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13355U - 防跌倒助行器 - Google Patents
防跌倒助行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13355U CN220213355U CN202320467087.8U CN202320467087U CN220213355U CN 220213355 U CN220213355 U CN 220213355U CN 202320467087 U CN202320467087 U CN 202320467087U CN 220213355 U CN220213355 U CN 2202133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pit
- shaped
- inverted
- transverse
- support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claims 2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4243 swea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474 nur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防跌倒助行器,包括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立杆、右立杆、左横置L型地撑、右横置L型地撑及座板;左立杆顶部开有左插放槽;右立杆顶部开有右插放槽;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下端可升降的插至左插放槽,右下端可升降的插至右插放槽;左横置L型地撑朝前并朝下固设在左立杆前下部;右横置L型地撑朝前并朝下固设在右立杆前下部;座板竖向固设在左立杆中部与右立杆中部之间,并可转动至水平状态而以使位于左横置L型地撑及右横置L型地撑正上方。腿脚不便患者使用本申请时,倒U型腋窝支撑架撑能提供较好的撑力来减轻其腿脚着地时的受力,座板转动至水平状态即便于腿脚不便的患者坐着休息,腋窝减压件可简易拆卸,便于清洗清洁或更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护理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跌倒助行器。
背景技术
助行器,顾名思义,辅助行走的护理用具,通过其支撑,可以让腿脚不方便的患者在腿脚不灵活甚至失去行走能力时能够自理,并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外出行走或散步。
常规各大医院所使用的助行器,如本专利说明书附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左支撑架、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右支撑架及连接在相应左支撑架前侧与相应右支撑架前侧之间的连接架,使用时,患者站立在相应左支撑架与相应右支撑架之间,并手扶相应左支撑架顶部及相应右支撑架顶部即可实现通过相应常规助行器实现行走。
对于上述所述结构的常规助行器,其在各大医院虽然使用广泛,但本专利发明人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其依然具有一定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患者腿脚不便,相应左支撑架顶部及相应右支撑架顶部提供支撑力来撑起患者手掌,反之,也就是说,患者是通过使用手掌下撑,来减轻其腿脚着地时的受力,继而实现方便行走,但对于很多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其手掌部位也是不易长时间使力下撑的,这就使得使用相应常规助行器一定时间后,其会感觉很劳累,另一方面,其不带座板构件,使得不方便腿脚不便患者在劳累时坐下休息,也就是说,其使用效果欠佳,并且,相应左支撑架顶部及相应右支撑架顶部在经常手握时,容易弄脏,其不易拆卸,使得不便于清洗清洁。
对此,本专利发明人结合临床经验,通过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翻阅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及文献,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进行检索查新,逐步构思并设计出本申请,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跌倒助行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跌倒助行器,包括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立杆、右立杆、左横置L型地撑、右横置L型地撑及座板;
所述左立杆顶部向下开有左插放槽;所述右立杆顶部向下开有右插放槽;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下端可升降的插至于所述左插放槽,右下端可升降的插至于所述右插放槽;
所述左横置L型地撑朝前并朝下固设在所述左立杆前下部;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朝前并朝下固设在所述右立杆前下部,且所述左立杆下端、右立杆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相齐平;
所述座板竖向固设在所述左立杆中部与所述右立杆中部之间,并可转动至水平状态而以使位于所述左横置L型地撑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正上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防跌倒助行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板左侧面下部向左设有左阻尼转轴件,右侧面下部向右设有右阻尼转轴件;
