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9041U - 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和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和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09041U CN221009041U CN202322664116.2U CN202322664116U CN221009041U CN 221009041 U CN221009041 U CN 221009041U CN 202322664116 U CN202322664116 U CN 202322664116U CN 221009041 U CN221009041 U CN 2210090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battery pack
- heat
- medium
- battery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9901 Anxiety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06 anxie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和电池包,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连通,第二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以在第二换热部和第一换热部间形成用于安装电池模块的装配空间;第三换热部,第三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连通,第三换热部适于沿电池模块的外周围绕电池模块设置。通过在电池模块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可以实现电池模块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换热,同时通过在电池模块的外周侧设置第三换热部,并使得第三换热部与电池模块的汇流排贴合配合,保证汇流排的散热效果,防止电池包在快充过程中过热,从而保证电池包的快充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普通充电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和用户的需求,为了解决“续航焦虑、充电慢”的问题,超级快充技术开始广泛被提及。
相关技术中,电池包的换热效果差,无法满足电池包在快充时的换热需求,导致电池包在进行快充时发热严重,影响电池包的快充能力以及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以提高电池包的换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以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间形成用于安装电池模块的装配空间,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均适于与所述电池模块换热;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部适于沿所述电池模块的外周围绕所述电池模块设置,且所述第三换热部适于与所述电池模块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介质进管和第一介质出管,所述第一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管均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且所述第一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管均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多个子换热部,多个所述子换热部相互连通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管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子换热部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子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三换热段相对且间隔开,所述第二换热段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三换热段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三换热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部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换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通管为弧形,且所述连通管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介质进管和第二介质出管,所述第二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出管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子换热部连通,且所述第二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出管均还与所述第三换热部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换热部的外部设有覆盖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还包括: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均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通过在电池模块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可以实现电池模块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换热,同时通过在电池模块的外周侧设置第三换热部,并使得第三换热部与电池模块的汇流排贴合配合,保证汇流排的散热效果,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的换热效果,防止电池包在快充过程中过热,从而保证电池包的快充效果,此外,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第三换热部相连通,换热介质可以充分进行换热,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
所述电池包与上述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隐藏第一换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三换热部与电池模块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三换热部外侧设置有覆盖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三换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介质进口以及介质出口的配合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介质进口以及介质出口的配合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换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子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瓦楞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瓦楞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瓦楞板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装配空间101、第一介质进管102、第一介质出管103、第二介质进管104、第二介质出管105、
第一换热部110、
第二换热部120、换热单元121、子换热部1211、第一换热段1212、第二换热段1213、第三换热段1214、连通管1215、
第三换热部130、第一换热管131、第二换热管132、第三换热管133、第一连通接头134、第二连通接头135、
覆盖件140、介质进口150、介质出口160、
电池模块200、防爆阀201、瓦楞板202、排气通道2021、排气孔2022、汇流排203、模组端板204、
电池包100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图7和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部110、第二换热部120和第三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20与第一换热部110连通,第二换热部120与第一换热部110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以在第二换热部120和第一换热部110间形成用于安装电池模块200的装配空间101,第二换热部120和第一换热部110均适于与电池模块200换热,第三换热部130与第二换热部120连通,第三换热部130适于沿电池模块200的外周围绕电池模块200设置,且第三换热部130适于与电池模块200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指的是电池包1000的高度方向,具体方向示意可以参照图8所示。
