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26363U - 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226363U CN221226363U CN202323062150.9U CN202323062150U CN221226363U CN 221226363 U CN221226363 U CN 221226363U CN 202323062150 U CN202323062150 U CN 202323062150U CN 221226363 U CN221226363 U CN 2212263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heat exchange
- chamber
- management system
- thermal mana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系统技术领域,揭示了一种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包括电池箱,电池箱上具有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电池腔室,电池箱上还具有与电池腔室密封隔断的换热腔室,换热腔室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换热液可自进水口进入换热腔室内与电池包换热后从出水口排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当需对电池包进行换热时,将换热液通过进水口进入换热腔室内与电池腔室内的电池包换热,后从出水口排出,以此循环,即可达到冷却或加热电池包的效果;因用于放置电池包的电池腔室与用于通入换热液的换热腔室相对分开独立设置,因而可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腔室内,从而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包的内部,进而有效防止电池包发生短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池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使得动力电池的应用愈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液冷板和补液机构,补液机构使冷却液在液冷板内循环流动,电池箱上具有电池腔室,电池包安装于电池腔室内,液冷板固定在电池上,液冷板内循环流动的换热液可对置于电池腔室内的电池进行换热。然而,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使用的过程中,液冷板容易发生松动、变形甚至损坏漏液等问题,又由于液冷板直接与电池接触,且液冷板和电池包均位于电池腔室内,因而当液冷板发生损坏漏液时,换热液就会进入到电池腔室内渗透至电池包的内部,导致电池包发生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其能够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腔室内,从而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包的内部,进而有效防止电池包发生短路,提高电池包工作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所述电池箱上具有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电池腔室,所述电池箱上还具有与电池腔室密封隔断的换热腔室,所述换热腔室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换热液可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换热腔室内与所述电池包换热后从所述出水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箱沿竖直方向安装,所述换热腔室位于所述电池腔室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的底面贴合于所述电池腔室内的底面。
进一步地,电池箱包括箱框、上盖和底板,所述箱框内一体成型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使所述箱框内形成有密封隔断的上腔和下腔,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上腔而形成所述电池腔室,所述底板盖设于所述下腔而形成所述换热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腔室内具有对应所述电池包的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内设置有若干实心的紊流柱,若干所述紊流柱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隔离板与所述换热腔室的底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紊流柱的数量有多个,各所述紊流柱均为椭圆柱状结构,所述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的长轴与所述换热液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换热腔室内的方向成角度设置,以使大部分的所述换热液能够在所述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的导流作用下向所述第一换热区的中部位置汇聚。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腔室内还安装有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包的工作状态的电子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位于所述电池包的一侧,所述换热腔室内具有对应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换热区与所述第一换热区相通,所述第二换热区内也设置有若干实心的紊流柱。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紊流柱的长轴与所述换热液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换热腔室内的方向成角度设置,以使大部分的所述换热液能够在所述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的导流作用下向所述第二换热区的中部位置汇聚。
