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30062U - 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30062U
CN220430062U CN202321694033.1U CN202321694033U CN220430062U CN 220430062 U CN220430062 U CN 220430062U CN 202321694033 U CN202321694033 U CN 202321694033U CN 220430062 U CN220430062 U CN 220430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ard plate
bottom guard
cabin
assembly
fe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940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翔龙
钱浩
张�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940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300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30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300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护板总成和车辆,防护板总成包括:机舱底护板组件;边侧底护板组件,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前端连接所述机舱底护板组件;后部底护板组件,包括:第一后部底护板和第二后部底护板,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的前端连接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后端,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的前端。可实现对机舱、车身下部的全范围覆盖,利于高速工况下的高速气流平顺通过,利于风噪。

Description

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性能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风噪越来越关注,底盘风噪作为汽车风噪的一大噪声源,是影响整车静谧效果的关键因素,底护板是影响整车底盘风噪的关键路径,加强对底护板结构利于风噪的设计是控制风噪水平的一项关键控制手段。因所设计车型对于风噪的高性能要求,然而车身姿态偏低,底盘布置的管路、线束和电器件增多并外漏,对底盘高速气流产生严重扰流问题,更易感知底盘风噪,同时底盘防护要求更高。
现有技术中,防护板主要存在以下缺陷:底护板对底盘覆盖不全,结构不合理,造成底盘风噪问题和零部件磕碰问题;底护板强度低,导致底护板容易变形及被破坏,涉水通过性差;底护板设计未考虑维修便利性,导致使用不方便和维修便利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护板总成,可实现对机舱、车身下部的全范围覆盖,并且设计平整,利于高速工况下的高速气流平顺通过,利于风噪,同时防护了机舱、车身下部零部件,避免磕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防护板总成,包括:机舱底护板组件;边侧底护板组件,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前端连接所述机舱底护板组件;后部底护板组件,包括:第一后部底护板和第二后部底护板,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的前端连接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后端,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的前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板总成,防护板总成包含机舱底护板组件、边侧底护板组件及后部底护板组件,机舱底护板组件、边侧底护板组件及后部底护板组件沿前后方向依次连接平整,实现了对机舱、车身下部的全范围覆盖,并且设计平整,利于高速工况下的高速气流平顺通过,利于风噪,同时防护了机舱、车身下部零部件,避免磕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底护板组件包括:第一机舱底护板和第二机舱底护板,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的前端,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的后端连接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前端;以及,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包括:第一边侧底护板和第二边侧底护板,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和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的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后端的两侧,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和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的后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前端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板总成还包括:防撞梁,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靠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凹坑,所述凹坑位于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靠近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一端,所述防撞梁设于所述凹坑内且与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靠近地面的一侧表面相齐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采用吸音纤维材质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以适于与车轮防溅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和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之间适于安装动力电池且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连接,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和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相背离的一侧适于与车身连接且所述车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上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上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