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8151U -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8151U
CN220628151U CN202322324156.2U CN202322324156U CN220628151U CN 220628151 U CN220628151 U CN 220628151U CN 202322324156 U CN202322324156 U CN 202322324156U CN 220628151 U CN220628151 U CN 220628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connecting piece
negative
negative electrode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2415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nex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rnex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nex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rnex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2415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8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8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8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卷芯及设置于壳体开口端的盖板组件,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本体、正极柱、负极柱、正极连接件及负极连接件;正极柱及负极柱固定设置于盖板本体上,正极连接件的一端与正极柱电性连接,另一端用于和卷芯的正极端电连接;负极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负极集流盘和负极连接片,负极集流盘用于和卷芯的负极端焊接,负极连接片用于与负极柱电性连接;充电接口固定设置在盖板本体上,且与盖板本体电性隔离,充电接口的正极与正极连接件电性连接,充电接口的负极与负极连接片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全极耳大圆柱电池上轻松的实现充电接口的安装,圆柱电池在装配过程中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圆柱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圆柱电池的尺寸越来越往大的方向发展。目前的大圆柱电池多采用成组模式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对于单体大圆柱电池而言,虽然其具备高容量,但是却无法为小功率用电设备进行充电,这是因为,目前的圆柱电池上没有设计充电接口,仅设置有极柱。
当前大圆柱铝壳电池多采用正负极双盖板结构,由于大圆柱电池最主要的组装方式是采用全极耳结构,即将卷芯的两端全极耳揉平,将正、负极盖板上的集流盘分别焊接在卷芯两端的全极耳上,再将集流盘与正、负极盖板上的极柱连接在一起,最后将正、负极盖板分别与壳体进行封口焊接完成组装。
由于全极耳大圆柱电池的正、负极柱处于壳体的两端,而充电接口在壳体上设置时,需要将充电接口的正负极分别与两个极柱进行电连接,如果将充电接口设置在壳体侧壁中部,则需要在壳体内部分别向两端引线来与正、负极柱连接,这对于大圆柱电池装配制作而言,工艺比较复杂,且不方便操作。如果在壳体一端的盖板上设置充电接口,虽然可以方便和壳体一端的盖板上的极柱连接,但依旧需要引线来与另一端的盖板上的极柱进行连接,同样操作麻烦,可行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来解决充电接口在全极耳大圆柱电池上安装不方便,工艺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卷芯,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开口端的盖板组件,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本体、正极柱、负极柱、正极连接件及负极连接件;
盖板本体与壳体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正极柱及负极柱固定设置于盖板本体上,且均与盖板本体电性隔离;
正极连接件的一端与正极柱电性连接,另一端用于和卷芯的正极端电连接;
负极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负极集流盘和负极连接片,负极集流盘用于和卷芯的负极端焊接,负极连接片远离负极集流盘的一端与负极柱电性连接;