所述左立杆中下部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以供所述左阻尼转轴件过盈配合卡入的左转孔;所述右立杆中下部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以供所述右阻尼转轴件过盈配合卡入的右转孔;所述左立杆前侧面中下部与所述右立杆前侧面中下部之间固设有用以水平托起所述座板的托杆,所述托杆所在高度略低于所述左转轴件及所述右转轴件所在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立杆后侧面中下部与所述右立杆后侧面中下部之间固设有用以挡止所述座板朝前转动的挡止片;所述挡止片所在高度略高于所述左阻尼转轴件及所述右阻尼转轴件所在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用以固定所述座板的蝶形螺栓A;
所述座板左侧面上部向右开有螺孔A,所述左立杆左侧面中部开有贯穿至其右侧面中部并正对所述螺孔A的锁孔A;所述蝶形螺栓A自左向右旋入所述锁孔A及所述螺孔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立杆下端、右立杆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分别固设有一防滑垫,且所述左立杆中上部与所述右立杆中上部之间自上而下均匀固设有多根握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立杆上端外壁设有旋入其内所述左插放槽并抵紧至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下部外壁的左蝶形螺栓B,所述右立杆上端外壁设有旋入其内所述右插放槽并抵紧至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右下部外壁的右蝶形螺栓B。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左右宽度与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右宽度相适配的腋窝减压件;所述腋窝减压件可拆卸的固设在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腋窝减压件包括硬质材质制作的卡固块及软质材质制作的腋窝托垫;
所述卡固块下底面向上开有适于不可转动且过盈配合的卡设到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外的卡固槽;所述腋窝托垫包覆在所述卡固块上部外,且所述腋窝托垫上端面左侧向上凸设有腋窝前限位块,上端面右侧向上凸设有腋窝后限位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用以锁紧所述腋窝减压件的两蝶形螺栓C;
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端面上部及右端面上部分别向内开有螺孔B;所述卡固块左端面及右端面分别开有贯穿至其内部所述卡固槽的并正对相应位置所述螺孔B的锁孔B;其中一所述蝶形螺栓C由外而内旋入其中一组相对位置所述锁孔B及螺孔B;另一所述蝶形螺栓C由外而内旋入另一组相对位置所述锁孔B及螺孔B。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点、本申请所提供的防跌倒助行器,在具体实施时,腿脚不便的患者使用本申请进行辅助行走时,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撑起患者腋窝,使得能提供较好的撑力来减轻其腿脚着地时的受力,相关操作,不用患者直接使用手掌下撑,使得也能减轻其手掌部位下撑的负担,继而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在长时间使用本申请时,也不易感觉劳累。
第二点、本申请所述左立杆下端、右立杆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相齐平,在其均接触到地面时,能提供四个支撑点,使得本申请本身就能自然立起来而不易侧翻,继而在腿脚不便的患者使用本申请进行辅助行走时,由于本申请使用稳定性好,如此,则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防跌倒效果好。
第三点、本申请设有所述座板,其不使用时,为竖向固设在所述左立杆中部与所述右立杆中部之间,使得收纳性好,不占用较多外部空间,其在使用时,将其转动至水平状态而以使位于所述左横置L型地撑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正上方,如此,即便于腿脚不便的患者坐在其上休息,使得更能减轻腿脚的劳累。
第四点、本申请通过设置所述腋窝减压件,在其托起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时,使得能较好的对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提供向上的缓压力,以使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不易被向上顶疼顶伤,使得本申请使用舒适性好。且由于所述腋窝减压件为可拆卸的固设在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顶部,所以,在其弄脏或破损等时,可简易将其拆卸,以便于其清洗清洁或更换,使得其使用起来也更卫生健康。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常规助行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跌倒助行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跌倒助行器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腋窝减压件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防跌倒助行器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
防跌倒助行器1000;
倒U型腋窝支撑架10;
螺孔B101;
左防滑凸条102;
右防滑凸条103;
左立杆20;
左插放槽201;
左转孔202;
锁孔A203;
左蝶形螺栓B204;
右立杆30;
右插放槽301;
右转孔302;
