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2252U - 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2252U
CN220662252U CN202322348317.1U CN202322348317U CN220662252U CN 220662252 U CN220662252 U CN 220662252U CN 202322348317 U CN202322348317 U CN 202322348317U CN 220662252 U CN220662252 U CN 2206622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fiber
top cover
mounting hole
battery frame
electric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483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梦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Feich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Feich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Feich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Feich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483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622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22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22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车辆,包括车身、电池框支架以及连接结构。车身包括车本体及碳纤维顶盖、碳纤维顶盖设于车本体上侧,并与车本体固定连接,碳纤维顶盖设有第一安装孔;电池框支架设于碳纤维顶盖背离车身的一侧,并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对应第一安装孔设置;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及粘接层,粘接层穿设于第一安装孔周缘,并夹设于碳纤维顶盖与电池框支架之间,连接件依次穿设于第二安装孔、粘接层及第一安装孔,以将电池框支架固定连接于碳纤维顶盖。本实用新型设计电动车辆技术领域,通过设有连接件及粘接层的连接结构将电池框支架固定于车身,进一步提高了本电动车辆的工作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针对电动汽车的创新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电动汽车的零部件需要减轻重量以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同时还要能够降低噪音水平。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可在厚度略微提升的情况下,降低电动汽车整体重量。相较于其它如钢等金属材质构成的车声,碳纤维复合材料由大量碳纤维丝构成,具有组织裂纹扩展的效果,耐疲劳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且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耐腐蚀的特性,无需再次进行表面处理。
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辆的动力来源,通常设置于车身的底部或顶部,通过电池框固定动力电池,再将电池框通过电池框支架固定于车身。然而,相较于传统钢车身结构,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的车身无法以焊接的方式与电池框支架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车辆,旨在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包括连接件及粘接层的连接结构,以将电池框支架固定于车身,进一步提高本电动车辆的工作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车辆,包括车身、电池框支架及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包括车本体及碳纤维顶盖,所述碳纤维顶盖设于所述车本体上侧,并与所述车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碳纤维顶盖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电池框支架设于所述碳纤维顶盖背离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电池框支架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及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环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周缘,并夹设于所述碳纤维顶盖与所述电池框支架之间,所述连接件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粘接层及第一安装孔,以将所述电池框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碳纤维顶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栓及螺母。所述螺栓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粘接层及第一安装孔,且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安装孔背离所述电池框支架的一侧;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显露于第一安装孔的一端螺纹连接,并至少部分抵接所述碳纤维顶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螺栓与所述电池框支架之间的垫圈;和/或,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螺母与所述碳纤维顶盖之间的垫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对称设于所述电池框支架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数量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所述连接件的数量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框支架还包括沉槽,所述沉槽设置于所述电池框支架背离所述碳纤维顶盖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位置设置,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抵接所述沉槽底壁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为聚氨酯粘接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身还包括检修门,所述检修门与所述车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检修门设有加氢组件,所述加氢组件与所述检修门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氢组件包括固定框、焊接板和加氢门。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检修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形成有连通所述车本体的加氢孔;所述焊接板具有相对的两端,并分别焊接连接于所述车本体及所述固定框;所述加氢门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框的一侧,并翻转地盖覆于所述加氢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焊接板包括板本体、第一翻边及第二翻边。