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477049U -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 Google Patents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477049U
CN221477049U CN202323663821.7U CN202323663821U CN221477049U CN 221477049 U CN221477049 U CN 221477049U CN 202323663821 U CN202323663821 U CN 202323663821U CN 221477049 U CN221477049 U CN 2214770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atform
door
movable doo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6638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刘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Dianb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Dianb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Dianb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66382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4770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4770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4770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载车平台包括电池更换口和移动门,所述电池更换口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水平传送组件,所述移动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水平传送组件连接,所述水平传送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移动门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关闭或者打开所述电池更换口;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同步轴,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分别传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水平传送组件以使两个所述水平传送组件同步移动,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同步轴的一端并用于驱动所述同步轴转动。通过设置同步轴使移动门两侧的位移同步性更高,避免移动门两端被不同机构驱动而出现移动速度不一致导致门卡死而无法关闭或开启。

Description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依靠蓄电池作为驱动能源的电动车辆,具有零排放,噪声小的优势,随着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和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用于为换电车型的电动汽车提供电池更换场所的换电站也越来越普及.换电平台是电动汽车的电池更换设备中的重要部分,电动汽车驶入换电平台上,能够通过车辆定位装置对电动汽车进行定位以便于换电站内的换电设备与电动汽车配合进行换电。现有的换电平台需要将电动汽车进行举升,使得换电设备移动至电动汽车的下方进行换电操作,换电过程较为麻烦,且由于需要确保电动汽车举升的高度满足换电站内的换电设备带着电池通过,因此,举升高度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电平台需要将电动汽车进行举升,换电过程较为麻烦,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的缺陷,提供一种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载车平台,用于承载并定位电动汽车以进行换电,所述载车平台包括电池更换口和移动门,所述移动门安装于所述电池更换口处,用于关闭或者打开所述电池更换口;
所述电池更换口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水平传送组件,所述移动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水平传送组件连接,所述水平传送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移动门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关闭或者打开所述电池更换口;
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同步轴,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分别传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水平传送组件以使两个所述水平传送组件同步移动,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同步轴的一端并用于驱动所述同步轴转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设置电池更换口,有效利用载车平台下方空间,为换电站的换电设备提供位置空间,使得换电设备通过电池更换口对载车平台上的电动汽车进行换电操作,方便对电动汽车进行更换电池,并且无需对电动汽车进行举升,换电流程方便简易,还可以避免举升电动汽车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在电池更换口安装了移动门,移动门驱动装置通过水平传送组件驱动移动门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实现打开或者关闭电池更换口,使得在换电期间通过移动门打开电池更换口,以实现换电;而在非换电期间则通过移动门关闭电池更换口,方便电动汽车在换电之前或之后行驶通过,同时也避免行人或杂物落入电池更换口内,大大提高载车平台的安全性。通过设置同步轴使移动门两侧的位移同步性更高,避免移动门两端被不同驱动机构驱动而出现移动速度不一致导致移动门卡死而无法关闭或开启。