进一步地,所述紊流柱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和/或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换热腔室内分割成进流区和回流区,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水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室的同一侧,所述进流区背向所述进水口的一端与所述回流区相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流区相通,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流区相通的一端位于所述进流区内,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回流区相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回流区相通的一端位于所述回流区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腔室内还安装有用于对所述电池包加热的加热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底部被配置为平底面,所述平底面与电池腔室的底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上设置有多个高压快速插口和低压通讯接口,所述多个高压快速插口和低压通讯接口延伸至所述电池腔室的上盖之外,所述高压快速插口、所述低压通讯接口与所述上盖之间的间隔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腔室内的至少一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电池包直接接触的导热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电池系统,包括上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在使用时,如需对电池包进行换热,那么将换热液通过进水口进入换热腔室内与电池腔室内的电池包换热,后从出水口排出,以此循环,即可达到冷却或加热电池包的效果;因用于放置电池包的电池腔室与用于通入换热液的换热腔室相对分开独立设置,因而可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腔室内,从而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包的内部,进而有效防止电池包发生短路,提高电池包工作的安全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将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电池腔室与通入换热液的换热腔室集成于同一箱体上,换热腔室为电池包的液冷液热系统,也即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液冷液热系统和安装电池包的电池腔室集成于同一箱体上,相比于其他非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体积更小,达到节省占用空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箱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箱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紊流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箱框与多种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中标号:
101、电池腔室;1011、安装柱;102、换热腔室;1021、进流区;1022、回流区;103、箱框;1031、上腔;1032、下腔;10321、第一换热区;10322、第二换热区;104、上盖;105、底板;106、隔离板;11、悬挂固定部;12、进水口;13、出水口;20、电池包;201、软包电芯;202、方壳电芯;203、圆柱电芯;21、电子控制单元;210、高压快速插口;211、低压通讯接口;212、密封槽;30、加热单元;40、保温棉;50、紊流柱;501、凹槽;60、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液冷板和补液机构,补液机构使冷却液在液冷板内循环流动,电池箱上具有电池腔室,电池包安装于电池腔室内,液冷板固定在电池上,液冷板内循环流动的换热液可对置于电池腔室内的电池进行换热。然而,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使用的过程中,液冷板容易发生松动、变形甚至损坏漏液等问题,又由于液冷板直接与电池接触,且液冷板和电池包均位于电池腔室内,因而当液冷板发生损坏漏液时,换热液就会进入到电池腔室内渗透至电池包的内部,导致电池发生短路。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能够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腔室内,从而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包的内部,进而有效防止电池包发生短路,提高电池包工作的安全性能。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照图1-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电池箱上具有用于安装电池包20的电池腔室101,电池箱上还具有与电池腔室101密封隔断的换热腔室102,换热腔室102上设置有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换热液可自进水口12进入所述换热腔室102内与电池包20换热后从出水口13排出。由此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在使用时,如需对电池包20进行换热,那么将换热液通过进水口12进入换热腔室102内与电池腔室101内的电池包20换热,后从出水口13排出,以此循环,即可达到冷却或加热电池包20的效果;因用于放置电池包20的电池腔室101与用于通入换热液的换热腔室102相对分开独立设置,因而可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腔室101内,从而有效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包20的内部,进而有效防止电池包20发生短路,提高电池包20工作的安全性能。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将用于安装电池包20的电池腔室101与通入换热液的换热腔室102集成于同一箱体上,换热腔室102为电池包20的液冷液热系统,也即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液冷液热系统和安装电池包20的电池腔室101集成于同一箱体上,相比于其他不是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体积更小,达到节省占用空间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本实用新型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安装固定于汽车底板上时,电池箱沿竖直方向安装,换热腔室102朝下,换热腔室102位于电池腔室101的下方,如此,换热腔室102内的换热液在自身的重力下更不会渗透至电池腔室101内,从而进一步地避免换热液渗透至电池包20的内部,防止电池包20发生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20通常为矩形结构,电池包20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上的X方向,电池包20的宽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上的Y方向,电池包20的高度方向为竖直方向上的Z方向,电池包20安装在电池腔室101内的状态下,电池包20的长度大于其高度,如此可以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提高了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和汽车乘客的乘坐空间;在此基础上,将换热腔室102设置在电池腔室101的下方,还可以增加换热腔室102内的换热液与电池腔室101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换热腔室102也可以位于电池腔室101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包20的底面贴合于电池腔室101内的底面,如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大换热腔室102内的换热液与电池包20的换热效果。