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427876U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427876U CN221427876U CN202321963067.6U CN202321963067U CN221427876U CN 221427876 U CN221427876 U CN 221427876U CN 202321963067 U CN202321963067 U CN 202321963067U CN 221427876 U CN221427876 U CN 2214278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battery cell
- electrode terminal
- electrode
- present appl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95 fuel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40 Fe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842 Hesper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633 Iberis ama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87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82 polyisocyanur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5 polyisocyanu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和用电设备。本申请的电池包括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电池组件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为电池的长度方向或具有电池的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电池单体包括多个表面,多个表面包括面积最大的第一表面;多个表面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两个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分别连接;电池单体上还包括电极端子,电极端子设在第一表面或至少一个第二表面上。根据本申请的电池,当用电设备发生撞击时,不易撞击到电极端子,从而减少电极端子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能够正常供电。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22年10月14日提交的名称为“电池和用电设备”的国际专利申请PCT/CN2022/125522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电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尤其是在是新能源车辆领域。目前,新能源车辆已对传统的燃油车辆造成巨大的冲击。电池作为新能源车辆的核心部件,在新能源车辆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电池内包括多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上设有电极端子,电池单体通过电极端子进行供电。然而由于电极端子的设置位置问题,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容易撞击电极端子,从而导致电极端子的损坏,影响电池单体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和用电设备,其能够有效地解决车辆发生撞击时导致电极端子损坏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括:
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电池组件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为电池的长度方向或具有电池的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
电池单体包括多个表面,多个表面包括面积最大的第一表面;多个表面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两个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分别连接;电池单体上还包括电极端子,电极端子设在第一表面或至少一个第二表面上。
根据本申请的电池,当电极端子设于第二表面时,电极端子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或沿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设置,从而当用电设备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从而减少电极端子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能够正常供电,当电极端子设于第一表面时,由于第一表面为面积最大的表面,因此电极端子在第一表面上的占比小,当用电设备发生撞击时,不易撞击到电极端子,从而减少电极端子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能够正常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表面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从而使两个第二表面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即电极端子沿竖直方向设置,从而当用电设备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将两个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即电极端子沿用电设备沿行走方向设置,从而当用电设备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与水平面相交。第一表面为电池单体面积最大的表面,将第一表面与水平面相交,可最大限度地提升水平面内电池单体的布置数量,从而提升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与水平面相交或平行。即第二方向可以为大致竖直方向或者沿水平方向。对应的第二表面可以大致沿水平方向布置或者沿竖直方向布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热件,导热件沿第一方向设置;电池组件的每个电池单体至少通过第一表面与导热件导热连接。将导热件沿第一方向设置,能够通过导热件对电池组件内的任一电池单体进行换热,同时当用电设备沿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冲击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导热件的端部,减少造成导热件的损坏情况,同时,将电池单体通过第一表面与导热件导热连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导热件与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热件对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包括至少两个电池组件;沿第三方向,导热件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电池组件导热连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均相交。即导热件的两侧分别与电池单体的第一表面导热连接,从而提高导热件对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的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平行或者相交。本申请中的电池可沿任意方向设于用于设备中,以便电池的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件内设有换热介质通道。换热介质通道用于流通换热介质,从而通过换热介质的流动将带走电池单体散发的热量,或者给电池单体加热,进而提升电池单体的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包括多个导热件,多个导热件沿第三方向排列,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均相交。通过多个导热件沿第三方向排列,共同用于对电池进行散热,有效地提高对电池的换热速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组件的两侧分别设有导热件;电池组件与两侧的导热件导热连接。电池组件的两侧同时与导热件导热连接,通过电池组件的两侧同时进行散热,有效地提高对电池的换热速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单体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表面,电池单体的两个第一表面分别与一个导热件导热连接。在电池单体具有两个最大面积的第一表面时,通过对两个第一表面同时进行散热,有效地提高对电池的换热速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凸出于主体部的极耳,极耳与电极端子电连接,沿第三方向,导热件和主体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具有重合区域,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均相交。通过将导热件和主体部沿第三方向至少部分重合设置,能够通过导热件有效地对主体部进行换热,从而提高了对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主体部的尺寸为L1,导热件的尺寸为L2,其中,0.5≤L2/L1≤1.5,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交。将L2/L1范围值设定为大于0.5且小于1.5,使导热件具有足够的导热面积,从而与主体部间进行热交换,极大地增强导热件对主体部的换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重合区域的尺寸为L3,0.5≤L3/L1≤1。通过对重合区域在第二方向尺寸的设定,从而能够使得导热件与主体部之间的换热面积能够合理设定,能够极大地增强导热件对主体部的换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还包括集流件,集流件与多个导热件流体连通;
其中,导热件位于第一方向的一端设有集流件,或,导热件位于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集流件。集流件用于供给或回收换热介质通道内的换热介质,从而用于换热电池,将集流件设于导热件的第一方向的端部,当用电设备沿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冲击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导热件的端部,从而减少导热件的损坏,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集流件为两个,两个集流件设于导热件的位于第一方向的一端,两个集流件沿第二方向排布,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将两个集流件共同设于第一方向的一端,且沿第二方向排布,可有效地减小集流件沿第一方向在电池内的占用空间,从而便于在电池内设置其他结构,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两个集流件共同设于第一方向的一端,还可以降低面临第一方向的碰撞时集流件损坏的机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包括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端子;两个电极端子设在一个第二表面上,或者两个电极端子分别设在两个第二表面上。两个极性相反的电极端子可根据需要设于电池单体的同一个第二表面上,或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表面上,使电极端子避开与导热件换热的第一表面,便于后续与其他相邻的电池单体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还包括泄压机构;泄压机构与至少一个电极端子设在同一个第二表面上,或者泄压机构与电极端子分别设在两个第二表面上。泄压机构与电池单体的内部相连通,用于当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增大时排出其内部的压力。泄压机构可根据需要与电极端子设于同一个第二表面上,或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表面上,从而使泄压机构避开与导热件换热的第一表面,便于电池单体在发生热失控的情况下,泄压机构顺利排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设在第一表面上。将电极端子设于第一表面,并通过第一表面上的电极端子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将电极端子设在第一表面上,可以节省电池在第二方向被电极端子占用的空间,进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第一表面和第四表面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均相交;第四表面的边缘设有凹部;第一表面用于设置电极端子;电极端子在第三方向上凸出设置于第一表面,并且与凹部对应。将电极端子设于第一表面上,并在第四表面的边缘设有与电极端子相对应的凹部,从而通过凹部容纳相邻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留出电连接的操作空间,使得电池整体结构更紧凑,空间利用率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为卷绕式结构且为扁平状,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包括两个扁平面,两个扁平面沿第三方向相互面对;
