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21149U - 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221149U CN221221149U CN202323183396.1U CN202323183396U CN221221149U CN 221221149 U CN221221149 U CN 221221149U CN 202323183396 U CN202323183396 U CN 202323183396U CN 221221149 U CN221221149 U CN 2212211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ring
- groove
- dynamic pressure
- grooves
- shaft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title 1
Landscapes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其中,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包括有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贯通两端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内壁面设置有动压沟槽,所述轴孔的内壁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重吸入沟槽和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轴孔的内壁面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重吸入沟槽和所述第二断流槽,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动压沟槽、所述第二断流槽以及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沿所述轴孔的轴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二断流槽的槽深均大于所述动压沟槽的槽深。其有效解决了油往两端外溢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动压轴承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
背景技术
流体动压轴承,其通过于动压沟槽内填充动态润滑流体,在轴承间隙中产生润滑流体的动压作用,从而以非接触方式支撑流体动压转轴,其适应于高速旋转,且具有高旋转精度、低噪音和高使用寿命等优点。在实际使用时,现有的流体动压轴承容易出现润滑流体泄漏现象。
后来,出现了流体动压轴承防漏油结构,其包括有轴承本体、轴芯、轴承套以及端盖;其中:该轴承本体的内壁面设置有动压沟槽,在动压轴承本体的内壁面上靠近顶端设置有断流槽;该轴芯适配于轴承本体内,轴芯的顶、底端均伸出轴承本体外;该轴承套套设于轴承本体外,并包覆住轴承本体底端以及轴芯底端;该端盖设置于轴承套内且抵于动压轴承本体顶部,该轴芯伸出端盖外。轴承套的底端是盲端,在轴芯转动时,一般不会往底端漏油,就算有少量漏油现象,也会暂存于副腔内,其对轴芯与垫片之间起到润滑作用,随着轴芯不断高速转动,暂存于副腔的油会逐渐往上回流或回渗至动压沟槽内形成重吸入。然而,对于轴承套底端非盲端的应用情形而言,仍存在底部漏油的情况,在风扇产品内部产生油污,不便清理,影响风扇工作性能(例如转动不畅),对风扇的使用寿命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其有效解决了油往两端外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包括有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贯通两端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内壁面设置有动压沟槽;
所述轴孔的内壁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重吸入沟槽和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轴孔的内壁面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重吸入沟槽和所述第二断流槽,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动压沟槽、所述第二断流槽以及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沿所述轴孔的轴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二断流槽的槽深均大于所述动压沟槽的槽深。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动压沟槽包括有沿所述轴孔的内壁面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动压沟槽、第二动压沟槽,所述第一动压沟槽、所述第二动压沟槽之间设置有环形光面区;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一动压沟槽、所述环形光面区、所述第二动压沟槽、所述第二断流槽以及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沿所述轴孔的轴向依次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的沟槽延伸走向与所述第一动压沟槽一致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的沟槽延伸走向与所述第二动压沟槽一致且对应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述轴承本体的外壁面布置有第一排气沟槽、第二排气沟槽;所述第一排气沟槽沿轴向延伸且沿周向等间距排布有多个,所述第二排气沟槽沿周向延伸且位于所述轴承本体中心位置,所述第二排气沟槽位于所述环形光面区的外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承本体为铜材质或者不锈钢材质或者陶瓷材质。
一种轴芯轴承组件,包括有轴承和轴芯,所述轴承为前面任一项所述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所述轴芯位于所述轴孔内并且伸出所述轴承本体的两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芯的一端安装有叶轮,所述轴芯的另一端具有加宽部,所述加宽部与所述轴承本体的另一端面保持轴向间距。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芯为不锈钢材质或者陶瓷材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轴承架,所述轴承架具有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叶轮安装位、轴承安装位、绕线组安装位,所述轴承本体安装于所述轴承安装位,所述轴芯自另一端穿过所述轴孔并从一端伸出,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叶轮安装位,所述加宽部连接有转子磁石,所述绕线组安装位内设置有绕线组,所述绕线组围绕所述转子磁石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承架内还设置有通风槽,所述通风槽位于所述轴承安装位、绕线组安装位的外围,所述通风槽贯通所述叶轮安装位与所述轴承架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于轴孔的内壁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重吸入沟槽和所述第一断流槽,于轴孔的内壁面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重吸入沟槽和所述第二断流槽,利用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二断流槽起到暂存油之用,有效解决了油往两端外溢的问题,随着轴芯不断高速转动,暂存于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