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3201U - 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853201U CN220853201U CN202322631241.3U CN202322631241U CN220853201U CN 220853201 U CN220853201 U CN 220853201U CN 202322631241 U CN202322631241 U CN 202322631241U CN 220853201 U CN220853201 U CN 2208532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condenser
- steam
- casing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57 drainag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凝汽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包括凝汽器和管束,热井两侧等距设置有限位支座,壳体底部设置有多个滑动支座,管束包括前管板、后管板和换热管,管束布置结构采用向心式布管结构,采用辐状排列,管孔采用三角形排列,管束为设置有上下对称的两组,前管板和后管板分别安装于壳体非同侧的两端,中间隔板等距连接于壳体内部。该侧向进汽凝汽器通过换热管呈向心式辐射状排列结构,当蒸汽与换热管外壁接触后因传热端差的存在蒸汽被凝结成水,在蒸汽凝结成水的过程中,蒸汽的体积迅速变小,在凝汽器汽侧现成高度的真空,凝结水由凝泵经凝结水出口被抽出凝汽器,在蒸汽凝结成水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凝汽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侧向进汽凝汽器。
背景技术
凝汽器是汽轮机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在汽轮机排汽口建立并维持高度真空,以提高循环热效率,同时将汽轮机的排汽凝结成洁净的凝结水作为锅炉的给水,并接收热力系统内的各路疏水,凝汽设备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机组的热经济性和安全性。与下排汽汽轮机和轴向排汽汽轮机相对应:凝汽器根据进汽方式有顶部进汽式凝汽器和侧向进汽式凝汽器。蒸汽燃气联合循环装置使用的汽轮机从传统向下排汽凝汽器改变为侧向进汽凝汽器,这有利于降低汽轮机房高度,降低基建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
部分轴向排汽汽轮机仍然使用下排汽凝汽器,增加了汽轮机与凝汽器之间、的连接管路,增大了气阻不利于机组真空的提高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侧向进汽凝汽器,具备换热效率高等优点,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包括凝汽器和管束,所述凝汽器由壳体、接颈、滑动支座、热井和限位支座组成,所述接颈设置于壳体中端侧面,所述壳体顶端连接有多个冷却水出口,所述壳体同位置底部连接有多个冷却水入口,所述热井底端连接有凝水出口,所述热井设置于壳体中段底部,所述热井两侧等距设置有限位支座,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多个滑动支座,所述管束包括前管板、中间隔板、抽气管、后管板和换热管,所述管束布置结构采用向心式布管结构,采用辐状排列,管孔采用三角形排列,所述管束为设置有上下对称的两组,所述前管板和后管板分别安装于壳体非同侧的两端,所述中间隔板等距连接于壳体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管板和后管板将壳体分成三段,且前后两端分别为前水室和后水室,所述前水室和后水室朝外的端面均连接有水室法兰和水室盖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热井处于蒸汽进口的垂直中心线上安装有两个垂直方向的限位支座,所述壳体外端连接有四个滑动支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管设置有多个,呈向心式辐射状排列结构,在管束的中心设置有抽气管,所述抽气管固定安装于壳体内部,且呈“U”字形,并处于两个管束中多个换热管的中心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隔板无管束区域设置有蒸汽通道,所述换热管与冷却水出口和冷却水入口之间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颈底端连接有人孔,所述水室盖板侧面连接有多个人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侧向进汽凝汽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换热管呈向心式辐射状排列结构,当蒸汽与换热管外壁接触后因传热端差的存在蒸汽被凝结成水,在蒸汽凝结成水的过程中,蒸汽的体积迅速变小,因此在凝汽器汽侧现成高度的真空,凝结水由凝泵经凝结水出口被抽出凝汽器,在蒸汽凝结成水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左视示意图。
其中:1、水室盖板;2、水室法兰;3、前管板;4、壳体;5、中间隔板;6、接颈;7、抽气管;8、后管板;9、冷却水出口;10、人孔;11、滑动支座;12、凝水出口;13、冷却水入口;14、热井;15、限位支座;16、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包括凝汽器和管束,凝汽器采用带膨胀节的排汽接管与汽轮机连接,凝汽器由壳体4、接颈6、滑动支座11、热井14和限位支座15组成,接颈6设置于壳体4中端侧面,壳体4顶端连接有多个冷却水出口9,壳体4同位置底部连接有多个冷却水入口13,热井14底端连接有凝水出口12,热井14设置于壳体4中段底部,热井14两侧等距设置有限位支座15,壳体4底部设置有多个滑动支座11,管束包括前管板3、中间隔板5、抽气管7、后管板8和换热管16,管束布置结构采用向心式布管结构,采用辐状排列,管孔采用三角形排列,管束为设置有上下对称的两组,前管板3和后管板8分别安装于壳体4非同侧的两端,中间隔板5等距连接于壳体4内部。
进一步的,前管板3、后管板8将壳体分隔成三段,中间为汽侧部分,两端为前水室、后水室,其中汽侧部分与汽轮机的排汽流连通,前水室和后水室朝外的端面均连接有水室法兰2和水室盖板1,用于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管束分上、下两组对称布置,管束中心的为空冷区,外围为主凝结区,蒸汽从四周蒸汽通道进入管束,凝汽器的热负荷分布均匀,换热效果好。
进一步的,中间隔板5的无管束区域设置有蒸汽通道,以利于蒸汽的流动及汽平衡,换热管16与冷却水出口9和冷却水入口13之间连通,用于对壳体内部汽侧进行换热。
进一步的,接颈6底端连接有人孔10,水室盖板1侧面连接有多个人孔10,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检修。