或,电极组件为叠片式结构,电极组件的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沿第三方向层叠;
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均相交。通过将将电极组件设置为叠片式结构或卷绕式结构,均能够通过电极组件对用电设备进行有效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至少两个电池单体沿第一方向排列。将至少两个电池单体沿第一方向排列,当需要对电池单体进行换热时,可将导热件沿第一方向设置,从而以便对电池组件内的至少两个电池单体分别进行换热,从而提高导热件的换热速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电池单体的最大尺寸为L,沿第二方向,电池单体的最大尺寸为H,L/H范围值为0.5~6;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电池单体的按照上述尺寸比例设置,能够在提高电池单体支撑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电池单体的电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单体的最大尺寸为D,其中,L/D范围值为1~30;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交。电池单体的按照上述尺寸比例设置,能够在提高电池单体支撑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电池单体的电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还包括挡板,挡板沿第二方向与电池单体设有电极端子的第二表面相对设置,电极端子与挡板的间隔为1.2mm~25mm,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将挡板与电极端子间隔1.2mm~25mm设置,能够减少电池沿第二方向发生撞击时,挡板与电极端子相撞击,从而导致电极端子的损坏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电极端子位于电池单体的下方,挡板位于电极端子的下方;或者,至少一个电极端子位于电池单体的上方,挡板位于电极端子的上方。挡板可沿第二方向设于电池单体的下方,或沿第二方向设于电池单体的上方,以便根据实际安装位置进行合理的安装布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设在一个第二表面上;电池还包括支撑板,电池单体通过未设置电极端子的另一个第二表面与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电池单体通过支撑板固定于箱体内,以便对电池单体进行安装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热件,导热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另一个第二表面通过第一粘结层与支撑板固定连接;导热件通过第二粘结层与第一表面导热连接,第一粘结层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第二粘结层的导热系数。由于第一粘结层用于连接第二表面和支撑板,而第二粘结层用于导热连接第一表面和导热件,故将第一粘结层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第二粘结层的导热系数设置,以更加有效地通过导热件对电池单体进行换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结层的导热系数与第二粘结层的导热系数的比值范围为0.1~1。上述比值范围的设置,均能够有效地通过导热件对电池单体进行换热。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驱动用电设备行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电池的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将第一方向设定为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当电极端子设于第二表面时,电极端子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或沿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设置,从而当用电设备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从而减少电极端子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能够正常供电,当电极端子设于第一表面时,由于第一表面为面积最大的表面,因此电极端子在第一表面上的占比小,当用电设备发生撞击时,不易撞击到电极端子,从而减少电极端子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能够正常供电。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部分与电池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部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电设备上电池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用电设备;
10:电池、11:控制器、12:马达;
20:电池组件、21:电池单体、211:壳体、2111:第一表面、2112:第三表面、212:盖板、2121:第二表面、213:电极组件、2131:主体部、2132:极耳、214:电极端子、215:泄压机构;
30:箱体、31:第一部分、311:支撑板、32:第二部分、321:挡板;
40:导热件;
50:集流件;
61:第一粘结层、62:第二粘结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方式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限制。
此外,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锂离子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平均开路电压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移动、便携式电器中。
电池内包括多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上设有电极端子,电池单体通过电极端子进行供电。然而由于电极端子的设置位置问题,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容易撞击电极端子,从而导致电极端子的损坏,影响电池单体的正常供电过程,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为解决车辆发生撞击时导致电极端子损坏的问题,本申请设计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电池组件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为电池的长度方向或具有电池的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电池单体包括多个表面,多个表面包括面积最大的第一表面;多个表面还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电池单体上还包括电极端子,电极端子设在第一表面或至少一个第二表面上。
根据本申请的电池,当电极端子设于第二表面时,由于两个第二表面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即电极端子不会设于电池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或用电设备行走方向的端部,当用电设备沿行走方向发生撞击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从而减少电极端子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能够正常供电,当电极端子设于第一表面时,由于第一表面为面积最大的表面,因此电极端子至第一表面上的占比小,当用电设备发生撞击时,不易撞击到电极端子,从而减少电极端子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能够正常供电。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用电设备,该电池可适用于各种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例如电瓶车、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动车辆、船舶和航天器等,例如,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电池用于为上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描述的技术方案不仅仅局限适用于上述所描述的电池和用电设备,还可以适用于所有包括箱体的电池以及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但为描述简洁,下述实施方式均以电动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用电设备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3所示,用电设备1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用电设备1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电池10可以设置在用电设备1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可以用于用电设备1的供电,例如,电池10可以作为用电设备1的操作电源。用电设备1还可以包括控制器11和马达12,控制器11用来控制电池10为马达12供电,例如,用于用电设备1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不仅可以作为用电设备1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用电设备1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用电设备1提供驱动动力。
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电力需求,电池10可以包括多个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是指组成电池组件20或电池包的最小单元。多个电池单体21可经由电极端子而被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以应用于各种应用场合。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10为电池包。其中,多个电池单体21之间可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串联和并联的混合。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电池单体21可以直接组成电池包,也可以先组成电池组件20,电池组件20再组成电池包。