右蝶形螺栓B303;
左横置L型地撑40;
右横置L型地撑50;
座板60;
左阻尼转轴件601;
右阻尼转轴件602;
螺孔A603;
通槽604;
托杆70;
挡止片80;
蝶形螺栓A90;
防滑垫100;
握杆110;
腋窝减压件120;
卡固块1201;
锁孔B12011;
排汗透气槽12012;
腋窝托垫1202;
腋窝前限位块12021;
腋窝后限位块12022;
排汗透气孔12023;
软胶按摩凸点12024;
蝶形螺栓C13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
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说明书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首先,先对本专利发明过程做一基本阐述,本专利发明人作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医护人员,长期在一线对行走不便的患者进行医学基础护理。
本专利发明人在工作中发现,本医院所使用的助行器,如本专利说明书附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左支撑架、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右支撑架及连接在相应左支撑架前侧与相应右支撑架前侧之间的连接架,使用时,患者站立在相应左支撑架与相应右支撑架之间,并手扶相应左支撑架顶部及相应右支撑架顶部即可实现通过相应常规助行器实现行走。
对于上述所述结构的常规助行器,其虽然使用广泛,但本专利发明人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其依然具有一定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患者腿脚不便,相应左支撑架顶部及相应右支撑架顶部提供支撑力来撑起患者手掌,反之,也就是说,患者是通过使用手掌下撑,来减轻其腿脚着地时的受力,继而实现方便行走,但对于很多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其手掌部位也是不易长时间使力下撑的,这就使得使用相应常规助行器一定时间后,其会感觉很劳累,另一方面,其不带座板构件,使得不方便腿脚不便患者在劳累时坐下休息,也就是说,其使用效果欠佳,并且,相应左支撑架顶部及相应右支撑架顶部在经常手握时,容易弄脏,其不易拆卸,使得不便于清洗清洁。
对此,本专利发明人结合临床经验,通过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翻阅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及文献,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进行检索查新,逐步构思并设计出本申请,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跌倒助行器1000。
参照图2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跌倒助行器1000,包括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立杆20、右立杆30、左横置L型地撑40、右横置L型地撑50及座板60;
其中,所述左立杆20顶部向下开有左插放槽201;所述右立杆30顶部向下开有右插放槽301;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下端可升降的插至于所述左插放槽201,右下端可升降的插至于所述右插放槽301;
并且,所述左横置L型地撑40朝前并朝下固设在所述左立杆20前下部;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朝前并朝下固设在所述右立杆30前下部,且所述左立杆20下端、右立杆30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40前下端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前下端相齐平;
同时,所述座板60竖向固设在所述左立杆20中部与所述右立杆30中部之间,并可转动至水平状态而以使位于所述左横置L型地撑40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正上方。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明确,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时,则主要用以作为防跌倒助行器1000使用。
具体的,在应用本申请时,对于腿脚不便的患者,其在使用本申请时,将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搁置到其腋窝,即可使用本申请辅助行走。
一方面,腿脚不便的患者使用本申请进行辅助行走时,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撑起患者腋窝,使得能提供较好的撑力来减轻其腿脚着地时的受力,相关操作,不用患者直接使用手掌下撑,使得也能减轻其手掌部位下撑的负担,继而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在长时间使用本申请时,也不易感觉劳累。
另一方面,本申请所述左立杆20下端、右立杆30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40前下端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前下端相齐平,在其均接触到地面时,能提供四个支撑点,使得本申请本身就能自然立起来而不易侧翻,继而在腿脚不便的患者使用本申请进行辅助行走时,由于本申请使用稳定性好,如此一来,则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防跌倒效果好。
并且,对照图2所示,本申请设有所述座板60,其不使用时,为竖向固设在所述左立杆20中部与所述右立杆30中部之间,使得收纳性好,不占用较多外部空间,其在使用时,对照图5所示,将其转动至水平状态而以使位于所述左横置L型地撑40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正上方,如此,即便于腿脚不便的患者坐在其上休息,使得更能减轻腿脚的劳累。