工作原理:来至汽轮机的排汽流经排汽接管进入凝汽器汽侧空间,在凝汽器的汽侧空间安装有大量的换热管16,换热管16呈向心式辐射状排列结构,在管束的中心有抽气管7,换热管16内流通的是冷却水,换热管16外为蒸汽。当蒸汽与换热管16外壁接触后因传热端差的存在蒸汽被凝结成水,在蒸汽凝结成水的过程中,蒸汽的体积迅速变小,因此在凝汽器汽侧现成高度的真空,凝结水由凝泵经凝结水出口被抽出凝汽器,在蒸汽凝结成水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这部分热量被换热管16内的冷却水吸收,流经管束的冷却水被逐步加热,最后经冷却水出口9排出凝汽器。凝汽器正常运行时汽侧为真空状态,凝汽器系统及汽轮机系统会有空气的漏入,同时为了及时的排出蒸汽中少量的不凝气体以维持系统的高度真空,在凝汽器的管束中心设置有抽气管道,在高负压抽吸作用下空气和不凝结气体(含一定量的蒸汽)进入抽气管7被抽出凝汽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包括凝汽器和管束,所述凝汽器由壳体(4)、接颈(6)、滑动支座(11)、热井(14)和限位支座(15)组成,所述接颈(6)设置于壳体(4)中端侧面,所述壳体(4)顶端连接有多个冷却水出口(9),所述壳体(4)同位置底部连接有多个冷却水入口(13),所述热井(14)底端连接有凝水出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井(14)设置于壳体(4)中段底部,所述热井(14)两侧等距设置有限位支座(15),所述壳体(4)底部设置有多个滑动支座(11),所述管束包括前管板(3)、中间隔板(5)、抽气管(7)、后管板(8)和换热管(16),所述管束布置结构采用向心式布管结构,采用辐状排列,管孔采用三角形排列,所述管束为设置有上下对称的两组,所述前管板(3)和后管板(8)分别安装于壳体(4)非同侧的两端,所述中间隔板(5)等距连接于壳体(4)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进汽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管板(3)和后管板(8)将壳体(4)分成三段,且前后两端分别为前水室和后水室,所述前水室和后水室朝外的端面均连接有水室法兰(2)和水室盖板(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进汽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井(14)处于蒸汽进口的垂直中心线上安装有两个垂直方向的限位支座(15),所述壳体(4)外端连接有四个滑动支座(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进汽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6)设置有多个,呈向心式辐射状排列结构,在管束的中心设置有抽气管(7),所述抽气管(7)固定安装于壳体(4)内部,且呈“U”字形,并处于两个管束中多个换热管(16)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进汽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隔板(5)无管束区域设置有蒸汽通道,所述换热管(16)与冷却水出口(9)和冷却水入口(13)之间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向进汽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颈(6)底端连接有人孔(10),所述水室盖板(1)侧面连接有多个人孔(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31241.3U CN220853201U (zh) | 2023-09-27 | 2023-09-27 | 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31241.3U CN220853201U (zh) | 2023-09-27 | 2023-09-27 | 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853201U true CN220853201U (zh) | 2024-04-26 |
Family
ID=90772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631241.3U Active CN220853201U (zh) | 2023-09-27 | 2023-09-27 | 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853201U (zh) |
-
2023
- 2023-09-27 CN CN202322631241.3U patent/CN2208532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993895U (zh) | 高水侧压力汽动引风机汽轮机排汽冷却器 | |
CN111059759A (zh) | 一种全预混冷凝锅炉 | |
CN211451384U (zh) | 全预混冷凝锅炉 | |
CN212645407U (zh) | 一种多流程管束布置的凝汽器 | |
CN220853201U (zh) | 一种侧向进汽凝汽器 | |
CN220134315U (zh) | 采用管板式冷却结构的组合式抽气器 | |
CN101545728B (zh) | 无振水冷凝汽器 | |
CN215864795U (zh) | 一种节能式轴向变空间烟气冷凝器 | |
CN102679754B (zh) | 一种凝汽器 | |
CN217015348U (zh) | 一种两流程卧式强制循环mvr设备 | |
CN217005468U (zh) | 一种屋脊式折流热管换热器 | |
CN215638950U (zh) | 冷凝模块和凝汽器 | |
CN111442657B (zh) | 一种低压真空冷凝器 | |
CN212378535U (zh) | 一种三外导流冷凝器 | |
CN211903792U (zh) | 一种高效扩容型换热器 | |
CN208536635U (zh) | 一种多流程多压凝汽换热装置 | |
CN208688038U (zh) | 一种结构改进的冷凝器 | |
CN201811622U (zh) | 一种径向热管换热器 | |
CN112066601A (zh) |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
CN221076834U (zh) | 一种冷凝器 | |
CN222296322U (zh) | 一种新型的汽封冷却器疏水系统 | |
CN213956045U (zh) | 一种气体垂直对流蒸汽换热表冷器 | |
CN115435513B (zh) | 氨冷凝器 | |
CN214536092U (zh) | 一种新型卧式导热油蒸汽发生器 | |
CN220931420U (zh) | 一种高效壳管式冷凝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 1789 Rongli Street, Qi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2500 Patentee after: QINGZHOU KAINENG THERMAL POWER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62500 No. 777, Yineng street, Qi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QINGZHOU KAINENG THERMAL POWER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