和/或,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板总成还包括:维修盖板,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上设置有维修口,所述维修盖板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维修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的防护板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板总成与车轮防溅件配合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板总成与车轮防溅件配合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板总成与车轮防溅件配合的仰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板总成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底护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边侧底护板组件与动力电池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防护板总成;1、机舱底护板组件;11、第一机舱底护板;12、第二机舱底护板;13、凹坑;14、连接部;15、第一加强筋;16、第一排水孔;2、边侧底护板组件;21、第一边侧底护板;211、第一卡接部;22、第二边侧底护板;221、第二卡接部;3、后部底护板组件;31、第一后部底护板;32、第二后部底护板;33、第二加强筋;34、第二排水孔;4、防撞梁;5、维修盖板;
200、车轮防溅件;210、第一挡泥板;220、第二挡泥板;300、动力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板总成。
当前,汽车车身姿态偏低,底盘布置的管路、线束和电器件增多并外漏,对底盘高速气流产生严重扰流问题,更易感知底盘风噪,同时底盘防护要求更高。而现有技术中,汽车上的防护板结构对底盘覆盖不全,造成底盘风噪问题和零部件磕碰问题,并且,底护板结构强度低,导致底护板容易变形及被破坏,涉水通过性差,另外,底护板设计未考虑维修便利性,导致使用不方便和维修便利性差。为此,本发明从底盘风噪的静音、涉水等出发,结合底盘防护性及功能等方面来设计底护板,用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如图1-图4所示,防护板总成100包括:机舱底护板组件1、边侧底护板组件2和后部底护板组件3。
具体而言,对于车辆的机舱位置,机舱底护板组件1对机舱的底部进行全覆盖,以防护电机、减速器等磕碰,抑制高速气流进入机舱内,从而实现对机舱的全面防护。
以及,边侧底护板组件2的前端连接机舱底护板组件1。具体而言,边侧底护板组件2与机舱底护板组件1之间进行平整连接,保证了车身下部的平整性,避免湍流,利于风噪。并且,边侧底护板组件2设于动力电池300的左右两侧,有效防止动力电池300边梁被磕碰,提高对动力电池300的防护左右。
而且,后部底护板组件3包括: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第一后部底护板31的前端连接边侧底护板组件2的后端,第一后部底护板31的后端连接第二后部底护板32的前端。
具体而言,边侧底护板组件2的前端连接机舱底护板组件1,边侧底护板组件2的后端连接第一后部底护板31的前端,使得机舱底护板组件1的后端、边侧底护板组件2与第一后部底护板31的前端之间形成闭合环结构,并限定出适于安装动力电池300的空间,这样,通过动力电池300与边侧底护板组件2、机舱底护板组件1及第一后部底护板31相连,可以有效防护动力电池300磕碰受损,提高对动力电池300的保护。以及,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可对底盘后部进行防护,这样,结合边侧底护板组件2、机舱底护板组件1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机舱、车身下部的全范围覆盖,并且设计平整,利于高速工况下的高速气流平顺通过,利于风噪,同时防护了机舱、车身下部零部件,避免磕碰。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后部大多为整块板设计,本实用新型的后部底护板组件3包含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这样,一方面,可以对车身后部进行全面覆盖,实现对车身后部的全面防护及降低风噪影响;另一方面,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可根据车身后部结构的不同进行独特性设计,相比于整块板设计,可以灵活使用,减少了开模费用与周期,有效节省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
结合图6所示,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之间可拆卸地相连。具体地,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之间可利用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利于安装和拆卸。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之间通过三颗紧固螺栓固定在一起。当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定于此实施方式。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板总成100设计有机舱底护板组件1、边侧底护板组件2及后部底护板组件3,并使机舱底护板组件1、边侧底护板组件2及后部底护板组件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连接平整,实现了对机舱、车身下部的全范围覆盖,并且设计平整,利于高速工况下的高速气流平顺通过,利于风噪,同时防护了机舱、车身下部零部件,避免磕碰。
进一步地,机舱底护板组件1包括: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第一机舱底护板11的后端连接第二机舱底护板12的前端,第二机舱底护板12的后端连接边侧底护板组件2的前端。具体而言,对于车辆的机舱位置,机舱底护板组件1包含有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对机舱的底部进行全覆盖,以防护电机、减速器等磕碰,抑制高速气流进入机舱内,从而实现对机舱的全面防护。
其中,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是分开设计的,这样可以根据机舱的前后部结构进行单独设计,例如,参考图1所示,第一机舱底护板11位于机舱的前端,第一机舱底护板11相较于第二机舱底护板12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抬高,这样利于降低底盘的风噪,同时可以提高车辆的通过性。
并且,结合图5所示,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之间可拆卸地相连。具体地,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之间可利用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利于安装和拆卸。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之间通过三颗紧固螺栓固定在一起。当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定于此实施方式。
