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6538U - 玻片盒 - Google Patents

玻片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6538U
CN219836538U CN202321228459.8U CN202321228459U CN219836538U CN 219836538 U CN219836538 U CN 219836538U CN 202321228459 U CN202321228459 U CN 202321228459U CN 219836538 U CN219836538 U CN 2198365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de plate
slide
along
moun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2845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建文
廖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2845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65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6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65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玻片盒,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顶板及底板、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以及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均相交;其中,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玻片的容置腔,顶板、底板及第一侧板均与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可拆卸地连接,第二侧板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本申请中提供的玻片盒补充玻片的操作较为简单,且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玻片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玻片盒。
背景技术
玻片盒是存放玻片的容器,在自动化医疗检测仪器上,玻片盒内放置多个玻片,且玻片盒内的玻片能够在玻片推出机构的作用下推出,以便于后续对玻片进行加样或者检测等工序。
当玻片盒内的玻片完全被推出后,需要向玻片盒内及时补充玻片,以保障自动化医疗检测仪器的持续运行。受传统的玻片盒结构的限制,补充玻片的操作较为麻烦,且可靠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玻片盒。
一种玻片盒,所述玻片盒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顶板及底板、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以及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均相交;
其中,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及所述第四侧板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玻片的容置腔,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一侧板均与所述第三侧板及所述第四侧板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第三方向抵压于所述第三侧板及所述第四侧板相互背离的两表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基板及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两端的第一安装部,各所述第一安装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
所述第三侧板及所述第四侧板包括第三基板,在所述玻片盒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的同一端,所述第一安装部抵接于所述第三基板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板及所述第四侧板还包括第三安装部;
在同一个所述第三侧板或所述第四侧板中,所述第三安装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叠设于所述第三基板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安装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顶板及所述底板凹凸配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构造形成有与各所述第三安装部一一对应的第一限位槽,所述底板构造形成有与各所述第三安装部一一对应的第二限位槽;
各所述第三安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插入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槽及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构造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的表面、所述底板构造形成所述第二限位槽的表面、以及各所述第三安装部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限位槽及所述第二限位槽的两表面中,至少一者的边角处设置有倒角。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及所述底板均包括板主体及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板主体相对的两端的装配部,各所述装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于各自设置的所述板主体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
