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8644U - 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8644U
CN220038644U CN202321618277.1U CN202321618277U CN220038644U CN 220038644 U CN220038644 U CN 220038644U CN 202321618277 U CN202321618277 U CN 202321618277U CN 220038644 U CN220038644 U CN 2200386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mber
air outlet
duct
humidity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1827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豪昌
郭尧东
芦文杰
胡长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Envicool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Envicool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Envicool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Envicool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1827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86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86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86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涉及环境湿度调节技术领域,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出风风道及热交换风道,热交换风道与出风风道连通,第一腔室内空气湿度大于第二腔室,出风通道内设有风机,湿控设备采用上述风道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在湿度相对较低的第二腔室与出风风道之间设置热交换风道,以及在出风风道内设置风机,在启动风机下使得第二腔室的气流依次流经热交换风道以及出风风道后从出风口排出,以有效地将位于第二腔室内各个元件产生的热量进行转移排出,保证第二腔室内的温湿度稳定,通过部分不适合潮湿环境的元件设置于第二腔室内,防止其受潮损坏。

Description

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湿度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背景技术
湿控设备是将除湿和加湿两个功能有效组合为一体的机器,用于恒定所安装空间里的空气湿度,广泛用于科研、工业、医疗卫生、仪表仪器、商品储藏、地下工程、以及电脑室、资料室、档案室、仓库、浴场等场所,有效防止仪器、仪表、电脑、电讯材料、商品、资料等受潮、腐蚀、霉烂而造成的损失。
目前市面上的湿控设备在正常工作模式下,不管是外源进水加湿或者换热器除湿,湿控设备的腔内湿度相对都比较高,而湿控设备中对于防水等级有要求或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元件安装于其腔内时,如电控元件及压缩机,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下易于受潮,会影响湿控设备的控制精度甚至存在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在于提供一种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其连接有两个不同湿度的腔室,以及提供设置有该风道结构的湿控设备,将湿控设备的电控元件及压缩机安装于湿度相对较低的腔室内避免受潮损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的出风风道及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道;
所述第一腔室内空气湿度大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上设有进风口;
所述热交换风道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热交换风道连通的第二入风口以及与外界连通的出风口;
所述出风通道设有风机,启动所述风机以在所述出风风道内形成负压,使得外界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加湿或除湿后通过所述第一入风口流入所述出风风道,由所述出风风道的所述出风口流出,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流经所述热交换风道,通过所述第二入风口流入所述出风风道,由所述出风风道的所述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风道与所述出风通道之间的所述第二入风口处设置有导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入风口处设置有百叶窗和与所述百叶窗间隔的防风板,所述百叶窗上相邻叶片之间形成朝向所述出风通道倾斜的气流通道;
所述防风板在所述出风风道上形成有多个通风流道,所述通风流道与所述气流通道错开或部分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风道内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倾斜地装设于所述热交换风道内,用于对从所述第二腔室进入所述热交换风道后流向所述出风风道的气体进行过滤。