此外,为了提升增强电池箱的散热效果,在电池腔室101内的至少一侧面设置有与电池包20直接接触的导热件,可选的,该导热件为导热膜或者导热片,通过该导热件可增大电池包20与电池箱体侧壁的贴合度,同时通过该导热件将电池包20的热量导至电池箱侧壁上后散出电池箱外,使电池箱体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当然,电池腔室101内设置有安装柱1011,电池包20固定于安装柱1011上。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箱包括箱框103、上盖104和底板105,箱框103内一体成型有隔离板106,隔离板106使箱框103内形成有密封隔断的上腔1031和下腔1032,上盖104盖设于上腔1031而形成上述的电池腔室101,底板105盖设于下腔1032而形成上述的换热腔室102。也即是电池箱的上腔1031与下腔1032之间由与箱框103一体成型的隔离板106完全隔开,从而达到电池腔室101与换热腔室102之间密封隔断的效果,此种密封结构不会存在密封泄漏。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隔离板106与箱框103也可以不是一体成型,而是将隔离板106与箱框103可拆卸连接,再通过密封胶将隔离板106与箱框103内的侧壁密封,此种结构同样可以使电池腔室101与换热腔室102之间密封隔断,在此处不做限定。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通过合理地变更用于隔离电池腔室101与换热腔室102之间的密封结构,其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05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箱框103上,当然,底板105与箱框103之间的缝隙采用密封结构实现密封。在另一实施例中,底板105也以通过其他的连接方式固定于箱框103的底部,在此处不做限定。上盖104可以通过螺丝固定方式与箱框103的顶部连接,在此处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电池箱采用性能好、密度轻的铝合金压铸件成型,能有效降低电池包20重量提高电池包20的能量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腔室101内还安装有用于控制电池包20的工作状态的电子控制单元21,电子控制单元21位于电池包20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与电子控制单元21电连接的电池包20可以是如图7示的软包电芯201,也可以是方壳电芯202,也可以是圆柱电芯203,在此处不做限定。当需要更换电池包20时,只需要调整需使用的电池包20即可,其他的部件都可以通用,对电池厂商、整车制造厂、以及用户都非常便利,节约开发设计成本、设计迭代成本、制造成本、售后成本和使用成本。
由于电子控制单元21在汽车正常行驶当中是一个容易发热及发热量大的部件,温度过高对电子元器件的寿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电子控制单元21需要良好的散热措施。具体地,换热腔室102内除了具有对应电池包20的第一换热区,还具有对应电子控制单元21的第二换热区10322,第一换热区10321用于对电池包20进行换热,而第二换热区10322则用于对电子控制单元21进行换热。当然,第一换热区10321和第二换热区10322是相通的,当需要对电子控制单元21和电池包20进行换热时,换热液从进水口12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区10322、第一换热区10321,后从出水口13流出,以此循环,从而达到换热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腔室102内设置有分隔板60,分隔板60将换热腔室102内分割成进流区1021和回流区1022,具体的,第一换热区10321和第二换热区10322的一半区域均被分割为进流区1021,第一换热区10321和第二换热区10322的另一半区域均被分割为回流区1022;其中,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设置在换热腔室102的同一侧,进流区背向进水口12的一端与回流区相通,进水口12与进流区相通,且进水口12与进流区相通的一端位于第二换热区10322的进流区1021内;出水口13与回流区相通,出水口13与回流区1022相通的一端位于第二换热区10322的回流区1022内。由此可知,换热液从进水口12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区的进流区、第一换热区的进流区,后依次回流于第一换热区的回流区、第二换热区的回流区,最后从出水口13排出,以此循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区内设置有若干实心的紊流柱50,若干紊流柱5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隔离板106与换热腔室102的底板105连接。通过紊流柱50可增大换热液与电池箱的接触面积,达到提升换热效率的效果。可选的,紊流柱50与箱框103一体铸造而成,如此可以使紊流柱50直接与箱框103接触,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换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区10322内也设置有上述的若干实心的紊流柱50,第一换热区10321和第二换热区10322内的紊流柱50的数量均有多个,各紊流柱50均为椭圆柱状结构,第一换热区10321内的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50的长轴与换热液自进水口12进入换热腔室102内的方向成角度设置,以使大部分的换热液能够在第一换热区10321内的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50的导流作用下向第一换热区的中部位置汇聚。示例性的,第一换热区内的紊流柱50的长轴与换热液自进水口12进入换热腔室102内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设置为α,α为15°,如此,大部分的换热液在第一换热区10321内的紊流柱50的导流作用下向第一换热区10321的中部位置汇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α为也可以为20°,具体可根据电池系统的发热量、水流流速等工况进行设计,在此处不做限定。由于电池包20的热量主要集中在电池包20的中部位置,因此将大部分的换热液汇流于第一换热10321区的中部位置,可以快速地将电池包20工作产生的热量带走了,而电池包20相对于其中部的其他位置的热量相对较少,少部分换热液对电池包20相对于其中部的其他位置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均匀的换热效果。