在所述玻片盒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的同一端,所述装配部抵接在所述第三基板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抵接在同一个所述第三基板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及各所述装配部中,至少两者的背向该所述第三基板的表面平齐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板及所述第四侧板还包括连接部;
在同一个所述第三侧板或所述第四侧板中,所述连接部配接于所述第三安装部上且沿朝向所述第三基板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及所述第三基板围设形成引导所述第二侧板滑动的滑槽。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贯通自身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自身底面的缺口,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其中一者上的所述缺口用于允许玻片推出机构伸入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另一者上的所述缺口用于允许所述玻片在所述玻片推出机构的推动下推出所述容置腔。
上述玻片盒,通过设置第二侧板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可以从玻片盒的一侧打开容置腔,以方便用户从玻片盒的一侧补充玻片。在该种设置下,可以由玻片盒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依次叠放玻片,操作简单,且在叠放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玻片因重力作用下降而受底板冲击,或者玻片之间相互冲击而破损的风险,可靠性更高。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玻片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玻片盒中第二侧板打开容置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玻片盒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玻片盒的右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玻片盒沿A-A方向上的剖面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玻片盒中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玻片盒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玻片盒中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玻片盒中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玻片盒中第三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第三侧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玻片盒;
10、顶板;11、板主体;12、装配部;121、第一表面;1211、第一部分;1212、第二部分;13、第二表面;14、第一限位槽;
20、底板;21、第二限位槽;22、第三表面;221、第三部分;222、第四部分;23、第四表面;24、抵挡部;25、避位槽;
30、第一侧板;31、第一基板;32、第一安装部;33、缺口;34、透视孔;
40、第二侧板;41、第二基板;42、第二安装部;43、滑动部;
50、第三侧板;51、第三基板;52、第三安装部;521、安装顶面;5211、第五部分;5212、第六部分;522、安装侧面;523、安装底面;5231、第七部分;5232、第八部分;53、连接部;54、滑槽;
60、第四侧板;
70、螺钉;
80、螺纹孔;
90、容置腔;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2、玻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玻片盒1,玻片盒1用于存放玻片2。玻片盒1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顶板10及底板20、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30及第二侧板40、以及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中的任意两者均相交;其中,顶板10、底板20、第一侧板30、第二侧板40、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玻片2的容置腔90,顶板10、底板20及第一侧板30均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可拆卸地连接,第二侧板40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三侧板50与第四侧板60之间。
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中任意两者的相交方式不限于成锐角设置、垂直或者成钝角设置。优选地,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任意两者之间两两垂直。以图1为例,第一方向X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Y为前后方向,第三方向Z为左右方向。
玻片盒1为长方体或者大致成长方体。
顶板10、底板20及第一侧板30均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可拆卸地连接,是指顶板10、底板20及第一侧板30既与第三侧板50可拆卸地连接,且顶板10、底板20及第一侧板30还与第四侧板60可拆卸地连接。
可拆卸地连接方式优选采用螺钉70,螺钉70取材方便且装配简单。具体地,可拆卸地连接的两个构件上分别开设有螺纹孔80,螺钉70穿设于两个构件上的螺纹孔80,并与穿设的各螺纹孔80螺合。以顶板10与第三侧板50可拆卸地连接为例,顶板10与第三侧板50上均开设有螺纹孔80,螺钉70穿设于顶板10及第三侧板50上的螺纹孔80,并与顶板10及第三侧板50上的螺纹孔80螺合。此外,两个构件采用螺钉70连接时,螺钉70的数量不做限定,示例性地,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具体可以根据两个构件的结构及用户需求进行设置,仅需保证两个构件可以紧固连接即可。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拆卸地连接方式不限于采用螺钉70,还可以采用销轴、卡扣等。
第二侧板40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三侧板50与第四侧板60之间,且第二侧板40相对第三侧板50及第三侧板50滑动时,可以打开或者关闭容置腔90。第二侧板40打开容置腔90时,方便用户向容置腔90内补充玻片2,第二侧板40关闭容置腔90时,可将玻片2封闭于容置腔90内,从而可以降低外界对玻片2的洁净度的干扰。