且由于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下端为可升降的插至于所述左插放槽201,右下端为可升降的插至于所述右插放槽301,所以,其高度显然是可调的,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可根据其腋窝实际高度来将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调节至相匹配的高度撑起其腋窝来使用本申请,故此,本申请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显然是使用灵活性好,以使使用适应性强。
进而,经上述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实用性强,一体多用,功能更全面,使得实用效果好。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对照图2及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板60左侧面下部向左设有左阻尼转轴件601,右侧面下部向右设有右阻尼转轴件602;
其中,所述左立杆20中下部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以供所述左阻尼转轴件601过盈配合卡入的左转孔202;所述右立杆30中下部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以供所述右阻尼转轴件602过盈配合卡入的右转孔302;所述左立杆20前侧面中下部与所述右立杆30前侧面中下部之间固设有用以水平托起所述座板60的托杆70,所述托杆70所在高度略低于所述左转轴件及所述右转轴件所在高度。
对于上述所述,可以明确,一方面,所述左阻尼转轴件601为过盈配合的转动卡入至所述左转孔202,所述右阻尼转轴件602为过盈配合的转动卡入至所述右转孔302,其均能提供转动阻尼,使得所述座板60在竖向搁置于所述左立杆20中部与所述右立杆30中部之间时,其搁置稳固性好而不易晃动,另一方面,所述座板60在使用时,将其转动至水平状态而以使位于所述左横置L型地撑40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正上方,此时,其底部被所述托杆70托起支撑,使得其转动至水平状态时平置稳固性好,腿脚不便的患者坐在其上时,坐着稳固性好。
再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立杆20后侧面中下部与所述右立杆30后侧面中下部之间固设有用以挡止所述座板60朝前转动的挡止片80;所述挡止片80所在高度略高于所述左阻尼转轴件及所述右阻尼转轴件所在高度。
由此,通过设置所述挡止片80进行挡止限位,即使得在手动操控所述座板60时,其不会朝前转动,使得额不会打到腿脚不便的患者大腿,使得二本申请使用安全性好。
更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继续对照图2及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申请还包括用以固定所述座板60的蝶形螺栓A90;
其中,所述座板60左侧面上部向右开有螺孔A603,所述左立杆20左侧面中部开有贯穿至其右侧面中部并正对所述螺孔A603的锁孔A203;所述蝶形螺栓A90自左向右旋入所述锁孔A203及所述螺孔A603。
由此,本申请加装所述蝶形螺栓A90,并在其自左向右旋入所述锁孔A203及所述螺孔A603后,使得能更好的固定所述座板60而以使其保持在竖向方向,使得在竖向方向搁置稳固性更优,反之,在拧松所述蝶形螺栓A90,以使其背离所述螺孔A603时,即使得便于将所述座板60向本申请后下方转动至水平状态来供腿脚不便的患者坐着使用,且所述蝶形螺栓A90适于手握旋拧操控,使得能省去使用旋拧工具,其本身使用起来就很便利。
进而,经上述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确实稳定性好及使用可靠性好。
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立杆20下端、右立杆30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40前下端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前下端分别固设有一防滑垫100,且所述左立杆20中上部与所述右立杆30中上部之间自上而下均匀固设有多根握杆110。
由此,通过加装多个所述防滑垫100,即使得本申请立在地面时更不易倒,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使用本申请时,也更不易跌倒。
并且,所设置的多根所述握杆110为自上而下均匀固设在所述左立杆20中上部与所述右立杆30中上部之间,使得便于腿脚不便的患者能根据其手臂长度来选择性的握住,使得本申请在使用时,使用灵活性好。
再者,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立杆20上端外壁设有旋入其内所述左插放槽201并抵紧至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下部外壁的左蝶形螺栓B204,所述右立杆30上端外壁设有旋入其内所述右插放槽301并抵紧至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右下部外壁的右蝶形螺栓B303。
由此,在拧松所述左蝶形螺栓B204及所述右蝶形螺栓B303而以使其对应不抵紧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下部外壁及右下部外壁时,即使得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下部插入至所述左插放槽201的深度及右下部插入至所述右插放槽301的深度同步可调,反之,在拧紧所述左蝶形螺栓B204及所述右蝶形螺栓B303而以使其对应抵紧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下部外壁及右下部外壁时,即使得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下部插入至所述左插放槽201及右下部插入至所述右插放槽301后,能稳定的被固定住,使得本申请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使用起来确实使用灵活性好。
