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35797U -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35797U
CN220535797U CN202322158651.0U CN202322158651U CN220535797U CN 220535797 U CN220535797 U CN 220535797U CN 202322158651 U CN202322158651 U CN 202322158651U CN 220535797 U CN220535797 U CN 220535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re tire
wall
sub
fixing structure
light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5865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劲飞
邓容容
王国峰
刘峰
蒋智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5865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35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35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357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备胎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沿第一方向延伸;稳定梁,所述稳定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稳定梁连接在所述固定梁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正交,所述备胎适于固定在所述固定梁上且与所述稳定梁止抵;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固定梁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与所述车辆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备胎固定结构,备胎固定结构的结构简单,与备胎相连时,提高了备胎的稳定性延长了备胎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轮胎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因发生意外而需要临时使用备胎的情况。相关技术中,通常将备胎固定在车辆的车架上。然而,在车辆受到颠簸时,支架对备胎的稳定效果较差,备胎会随车辆一起晃动,使备胎易受损,从而降低了备胎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备胎固定结构的结构简单,与备胎相连时,提高了备胎的稳定性延长了备胎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采用上述备胎固定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沿第一方向延伸;稳定梁,所述稳定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稳定梁连接在所述固定梁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正交,所述备胎适于固定在所述固定梁上且与所述稳定梁止抵;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固定梁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与所述车辆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通过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加强了对备胎的稳定,从而避免了备胎晃动,提高了备胎与备胎固定结构的连接稳定性,进而延长了备胎的使用寿命。此外,能够消除备胎的压紧变形,有效保证备胎的使用性能及寿命。另外,备胎固定结构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安装,从而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安装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梁包括:第一梁壁,所述第一梁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梁壁和第三梁壁,所述第二梁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和所述第三梁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梁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相连,所述第二梁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三梁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均朝向所述稳定梁延伸且与所述稳定梁相连,所述第一梁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梁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和所述第三梁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梁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梁壁的升降机构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均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梁壁,多个第二安装孔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周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梁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减重孔,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包括第一子减重孔、第二子减重孔和第三子减重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孔的邻近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邻近所述第二连接接头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包括所述第一子减重孔、所述第二子减重孔和所述第三子减重孔,所述第一子减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子减重孔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子减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子减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子减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之间的所述第一子减重孔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三子减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子减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梁壁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梁壁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远离所述第三梁壁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孔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梁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减重孔,多个所述第二减重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和/或,所述第三梁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三减重孔,多个第三减重孔包括第四子减重孔和第五子减重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五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梁壁的所述另一侧设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三梁壁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三梁壁的所述另一侧设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梁壁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稳定梁与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翻边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连的第一翻边段和第二翻边段,所