较佳地,所述水平传送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沿所述移动门的水平移动方向间隔设置在电池更换口的下方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移动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件上,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
在本方案中,水平传送组件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位于第一传动件的两端,对第一传动件进行支撑,同时同步轴带动第一转动件运动进而使得第一传动件可将动力传动至移动门,以提高传动稳定性和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三转动件,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通过第二传动件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件直接与所述同步轴驱动连接以带动两个所述第四转动件同步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移动门两端的两个所述水平传送组件同步移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同步轴与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不共轴传动,避免无法根据传动需要调节传动比,保证传动精度和传动效率。
较佳地,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为齿轮,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为链条。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齿轮与传动链条相互啮合来带动安装座和移动门沿水平方向移动,实现传动精度高,同时,运转更加平稳可靠,稳定性更高;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装维护方便。
较佳地,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连杆摆动机构,所述连杆摆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于所述移动门和所述水平传送组件之间,所述水平传送组件驱动所述第一连杆沿水平移动而带动所述移动门沿水平方向移动至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连杆被设置成在所述移动门移动至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杆转动预设角度以带动所述移动门沿竖直方向移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设置连杆摆动机构,使得移动门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实现移动门的水平和竖直方向移动,移动更加灵活。在关闭移动门时,移动门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使得移动门能够移动至电池更换口的内部空间,有效减小移动门与平台本体的顶面之间的高度差,实现用户体验较佳。在打开移动门时,移动门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使得移动门移动至平台本体的下方,不占用平台本体顶面的空间,空间利用率高,且不会对停在载车平台上方的电动汽车移动造成干涉。
较佳地,所述水平传送组件还包括安装座,所述移动门通过所述安装座连接在水平传送组件上;
所述连杆摆动机构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连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座沿所述移动门移动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安装座铰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设置安装座避免移动门直接与第一传动件连接,影响第一传动件的使用寿命。两个第一连杆分别位于安装座沿移动方向的两端而带动移动门的两端移动,使得移动门在移动方向上的两端实现同步运动,实现移动门在水平和竖直移动过程中更加平稳可靠,稳定性更高。
较佳地,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上开设有所述电池更换口,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第一导轨和/或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下方,所述移动门或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上的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
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并位于所述第一导轨下方,所述安装座上的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轨配合。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导轨和/或第二导轨对移动门可以起到承载、固定和移动引导作用,使得移动门沿既定的方向移动,有效避免了移动门在移动的过程中产生偏移错位现象,移动更为稳定,大大提高了载车平台的安全稳定性。同时,第一导轨和/或第二导轨设置于平台本体下方,使得第一导轨和/或第二导轨不占用平台本体顶面的空间,空间利用率高,且不会对电动汽车在载车平台表面通行造成干扰。
较佳地,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上开设有所述电池更换口,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下方,所述移动门或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上的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
所述第一导轨包括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沿所述移动门的水平移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槽自所述第一导向槽向所述载车平台的上方垂直延伸,所述第一导向部被设置为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移动;