更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风道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置有网孔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湿控设备,包括机柜及形成于所述机柜内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所述湿控设备的水箱、加湿器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湿控设备的电控元件以及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机柜包括底板、顶板及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多个侧板,所述机柜内还设有从所述底板向上延伸的竖直中隔板以及与所述竖直中隔板顶部连接的水平中隔板;
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由所述竖直中隔板分隔形成,所述出风风道和所述热交换风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安装在所述加湿器和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加湿器和所述换热器安装于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之间通过压缩管路连接。
进一步地,其中一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侧板可开合转动的第一门板、与所述第一门板并排设置的第二门板;
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门板打开而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二门板打开而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中隔板的材质为保温材料。
相比现有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至少具备如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内空气湿度大于第二腔室,且设置与湿度更低的第二腔室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道,通过热交换风道与出风风道相连通;第一腔室直接与出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风道内设置有风机,在风机正常工作下,在第一腔室内形成的高湿气流可直接通过出风风道排出,而与第一腔室隔离的第二腔室的气流依次流经热交换风道以及出风风道后从出风口排出,使得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形成为干湿分离的不同空间,且第二腔室经热交换风道与出风风道连通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将位于第二腔室内各个元件产生的热量进行转移排出,保证第二腔室内的温湿度稳定。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湿控设备至少进一步具备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对于防水等级有要求或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电控元件及压缩机设置于湿度相对较低的第二腔室内,可以有效防止电控元件及压缩机受潮,以此提高电控元件及压缩机的控制精度和使用寿命,降低湿控设备售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的布局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的后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第一腔室;2、第二腔室;3、出风风道;4、热交换风道;5、离心风机;6、百叶窗;7、防风板;8、过滤器;9、网孔板;101、第一门板;102、第二门板;103、出风口;11、竖直中隔板;12、水平中隔板;13、水箱;14、加湿器、15、换热器;16、压缩机、17、电控元件;18、进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的表述,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另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竖直的”、“水平的”、“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提供了一种湿控设备,包括机柜及形成于机柜内的风道结构,风道结构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与第一腔室1相连通的出风风道3及与第二腔室2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道4。其中,第一腔室1内的空气湿度大于第二腔室2,湿控设备的水箱13、加湿器和换热器设于第一腔室1内,湿控设备的电控元件以及压缩机设于第二腔室2内。进一步的,第一腔室1上设有进风口,热交换风道4与出风风道3连通,出风通道包括与第一腔室1连通的第一入风口、与热交换风道4连通的第二入风口以及与外界连通的出风口,需要说明的是,出风通道3设有风机,其中,风机可以设置在出风通道3内,也可以设置在出风口处,启动风机后,在出风风道3内形成负压,其中,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5,离心风机5使得外界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室1内,经过第一腔室1内的加湿器加湿或换热器除湿后通过第一入风口流入出风风道3,由出风风道3的出风口流出,同时使得第二腔室2内的气体流经热交换风道4,通过第二入风口流入出风风道3,由出风风道3的出风口排出。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互隔离,第一腔室通过进风口与外界直接连通,且第一腔室与出风风道直接连通,如此,当风道结构工作于除湿模式下时,外界高湿的气流从进风口流入第一腔室内后,经第一腔室内除湿后直接经出风风道流出;或者,当风道结构工作于加湿模式下时,外界相对干燥的空气进入第一腔室内后,外界干燥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室内后,经第一腔室内加湿后形成湿润气流直接经出风风道流出;因此,进风口、第一腔室、出风风道和出风口共同构成高湿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经路径,高湿气流的流动不会经过与第一腔室相对隔离的第二腔室,使得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形成为风道结构内干湿分离的不同空间。