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76302U -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76302U
CN221176302U CN202322691980.1U CN202322691980U CN221176302U CN 221176302 U CN221176302 U CN 221176302U CN 202322691980 U CN202322691980 U CN 202322691980U CN 221176302 U CN221176302 U CN 221176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pole
tab
pole tab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919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立维
马陈冲
蔡成艳
胡树敏
欧阳进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919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7630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96449 priority patent/WO202506624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76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76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在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中,电芯组件包括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第一电芯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二电芯包括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第一电芯与第二电芯沿着长度方向分布,第三极耳和第五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四极耳和第六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如此,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通过极耳直接接触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异形电池,尽可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采用将电芯组件分为两个电芯可以降低制备难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制备成本。

Description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池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为电子设备提供电量。随着电子设备的电池需要在较小的空间中尽可能多的保证电池的容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不规则形状的电池。针对异形电池,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制备适配电池形状的异形极片,并通过叠片工艺制成电芯。然而,异形极片的制备会导致材料的利用率低,电芯的制备难度较大,增大了制备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包括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所述第一电芯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所述第二电芯包括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所述第一电芯与所述第二电芯沿着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五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所述第四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中,电芯组件包括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第一电芯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二电芯包括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第一电芯与第二电芯沿着长度方向分布,第三极耳和第五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四极耳和第六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如此,电芯组件可以通过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组成储存电能量的供电单元,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通过极耳直接接触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异形电池,尽可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采用将电芯组件分为两个电芯可以降低制备难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制备成本。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第一电芯可以设置在第二电芯的一侧,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沿长度方向设置,同时,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可以对接外部元件,使得外部元件与第二电芯同时放置在第一电芯的一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均呈矩形状。如此,利用两个电芯组装成异形电池内部的电芯,避免将极片模切成特定形状的极片,能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同时可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芯靠近所述第二电芯的一侧,所述第五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芯靠近所述第一电芯的一侧。如此,可以缩短需要连接的两个极耳间连接距离,便于相互连接,可以简化连接难度,节省连接材料,降低连接成本。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沿宽度方向之间的间隔等于所述第五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沿宽度方向之间的间隔。如此,第三极耳和第五极耳抵持连接配合的同时,第四极耳可以与第六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这样,两组极耳同时抵持连接在一起,保证可以组合形成特定的供电单元。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设置在均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之间。如此,第二电芯的体积小于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可以通过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连接在第一电芯的中部位置,以形成“凸”字型结构电池,以实现多种空间布局。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之间,所述绝缘支架还形成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配置为避让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五极耳以及避让所述第四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如此,绝缘支架可以设置在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避免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出现碰撞,保证电池的使用安全。