同理,第二换热区10322内的紊流柱50的长轴与换热液自进水口12进入换热腔室102内的方向成角度设置,以使大部分的换热液能够在第二换热区10322内的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50的导流作用下向第二换热区10322的中部位置汇聚。第二换热区10322内的紊流柱50的长轴与换热液自进水口12进入换热腔室102内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设置为β,β为15°,如此,大部分的换热液在第二换热区内的紊流柱50的导流作用下向第二换热区10322的中部位置汇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β为也可以为30°,具体可根据电池系统的发热量、水流流速等工况进行设计,在此处不做限定。由于电子控制单元21的热量主要集中在电子控制单元21的中部位置,因此将大部分的换热液汇流于第二换热区10322的中部位置,可以快速地将电子控制单元21工作产生的热量带走了,而电子控制单元21相对于其中部的其他位置的热量相对较少,少部分换热液对电子控制单元21相对于其中部的其他位置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均匀的换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单元21的底部被配置为平底面,该平底面与电池腔室101的底面贴合,电子控制单元21通过其安装孔并利用螺栓锁紧在电池腔室101内的底部,由于电子控制单元21的底部为平底面,因此可以增大其与箱体的贴合度,通过第二换热区内的换热液可以增强散热效果,保证ECU(电子控制单元21)的正常运行,快速带走元器件的发热量,提高其使用寿命。
值得说明的是,在对电池包20和电子控制单元21换热时,换热液自进水口12进入到换热腔室102内,当换热液流经紊流柱50时,由于有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分速度产生,水流相对分开,流体质点相互混渗,因而增大了液体流动速率,增强换热效果。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第二换热区对电子控制单元21进行换热,无需通过增加铜铝的面积来导流散热,大大地降低了ECU(电子控制单元21)的成本,且功能、寿命等不受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紊流柱50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凹槽501和/或凸起,使得紊流柱50的侧壁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壁面,如此当换热液流经紊流柱50时,由于换热液在紊流柱50的侧壁面上速度较小,在紊流柱50的壁面附近就会形成流动的边界层,凹凸不平的壁面则可以有效地破坏壁面附近的层流边界,增加紊流度,从而增强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腔室101内还安装有用于对电池包20加热的加热单元30。可选的,加热单元30为加热片(膜),加热片(膜)固定于电池包20的上表面。其中,加热片中含有PTC半导体电阻,具有温度敏感性的,贴合在电池包20的上表面,通过电流消耗功率产生从而对电池包20加热,单张大面积的PTC加热片不仅使得成本降低,各电池包20温升速率的一致性也比较好。此外,在加热片(膜)的上表面上还设置有保温棉40,对加热片产生的热量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单元21上设置有多个高压快速插口210和低压通讯接口211,多个高压快速插口210和低压通讯接口211延伸至电池腔室101的上盖104之外,高压快速插口210、低压通讯接口211与上盖104之间的间隔密封。具体可以理解,上盖104上具有供高压快速插口210和低压通讯接口211穿过的镂空口,高压快速插口210和低压通讯接口211沿竖直方向穿过镂空口,高压快速插口210和低压通讯接口211与镂空口之间的间隙可以通过密封圈来确保密封,避免电池箱外的灰尘或其他杂质落入电池箱内部。其中,ECU(电子控制单元21)上表面设有密封槽212,密封槽212位于高压快速插口210和低压通讯接口211的外围,密封槽212用于安装上述的密封圈。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箱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多个悬挂固定部11,安装时,电池箱通过悬挂固定部11固定在汽车底板上,高压接口、低压接口垂直分布并外露在电池上盖104上方,可轻松实现电池包20和汽车的快速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集成了两套系统,第一为液冷液热系统(指向换热腔室102内通入换热液,换热液可以是冷却液,也可以是加热液);第二为加热片(膜)加热系统。可以同时兼顾外部冷却和外部加热,可以根据产品定位、功能需要进行配置;当同时配置外部冷却和外部加热功能时,在大倍率快充充电或者急加速、急减速放电时,可以开启液冷冷却(是指换热腔室102内通入冷却液),通过外部制冷机对循环水进行冷却,达到快速带走因大倍率快充充电或者放电时的大量产热,使得整个电池系统在比较舒服的环境温度下进行工作,发挥出最大性能;当在冬季等气温很低的环境下,此时因为低温环境不适合电芯工作,通过ECU(电子控制单元21)探测到环境温度低,电池系统不能工作,或者只能进行以非常低的倍率进行工作,大大限制了电池系统的工作能力,此时可以选择开启液热(是指换热腔室102内通入加热液),或者开启加热片(膜),或者同时开启液热和加热片(膜)进行加热,两个外部热源同时加热的情况下,加热速率就可以达到非常高,在使用者打开电源后,温度就从低温加热到适合电芯工作的温度,客户体验好,无需等待,选择哪种加热方式可以通过ECU(电子控制单元21)探测到环境温度来进行组合。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涉及的电池包20、电子控制单元21和换热系统集成一体,空间利用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池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因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系统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系统能够有效防止电池包发生短路,提高电池包工作的安全性能;同时相比于其他非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系统体积更小,达到节省占用空间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所述电池箱上具有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电池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上还具有与电池腔室密封隔断的换热腔室,所述换热腔室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换热液可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换热腔室内与所述电池包换热后从所述出水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沿竖直方向安装,所述换热腔室位于所述电池腔室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的底面贴合于所述电池腔室内的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池箱包括箱框、上盖和底板,所述箱框内一体成型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使所述箱框内形成有密封隔断的上腔和下腔,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上腔而形成所述电池腔室,所述底板盖设于所述下腔而形成所述换热腔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室内具有对应所述电池包的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内设置有若干实心的紊流柱,若干所述紊流柱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隔离板与所述换热腔室的底