结合图2和图3所示,电池10可以包括多个电池组件20和箱体30,多个电池组件20容纳于箱体30内部。箱体30用于容纳电池单体21或电池组件20,以减少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21的充电或放电。箱体30可以是单独的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或球体等简单立体结构,也可以是由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或球体等简单立体结构组合而成的复杂立体结构,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并不限定。箱体30的材质可以是如铝合金、铁合金等合金材料,也可以是如聚碳酸酯、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或者是如玻璃纤维加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也并不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箱体3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相互盖合,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21的空间。第二部分32可以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部分31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部分31盖合于第二部分32的开口侧,以使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共同限定出容纳电池单体21的空间;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也可以是均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部分31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部分32的开口侧。
电池组件20可以包括多个电池单体21,多个电池单体21可以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组件20,多个电池组件20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10。电池单体21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21一般包括:柱形电芯、方壳电芯、软包电芯,以及多棱柱截面电芯等,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也不限定。但为描述简洁,下述实施方式均以方体方形的锂离子的电池单体21为例进行说明。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21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2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电池单体21是指组成电池10的最小单元。结合图4和图5所示,电池单体21包括有盖板212、壳体211和电极组件213。
盖板212是指盖合于壳体211的开口处以将电池单体21的内部环境隔绝于外部环境的部件。不限地,盖板212的形状可以与壳体211的形状相适应以配合壳体211。可选地,盖板212可以由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的材质(如铝合金)制成,这样,盖板212在受挤压碰撞时就不易发生形变,使电池单体21能够具备更高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能也可以有所提高。盖板212上可以设置有如电极端子214等的功能性部件。电极端子214可以用于与电极组件213电连接,以用于输出或输入电池单体21的电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盖板212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在电池单体21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泄放内部压力的泄压机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盖板212的内侧还可以设置有绝缘件,绝缘件可以用于隔离壳体211内的电连接部件与盖板212,以降低短路的风险。示例性的,绝缘件可以是塑料、橡胶等。
壳体211是用于配合盖板212以形成电池单体21的内部环境的组件,其中,形成的内部环境可以用于容纳电极组件213、电解液(在图中未示出)以及其他部件。壳体211和盖板212可以是独立的部件,可以于壳体211上设置开口,通过在开口处使盖板212盖合开口以形成电池单体21的内部环境。不限地,也可以使盖板212和壳体211一体化,具体地,盖板212和壳体211可以在其他部件入壳前先形成一个共同的连接面,当需要封装壳体211的内部时,再使盖板212盖合壳体211。壳体211可以是多种形状和多种尺寸的,例如长方体形、圆柱体形、六棱柱形等。具体地,壳体211的形状可以根据电极组件213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大小来确定。壳体211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塑胶等,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不作特殊限制。
电极组件213是电池单体21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壳体211内可以包含一个或更多个电极组件213。电极组件213主要由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或层叠放置形成,并且通常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有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活性材料的部分构成电极组件213的主体部,正极片和负极片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在图中未示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共同位于主体部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发生反应,极耳连接电极端子214以形成电流回路。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10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至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包括电池组件20,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21,电池组件20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具有电池10的用电设备的行走方向;电池单体21包括多个表面,多个表面包括面积最大的第一表面2111;多个表面还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电池单体21上还包括电极端子214,电极端子214设在至少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
具体地,结合图1、图3、图4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可以为方壳形的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还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表面2112。其中,第二表面2121上设有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二表面2121上设有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宽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侧向方向。
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二表面2121时,即电极端子214沿竖直方向设置,当用电设备1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撞击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4、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为方壳形的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表面2112。其中,第二表面2121上设有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宽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侧向方向。
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二表面2121时,即电极端子214沿竖直方向设置,当用电设备1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撞击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4、图7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为方壳形的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还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表面2112。其中,第二表面2121上设有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宽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侧向方向。
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二表面2121时,由于两个第二表面2121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即电极端子214设于电池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的端部,当用电设备1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撞击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21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7、图10、和图11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为圆柱形的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包括一个圆柱形的第一表面2111,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其中,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凸出设有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
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二表面2121时,即电极端子214沿竖直方向设置,当用电设备1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撞击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7、图12和图13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为方壳形的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还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表面2112。其中,第二表面2121上设有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宽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侧向方向竖直方向。
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二表面2121时,即电极端子214设于电池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的端部,当用电设备1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撞击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7、图13和图14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为方壳形的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还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表面2112。其中,至少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设有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宽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侧向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