同时,避让口还可以保证极耳通过,使得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可以通过极耳实现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极耳设置有第一伸出部,所述第一伸出部形成有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伸出部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一面靠近所述第一电芯,所述第四极耳设置有第二伸出部,所述第二伸出部形成有相背的第三面和第四面,所述第二伸出部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三面靠近所述第一电芯,所述第五极耳设置有第三伸出部,所述第三伸出部形成有相背的第五面和第六面,所述第三伸出部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五面靠近所述第二电芯,所述第六极耳设置有第四伸出部,所述第四伸出部形成有相背的第七面和第八面,所述第四伸出部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七面靠近所述第二电芯,在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靠近所述第一电芯的上表面,所述第三伸出部和所述第四伸出部靠近所述第二电芯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面,所述第三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面;或所述第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面,所述第四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面。如此,极耳与极耳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伸出部可以便于与另一个伸出贴合在一起,同时为焊钳留出了空间,避免对焊接过程造成影响。同时,在焊接完成后,伸出部可以向所在电芯弯折缩回,进而可以节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电性相反,所述第三极耳与所述第四极耳之间的电性相反,所述第五极耳与所述第六极耳之间电性相反。如此,通过设置两个电芯极耳的电性,同时通过两个电芯极耳对应电性相互连接,可以将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连接起来,组成储存电能量的供电单元,例如异形电池。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池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壳本体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电芯组件,所述第一盖体、所述壳本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依次连接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电芯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本体设置有极柱组件,所述极柱组件与所述第一极耳正对设置并电连接在一起。如此,极柱组件和第一极耳实现电连接,同时极柱组件可以设置在壳本体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的位置,使得极柱组件可以与外部的电元件连接,该电元件可以与第二电芯并列设置在第一电芯的一侧,空间利用率更高。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本体还设置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与所述极柱组件设置在所述壳本体同一侧。如此,可以从注液孔注入电解液,然后通过密封组件配合注液孔实现密封。密封组件和注液孔设置在极柱组件的同一侧,空间利用率更高。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池。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中,电芯组件包括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第一电芯包括沿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二电芯包括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第一电芯与第二电芯沿着长度方向分布,第三极耳和第五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四极耳和第六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如此,电芯组件可以通过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组成储存电能量的供电单元,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通过极耳直接接触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异形电池,尽可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采用将电芯组件分为两个电芯可以降低制备难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制备成本。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用电设备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芯组件100;
第一电芯10、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第三极耳13、第一伸出部131、第一面132、第二面133、第四极耳14、第二伸出部141、第三面142、第四面143、第二电芯20、第五极耳21、第三伸出部211、第五面212、第六面213、第六极耳22、第四伸出部221、第七面222、第八面223、绝缘支架50、电池200、第一盖体201、壳本体202、第二盖体203、容置空间204、极柱组件205、密封组件206、注液孔207、用电设备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定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定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100包括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第一电芯10包括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第二电芯20包括第五极耳21和第六极耳22,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沿着长度方向分布;第三极耳13和第五极耳21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四极耳14和第六极耳22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100中,电芯组件100包括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第一电芯10包括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第二电芯20包括第五极耳21和第六极耳22,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沿着长度方向分布,第三极耳13和第五极耳21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四极耳14和第六极耳22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如此,电芯组件100可以通过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组成储存电能量的供电单元,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通过极耳直接接触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异形电池200,尽可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采用将电芯组件100分为两个电芯可以降低制备难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制备成本。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不规则形状的电池。针对异形电池,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制备适配电池形状的异形极片,并通过叠片工艺制成电芯。异形极片的制备会导致材料的利用率低,增大了制备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电芯组件100包括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通过制备形状简单的两个电芯,然后通过极耳实现电连接,以组合形成特定的“异形极片”。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异形电池的制备难度,尽可能的提高控制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指的是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连接外部元件。例如,第一极耳11可以通过极柱与外部元件电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五极耳21和第六极耳22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如此,第一电芯10可以设置在第二电芯20的一侧,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沿长度方向设置,同时,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可以对接外部元件,使得外部元件与第二电芯20同时放置在第一电芯10的一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2和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均呈矩形状。