相比目前已知的内部空间未进行分隔的湿控设备,由于湿控设备的所有元件均安装于同一空间内,在湿控设备正常工作模式下,不管是外源进水加湿或者换热器除湿,湿控设备的腔内湿度相对都比较高,对于一些防水等级或者精度要求较高的元件,处于高湿环境下容易受潮,长时间会影响湿控设备的控制精度甚至存在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湿控设备,通过将对于防水等级有要求或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电控元件及压缩机设置于湿度相对较低的第二腔室内,可以有效防止电控元件及压缩机受潮,以此提高电控元件及压缩机的控制精度和使用寿命,降低湿控设备售后维护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腔室2与第一腔室1不直接连通,通过在第二腔室2与出风风道3之间设置热交换风道4,以及在出风风道3内设置风机,在风机的旋转下使得第二腔室2内的气流依次流经热交换风道4以及出风风道3后从出风口排出,可以有效地将第二腔室2内电控元件及压缩机产生的热量进行转移排出,保证第二腔室2内的温湿度稳定;另外,第一腔室1的高湿区的进风口是工作进风口,第二腔室2的低湿区不会在门板上设置进风口,因为湿控设备外部工作环境都是高湿区,低湿区不会设置风机的原因也是要靠高湿区的负向风压被迫导流,机柜正前方是两个机柜门,门体结构不是密封结构,所以即便在风机不工作情况下机腔气压是等于外部气压,所以低湿区不设置进风口也不会设置风机。低湿区通过门板取风或者从水箱以下的中隔板区域取风,不取经过加湿除湿器的流体。
请结合参阅附图2-4,可选的,热交换风道4与出风通道之间的第二入风口处设置有导流结构,在离心风机5工作状态下,导流结构使得热交换风道4内的气流流动至出风风道3。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导流结构为导流板。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入风口处的导流结构设置为百叶窗6,百叶窗6上相邻叶片之间形成朝向出风通道倾斜的气流通道,具体地,百叶窗6可包括多个叶片和多个气流通道,多个叶片可自上而下间隔布置,每两个相邻叶片之间限定形成一个气流通道。其中,每个叶片与相应的气流通道形成30度到45度范围内的角度,例如,可为30度、35度、40度、45度等。如此设置,在离心风机5工作状态下,第二腔室2的气流能够沿着气流通道流至出风风道3,而在离心风机5停机状态下,第一腔室1流出的高湿气流尽可能地会被叶片阻挡,避免高湿气流流至第二腔室2内。进一步的,出风风道3内,与百叶窗6间隔的位置处设置有防风板7,防风板7用于防止离心风机5停机状态下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发生小幅度的转动,使得第一腔室1内的高湿气流流至第二腔室2内,防风板7在所述出风风道3上形成有多个通风流道,例如,多个通风流道可以是防风板7上设有的多个通孔,或者,也可以是防风板7与各侧板形成的通风空隙等,多个通风流道与气流通道错开或部分错开,通过通风流道与气流通道错开或部分错开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在离心风机5工作状态下,不影响第二腔室2的气流正常流至出风风道3的同时,更加有效防止离心风机5在停机状态下第一腔室1内的高湿气流流至第二腔室2内。
可选的,热交换风道4内设置有过滤器8,过滤器8倾斜地装设于热交换风道4内,用于对从第二腔室2进入热交换风道4后流向出风风道3的气体进行过滤,过滤器8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气枪吹清洗。示例性地,过滤器8可选G4初效过滤器8,G4初效过滤器8的滤料可以采用无纺布、蓬松玻纤毡、塑料网或金属丝网。最常以无纺布、玻璃纤维等为滤料,经过打褶和固定,制作风道来加大过滤面积,边框从经济角度出发常采用纸框。此外,一实施例中考虑到G4初效过滤器8应用于空调、恒湿机等风量大,稳定性要求高的设备,因此边框采用金属丝夹紧或增加龙骨架支撑,并配金属外框。G4初效过滤器8用于过滤从第二腔室2进入热交换风道4后的气流中的颗粒物与析出物,从而保证排出气流的洁净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热交换风道4与第二腔室2之间设置有网孔板9,网孔板9用于防止离心风机5在工作状态下使得第二腔室2内的杂质跟随气流流出第二腔室2,影响整个风道结构的正常工作,如堵塞过滤器8,使得第二腔室2内的气流无法沿着热交换风道4、出风风道3从出风口排出。此外,网孔板9可以进一步地防止离心风机5在停机状态下将第一腔室1内的高湿气流倒流至第二腔室2内,更好的维持第二腔室2的环境湿度。
其中,网孔板9的外壁直径略小于第二腔室2的内壁直径,以方便网孔板9安装于第二腔室2的顶部,示例性地,网孔板9的表面套设有纱网,即将纱网包裹在网孔板9的表面,网孔板9的底部设置有提拉把手,通过拉动提拉把手,以便将过网孔板9拿出,从而能清理纱网表面的污物,避免污物堵塞纱网。
请再次结合参阅附图2-4,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湿控设备,所述湿控设备包括的机柜及形成于所述机柜内的如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所述机柜包括底板、顶板及连接于底板和顶板之间的多个侧板,侧板包括前侧板、与前侧板相对设置的后侧板、设置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且一侧板上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侧板开合转动的第一门板101、与第一门板101并排设置的第二门板102,其中,第一腔室1通过第一门板101打开而与外界连通,第二腔室2通过第二门板102打开而与外界连通。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门板101、第二门板102将其中一侧板分隔成不同的区域,示例性地,第一门板101、第二门板102均设于前侧板上,将前侧板分隔成不同的区域,当湿控设备需要维护时,不需要整个将前侧板拆下只需要拆除对应区域的门板即可进行维护,使得湿控设备的维护方便快捷。
另外,出风风道的出风口103可以设置在湿空设备的顶部或者侧边。
