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27338U - 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227338U CN221227338U CN202322555024.0U CN202322555024U CN221227338U CN 221227338 U CN221227338 U CN 221227338U CN 202322555024 U CN202322555024 U CN 202322555024U CN 221227338 U CN221227338 U CN 2212273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verter
- housing
- area
- region
- heat s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4382 po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LIMFPAAAIVQRRD-BCGVJQADSA-N N-[2-[(3S,4R)-3-fluoro-4-methoxypiperidin-1-yl]pyrimidin-4-yl]-8-[(2R,3S)-2-methyl-3-(methylsulfonylmethyl)azetidin-1-yl]-5-propan-2-ylisoquinolin-3-amine Chemical compound F[C@H]1CN(CC[C@H]1OC)C1=NC=CC(=N1)NC=1N=CC2=C(C=CC(=C2C=1)C(C)C)N1[C@@H]([C@H](C1)CS(=O)(=O)C)C LIMFPAAAIVQRRD-BCGVJQAD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逆变器和光伏系统,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所述逆变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用于安装电子器件的容纳腔,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用于抓握,所述壳体具有接线端口;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安装于所述第二区域;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壳体的接线端口电连接;其中,所述逆变器的功率小于或者等于5kW。根据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通过设置用于抓握的第一区域和用于安装散热翅片的第二区域,可便于安装人员抓握逆变器,且无需与散热翅片接触,从而可避免在单手用力时被散热翅片的尖锐处划伤,提高安装人员工作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逆变器通常用于家庭光伏系统中,逆变器体积较小但重量相对比较重,在安装逆变器时,安装人员需要抓取逆变器进行安装固定,由于逆变器在工作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热量,因此目前市场上的逆变器基本都带有散热翅片,而安装人员在安装固定逆变器时时常会出现手被散热翅片划伤的情况,从而给安装人员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善散热翅片的形状结构来避免散热翅片带来的安全隐患,比如CN218276497U中,在逆变器的外壳上固定有多个散热翅片,且散热翅片的两端边角为圆弧形,以避免散热翅片的边角划伤安装人员,但该方案仅减弱了散热翅片边角对安装人员的伤害,而散热翅片薄片结构对安装人员的伤害并未得到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逆变器和光伏系统,可便于安装人员抓握逆变器,且无需与散热翅片接触,从而可避免在单手用力时被散热翅片的尖锐处划伤,提高安装人员工作时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用于安装电子器件的容纳腔,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用于抓握,所述壳体具有接线端口;
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安装于所述第二区域;
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壳体的接线端口电连接;
其中,所述逆变器的额定功率小于或者等于5kW。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通过设置用于抓握的第一区域和用于安装散热翅片的第二区域,可便于安装人员抓握逆变器,且无需与散热翅片接触,从而可避免在单手用力时被散热翅片的尖锐处划伤,提高安装人员工作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有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向外凸出的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限定出朝向所述散热翅片的风道的导风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凸起靠近所述导风口的侧部具有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曲率圆心朝向所述壳体的下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凸起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翅片的高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凸起设于所述壳体的顶角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
盖体;
箱体,所述箱体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灌封胶,所述箱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通过所述灌封胶相连,所述散热翅片安装于所述箱体的下表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系统,该光伏系统包括:
安装轨道;
如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安装于所述安装轨道;
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安装于所述逆变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通过设置用于抓握的第一区域和用于安装散热翅片的第二区域,可便于安装人员抓握逆变器,且无需与散热翅片接触,从而可避免在单手用力时被散热翅片的尖锐处划伤,提高安装人员工作时的安全性。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仰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正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0、盖体110、箱体120、散热翅片121、凸起122、第一区域123、第二区域124、弧形段125、导风口126、接线端口130、安装架140、灌封胶150;
接线端子200、安装轨道300、光伏组件400、屋顶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逆变器,如图1-图5所示,该逆变器包括壳体100、散热翅片121和接线端子200。