如此,利用两个矩形电芯组装成异形电池内部的电芯,避免将极片模切成特定形状的异形极片,能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同时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提高电池200的能量密度。
具体地,第一电芯10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第二电芯20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五极耳21和第六极耳22,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再沿着长度方向分布。这样,可以恰好形成空间分布合理的、空间利用率较高的电池200。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电芯10或第二电芯20的制备方式不做限定,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示例性地,第一电芯10或第二电芯20可以是通过卷绕或叠片的工艺制备成型的。也即是说,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都可以是通过卷绕的方式制备的;或者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都可以是通过叠片的方式制备的;或者第一电芯10是通过卷绕的方式,第二电芯是20通过叠片的方式制备;或者第一电芯10是通过叠片的方式制备,第二电芯20是通过卷绕的方式制备的。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设置在第一电芯10靠近第二电芯的20一侧,第五极耳21和第六极耳22设置在第二电芯20靠近第一电芯10的一侧。
如此,可以缩短需要连接的两个极耳间连接距离,便于相互连接,可以简化连接难度,节省连接材料,降低连接成本。
具体地,在电芯的方向设置时,可以将第一电芯10的极耳朝向第二电芯20,同时第二电芯20的极耳朝向第一电芯10,如此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之间需要连接的极耳间距更近,便于将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连接起来,组成例如异形电池的储存电能量的供电单元。这样,可以简化连接难度,节省连接材料,降低连接成本。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沿宽度方向之间的间隔等于第五极耳21和第六极耳22沿宽度方向之间的间隔。
如此,第三极耳13和第五极耳21抵持连接配合的同时,第四极耳14可以与第六极耳22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这样,两组极耳同时抵持连接在一起,保证可以组合形成特定的供电单元。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均设置在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之间。
如此,第二电芯20的体积小于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20可以通过第五极耳21和第六极耳22连接在第一电芯10的中部位置,以形成“凸”字型结构电池200,以实现多种空间布局。
请结合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10的极耳在宽度方向上可以按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顺序排列,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把第一电芯10上的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分别设置在电池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三极耳13与第四极耳14设置在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之间,具体在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第一电芯10的第三极耳13和第二电芯20的第五极耳21正对设置,并且第一电芯10的第四极耳14和第二电芯20的第六极耳22正对设置。也即是说,第三极耳13的顶部与第五极耳21的顶部抵持连接在一起,第四极耳14的顶部与第六极耳22的顶部抵持连接在一起。这样,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可以连接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对连接极耳的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对应极耳之间可以是焊接或导电胶粘接连接,以满足多种需求。
同时,可以把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设置在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的同一侧,如此,组成的电池空间占用更小,形状更加规整,在用电设备轻量化、便携化的今天,可以节省用电设备内部空间,节省出的空间利于安装其他部件,还便于电池的存放与进一步堆叠,如堆叠成汽车动力电池等大型电池。
另外,第三极耳13与第五极耳21连接后,在其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绝缘胶纸(图中未示出),避免第三极耳13与第二电芯20接触导致电池短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极耳14与第六极耳22连接后也可以在其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绝缘胶纸。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芯组件100还包括绝缘支架50,绝缘支架50设置在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之间,绝缘支架50还形成有避让口,避让口配置为避让第三极耳13和第五极耳21以及避让第四极耳14和第六极耳22。
如此,绝缘支架50可以设置在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之间,避免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之间出现碰撞,保证电池200的使用安全。同时,避让口还可以保证极耳通过,使得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可以通过极耳实现连接。
请参阅图5至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极耳13设置有第一伸出部131,第一伸出部131形成有相背的第一面132和第二面133,第一伸出部131弯折以使得第一面132靠近第一电芯10,第四极耳14设置有第二伸出部141,第二伸出部141形成有相背的第三面142和第四面143,第二伸出部141弯折以使得第三面142靠近第一电芯10,第五极耳21设置有第三伸出部211,第三伸出部211形成有相背的第五面212和第六面213,第三伸出部211弯折以使得第五面212靠近第二电芯20,第六极耳22设置有第四伸出部221,第四伸出部221形成有相背的第七面222和第八面223,第四伸出部221弯折以使得第七面222靠近第二电芯20,在厚度方向上,第一伸出部131和第二伸出部141靠近第一电芯10的上表面,第三伸出部211和第四伸出部221靠近第二电芯20的下表面;第一面132固定连接第五面212,第三面142固定连接第七面222;或第二面133固定连接第六面213,第四面143固定连接第八面223。