进一步的,湿控设备的机柜内还设有从底板向上延伸的竖直中隔板11以及与竖直中隔板11顶部连接的水平中隔板12,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由竖直中隔板11分隔形成;出风风道3和热交换风道4位于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的上方。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风道4和出风风道3相互连通形成一矩形风道,导流板与竖直中隔板11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网孔板9与水平中隔板12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矩形风道被导流板划分为热交换风道4和出风风道3。
其中,竖直中隔板11将底板划分为第一腔室1的底板和第二腔室2的底板,水平中隔板12将右侧板划分为第一腔室1的右侧板和出风风道3的右侧板,竖直中隔板11和水平中隔板12共同将后侧板划分为第一腔室1的后侧板和第二腔室2及矩形风道的后侧板,网孔板9将左侧板划分为第二腔室2的左侧板和热交换风道4的左侧板,导流板分别将顶板和矩形风道的后侧板划分为热交换风道4的顶板和出风风道3的顶板,以及热交换风道4的后侧板和出风风道3的后侧板。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由竖直中隔板11、第一门板101、第一腔室1的右侧板、第一腔室1的后侧板、第一腔室1的底板、以及水平中隔板12共同围合而成;第二腔室2顶部设置开口,且网孔板9设置在第二腔室2的顶部开口处,第二腔室2具体由竖直中隔板11、第二门板102、第二腔室2的左侧板、第二腔室2的后侧板、以及第二腔室2的底板共同围合而成;热交换风道4的底部和右侧均设置有开口,其中热交换风道4的底部开口与第二腔室2的顶部开口通过网孔板9连通,热交换风道4具体由第三门板103的左半部分、热交换风道4的左侧板、热交换风道4的后侧板、以及热交换风道4的顶板共同围合而成;出风风道3的底部和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其中,出风风道3的底部与第一腔室1之间通过第一入风口连通,热交换风道4的右侧开口与出风风道3的左侧之间通过第二入风口连通。具体地,第一入风口开设在水平中隔板12上,第二入风口处设置有导流板,进一步的,出风风道3具体由水平中隔板12、出风风道3的前侧板的右半部分、出风风道3的顶板、出风风道3的后侧板以及出风风道3的右侧板共同围合而成,其中出风风道3的出风口可以设置于前侧板的右半部分或者设置于出风风道3的顶板上,第一门板101上设置有进风板18,第一腔室1的进风口设置在进风板18上。
可选的,过滤器8设置于热交换风道4的对角位置处。
请再次参阅附图2,在一实施例中,具体地,水箱13安装在加湿器和换热器的下方,加湿器和换热器安装于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压缩机与换热器之间通过压缩管路连接。
当湿控设备进行除湿功能时,离心风机5启动,外界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室1内,并流经换热器,换热器设置有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或者,换热器也可以为蒸发+冷凝一体器,当外界空气通过换热器时,换热器中的制冷剂蒸发吸热,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一下,空气中的气态水凝结成液态水,从而将空气中的水与空气分离,相对干燥的空气再从出风口流出,实现除湿效果,低压制冷剂气体经过压缩机加压后进入冷凝器进行放热液化,再经过节流装置节流降压,最终制冷剂再进入蒸发器,通过不断重复,实现对环境空气的除湿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加湿器为湿膜加湿器,水箱13能够给加湿器供水。其中,水箱13设置有水泵和浮球阀,水箱13通过水泵向加湿器供水,浮球阀用于检测水箱13的水位,当加湿器进行加湿补水时,浮球阀能够监测水箱13的水位,当水位达到预设值时停止外界对水箱13进行输水。
其中,湿膜加湿器设置有湿膜,湿膜可以是由纤维和其他材料共同制作而成,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蒸发性,水箱13中的水通过水泵输送并喷淋于湿膜,水在重力作用下被湿膜吸收并形成均匀的水膜,当相对干燥的空气通过湿膜时,水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并气化和蒸发,从而使空气的湿度提高。湿膜加湿器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病菌和低噪音等优点。
可选的,竖直中隔板11的材质为保温材料,具体可以为真空隔热板,当然,也可以在空腔中填充其他隔热保温材料例如气凝胶保温材料或发泡聚氨酯等,保温材料可以有效阻止由于第一腔室1与第二腔室2温湿度差异导致形成的冷桥效应,防止在第一腔室1内产生凝露而影响压缩机和电控元件的控制精度和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以准。

Claims (10)

1.一种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的出风风道及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道;
所述第一腔室内空气湿度大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上设有进风口;
所述热交换风道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热交换风道连通的第二入风口以及与外界连通的出风口;
所述出风通道设有风机,启动所述风机以在所述出风风道内形成负压,使得外界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加湿或除湿后通过所述第一入风口流入所述出风风道,由所述出风风道的所述出风口流出,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流经所述热交换风道,通过所述第二入风口流入所述出风风道,由所述出风风道的所述出风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风道与所述出风通道之间的所述第二入风口处设置有导流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风口处设置有百叶窗和与所述百叶窗间隔的防风板,所述百叶窗上相邻叶片之间形成朝向所述出风通道倾斜的气流通道;