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二表面2121时,即电极端子214设于电池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的端部,当用电设备1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撞击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7、图15和图16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为方壳形的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表面2112。其中,第一表面2111上设有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电池10的宽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侧向方向。
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一表面2111时,由于第一表面2111为面积最大的表面,因此电极端子214在第一表面2111上的占比小,当用电设备1发生撞击时,不易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根据本申请的电池10,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二表面2121时,电极端子214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或沿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设置,从而当用电设备1沿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一表面2111时,由于第一表面2111为面积最大的表面,因此电极端子214在第一表面2111上的占比小,当用电设备1发生撞击时,不易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结合图4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2111与水平面相交。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2111可沿竖直方向设置。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2111与水平面相交。
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2111与水平面相交。
结合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2111与水平面相交。
由于第一表面2111为电池单体21的面积最大的表面,将第一表面2111与水平面相交,可最大限度地提升水平面内电池单体21的布置数量,从而提升电池10的整体能量密度。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热件4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7、图8和图1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热件40,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设置;电池组件20的每个电池单体21至少通过第一表面2111与导热件40导热连接。
具体地,导热件40能够与电池单体21导热连接,通过将电池单体21的热量传导至导热件40上,从而实现对电池单体21的换热。其中,换热对电池单体21的换热包括对电池单体21的冷却散热,或对电池单体21的加热。导热件40可以采用导热板、导热胶或导热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板可以采用金属板,如铜板、铝板等,或者其他导热系数比较好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内部还可设置空腔。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件40为导热板。由于第一表面2111与导热件40导热连接,且第一表面2111与水平面相交,因此,导热件40同样与水平面相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件40沿竖直方向设置并沿第一方向延伸。
结合图4、图7、图8和图17所示,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设置并与水平面相交,电池单体21通过第一表面2111与导热件40导热连接。
结合图7、图10、图11和图1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设置并与水平面相交,电池单体21通过第一表面2111与导热件40导热连接。
结合图7、图15、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设置并与水平面相交,电池单体21通过第一表面2111与导热件40导热连接。
将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设置,能够通过导热件40对电池组件20内的任一电池单体21进行换热,同时当用电设备1沿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冲击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导热件40的端部,减少导热件40发生损坏的情况,同时,将电池单体21通过第一表面2111与导热件40导热连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导热件40与电池单体2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热件40对电池单体21的换热效果。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部分32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部分32与电池组件20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8、图18、图19和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组件20;沿第三方向,导热件4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电池组件20导热连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具体地,导热件40设于两个电池组件20之间,并与两个电池组件20分别导热连接。其中,第三方向为电池10的宽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通过将导热件40的两侧分别与电池单体21的第一表面2111导热连接,从而提高导热件40对电池单体21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10、图11、图18、图19和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组件20;沿第三方向,导热件4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电池组件20导热连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结合图1和图1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平行或者相交。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平行设置,从而当导热件40沿电池10的长度方向设置时,导热件40的两端分别设于电池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即分别设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的两端,当用电设备1沿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冲击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导热件40的端部,从而减少导热件40的损坏的情况,提高电池10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成夹角设置,同样能够通过电池10对用电设备1进行供电,从而便于电池10位置的设置。
结合图17至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件40内设有换热介质通道。
换热介质通道用于流通换热介质,从而通过换热介质的流动将带走电池单体21散发的热量,或者给电池单体21加热,进而提升电池单体21的换热效率。其中,换热介质可以为换热液,具体可采用油液或水液。
图2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8、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包括多个导热件40,多个导热件40沿第三方向排列,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结合图10、图11、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包括多个导热件40,多个导热件40沿第三方向排列,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结合图12、图13、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包括多个导热件40,多个导热件40沿第三方向排列,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结合图15、图16、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包括多个导热件40,多个导热件40沿第三方向排列,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具体地,第一方向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为电池10的宽度方向,将多个导热件40沿第三方向排列,通过多个导热件40分别与电池单体21的第一表面2111导热连接,共同用于对电池10进行散热,有效地提高对电池10的换热速度。
结合图4、图8、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组件20的两侧分别设有导热件40;电池组件20与两侧的导热件40导热连接。
结合图10、图11、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组件20的两侧分别设有导热件40;电池组件20与两侧的导热件40导热连接。
结合图12、图13、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组件20的两侧分别设有导热件40;电池组件20与两侧的导热件40导热连接。
结合图15、图16、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组件20的两侧分别设有导热件40;电池组件20与两侧的导热件40导热连接。
通过将电池组件20的两侧同时与导热件40导热连接,通过电池组件20的两侧同时进行散热,有效地提高对电池10的换热速度。
结合图4、图8、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表面2111,电池单体21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分别与一个导热件40导热连接。
结合图12、图13、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表面2111,电池单体21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分别与一个导热件40导热连接。
在电池单体21具有两个最大面积的第一表面2111时,通过对两个第一表面2111同时进行散热,有效地提高对电池10的换热速度。
结合图4、图5、图8、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包括电极组件213,电极组件213包括主体部2131和凸出于主体部2131的极耳2132,极耳2132与电极端子214电连接,沿第三方向,导热件40和主体部213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具体地,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沿第三方向设于电池单体21的侧面。其中,第一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宽度方向。