如此,极耳与极耳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伸出部可以便于与另一个伸出部贴合在一起,同时为留出了空间,避免对焊接过程造成影响。同时,在连接件与极耳焊接完成后,伸出部可以向所在电芯弯折缩回,进而可以节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示例性地,在厚度方向上,第一伸出部131和第二伸出部141靠近第一电芯10的上表面,可以向下弯折,第三伸出部211和第四伸出部221靠近第二电芯20的下表面,可以向上弯折。这样,第一伸出部131和第三伸出部211通过第一连接件31连接在一起后弯折,同时第二伸出部141和第四伸出部221通过第二连接件32连接在一起后弯折,使得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可以处于同一平面上,避免浪费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请结合图7,第二面133可以与第六面213贴合并固定连接在一起。请结合图8,第一面132可以与第五面212贴合并固定连接在一起。请结合图9,第四面143可以与第八面223贴合并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不限定极耳之间的连接方式,以满足不同需求。在图3和图9中,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在厚度方向上并列,第四面143固定连接第八面223并弯折,第四极耳14与第六极耳22的顶部抵持连接在一起,弯折口向下;在图5和图7中,第一电芯10翻转方向,第四面143固定连接第八面223并弯折,第四极耳14与第六极耳22的顶部抵持连接在一起,第一电芯10的弯折口向上,第二电芯20的弯折口向下;在图6和图8中,第一电芯10翻转方向,第三面142固定连接第七面222并弯折,第四极耳14与第六极耳22的伸出部可以相互插接到对方的弯折口中,实现抵持连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和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之间电性相反,第三极耳13与第四极耳14之间的电性相反,第五极耳21与第六极耳22之间电性相反。
如此,通过设置两个电芯极耳的电性,同时通过两个电芯极耳对应电性相互连接,可以将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连接起来,组成储存电能量的供电单元。
具体地,第一极耳11为正极则第二极耳12为负极,第三极耳13为正极则第四极耳14为负极,第五极耳21为正极则第六极耳22为负极。相互配对的两个极耳之间正负电极可以互换。例如,设置第一极耳11为负极,第二极耳12为正极,电芯极耳的电性不做限制。也即是说,只需要第三极耳13和对应的第五极耳21保持相同的极性,第四极耳14和对应的第六极耳22保持相同的极性,同时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保持相反的极性即可。
请参阅图10,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池200包括第一盖体201、第二盖体203、壳本体202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100,第一盖体201、壳本体202和第二盖体203依次连接限定出容置空间204,电芯组件100设置在容置空间204。
具体地,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200包括电池壳体和容纳在壳体内部的电芯。壳体包括有壳本体202、第一盖体201和第二盖体203,壳本体202两端设置有开口;第一盖体201与壳本体202的一端连接固定,用以封住壳本体202的一个开口端;第二盖体203与壳本体2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以封住壳本体202的另一个开口端;壳本体202、第一盖体201和第二盖体203之间形成有容纳电芯的容置空间204。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不限定电池壳体的具体材质,以满足多种用途,例如,可以采用不锈钢、镍合金、铬合金或铝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1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本体202设置有极柱组件205,极柱组件205与第一极耳11正对设置并电连接在一起。
如此,极柱组件205和第一极耳11实现电连接,同时极柱组件205可以设置在壳本体202的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之间的位置,使得极柱组件205可以与外部的电元件连接,该电元件可以与第二电芯20并列设置在第一电芯10的一侧,空间利用率更高。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本体202还设置有注液孔207,注液孔207与极柱组件205设置在壳本体202同一侧。
如此,可以从注液孔207注入电解液,然后通过密封组件206配合注液孔207实现密封。密封组件206和注液孔207设置在极柱组件205的同一侧,空间利用率更高。
具体地,壳本体202上设置有极柱组件205,极柱组件205与壳本体202之间绝缘固定连接。第一电芯10的第一极耳11可以与极柱组件205之间电连接,第一电芯10上的第二极耳12可以与电池壳体之间电连接。具体地,第二极耳12可以与壳本体202之间电连接。通过上述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将电芯的电极引出电池200外部。这种利用两个电芯组成的储存电能量的供电单元的电芯,避免将极片模切成特定形状的极片,能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另外,壳本体202上还设置有注液孔207,用于向电池200内部注入电解液。当电池200注液完成后,可以用密封组件206将注液孔207密封。密封组件206包括密封塞和密封盖,在注液完成后,先将密封塞塞进注液孔207中,然后将密封盖压合在密封塞上,并将密封盖固定在壳本体202上,以密封注液孔207。密封塞与注液孔207可以是过盈配合,密封盖压合在密封塞上时,密封塞会被挤压。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使得电池200的密封性能更好。具体的,密封盖与壳本体20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再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注液孔207可以设置在第二极耳12一侧的壳本体202上,这样设置有利于向电池200内部注入电解液,可提高电芯的浸润速率。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液孔207也可以设置在极柱组件205一侧的壳本体202上(图中未示出),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密封组件206与极柱组件205占用的电池空间。
请参阅图11,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用电设备300包括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200。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芯组件100、电池200和用电设备300中,电芯组件100包括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第一电芯10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14,第二电芯20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五极耳21和第六极耳22,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沿着长度方向分布,第三极耳13和第五极耳21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四极耳14和第六极耳22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如此,电芯组件100可以通过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组成储存电能量的供电单元,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通过极耳直接接触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异形电池200,尽可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采用将电芯组件100分为两个电芯可以降低制备难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制备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对用电设备300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只需要安装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池200即可。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对讲机、照相机等一体式或者可拆卸电池式用电设备300,以满足多种需求。在一个例子中,用电设备300可以为智能手机,此时,电池200可以安装在机身中,异形的结构可以为智能手机节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此时,电池200可以通过极柱组件205与智能手机的电路板等其他外部元件进行电连接,以为其提供电能量。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芯,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
第二电芯,包括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所述第一电芯与所述第二电芯沿着长度方向分布;