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紊流柱的数量有多个,各所述紊流柱均为椭圆柱状结构,所述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的长轴与所述换热液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换热腔室内的方向成角度设置,以使大部分的所述换热液能够在所述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的导流作用下向所述第一换热区的中部位置汇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腔室内还安装有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包的工作状态的电子控制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位于所述电池包的一侧,所述换热腔室内具有对应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换热区与所述第一换热区相通,所述第二换热区内也设置有若干实心的紊流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紊流柱的长轴与所述换热液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换热腔室内的方向成角度设置,以使大部分的所述换热液能够在所述的椭圆柱状结构的紊流柱的导流作用下向所述第二换热区的中部位置汇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紊流柱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和/或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换热腔室内分割成进流区和回流区,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水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室的同一侧,所述进流区背向所述进水口的一端与所述回流区相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流区相通,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流区相通的一端位于所述进流区内,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回流区相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回流区相通的一端位于所述回流区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腔室内还安装有用于对所述电池包加热的加热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底部被配置为平底面,所述平底面与电池腔室的底面贴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上设置有多个高压快速插口和低压通讯接口,所述多个高压快速插口和低压通讯接口延伸至所述电池腔室的上盖之外,所述高压快速插口、所述低压通讯接口与所述上盖之间的间隔密封。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腔室内的至少一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电池包直接接触的导热件。
16.一种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所述的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62150.9U CN221226363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62150.9U CN221226363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226363U true CN221226363U (zh) | 2024-06-25 |
Family
ID=91542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062150.9U Active CN221226363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226363U (zh) |
-
2023
- 2023-11-13 CN CN202323062150.9U patent/CN22122636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034097A1 (zh) | 具有换热功能的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 | |
US8861202B2 (en) | Integrated thermal and structural management solution for Rechargeable Energy Storage System assembly | |
CN112201895B (zh) | 动力电池包、储能装置以及电动车 | |
CN110190216B (zh) | 动力电池包、储能装置以及电动车 | |
CN110323381B (zh) | 壳体、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110600788A (zh) | 基于极耳散热的电动汽车软包动力电池包及其热管理系统 | |
CN218525664U (zh) | 一种具有两层模组单元的电池包及包括其的电动装置 | |
CN110416452B (zh) | 电池容纳装置和电动车 | |
CN221226363U (zh) | 集成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 | |
CN219066956U (zh) | 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0224226U (zh) | 车辆及其电池包 | |
CN219419158U (zh) | 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16154355A (zh) | 一种可变导热系数的主/被动结合的散热结构 | |
CN112026543B (zh) | 动力电池包、储能装置以及电动车 | |
CN110277521B (zh) | 电动车 | |
CN210516779U (zh) | 一种水冷动力电池箱结构 | |
CN112224003B (zh) | 电动车 | |
CN212848641U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112928358A (zh) | 一种新型电池组冷却装置 | |
CN221427833U (zh) | 冷却系统、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6288631U (zh) | 冷却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 |
CN110364651A (zh) | 一种带电机余热回收双模冷却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19419184U (zh) | 储能装置 | |
CN221226405U (zh) | 电池热调节板和电池包 | |
CN209963133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及载体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