具体地,第一换热部110与第二换热部12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使得第一换热部110与第二换热部120之间形成装配空间101,电池模块200安装在装配空间101内,第一换热部110和第二换热部120可以同时对电池模块2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表面进行换热,以提高换热系统对电池模块200的换热效率,其中,第一换热部110与第二换热部120相连通,换热介质可以在第一换热部110和第二换热部120之间循环流动,以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参照图5,换热系统设置有第三换热部130,电池模块200包括汇流排203,汇流排203与电池模块200的极耳和极柱相连,第三换热部130沿电池模块200的周向方向布置,并且第三换热部130与汇流排203贴合配合,第三换热部130可以对电池模块200的汇流排203进行换热,保证汇流排203的散热效果,防止电池包1000在快充过程中因极柱和极耳位置处持续高温而影响电池包1000的快充效果。
进一步地,第三换热部130与第二换热部120相连通,换热介质可以在第二换热部120与第三换热部130之间流通,同时第二换热部120与第一换热部110相连通,从而使得换热介质可以在第一换热部110、第二换热部120以及第三换热部130之间流通,进一步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通过在电池模块2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换热部110和第二换热部120,可以实现电池模块2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换热,同时通过在电池模块200的外周侧设置第三换热部130,并使得第三换热部130与电池模块200的汇流排203贴合配合,保证汇流排203的散热效果,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1000的换热效果,防止电池包1000在快充过程中过热,从而保证电池包1000的快充效果,此外,第一换热部110、第二换热部120以及第三换热部130相连通,换热介质可以充分进行换热,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1、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均连通第二换热部120和第一换热部110,且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均第一方向延伸。
具体地,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连接在第二换热部120在第三方向上的一端,以避让电池模块200,并且便于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的加工装配,同时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便于将第一换热部110和第二换热部120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向”指的是电池包1000的长度方向,具体方向示意可以参照图1所示,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部110可以对电池模块200的上表面进行换热,并且第一换热部110内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第一介质进管102流入第二换热部120中以对电池模块200的下表面进行换热,实现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使得换热介质可以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1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120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121,换热单元121包括多个子换热部1211,多个子换热部1211相互连通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分别与不同的子换热部1211连通,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可以理解为电池包1000的宽度方向,其中,第一方向分别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垂直,并且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互垂直,具体方向示意可以参照图8所示。
具体地,第二换热部120可以通过导热结构胶固定在电池模块200的底部,以对电池模块200的底部进行换热,多个子换热部1211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并且相邻设置的子换热部1211之间相互连通,换热介质可以在多个子换热部1211之间流通,使得换热介质可以充分进行换热,第一介质进管102可以与设置在第二方向一端的子换热部1211相连通,第一介质出管103可以与设置在第二方向另一端的子换热部1211相连通,以使得换热介质可以流经每个子换热部1211,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率。
其中,子换热部1211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加工以及电池包1000的换热需求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多个子换热部1211构成一个换热单元121,第二换热部120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三个等换热单元121,使得第二换热部120可以适配不同的电池模块200,提高第二换热部120的适配性,具体换热单元121的数量布置可以根据电池模块200的尺寸以及电池包1000的换热需求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结合图1、图11和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子换热部1211包括:第一换热段1212、第二换热段1213和第三换热段1214,第一换热段1212和第三换热段1214相对且间隔开,第二换热段1213位于第一换热段1212和第三换热段1214之间且连通第一换热段1212和第三换热段1214。
具体地,第一换热段1212与第三换热段1214均沿第三方向延伸,并且第一换热段1212与第三换热段1214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二换热段1213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且第二换热段1213连接在第一换热段1212和第三换热段1214在第三方向上的端部,从而使得子换热部1211构造为U形,增长换热介质的流动长度,使得换热介质可以对电池模块200进行充分换热,电池模块200底部的防爆阀201与第一换热段1212和第三换热段1214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子换热部1211可以对防爆阀201避让,其中,子换热部1211可以构造为U形铝挤扁管,以便于子换热部1211的加工,从而便于换热系统的加工,并且扁管的结构可以有效减小换热系统所占用的尺寸,有利于减小电池包1000的尺寸。
相关技术中,下层冷板为了避让底部防爆阀,通常需要进行较多的二次机加工,导致换热系统的加工便利性差,并且导致换热系统的加工生产成本高。
本申请通过将子换热部1211构造为U形铝挤扁管,使得子换热部1211可以采用弯管机一次性加工成型,加工工艺简单,并且生产废料少,有效降低换热系统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介质进管102可以与设置在第二方向一端的子换热部1211的第一换热段1212相连通,第一介质出管103可以与设置在第二方向上另一端的子换热部1211的第三换热段1214相连通,以进一步使得换热介质可以充分流动换热,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率。
结合图1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120还包括:连通管1215,连通管1215连通相邻的两个子换热部1211。
具体地,相邻设置的两个子换热部1211中的一个子换热部1211的第一换热段1212与另一个子换热部1211的第三换热段1214相邻布置,连通管1215设置在背离第二换热段1213的一端,并且连通管1215将相邻设置的两个子换热部1211中的一个子换热部1211的第一换热段1212与另一个子换热部1211的第三换热段1214相连通,换热介质自第一介质进管102流入布置在第二方向端部的子换热部1211后可以通过连通管1215流入另一个子换热部1211中,保证换热介质对电池模块200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1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通管1215为弧形,且连通管1215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换热部110凸出。
