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87097U - 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687097U CN220687097U CN202322292855.3U CN202322292855U CN220687097U CN 220687097 U CN220687097 U CN 220687097U CN 202322292855 U CN202322292855 U CN 202322292855U CN 220687097 U CN220687097 U CN 2206870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frame
- protection
- overhanging
- cantil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Wing Frames And Configu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飘窗扇结构包括上悬挑单元、下悬挑单元、第一框单元、第二框单元、固定单元、第一防护单元和第二防护单元;上悬挑单元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下悬挑单元位于上悬挑单元的下侧;第一框单元设置于悬挑单元的外边缘的第一侧;第二框单元设置于悬挑单元的外边缘的第二侧;固定单元设置于悬挑单元的外边缘;第一防护单元设置于第一框单元的外侧;第二防护单元设置于第二框单元的内侧。其优点在于,通过在第一框单元的外侧设置固定单元以安装第一防护单元,在满足了规范要求的防护栏杆高度的同时开启扇的宽度在合理范围内,解决了飘窗的内侧设置符合规范高度的栏杆影响窗扇开启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计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
背景技术
飘窗作为一种可有效扩大室内使用空间的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住宅建筑设计中。
为了满足通风等需求,飘窗需设置满足一定面积的可向内开启的窗扇,同时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需要在飘窗的内部设置防护栏杆。根据《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规定,外窗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有防护设施,且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10m。当飘窗内侧设置的栏杆符合规范要求的高度时,可开启窗扇的高度减小宽度增大,窗户过高且较宽不方便住户操作。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飘窗内侧设置符合规范高度的栏杆影响窗扇开启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飘窗内侧设置符合规范高度的栏杆影响窗扇开启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飘窗扇结构,包括:
上悬挑单元,所述上悬挑单元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
下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并位于所述上悬挑单元的下侧;
第一框单元,所述第一框单元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一框单元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框单元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第二框单元,所述第二框单元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二框单元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单元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框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外侧,所述固定单元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固定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固定单元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第二侧共面;
第一防护单元,所述第一防护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护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单元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单元的第二侧与所述固定单元连接;
第二防护单元,所述第二防护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内侧,所述第二防护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悬挑单元包括:
上悬挑元件,所述上悬挑元件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并分别与建筑墙体、所述第一框单元、所述第二框单元、所述固定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悬挑单元包括:
下悬挑元件,所述下悬挑元件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且位于所述上悬挑单元的下侧,并分别与建筑墙体、所述第一框单元、所述第二框单元、所述固定单元、所述第一防护单元、所述第二防护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单元包括:
第一框元件,所述第一框元件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一框元件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框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框元件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所述第一框元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框单元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框元件的外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防护单元。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单元包括:
第二框元件,所述第二框元件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二框元件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元件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二框元件的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二防护单元;
第三框元件,所述第三框元件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三框元件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框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框元件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框元件的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三框元件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单元包括:
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位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外侧,所述固定元件分别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所述第一防护单元连接,所述固定元件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第二侧共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单元包括:
第一防护元件,所述第一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护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元件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元件的第二侧与所述固定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单元包括:
缝隙元件,所述缝隙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防护元件与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用于排出所述第一防护元件与所述第一框单元之间的积液。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护单元包括:
第二防护元件,所述第二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内侧,所述第二防护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
第三防护元件,所述第三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内侧,所述第三防护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三防护元件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防护元件的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三防护元件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建筑,包括:
若干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飘窗扇结构;
若干窗扇结构,若干所述窗扇结构安装于对应的所述飘窗扇结构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窗扇结构包括:
第一窗单元,所述第一窗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飘窗扇结构的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内部,并可向内开启,用于通风采光;
第二窗单元,所述第二窗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飘窗扇结构的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内部,不可开启,用于采光。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通过在第一框单元的外侧设置固定单元以安装第一防护单元,并在第一框单元内安装可开启的窗扇结构,在满足了规范要求的防护栏杆高度的同时开启扇的宽度在合理范围内,方便用户开启,解决了飘窗内侧设置符合规范高度的栏杆影响窗扇开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飘窗扇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悬挑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悬挑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框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框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防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防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扇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飘窗扇结构;
110、上悬挑单元; 111、上悬挑元件;
120、下悬挑单元; 121、下悬挑元件;
130、第一框单元; 131、第一框元件;
140、第二框单元; 141、第二框元件; 142、第三框元件;
150、固定单元;151、固定元件;
160、第一防护单元; 161、第一防护元件; 162、缝隙元件;
170、第二防护单元; 171、第二防护元件; 172、第三防护元件;
200、窗扇结构;210、第一窗单元;220、第二窗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飘窗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100,包括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第一框单元130、第二框单元140、固定单元150、第一防护单元160和第二防护单元170。其中,上悬挑单元110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下悬挑单元120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并位于上悬挑单元110的下侧;第一框单元130设置于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之间,第一框单元130的顶部与上悬挑单元110连接,第一框单元130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一框单元130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第二框单元140设置于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之间,第二框单元140的顶部与上悬挑单元110连接,第二框单元140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二框单元140的第一侧与第一框单元130连接,第二框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固定单元150设置于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之间,并位于第一框单元130的外侧,固定单元150的顶部与上悬挑单元110连接,固定单元150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固定单元150的第一侧与第一框单元130的第二侧共面;第一防护单元160设置于第一框单元130的外侧,第一防护单元160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一防护单元160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第一防护单元160的第二侧与固定单元150连接;第二防护单元170设置于第二框单元140的内侧,第二防护单元170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
如图2所示,上悬挑单元110包括上悬挑元件111。其中,上悬挑元件111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并分别与建筑墙体、第一框单元130、第二框单元140、固定单元150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悬挑元件111与建筑墙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现浇、预制拼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悬挑元件111的长度为2.4m,宽度为0.6m,厚度为0.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悬挑元件111呈板状。
如图3所示,下悬挑单元120包括下悬挑元件121。其中,下悬挑元件121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且位于上悬挑单元110的下侧,并分别与建筑墙体、第一框单元130、第二框单元140、固定单元150、第一防护单元160、第二防护单元170连接。
具体地,下悬挑元件121设置于上悬挑元件111的下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悬挑元件111包括但不限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悬挑元件121与建筑墙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现浇、预制拼接。
下悬挑元件121的尺寸与上悬挑元件11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下悬挑元件121的长度等于上悬挑元件111的长度,下悬挑元件121的宽度等于上悬挑元件111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悬挑元件121的长度为2.4m,宽度为0.6m,厚度为0.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悬挑元件121呈板状。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悬挑元件121包括但不限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如图4所示,第一框单元130包括第一框元件131。其中,第一框元件131设置于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之间,第一框元件131的顶部与上悬挑单元110连接,第一框元件131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一框元件131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第一框元件131的第二侧与第二框单元140的第一侧连接,第一框元件13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单元160。