还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接口固定设置在盖板本体上,且与盖板本体电性隔离,充电接口的正极与正极连接件电性连接,充电接口的负极与负极连接片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下绝缘件、正极铆接件及负极铆接件;
下绝缘件水平设置于盖板本体远离正极柱及负极柱的一面,正极柱、盖板本体、下绝缘件及正极连接件顺次通过正极铆接件进行铆接,负极柱、盖板本体、下绝缘件及负极连接片顺次通过负极铆接件进行铆接;
下绝缘件和盖板本体之间还密封设置有与充电接口电性连接的电路板,电路板上设置有穿过下绝缘件的正极连接线及负极连接线,正极连接线与正极连接件电性连接,负极连接件与负极连接片电性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绝缘件朝向盖板本体的一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电路板设置于安装槽内,安装槽开口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至少一部分套设于充电接口的外侧,安装槽内开设有供正极连接线及负极连接线穿过下绝缘件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密封套。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正极柱和负极柱在设置于盖板本体径向方向,所述下绝缘件远离盖板本体的一面沿盖板本体径向方向分别设置有正极定位槽和负极定位槽,所述正极连接件通过正极定位槽正极铆接件相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片通过负极定位槽和负极铆接件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负极连接片包括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第二片体的长度方向一端与第一片体的一端垂直固定连接,第二片体的另一端与负极集流盘边缘垂直固定连接,第一片体远离第二片体的一端设置于负极定位槽内,且与负极铆接件铆接,负极连接线与第一片体电性连接,第一片体的厚度小于负极定位槽的深度。
进一步,优选的,第二片体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第二片体的内径大于卷芯的外径,第二片体的外径小于电池壳体内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正极连接件包括正极连接片、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及弹性件,所述正极连接片的一端与第一盘体的边缘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于正极定位槽中,且与正极铆接件相连接,正极连接线与正极连接片电性连接,第二盘体与第一盘体同轴设置,弹性件设置有多个,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盘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盘体固定连接,第二盘体用于和卷芯的正极端相抵持。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盘体远离第一盘体的一面设置有若干凸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正极上绝缘件、负极上绝缘件、第二密封件及第三密封件,正极柱、正极上绝缘件、盖板本体、下绝缘件及正极连接件顺次通过正极铆接件进行铆接,负极柱、负极上绝缘件、盖板本体、下绝缘件及负极连接片顺次通过负极铆接件进行铆接,第二密封件设置于正极铆接件与正极盖板之间,第三密封件设置于负极铆接件与正极盖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充电接口为TYPE-C接口或MicroUSB接口。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圆柱电池,通过在盖板本体上设置正极柱和负极柱,正极连接件的两端可以分别与正极柱及卷芯轴向方向一端的正极耳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由负极集流盘和负极连接片相连接组成的负极连接件,可以实现负极连接片远离负极集流盘的一端与负极柱电性连接,负极集流盘与卷芯轴向方向另一端的负极耳焊接,由此一来,将正极连接件及负极连接件整合在同一个盖板本体上分别与全极耳卷芯的两端进行电连接,通过将充电接头固定设置在盖板本体上,并与盖板本体电性隔离,方便充电接口的正、负极分别与盖板本体下方的正极连接件及负极连接片电连接,进而在全极耳大圆柱电池上轻松的实现充电接口的安装,圆柱电池在装配过程中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2)通过将充电接口集成在圆柱电池的盖板本体上,圆柱电池不仅可以单独用于对小功率用电设备进行充电,还可以多个圆柱电池成组使用,使用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
(3)通过单个盖板本体的设置,可以实现正极连接件、负极连接件分别与全极耳卷芯的两端进行电连接,减少了电池零部件的使用,降低了电池重量,提高了电池内部卷芯纵向设计高度,提高了电池能量密度;