所述预设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的连通处。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载车平台在关闭电池更换口时,水平传送组件将驱动连杆摆动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并带动移动门在第一导向槽内移动至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连通处,之后通过连杆摆动机构在水平传送组件带动下转动预设角度而带动移动门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使移动门与平台本体的上表面相齐平,从而实现移动门关闭电池更换口,使得移动门与平台本体的上表面相齐平并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不会影响平台本体上表面的平整度,有效防止影响电动汽车的通行,避免发生颠簸现象,提升了用户体验。
较佳地,所述水平传送组件被设置为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一侧,所述导轨上位于所述第二位置还设有限位部;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移动门打开所述电池更换口;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限位部抵接时,所述移动门关闭所述电池更换口,且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限定移动门在关闭电池更换口后使第一连杆反向倾斜形成自锁结构,且通过设置限位部阻止第一连杆的第二端继续朝前移动,确保在车辆换电完成后驶出载车平台过程中,第一连杆保持支撑移动门的状态,使得移动门不会因为受车辆的重力而下降;同时也不会通过第一连杆传递至水平传送组件,避免水平传送组件长时间受力或移动门被意外打开,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第一连杆的第二端的端部设置为弧形,并在限位部上设置与第一连杆的第二端的端部匹配的凹槽,使得第一连杆能够被稳定的支撑移动门,防止其受力过大产生滑动,影响移动门的闭合。
较佳地,位于所述移动门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均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之间的间距与对应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槽之间的间距相同。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移动门同一侧设置两个第一导向部,使得移动门在竖直向上移动过程中更为稳定,同时避免移动门发生倾斜使得电池更换口在关闭后出现缝隙。
较佳地,所述移动门沿与电动车辆的行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电池更换口;
和/或,所述移动门包括相对可分离的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沿相反方向水平移动并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池更换口。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移动门设置为沿与车辆的行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得移动门沿垂直于行车方向打开,对车辆行车方向上占据空间小,使得换电站更为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电动汽车将不会影响到移动门的正常使用,保证了移动门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之间相互靠近以实现关闭电池更换口,相互远离以实现打开电池更换口,从而有效降低单块移动门的尺寸,对应降低单块移动门的开闭行程,减小对移动门支撑和驱动的要求,稳定性更高。另外,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同时运动,使得移动门开启和关闭的效率大大提高,进而缩短了整个换电过程的总时长,提高换电效率。
一种换电站,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载车平台和换电设备,所述换电站还包括:
地基,所述地基包括载车平台安装区,所述载车平台安装区向下凹陷以安装所述载车平台。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载车平台安装区向下凹陷,使得向下凹陷的空间用于容纳安装载车平台,为载车平台提供了安装空间,方便载车平台的安装及固定。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电池更换口,有效利用载车平台下方空间,为换电站的换电设备提供位置空间,使得换电设备通过电池更换口对载车平台上的电动汽车进行换电操作,方便对电动汽车进行更换电池,并且无需对电动汽车进行举升,换电流程方便简易,还可以避免举升电动汽车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在电池更换口安装了移动门,移动门驱动装置通过水平传送组件驱动移动门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实现打开或者关闭电池更换口,使得在换电期间通过移动门打开电池更换口,以实现换电;而在非换电期间则通过移动门关闭电池更换口,方便电动汽车在换电之前或之后行驶通过,同时也避免行人或杂物落入电池更换口内,大大提高载车平台的安全性。通过设置同步轴使移动门两侧的位移同步性更高,避免移动门两端被不同机构驱动而出现移动速度不一致导致门卡死而无法关闭或开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电站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基、换电设备与载车平台之间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车平台在打开电池更换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车平台在关闭电池更换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载车平台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局部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车平台的驱动机构与水平传送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8为图4中沿移动门移动方向的载车平台的侧视图。
图9为图8中当移动门关闭时的B-B向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当移动门打开时的B-B向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载车平台100
平台本体101
车轮定位装置102
支撑架103
电池更换口110
移动门120
第一移动部121
第二移动部122
水平传送组件130
第一转动件131
第二转动件132
第一传动件133
第三转动件134
第四转动件135
第二传动件136
安装座137
驱动机构140
驱动件141
同步轴142
第一导轨150
第一导向槽151
第二导向槽152
限位部160