具体地,第一框元件131设置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之间,第一框元件131的顶端与上悬挑元件111连接,第一框元件131的底端与下悬挑元件121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元件131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通过金属预埋件连接。
第一框元件131的尺寸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一框元件131的宽度小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的长度,第一框元件131的高度等于上悬挑元件111的底面到下悬挑元件121的顶面的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元件131的宽度为0.9m,高度为2.0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元件131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窗框等。
如图5所示,第二框单元140包括第二框元件141和第三框元件142。其中,第二框元件141设置于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之间,第二框元件141的顶部与上悬挑单元110连接,第二框元件141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二框元件141的第一侧与第一框单元130的第二侧连接,第二框元件14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单元170;第三框元件142设置于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之间,第三框元件142的顶部与上悬挑单元110连接,第三框元件142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三框元件142的第一侧与第二框元件141的第二侧连接,第三框元件142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具体地,第二框元件141设置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之间,第二框元件141的顶端与上悬挑元件111连接,第二框元件141的底端与下悬挑元件121连接,第二框元件141的第一侧与第一框元件131的第二侧连接;第三框元件142的顶端与上悬挑元件111连接,第三框元件142的底端与下悬挑元件121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元件141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通过金属预埋件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元件141与第一框元件131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焊接。
第二框元件141的尺寸与第一框元件13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二框元件141的宽度大于第一框元件131的宽度,第二框元件141的高度等于第一框元件131的高度。
第二框元件141的尺寸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二框元件141的宽度小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元件141的宽度等于上悬挑元件111的长度与第二框元件141的宽度的差值。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元件141的宽度为1.5m,高度为2.0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元件141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窗框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框元件142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通过金属预埋件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框元件142与第二框元件141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焊接。
第三框元件142的尺寸与第二框元件14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三框元件142的高度等于第二框元件141的高度。
第三框元件142的尺寸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三框元件142的宽度等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框元件142的宽度为0.6m,高度为2.0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框元件142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窗框等。
如图6所示,固定单元150包括固定元件151。其中,固定元件151设置于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之间,位于第一框单元130的外侧,固定元件151分别与上悬挑单元110、下悬挑单元120、第一防护单元160连接,固定元件151的第一侧与第一框单元130的第二侧共面。
具体地,固定元件151设置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之间,位于第一框元件131的外侧,固定元件151的顶端、底端分别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连接,固定元件151的第一侧与第一框元件131的第二侧共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元件151与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通过金属预埋件连接。
固定元件151的尺寸与第一框元件13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固定元件151的高度等于第一框元件131的高度,固定元件151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框元件131的截面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元件151的高度为2.0m,宽度为0.04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元件151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方通。
如图7所示,第一防护单元160包括第一防护元件161。其中,第一防护元件161设置于第一框单元130的外侧,第一防护元件161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一防护元件161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第一防护元件161的第二侧与固定单元150连接。
具体地,第一防护元件161设置于第一框元件131的外侧,第一防护元件161的第二侧与固定元件151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元件161与固定元件151通过螺栓组连接。
第一防护元件161的尺寸与第一框元件13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一防护元件161的高度小于第一框元件131的高度,第一防护元件161的宽度不小于第一框元件131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元件161的宽度等于第一框元件131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元件161的宽度为0.9m。
第一防护元件161的顶面距下悬挑元件121的顶面的距离不小于1.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元件161的顶面距下悬挑元件121的顶面的距离为1.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元件161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栏杆、玻璃栏板。
优选地,第一防护元件161为玻璃栏板。
进一步地,第一防护单元160还包括缝隙元件162。其中,缝隙元件162设置于第一防护元件161与下悬挑单元120之间,用于排出第一防护元件161与第一窗框单元之间的积水。
具体地,缝隙元件162设置于第一防护元件161与下悬挑元件121之间。
缝隙元件162的尺寸与第一防护元件16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缝隙元件162的宽度等于第一防护元件161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缝隙元件162的宽度为0.9m,高度为0.05m。