(4)通过在下绝缘件上设置安装槽及第一密封件,可以将带有充电接口的电路板密封设置在安装槽内,避免电解液进入安装槽内,造成电路板损坏,通过安装孔及密封套的设置,可以将正极连接线和负极连接线通过安装孔导出,同时在密封套的作用下,保证安装孔的密封性,方便正极连接线和正极连接件进行电连接,负极连接线和负极连接片电连接,从而实现充电接口和卷芯之间电连接;
(5)通过使第二片体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并使第二片体的内径大于卷芯的外径,第二片体的外径小于电池壳体内径,可以使第二片体充分利用卷芯和壳体之间的间隙,确保第二片体在作为导电部件的前提下,提高卷芯径向方向能量密度;
(6)通过在下绝缘件底面径向方向分别设置正极定位槽和负极定位槽,可以方便通过正极定位槽对正极连接片进行定位,负极定位槽对负极连接片进行定位,从而提高正极集流盘及负极集流盘在盖板本体上的定位精度;
(7)通过使正极连接件设置为包括正极连接片、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及弹性件,将卷芯卡接在第二盘体与负极集流盘之间,当卷芯和负极集流盘焊接完成后,将卷芯和盖板组件入壳,通过按压盖板组件,弹性件压缩,使第二盘体牢固的抵持在卷芯的正极耳表面,从而实现第二盘体和卷芯正极耳接触连接,无需进行焊接,减少焊接工艺的投入,在弹性件的抵持作用下,可以保证卷芯在轴向方向上的稳定性;
(8)通过使第二盘体远离第一盘体的一面设置有若干凸起,可以使凸起和卷芯上的极耳之间充分接触,提高卷芯过流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卷芯、壳体及盖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盖板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盖板组件初始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下绝缘件、正极连接件及负极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B-B处平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卷芯;3、盖板组件;31、盖板本体;32、正极柱;33、负极柱;34、正极连接件;35、负极连接件;351、负极集流盘;352、负极连接片;36、充电接口;37、下绝缘件;38、正极铆接件;39、负极铆接件;H、电路板;L1、正极连接线;L2、负极连接线;371、安装槽;S1、第一密封件;3711、安装孔;3712、密封套;372、正极定位槽;373、负极定位槽;3521、第一片体;3522、第二片体;341、正极连接片;342、第一盘体;343、第二盘体;344、弹性件;3431、凸起;40、正极上绝缘件;41、负极上绝缘件;S2、第二密封件;S3、第三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来解决全极耳大圆柱电池上,充电接口36安装不方便,工艺操作复杂的问题。
本实施例公开的圆柱电池包括壳体1及卷芯2,本实施例公开的壳体1为一端开口,卷芯2设置于壳体1内,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开口端的盖板组件3,盖板组件3用于将卷芯2封装于壳体1内部,同时实现和卷芯2进行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36安装于盖板组件3上,为了方便充电接口36能够和卷芯2的两端进行电连接,本实施例对盖板组件3进行了结构设置。
具体的,盖板组件3包括盖板本体31、正极柱32、负极柱33、正极连接件34及负极连接件35。
盖板本体31与壳体1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正极柱32及负极柱33固定设置于盖板本体31上,且均与盖板本体31电性隔离。盖板本体31为金属材质,优选为和壳体1材质一致。盖板本体31和壳体1开口端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正极连接件34的一端与正极柱32电性连接,另一端用于和卷芯2的正极端电连接;具体的,正极连接件34是和卷芯2轴向方向一端揉平后的正极耳进行电连接。
负极连接件35包括负极集流盘351和负极连接片352,负极集流盘351用于和卷芯2的负极端焊接,即负极集流盘351是和卷芯2轴向方向另一端揉平后的负极耳进行焊接,负极连接片352的一端与负极集流盘35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负极柱33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公开的充电接口36固定设置在盖板本体31上,且与盖板本体31电性隔离,充电接口36的正极与正极连接件34电性连接,充电接口36的负极与负极连接片352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盖板本体31上设置正极柱32和负极柱33,正极连接件34的两端可以分别与正极柱32及卷芯2轴向方向一端的正极耳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由负极集流盘351和负极连接片352相连接组成的负极连接件35,可以实现负极连接片352远离负极集流盘351的一端与负极柱33电性连接,负极集流盘351与卷芯2轴向方向另一端的负极耳焊接,由此一来,将正极连接件34及负极连接件35整合在同一个盖板本体31上分别与全极耳卷芯2的两端进行电连接,通过将充电接头固定设置在盖板本体31上,并与