连杆摆动机构170
第一连杆171
水平连杆172
第一滑轮180
第二滑轮190
第二导轨191
地基200
换电设备300
电池包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电站,该换电站包括载车平台100、换电设备300和地基200,载车平台100安装设置在地基200上用于承载并定位电动汽车以进行换电,需要更换电池包400的电动汽车驶入载车平台100上,载车平台100对电动汽车进行定位,换电设备300移动至载车平台100的下方并对载车平台100上的电动汽车进行换电操作,电动汽车在更换完成电池包400之后将驶出载车平台100。
该载车平台100包括电池更换口110和移动门120,移动门120安装于电池更换口110处,用于关闭或者打开电池更换口110。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门120沿与行车方向X相垂直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电池更换口110。电动汽车需要经常驶入以及驶出载车平台100,通过将移动门120沿与行车方向X相垂直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得移动门120在移动的过程中利用载车平台100中行车方向X相垂直的空间,使得载车平台100在电动汽车在行车方向上占据更短的空间,提高了换电站的空间利用率高。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门120也可以沿与行车方向X相同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电池更换口110。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更换口11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水平传送组件130,移动门12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水平传送组件130连接,水平传送组件130用于带动移动门120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关闭或者打开电池更换口110;载车平台100还包括驱动机构140,驱动机构140包括驱动件141和同步轴142,同步轴142的两端分别传动连接于两个水平传送组件130以使两个水平传送组件130同步移动,驱动件141位于同步轴142的一端并用于驱动同步轴142转动。
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换电站在使用时,移动门120关闭电池更换口110,电动汽车沿行车方向X驶入至载车平台100上,之后移动门120将打开电池更换口110,载车平台100下方的换电设备300将通过电池更换口110对载车平台100上的电动汽车进行换电操作。在换电完成之后,移动门120将关闭电池更换口110,电动汽车将沿行车方向X驶出载车平台100。通过在载车平台100上设置电池更换口110,有效利用载车平台100下方空间,为换电站的换电设备提供位置空间,使得换电设备通过电池更换口110对载车平台100上的电动汽车进行换电操作,方便对电动汽车进行更换电池,并且无需对电动汽车进行举升,换电流程方便简易,还可以避免举升电动汽车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在电池更换口110安装了移动门120,移动门120驱动装置通过水平传送组件130驱动移动门120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实现打开或者关闭电池更换口110,使得在换电期间通过移动门120打开电池更换口110,以实现换电;而在非换电期间则通过移动门120关闭电池更换口110,方便电动汽车在换电之前或之后行驶通过,同时也避免行人或杂物落入电池更换口110内,大大提高载车平台100的安全性。通过设置同步轴142使移动门120两侧的位移同步性更高,避免移动门120两端被不同机构驱动而出现移动速度不一致导致门卡死而无法关闭或开启。
如图5-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平传送组件130包括第一传动件133、第一转动件131和第二转动件132,第一转动件131和第二转动件132沿移动门120的水平移动方向间隔设置在电池更换口110的下方并通过第一传动件133传动连接,移动门120连接于第一传动件133上,同步轴1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转动件131。水平传送组件130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转动件131和第二转动件132位于第一传动件133的两端,对第一传动件133进行支撑,同时同步轴142带动第一转动件131运动进而使得第一传动件133可将动力传动至移动门120,以提高传动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31的转动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三转动件134,同步轴14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转动件135,第三转动件134和第四转动件135通过第二传动件136传动连接;驱动件141直接与同步轴142驱动连接以带动两个第四转动件135同步转动从而使得移动门120两端的两个水平传送组件130同步移动。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同步轴142与第一转动件131的转动轴不共轴传动,避免无法根据传动需要调节传动比,保证传动精度和传动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31、第二转动件132、第三转动件134和第四转动件135为齿轮,第一传动件133和第二传动件136为链条。通过齿轮与传动链条相互啮合来带动安装座137和移动门120沿水平方向移动,实现传动精度高,同时,运转更加平稳可靠,稳定性更高;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装维护方便。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机构也可以使用带轮、线性丝杠等的方式实现传动。