具体地,连通管1215构造为弧形扁管,并且连通管1215自与子换热部1211相连的位置处沿第一方向向第一换热部110凸出,连通管1215与电池模块200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壁面相对设置,使得连通管1215在起到连通作用的同时可以对电池模块200进行换热,进一步提高电池模块200的换热效果,从而保证电池的快充效果。
其中,连通管1215构造为扁管可以减小连通管1215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小电池包1000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池包1000的占用空间。
结合图1、图3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介质进管104和第二介质出管105,第二介质进管104和第二介质出管105分别与不同的子换热部1211连通,且第二介质进管104和第二介质出管105均还与第三换热部130连通。
具体地,第二介质进管104可以连通在多个子换热部1211中设置有第一介质进管102的一端,并且第二介质进管104可以与第一介质进管102相连通,自第一换热部110流出的换热介质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介质进管102流入第二换热部120中,另一部分换热介质流经第一介质进管102后可以通过第二介质进管104流入第三换热部130中。
进一步地,第二介质出管105可以连通在多个子换热部1211中设置有第一介质出管103的一端,并且第二介质出管105可以与第一介质出管103相连通,第三换热部130中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第二介质出管105流入第一介质出管103,并通过第一介质出管103流回第一换热部110中。
结合图5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换热部130包括:第一换热管131、第二换热管132和第三换热管133,第三换热部130构造为侧立式U形扁管,侧立式U形扁管可以采用弯管机进行一次性加工成型,使得第三换热部130的加工工艺简单,并且可以减少废料的产生,有效降低第三换热部130的加工生产成本,同时可以保证第三换热部130与汇流排203贴合配合的效果,保证第三换热部130对汇流排203的换热效果。
其中,第一换热管131与第三换热管133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一换热管131与第三换热管133与汇流排203贴合配合以对汇流排203进行换热,第二换热管132设置在第一换热管131和第三换热管133在第三方向上的一端,并且第二换热管132将第一换热管131和第三换热管133相连通,换热介质可以在第三换热部130内流动,同时第二换热管132与连通管1215在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二换热管132与电池模块200背离连通管1215的一侧壁面贴合配合并与电池模块200进行换热,以提高电池模块200的换热效率。
第一换热管131背离第二换热管13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通接头134,第一连通接头134可以与第二介质进管104相连通,自第二介质进管104流出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第一连通接头134流入第三换热部130中。
进一步地,第三换热管133背离第二换热管13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通接头135,第二连通接头135可以与第二介质出管105相连通,第三换热部130中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第二连通接头135流入第二介质出管105中,并通过第二介质出管105以及第一介质出管103流回第一换热部1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介质进管104和第二介质出管105与第三换热部130相连的一端可以呈弧形延伸,以便于第二介质进管104和第二出管105将第二换热部120与第三换热部130相连通。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块200的外周侧设置有模组端板204,模组端板204与汇流排203相对的一侧表面可以设置有安装槽,第三换热部130嵌设在安装槽内,从而模组端板204可以起到对第三换热部130定位安装的作用,防止第三换热部130脱落,保证第三换热部130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三换热部130与第二换热部120连通的一端穿设于模组端板204,以便于与第二换热部120相连通。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换热部130的外部设有覆盖件140。
具体地,第三换热部130背离汇流排203的一侧设置有覆盖件140,覆盖件140可以将汇流排203与第三换热部130进行封装,以隔绝空气,防止汇流排203电连接的区域产生凝露,避免产生绝缘不良等问题,提高电气绝缘安全性。
其中,覆盖件140可以由发泡或硅脂等绝缘材料构成,以便于将汇流排203与第三换热部130进行封装。
相关技术中,汇流排的冷却方案的设计复杂,生产成本高,并且汇流排处易产生凝露,容易引发绝缘不良等问题。
本申请的第三换热部130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通过在第三换热部130的外侧设置覆盖件140以有效防止汇流排203电连接的区域处产生凝露,提高电池包1000的电气绝缘安全性。
结合图9和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介质进口150和介质出口160,介质出口160和介质出口160均与第一换热部110连通。
具体地,介质进口150为电池包1000整包换热介质进口150,介质出口160为电池包1000整包换热介质出口160,并且介质进口150和介质出口160连通在第一换热部110背离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的一端,换热介质通过介质进口150流入第一换热部110并与电池模块200进行换热,第一换热部110中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第一介质进管102流向第二换热部120以及第二介质进管104,流向第二介质进管104中的换热介质进一步流入第三换热部130中。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部120中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第一介质出管103流回第一换热部110,同时第三换热部130中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第二介质出管105以及第一介质出管103流回第一换热部110中,换热介质可以通过介质出口160流出。
其中,介质进口150和介质出口160连通在第一换热部110背离第一介质进管102和第一介质出管103的一端,可以有效增长换热介质的流动面积,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率,此外,介质进口150和介质出口160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110可以构造为水冷板,并且水冷板可以作为电池包1000的上盖,以简化电池包1000的结构,提高电池包1000的加工生产效率,无需单独设置电池包1000上盖,有效降低电池包1000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系统可以设置有第三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20中的一个。
具体地,结合图3、图4和图5,换热系统可以包括第一换热部110和第三换热部130,并且第一换热部110和第三换热部130通过第一介质进管102以及第一介质出管103相连通,以满足汇流排203的换热需求。
可选地,参照图8,换热系统可以包括第一换热部110和第二换热部120,并且第一换热部110与第二换热部120可以通过第一介质进管102以及第一介质出管103相连通,以满足电池包1000底部换热的需求。
由此,本申请的换热系统可以实现电池模块200的底部换热以及对汇流排203的换热,提高换热系统对电池模块200的换热效果,使得电池包1000可以适配高倍率快充工况,同时本申请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并且可以有效防止汇流排203处产生凝露,提高电气绝缘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1000,包括上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