述稳定梁连接在所述第一翻边段处,所述第二翻边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稳定梁之间,所述第二翻边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翻边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稳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稳定梁翻边,所述稳定梁通过所述稳定梁翻边与所述固定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稳定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至少一端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稳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的所述稳定梁翻边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稳定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一加强筋,两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和两个所述稳定梁翻边共同构成沿所述稳定梁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加强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稳定梁具有凹入部,所述凹入部由所述稳定梁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固定梁的方向凹入形成,所述固定梁配合在所述凹入部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稳定梁上形成有多个稳定梁减重孔,多个所述稳定梁减重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均包括:
第一连接壁,所述第一连接壁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壁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稳定梁所在的一侧延伸;两个第二连接壁,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相连,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朝向所述稳定梁所在的一侧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壁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连接接头减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壁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二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梁与所述稳定梁焊接;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分别与所述固定梁焊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固定梁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固定梁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固定梁的左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固定梁的右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稳定梁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稳定梁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稳定梁的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第一连接头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的第二连接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备胎固定结构;
1、固定梁;11、第一梁壁;
111、升降机构安装孔; 1111、第一安装孔; 1112、第二安装孔;
112、第一减重孔; 1121、第一子减重孔;
1122、第二子减重孔; 1123、第三子减重孔;
12、第二梁壁;121、凸起部;122、第二减重孔;
123、第一翻边; 1231、第一翻边段; 1232、第二翻边段;
13、第三梁壁; 131、第三减重孔;
1311、第四子减重孔; 1312、第五子减重孔;
132、第二翻边; 1321、第三翻边段; 1322、第四翻边段;
14、第三翻边; 15、第四翻边;
2、稳定梁; 21、稳定梁翻边; 22、第一加强筋;
23、凹入部; 24、稳定梁减重孔;
3、第一连接接头; 31、第一连接壁;
32、第二连接壁;34、连接接头减重孔;35、第二加强筋;
4、第二连接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100,包括固定梁1、稳定梁2、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
具体而言,固定梁1沿第一方向(例如,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稳定梁2沿第二方向(例如,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稳定梁2连接在固定梁1的沿第三方向(例如,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的一侧,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正交,备胎(图未示出)适于固定在固定梁1上且与稳定梁2止抵。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沿第三方向,稳定梁2位于固定梁1的下方,固定梁1的下侧与稳定梁2的上侧连接,固定梁1与稳定梁2呈十字交叉连接。当备胎安装于备胎固定结构100上时,稳定梁2的下表面、固定梁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分别与备胎朝向固定梁1的一侧止抵。由此,固定梁1可以在第一方向上稳定备胎,稳定梁2可以在第二方向上稳定备胎,当备胎安装在备胎固定结构100上时,固定梁1和稳定梁2与备胎止抵以对在第三方向上稳定备胎,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备胎固定结构100从正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将备胎固定,从而提高了备胎的安装稳定性,从而避免备胎因晃动与其他元件发生摩擦,进而降低备胎受损的可能性。
参照图1,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分别连接在固定梁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固定梁1适于通过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与车辆相连。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连接接头3连接在固定梁1的前端,第二连接接头4连接在固定梁1的后端。第一连接接头3远离固定梁1的一端与车辆相连,第二连接接头4远离固定梁1的一端与车辆相连。如此设置,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有助于备胎固定结构100与车辆的连接,从而提高了备胎固定结构100与车辆的连接稳定性。此外,能够合理化备胎受到的压紧力,消除备胎的压紧变形,有效保证备胎的使用性能及寿命。另外,固定梁1、稳定梁2、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与安装,从而既降低了备胎固定结构100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备胎固定结构100的安装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100,通过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加强了对备胎的稳定,从而避免了备胎晃动,提高了备胎与备胎固定结构100的连接稳定性,进而延长了备胎的使用寿命。此外,能够消除备胎的压紧变形,有效保证备胎的使用性能及寿命。另外,备胎固定结构100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安装,从而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安装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固定梁1包括第一梁壁11、第二梁壁12和第三梁壁13。具体而言,第一梁壁1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梁壁12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和第三梁壁13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分别与第一梁壁11的沿第二方向的两侧相连,第二梁壁12的沿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三梁壁13的沿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均朝向稳定梁2延伸且与稳定梁2相连,第一梁壁1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第二梁壁12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和第三梁壁13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相连。