盖板本体31电性隔离,方便充电接口36的正、负极分别与盖板本体31下方的正极连接件34及负极连接片352电连接,进而在圆柱电池上轻松的实现充电接口36的安装,圆柱电池在装配过程中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传统的全极耳圆柱电池大多在壳体1两端分别设置盖板,正、负极柱33分别位于壳体1两端的盖板上,这种结构设置,会增加电池重量,同时压缩卷芯2在电池壳体1内部轴向方向的设计空间,不利于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而本实施例通过单个盖板本体31的设置,将正极柱32、负极柱33集成在单个盖板本体31上,可以实现正极连接件34、负极连接件35分别与全极耳卷芯2的两端进行电连接,减少了电池零部件的使用,降低了电池重量,提高了电池内部卷芯2纵向设计高度,提高了电池能量密度。
本实施例通过将充电接口36集成在圆柱电池的盖板本体31上,圆柱电池不仅可以单独用于对小功率用电设备进行充电,还可以多个圆柱电池成组使用,使用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圆柱电池在同一盖板本体31上设置双极柱,也方便成组过程中的串、并联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充电接口36可以为小功率用电设备供电,还可以通过充电接口36为圆柱电池自身进行充电。
为了实现正极柱32固定在盖板本体31上与正极连接件34电连接,负极柱33固定在盖板本体31上与负极连接片352电连接,以及充电接口36的正、负极分别与正极连接件34及负极连接片352电连接,同时保证正极连接件34及负极连接件35与盖板本体31电性隔离,充电接口36与盖板本体31之间电性隔离,本实施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参照附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的盖板组件3还包括下绝缘件37、正极铆接件38及负极铆接件39。
下绝缘件37水平设置于盖板本体31远离正极柱32及负极柱33的一面,正极柱32、盖板本体31、下绝缘件37及正极连接件34顺次通过正极铆接件38进行铆接,负极柱33、盖板本体31、下绝缘件37及负极连接片352顺次通过负极铆接件39进行铆接。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正极铆接件38、正极柱32及正极连接件34的材质设置为同种材质,负极铆接件39、负极柱33及负极连接件35的材质设置为同种材质。这是为了实现同种材质相互铆接后,减少材料之间的接触内阻,提高过流能力。
下绝缘件37和盖板本体31之间还密封设置有与充电接口36电性连接的电路板H,电路板H上设置有穿过下绝缘件37的正极连接线L1及负极连接线L2,正极连接线L1与正极连接件34电性连接,负极连接件35与负极连接片352电性连接。
通过电路板H的设置,可以将充电接口36输出的电压和电流控制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以满足小功率用电设备稳定的充电。值得注意的是,电路板H对电压和电流的输出控制属于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H密封在下绝缘件37和盖板本体31之间,可以避免电解液进入到下绝缘件37和盖板本体31之间,对电路板H造成腐蚀。本实施例是通过电路板H上的正极连接线L1穿过下绝缘件37来和正极连接件34进行焊接,从而实现正极导通,电路板H上的负极连接线L2穿过下绝缘来和负极连接片352进行焊接,从而实现负极导通,在本实施例中,正极连接线L1和负极连接线L2均为导电线材。
具体的,为了实现电路板H在下绝缘件37和盖板本体31之间密封设置,本实施例采用的方案是:
下绝缘件37朝向盖板本体31的一面开设有安装槽371,电路板H设置于安装槽371内,安装槽371开口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件S1,第一密封件S1的至少一部分套设于充电接口36的外侧,安装槽371内开设有供正极连接线L1及负极连接线L2穿过下绝缘件37的安装孔3711,安装孔3711内设置有密封套371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电路板H设置于安装槽371内,并在安装槽371上设置第一密封件S1,可以将带有充电接口36的电路板H密封设置在安装槽371内,避免电解液进入安装槽371内,造成电路板H损坏,同时第一密封件S1还可以在充电接口36和盖板本体31之间进行密封绝缘,一方面确保充电接口36不与盖板本体31发生电性连接,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充电接口36和盖板本体31之间密封连接,保证电解液不发生泄露。
通过安装孔3711及密封套3712的设置,可以将正极连接线L1和负极连接线L2通过安装孔3711导出,同时在密封套3712的作用下,保证安装孔3711的密封性,避免电解液通过安装孔3711进入到安装槽371内对电路板H造成损坏,正极连接线L1和正极连接件34进行电连接,负极连接线L2和负极连接片352电连接,从而实现充电接口36和卷芯2之间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套3712优选为耐腐蚀橡胶材质。
