续的自动化操作。
具体地,如附图3-6所示,模块本体15还包括连接片151,连接片15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片151分别对应火线插片141、零线插片142,连接片151与线路板16的底面相抵,使得连接片151位于线路板16与第一支架21之间,通过第一支脚形成连接片151的定位固定效果。连接片151的一端对应的火线插片141或零线插片142形成电气连接,此端具体通过焊锡焊接,除此之外,也可以与火线插片141或零线插片142为一体成型设置,连接片151形成了分支效果。连接片151的另一端与动触片182配合,形成电气连接效果。
具体地,如附图6所示,模块本体15还包括U型连杆152,U型连杆152一端与隔板部211配合,U型连杆152与隔板部211配合的一端穿过隔板部211、线路板16延伸至线路板16的上方。U型连杆152的水平部与磁环17相抵,形成包裹固定的效果。U型连杆152另一端位于磁环17外部也是穿过第一支架21、线路板16延伸至线路板16的上方,从而实现磁环17与第一支架21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进一步,可以通过焊锡将U型连杆152与线路板16形成焊接固定,提高磁环17与第一支架21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
具体地,如附图3-6所示,模块本体15包括第二支架22,第二支架22为一个中空的腔室,其朝向上开口,第二支架22位于线路板16的下方,与线路板16连接固定。此处第二支架22与线路板16之间可以为卡扣固定,也可以为螺栓固定。脱扣复位组件18容置于第二支架22。脱扣复位组件18的复位杆181穿过线路板16延伸至线路板16上方。通过第二支架22形成了脱扣复位组件18与线路板16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此处脱扣复位组件18内的线圈与线路板16之间为电气连接,形成控制效果。
具体地,壳体11设有夹持槽112,夹持槽112具体位于底座13上,夹持槽112与第二支架22两侧相抵。夹持槽112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模块本体15的固定效果。
具体地,如附图3-6所示,模块本体15还包括输出端子23,输出端子23位于第二支架22远离第一支架21的一侧,输出端子23与第二支架22形成了插槽19。输出端子23用于与外部线路连接,此处为了方便输出端子23的接线,壳体11包括盖板113,此处盖板113可以与底座13配合,形成可拆卸式连接,例如螺栓固定,或导轨式插拔固定,或卡扣固定。此处盖板113也可以与上盖12配合。壳体11还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线孔114,外部导线通过进线孔114进入至容纳腔111内与输出端子23形成电气连接的效果。
具体地,如附图4所示,插头组件14包括接地插片143以及连接件144,接地插片143部分位于容纳腔111内,接地插片143部分穿过底座13延伸至外部。连接件144位于容纳腔111内,连接件144具体位于底座13内。连接件144一端与接地插片143连接,此处可以为搭接、或螺栓连接、或焊接,形成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连接件144另一端穿过线路板16延伸至线路板16的上方,通过自动焊锡机形成焊接连接。接地插片143与连接件144配合,形成了接地插片143与线路板16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由于线路板16中的接地位置不同,故连接件144水平穿过第二支架22与底座13配合形成的槽,然后垂直向上折弯,穿过第二支架22靠近输出端子23的一侧,穿过线路板16,从而实现与线路板16之间的电气连接。进一步,为了提高连接件144的固定效果,底座13还可以设置定位块131,定位块131与连接件144配合,从而实现定位固定的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火线插片141、零线插片142、接地插片143与底座13为注塑一体成型,提高密封防护效果。
具体地,如附图1-5所示,壳体11固定有硅胶件24以及导光件25,硅胶件24与导光件25均与上盖12配合。硅胶件24与上盖12朝向底座13一侧配合,硅胶件24包括按键部241,按键部241穿过上盖12延伸至壳体11外,按键部241的数量为两个,一个按键部241的下端与试验按钮配合,另外一个按键部241与复位杆181配合,形成复位驱动的效果。硅胶件24朝向底座13一侧与导光件25配合相抵,形成连接固定。硅胶件24的设置,形成了防水效果,提高整体的防水等级,通过导光件25的设置,提高指示效果。此处上盖12设有定位柱,硅胶件24与导光件25均套设在定位柱上,形成套设固定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粘贴或螺栓或其他固定方式形成固定。本实施例中,导光件25具备导光效果,可以为透明设置。
具体地,如附图1-5所示,硅胶件24设有通孔242,导光件25设有指示部251,指示部251穿过通孔242、上盖12延伸至壳体11外部,形成指示效果。此处指示部251与通孔242之间为过盈配合,进一步提高密封防护效果。
具体地,如附图5所示,导光件25设有支脚252,支脚252与线路板16的顶面相抵,此处线路板16的顶面具体为线路板16的上方,即线路板16朝向上盖12的面。当上盖12与底座13配合时,支脚252与线路板16相抵配合,更好的实现硅胶件24的固定效果,由于硅胶件24为柔性材质,使得硅胶件24位于夹紧状态,提高整体的防水性能。此处支脚25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1),所述壳体(11)固定有插头组件(14);
模块本体(15),所述模块本体(15)包括:
线路板(16);
磁环(17),所述磁环(17)与所述线路板(16)连接;
脱扣复位组件(18),所述脱扣复位组件(18)与所述线路板(16)连接;