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二梁壁12位于第一梁壁11的左侧,第三梁壁13位于第一梁壁11的右侧。第二梁壁12远离第一梁壁11的一侧与稳定梁2朝向第一梁壁11的一侧连接,第三梁壁13远离第一梁壁11一侧与稳定梁2朝向第一梁壁11的一侧连接。第一梁壁11、第二梁壁12和第三梁壁13可以为一体成型件。沿第一方向,第一梁壁11的前侧、第二梁壁12的前侧和第三梁壁13的前侧均与第一连接接头3朝向固定梁1的中心的一侧相连,第一梁壁11的后侧、第二梁壁12的后侧与第三梁壁13的后侧均与第二连接接头4朝向固定梁1的中心的一侧相连。如此设置,固定梁1结构简单,便于生产,从而提高了固定梁1的生产效率,并且也可以降低固定梁1的生产成本。此外,通过设置第二梁壁12与第三梁壁13,从第一梁壁11的左右两侧加强了第一梁壁11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固定梁1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和图4,第一梁壁11上形成有沿第三方向贯穿第一梁壁11的升降机构安装孔111。升降机构安装孔111用于安装与备胎相连的升降机构(图未示出),以带动备胎相对于固定梁1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由于备胎较重且当备胎离底面较高时,人工拆卸备胎很困难,从而通过采用升降机构可以提高备胎更换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因此在第一梁壁11上设计升降机构安装孔111,有利于安装升降机构。
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4,升降机构安装孔111包括第一安装孔1111和多个第二安装孔111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安装孔1111和多个第二安装孔1112均沿第三方向贯穿第一梁壁11,多个第二安装孔1112沿第一安装孔1111的周向间隔排布。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安装孔11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安装孔1112的横截面积,多个第二安装孔1112在第一安装孔1111的周向非等间隔排布,第二安装孔1112可以设有六个。当升降机构与固定梁1相连时,可以将升降机构安装在第一安装孔1111上,再将多个紧固件(图未示出)一一穿过多个第二安装孔1112,以使升降机构连接在第一梁壁11上。由此,第一安装孔1111有利于第一梁壁11与升降机构配合,第二安装孔1112提高了第一梁壁11与升降机构连接的紧固性,从而提高了备胎的安装稳定性。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安装孔1112也可以在第一安装孔1111的周向等间隔排布,从而便于多个第二安装孔1112生产。但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装孔1112的数量和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和图4,第一梁壁11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减重孔112,多个第一减重孔112包括第一子减重孔1121、第二子减重孔1122和第三子减重孔1123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子减重孔112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子减重孔1122的横截面积,第二子减重孔112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三子减重孔1123的横截面积。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一减重孔112为长圆形孔,第二减重孔122为圆形孔,第三减重孔131可以为圆形孔和长圆形孔。如此设置,可以显著地减轻第一梁壁11的重量,从而实现了第一梁壁11的轻量化,实现了固定梁1的轻量化,进而降低车辆的整体重量,能降低能源的消耗以及降低车辆的排放量。此外,减少了第一梁壁11的使用材料量,从而降低了第一梁壁11的生产成本。另外,在有效地减轻固定梁1重量的同时,可以保证第一梁壁11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第一梁壁11长期稳定地使用。但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减重孔1121、第二子减重孔1122和第三子减重孔1123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和图4,第一安装孔1111的邻近第一连接接头3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一安装孔1111的邻近第二连接接头4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一安装孔1111的前端的在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安装孔1111的后端在左右方向的尺寸,第一安装孔1111的转角处为弧形角。如此设置,提高了第一安装孔1111与升降机构的适配性,从而提高升降机构安装的便捷性。此外,第一安装孔1111的转角处为弧形的设置,提高了第一安装孔1111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4,多个第一减重孔112包括第一子减重孔1121、第二子减重孔1122和第三子减重孔1123,第一子减重孔1121为多个,多个第一子减重孔1121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子减重孔1121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111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第二子减重孔1122为多个,多个第二子减重孔1122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1111和第一连接接头3之间的第一子减重孔112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第三子减重孔1123为多个,多个第三子减重孔1123分别位于第一梁壁11的两端。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一减重孔112设有四个,沿第一方向,两个第一减重孔112位于第一安装孔1111的前侧,另两个第一减重孔112位于第一安装孔1111的后侧,位于第一安装孔1111同一侧的两个第一减重孔112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减重孔122设有两个,两个第二减重孔122分别位于邻近第一连接接头3的第一子减重孔1121的沿前后方向的两侧。第三减重孔131设有两个,其中一个第三减重孔131位于第一梁壁11的前端,上述其中一个第三减重孔131为圆形,另一个第三减重孔131位于第一梁壁11的后端,上述另一个第三减重孔131为长圆形。如此设置,在实现第一梁壁11的轻量化的同时,也能提高第一梁壁11整体的平衡性,从而提高固定梁1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固定梁1对备胎固定时的稳定性。其中,第一子减重孔1121、第二子减重孔1122和第三子减重孔1123的位置及横截面积大小为根据备胎工况拓扑结果进行设置,以在满足备胎整体性能同时,较大实现固定梁1的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减重孔112的形状、数量和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5,第二梁壁12具有沿第二方向朝向远离第三梁壁13凸出的凸起部121,凸起部121与升降机构安装孔111相对。如此设置,凸起部121对升降机构安装孔111避让,从而便于升降机构安装孔111生产,并且在有利于升降机构安装在安装孔111的同时,也保证了第一梁壁11上安装孔111处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第二梁壁12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减重孔122,多个第二减重孔122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第二减重孔122设有四个,四个第二减重孔12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减重孔122为长圆形。如此设置,有效地减小了第二梁壁12的重量,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了固定梁1的重量,进一步地实现了固定梁1的轻量化。此外,减少了第二梁壁12的材料,从而降低了第二梁壁12的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减重孔122的横截面形状、数量和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和图6,第三梁壁13上形成有多个第三减重孔131,多个第三减重孔131包括第四子减重孔1311和第五子减重孔1312中的至少一个,第四子减重孔13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五子减重孔1312的横截面积。例如,在图3和图6的示例中,第四子减重孔1311为长圆形,第四子减重孔1311与升降机构安装孔111相对。