为了使正极连接件34与正极柱32连接时在盖板本体31上精准定位,负极连接片352与负极柱33连接时在盖板本体31上精准定位。参照附图5和6所示,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正极柱32和负极柱33在设置于盖板本体31径向方向,下绝缘件37远离盖板本体31的一面沿盖板本体31径向方向分别设置有正极定位槽372和负极定位槽373,正极连接件34通过正极定位槽372正极铆接件38相连接,负极连接片352通过负极定位槽373和负极铆接件39相连接。从而保证正极连接件34及负极连接件35处于盖板本体31径向方向两侧,实现正极连接件34与正极柱32连接时在盖板本体31上精准定位,负极连接片352与负极柱33连接时在盖板本体31上精准定位。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负极连接片352包括第一片体3521及第二片体3522,第二片体3522的长度方向一端与第一片体3521的一端垂直固定连接,第二片体3522的另一端与负极集流盘351边缘垂直固定连接,第一片体3521远离第二片体3522的一端设置于负极定位槽373内,且与负极铆接件39铆接,负极连接线L2与第一片体3521电性连接,第一片体3521的厚度小于负极定位槽373的深度。
上述负极连接片352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一次成型出上述结构,也可以将第一片体3521及第二片体3522顺次焊接而成,本实施例作为优选,在具体实施时,选择负极连接片352一次性冲压折弯形成,这样一来,避免因多个部件之间焊接导致的接触内阻过大,从而避免负极连接片352过流能力降低。
通过上述设置的负极连接片352,可以作为连接负极集流盘351和负极柱33的导电桥梁,同时第一片体3521和负极集流盘351相互平行,第二片体3522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第一片体3521的一端及负极集流盘351的边缘垂直固定连接,可以使第二片体3522竖直位于卷芯2外侧,保证第一片体3521和负极柱33稳定连接,负极集流盘351与卷芯2的负极端稳定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3521嵌入到负极定位槽373中,通过负极铆接件39来实现负极连接件35和负极柱33进行铆接,可以避免整个负极连接件35相对于负极铆接件39进行旋转。同时,第一片体3521在负极定位槽373中固定完成后,方便将负极连接线L2和第一片体3521进行焊接。
通过使第二片体3522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第二片体3522的内径大于卷芯2的外径,第二片体3522的外径小于电池壳体1内径,可以使第二片体3522充分利用卷芯2和壳体1之间的间隙,确保第二片体3522在作为导电部件的前提下,提高卷芯2径向方向能量密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而言,本实施例公开的正极连接件34可以选择传统的正极集流盘和正极连接片341相连的结构方式,即在初始状态下,正极连接片341和正极集流盘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正极连接片341嵌入到正极定位槽372中和正极铆接件38铆接。
在进行卷芯2和盖板组件3装配时,首先将正极集流盘和卷芯2轴向端部的正极耳焊接,然后对正极连接片341进行折叠,使卷芯2及正极集流盘和盖板本体31同轴,此时,卷芯2嵌入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351之间再将负极集流盘351和卷芯2轴向端部的负极耳焊接。
该方式虽然可以实现卷芯2和正极连接件34电连接,但正极连接片341折叠时呈Z字形,不仅会在壳体1轴向方向占据空间,还会因折叠精度不够,无法保证卷芯2和盖板本体31同轴,这会造成卷芯2和盖板组件3入壳时错位。
为此,本实施例的正极连接件34采用了另一种实施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的,正极连接件34包括正极连接片341、第一盘体342、第二盘体343及弹性件344,正极连接片341的一端与第一盘体342的边缘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于正极定位槽372中,且与正极铆接件38相连接,正极连接线L1与正极连接片341电性连接,第二盘体343与第一盘体342同轴设置,弹性件344设置有多个,弹性件344的一端与第一盘体34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盘体343固定连接,第二盘体343用于和卷芯2的正极端相抵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正极连接片341和第一盘体342处于同一平面上,将正极连接片341嵌入到正极定位槽372中,和正极铆接件38实现铆接,此时方便正极连接线L1和正极连接片341之间实现焊接。
当正极连接线L1和正极连接片341焊接完成后,将第一盘体342及第二盘体343整体相对于正极连接片341对折,使第一盘体342及第二盘体343大致上和盖板本体31同轴,将卷芯2插入到第二盘体343和负极集流盘351之间,当卷芯2和负极集流盘351焊接完成后,将卷芯2和盖板组件3入壳,通过按压盖板组件3,弹性件344压缩,使第二盘体343牢固的抵持在卷芯2的正极耳表面,从而实现第二盘体343和卷芯2正极耳接触连接,无需进行焊接,减少焊接工艺的投入,在弹性件344的抵持作用下,可以保证卷芯2在轴向方向上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44优选为弹簧。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二盘体343远离第一盘体342的一面设置有若干凸起3431,可以使凸起3431和卷芯2上的极耳之间充分接触,提高卷芯2过流能力。