由于电池包1000设置有上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通过在电池模块2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换热部110和第二换热部120,可以实现电池模块2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换热,同时通过在电池模块200的外周侧设置第三换热部130,并使得第三换热部130与电池模块200的汇流排203贴合配合,保证汇流排203的散热效果,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1000的换热效果,防止电池包1000在快充过程中过热,从而保证电池包1000的快充效果,此外,第一换热部110、第二换热部120以及第三换热部130相连通,换热介质可以充分进行换热,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换热部120可以对防爆阀201进行避让,并且第二换热部120的加工工艺简单,并且生产废料少,有效降低换热系统的生产成本;第三换热部130的外侧设置有覆盖件140,覆盖件140可以隔绝空气,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汇流排203电连接的区域处产生凝露,有效提高电池包1000的电气绝缘安全性。
结合图2、图13至图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1000包括瓦楞板202,瓦楞板202可以通过导热结构胶粘接在电池模块200的底部,并且瓦楞板202上形成有多个排气通道2021,排气通道2021构造为向电池模块200一侧敞开的凹槽,防爆阀201在第一方向上与排气通道2021相对设置,并且排气通道202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壁上形成有排气孔2022,并且两侧的排气孔2022在第二方向上一一相对设置,当电池包1000发生热失控时,气体可以通过排气通道2021以及排气孔2022排出电池包1000,并且瓦楞板202可以起到对电池包1000进行防护的作用,提高电池包1000的防爆效果。
第二换热部120可以设置在瓦楞板202背离电池模块200的一侧,其中,第一换热段1212和第三换热段1214可以分别设置在排气通道2021在第二方向的两侧,以对排气通道2021进行避让,当排气通道2021沿第三方向贯穿设置时,第二换热段1213可以通过穿设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排气孔2022并与第一换热段1212和第三换热段1214相连通。
此外,瓦楞板202可以构造为金属件,可以有效提高电池包1000底部的均温性,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包1000的换热效果。
由此,本申请的换热系统可以适配电池包1000的设置有瓦楞板202的结构,以保证电池包1000换热效果的同时保证电池包1000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以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间形成用于安装电池模块的装配空间,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均适于与所述电池模块换热;
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部适于沿所述电池模块的外周围绕所述电池模块设置,且所述第三换热部适于与所述电池模块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介质进管和第一介质出管,所述第一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管均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且所述第一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管均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多个子换热部,多个所述子换热部相互连通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管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子换热部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三换热段相对且间隔开,所述第二换热段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三换热段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三换热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换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为弧形,且所述连通管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介质进管和第二介质出管,所述第二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出管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子换热部连通,且所述第二介质进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出管均还与所述第三换热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外部设有覆盖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均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连通。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64116.2U CN221009041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和电池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64116.2U CN221009041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和电池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09041U true CN221009041U (zh) | 2024-05-24 |
Family
ID=91116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664116.2U Active CN221009041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和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09041U (zh) |
-
2023
- 2023-09-28 CN CN202322664116.2U patent/CN2210090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529180U (zh) | 一种新型圆柱电芯模组 | |
CN110323381B (zh) | 壳体、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102544567A (zh) | 带有液冷系统的动力电池模块 | |
CN110676421B (zh) | 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 |
CN114335805A (zh) | 一种集成液冷板组件的动力电池模组 | |
CN118073718A (zh) | 一种浸没式液冷电池包及其冷却控制方法 | |
CN205828472U (zh) | 一种带有液冷箱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其液冷箱 | |
CN213752811U (zh) | 动力电池充放电冷却系统、电池及车辆 | |
CN115000589A (zh) | 液冷板组、动力电池及电动车辆 | |
CN221009041U (zh) | 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系统和电池包 | |
CN209929443U (zh) | 电池包热交换系统 | |
CN221596585U (zh) | 一种液冷电池包 | |
CN217485566U (zh) | 一种电池箱及电池包 | |
CN215731906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底板液冷集成系统及电池模组 | |
CN213601926U (zh) | 一种动力电池箱及电池包 | |
CN115458834A (zh) | 一种相变材料耦合导热铜管的热管理系统 | |
CN112366406A (zh) | 一种基于热管和液冷耦合散热的车用圆柱形锂电池模块 | |
CN219892260U (zh) | 控温板件、冷却系统、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9716972U (zh) |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储能装置 | |
CN219163517U (zh) |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 |
CN210926114U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汽车 | |
CN220796877U (zh) | 一种液冷电池模组 | |
CN220753553U (zh) |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用电池模组 | |
CN222072028U (zh) | 冷却装置、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
CN222601145U (zh) | 电池及动力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