所述防风板在所述出风风道上形成有多个通风流道,所述通风流道与所述气流通道错开或部分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风道内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倾斜地装设于所述热交换风道内,用于对从所述第二腔室进入所述热交换风道后流向所述出风风道的气体进行过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风道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置有网孔板。
6.一种湿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及形成于所述机柜内的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所述湿控设备的水箱、加湿器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湿控设备的电控元件以及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包括底板、顶板及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多个侧板,所述机柜内还设有从所述底板向上延伸的竖直中隔板以及与所述竖直中隔板顶部连接的水平中隔板;
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由所述竖直中隔板分隔形成,所述出风风道和所述热交换风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安装在所述加湿器和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加湿器和所述换热器安装于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之间通过压缩管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侧板可开合转动的第一门板、与所述第一门板并排设置的第二门板;
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门板打开而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二门板打开而与外界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中隔板的材质为保温材料。
CN202321618277.1U 2023-06-25 2023-06-25 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Active CN2200386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8277.1U CN220038644U (zh) 2023-06-25 2023-06-25 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8277.1U CN220038644U (zh) 2023-06-25 2023-06-25 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8644U true CN220038644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0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18277.1U Active CN220038644U (zh) 2023-06-25 2023-06-25 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86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9026B (zh) 一种高精度高安全整体模块化设计的恒温节能服务器机柜
US6821310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ir filtration
KR102388507B1 (ko) 나노 필터를 적용한 제습 댐퍼를 포함한 공기조화기
KR20210051675A (ko) 창문형 열교환 환기장치
KR101840588B1 (ko) 히트파이프를 이용한 공기조화장치
CN106907803A (zh) 一种全屋式单向流除湿设备
CN108072110A (zh) 空调器加湿系统
CN220038644U (zh) 湿控设备的风道结构以及湿控设备
KR100747802B1 (ko)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CN103673112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2339418U (zh)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3669805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624832U (zh) 一种变水温除湿新风地面辐射空调系统
JP4037147B2 (ja) 室外機の配置システム
KR102173029B1 (ko) 미세먼지 제거 및 산소발생 기능을 갖는 공기조화기
CN206709267U (zh) 全屋式单向流除湿设备
KR102684036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KR20190121987A (ko) 헤파필터를 내장한 전열교환기
KR102009283B1 (ko) 간접증발 전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에너지절감 공기조화기
KR101563696B1 (ko) 가습 및 환기 장치
JP4816252B2 (ja) 空調装置及び建物
KR102522061B1 (ko) 공조 유닛
CN207179835U (zh) 一种全热除霾新风一体机
CN220669760U (zh) 一种接水装置及空调设备
KR200482412Y1 (ko) 기류유도 다공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데이터 센터의 공조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