为了实现正极柱32、负极柱33与盖板本体31进行电性隔离,参照附图7和8所示,本实施例的盖板组件3还包括正极上绝缘件40、负极上绝缘件41、第二密封件S2及第三密封件S3,正极柱32、正极上绝缘件40、盖板本体31、下绝缘件37及正极连接件34顺次通过正极铆接件38进行铆接,负极柱33、负极上绝缘件41、盖板本体31、下绝缘件37及负极连接片352顺次通过负极铆接件39进行铆接,通过正极上绝缘件40可以实现正极柱32和盖板本体31之间电性隔离,通过负极上绝缘件41可以实现负极柱33和盖板本体31之间电性隔离。
第二密封件S2设置于正极铆接件38与正极盖板之间,第三密封件S3设置于负极铆接件39与正极盖板之间。由此设置,可以实现盖板本体31和正极铆接件38及负极铆接件39之间电性隔离,同时密封件的设置,可以对连接处实现密封。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充电接口36为TYPE-C接口或MicroUSB接口,由此方便用电设备采用不同适配输出线进行充电接口36的连接,适配性能更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包括壳体(1)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卷芯(2);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开口端的盖板组件(3),盖板组件(3)包括盖板本体(31)、正极柱(32)、负极柱(33)、正极连接件(34)及负极连接件(35);
盖板本体(31)与壳体(1)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正极柱(32)及负极柱(33)固定设置于盖板本体(31)上,且均与盖板本体(31)电性隔离;
正极连接件(34)的一端与正极柱(32)电性连接,另一端用于和卷芯(2)的正极端电连接;
负极连接件(35)包括相互连接的负极集流盘(351)和负极连接片(352),负极集流盘(351)用于和卷芯(2)的负极端焊接,负极连接片(352)远离负极集流盘(351)的一端与负极柱(33)电性连接;
还包括充电接口(36),充电接口(36)固定设置在盖板本体(31)上,且与盖板本体(31)电性隔离,充电接口(36)的正极与正极连接件(34)电性连接,充电接口(36)的负极与负极连接片(352)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绝缘件(37)、正极铆接件(38)及负极铆接件(39);
下绝缘件(37)水平设置于盖板本体(31)远离正极柱(32)及负极柱(33)的一面,正极柱(32)、盖板本体(31)、下绝缘件(37)及正极连接件(34)顺次通过正极铆接件(38)进行铆接,负极柱(33)、盖板本体(31)、下绝缘件(37)及负极连接片(352)顺次通过负极铆接件(39)进行铆接;
下绝缘件(37)和盖板本体(31)之间还密封设置有与充电接口(36)电性连接的电路板(H),电路板(H)上设置有穿过下绝缘件(37)的正极连接线(L1)及负极连接线(L2),正极连接线(L1)与正极连接件(34)电性连接,负极连接件(35)与负极连接片(352)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绝缘件(37)朝向盖板本体(31)的一面开设有安装槽(371),所述电路板(H)设置于安装槽(371)内,安装槽(371)开口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件(S1),所述第一密封件(S1)的至少一部分套设于充电接口(36)的外侧,安装槽(371)内开设有供正极连接线(L1)及负极连接线(L2)穿过下绝缘件(37)的安装孔(3711),所述安装孔(3711)内设置有密封套(371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柱(32)和负极柱(33)在设置于盖板本体(31)径向方向,所述下绝缘件(37)远离盖板本体(31)的一面沿盖板本体(31)径向方向分别设置有正极定位槽(372)和负极定位槽(373),所述正极连接件(34)通过正极定位槽(372)正极铆接件(38)相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片(352)通过负极定位槽(373)和负极铆接件(39)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连接片(352)包括第一片体(3521)及第二片体(3522),第二片体(3522)的长度方向一端与第一片体(3521)的一端垂直固定连接,第二片体(3522)的另一端与负极集流盘(351)边缘垂直固定连接,第一片体(3521)远离第二片体(3522)的一端设置于负极定位槽(373)内,且与负极铆接件(39)铆接,负极连接线(L2)与第一片体(3521)电性连接,第一片体(3521)的厚度小于负极定位槽(373)的深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二片体(3522)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第二片体(3522)的