以及,边侧底护板组件2包括: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的前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机舱底护板12后端的两侧,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的后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后部底护板31前端的两侧。具体而言,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的前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机舱底护板12后端的左右两侧,并且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与第二机舱底护板12之间平整连接,并在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动力电池300,既可以防止动力电池300边梁被磕碰,同时保证了车身下部的平整性,避免湍流,利于风噪。
具体而言,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的后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后部底护板31前端的两侧,使得第一边侧底护板21、第二边侧底护板22与第二机舱底护板12、第一后部底护板31之间限定出适于安装动力电池300的空间,这样,通过动力电池300与第一边侧底护板21、第二边侧底护板22、第二机舱底护板12及第一后部底护板31相连,可以有效防护动力电池300磕碰受损,提高对动力电池300的保护。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机舱底护板结构为整块板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机舱底护板组件1包含有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这样,一方面,可以对机舱的整个底部进行全面覆盖,以防护电机、减速器等相关部件磕碰,抑制高速气流进入机舱内,从而实现对机舱的全面防护及降低风噪影响;另一方面,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可根据机舱结构的不同,分别对应于机舱的不同位置进行设计,以提高对机舱防护的灵活性,相比于整块板设计,减少开模费用与周期,有效节省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
如图2和图3所示,防护板总成100还包括:防撞梁4,机舱底护板组件1靠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凹坑13,防撞梁4设于凹坑13内,并且与机舱底护板组件1靠近地面的一侧表面相齐平。
具体而言,在机舱底护板组件1靠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凹坑13,将防撞梁4安装至凹坑13内,并使防撞梁4与机舱底护板组件1靠近地面的一侧表面相齐平,不会凸出于机舱底护板组件1的底部,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护布置在机舱底护板组件1后方的动力电池300避免磕碰,另一方面,保证了机舱底护板组件1底部的平整性,利于风噪。
具体地,第二机舱底护板12靠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凹坑13,凹坑13位于第二机舱底护板12靠近边侧底护板组件2的一端,防撞梁4设于凹坑13内,并且与第二机舱底护板12靠近地面的一侧表面相齐平。由于第二机舱底护板12布置在动力电池300的前方,在第二机舱底护板12靠近边侧底护板组件2的一端设有凹坑13,以将至少一个防撞梁4安装至凹坑13内,实现对动力电池300的防护。并且,还可以将多个防撞梁4放在凹坑13内,以更好地提高对动力电池300的防护作用。
其中,防撞梁4可以为口字形梁,利于多个防撞梁4叠放在凹坑13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在凹坑13内叠放有三个防撞梁4。并且,防撞梁4可以利用紧固件例如紧固螺栓穿过机舱底护板组件1固定在车身上,实现防撞梁4的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或第二机舱底护板12采用吸音纤维材质制成,可以有效吸收机舱内的噪音和底盘风噪。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音纤维材质可以为LWRT材质。LWRT是轻质增强热塑性塑料的简称,是一种新型GMT(Glass-Mat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材料。LWRT是以玻纤和PP纤维为原料,经开包、梳理、铺网、针刺、热压而成的复合材料。表面常覆盖织物或薄膜。与传统GMT材料相比,LWRT复合材料可以大大降低部件的质量和成本,提高抗声性能。同时,LWRT材料还保留了传统GMT材料的比强度高、导热系数低、尺寸变化率小、可回收等特点。因此,采用该LWRT材质可以有效降低噪声。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机舱内的电机运转产生的噪声大,并且该电极一般位于机舱的靠后位置,即布置在第二机舱底护板12的上方,所以,第二机舱底护板12可采用吸音纤维材质制成,而其它底护板结构可采用通用的PP塑料材质,即聚丙烯树脂。
结合图4所示,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或第二机舱底护板12的边侧设置有连接部14,连接部14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以适于与车轮防溅件200相连。具体而言,将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或第二机舱底护板12的边侧设连接部14,并使连接部14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一定的立面结构,一方面,该连接部14增强了机舱底护板组件1的安装牢靠性,减少高速气流进入轮舱内,利于风噪;另一方面,提高第一机舱底护板11、第二机舱底护板12与车轮防溅件2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机舱底护板11的边侧设有连接部14,连接部14设置在靠前的一端,这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高速气流进入轮舱内。
此外,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车轮防溅件20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相连。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可以为卡扣结构,第二安装部可以为卡槽或卡孔,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分别与车轮防溅件200通过卡扣结构进行固定连接。
如图1-图6所示,第一边侧底护板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211,第二边侧底护板2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221,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之间适于安装动力电池300,并且动力电池300与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221卡接连接,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相背离的一侧适于与车身连接,并且车身与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221卡接连接。
