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40826U - 一种吊笼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吊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140826U CN221140826U CN202323258354.XU CN202323258354U CN221140826U CN 221140826 U CN221140826 U CN 221140826U CN 202323258354 U CN202323258354 U CN 202323258354U CN 221140826 U CN221140826 U CN 2211408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ge
- bearing
- main body
- bearing part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笼装置,其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吊笼装置包括吊笼组件、承载组件和移动组件,其中,吊笼组件包括吊笼主体,吊笼主体内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容置腔;承载组件包括承载部,承载部的顶面形成有放置区,吊笼主体与承载部可拆卸连接,在吊笼主体与承载部处于连接状态时,放置区位于容置腔内且处于容置腔的底部;移动组件包括移动轮,移动轮设置于承载部的底部。由于吊笼主体与承载组件可拆卸,在装卸货物时可以通过多人或者机器在承载部的放置区上进行装卸货物,消除了吊笼主体的干扰,提高了装卸效率。并且,由于设置有移动组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组件带动吊笼主体移动,从而节约成本且具有较高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笼装置。
背景技术
吊笼是建筑施工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具,它的作用在于高效地将工人、材料以及设备运送到施工现场的高处,以满足复杂的建筑需求。传统吊笼通常由一个或多个笼子组成,这些笼子悬挂在起重机钢丝绳上,其内部空间可容纳工人、材料和设备,然后通过升降机械系统将它们升降到所需的高度。
传统吊笼通常采用一体焊接的设计,物件只能从吊笼的顶部或侧边逐件放置,无法同时进行多个物件的装卸操作。这导致了装卸速度的显著下降,从而在施工现场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此外,传统吊笼本身的自重较大,且无法进行自身移动,这使得在需要转移它们至不同位置时非常不便,通常需要使用平板车或吊车将吊笼转移到新的工作区域,这增加了设备成本和操作复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笼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吊笼装卸效率低以及移动不便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吊笼装置,包括:
吊笼组件,包括吊笼主体,所述吊笼主体内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容置腔;
承载组件,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顶面形成有放置区,所述吊笼主体与所述承载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吊笼主体与所述承载部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放置区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处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
移动组件,包括移动轮,所述移动轮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底部。
其中,所述吊笼主体包括支撑部和承托框架,所述承托框架呈环形设置,所述支撑部绕所述承托框架的周向设置,所述支撑部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承托框架能够搭设于所述承载部的顶面。
其中,所述支撑部绕设于所述承托框架的外周,所述支撑部的底部凸出于所述承托框架的底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承载部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承托框架的顶部,所述承托框架与所述承载部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沿竖直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设置有勾挂部。
其中,所述支撑部还包括多个横杆,所述横杆沿水平方向延伸,每个所述横杆至少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杆。
其中,所述吊笼主体与所述承载部通过插销组件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承载部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吊笼主体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插销组件包括插销杆和锁紧件,所述插销杆设置为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和所述安装部,所述锁紧件设置为锁紧所述插销杆。