第五子减重孔1312为圆形,第四子减重孔131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五子减重孔1312。如此设置,有效地减小了第三梁壁13的重量,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了固定梁1的重量,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固定梁1的轻量化。此外,减少了第三梁壁13的材料,从而降低了第二梁壁12的生产成本。另外,固定梁1的整体结构较为稳定性,有利于固定梁1长期稳定地使用。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子减重孔1311和第五子减重孔1312的形状、数量和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6,第二梁壁12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减重孔122,多个第二减重孔122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同时第三梁壁13上形成有多个第三减重孔131,多个第三减重孔131包括第四子减重孔1311和第五子减重孔1312中的至少一个,第四子减重孔13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五子减重孔1312的横截面积。如此设置,减轻了第二梁壁12和第三梁壁13的重量,从而较大程度地减轻了固定梁1的重量,有利于固定梁1的轻量化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和图4,第二梁壁12的上述另一侧设有朝向远离第三梁壁13延伸的第一翻边123,第三梁壁13的上述另一侧设有朝向远离第二梁壁12延伸的第二翻边132,稳定梁2与第一翻边123和第二翻边132相连。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稳定梁2朝向固定梁1的一侧与第一翻边123的远离第一梁壁11的一侧相连,也和第二翻边132的远离第一梁壁11的一侧相连。如此设置,一方面,提高了固定梁1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固定梁1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大了固定梁1和稳定梁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固定梁1与稳定梁2连接的稳定性。另外,提高了固定梁1沿第二方向的稳定性,避免了固定梁1的左右晃动,从而更加有利于固定梁1对备胎的稳定。
可选地,参照图1、图3和图4,第一翻边123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连的第一翻边段1231和第二翻边段1232,稳定梁2连接在第一翻边段1231处,第二翻边段1232位于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中的至少一个与稳定梁2之间,第二翻边段1232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翻边段1231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例如,在图1、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一翻边段123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翻边段1231的一侧与第二梁壁12远离第一梁壁11的一侧连接,第一翻边段1231远离第二梁壁12的一侧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翻边段1232相连,即第二翻边段1232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翻边123的长度,也即第一翻边123的长度等于第一翻边段1231的长度与第二翻边段1232的长度之和。如此设置,第一翻边段1231增加了第二梁壁12与稳定梁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二梁壁12与稳定梁2的连接稳定性。此外,通过设置第二翻边段1232,提高了第二梁壁12的强度和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梁1的强度和刚度。
可选地,参照图1、图3和图4,第二翻边132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连的第三翻边段1321和第四翻边段1322,稳定梁2连接在第三翻边段1321处,第四翻边段1322位于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中的至少一个与稳定梁2之间,第四翻边段1322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三翻边段1321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例如,在图1、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三翻边段132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翻边段1321的一侧与第三梁壁13远离第一梁壁11的一侧连接,第三翻边段1321远离第三梁壁13的一侧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四翻边段1322相连,即第四翻边段1322的长度小于第二翻边132的长度。如此设置,第三翻边段1321增加了第三梁壁13与稳定梁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三梁壁13与稳定梁2的连接强度。此外,第四翻边段1322提高了第三梁壁13的强度和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梁1的强度和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和图8,稳定梁2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稳定梁翻边21,稳定梁2通过稳定梁翻边21与固定梁1相连。例如,在图7和图8的示例中,稳定梁翻边21沿朝向远离稳定梁2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稳定梁翻边21邻近固定梁1的一侧与固定梁1的下侧侧面相连。如此设置,一方面,提高了稳定梁2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了稳定梁2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大了稳定梁2与固定梁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稳定梁2与固定梁1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备胎固定结构100的整体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和图8,稳定梁2的沿第二方向的至少一端设有第一加强筋22,第一加强筋22的两端分别与稳定梁2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稳定梁翻边21相连。例如,在图7和图8的示例中,第一加强筋2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稳定梁翻边21相连。如此设置,加强了稳定梁翻边21的稳定性,避免了稳定梁2受到备胎挤压时稳定梁翻边21被挤压变形,从而有利于稳定梁2长期稳定地使用,延长了稳定梁2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加强了稳定梁2的沿第二方向的至少一侧的结构强度,从而进一步地加强了稳定梁2的整体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7和图8,稳定梁2的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加强筋22,两个第一加强筋22和两个稳定梁翻边21共同构成沿稳定梁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加强件。如此设置,在稳定梁2受到备胎的挤压时,挤压力能沿环形加强件分散,从而加强了稳定梁2的受力能力,进而提高了稳定梁2对备胎的固定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和图9,稳定梁2具有凹入部23,凹入部23由稳定梁2的一部分朝向远离固定梁1的方向凹入形成,固定梁1配合在凹入部23处。例如,在图7和图9的示例中,稳定梁2的侧视图呈倒立的“几”型。当固定梁1配合在凹入部23后,稳定梁2的下表面与备胎接触的侧面与固定梁1的第一翻边123的远离第一梁壁11的侧面,以及第二翻边132的远离第一梁壁11的侧面处在同一水平面(即与备胎止抵的平面)上。如此设置,提高了稳定梁2与固定梁1的适配性,便于固定梁1压紧稳定梁2,也有利于固定梁1和稳定梁2共同作用于备胎,从而提高备胎固定结构100整体的强度和刚度,提升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和图8,稳定梁2上形成有多个稳定梁减重孔24,多个稳定梁减重孔24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例如,在图7和图8的示例中,稳定梁2的沿二方向的左右两端以及凹入部23上均形成有多个稳定梁减重孔24。稳定梁减重孔24沿第三方向贯穿稳定梁2。如此设置,减轻了稳定梁2的重量,从而实现了稳定梁2的轻量化,进而实现了备胎固定结构100的轻量化。此外,减少了稳定梁2的生产材料,从而降低了稳定梁2的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稳定梁减重孔24的横截面形状、数量和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10和图11,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均包括第一连接壁31和两个第二连接壁32。例如,第一连接头3和第二连接头4的结构大致相同。