现有技术中,一般设置第一侧板30、第二侧板40、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与顶板10可拆卸地连接,拆卸顶板10时,可从玻片盒1的顶部打开容置腔90,使得用户能够从玻片盒1的顶部补充玻片2。但由于玻片盒1又高且又窄,从顶部补充玻片2的过程中,由于玻片2易因重力作用下落并受底板20冲击而破损、以及玻片2易因重力作用下落且相互之间冲击而破损,导致补充玻片2的操作效率低且麻烦,而且可靠性不高。
而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二侧板40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三侧板50与第四侧板60之间,可以从玻片盒1的一侧打开容置腔90,以方便用户从玻片盒1的一侧补充玻片2。在该种设置下,可以由玻片盒1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依次叠放玻片2,操作简单,且在叠放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玻片2因重力作用下降而受底板20冲击,或者玻片2之间相互冲击而破损的风险,可靠性更高。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并同时参阅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顶板10、底板20及第一侧板30沿第三方向Z抵压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相互背离的两表面。
顶板10位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顶端,并沿第三方向Z由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外侧夹紧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底板20位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底端,并沿第三方向Z由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外侧夹紧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第一侧板30位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一侧,并沿第三方向Z由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外侧夹紧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这样,顶板10、底板20及第一侧板30能够共同夹紧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使得玻片盒1的布局更紧凑。
请再次参阅图2,并同时参阅图8及图10,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30包括第一基板31及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于第一基板31两端的第一安装部32,各第一安装部32沿第二方向Y突出于第一基板31朝向容置腔90的一侧;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包括第三基板51,在玻片盒1沿第三方向Z设置的同一端,第一安装部32抵接于第三基板51背向容置腔90的一侧。
以图2为例,位于第一基板31左侧的第一安装部32抵接于第三侧板50的第三基板51背向容置腔90的左侧,并通过螺钉70与第三侧板50的第三基板51连接。位于第一基板31右侧的第一安装部32抵接于第四侧板60的第三基板51背向容置腔90的右侧,并通过螺钉70与第四侧板60的第三基板51连接。
各第一安装部32均为条形板状结构,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
在该种设计下,第一侧板30上的两个安装部可沿第三方向Z夹紧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使得玻片盒1的布局更紧凑。
请再次参阅图4及图10,并同时参阅图6及图7,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还包括第三安装部52;在同一个第三侧板50或第四侧板60中,第三安装部52沿第三方向Z叠设于第三基板51背向容置腔90的一侧,且第三安装部52在第一方向X与顶板10及底板20凹凸配接。
各第三安装部52均为板状结构,且与对应的第三基板51层叠设置。
以图4为例,第三侧板50的第三安装部52叠设于第三侧板50的第三基板51的左侧,第四侧板60的第三安装部52叠设于第四侧板60的第三基板51的右侧。在同一个第三侧板50或第四侧板60中,第三安装部52与第三基板51之间可以一体成型,或者,第三安装部52与第三基板51之间也可以分开成型,并通过胶接、卡接等方式连接。优选地,在同一个第三侧板50或第四侧板60中,第三安装部52与第三基板51之间一体成型,如此,可以降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成型装配步骤,成型更简单。
第三安装部52沿第三方向Z叠设于第三基板51背向容置腔90的一侧,且第三安装部52沿第一方向X与顶板10及底板20凹凸配接的方式,可以增强第三侧板50与顶板10及底板20之间,以及第四侧板60与顶板10及底板20之间连接的紧密度及紧凑度,使得顶板10、底板20、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之间的连接更可靠,整个玻片盒1的各板件之间配合更牢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顶板10构造形成有与各第三安装部52一一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4,底板20构造形成有与各第三安装部52一一对应的第二限位槽21;各第三安装部52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插入与各自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4及第二限位槽21内。
具体地,顶板10及底板20均包括板主体11及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于板主体11相对的两端的装配部12,各装配部12沿第一方向X突出于各自设置的板主体11朝向容置腔90的一侧。顶板10上的各装配部12上开设有槽口朝向底板20设置的第一限位槽14,底板20上的各装配部12上开设有槽口朝向顶板10设置的第二限位槽21。