其中,所述插销杆的一端设置有握持把手,所述锁紧件与所述插销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吊笼装置,在使用时,通过移动轮带动承载部移动,同时带动吊笼主体移动,从而将吊笼装置移动至所要求的施工位置,再将吊笼主体与承载部拆卸,使得吊笼主体与承载组件分离,操作人员将所需吊装的物件放置在承载部顶面的放置区上,待物件放置完成后,将吊笼主体套设于物体并将吊笼主体和承载部连接,从而实现吊笼主体与承载组件的连接,并将起重机与吊笼主体连接,从而实现物件的吊装过程。由于吊笼主体与承载组件可拆卸,在装卸货物时可以通过多人或者机器在承载部的放置区上进行装卸货物,消除了吊笼主体的干扰,提高了装卸效率。并且,由于设置有移动组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组件带动吊笼主体移动,从而节约成本且具有较高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笼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笼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笼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笼主体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组件和移动组件的主视图。
图中:
10、吊笼主体;11、支撑部;111、横杆;112、支撑杆;1121、勾挂部;113、加强杆;12、承托框架;13、连接孔;14、容置腔;
20、承载部;21安装部;
30、移动轮;
40、插销组件;41、插销杆;411、握持把手;42、锁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吊笼装置,便于装卸货物,可以移动,具有较高的便利性。参见图1至图4,吊笼装置包括吊笼组件、承载组件和移动组件。其中,吊笼组件包括吊笼主体10,吊笼主体10内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容置腔14;承载组件包括承载部20,承载部20的顶面形成有放置区,吊笼主体10与承载部20可拆卸连接,在吊笼主体10与承载部20处于连接状态时,放置区位于容置腔14内且处于容置腔14的底部;移动组件包括移动轮30,移动轮30设置于承载部20的底部。
在使用时,通过移动轮30带动承载部20移动,同时带动吊笼主体10移动,从而将吊笼装置移动至所要求的施工位置,再将吊笼主体10与承载部20拆卸,使得吊笼主体10与承载组件分离,操作人员将所需吊装的物件放置在承载部20顶面的放置区上,待物件放置完成后,将吊笼主体10套设于物体并将吊笼主体10和承载部20连接,从而实现吊笼主体10与承载组件的连接,并将起重机与吊笼主体10连接,从而实现物件的吊装过程。由于吊笼主体10与承载组件可拆卸,在装卸货物时可以通过多人或者机器在承载部20的放置区上进行装卸货物,消除了吊笼主体10的干扰,提高了装卸效率。并且,由于设置有移动组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组件带动吊笼主体10移动,从而节约成本且具有较高的便利性。
参见图3和图4,吊笼主体10包括支撑部11和承托框架12,承托框架12呈环形设置,支撑部11绕承托框架12的周向设置,支撑部11围设形成容置腔14,承托框架12能够搭设于承载部20的顶面。承托框架12可以对支撑部11起到支撑的作用,在将吊笼主体10与承载组件连接时,承托框架12搭设于承载部20的顶面,借助承载部20对吊笼主体10支撑,放置区位于容置腔14的底部,货物位于容置腔14内,支撑部11作为容置腔14的外框,避免货物从容置腔14内掉落。
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加工和设计,承载部20设置为矩形的板状,具有较大的面积作为放置区用于放置货物;且截面平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便于和承载部20配合,承托框架12也呈矩形环绕,支撑部11设置于承托框架12上围成长方体型的容置腔14。
关于支撑部11的设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绕设于承托框架12的外周,支撑部11的底部凸出于承托框架12的底部,支撑部11与承载部20连接。安装时,通过起重机自上而下将吊笼主体10吊放至承载部20上,使得承托框架12搭设于承载部20的顶面,并使得支撑部11套设于承载部20上,支撑部11的底部部分向下延伸凸出于承托框架12的底部,再将支撑部11的凸出部分与承载部20连接。这种设置方式,由于支撑部11套设于承载部20,不会占用承载部20顶面的面积,从而使得容置腔14具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放置更多的货物,提高了装卸的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支撑部11设置于承托框架12的顶部,承托框架12与承载部20连接。安装时,通过起重机自上而下将吊笼主体10吊放至承载部20上,使得承托框架12搭设于承载部20的顶面,再将承托框架12与承载部20连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提高了拆装效率。
关于支撑部11的结构,支撑部11包括多个支撑杆112,支撑杆112沿竖直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支撑杆112的顶部设置有勾挂部1121。支撑杆112便于加工生产,成本较低,多个支撑杆112连接重量较轻,便于吊装以及运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支撑杆112之间缝隙较大,宜装载较大体积的货物,为了避免货物掉落,若需装载液体以及颗粒状的物体,需将其放入容器内再放置在承载部20的放置区上,以避免货物洒出。在一些实施中,放置区若需直接装载液体以及颗粒状的物体,支撑部11可设计为支撑板,多个支撑板紧密连接从而具有较高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承载部20为矩形以及承托框架12沿矩形设置,因此,多个支撑杆112也沿矩形排布设置于承托框架12上。为了便于吊放支撑部11,支撑杆112的顶部设置有勾挂部1121,起重机的钢丝绳与勾挂部1121连接,以带动支撑部11升降。为了保证吊放过程平稳,避免容置腔14内的货物洒出,造成损失以及安全隐患,在位于矩形的四个角的支撑杆112的顶部设置有勾挂部1121,从而使得支撑部11受力均匀,不易倾倒。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六个支撑杆112或者八个支撑杆112上设置勾挂部1121,只需保证受力均匀,不易倾倒即可。