结合图10、图11、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包括电极组件213,电极组件213包括主体部2131和凸出于主体部2131的极耳2132,极耳2132与电极端子214电连接,沿第三方向,导热件40和主体部213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具体地,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沿第三方向设于电池单体21的侧面。其中,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第三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径向方向。
结合图12、图13、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包括电极组件213,电极组件213包括主体部2131和凸出于主体部2131的极耳2132,极耳2132与电极端子214电连接,沿第三方向,导热件40和主体部213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具体地,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沿第三方向设于电池单体21的侧面。其中,第一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宽度方向。
结合图15、图16、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包括电极组件213,电极组件213包括主体部2131和凸出于主体部2131的极耳2132,极耳2132与电极端子214电连接,沿第三方向,导热件40和主体部213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具体地,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沿第三方向设于电池单体21的侧面。其中,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第三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侧向方向。
通过将导热件40和主体部2131沿第二方向至少部分重合设置,能够通过导热件40有效地对主体部2131进行换热,从而提高对电池10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4、图5、图8、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主体部2131的尺寸为L1,导热件40的尺寸为L2,0.5≤L2/L1≤1.5,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具体地,第一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高度方向。
结合图10、图11、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主体部2131的尺寸为L1,导热件40的尺寸为L2,0.5≤L2/L1≤1.5,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具体地,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第二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高度方向。
结合图12、图13、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主体部2131的尺寸为L1,导热件40的尺寸为L2,0.5≤L2/L1≤1.5,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具体地,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第二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高度方向。
结合图15、图16、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主体部2131的尺寸为L1,导热件40的尺寸为L2,0.5≤L2/L1≤1.5,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具体地,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第二方向为电池单体21的高度方向。
将L2/L1范围值设定为大于0.5且小于1.5,使导热件40具有足够的导热面积,从而与主体部2131间进行热交换,极大地增强导热件40对主体部2131的换热效果。
需要理解的是,当L2/L1小于0.5时导热件40的尺寸过小,无法对电池单体21进行有效换热;当L2/L1大于1.5时,导热件40的尺寸较大,易于占用电池10的空间,不利于提高电池10的空间利用率。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L2/L1的取值可以0.5、0.6、0.7、0.8、0.9、1.0、1.1、1.2、1.3、1.4……1.5。
结合图4、图5、图8、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重合区域的尺寸为L3,0.5≤L3/L1≤1。
需要理解的是,当L3/L1小于0.5时,导热件40与主体部2131的重合面积过小,使得导热件40对电池单体21的换热效果变差,无法有效对电池单体21的散热。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L3/L1的取值可以为0.5、0.6、0.7、0.8、0.9……1。
通过对重合区域在第二方向尺寸的设定,从而能够使得导热件40与主体部2131之间的换热面积得到合理设定,能够极大地增强导热件40对主体部2131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19和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还包括集流件50,集流件50与多个导热件40流体连通;
其中,导热件40位于第一方向的一端设有集流件50,或,导热件40位于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集流件50。集流件50用于供给或回收换热介质通道内的换热介质,从而用于与电池10换热。
具体地,由于多个导热件40分别沿电池10的长度方向设置或沿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设置,为了便于通过集流件50分别与多个导热件40流体连通,故将集流件50设于电池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或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的端部,并根据实际需要将集流件50设置于一端或两端。
将集流件50设于导热件40的第一方向的端部,当用电设备1沿侧向方向发生碰撞时,冲击力不会直接作用于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的端部的集流件50,及从而减少集流件50的损坏的情况,提高电池10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合图19和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集流件50为两个,两个集流件50设于导热件40的位于第一方向的一端,两个集流件50沿第二方向排布,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即将两个集流件50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两个集流件50可以分别为进水集流件和出水集流件。
将两个集流件50共同设于第一方向的一端,且沿第二方向排布,可有效地减小集流件50沿第一方向在电池10内的占用空间,从而便于在电池10内设置其他结构,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两个集流件共同设于第一方向的一端,还可以降低面临第一方向的碰撞时集流件损坏的机率。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214包括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端子214;两个电极端子214设在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或者两个电极端子214分别设在两个第二表面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电极端子214中的一个电极端子214可以由电池单体21的壳体211形成。
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电极端子214,且两个电极端子214共同沿第二方向设于同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其中,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电极端子214也可以分别设在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
结合图3和图8所示,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电极端子214,且两个电极端子214共同沿第二方向设于同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其中,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电极端子214也可以分别设在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
结合图3和图9所示,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电极端子214,且两个电极端子214共同沿第一方向设于同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其中,第一方向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电极端子214也可以分别设在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电极端子214,且两个电极端子214沿第二方向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其中,一个电极端子214与电池单体21的端面相平齐,电池单体21的端部即为电极端子214。其中,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
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电极端子214,且两个电极端子214沿第一方向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其中,第一方向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或者,两个电极端子214也可以共同设在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
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电极端子214,且两个电极端子214沿第一方向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其中,第一方向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或者,两个电极端子214也可以共同设在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
将两个极性相反的电极端子214根据需要设于电池单体21的同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或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使电极端子214避开与导热件40换热的第一表面2111,便于后续与其他相邻的电池单体21电连接。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还包括泄压机构215;泄压机构215与至少一个电极端子214设在同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或者泄压机构215与电极端子214分别设在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