具体而言,第一连接壁31的一端与固定梁1的沿第一方向的端部相连,第一连接壁31的另一端沿第三方向朝向稳定梁2所在的一侧延伸。两个第二连接壁32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分别与第一连接壁31的沿第二方向的两侧相连,两个第二连接壁32的沿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朝向稳定梁2所在的一侧延伸。例如,在图1、图10和图11的示例中,以第一连接头3的结构为了进行说明,沿第三方向,第一连接壁31沿第三方向弯曲延伸,第一连接壁31朝向稳定梁2的一端与车辆相连。第一连接壁31的上述一端与第一梁壁11的沿第一方向的前端端部相连,其中一个第二连接壁32的一端与第二梁壁12的沿第一方向的前端端部相连,另一个第二连接壁32的一端与第三梁壁13的沿第一方向的前端端部相连。如此设置,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结构4的结构简单,生产加工难度较低,从而提高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的生产效率。此外,提高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与固定梁1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固定梁1对备胎的紧固作用。此外,有助于备胎固定结构100与车辆连接,从而加强了备胎固定结构100对备胎的稳定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0和图11,第一连接壁31和两个第二连接壁32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连接接头减重孔34。例如,在图10和图11的示例中,第一连接壁31上形成有三个连接接头减重孔34,第二连接壁32上形成有一个连接接头减重孔34。如此设置,减轻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的重量,从而实现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的轻量化,进而进一步地实现了备胎固定结构100的轻量化。此外,减少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材料使用量,从而降低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的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接头减重孔34的横截面形状、数量和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0和图11,第一连接壁31的一端设有第二加强筋35。例如,在图10和图11的示例中,第二加强筋35位于第一连接壁31朝向固定梁1的一端与连接接头减重孔34之间。如此设置,在不增加材料使用量的同时,第二加强筋35对第一连接壁31薄弱的位置处进行加强,从而提高了第一连接壁31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的结构强度,有利于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长期稳定地使用。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2,固定梁1与稳定梁2焊接。和/或,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分别与固定梁1焊接。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翻边段1231与对应的稳定梁翻边21的连接处焊接,第三翻边段1321与对应的稳定梁翻边21的连接处焊接。如此设置,加强了固定梁1与稳定梁2的连接,连接紧固,稳定梁2不易从固定梁1上掉落,从而提高了稳定梁2与固定梁1配合的稳定性。当然,第二翻边段123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对应的稳定梁翻边21的连接处焊接,第四翻边段132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对应的稳定梁翻边21的连接处焊接,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固定梁1与稳定梁2的连接,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梁2与固定梁1配合的稳定性。
参照图1,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分别与固定梁1的两端焊接。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连接接头3朝向固定梁1的一端与固定梁1的前端全搭边满焊,第二连接接头4朝向固定梁1的一端与固定梁1的后端全搭边满焊。如此设置,加强了第一连接接头3、第二连接接头4与固定梁1的连接强度,并且连接牢固,从而提高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分别与固定梁1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固定梁1的使用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连接壁31与车辆全搭边满焊。由此,提高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与车辆的连接强度,避免了第一连接接头3和第二连接接头4从车辆上掉落,从而提高了备胎固定结构100与车辆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可选地,参照图3,第一安装孔1111的边缘设有朝向远离第一梁壁11下表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三翻边14,和/或,第一子减重孔1121的边缘设有朝向远离第一梁壁11下表面的方向延伸的第四翻边15。由于第一安装孔1111和第一子减重孔1121的横截面积较大,通过设置第三翻边14和第四翻边15,第三翻边14加强了第一安装孔1111的结构强度,第四翻边15加强了第一子减重孔1121的结构强度,从而进一步地加强了固定梁1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图未示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备胎固定结构100,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性能,也提高了车辆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结构100和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前”、“后”、“左”、“右”、“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件、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梁,所述固定梁沿第一方向延伸;
稳定梁,所述稳定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稳定梁连接在所述固定梁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正交,所述备胎适于固定在所述固定梁上且与所述稳定梁止抵;
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固定梁适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与所述车辆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梁包括:
第一梁壁,所述第一梁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第二梁壁和第三梁壁,所述第二梁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和所述第三梁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梁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相连,所述第二梁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三梁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均朝向所述稳定梁延伸且与所述稳定梁相连,所述第一梁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梁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和所述第三梁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梁壁的升降机构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均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梁壁,多个第二安装孔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周向间隔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减重孔,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包括第一子减重孔、第二子减重孔和第三子减重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邻近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邻近所述第二连接接头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包括所述第一子减重孔、所述第二子减重孔和所述第三子减重孔,