优选的,在本技术方案中,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下部外壁自上而下均匀设有多条适配所述左蝶形螺栓B204抵紧的左防滑凸条102,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右下部外壁自上而下均匀设有多条适配所述右蝶形螺栓B303抵紧的右防滑凸条103,如此,即使得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被所述左蝶形螺栓B204及所述右蝶形螺栓B303抵紧固定后,其在上下方向确实固定稳固而不易移位。
且所述左蝶形螺栓B204及所述右蝶形螺栓B303也均适于手握旋拧操控,使得能省去使用旋拧工具,其本身使用起来就很便利。
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对照图3及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申请还包括左右宽度与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右宽度相适配的腋窝减压件120;所述腋窝减压件120可拆卸的固设在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顶部。
由此,本申请通过设置所述腋窝减压件120,在其托起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时,使得能较好的对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提供向上的缓压力,以使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不易被向上顶疼顶伤,使得本申请使用舒适性好。
并且,由于所述腋窝减压件120为可拆卸的固设在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顶部,所以,在其弄脏或破损等时,可简易将其拆卸,以便于其清洗清洁或更换,使得其使用起来也更卫生健康。
进而,经上述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所构成的整体,使用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
优选的,在本技术方案中,继续对照图3及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腋窝减压件120包括硬质材质制作的卡固块1201及软质材质制作的腋窝托垫1202;
其中,所述卡固块1201下底面向上开有适于不可转动且过盈配合的卡设到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外的卡固槽(未图示);所述腋窝托垫1202包覆在所述卡固块1201上部外,且所述腋窝托垫1202上端面左侧向上凸设有腋窝前限位块,上端面右侧向上凸设有腋窝后限位块12022。
由此,对于上述所述,可以总结:
一方面,在所述卡固块1201下底面向上开有适于不可转动且过盈配合的卡设到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外的卡固槽(未图示)时,即使得所述腋窝减压件120固设到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顶部后,其防转效果好,使得使用起来可靠性好。
另一方面,由于所述腋窝托垫1202上端面左侧向上凸设有腋窝前限位块,上端面右侧向上凸设有腋窝后限位块12022,由此,使用本申请时,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被本申请所述腋窝托垫1202托起支撑,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前后部位肌肉组织对应被所述腋窝前限位块及所述腋窝后限位块12022进行限位,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在使用本申请时,其腋窝不易从本申请所述腋窝托垫1202上端面前后方向滑脱,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更加安全可靠,也更加舒心踏实。
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依然对照图3及图4所示,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申请还包括用以锁紧所述腋窝减压件120的两蝶形螺栓C130;
其中,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左端面上部及右端面上部分别向内开有螺孔B101;所述卡固块1201左端面及右端面分别开有贯穿至其内部所述卡固槽(未图示)的并正对相应位置所述螺孔B101的锁孔B12011;其中一所述蝶形螺栓C130由外而内旋入其中一组相对位置所述锁孔B12011及螺孔B101;另一所述蝶形螺栓C130由外而内旋入另一组相对位置所述锁孔B12011及螺孔B101。
由此,对于上述所述,可以总结:
一方面,在拧松两所述蝶形螺栓C130而以使其对应背离两所述螺孔B101时,即便于所述腋窝减压件120的快速拆卸,使得确实便于其的快捷清洗清洁或更换。
另一方面,在其中一所述蝶形螺栓C130由外而内旋入其中一组相对位置所述锁孔B12011及螺孔B101,并在另一所述蝶形螺栓C130由外而内旋入另一组相对位置所述锁孔B12011及螺孔B101时,即使得所述腋窝减压件120确实能得到较好的固定,使得其不会自然掉落。
并且,两所述蝶形螺栓C130也均适于手握旋拧操控,使得能省去使用旋拧工具,其本身使用起来就很便利。