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电池单体21还包括泄压机构215,泄压机构215与两个电极端子214沿第二方向共同设在同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其中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泄压机构215沿第二方向设在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两个电极端子214沿第二方向共同设在另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或,两个电极端子214分别沿第二方向设在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泄压机构215与其中一个电极端子214共同设其中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电池单体21还包括泄压机构215,其中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凸出设有电极端子214,泄压机构215与一个凸出设置的电极端子214共同设于第二表面2121上,或者,其中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凸出设有电极端子214,另一个无电极端子214凸出设置的第二表面2121上设有泄压机构215。
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电池单体还包括泄压机构215,两个电极端子214分别沿第一方向设在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泄压机构215与其中一个电极端子214共同设其中一个第二表面上,其中,第一方向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或者,泄压机构215沿第一方向设在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两个电极端子214沿第一方向共同设在另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或,两个电极端子214和泄压机构215共同设其中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
泄压机构215与电池单体21的内部相连通,用于当电池单体21的内部压力增大时排出其内部的压力。泄压机构215可根据需要与电极端子214设于同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或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表面2121上,从而使泄压机构215避开与导热件40换热的第一表面2111,便于电池单体21在发生热失控的情况下,泄压机构215顺利排气。
结合图1、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214设在第一表面2111上。
具体地,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电极端子214,两个电极端子214共同设在第一表面2111上。其中,电池单体21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
将电极端子214设在第一表面2111上,可以节省电池10沿第二方向占用的空间,进而提升电池10的能量密度。
结合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包括第一表面2111和与第一表面2111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第一表面2111和第四表面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第四表面的边缘设有凹部;第一表面2111用于设置电极端子214;电极端子214在第三方向上凸出设置于第一表面2111,并且与凹部对应。
具体地,结合图1、图15和图16所示,电池单体21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电池单体21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2111和第四表面,第四表面的边缘的设有凹部;第一表面2111用于设置电极端子214。
将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一表面2111上,并在第四表面的边缘设有与电极端子214相对应的凹部,从而通过凹部容纳相邻电池单体21的电极端子214,留出电连接的操作空间,使得电池10整体结构更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结合图4、图5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包括电极组件213;电极组件213为卷绕式结构且为扁平状,电极组件213的外表面包括两个扁平面,两个扁平面沿第三方向相互面对;或,电极组件213为叠片式结构,电极组件213的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沿第三方向层叠;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一表面均相交。
通过将将电极组件213设置为叠片式结构或卷绕式结构,均能够通过电极组件213对用电设备1进行有效供电。
结合图3、图4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
结合图4、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
结合图4、图7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需要说明的是,附图9中沿第一方向仅例出了一个电池单体21。
结合图7、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
结合图7、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需要说明的是,附图12中沿第一方向仅例出了一个电池单体21。
结合图7、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需要说明的是,附图14中沿第一方向仅例出了一个电池单体21。
结合图7、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需要说明的是,附图15中沿第一方向仅例出了一个电池单体21。
结合图7、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
将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排列,当需要对电池单体21进行换热时,可将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设置,从而以便对电池组件20内的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分别进行散热,从而提高导热件40的换热速度。
结合图4、图8、图10、图11、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L,沿第二方向,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H,L/H范围值为0.5~6;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
其中,当电池单体21如图4或图16所示时,L/H具有最大尺寸比6,当电池单体21如图11所示时,L/H具有最小尺寸比0.5。
当L/H的尺寸比大于6时,则会导致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过大,从而不便安装,同时降低电池单体21的支撑强度。当L/H的尺寸比小于0.5时,则会导致电池单体2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过大,从而不便安装,同时降低电池单体21的支撑强度。
需要指出的是,L/H的取值可以为0.5、1、1.5、2、2.5、3、3.5、4…5、5.5…6。通过L/H设定不同的值,从而能给使得电池单体21具有不同的形状,进而满足不同型号的电池10的需求。
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H同时包括壳体211的尺寸,以及凸出壳体211设置的电极端子214的尺寸。电池单体21的按照上述尺寸比例设置,能够在提高电池单体21支撑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电池单体21的电量,同时便于电池单体21的安装。
结合图4、图8、图10、图11、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D,其中,L/D范围值为1~30;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当L/D的尺寸比大于30时,则会导致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过大,从而不便安装,同时降低电池单体21的支撑强度。当L/D的尺寸比小于1时,则会导致电池单体2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过小,从而降低电池单体21的电量。
需要指出的是,L/D的取值可以为1、2、3、4、5、6、7、8…10…15…20…25…28…30。通过L/D设定不同的值,从而能给使得电池单体21具有不同的形状,进而满足不同型号的电池10的需求。
其中,当电池单体21如图4或图16所示时,L/D具有最大尺寸比30,当电池单体21如图11所示时,L/D具有最小尺寸比1。电池单体21的按照上述尺寸比例设置,能够在提高电池单体21支撑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电池单体21的电量。
图2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部分3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8、图21、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还包括挡板321,挡板321沿第二方向与电池单体21设有电极端子214的第二表面2121相对设置,电极端子214与挡板321的间隔为1.2mm~25mm,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
具体地,挡板321可以为箱体30本身的一部分结构,或挡板321与箱体30相连并设于箱体30内。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
结合图10、图11、图21、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还包括挡板321,挡板321沿第二方向与电池单体21设有电极端子214的第二表面2121相对设置,电极端子214与挡板321的间隔为1.2mm~25mm,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
当电极端子214与挡板321的间隔为小于1.2mm时,则容易导致电极端子214撞击挡板,从而导致电极端子214的损坏。当电极端子214与挡板321的间隔为大于25mm时,则会造成电池10的尺寸过大,不便于电池10的安装设置。
将挡板321与电极端子214间隔1.2mm~25mm设置,能够减少电池10沿第二方向发生撞击时,挡板321与电极端子214相撞击,从而导致电极端子214的损坏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挡板321与电极端子214间的间隔尺寸可以为1.2、1.5、1.8、2、3、4、5、6、7、8…10…15…20…23、24、25mm。
结合图1、图4、图8、图21、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电极端子214位于电池单体21的下方,挡板321位于电极端子214的下方;或者,至少一个电极端子214位于电池单体21的上方,挡板321位于电极端子214的上方。
具体地,电极端子214和挡板321共同沿第二方向设置,且挡板321位于电池单体21的下方,即挡板321相较于电极端子214更加靠近第二部分32设置。其中,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两个电极端子214可共同设于电池单体21的下方,或其中一个设于电池单体21的下方,另一个设于电池单体21的上方。或电极端子214和挡板321共同沿第二方向设置,且挡板321位于电池单体21的上方,即挡板321相较于电极端子214更加靠近第一部分31设置,其中,两个电极端子214可共同设于电池单体21的上方,或其中一个设于电池单体21的下方,另一个设于电池单体10的上方。
结合图1、图10、图11、图21、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包括一个凸出设置的电极端子214,凸出设置的电极端子214位于电池单体21的下方,挡板321位于电极端子214的下方;或,凸出设置的电极端子214位于电池单体21的上方,挡板321位于电极端子214的上方。
通过将挡板321沿第三方向设于电极端子214的下方,或沿第三方向设于电极端子214的上方,以便根据实际安装位置进行合理的布置。
结合图4、图7、图8、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214设在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电池10还包括支撑板311,电池单体21通过未设置电极端子214的另一个第二表面2121与支撑板311固定连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