结合图2、图5及图6所示,第三侧板50的第三安装部52的上端插入顶板10左侧的装配部12的第一限位槽14内,第三侧板50的第三安装部52的下端插入底板20左侧的装配部12的第二限位槽21内,第四侧板60的第三安装部52的上端插入顶板10右侧的装配部12的第一限位槽14内,第四侧板60的第三安装部52的下端插入底板20右侧的装配部12的第二限位槽21内。
示例性地,各第一限位槽14及各第二限位槽21均沿第三方向Z贯穿各自所在的装配部12。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限位槽14及各第二限位槽21均可在第三方向Z上不贯穿各自所在的装配部12。
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槽14及第二限位槽21,可以方便第三侧板50与顶板10及底板20,第四侧板60与顶板10及底板20进行装配,操作简单,且可以增强第三侧板50与顶板10及底板20之间,以及第四侧板60与顶板10及底板20之间连接的紧密度,使得玻片盒1中各板件之间配合更牢固。
请再次参阅图6、图7及图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顶板10构造形成第一限位槽14的表面、底板20构造形成第二限位槽21的表面、以及各第三安装部52分别朝向第一限位槽14及第二限位槽21的两表面中,至少一者的边角处设置有倒角。
优选地,顶板10的各装配部12上开设第一限位槽14的表面,底板20的各装配部12上开设第二限位槽21的表面,以及各第三安装部52分别朝向第一限位槽14及第二限位槽21的两表面的边角处均设置有倒角。
可以理解地,第一限位槽14的槽壁属于其所在的装配部12上构造形成第一限位槽14的表面的部分,第二限位槽21的槽壁属于其所在的装配部12上构造形成第二限位槽21的表面的部分。
以图6为例,第一限位槽14的槽口朝下设置。顶板10上的装配部12设置第一限位槽14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21,且在同一个装配部12内,与第一表面121相邻且连接设置的表面为第二表面13,第一表面121包括第一部分1211及第二部分1212,第一部分1211构造形成第一限位槽14的槽侧壁及槽顶壁,第二部分1212位于第一限位槽14的槽口所在的平面内。顶板10构造形成第一限位槽14的表面的边角处,包括第一限位槽14的槽侧壁与第一限位槽14的槽顶壁的连接处(如图6中B所指),第一限位槽14的槽侧壁与第二部分1212的连接处(如图6中C所指),以及第二部分1212与第二表面13的连接处(如图6中D所指)中的至少一者。
以图7为例,第二限位槽21的槽口朝上设置。底板20上的装配部12设置第二限位槽21的表面为第三表面22,且在同一个装配部12内,与第三表面22相邻且连接设置的表面为第四表面23。第三表面22包括第三部分221及第四部分222,第三部分221构造形成第二限位槽21的槽侧壁及槽顶壁,第四部分222位于第二限位槽21的槽口所在的平面内。底板20构造形成第二限位槽21的表面的边角处,包括第二限位槽21的槽侧壁与第二限位槽21的槽顶壁的连接处(如图7中E所指),第二限位槽21的槽侧壁与第四部分222的连接处(如图7中F所指),以及第四部分222与第四表面23的连接处(如图7中G所指)中的至少一者。
以图10为例,第三安装部52朝向第一限位槽14的表面为第三安装部52的安装顶面521。在同一个第三安装部52内,与安装顶面521相邻且连接设置的表面为安装侧面522,安装顶面521包括第五部分5211及第六部分5212,第五部分5211位于第一限位槽14内,第六部分5212位于第一限位槽14外。第三安装部52朝向第一限位槽14的表面的边角处,包括第五部分5211自身的边角处(如图10中H所指),第五部分5211与第六部分5212的连接处(如图10中j所指),第六部分5212与安装侧面522的连接处(如图10中M所指),以及第五部分5211与安装侧面522的连接处(如图10中K所指)中的至少一者。
以图10为例,第三安装部52朝向第二限位槽21的表面为第三安装部52的安装底面523。在同一个第三安装部52内,安装侧面522还与安装底面523相邻且连接设置,且连接于安装顶面521与安装底面523之间。安装底面523包括第七部分5231及第八部分5232,第七部分5231位于第二限位槽21内,第八部分5232位于第二限位槽21外。第三安装部52朝向第二限位槽21的表面的边角处,包括第七部分5231自身的边角处(如图10中N所指),第七部分5231与第八部分5232的连接处(如图10中P所指),第七部分5231与安装侧面522的连接处(如图10中R所指),以及第八部分5232与安装侧面522的连接处(如图10中Q所指)中的至少一者。
倒角的设置,可以降低与设有倒角的边角处配合的部分的制作精度,具有更高的容错率。这样,即使第三安装部52、顶板10及底板20的尺寸制作精度不高,各第三安装部52也可以沿第一方向X设置的至少一端也可以插入与各自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4或者第二限位槽21内。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安装部32与各装配部12的各边角配合的各拐角处(如图8中S、T所指)设置为倒角,以进一步降低玻片盒1的制作精度。
请再次参阅图5、图6及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顶板10及底板20均包括板主体11及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于板主体11相对的两端的装配部12,各装配部12沿第一方向X突出于各自设置的板主体11朝向容置腔90的一侧;在玻片盒1沿第三方向Z设置的同一端,装配部12抵接在第三基板51背向容置腔90的一侧。
因此,底板20设置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底端,顶板10设置于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的顶端,且底板20及顶板10均可由外侧并沿第三方向Z夹紧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使得玻片盒1的布局更紧凑。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接在同一个第三基板51背向容置腔90的一侧的第一安装部32、第三安装部52及各装配部12中,至少两者的背向该第三基板51的表面平齐设置。
优选地,抵接在同一个第三基板51背向容置腔90的一侧的第一安装部32、第三安装部52及各装配部12背向第三基板51的表面平齐设置。
在该种设计下,玻片盒1的外表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及美观性。
请参阅图9、图10及图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侧板50及所述第四侧板60还包括连接部53;在同一个第三侧板50或第四侧板60中,连接部53配接于第三安装部52上且沿朝向第三基板51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三安装部52及第三基板51围设形成引导第二侧板40滑动的滑槽54。
其中,滑槽54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三侧板50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上的滑槽54,并在滑槽54的引导下沿第一方向X滑动。