进而,经上述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所构成的整体,使用效果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更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卡固块1201左端面上部开有贯穿至其右端面上部的排汗透气槽12012,所述排汗透气槽12012位于所述卡固槽(未图示)上方,所述腋窝托垫1202上端面向下均匀开有多个贯穿至所述排汗透气槽12012的排汗透气孔12023,且所述腋窝托垫1202上端面还向上均匀凸设有多个软胶按摩凸点12024,多个所述软胶按摩凸点12024与多个所述排汗透气孔12023交错分布。
由此,对于上述所述,可以总结:
一方面,使用本申请时,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被本申请所述腋窝托垫1202托起支撑,其腋窝所产生的汗液可通过多个所述排汗透气孔12023及所述排汗透气槽12012排出,且外部空气又能进入所述排汗透气槽12012,并通过多个所述排汗透气孔12023流动至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排汗透气效果好及散热效果好,不易集聚较多汗液而滋生细菌,使得本申请使用舒适性更好。
另一方面,所设置的多个所述软胶按摩凸点12024柔软性好,能起到按摩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的作用,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使用舒适性更优。
进而,经上述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所构成的整体,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并且,在本技术方案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板60上沿左右方向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多个适于手掌伸入的通槽604。
由此,可以理解:
一方面,不使用所述座板60时,以使其沿竖向方向被固设,所设置的多个所述通槽604由于适于腿脚不便的患者手掌伸入,使得在多个所述握杆110高度万一不匹配时,腿脚不便的患者则可手握任意两所述握槽之间的部位来提拿申请进行辅助行走,也就是说,所设置的多个所述通槽604能起到手握抓取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多个所述通槽604,也使得能大大的减轻所述座板60的重量,继而实现大大的减轻本申请整体的重量,使得本申请所构成的整体,握拿省力。
并且,所述座板60转动至水平状态以供腿脚不便的患者坐着休息时,腿脚不便的患者臀部局部落在多个所述通槽604内时,所开设的多个所述通槽604还能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臀部不易从所述座板60上滑落。
故而,所开设的多个所述通槽604,其功能多样,使得一体多用,以致本申请所构成的整体,确实使用效果极佳。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则不作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防跌倒助行器1000,在具体实施时,腿脚不便的患者使用本申请进行辅助行走时,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撑起患者腋窝,使得能提供较好的撑力来减轻其腿脚着地时的受力,相关操作,不用患者直接使用手掌下撑,使得也能减轻其手掌部位下撑的负担,继而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在长时间使用本申请时,也不易感觉劳累。
并且,本申请所述左立杆20下端、右立杆30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40前下端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前下端相齐平,在其均接触到地面时,能提供四个支撑点,使得本申请本身就能自然立起来而不易侧翻,继而在腿脚不便的患者使用本申请进行辅助行走时,由于本申请使用稳定性好,如此,则使得腿脚不便的患者防跌倒效果好。
且本申请设有所述座板60,其不使用时,为竖向固设在所述左立杆20中部与所述右立杆30中部之间,使得收纳性好,不占用较多外部空间,其在使用时,将其转动至水平状态而以使位于所述左横置L型地撑40及所述右横置L型地撑50正上方,如此,即便于腿脚不便的患者坐在其上休息,使得更能减轻腿脚的劳累。
此外,本申请通过设置所述腋窝减压件120,在其托起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时,使得能较好的对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提供向上的缓压力,以使腿脚不便的患者腋窝不易被向上顶疼顶伤,使得本申请使用舒适性好。且由于所述腋窝减压件120为可拆卸的固设在所述倒U型腋窝支撑架10顶部,所以,在其弄脏或破损等时,可简易将其拆卸,以便于其清洗清洁或更换,使得其使用起来也更卫生健康。
进而,本申请所提供的防跌倒助行器1000,使用起来确实实用性极强,使用效果极佳,使得本申请必然会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申请也必然会非常的受欢迎,定能得到有效普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立杆、右立杆、左横置L型地撑、右横置L型地撑及座板;
左立杆顶部开有左插放槽;右立杆顶部开有右插放槽;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下端可升降的插至左插放槽,右下端可升降的插至右插放槽;
左横置L型地撑朝前并朝下固设在左立杆前下部;右横置L型地撑朝前并朝下固设在右立杆前下部,且左立杆下端、右立杆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及右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相齐平;
座板竖向固设在左立杆中部与右立杆中部之间,并可转动至水平状态而以使位于左横置L型地撑及右横置L型地撑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座板左侧面下部向左设有左阻尼转轴件,右侧面下部向右设有右阻尼转轴件;