二断流槽的油会逐渐往内回流或回渗至所述动压沟槽内,即使有少量的油往外溢出相应的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二断流槽,位于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二断流槽外部的相应的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在轴芯高速转动时也会进行往内将油重吸入,因此,使得动压轴承本体的内侧壁面上润滑油形成多次重吸入,形成很好地循环,有效确保动压轴承本体含油量,同时也有效防止润滑流体泄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的截面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双端防漏油的轴芯轴承组件的截面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轴承10、轴芯20、加宽部21、轴承架30、通风槽31、转子磁石40、叶轮50、绕线组60、轴承本体100、轴孔1、第一重吸入沟槽2、第一断流槽3、第二重吸入沟槽4、第二断流槽5、第一动压沟槽6、所述第二动压沟槽7、第一排气沟槽8、第二排气沟槽9、环形光面区101、轴向间距H。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包括有轴承本体100,所述轴承本体100为铜材质或者不锈钢材质或者陶瓷材质或者其它材质,所述轴承本体100的内部设置有贯通两端的轴孔1,所述轴孔1的内壁面设置有动压沟槽。
所述轴孔1的内壁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重吸入沟槽2和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轴孔1的内壁面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重吸入沟槽4和所述第二断流槽5,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2、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动压沟槽、所述第二断流槽5以及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4沿所述轴孔1的轴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的槽深均大于所述动压沟槽的槽深。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的槽截面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设计,例如:直角梯形或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或矩形状或半圆状,当然,在实际设计时,可以灵活变化其形状,并不局限于所述的五种形状。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起到暂存油之用,有效解决了油往两端外溢的问题,随着轴芯不断高速转动,暂存于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的油会逐渐往内回流或回渗至所述动压沟槽内,即使有少量的油往外溢出相应的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位于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外部的相应的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2、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4在轴芯高速转动时也会进行往内将油重吸入,因此,使得动压轴承本体100的内侧壁面上润滑油形成多次重吸入,形成很好地循环,有效确保动压轴承本体100含油量,同时也有效防止润滑流体泄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在实际设计时,可以考虑将所述第二断流槽5的槽深和/或槽宽设计得比所述第一断流槽3更大,其暂存油能力更大。
所述动压沟槽包括有沿所述轴孔1的内壁面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动压沟槽6、第二动压沟槽7,所述第一动压沟槽6、所述第二动压沟槽7之间设置有环形光面区101;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2、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一动压沟槽6、所述环形光面区101、所述第二动压沟槽7、所述第二断流槽5以及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4沿所述轴孔1的轴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2的沟槽延伸走向与所述第一动压沟槽6一致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4的沟槽延伸走向与所述第二动压沟槽7一致且对应设置。
所述述轴承本体100的外壁面布置有第一排气沟槽8、第二排气沟槽9;所述第一排气沟槽8沿轴向延伸且沿周向等间距排布有多个(例如6个),所述第二排气沟槽9沿周向延伸且位于所述轴承本体100中心位置,所述第二排气沟槽9位于所述环形光面区101的外周。
接下来,提供一种轴芯轴承组件,其应用于吹风机等需要高速运转(例如每分可达10W转速以上)的场景,其包括有轴承10、轴芯20、轴承架30、转子磁石40以及绕线组(图中未示出)。
所述轴承10为前面所述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
所述轴芯20为不锈钢材质或者陶瓷材质或者其它材质。
所述轴芯20位于所述轴孔1内并且伸出所述轴承本体100的两端。所述轴芯20的一端安装有叶轮50,所述轴芯20的另一端具有加宽部21,所述加宽部21与所述轴承本体100的另一端面保持轴向间距H。
所述轴承架30具有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叶轮安装位、轴承安装位、绕线组安装位,所述轴承本体100安装于所述轴承安装位,所述轴芯20自另一端穿过所述轴孔1并从一端伸出,所述叶轮50位于所述叶轮安装位,所转子磁石40连接于所述加宽部的端部,所述绕线组安装位内安装有绕线组60,所述绕线组60围绕所述转子磁石40设置。所述轴承架30内还设置有通风槽31,所述通风槽31位于所述轴承安装位、绕线组安装位的外围,所述通风槽31贯通所述叶轮安装位与所述轴承架30的另一端,使得所述叶轮50的扇叶对应所述通风槽31。当然,所述轴承10自身外周侧表面设置的6个所述第一排气沟槽8,也可以起到通风作用,有利于叶轮50高速运转时,部分气流从所述轴承架30内部穿过,风流更加顺畅,同时对所述轴承10以及所述轴承架30内部的部件均起到较好的散热作用,避免热量累积于内部造成负面影响,有利于确保产品维持较佳工作性能、降低受损故障率,以及延长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轴承10而言,其两端均是悬空的,正是利用两端的重吸入沟槽和断流槽,有效解决了油往两端外溢的问题,尤其是,所述轴芯20的另一端对应设置转子磁石40、绕线组,若出现油外溢现象,导致油污,不便清理,影响轴芯20及转子磁石40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于轴孔1的内壁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重吸入沟槽2和所述第一断流槽3,于轴孔1的内壁面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重吸入沟槽4和所述第二断流槽5,利用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起到暂存油之用,有效解决了油往两端外溢的问题,随着轴芯20不断高速转动,暂存于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的油会逐渐往内回流或回渗至所述动压沟槽内,即使有少量的油往外溢出相应的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位于所述第一断流槽3、所述第二断流槽5外部的相应的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