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上的滑槽54可以引导第二侧板40在第一方向X上的滑动,且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上的滑槽54共同配合,可以沿第三方向Z对第二侧板40进行限位,而在同一个第三侧板50或者第四侧板60中,连接部53与第三基板51还可在第二方向Y上对第二侧板40进行限位,以降低第二侧板40晃动的风险,提升了第二侧板40滑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板40包括第二基板41及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于第三基板51两端面的第二安装部42,各第二安装部42沿第三方向Z突出于第一基板31的两侧;在玻片盒1沿第三方向Z设置的同一端,各第二安装部42搭接在连接部53、第三基板51及第三安装部52背向底板20的顶面。
结合图1及图9,第二侧板40左侧的第二安装部42搭接在第三侧板50的连接部53、第三基板51及第三安装部52背向底板20的顶面。第二侧板40右侧的第二安装部42搭接在第四侧板60的连接部53、第三基板51及第三安装部52背向底板20的顶面。
当第二侧板40下滑至各第二安装部42搭接在对应的连接部53、第三基板51及第三安装部52的顶面时,第二侧板40已经完全关闭容置腔90,此时,可以进行后续将玻片2推出玻片盒1的操作。由此可见,搭接的方式可以对第二侧板40进行定位,并提示用户第二侧板40关闭到位,且搭接的方式还可对第二侧板40起到支撑作用,使得第二侧板40安装稳定。
此外,当第二侧板40关闭玻片盒1之后,为方便对玻片盒1内的玻片2是否足量进行观察,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侧板30的第一基板31和/或第二侧板40的第二基板41贯穿设置透视孔34。具体地,对透视孔34的数量不做限定,示例性地,比如,第一基板31及第二基板41上均设置两个透视孔3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板40包括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于第三基板51两端面的滑动部43,各滑动部43沿第三方向Z突出于第二基板41的两侧。玻片盒1在第三方向Z设置的同一端,滑动部43伸入滑槽54内。
其中,在第二侧板40沿第三方向Z设置的同一端,滑动部43突出的长度小于第二安装部42突出的长度,以避免滑动部43对第二安装部42的搭接产生干扰。此外,在第二方向Y上,滑动部43的厚度小于第二基板41的厚度,且与滑槽54的宽度匹配。如此,当各滑动部43插入各自对应的滑槽54时,第二基板41始终位于滑槽54外,不仅能够对各滑动部43沿第三方向Z插入的深度进行限位,且还能降低第二侧板40在第三方向Z上晃动的可能性。
以图2为例,第二侧板40左侧的滑动部43插入第三侧板50的滑槽54内,第二侧板40右侧的滑动部43插入第四侧板60的滑槽54内。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30及第二侧板40上开设有沿第二方向Y贯通自身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至自身底面的缺口33,第一侧板30及第二侧板40其中一者上的缺口33用于允许玻片推出机构伸入容置腔90内,第一侧板30及第二侧板40另一者上的缺口33用于允许玻片2在玻片推出机构的推动下推出容置腔90。
具体地,自动化医疗检测仪器中设置有玻片推出机构,自动化医疗检测仪器工作时,自动化医疗检测仪器的玻片推出机构的推杆由第一侧板30及第二侧板40中任意一者的缺口33伸入,并经由第一侧板30及第二侧板40中另一者的缺口33推出,以将玻片2推出玻片盒1,使得玻片2可以进行下一工序,比如,加样或者检测等等。
缺口33的设置,有利于实现玻片2推出的自动化。
值得一提的是,玻片推出机构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故在此处不再赘述。示例性地,玻片推出机构可以包括驱动件及推杆,驱动件推动推杆沿第二方向Y往复运动,以推出玻片2。
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0还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于板主体11相对的两端的抵挡部24,各抵挡部24均位于第一侧板30的缺口33内,且用于阻挡玻片盒1内的玻片2由第一侧板30的缺口33内推出。在该种实施例下,玻片推出机构仅能由第一侧板30的缺口33伸入玻片盒1内,并将玻片2由第二侧板40的缺口33推出。
在抵挡部24的作用下,即使玻片2在玻片盒1内发生滑动,也无法从第一侧板30的缺口33内退出玻片盒1外,提升了玻片2安装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0朝向容置腔90的表面凹陷形成有避位槽25,且在第三方向Z上,避位槽25的长度小于玻片2的长度。
实际安装时,玻片2沿第三方向Z延伸,且玻片2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X重叠。各玻片2沿第一方向X叠设在玻片盒1的容置腔90内。
底板20朝向容置腔90的表面凹陷形成有避位槽25,具体为底板20的板主体11朝向容置腔90的表面凹陷形成避位槽25。由于避位槽25的长度小于玻片2的长度,则玻片2收纳在容置腔90内时,玻片2可以搭接在避位槽25的上方并覆盖避位槽25上方的槽口,且玻片2与板主体11的接触面积减小。这样,玻片2与底板20之间的摩擦力也减小,从而能够减小玻片推出机构推动玻片2运动的过程中的阻力,便于推出玻片2。
上述玻片盒1,通过设置第二侧板40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三侧板50与第四侧板60之间,可以从玻片盒1的一侧打开容置腔90,以方便用户从玻片盒1的一侧补充玻片2。在该种设置下,可以由玻片盒1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依次叠放玻片2,操作简单,且在叠放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玻片2因重力作用下降而受底板20冲击,或者玻片2之间相互冲击而破损的风险,可靠性更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片盒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顶板(10)及底板(20)、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30)及第二侧板(40)、以及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三侧板(50)及第四侧板(60),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Y)及所述第三方向(Z)中的任意两者均相交;