其中,驱动机构140的驱动件141采用伺服电机,通过电机驱动同步轴142上的齿轮转动,再通过链条将传动传递到水平传送组件130的齿轮,使水平传送组件130上的传动链条移动进而带动移动门120移动。伺服电机调节精度更高,同时,结构简单,布置更为灵活,占用空间小。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31可以与同步轴142共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载车平台100还包括连杆摆动机构170,连杆摆动机构170包括第一连杆171,第一连杆171连接于移动门120和水平传送组件130之间,水平传送组件130驱动第一连杆171沿水平移动而带动移动门120沿水平方向移动至预设位置;第一连杆171被设置成在移动门120移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一连杆171转动预设角度以带动移动门120沿竖直方向移动。通过设置连杆摆动机构170,使得移动门120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实现移动门120的水平和竖直方向移动,移动更加灵活。在关闭移动门120时,移动门120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使得移动门120能够移动至电池更换口110的内部空间,有效减小移动门120与平台本体101的顶面之间的高度差,实现用户体验较佳。在打开移动门120时,移动门12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使得移动门120移动至平台本体101的下方,不占用平台本体101顶面的空间,空间利用率高,且不会对停在载车平台100上方的电动汽车移动造成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水平传送组件130还包括安装座137,移动门120通过安装座137连接在水平传送组件130上;连杆摆动机构170包括两个第一连杆171,两个第一连杆171分别位于安装座137沿移动门120移动方向的两端,第一连杆171的第一端与移动门120铰接,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与安装座137铰接。通过设置安装座137避免移动门120直接与第一传动件133连接,影响第一传动件133的使用寿命。两个第一连杆171分别位于安装座137沿移动方向的两端而带动移动门120的两端移动,使得移动门120在移动方向上的两端实现同步运动,实现移动门120在水平和竖直移动过程中更加平稳可靠,稳定性更高。
安装座137上还设有水平连杆172,水平连杆172的两端沿移动门120的移动方向向外延伸出安装座137,两个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铰接于水平连杆172的两端。通过水平连杆172安装设置两个第一连杆171,使得安装座137的整体结构小,占用空间小。同时,通过水平连杆172能够加大两个第一连杆171之间的间距,实现移动门120移动更加平稳可靠,稳定性更高;且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水平传送组件130上的连杆摆动机构170可以只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连杆171。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门120包括相对可分离的第一移动部121和第二移动部122,第一移动部121和第二移动部122分别通过水平传送组件130驱动移动,水平传送组件130驱动对应的第一移动部121和第二移动部122沿相反方向水平移动并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电池更换口110。通过第一移动部121和第二移动部122之间相互靠近以实现关闭电池更换口110,相互远离以实现打开电池更换口110,可以有效降低单块移动门120的尺寸,进而降低单块移动门120的开闭行程,减小对移动门120支撑和驱动的要求,稳定性更高。另外,第一移动部121和第二移动部122同时运动,使得移动门120开启和关闭的效率大大提高,进而缩短了整个换电过程的总时长,提高换电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水平传送组件130的数量为四个,第一移动部121沿行车方向X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水平传送组件130,这两个水平传送组件130通过同步轴142同步传动;第二移动部122沿行车方向X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另外两个水平传送组件130,这两个水平传送组件130也通过同步轴142同步传动。
载车平台100还包括平台本体101,平台本体101上开设有电池更换口110,载车平台100还包括第一导轨150和/或第二导轨191,第一导轨150设置于平台本体101的下方,移动门120或第一连杆171的第一端上的第一导向部与第一导轨150配合;第二导轨191设置于平台本体101并位于第一导轨150下方,安装座137上的第二导向部与第二导轨191配合。通过第一导轨150和/或第二导轨191对移动门120可以起到承载、固定和移动引导作用,使得移动门120沿既定的方向移动,有效避免了移动门120在移动的过程中产生偏移错位现象,移动更为稳定,大大提高了载车平台100的安全稳定性。同时,第一导轨150和/或第二导轨191设置于平台本体101下方,使得第一导轨150和/或第二导轨191不占用平台本体101顶面的空间,空间利用率高,且不会对电动汽车在载车平台100表面通行造成干扰。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载车平台100包括第一导轨150和第二导轨191,第一导轨150设置于平台本体101的上表面的下方,第二导轨191设置于平台本体101并位于第一导轨150下方。移动门120和安装座137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滑轮180和第二滑轮190与对应的第一导轨150、第二导轨191配合滑动。
具体地,第一导轨15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导轨150均设置于平台本体101上表面的下方。第一移动部121沿行车方向X的两端均具有第一滑轮180,第二移动部122沿行车方向X的两端也均具有第一滑轮180,第一移动部121和第二移动部122通过第一滑轮180分别在对应的第一导轨150上移动,有效避免了移动门120整体在移动的过程中产生偏移错位现象,移动更为稳定,大大提高了载车平台100的安全稳定性。第二导轨191的数量也为四个,每个安装座137上的第二滑轮190均在对应的第二导轨191上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只设置第一导轨150或第二导轨191,但为了保证移动门120在水平移动时保持平稳,可能需要设置其他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一导轨150配合滑动的第一滑轮180也可安装在第一连杆171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轨150包括第一导向槽151和第二导向槽152,第一导向槽151沿移动门120的水平移动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导向槽152自第一导向槽151向载车平台100的上方垂直延伸,第一导向部被设置为能够沿第一导向槽151和第二导向槽152移动;上述的预设位置位于第一导向槽151和第二导向槽152的连通处。