所述第一子减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子减重孔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子减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
所述第二子减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子减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之间的所述第一子减重孔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
所述第三子减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子减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梁壁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壁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远离所述第三梁壁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孔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减重孔,多个所述第二减重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和/或
所述第三梁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三减重孔,多个第三减重孔包括第四子减重孔和第五子减重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五子减重孔的横截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壁的所述另一侧设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三梁壁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三梁壁的所述另一侧设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梁壁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稳定梁与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连的第一翻边段和第二翻边段,所述稳定梁连接在所述第一翻边段处,所述第二翻边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稳定梁之间,所述第二翻边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翻边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稳定梁翻边,所述稳定梁通过所述稳定梁翻边与所述固定梁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至少一端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稳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的所述稳定梁翻边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一加强筋,两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和两个所述稳定梁翻边共同构成沿所述稳定梁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加强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梁具有凹入部,所述凹入部由所述稳定梁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固定梁的方向凹入形成,所述固定梁配合在所述凹入部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梁上形成有多个稳定梁减重孔,多个所述稳定梁减重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均包括:
第一连接壁,所述第一连接壁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壁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稳定梁所在的一侧延伸;
两个第二连接壁,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相连,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壁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朝向所述稳定梁所在的一侧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壁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连接接头减重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壁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二加强筋。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梁与所述稳定梁焊接;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分别与所述固定梁焊接。
2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
CN202322158651.0U 2023-08-10 2023-08-10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20535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58651.0U CN220535797U (zh) 2023-08-10 2023-08-10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58651.0U CN220535797U (zh) 2023-08-10 2023-08-10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35797U true CN220535797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0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58651.0U Active CN220535797U (zh) 2023-08-10 2023-08-10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357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79544U (zh) 汽车悬架的控制臂、悬架和汽车
CN220535797U (zh)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结构和车辆
CN212579545U (zh) 控制臂、多连杆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706834U (zh) 一种汽车天窗安装支架
CN218662035U (zh) 连接组件、车架及车辆
CN217598674U (zh) 元宝梁、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6994496U (zh)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367291U (zh) 用于车辆的推力杆支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705409U (zh) 用于挂车空气悬架的车桥衔接组件
CN213007470U (zh) 后桥悬置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22247430U (zh) 用于车辆的备胎梁支架组件和车辆
CN220951075U (zh) 一种带有软限位组件的底板装置
CN218198208U (zh) 雨刮臂安装总成以及车辆
CN220430285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20884584U (zh) 备胎固定支架及其车辆
JP2500718Y2 (ja) アッパガセット
CN220742635U (zh) 板簧支架、底盘和车辆
CN221366471U (zh) 板簧支架和车辆
CN222496000U (zh) 板簧支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768255U (zh) 悬置安装支架总成
CN219077152U (zh) 蓄电池托盘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2576415U (zh) 后背门限位块的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21214227U (zh) 用于车辆的支架及车辆
CN215626622U (zh) 一种新型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