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五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所述第四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相互抵持并电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配置为电连接外部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均呈矩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芯靠近所述第二电芯的一侧,所述第五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芯靠近所述第一电芯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沿宽度方向之间的间隔等于所述第五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沿宽度方向之间的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之间,所述绝缘支架还形成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配置为避让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五极耳以及避让所述第四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极耳设置有第一伸出部,所述第一伸出部形成有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伸出部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一面靠近所述第一电芯,所述第四极耳设置有第二伸出部,所述第二伸出部形成有相背的第三面和第四面,所述第二伸出部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三面靠近所述第一电芯,所述第五极耳设置有第三伸出部,所述第三伸出部形成有相背的第五面和第六面,所述第三伸出部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五面靠近所述第二电芯,所述第六极耳设置有第四伸出部,所述第四伸出部形成有相背的第七面和第八面,所述第四伸出部弯折以使得所述第七面靠近所述第二电芯,在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靠近所述第一电芯的上表面,所述第三伸出部和所述第四伸出部靠近所述第二电芯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面,所述第三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面;或
所述第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面,所述第四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电性相反,所述第三极耳与所述第四极耳之间的电芯相反,所述第五极耳与所述第六极耳之间电性相反。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盖体;
第二盖体;
壳本体,所述第一盖体、所述壳本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依次连接限定出容置空间;和
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设置有极柱组件,所述极柱组件与所述第一极耳正对设置并电连接在一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还设置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与所述极柱组件设置在所述壳本体同一侧。
1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12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
CN202322691980.1U 2023-09-28 2023-09-28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Active CN221176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91980.1U CN221176302U (zh) 2023-09-28 2023-09-28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PCT/CN2024/096449 WO2025066240A1 (zh) 2023-09-28 2024-05-30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91980.1U CN221176302U (zh) 2023-09-28 2023-09-28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76302U true CN221176302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42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91980.1U Active CN221176302U (zh) 2023-09-28 2023-09-28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76302U (zh)
WO (1) WO202506624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067112A1 (zh) * 2023-09-28 2025-04-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6950A (ja) * 2000-02-02 2001-08-10 Sony Corp チップ型電池及び組電池装置
US20130196194A1 (en) * 2012-01-31 2013-08-01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WO2021195926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结构及电池
CN116454553A (zh) * 2023-05-31 2023-07-18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用电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067112A1 (zh) * 2023-09-28 2025-04-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5066240A1 (zh) 2025-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95505U (zh) 一种电连接件以及一种电池
CN213905519U (zh) 方形电池
JP2016530667A (ja) 保護回路モジュールを含む二次電池パック
CN211654934U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21176302U (zh)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09075281A (zh) 包括电极端子连接板的电池组
CN221176298U (zh)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WO2023216796A1 (zh) 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CN212011033U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13546491U (zh) 二次电池和电动车辆
WO2025067112A1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KR20150032971A (ko) 단차가 형성된 젤리-롤형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CN217544765U (zh) 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799594A (zh) 一种动力电池
CN221176300U (zh) 电池和具有该电池的用电设备
CN211295240U (zh) 电池及电子装置
JPH08115729A (ja) 有機電解液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8919074U (zh) 棱柱形电池及电池模组
WO2024230278A1 (zh) 电池连接器及电池
CN217280979U (zh) 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CN217009488U (zh) 软包电池组及电子设备
CN214706060U (zh) 一种锂电池结构和锂电池
CN202487705U (zh) 无汞无铅的碱性层叠电池
CN217641674U (zh)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CN221574060U (zh) 盖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