也就是说,第一边侧底护板21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接部211,同理,第二边侧底护板22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卡接部221,在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之间分别与动力电池300通过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221卡接连接,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背离的一侧分别与车身相连,并通过各自的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221与车身之间进行卡接连接。如此,通过卡接方式,使得一边侧底护板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分别安装在动力电池300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安装简单、快速,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此外,第二机舱底护板12与动力电池300可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固定在一起,以及,第一后部底护板31与动力电池300可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固定在一起。
而且,第一后部底护板31的后端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的前端之间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连接在一起,并同时与后轮的车轮防溅件200共用安装点这样可以节省车身支架,降低成本。
其中,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或第二机舱底护板12上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5;和/或,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或第二后部底护板32上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33。如此,第一加强筋15和第二加强筋33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使得第一加强筋15和第二加强筋33为长条形结构,具体地,可以为长方形筋状结构,这样使得第一加强筋15和第二加强筋33沿着高速气流流动方向进行设计,可以很好地引导底盘高速气流的流向,并能增强结构强度,避免涉水通过时,底护板被撕裂。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机舱底护板12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5,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上设有第二加强筋33。
而且,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或第二机舱底护板12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16;和/或,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或第二后部底护板32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34。如此,第一排水孔16和第二排水孔34的设计,可以引导水流排出,降低水流对底护板的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设有第一排水孔16,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上设有第二排水孔34。
因此,上述的第一加强筋15、第二加强筋33、第一排水孔16和第二排水孔34的设计有效增强了底盘的涉水通过性。
此外,防护板总成100还包括:维修盖板5,第二后部底护板32上设置有维修口,维修盖板5可拆卸地盖设在维修口处。具体而言,在第二后部底护板32上设计维修盖板5,便于后部电器件维修,维修盖板5与第二后部底护板32之间可通过四周布置的卡扣结构固定在一起。
此外,在第一机舱底护板11靠近前轮舱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泥板210,第一后部底护板31靠近后轮舱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挡泥板220。如此设置,第一挡泥板210和第二挡泥板220可以减少高速气流、淤泥冲击轮舱,具有降低风噪和风阻的性能。
其中,第一挡泥板210和第二挡泥板220均是通过螺栓连接在车轮防溅件20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防护板总成100。
因此,防护板总成100包含有机舱底护板组件1、边侧底护板组件2以及后部底护板组件3,其中,机舱底护板组件1包括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对机舱底部进行全覆盖,以防护电机、减速器等磕碰,抑制高速气流进入机舱内,从而实现对机舱的全面防护。以及,边侧底护板组件2包括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使得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与第二机舱底护板12之间平整连接,这样,在第一边侧底护板21和第二边侧底护板22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动力电池300,既可以防止动力电池300边梁被磕碰,同时保证了车身下部的平整性,避免湍流,利于风噪。而且,后部底护板组件3包括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这通过动力电池300与第一边侧底护板21、第二边侧底护板22、第二机舱底护板12及第一后部底护板31相连,可以有效防护动力电池300磕碰受损,提高对动力电池300的保护。以及,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可对底盘后部进行防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机舱底护板结构为整块板设计,机舱底护板组件1包含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一方面可以对机舱的整个底部进行全面覆盖,以防护电机、减速器等相关部件磕碰,抑制高速气流进入机舱内,从而实现对机舱的全面防护及降低风噪影响;另一方面,第一机舱底护板11和第二机舱底护板12可根据机舱结构的不同,分别对应于机舱的不同位置进行设计,以提高对机舱防护的灵活性,相比于整块板设计,减少开模费用与周期,有效节省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另外,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后部大多也为整块板设计,而后部底护板组件3包含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一方面可以对车身后部进行全面覆盖,实现对车身后部的全面防护及降低风噪影响;另一方面,第一后部底护板31和第二后部底护板32可根据车身后部结构的不同进行独特性设计,有效节省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机舱底护板组件1、边侧底护板组件2及后部底护板组件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连接平整,实现了对机舱、车身下部的全范围覆盖,并且设计平整,利于高速工况下的高速气流平顺通过,利于风噪,同时防护了机舱、车身下部零部件,避免磕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底护板组件;