进一步地,支撑部11还包括多个横杆111,横杆111沿水平方向延伸,每个横杆111至少连接两个支撑杆112。从而既可以提高支撑部11的强度,增强稳定性,同时还可以缩小支撑杆112之间的缝隙,避免货物掉落,提高装载过程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支撑杆112上最底部的横杆111上可以开设有孔隙,从而使得在室外施工时,便于排出雨水,避免容置腔14内雨水堆积,造成支撑杆112和承托框架12的腐蚀。
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部11的稳定性和强度,相邻两个支撑杆112之间设置有加强杆113,多个加强杆113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交错排布,从而提升了支撑杆112之间的稳定性,同时,进一步缩小了支撑杆112之间的缝隙,可以避免货物掉落。
关于吊笼主体10与承载部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栓连接,还可以是卡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吊笼主体10与承载部20通过插销组件40可拆卸连接,插销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具有较高的拆装效率,且成本较低,稳定性好。
参见图4至图6,承载部20上设置有安装部21,吊笼主体10上设置有连接孔13,插销组件40包括插销杆41和锁紧件42,插销杆41设置为穿设于连接孔13和安装部21,锁紧件42设置为锁紧插销杆41。在安装时,操作人员推动吊笼主体10,通过移动轮30带动承载部20移动,从而将吊笼主体10移动至所要求的施工位置,通过起重机自上而下吊放吊笼主体10,并将吊笼主体10套设在承载部20上,使得承托框架12搭设于承载部20的顶面,并将连接孔13与安装部21对准,之后,工作人员将插销杆41插入连接孔13和安装部21,并通过锁紧件42锁紧插销杆41,从而连接吊笼主体10和承载部20。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的底部凸出于承托框架12的底部,支撑部11的凸出部分与承载部20连接,不会占用承载部20顶面的面积,从而使得容置腔14具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放置更多的货物,提高了装卸的效率。
安装部21的内部形成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安装通道正对与连接孔13。插销杆41穿设于连接孔13与安装通道内,并通过锁紧件42锁紧,从而实现吊笼主体10和承载部20的连接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同一个插销杆41连接支撑部11上相对两侧的两个支撑杆112。从而操作人员通过一次安装就可以对两个支撑杆112实现连接,提高了安装效率。
具体地,安装部21为方管,方管沿前后方向延伸,方管内部沿长度方向贯通形成有安装通道。方管便于取材,无需单独加工,节约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
每相对应的两个支撑杆112之间设置有一个方管,方管的安装通道与对应的两个连接孔13也位于同一条轴线上。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插销杆41从位于前端的支撑杆112的连接孔13中插入,穿过安装通道,再从位于后端的支撑杆112的连接孔13中穿出,并通过锁紧件42锁紧插销杆41,并将锁紧件42与支撑杆112抵接,这种连接方法便于拆装,提高了拆装效率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插销杆41的一端设置有握持把手411,锁紧件42与插销杆4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握持把手411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握持,且握持把手411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插销杆41的端部完全进入连接孔13内。螺纹连接具有更高的预紧力,不易脱落,更为稳定。
参见图6,关于移动组件,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轮30设置有多排,每一排设置有多个移动轮30间隔排布,从而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移动轮30向下凸出于安装部21设置,从而避免安装部21与地面接触,影响移动过程。并且,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移动轮30产生滑移,影响施工过程,在移动轮30上设置有刹车件,待吊笼主体移动至施工位置后,通过刹车件锁紧移动轮30,避免其产生位移,便于施工,从而提高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笼装置,在使用时,操作人员推动吊笼主体10,通过移动轮30带动承载部20移动,从而将吊笼装置移动至所要求的施工位置。再将锁紧件42旋拧出插销杆41,解除锁紧,再将插销杆41从连接孔13和安装通道中抽出,从而实现吊笼主体10和承载部20的拆卸过程,再通过起重机将吊笼主体10吊离,操作人员通过人工或者机器将货物卸载在承载部20的放置区上,待货物放置完成后,通过起重机将吊笼主体10自上而下吊放并套设在承载部20上,使得承托框架12搭设于承载部20的顶面,并将连接孔13与安装部21对准,之后,工作人员将插销杆41从位于前端的支撑杆112的连接孔13中插入,穿过安装通道,再从位于后端的支撑杆112的连接孔13中穿出,并通过锁紧件42锁紧插销杆41,并将锁紧件42与支撑杆112抵接,待每个连接孔13都和对应的安装部21锁紧,从而实现吊笼主体10和承载部20的连接过程,再通过起重机将吊笼主体10和承载部20吊放至所需位置。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吊笼组件,包括吊笼主体(10),所述吊笼主体(10)内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容置腔(14);