所述板本体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检修门的连接处设置;所述第一翻边折弯形成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靠近所述检修门一侧,并与所述检修门焊接连接;所述第二翻边折弯形成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靠近所述固定框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框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检修门粘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电动车辆的车身包括车本体及碳纤维顶盖,碳纤维顶盖设有第一安装孔,电池框支架对应第一安装孔的位置设置第二安装孔,连接结构中的连接件依次穿设第二安装孔、粘接层及第一安装孔并将电池框支架固定连接于碳纤维顶盖,进一步提高电池框支架与车身连接的稳固程度,增加本电动车辆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车辆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车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电动车辆;10、车身;11、车本体;13、碳纤维顶盖;131、第一安装孔;15、检修门;17、加氢组件;171、固定框;173、焊接板;173a、板本体;173b、第一翻边;173c、第二翻边;175、加氢门;30、电池框支架;31、第二安装孔;33、沉槽;50、连接结构;51、连接件;511、螺栓;513、螺母;515、垫圈;53、粘接层。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针对电动汽车的创新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电动汽车的零部件需要减轻重量以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同时还要能够降低噪音水平。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可在厚度略微提升的情况下,降低电动汽车整体重量。相较于其它如钢等金属材质构成的车声,碳纤维复合材料由大量碳纤维丝构成,具有组织裂纹扩展的效果,耐疲劳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且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耐腐蚀的特性,无需再次进行表面处理。
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辆的动力来源,通常设置于车身的底部或顶部,通过电池框固定动力电池,再将电池框通过电池框支架固定于车身。然而,相较于传统钢车身结构,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的车身无法以焊接的方式与电池框支架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动车辆100,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车辆100包括车身10、电池框支架30及连接结构50。车身10包括车本体11及碳纤维顶盖13,碳纤维顶盖13设于车本体11上侧,并与车本体11固定连接,碳纤维顶盖13设有第一安装孔131;电池框支架30设于碳纤维顶盖13背离车身10的一侧,电池框支架30设有第二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1的位置对应第一安装孔131设置;连接结构50包括连接件51及粘接层53,粘接层53环设于第一安装孔131周缘,并夹设于碳纤维顶盖13与电池框支架30之间,连接件51依次穿设于第二安装孔31、粘接层53及第一安装孔131,以将电池框支架30固定连接于碳纤维顶盖13。
可以理解的是,依次穿设于第二安装孔31、粘接层53及第一安装孔131的连接件51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二安装孔31背离所述碳纤维顶盖13的一侧,且抵接于电池框支架30靠近该侧的壁面,如此,通过连接件51与第一安装孔131的固定即可在另一侧对电池框支架30施加朝向碳纤维顶盖13的压力,将电池框支架30固定于碳纤维顶盖13。进一步地,夹设于碳纤维顶盖13与电池框支架30之间的粘接层53分别粘接连接碳纤维顶盖13与电池框支架30,固定件与粘接层53共同承受将电池框支架30固定于碳纤维顶盖13的载荷,使得整个连接结构50所连接的电池框支架30及车身10具有更加稳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即,避免了在电动车辆100行驶过程中,因连接结构50受到震动或冲击而影响连接效果,导致电池框支架30松动或脱落的现象产生,进一步增加了本电动车辆100的工作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粘接层53的成分可以是环氧树脂胶、聚氨酯胶或丙烯酸树脂胶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使用如上述材料中一种或多种组成的粘接层53,除了具有粘接连接两侧碳纤维顶盖13与电池框支架30的功能以外,其自身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能够在本电动车辆100的工作过程中,将可能由外界或设置于电池框支架30内的动力电池自身重力影响而朝向碳纤维顶盖13施加的压力进行缓冲并至少部分吸收,进一步增加本电动车辆100的工作稳定性。另一方面。粘接层53环设于第一安装孔131周缘,如此,则能够将所吸收或承受的载荷沿第一安装孔131的中心均匀分布,避免了所受冲击在局部施加载荷时,不均匀受力的合力在某一水平方向上具有分力,而使电池框支架30具有相对于车本体11位移的趋势,进一步增加本电动车辆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件51包括螺栓511及螺母513。螺栓511依次穿设于第二安装孔31、粘接层53及第一安装孔131,且至少部分显露于第一安装孔131背离电池框支架30的一侧;螺母513与螺栓511显露于第一安装孔131的一端螺纹连接,并至少部分抵接碳纤维顶盖13。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51将其显露于第一安装孔131背离第二安装孔31一侧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131固定,至少部分显露于第二安装孔31背离第一安装孔131的一侧与第二安装孔31抵接固定,即可实现其固定电池框支架30的功能,但是其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是通过卡接连接、螺纹连接、锁销连接或弹性连接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件51包括螺栓511及对应螺栓511螺纹设置的螺母513,如此,在本电动车辆100的装配过程中,通过在螺栓511显露于第一安装孔131背离第二安装孔31一侧的螺纹旋转地套接该螺母513,即可实现其固定电池框支架30的过程,其相较于卡接连接或锁销连接等方式具有更高的强度、刚性及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装配后的电池框支架30固定连接于车体时的稳定性,也即,进一步提高了本电动车辆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1至图3,连接件51还包括夹设于螺栓511与电池框支架30之间的垫圈515;和/或,连接件51还包括夹设于螺母513与碳纤维顶盖13之间的垫圈515。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领域中,垫圈515通常设置为同心圆环状的薄片并夹设于螺栓511所连接的两部件之间,为连接件51将碳纤维顶盖13与电池框支架30的固定过程提供额外的支撑和密封。具体的,其可以是金属垫圈515、橡胶垫圈515或复合垫圈515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设置垫圈515夹设于螺栓511与电池框支架30之间时,垫圈515缓冲了螺栓511朝向电池框支架30施加的压力;设置垫圈515夹设于螺母513与碳纤维顶盖13之间时,垫圈515缓冲并吸收螺母513朝向碳纤维顶盖13的压力。如此,进一步将螺栓511朝向电池框支架30或螺母513朝向碳纤维顶盖13施加的载荷分散,使其均匀分散到连接部位的表面,减少其受到的应力集中,防止局部破坏和变形,进一步提高本连接件51的连接强度及可靠性。