边侧底护板组件,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前端连接所述机舱底护板组件;
后部底护板组件,所述后部底护板组件包括:第一后部底护板和第二后部底护板,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的前端连接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后端,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底护板组件包括:第一机舱底护板和第二机舱底护板,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的前端,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的后端连接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前端;以及,
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包括:第一边侧底护板和第二边侧底护板,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和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的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后端的两侧,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和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的后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前端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总成还包括:防撞梁,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靠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凹坑,所述凹坑位于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靠近所述边侧底护板组件的一端,所述防撞梁设于所述凹坑内且与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靠近地面的一侧表面相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采用吸音纤维材质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以适于与车轮防溅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和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之间适于安装动力电池且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所述第一边侧底护板和所述第二边侧底护板相背离的一侧适于与车身连接且所述车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上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和/或,
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上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舱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机舱底护板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和/或,
所述第一后部底护板和/或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总成还包括:维修盖板,所述第二后部底护板上设置有维修口,所述维修盖板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维修口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板总成。
CN202321694033.1U 2023-06-30 2023-06-30 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204300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4033.1U CN220430062U (zh) 2023-06-30 2023-06-30 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4033.1U CN220430062U (zh) 2023-06-30 2023-06-30 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30062U true CN220430062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99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94033.1U Active CN220430062U (zh) 2023-06-30 2023-06-30 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300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85030A1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103415969B (zh) 护线套的密封结构
CN102555755B (zh) 电动车辆
KR20160102349A (ko) 차량용 전지 팩의 냉각 유닛
CN202378968U (zh) 一种汽车机舱盖
CN217753918U (zh) 车辆的备胎盆护板、车辆
KR101219836B1 (ko) 고전압 배터리팩의 차량 설치구조
JP3309655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構造
CN220430062U (zh) 防护板总成和车辆
CN217598686U (zh) 一种车身结构
CN206437077U (zh) 一种前舱外盖板结构
CN212148705U (zh) 一种车辆发动机侧护罩总成及卡车
KR102327379B1 (ko) Lwrt 소재 언더커버 성형장치
JP2012066773A (ja) 電気自動車用フロア構造体
CN216886690U (zh) 挡泥装置及有轨电车
CN218949086U (zh) 一种车辆
CN108215750B (zh) 弱混合动力汽车锂电池系统整车搭接结构
JP2000128027A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及び同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CN221068236U (zh) 中间挡泥板
CN215486313U (zh) 一种防止雨雪进入空滤器的进气结构
CN220315124U (zh) 引擎盖及车辆
CN220549119U (zh) 一种翼子板总成及汽车
CN220934290U (zh)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9406110U (zh) 一种汽车防积水门护板结构
CN216886509U (zh) 一种汽车acc区域覆盖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