载车平台100在关闭电池更换口110时,水平传送组件130将驱动连杆摆动机构170沿水平方向移动,并带动移动门120在第一导向槽151内移动至第一导向槽151和第二导向槽152连通处,之后通过连杆摆动机构170在水平传送组件130带动下转动预设角度而带动移动门120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使移动门120与平台本体101的上表面相齐平,从而实现移动门120关闭电池更换口110,使得移动门120与平台本体101的上表面相齐平并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不会影响平台本体101上表面的平整度,有效防止影响电动汽车的通行,避免发生颠簸现象,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水平传送组件130被设置为能够带动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位置位于第二导向槽152远离第一位置的一侧,导轨上位于第二位置还设有限位部160;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时,移动门120打开电池更换口110;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在第二位置与限位部160抵接时,移动门120关闭电池更换口110,且第一连杆171的第一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
具体地,控制移动门120关闭电池更换口110时,水平传送组件130通过第一连杆171带动移动门120移动,当移动门120上的第一滑轮180从第一导向槽151进入第二导向槽152内时,第一连杆171的第一端开始沿着第二导向槽152竖直向上移动,此时移动门120还没有完全关闭电池更换口110,水平传送组件130会继续通过第一连杆171带动移动门120移动,移动门120由水平移动改为竖直向上移动,当移动门120最终关闭电池更换口110时,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会越过第二导向槽152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与限位部160抵接,使得第一连杆171反向倾斜,如图9和图10所示。通过限定移动门120在关闭电池更换口110后使第一连杆171反向倾斜形成自锁结构,且通过设置限位部160阻止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继续朝前移动,确保在车辆换电完成后驶出载车平台100过程中,第一连杆171保持支撑移动门120的状态,使得移动门120不会因为受车辆的重力而下降;同时也不会通过第一连杆171传递至水平传送组件130,避免水平传送组件130长时间受力或移动门120被意外打开,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60为十字形结构,限位件160两侧向外延伸的延伸部便于与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抵接,避免移动门120关闭时,限位件160无法对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无形成限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也可将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的端部设置为弧形,限位部160设有与端部相配合的槽口。将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的端部设置为弧形,并在限位部160上设置与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的端部匹配的凹槽,使得第一连杆171能够被稳定的支撑移动门120,防止其受力过大产生滑动,影响移动门120的闭合。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移动门120同一侧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槽152均有两个,两个第一导向部之间的间距与对应两个第二导向槽152之间的间距相同。移动门120同一侧设置两个第一导向部,使得移动门120在竖直向上移动过程中更为稳定,同时避免移动门120发生倾斜使得电池更换口110在关闭后出现缝隙。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本体101包括平台板1011和两个支撑架103,电池更换口110位于平台板1011的中部位置,两个支撑架103分别连接于平台板1011沿电动汽车的行车方向X的两端的下表面,水平传送组件130设置于平台板1011的下表面。平台板1011的上方用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定位以及电动汽车的通行,通过将水平传送组件130设置于平台板1011的下表面,实现对平台板1011的下方空间实现利用,不占用平台板1011的上方空间,实现空间利用率高。电池更换口110位于平台板1011的中部位置,两个支撑架103分别连接于平台板1011沿行车方向X的两端的下表面,电池更换口110和两个支撑架103的分布符合电动汽车在更换电池的分布设置,且两个支撑架103实现对平台板1011的支撑作用,稳定性更高。
如图1-4所示,载车平台100还包括四个车轮定位装置102,四个车轮定位装置102均安装设置在平台板上并位于电池更换口110的边缘处,四个车轮定位装置102用于对电动汽车的四个车轮进行定位固定,有效避免电动汽车在换电操作的过程中产生偏移错位现象,安全稳定性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更换口110在垂直于电动汽车的行车方向X上的长度超过左右车轮内侧距离。电池更换口110在电动汽车的行车方向X上的长度超过前后车轮内侧距离。使得电池更换口110的开口大小能够完全满足换电设备300的更换空间,实现电池更换的空间更为充足,降低了电池更换的难度,且可允许电动汽车采用更大体积的电池包400。
如图1-4所示,地基200包括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向下凹陷以安装载车平台100。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向下凹陷,使得向下凹陷的空间用于容纳安装载车平台100,为载车平台100提供了安装空间,方便载车平台100的安装及固定。
优选地,载车平台100安装于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时,载车平台100的表面不超出地基200。载车平台100安装设置在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内,通过载车平台100的表面不超出地基200,使得电动汽车在驶入或者驶出载车平台100时不会具有较大的高度差,实现载车平台100不会对电动汽车造成阻碍,方便电动汽车的通行,同时,有效避免发生颠簸现象,实现用户体验较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地基200可以全部位于地面以下,使得地基200不占用地面以上的空间,不会与地面上的电动汽车及行人发生干涉,换电过程中的用户体验更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至少地基200的一部分位于地面以下;使得地基200部分结构位于地面以下,能够减少换电站建造的施工量。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地基200也可以全部位于地面以上,无需在地下进行施工,建造较为方便。