左立杆中下部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以供左阻尼转轴件过盈配合卡入的左转孔;右立杆中下部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以供右阻尼转轴件过盈配合卡入的右转孔;左立杆前侧面中下部与右立杆前侧面中下部之间固设有用以水平托起座板的托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左立杆后侧面中下部与右立杆后侧面中下部之间固设有用以挡止座板朝前转动的挡止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固定座板的蝶形螺栓A;
座板左侧面上部向右开有螺孔A,左立杆左侧面中部开有贯穿至其右侧面中部并正对螺孔A的锁孔A;蝶形螺栓A自左向右旋入锁孔A及螺孔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左立杆下端、右立杆下端、左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及右横置L型地撑前下端分别固设有防滑垫,且左立杆中上部与右立杆中上部之间自上而下均匀固设有多根握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左立杆上端外壁设有旋入其内左插放槽并抵紧至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下部外壁的左蝶形螺栓B,右立杆上端外壁设有旋入其内右插放槽并抵紧至倒U型腋窝支撑架右下部外壁的右蝶形螺栓B。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宽度与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右宽度相适配的腋窝减压件;腋窝减压件可拆卸的固设在倒U型腋窝支撑架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腋窝减压件包括硬质材质制作的卡固块及软质材质制作的腋窝托垫;
卡固块下底面向上开有适于不可转动且过盈配合的卡设到倒U型腋窝支撑架外的卡固槽;腋窝托垫包覆在卡固块上部外,且腋窝托垫上端面左侧向上凸设有腋窝前限位块,上端面右侧向上凸设有腋窝后限位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跌倒助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锁紧所述腋窝减压件的两蝶形螺栓C;
倒U型腋窝支撑架左端面上部及右端面上部分别向内开有螺孔B;卡固块左端面及右端面分别开有贯穿至其内部卡固槽的并正对相应位置螺孔B的锁孔B;其中一蝶形螺栓C由外而内旋入其中一组相对位置锁孔B及螺孔B;另一蝶形螺栓C由外而内旋入另一组相对位置锁孔B及螺孔B。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67087.8U CN220213355U (zh) | 2023-03-13 | 2023-03-13 | 防跌倒助行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67087.8U CN220213355U (zh) | 2023-03-13 | 2023-03-13 | 防跌倒助行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13355U true CN220213355U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9178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67087.8U Active CN220213355U (zh) | 2023-03-13 | 2023-03-13 | 防跌倒助行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13355U (zh) |
-
2023
- 2023-03-13 CN CN202320467087.8U patent/CN22021335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536944A1 (en) | Walker | |
CN209253516U (zh) | 一种烧伤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用助行器 | |
CN220213355U (zh) | 防跌倒助行器 | |
CN215229397U (zh) | 一种康复锻炼轮椅 | |
CN211584087U (zh) | 一种骨科椅 | |
CN116615167A (zh) | 站立照护机及其中的健康照护模块 | |
TWM469904U (zh) | 多功能行動復健輔具 | |
CN211215186U (zh) | 一种康复训练用平衡杠 | |
CN210120937U (zh) | 一种起蹲助力拐杖 | |
CN211485545U (zh) | 一种新型骨科康复用的拐杖 | |
CN211675198U (zh) | 一种骨科康复护理装置 | |
CN214285782U (zh) | 一种骨科护理用拐杖 | |
CN112155952A (zh) | 一种多功能助行器 | |
CN202497406U (zh) | 兼具倒立及复健功能的直立式辅助装置 | |
CN222676804U (zh) | 一种用于防止老人摔倒的防护装置 | |
CN217547884U (zh) | 多功能安全椅 | |
CN207462315U (zh) | 一种多功能助行器 | |
CN222467448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体位调节桌 | |
CN221672939U (zh) | 一种综合输液架 | |
CN221384231U (zh) | 助行器 | |
CN213097656U (zh) | 老年护理用坐便辅助装置 | |
CN220275844U (zh) | 一种多功能轮椅 | |
CN214435290U (zh) | 一种多功能康复护理拐杖 | |
CN211705080U (zh) | 一种骨科用医用康复轮椅 | |
CN216496416U (zh) | 助行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