承载组件,包括承载部(20),所述承载部(20)的顶面形成有放置区,所述吊笼主体(10)与所述承载部(2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吊笼主体(10)与所述承载部(20)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放置区位于所述容置腔(14)内且处于所述容置腔(14)的底部;
移动组件,包括移动轮(30),所述移动轮(30)设置于所述承载部(20)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笼主体(10)包括支撑部(11)和承托框架(12),所述承托框架(12)呈环形设置,所述支撑部(11)绕所述承托框架(12)的周向设置,所述支撑部(11)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14),所述承托框架(12)能够搭设于所述承载部(20)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1)绕设于所述承托框架(12)的外周,所述支撑部(11)的底部凸出于所述承托框架(12)的底部,所述支撑部(11)与所述承载部(2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1)设置于所述承托框架(12)的顶部,所述承托框架(12)与所述承载部(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1)包括多个支撑杆(112),所述支撑杆(112)沿竖直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支撑杆(112)的顶部设置有勾挂部(11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1)还包括多个横杆(111),所述横杆(111)沿水平方向延伸,每个所述横杆(111)至少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11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杆(112)之间设置有加强杆(113)。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笼主体(10)与所述承载部(20)通过插销组件(40)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20)上设置有安装部(21),所述吊笼主体(10)上设置有连接孔(13),所述插销组件(40)包括插销杆(41)和锁紧件(42),所述插销杆(41)设置为穿设于所述连接孔(13)和所述安装部(21),所述锁紧件(42)设置为锁紧所述插销杆(4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吊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销杆(41)的一端设置有握持把手(411),所述锁紧件(42)与所述插销杆(4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58354.XU CN221140826U (zh) | 2023-11-30 | 2023-11-30 | 一种吊笼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58354.XU CN221140826U (zh) | 2023-11-30 | 2023-11-30 | 一种吊笼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140826U true CN221140826U (zh) | 2024-06-14 |
Family
ID=91386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258354.XU Active CN221140826U (zh) | 2023-11-30 | 2023-11-30 | 一种吊笼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140826U (zh) |
-
2023
- 2023-11-30 CN CN202323258354.XU patent/CN2211408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73973U (zh) | 集装箱散料卸载翻转机 | |
CN108747632A (zh) | 一种叉车铸件生产打磨装置 | |
CN221140826U (zh) | 一种吊笼装置 | |
CN1084310A (zh) | 反应堆压力容器主螺栓装卸设备 | |
CN207551849U (zh) | 一种落地式糖液搅拌机的顶升位移装置 | |
CN215674771U (zh) | 一种氧气乙炔瓶分装式快速装卸安全吊笼 | |
CN210885075U (zh) | 一种设备二次运输及就位的吊装架 | |
CN109081140B (zh) | 车载货物装卸设备 | |
CN201473240U (zh) | 用于大型零部件拆装的升降小车 | |
CN214494979U (zh) | 裸包玻璃装卸货柜液压传动装置 | |
CN212148911U (zh) | 一种实验室标气瓶转运车 | |
CN113460891A (zh) | 一种alc墙板吊运组合装置 | |
CN214689200U (zh) | 一种勾臂车用托盘装置 | |
CN220412802U (zh) | 叉车辅助工装及装卸系统 | |
CN217230146U (zh) | 一种辅助叉车装卸货物的起吊装置 | |
CN218893409U (zh) | 用于建筑工人施工升降架 | |
CN215755934U (zh) | 一种便捷式加气块材料吊笼 | |
CN215439231U (zh) | 一种小车升降机 | |
CN220745231U (zh) | 升降搬运装置 | |
CN219948274U (zh) | 一种一环四钩板坯吊具摆放小车 | |
CN205972384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转子刹车盘运输工装 | |
CN219098482U (zh) | 可承载车辆装备托盘装置 | |
CN218463664U (zh) | 一种煤矿油桶搬运车 | |
CN214935543U (zh) | 一种船用垃圾吊运装置 | |
CN221562922U (zh) | 一种新能源pack箱体运输车及运输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