所述插头组件(14)穿过所述磁环(17)与所述线路板(1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14)穿过所述磁环(17)、所述线路板(16)延伸至所述线路板(16)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本体(15)和所述壳体(11)二者其一设有插槽(19),所述模块本体(15)和所述壳体(11)二者另一设有与所述插槽(19)配合的插脚(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本体(15)包括第一支架(21),所述磁环(17)与所述第一支架(21)配合,所述第一支架(21)与所述线路板(16)连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1)设有隔板部(211),所述插头组件(14)包括火线插片(141)与零线插片(142),所述火线插片(141)与所述零线插片(142)分设在所述隔板部(211)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本体(15)包括第二支架(22),所述脱扣复位组件(18)与所述第二支架(22)配合,所述第二支架(22)与所述线路板(16)连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设有夹持槽(112),所述夹持槽(112)与所述第二支架(22)两侧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14)包括接地插片(143)以及连接件(144),所述连接件(144)一端与所述接地插片(143)连接,所述连接件(144)另一端与所述线路板(16)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固定有硅胶件(24)以及导光件(25),所述硅胶件(24)包括按键部(241),所述按键部(241)延伸至所述壳体(11)外,所述硅胶件(24)另一侧与所述导光件(25)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25)设有支脚(252),所述支脚(252)与所述线路板(16)的顶面相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036857.8U CN221530478U (zh) | 2024-01-04 | 2024-01-04 |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036857.8U CN221530478U (zh) | 2024-01-04 | 2024-01-04 |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30478U true CN221530478U (zh) | 2024-08-13 |
Family
ID=92182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036857.8U Active CN221530478U (zh) | 2024-01-04 | 2024-01-04 |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30478U (zh) |
-
2024
- 2024-01-04 CN CN202420036857.8U patent/CN2215304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00440B (zh) | 电连接器及控制器组件 | |
CN112448202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5189178B (zh) | 一种易于维护的快装式光伏接线盒 | |
CN221530478U (zh) |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漏电保护器 | |
CN106684610B (zh) | Type C连接器 | |
CN220138061U (zh) | 互感器的安装结构及断路器 | |
CN220138225U (zh) | 漏电极结构及断路器 | |
CN118398441A (zh) |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20627628U (zh) | 一种扩展模块和双电源转换开关 | |
CN116741596A (zh) | 漏电极结构及断路器 | |
CN215731526U (zh) | 一种可插拔模块和断路器 | |
CN217085056U (zh) | 一种电能表的端纽盒组件及电能表 | |
CN109638584B (zh) | 用电安全分析仪 | |
CN211294986U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
CN222826759U (zh) | 插座 | |
CN220041720U (zh) | 一种继电器及电能表采样模块 | |
CN220984900U (zh) | 一种电子产品连接插座 | |
CN220964460U (zh) | 电机及其接插件结构 | |
CN222706691U (zh) | 电路板安装结构及低压电器 | |
CN220306555U (zh) | 一种防水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20291250U (zh) | 一种新能源充电接插件 | |
CN218957635U (zh) | 一种继电器的接线密封结构 | |
CN221466906U (zh) | 一种防水插头及低压连接器 | |
CN219419736U (zh) | 一种防脱扣连接器 | |
CN220985058U (zh) | 插座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