具体地,支撑板311可以为箱体30本身的一部分结构,或支撑板311与箱体30相连并设于箱体30内。其中,支撑板311可设置在第一部分31或第二部分32。
结合图4、图8、图21和图22所示,俩个电极端子214可共同沿第二方向设于电池单体21的其中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另一个没有电极端子214的第二表面2121与支撑板311固定连接,从而将电池单体21固定设于箱体30内。
结合图10、图11、图21和图22所示,电极端子214凸出设于其中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另一个没有凸出设置电极端子214的第二表面2121与支撑板311固定连接。
将电池单体21通过支撑板311固定于箱体30内,以便对电池单体21进行安装固定。
结合图4、图8、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10还包括导热件40,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设置,另一个第二表面2121通过第一粘结层61与支撑板311固定连接;导热件40通过第二粘结层62与第一表面2111导热连接,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第二粘结层62的导热系数。
具体地,没有设置电极端子214的表面与通过第一粘结层61与支撑板311固定连接。
结合图10、图11、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没有电极端子214凸出设置的第二表面2121通过第一粘结层61与支撑板311固定连接,导热件40通过第二粘结层62与第一表面2111导热连接。其中,第一粘结层61和第二粘结层62分别可选用导热型聚氨酯胶粘剂层,并在其中添加不同份量的导热颗粒,从而达到不同的导热系数。
由于第一粘结层61用于连接第二表面2121和支撑板311,而第二粘结层62用于导热连接第一表面2111和导热件40,故将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第二粘结层62的导热系数设置,以提高更加有效地通过导热件40对电池单体21进行散热。
结合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系数与第二粘结层62的导热系数的比值范围为0.1~1。
具体地,上述比值范围的设置,均能够有效地通过导热件40对电池单体21进行换热。
需要理解的是,当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系数与第二粘结层62的导热系数的比值小于0.1时,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能力较差,与第一粘结层61相连的支撑板311的无法通过第一粘结层61的一侧进行热传递,从而无法对支撑板311进行换热。当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系数与第二粘结层62的导热系数的比值大于1时,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能力强于第二粘结层62,电池单体21通过导热件40进行散热的能力被削弱,会导致电池单体21的散热效果变差。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系数与第二粘结层62的导热系数的比值可以为0.1、0.2、0.3、0.4、0.5、0.6、0.7、0.8、0.9……1。
结合图1至图24所示,本申请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用电设备1,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电池10,电池用10于提供电能驱动用电设备1行走。
图2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电设备1上电池10的分布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2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的长度方向可以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相垂直,例如,在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上可以布置1个或者多个电池10,在布置多个电池10时,至少一个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相垂直。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也就是说,在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相垂直的电池10中,电池组件20和导热件40沿电池10的宽度方向布置,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一致。
本申请的用电设备1可以为电瓶车、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动车辆、船舶和航天器等,例如,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
将第一方向设定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二表面2121时,由于两个第二表面2121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即电极端子214不会设于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的端部,当用电设备1沿行走方向发生撞击时,不会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当电极端子214设于第一表面2111时,由于第一表面2111为面积最大的表面,因此电极端子214在第一表面2111上的占比小,当用电设备1发生撞击时,不易撞击到电极端子214,从而减少电极端子214发生损坏的情况,使得电池10能够正常供电。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4、图5、图7、图8、图19至图2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用电设备1包括电池10,电池10用于提供电能驱动用电设备1行走。电池10包括箱体30以及设于箱体30内的多个电池组件20,箱体30包括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合围成用于容纳电池组件20的空间。多个电池组件20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并沿第三方向排列。电池组件20包括多个电池单体21,电池单体21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电池单体21的高度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电池单体21的宽度方向沿第三方向设置。电池单体21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表面2112,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第一表面2111为电池单体21面积最大的面。其中,第一方向为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与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平行,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三方向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的侧向方向。
电池单体21包括电极组件213,电极组件213包括主体部2131和凸出于主体部2131的极耳2132,极耳2132与电极端子214电连接,沿第三方向,导热件40和主体部213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具有重合区域。沿第二方向,主体部2131的尺寸为L1,导热件40的尺寸为L2,重合区域的尺寸为L3,0.5≤L2/L1≤1.5,0.5≤L3/L1≤1。
电池单体21包括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端子214;两个电极端子214设在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电池单体21还包括泄压机构215;泄压机构215与两个电极端子214设在同一个第二表面2121上。沿第一方向,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L,沿第二方向,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H,L/H范围值为0.5~6。沿第三方向,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D,其中,L/D范围值为1~30。电池10还包括挡板321,挡板321设于第二部分32。挡板321沿第二方向与电池单体21设有电极端子214的第二表面2121相对设置,电极端子214位于电池单体21的下方,挡板321位于电极端子214的下方,电极端子214与挡板321的间隔尺寸为1.2mm~25m。
箱体30内还设有多个导热件40,导热件40沿第一方向设置,多个导热件40沿第三方向排列。电池组件20沿第三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导热件40,且沿第三方向的两侧的第一表面2111分别导热件40导热连接。导热件40内设有换热介质通道。电池10还包括集流件50,集流件50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并与多个导热件40流体连通。集流件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集流件50共同设于用电设备1行走方向的一端,且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箱体30内还设有支撑板311,支撑板311设于第一部分31,电池单体21通过没有设置电极端子214的第二表面2121与支撑板311固定连接。没有设置电极端子214的第二表面2121通过第一粘结层61与支撑板311固定连接;导热件40通过第二粘结层62与第一表面2111导热连接,第一粘结层61的导热系数与第二粘结层62的导热系数的比值范围为0.1~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26)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组件(20),所述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21),所述电池组件(20)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电池(10)的长度方向或具有所述电池(10)的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
所述电池单体(21)包括多个表面,所述多个表面包括面积最大的第一表面(2111);所述多个表面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2121),所述两个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分别连接;所述电池单体(21)上还包括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设在所述第一表面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表面(2121)上,两个所述第二表面(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2111)与水平面相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件(40),所述导热件(40)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电池组件(20)的每个所述电池单体(21)至少通过所述第一表面(2111)与所述导热件(40)导热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电池组件(20);沿第三方向,所述导热件(4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电池组件(20)导热连接;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平行或者相交。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40)内设有换热介质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10)包括多个所述导热件(40),多个所述导热件(40)沿第三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电池组件(20)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导热件(40);所述电池组件(20)与两侧的所述导热件(40)导热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电池单体(21)包括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表面(2111),所述电池单体(21)的两个所述第一表面(2111)分别与一个所述导热件(40)导热连接。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21)包括电极组件(213),所述电极组件(213)包括主体部(2131)和凸出于所述主体部(2131)的极耳(2132),所述极耳(2132)与所述电极端子(214)电连接,沿第三方向,所述导热件(40)和所述主体部(213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具有重合区域,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主体部(2131)的尺寸为L1,所述导热件(40)的尺寸为L2,其中,0.5≤L2/L1≤1.5,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重合区域的尺寸为L3,0.5≤L3/L1≤1。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10)还包括集流件(50),所述集流件(50)与多个所述导热件(40)流体连通;