另一方面,电池框支架30表面或碳纤维顶盖13表面可能存在微小的不平整或缺陷,具有影响连接过程紧固性及密封性的可能,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垫圈515可以填补这些喂下的不平整,提供更平坦的接触面,防止螺栓511或螺母513在连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松动,进一步提高本连接结构50连接车身10与电池框支架30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孔对称设于电池框支架30的两端,第一安装孔131的数量对应第一连接孔设置,连接件51的数量对应第一连接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孔以及对应其数量设置的第一安装孔131及连接件51,能够将连接件51对电池框支架30施加的使其固定于碳纤维顶盖13的力均匀分布至多个固定点,固定电池框支架30的负荷被均匀分布,减少了每一固定点连接件51固定电池框支架30所需施加的力的大小,降低了电池框支架30受力集中的风险,从而提高了本连接结构50将电池框支架30与车身10连接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孔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框支架30的具体形状及长度进行灵活的调整,在电池框支架30较长或较短时,还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一连接孔、第一安装孔131及连接件51的数量来适应不同的布局及固定需求,提供更精确及可靠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1至图3,电池框支架30还包括沉槽33,沉槽33设置于电池框支架30背离碳纤维顶盖13的一侧,且对应第二安装孔31的位置设置,连接件51至少部分抵接沉槽33底壁面。
可以理解的是,在连接件51的装配过程中,其至少部分显露于电池框支架30背离碳纤维顶盖13的一侧,在该侧对应该显露的部分设置沉槽33,能够使得连接件51在该处显露的头部更精确的与其他可能存在的构件之间的配合,避免了该连接件51显露的头部可能与其他部件之间产生的干涉或冲突,确保了连接件51的安装位置和角度准确。另一方面,沉槽33也避免了连接件51显露的头部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避免了其可能在装配过程中产生的损坏或变形,进一步提高了连接件51及连接结构50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粘接层53为聚氨酯粘接层53。
可以理解的是,粘接层53的成分可以是环氧树脂胶、聚氨酯胶或丙烯酸树脂胶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设置粘接层53为聚氨酯粘接层53,相较于其它材质,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柔韧性,能够适应电池框支架30或碳纤维顶盖13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因受热而产生的膨胀、收缩和变形;还可以吸收本电动车辆100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震动或冲击,减轻因应力集中而导致的破坏,保持粘接层53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聚氨酯材料还具有较好的耐化学性,能够抵抗酸、碱、溶剂等化学物质的侵蚀,能够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设置粘接层53为聚氨酯粘接层53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本连接结构50连接电池框支架30与碳纤维顶盖13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车身10还包括检修门15,检修门15与车本体11固定连接,检修门15设有加氢组件17,加氢组件17与检修门15焊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检修门15作为本领域中电动车辆100的重要组件,其具体用于提供方便的入口,使得维修人员能够轻松进入电动车辆100以进行维护、检修和故障排除过程,使得维修人员能够快速访问车辆的关键部件及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或进行维修步骤,进而提高维修效率,减少了维修所需时间及成本。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本电动客车使用氢燃料电池为车辆的驱动过程提供动力,其使用氢气作为能源,需要设置加氢组件17以用于连通内部氢气储存部件与外界,将加氢组件17设置于检修门15,无需在车身10的其它位置额外开设连通的开口以进行氢气的补充过程,保证了车身10的完整性及美观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4至图6,加氢组件17包括固定框171、焊接板173和加氢门175。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固定连接,固定框171形成有连通车本体11的加氢孔;焊接板173具有相对的两端,并分别焊接连接于车本体11及固定框171;加氢门175活动连接于固定框171的一侧,并翻转地盖覆于加氢孔。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框171焊接连接于检修门15位于车身10内侧的壁面,并用于承载加氢孔及加氢门175,如此,在本电动车辆100的加氢过程中,通过翻转地盖覆于加氢孔的加氢门175即可实现加氢过程,无需额外涉及其它部件或结构,在其产生故障时,仅需单独更换加氢组件17即可,进一步提高本电动车辆100的工作灵活性并降低其维护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加氢门175活动连接于固定框171的一侧可以是常规铰链连接、连续铰链连接或隐藏式铰链连接等铰接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焊接板173包括板本体173a、第一翻边173b及第二翻边173c。板本体173a形成有容置槽,容置槽的槽口朝向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的连接处设置;第一翻边173b折弯形成于容置槽的槽口靠近检修门15一侧,并与检修门15焊接连接;第二翻边173c折弯形成于容置槽的槽口靠近固定框171的一侧,并与固定框171焊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板本体173a、第一翻边173b及第二翻边173c可以是冲压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是分别制造后再固定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焊接板173用于额外提供固定点以增加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的稳定连接关系,减小了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固定连接时需要施加的力的大小。具体的,通过对应设置于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连接边缘的容置槽容纳其在连接处可能具有的结构或构件,同时依靠两侧的第一翻边173b及第二翻边173c分别对应连接固定框171及检修门15,进一步增加了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的固定点数量,增加了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所能承受的结构强度,也即,增加了本电动汽车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4至图6,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粘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框171固定连接于检修门15的方式可以是焊接连接、粘接连接、螺纹连接或卡接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设置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粘接连接,相较于其它固定连接的方式,其可以实现固定框171与检修门15的整体的力的传递过程,使得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不需要如同焊接连接一般,在连接过程中产生高温以导致固定框171产生热变形,影响连接效果;粘接连接也可以提供良好的隔声和隔振效果,减少声音和整栋的产生。具体的,其所使用的粘接剂可以是环氧树脂胶、聚氨酯胶或丙烯酸树脂胶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及材料特性选择。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本固定框171及电动车辆100的工作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包括车本体及碳纤维顶盖,所述碳纤维顶盖设于所述车本体上侧,并与所述车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碳纤维顶盖设有第一安装孔;