内径大于卷芯(2)的外径,第二片体(3522)的外径小于电池壳体(1)内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连接件(34)包括正极连接片(341)、第一盘体(342)、第二盘体(343)及弹性件(344),所述正极连接片(341)的一端与第一盘体(342)的边缘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于正极定位槽(372)中,且与正极铆接件(38)相连接,正极连接线(L1)与正极连接片(341)电性连接,第二盘体(343)与第一盘体(342)同轴设置,弹性件(344)设置有多个,弹性件(344)的一端与第一盘体(34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盘体(343)固定连接,第二盘体(343)用于和卷芯(2)的正极端相抵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体(343)远离第一盘体(342)的一面设置有若干凸起(3431)。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极上绝缘件(40)、负极上绝缘件(41)、第二密封件(S2)及第三密封件(S3),正极柱(32)、正极上绝缘件(40)、盖板本体(31)、下绝缘件(37)及正极连接件(34)顺次通过正极铆接件(38)进行铆接,负极柱(33)、负极上绝缘件(41)、盖板本体(31)、下绝缘件(37)及负极连接片(352)顺次通过负极铆接件(39)进行铆接,第二密封件(S2)设置于正极铆接件(38)与正极盖板之间,第三密封件(S3)设置于负极铆接件(39)与正极盖板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口(36)为TYPE-C接口或MicroUSB接口。
CN202322324156.2U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Active CN220628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4156.2U CN220628151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4156.2U CN220628151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8151U true CN220628151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29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24156.2U Active CN220628151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8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89535U (zh) 一种圆柱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池模组
JP3972804B2 (ja) アルカリ蓄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01478392U (zh) 具有集流盘的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
CN114982040A (zh) 一种三电极电池及储能系统
CN112993491A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及装配方法
CN216311911U (zh) 一种全极耳大圆柱形电池结构件
CN220628151U (zh)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的圆柱电池
CN209947673U (zh) 一种电化学储能器件
KR100788559B1 (ko) 이차전지
CN212907874U (zh) 一种无极耳的电池
CN114614204A (zh) 一种具有导电组件的大容量电池组
CN114899415A (zh) 集流盘组件、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及装配工艺
CN208256767U (zh) 二次电池
CN114069113A (zh) 一种扣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9717057U (zh) 电池壳体组件及锂离子电池
CN219717065U (zh) 电池壳体组件及锂离子电池
CN221407406U (zh) 水系储能电池
CN217848241U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电池包
CN219436093U (zh) 电池
CN219832704U (zh) 一种负极集流盘、电池盖板组件及圆柱电池
CN218919079U (zh) 一种高倍率圆柱电池
CN219123336U (zh) 电池组件
CN219959344U (zh) 一种多极耳电池结构
CN220604755U (zh) 一种双盖板方形电池结构
CN218005175U (zh) 一种电池及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