其中,如图1-图5所示,逆变器为微型逆变器,微型逆变器的额定功率小于或者等于5kW,微型逆变器通常用于家庭的光伏系统或者其他小型的光伏系统中,而房屋面积相比于普通的光伏系统较小,因此将微型逆变器的额定功率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kW,可减小微型逆变器的整体体积,从而适用于空间较小的光伏系统中。
如图1-图5所示,壳体100可以为矩形结构、椭圆型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比如,壳体100为矩形结构,且壳体100的四个顶角处为圆角,以避免壳体100的顶角过于尖锐导致对安装人员造成伤害,提高安装人员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壳体100限定出用于安装电子器件的容纳腔,容纳腔同样可以为矩形结构、椭圆型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比如,容纳腔为矩形结构,以与壳体100的形状结构配合,电子器件安装于容纳腔内。
如图2所示,壳体100具有接线端口130,壳体100可以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设置接线端口130,壳体100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面或者其他位置设置接线端口130,接线端子200与壳体100的接线端口130电连接,接线端子200的一端与壳体100的接线端口130电连接,接线端子200的另一端与其他的电气设备电连接。
如图1-图5所示,接线端口130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接线端子200的数量,比如,接线端口130的数量等于接线端子200的数量,接线端口130和接线端子200均可以为3个,3个接线端口130与3个接线端子200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如图3所示,壳体100的下表面包括第一区域123和第二区域124,第一区域123用于抓握,第一区域123的面积与第二区域124的面积之和为壳体100的下表面的总面积,壳体100的下表面在第一区域123内留有空白处,以使安装人员能够用手直接抓握壳体100的下表面。
如图3所示,散热翅片121安装于第二区域124,散热翅片121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散热翅片121可以为矩形结构、波浪型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比如,散热翅片121为矩形结构,各散热翅片121在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相等,各散热翅片121在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各散热翅片121在壳体100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可以相等,各散热翅片121在壳体100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也可以不相等。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安装人员将逆变器安装固定时,单手抓握住逆变器的壳体100,且安装人员位于壳体100下表面的手指可以抓握于第一区域123内,抓握壳体100后利用另一只手将壳体100安装固定于屋顶500上即可。
通过在壳体100的下表面设置第一区域123和第二区域124,且将散热翅片121设置于第二区域124内,可为安装人员提供安装逆变器时的抓握位置,安装人员的手无需与散热翅片121接触,由于安装逆变器时为单手抓握壳体100,且逆变器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设置用于抓握的第一区域123相对于直接抓握散热翅片121,可避免在单手用力时被散热翅片121的尖锐处划伤,同时第一区域123为整体结构,可便于安装人员抓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通过设置用于抓握的第一区域123和用于安装散热翅片121的第二区域124,可便于安装人员抓握逆变器,且无需与散热翅片121接触,从而可避免在单手用力时被散热翅片121的尖锐处划伤,提高安装人员工作时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23位于第二区域124在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
其中,第一区域123可以为矩形结构、椭圆型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第二区域124同样可以为矩形结构、椭圆型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比如,第一区域123和第二区域124均为矩形结构。
第一区域123可以位于第二区域124在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也可以位于第二区域124在壳体10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比如,第一区域123位于第二区域124在壳体10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
该结构形式的第一区域123和第二区域124可以通过延长壳体100的长度或者缩短散热翅片121的长度获得,比如,通过缩短散热翅片121的长度得到位于第二区域124在壳体10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一区域123,可以所有的散热翅片121均缩短,也可以部分散热翅片121缩短,各个散热翅片121的缩短量可以相同,各个散热翅片121的缩短量也可以不同。
由于通常将壳体100宽度方向上的侧边安装固定于屋顶500上,因此将第一区域123设置于第二区域124位于壳体100长度方向上的侧部,可便于安装人员抓握壳体100后将壳体100宽度方向上的侧边安装固定于屋顶500上,无需更换抓握位置,同时结构简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区域123位于第二区域124的外周。
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区域123可以为矩形结构、椭圆型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第二区域124同样可以为矩形结构、椭圆型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比如,第一区域123为中空的矩形结构,第二区域124为矩形结构,且第二区域124位于第一区域123的中空部位,即,第二区域124的四周均为第一区域123。
通过将第一区域123设置为位于第二区域124的外周,可增大第一区域123的面积,为安装人员提供多方位的抓握空间,以使具有不同操作习惯的安装人员均能够平稳抓握壳体100,从而快速安装固定逆变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翅片121的中部可以隔断,第一区域123可以从第二区域124的侧部向第二区域124内延伸,即,散热翅片121中隔断的部分同样为第一区域123,以使安装人员在抓握壳体100时安装人员的大拇指能够位于散热翅片121中隔断的部分并伸直,从而便于安装人员施力抓握逆变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0的下表面设有相对于壳体100的下表面向外凸出的多个凸起122,多个凸起122限定出朝向散热翅片121的风道的导风口126。