电池框支架,所述电池框支架设于所述碳纤维顶盖背离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电池框支架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以及
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及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环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周缘,所述粘接层夹设于所述碳纤维顶盖于所述电池框支架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碳纤维顶盖和所述电池框支架粘接连接,所述连接件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粘接层及第一安装孔,以将所述电池框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碳纤维顶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螺栓,所述螺栓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粘接层及第一安装孔,且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安装孔背离所述电池框支架的一侧;和
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显露于第一安装孔的一端螺纹连接,并至少部分抵接所述碳纤维顶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螺栓与所述电池框支架之间的垫圈;
和/或,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螺母与所述碳纤维顶盖之间的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框支架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对称设于所述电池框支架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数量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所述连接件的数量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框支架还包括沉槽,所述沉槽设置于所述电池框支架背离所述碳纤维顶盖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位置设置,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抵接所述沉槽底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为聚氨酯粘接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检修门,所述检修门与所述车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检修门设有加氢组件,所述加氢组件与所述检修门焊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组件包括:
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检修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形成有连通所述车本体的加氢孔;
焊接板,所述焊接板具有相对的两端,并分别焊接连接于所述车本体及所述固定框;以及
加氢门,所述加氢门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框的一侧,并翻转地盖覆于所述加氢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板包括:
板本体,所述板本体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检修门的连接处设置;和
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折弯形成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靠近所述检修门一侧,并与所述检修门焊接连接;以及
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折弯形成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靠近所述固定框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框焊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检修门粘接连接。
CN202322348317.1U 2023-08-30 2023-08-30 电动车辆 Active CN2206622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8317.1U CN220662252U (zh) 2023-08-30 2023-08-30 电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8317.1U CN220662252U (zh) 2023-08-30 2023-08-30 电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2252U true CN220662252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28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48317.1U Active CN220662252U (zh) 2023-08-30 2023-08-30 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622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7172A (zh)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CN220662252U (zh) 电动车辆
CN110816663B (zh) 副车架后横梁和转向机连接结构
CN112248784B (zh) 一种电池系统连接密封机构、车身及汽车
CN212401377U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接头、后纵梁及汽车
CN212513541U (zh) 一种软包电池单体的振动试验工装用夹具
CN216783645U (zh) 一种汽车的前舱横梁总成
CN221292965U (zh) 一种增程器总成减震结构及矿用增程宽体车
CN221605920U (zh) 车身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20884009U (zh) 车门及车辆
CN214823647U (zh)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5732158U (zh) 一种信号天线的安装机构及构架
CN221162995U (zh) 一种车辆
CN221585558U (zh) 车身以及车辆
CN219077152U (zh) 蓄电池托盘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368270B (zh) 电池安装结构和汽车
CN216033713U (zh) 一种车身和电池盒一体化结构
CN216507770U (zh) 一种摆臂安装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CN220129934U (zh) 电池挂载点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2738298U (zh) 一种内后轮罩结构、后轮罩总成及汽车
CN221340787U (zh) 前机舱总成、车架和汽车
CN220138508U (zh) 电池包内部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CN219487140U (zh) 尾门内板组件、尾门和车辆
CN219947985U (zh) 一种汽车安全拉手安装支架及安全拉手
CN219277426U (zh) Esc模块固定支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