2、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4在轴芯20高速转动时也会进行往内将油重吸入,因此,使得动压轴承本体100的内侧壁面上润滑油形成多次重吸入,形成很好地循环,有效确保动压轴承本体100含油量,同时也有效防止润滑流体泄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包括有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贯通两端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内壁面设置有动压沟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孔的内壁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重吸入沟槽和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轴孔的内壁面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重吸入沟槽和所述第二断流槽,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动压沟槽、所述第二断流槽以及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沿所述轴孔的轴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二断流槽的槽深均大于所述动压沟槽的槽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压沟槽包括有沿所述轴孔的内壁面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动压沟槽、第二动压沟槽,所述第一动压沟槽、所述第二动压沟槽之间设置有环形光面区;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所述第一断流槽、所述第一动压沟槽、所述环形光面区、所述第二动压沟槽、所述第二断流槽以及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沿所述轴孔的轴向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吸入沟槽的沟槽延伸走向与所述第一动压沟槽一致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重吸入沟槽的沟槽延伸走向与所述第二动压沟槽一致且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述轴承本体的外壁面布置有第一排气沟槽、第二排气沟槽;所述第一排气沟槽沿轴向延伸且沿周向等间距排布有多个,所述第二排气沟槽沿周向延伸且位于所述轴承本体中心位置,所述第二排气沟槽位于所述环形光面区的外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为铜材质或者不锈钢材质或者陶瓷材质。
6.一种轴芯轴承组件,包括有轴承和轴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所述轴芯位于所述轴孔内并且伸出所述轴承本体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轴芯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芯的一端安装有叶轮,所述轴芯的另一端具有加宽部,所述加宽部与所述轴承本体的另一端面保持轴向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轴芯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芯为不锈钢材质或者陶瓷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芯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轴承架,所述轴承架具有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叶轮安装位、轴承安装位、绕线组安装位,所述轴承本体安装于所述轴承安装位,所述轴芯自另一端穿过所述轴孔并从一端伸出,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叶轮安装位,所述加宽部连接有转子磁石,所述绕线组安装位内设置有绕线组,所述绕线组围绕所述转子磁石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轴芯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架内还设置有通风槽,所述通风槽位于所述轴承安装位、绕线组安装位的外围,所述通风槽贯通所述叶轮安装位与所述轴承架的另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83396.1U CN221221149U (zh) | 2023-11-23 | 2023-11-23 | 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83396.1U CN221221149U (zh) | 2023-11-23 | 2023-11-23 | 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221149U true CN221221149U (zh) | 2024-06-25 |
Family
ID=91573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183396.1U Active CN221221149U (zh) | 2023-11-23 | 2023-11-23 | 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221149U (zh) |
-
2023
- 2023-11-23 CN CN202323183396.1U patent/CN2212211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84322B2 (ja) | ポンプ用羽根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水中ポンプ | |
CN210317841U (zh) | 一种可防止润滑油外泄的静音型散热风扇马达结构 | |
CN221221149U (zh) | 双端防漏油的流体动压轴承及轴芯轴承组件 | |
EP1192373A2 (en) | Improved bearing isolator | |
CN110454431A (zh) | 潜水泵机械密封的油冷润滑结构 | |
TWI387183B (zh) | Lubrication of the rotating device | |
CN213064350U (zh) | 流体动压轴承防漏油结构 | |
JPH02296098A (ja) | 自己潤滑軸受 | |
CN201083206Y (zh) | 含油轴承风扇防漏油结构 | |
CN210623184U (zh) | 潜水泵机械密封的油冷润滑结构 | |
CN211370811U (zh) | 轴承润滑结构及具有轴承润滑结构的单级离心泵 | |
CN209896823U (zh) | 空气净化器及其无刷马达 | |
CN209823555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机密封结构 | |
CN206850559U (zh) | 电机和空调器 | |
TWM612906U (zh) | 散熱風扇防塵防油逸出結構 | |
CN215058432U (zh) | 散热风扇防尘防油逸出结构 | |
CN218625432U (zh) | 一种用于泵体轴承箱的迷宫油封结构 | |
CN216199187U (zh) | 一种风机保油机构及其风机 | |
TWM653227U (zh) | 雙端防漏油的流體動壓軸承及軸芯軸承組件 | |
JPH0241375Y2 (zh) | ||
CN218387054U (zh) | 一种电机 | |
CN222026141U (zh) | 一种新型端盖式轴瓦 | |
CN217582547U (zh) | 一种旋纹轴芯油循环散热风扇 | |
CN218862915U (zh) | 水润滑石墨轴承及应用其的水泵 | |
CN221144760U (zh) |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