其中,如图3所示,各个散热翅片121沿壳体100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相邻两个散热翅片121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翅片121的风道,即,风道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多个凸起122中的至少两个沿壳体100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沿壳体100宽度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的两个凸起122、壳体100的下表面以及屋顶500的上表面围成的区域形成导风口126,至少部分的散热翅片121的风道在导风口126处露出。
比如,如图3所示,壳体100的下表面设有4个凸起122,4个凸起122两两成对,两对凸起122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每一对中的两个凸起122沿壳体100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即,4个凸起122形成两个导风口126。
如图3所示,凸起122可以为圆柱结构、矩形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比如,凸起122为圆柱结构。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空气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流动时,凸起122将空气进行分流,一部分空气被聚集至导风口126处,并经过导风口126后在散热翅片121的风道内流动,从而将散热翅片121上的热量带走,以使散热翅片121降温。
通过上述凸起122的设置,可在散热翅片121的风道上设置导风口126,以使流动的空气聚集于导风口126处,并将流动的空气导向进入散热翅片121的风道内,从而提高散热翅片121的散热效率,确保散热翅片121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凸起122设于第一区域123内。
其中,如图3所示,凸起122位于第一区域123内,散热翅片121位于第二区域124内,即,多个凸起122均位于散热翅片121的侧部,此时散热翅片121之间无隔断,散热翅片121从第二区域124在壳体100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区域124在壳体100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可在形成导风口126的同时不影响散热翅片121的尺寸,确保散热翅片121的散热面积,从而确保散热翅片121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凸起122设于壳体100的顶角的底部。
其中,如图3所示,4个凸起122可以分别位于壳体100的4个顶角的底部,散热翅片121形成的风道均可以位于相邻两个凸起122形成的导风口126内,从而使导风口126汇聚的流动空气可以流经散热翅片121大部分风道,进一步提高散热翅片121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凸起122靠近导风口126的侧部具有弧形段125,弧形段125的曲率圆心朝向壳体100的下方。
其中,如图3和图5所示,4个凸起122分别位于壳体100的4个顶角的底部,凸起122朝向相邻凸起122的侧部均具有弧形段125,弧形段125可以连接于凸起122的下表面和壳体100的下表面,弧形段125也可以连接于凸起122的侧部和壳体100的下表面。
弧形段125的曲率圆心朝向壳体100的下方,形成导风口126的两个凸起122上位于靠近对方一侧的弧形段125相对设置,比如,如图3和图5所示,左侧凸起122的弧形段125朝右设置,右侧凸起122的弧形段125朝左设置,此时两个弧形段125与壳体100的下表面形成类似于拱形的导风口126。
通过上述弧形段125的设置,可形成拱形的导风口126,从而提高导风口126的汇聚效果,增加流经散热翅片121的风道的空气流量,以进一步提高散热翅片121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凸起122的高度大于散热翅片121的高度。
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凸起122下表面与壳体100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散热翅片121下表面与壳体100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且凸起122的高度小于光伏组件400下表面与屋顶500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以确保逆变器能够安装于光伏组件400与屋顶500之间。
如图4和图5所示,当将逆变器安装于屋顶500上时,凸起122的下表面支撑于屋顶500的上表面,由于凸起122的高度大于散热翅片121的高度,因此当凸起122支撑于屋顶500上时,散热翅片121的下表面与屋顶500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通过将凸起122的高度设置为大于散热翅片121的高度,可使散热翅片121与屋顶50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空气可在该间隙中流动,空气在间隙中流动时,可将散热翅片121下表面的热量带走,从而增加散热翅片121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翅片121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00包括盖体110和箱体120。
其中,如图2所示,箱体120限定出上方为开口的容纳腔,散热翅片121安装于箱体120的下表面,箱体120的下表面包括第一区域123和第二区域124,容纳腔内设有灌封胶150,箱体120的上表面与盖体110的下表面通过灌封胶150相连,箱体120上设有接线端口130。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将电子器件安装于箱体120的容纳腔内,盖上盖体110,并将接线端子200与箱体120上的接线端口130电连接,而后将高温液态的灌封胶150向容纳腔内灌注,当灌封胶150凝固后盖体110与箱体120相连。
通过上述盖体110和箱体120的设置,可便于安装电子器件,同时利用灌封胶150使盖体110与箱体120相连,连接牢固,操作简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如图3-图5所示,该光伏系统包括安装轨道300、如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逆变器和光伏组件400。
其中,如图3-图5所示,光伏系统可以为用于家庭中的光伏系统,逆变器在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安装架140,安装架140用于与安装轨道300相连,安装轨道300安装于屋顶500上,逆变器安装于安装轨道300,光伏组件400安装于逆变器。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安装逆变器时,安装人员单手抓握住逆变器的第一区域123,将逆变器的安装架140通过螺钉固定于安装轨道300上,而后将光伏组件400安装于逆变器上,并使光伏组件400覆盖安装轨道300和逆变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通过设置用于抓握的第一区域123和用于安装散热翅片121的第二区域124,可便于安装人员抓握逆变器,且无需与散热翅片121接触,从而可避免在单手用力时被散热翅片121的尖锐处划伤,提高安装人员工作时的安全性。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用于安装电子器件的容纳腔,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用于抓握,所述壳体具有接线端口;