如图2所示,地基200中除了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还设置有用于容纳换电设备300沿垂直于行车方向X移动的移动通道220,移动通道220位于载车平台100的下方,换电设备300可在地基200中沿移动通道220进行移动,通过设置移动通道220对于换电设备300进行导向,使其移动轨迹不会发生偏离。
地基200还包括充电架安装区,充电架安装区位于地基200的两端,载车平台100位于地基200的中间区域,以使得充电架安装区与载车平台100间隔设置,避免充电架安装于充电架安装区后与载车平台100的距离过近而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地基200还包括电池转运设备安装区,电池转运设备安装区位于充电架安装区与载车平台100之间,通过在地基200上预留电池转运设备安装区以为电池转运设备提供了安装空间,方便电池转运设备的安装及固定,并且便于电池转运设备在充电架与载车平台100之间取放电池包400。
为了防止换电设备300在载车平台100下方对电动汽车进行换电时与载车平台100产生干涉,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的深度需要小于移动通道220的深度。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指的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的深度是指沿换电站的高度方向,地基200的上表面到载车平台100安装区210最底端之间的距离h1,移动通道220的深度是指沿换电站的高度方向,地基200的上表面到移动通道220最底端之间的距离h2。
如图2所示,地基200的移动通道220用于容纳换电设备300并用于换电设备300移动,在载车平台100的下方且沿地基200的深度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换电设备300以及用于电池转运设备从换电设备300上转运电池包400的伸出机构所占高度,即预设间隙,在换电期间,载车平台100的移动门120打开,且换电设备300取出电动汽车上的电池包400并将电池包400通过电池更换口110移动至载车平台100下方的移动通道220中,换电设备300进一步沿移动通道220移动并靠近充电架,并通过电池转运设备的伸出机构与电池包400配合,以使得电池包400能够顺利放置于充电架上,为使得地基200能够容纳上述结构,地基200的深度应大于载车平台100、电池包400、换电设备300以及预设间隙的总厚度,通过限定地基200的深度以为换电设备300的设置以及电池包400的更换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使得该换电站在将电池包400从电动汽车上取下时在载车平台100的下方能够顺利实现电池包400的转运以及替换。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载车平台,用于承载并定位电动汽车以进行换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平台包括电池更换口和移动门,所述移动门安装于所述电池更换口处,用于关闭或者打开所述电池更换口;
所述电池更换口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水平传送组件,所述移动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水平传送组件连接,所述水平传送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移动门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关闭或者打开所述电池更换口;
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同步轴,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分别传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水平传送组件以使两个所述水平传送组件同步移动,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同步轴的一端并用于驱动所述同步轴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传送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沿所述移动门的水平移动方向间隔设置在电池更换口的下方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移动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件上,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三转动件,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通过第二传动件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件直接与所述同步轴驱动连接以带动两个所述第四转动件同步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移动门两端的两个所述水平传送组件同步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为齿轮,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为链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连杆摆动机构,所述连杆摆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于所述移动门和所述水平传送组件之间,所述水平传送组件驱动所述第一连杆沿水平移动而带动所述移动门沿水平方向移动至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连杆被设置成在所述移动门移动至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杆转动预设角度以带动所述移动门沿竖直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传送组件还包括安装座,所述移动门通过所述安装座连接在水平传送组件上;
所述连杆摆动机构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连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座沿所述移动门移动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安装座铰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上开设有所述电池更换口,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第一导轨和/或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下方,所述移动门或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上的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