如图8所示,第二防护单元170包括第二防护元件171和第三防护元件172。其中,第二防护元件171设置于第二框单元140的内侧,第二防护单元170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三防护元件172设置于第二框单元140的内侧,第三防护元件172的底部与下悬挑单元120连接,第三防护元件172的第一侧与第二防护元件171的第二侧连接,第三防护元件172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具体地,第二防护元件171设置于第二框元件141的内侧,第二防护元件171的底部与下悬挑元件121连接;第三防护元件172设置于第三框元件142的内侧,第三防护元件172的底部与下悬挑元件121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防护元件171与下悬挑元件121通过金属预埋件连接。
第二防护元件171的尺寸与第二框元件14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二防护元件171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框元件141的宽度,第二防护元件171的高度小于第二框元件141的高度。
第二防护元件171的尺寸与第一防护元件16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二防护元件171的高度小于第一防护元件161的高度,即第二防护元件171的顶面高度低于第一防护元件161的顶面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防护元件171的宽度为1.35m,高度为0.8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防护元件171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栏杆。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防护元件172与下悬挑元件121通过金属预埋件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防护元件172与第二防护元件171一体成型。
第三防护元件172的尺寸与第三框元件142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三防护元件172的宽度不大于第三框元件142的宽度。
第三防护元件172的尺寸与第二防护元件17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三防护元件172的高度等于第二防护元件171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防护元件172的宽度为0.35m,高度为0.8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防护元件172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栏杆。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法如下:
于建筑外墙的外侧分别浇筑/装配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
在上悬挑元件111、下悬挑元件121之间安装第一框元件131、第二框元件141、第三框元件142;
在第一框元件131的外侧安装固定元件151;
在固定元件151与建筑外墙之间安装第一防护元件161;
在第二框元件141、第三框元件142的内侧安装第二防护元件17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第一框单元的外侧设置固定单元以安装第一防护单元,并在第一框单元内安装可开启的窗扇结构,在满足了规范要求的防护栏杆高度的同时开启扇的宽度在合理范围内,方便用户开启,解决了飘窗内侧设置符合规范高度的栏杆影响窗扇开启的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栏杆外置的建筑。
如图9所示,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建筑,包括若干如实施例1所述的飘窗扇结构100和若干窗扇结构200。其中,若干窗扇结构200安装于对应的飘窗扇结构100的内部。
如图10所示,窗扇结构包括第一窗单元210和第二窗单元220。其中,第一窗单元210设置于飘窗扇结构100的第一框单元130的内部,并可向内开启,用于通风采光;第二窗单元220设置于飘窗扇结构100的第二框单元140的内部,不可开启,用于采光。
具体地,第一窗单元210设置于第一框元件131的内部;第二窗单元220设置于第二框元件141、第三框元件142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窗单元210与第一框元件131转动连接。
第一窗单元210的尺寸与第一框元件131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一窗单元210的宽度等于第一框元件131的内轮廓的宽度,第一窗单元210的高度等于第一框元件131的内轮廓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窗单元210为内平开玻璃窗。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窗单元220与第二框元件141、第三框元件142一体成型。
第二窗单元220的尺寸与第二框元件141、第三框元件142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二窗元件的高度等于第二框元件141/第三框元件142的内轮廓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窗单元220为固定玻璃窗。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第一框单元的外侧设置固定单元以安装第一防护单元,并在第一框单元内安装可开启的窗扇结构,在满足了规范要求的防护栏杆高度的同时开启扇的宽度在合理范围内,方便用户开启,解决了飘窗内侧设置符合规范高度的栏杆影响窗扇开启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悬挑单元,所述上悬挑单元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
下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并位于所述上悬挑单元的下侧;
第一框单元,所述第一框单元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一框单元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框单元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第二框单元,所述第二框单元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二框单元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单元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框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外侧,所述固定单元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固定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固定单元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第二侧共面;
第一防护单元,所述第一防护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护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单元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单元的第二侧与所述固定单元连接;
第二防护单元,所述第二防护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内侧,所述第二防护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窗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悬挑单元包括:
上悬挑元件,所述上悬挑元件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并分别与建筑墙体、所述第一框单元、所述第二框单元、所述固定单元连接;和/或
所述下悬挑单元包括:
下悬挑元件,所述下悬挑元件设置于建筑墙体的外侧,且位于所述上悬挑单元的下侧,并分别与建筑墙体、所述第一框单元、所述第二框单元、所述固定单元、所述第一防护单元、所述第二防护单元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窗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单元包括:
第一框元件,所述第一框元件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一框元件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框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框元件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所述第一框元件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框单元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框元件的外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防护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窗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单元包括:
第二框元件,所述第二框元件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二框元件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框元件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二框元件的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二防护单元;
第三框元件,所述第三框元件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所述第三框元件的顶部与所述上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框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框元件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框元件的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三框元件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窗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包括:
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设置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位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外侧,所述固定元件分别与所述上悬挑单元、所述下悬挑单元、所述第一防护单元连接,所述固定元件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第二侧共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窗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单元包括:
第一防护元件,所述第一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护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元件的第一侧与建筑墙体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元件的第二侧与所述固定单元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飘窗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单元还包括:
缝隙元件,所述缝隙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防护元件与所述下悬挑单元之间,用于排出所述第一防护元件与所述第一框单元之间的积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窗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单元包括:
第二防护元件,所述第二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内侧,所述第二防护单元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
第三防护元件,所述第三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内侧,所述第三防护元件的底部与所述下悬挑单元连接,所述第三防护元件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防护元件的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三防护元件的第二侧与建筑墙体连接。
9.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飘窗扇结构;
若干窗扇结构,若干所述窗扇结构安装于对应的所述飘窗扇结构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护栏杆外置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扇结构包括:
第一窗单元,所述第一窗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飘窗扇结构的所述第一框单元的内部,并可向内开启,用于通风采光;
第二窗单元,所述第二窗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飘窗扇结构的所述第二框单元的内部,不可开启,用于采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92855.3U CN220687097U (zh) | 2023-08-25 | 2023-08-25 | 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92855.3U CN220687097U (zh) | 2023-08-25 | 2023-08-25 | 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687097U true CN220687097U (zh) | 2024-03-29 |
Family
ID=90410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92855.3U Active CN220687097U (zh) | 2023-08-25 | 2023-08-25 | 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687097U (zh) |
-
2023
- 2023-08-25 CN CN202322292855.3U patent/CN22068709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09094B2 (en) | Building access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providing a building with such a building access system | |
CN220687097U (zh) | 一种防护栏杆外置的飘窗扇结构及建筑 | |
CN109775525B (zh) | 电梯井道 | |
CN209940233U (zh) | 电梯井道 | |
CN111485641B (zh) | 一种节能环保的建筑用承重结构 | |
CN212176983U (zh) | 一种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节能窗组件 | |
CN220645643U (zh) | 一种新型飘窗结构及建筑 | |
KR200417783Y1 (ko) | 발코니 확장용 창호 구조물 | |
JP6833567B2 (ja) | 防水構造及び防水施工方法 | |
KR100469637B1 (ko) | 건축용 계단용 비상문 | |
CN215291180U (zh) | 装配式电梯井道及电梯 | |
CN207699000U (zh) | 一种外墙加电梯的厅门安装装置 | |
CN220365488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铝制梯子安全门 | |
KR101267777B1 (ko) | 방화유리창, 방화유리창이 설치된 발코니 난간 및 그 시공방법 | |
CN220909479U (zh) | 一种便于窗帘安装的飘窗结构及系统 | |
CN220100163U (zh) | 一种带拉帘的新型阳台结构及新型阳台建筑 | |
EP1380532B1 (de) | Verfahren zum nachträglichen Einbau eines Personenaufzugs | |
CN221920060U (zh) | 一种消音式金属挡雨板 | |
CN220747757U (zh) | 一种用于楼梯斜坡紧靠窗口的旧楼增设加装电梯的井道结构 | |
CN214062843U (zh) | 一种装配式爬梯 | |
CN214997069U (zh) | 一种一体式平开窗 | |
CN212507197U (zh) | 一种用于电梯井道的外立面结构及装饰板 | |
CN218597346U (zh) | 一种带窗帘盒的预制飘窗板 | |
CN216866406U (zh) | 带微通风的窗装配式预制外墙板结构 | |
CN220954290U (zh) | 一种幕墙一体化防护栏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