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安装于所述第二区域;
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壳体的接线端口电连接;
其中,所述逆变器的额定功率小于或者等于5kW。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有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向外凸出的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限定出朝向所述散热翅片的风道的导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靠近所述导风口的侧部具有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曲率圆心朝向所述壳体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翅片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设于所述壳体的顶角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盖体;
箱体,所述箱体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灌封胶,所述箱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通过所述灌封胶相连,所述散热翅片安装于所述箱体的下表面。
10.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轨道;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安装于所述安装轨道;
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安装于所述逆变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55024.0U CN221227338U (zh) | 2023-09-19 | 2023-09-19 | 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
PCT/CN2024/082746 WO2025060369A1 (zh) | 2023-09-19 | 2024-03-20 | 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55024.0U CN221227338U (zh) | 2023-09-19 | 2023-09-19 | 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227338U true CN221227338U (zh) | 2024-06-25 |
Family
ID=91542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555024.0U Active CN221227338U (zh) | 2023-09-19 | 2023-09-19 | 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227338U (zh) |
WO (1) | WO2025060369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407563U (zh) * | 2016-03-02 | 2016-07-27 | 广州三晶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组串型单相光伏逆变器 |
CN209823652U (zh) * | 2019-04-15 | 2019-12-20 |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然散热的型材散热器及光伏逆变器 |
JP2022179369A (ja) * | 2021-05-19 | 2022-12-0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力変換装置 |
CN218276497U (zh) * | 2022-09-14 | 2023-01-10 | 厦门易实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逆变器 |
-
2023
- 2023-09-19 CN CN202322555024.0U patent/CN221227338U/zh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3-20 WO PCT/CN2024/082746 patent/WO2025060369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5060369A1 (zh) | 2025-03-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20302757A1 (en) |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 |
CN218005162U (zh) | 电池包 | |
CN210607368U (zh) | 一种恒温电池模组 | |
CN221227338U (zh) | 逆变器和光伏系统 | |
WO2024174367A1 (zh) | 具有直吹式散热结构的户外移动电源 | |
CN215872455U (zh) | 一种用于电力作业现场监管的智能终端 | |
CN216134743U (zh) | 移动终端 | |
CN211378593U (zh) | 一种具有独立风道结构的伺服驱动器 | |
CN211580514U (zh) | 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11378590U (zh) |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五金电源外壳 | |
CN209692625U (zh) |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全包式散热结构 | |
CN208337424U (zh) | 一种逆变器的高效散热结构 | |
CN113950226A (zh) | 电子设备 | |
CN214316113U (zh) | 一种屏蔽罩及电子设备 | |
CN222191376U (zh) | 电动汽车取电器 | |
JP2009252938A (ja) | ノイズフィルタ | |
CN218483077U (zh) | 机箱及电子设备 | |
CN218483118U (zh) | 便携式储能电源 | |
CN221861646U (zh) | 一种散热组件 | |
CN218997735U (zh) | 一种储能装置 | |
CN221744111U (zh) | 一种电磁炉散热器 | |
CN221446916U (zh) | 一种电感器防护散热外壳 | |
CN221653071U (zh) | 一种散热结构及边缘计算终端设备 | |
CN118631074A (zh) | 发电机组逆变器安装结构及发电机组 | |
CN222484529U (zh) | 集成变频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