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并位于所述第一导轨下方,所述安装座上的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轨配合。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上开设有所述电池更换口,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下方,所述移动门或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上的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
所述第一导轨包括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沿所述移动门的水平移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槽自所述第一导向槽向所述载车平台的上方垂直延伸,所述第一导向部被设置为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移动;
所述预设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的连通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传送组件被设置为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一侧,所述导轨上位于所述第二位置还设有限位部;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移动门打开所述电池更换口;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限位部抵接时,所述移动门关闭所述电池更换口,且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移动门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均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之间的间距与对应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槽之间的间距相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门沿与电动车辆的行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电池更换口;
和/或,所述移动门包括相对可分离的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沿相反方向水平移动并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池更换口。
12.一种换电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车平台和换电设备,所述换电站还包括:
地基,所述地基包括载车平台安装区,所述载车平台安装区向下凹陷以安装所述载车平台。
CN202323663821.7U 2023-12-29 2023-12-29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Active CN2214770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663821.7U CN221477049U (zh) 2023-12-29 2023-12-29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663821.7U CN221477049U (zh) 2023-12-29 2023-12-29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477049U true CN221477049U (zh) 2024-08-06

Family

ID=92372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663821.7U Active CN221477049U (zh) 2023-12-29 2023-12-29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4770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20022A (zh) 铁路机动装备车滑动顶盖
CN213444739U (zh) 一种顶推装置
CN111980541A (zh) 一种基于错位式结构的高铁站台门及其控制方法
CN221477049U (zh)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216231778U (zh) 便于减小磨损的载车平台及换电站
CN115680430A (zh) 一种单电机控制滑门系统及车辆
CN212337018U (zh) 铁路机动装备车滑动顶盖
CN112282460B (zh) 一种巷道堆垛式立体停车库及其使用方法
CN220701078U (zh)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221477047U (zh)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221585376U (zh)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117261678A (zh) 一种适用于多车型通用换电的轴距调节装置
CN118753228A (zh)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114906530A (zh) 一种四向车纵向联动式换向顶升机构
CN110789032B (zh) 一种用于带内齿条弧形导轨的滑块组件
CN216974334U (zh) 一种滑行摇曳式剪叉立体车库
CN115653366B (zh) 一种垂直循环防摆动立体车库
CN221025617U (zh) 一种超薄型四向穿梭车传动结构
CN216300845U (zh)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CN221916022U (zh) 一种吊挂系统链条导向结构
CN114673382B (zh) 集成式公交站台共享单车存储系统及存取方法
CN220242917U (zh) 升降装置和穿梭车
CN215883752U (zh) 一种物流用传送设备
CN213734959U (zh) 一种站台门防夹装置
CN221293092U (zh) 一种汽车换电用移动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