其中,所述导热件(40)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设有所述集流件(50),或,所述导热件(40)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集流件(5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50)为两个,两个所述集流件(50)设于所述导热件(40)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两个所述集流件(50)沿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214)包括极性相反的两个所述电极端子(214);两个所述电极端子(214)设在一个所述第二表面(2121)上,或者两个电极端子(214)分别设在两个所述第二表面(2121)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21)还包括泄压机构(215);所述泄压机构(215)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端子(214)设在同一个所述第二表面(2121)上,或者所述泄压机构(215)与所述电极端子(214)分别设在两个所述第二表面(2121)上。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214)设在所述第一表面(2111)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21)包括所述第一表面(2111)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2111)和所述第四表面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所述第四表面的边缘设有凹部;所述第一表面(2111)用于设置所述电极端子(214);所述电极端子(214)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2111),并且与所述凹部对应。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21)包括电极组件(213);所述电极组件(213)为卷绕式结构且为扁平状,所述电极组件(213)的外表面包括两个扁平面,两个所述扁平面沿第三方向相互面对;
或,所述电极组件(213)为叠片式结构,所述电极组件(213)的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沿第三方向层叠;
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表面(2111)均相交。
2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所述至少两个电池单体(21)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2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L,沿第二方向,所述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H,L/H范围值为0.5~6;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第三方向,所述电池单体(21)的最大尺寸为D,其中,L/D范围值为1~30;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10)还包括挡板(321),所述挡板(321)沿第二方向与所述电池单体(21)设有电极端子(214)的所述第二表面(2121)相对设置,所述电极端子(214)与所述挡板(321)的间隔为1.2mm~25mm,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水平面均相交。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端子(214)位于所述电池单体(21)的下方,所述挡板(321)位于所述电极端子(214)的下方;或者,至少一个所述电极端子(214)位于所述电池单体(21)的上方,所述挡板(321)位于所述电极端子(214)的上方。
2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10),所述电池(10)用于提供电能驱动所述用电设备(1)行走。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不同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用电设备(1)的行走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PCT/CN2022/125522 | 2022-10-14 | ||
PCT/CN2022/125522 WO2024077634A1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427876U true CN221427876U (zh) | 2024-07-26 |
Family
ID=906685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85837.3A Pending CN118476095A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CN202321963067.6U Active CN221427876U (zh) | 2022-10-14 | 2023-07-24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85837.3A Pending CN118476095A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20240147996A (zh) |
CN (2) | CN118476095A (zh) |
WO (1) | WO2024077634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32269B2 (ja) * | 2018-08-31 | 2022-03-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パック |
GB2588592B (en) * | 2019-10-18 | 2022-03-02 | Dyson Technology Ltd |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
CN216085053U (zh) * | 2021-10-22 | 2022-03-1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CN216389618U (zh) * | 2021-11-08 | 2022-04-2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包和车辆 |
CN216872134U (zh) * | 2022-02-21 | 2022-07-0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2022
- 2022-10-14 KR KR1020247029859A patent/KR20240147996A/ko unknown
- 2022-10-14 WO PCT/CN2022/125522 patent/WO202407763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10-14 CN CN202280085837.3A patent/CN118476095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7-24 CN CN202321963067.6U patent/CN221427876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77634A1 (zh) | 2024-04-18 |
KR20240147996A (ko) | 2024-10-10 |
CN118476095A (zh) | 2024-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562707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6720071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8414770U (zh) | 电池包及电池舱 | |
CN217114547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EP4266464A1 (en) | Battery, electric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paring battery | |
CN221427876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20895667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20692170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20753603U (zh) | 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0692169U (zh) | 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0753604U (zh) | 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0963662U (zh) | 一种隔膜、卷绕式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9591517U (zh) | 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1827985U (zh) | 电池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
CN219226493U (zh) | 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0692178U (zh) | 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427824U (zh) | 电池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861837U (zh) | 电池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
CN220984598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116231159B (zh)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21747375U (zh) | 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978111U (zh) | 箱体、电池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
CN221827986U (zh) | 电池单体、电池装置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0066044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632686U (zh) | 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