其中,所述顶板(10)、所述底板(20)、所述第一侧板(30)、所述第二侧板(40)、所述第三侧板(50)及所述第四侧板(60)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玻片(2)的容置腔(90),所述顶板(10)、所述底板(20)及所述第一侧板(30)均与所述第三侧板(50)及所述第四侧板(6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侧板(40)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50)与所述第四侧板(6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0)、所述底板(20)及所述第一侧板(30)沿所述第三方向(Z)抵压于所述第三侧板(50)及所述第四侧板(60)相互背离的两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30)包括第一基板(31)及沿所述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31)两端的第一安装部(32),各所述第一安装部(32)沿所述第二方向(Y)突出于所述第一基板(31)朝向所述容置腔(90)的一侧;
所述第三侧板(50)及所述第四侧板(60)包括第三基板(51),在所述玻片盒沿所述第三方向(Z)设置的同一端,所述第一安装部(32)抵接于所述第三基板(51)背向所述容置腔(90)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50)及所述第四侧板(60)还包括第三安装部(52);
在同一个所述第三侧板(50)或所述第四侧板(60)中,所述第三安装部(52)沿所述第三方向(Z)叠设于所述第三基板(51)背向所述容置腔(90)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安装部(52)在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顶板(10)及所述底板(20)凹凸配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0)构造形成有与各所述第三安装部(52)一一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4),所述底板(20)构造形成有与各所述第三安装部(52)一一对应的第二限位槽(21);
各所述第三安装部(52)沿所述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插入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槽(14)及所述第二限位槽(2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0)构造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14)的表面、所述底板(20)构造形成所述第二限位槽(21)的表面、以及各所述第三安装部(52)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限位槽(14)及所述第二限位槽(21)的两表面中,至少一者的边角处设置有倒角。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0)及所述底板(20)均包括板主体(11)及沿所述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于所述板主体(11)相对的两端的装配部(12),各所述装配部(12)沿所述第一方向(X)突出于各自设置的所述板主体(11)朝向所述容置腔(90)的一侧;
在所述玻片盒沿所述第三方向(Z)设置的同一端,所述装配部(12)抵接在所述第三基板(51)背向所述容置腔(90)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抵接在同一个所述第三基板(51)背向所述容置腔(90)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32)、所述第三安装部(52)及各所述装配部(12)中,至少两者的背向该所述第三基板(51)的表面平齐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50)及所述第四侧板(60)还包括连接部(53);
在同一个所述第三侧板(50)或所述第四侧板(60)中,所述连接部(53)配接于所述第三安装部(52)上且沿朝向所述第三基板(51)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三安装部(52)及所述第三基板(51)围设形成引导所述第二侧板(40)滑动的滑槽(5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30)及所述第二侧板(40)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Y)贯通自身并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至自身底面的缺口(33),所述第一侧板(30)及所述第二侧板(40)其中一者上的所述缺口(33)用于允许玻片推出机构伸入所述容置腔(90)内,所述第一侧板(30)及所述第二侧板(40)另一者上的所述缺口(33)用于允许所述玻片(2)在所述玻片推出机构的推动下推出所述容置腔(90)。
CN202321228459.8U 2023-05-19 2023-05-19 玻片盒 Active CN2198365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8459.8U CN219836538U (zh) 2023-05-19 2023-05-19 玻片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8459.8U CN219836538U (zh) 2023-05-19 2023-05-19 玻片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6538U true CN219836538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298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28459.8U Active CN219836538U (zh) 2023-05-19 2023-05-19 玻片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65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17488C2 (ru) Система обработки образцов
WO2013011672A1 (ja) トレイ
CN110612343B (zh) 核酸检测用盒
JPH07311201A (ja) 乾式分析スライド用カートリッジ
CN219836538U (zh) 玻片盒
EP2264450B1 (en) Holding device for medical test strip
CN108382899B (zh) 一种存储卡自动推送装置
CN211907399U (zh) 一种载条盒
KR20070097604A (ko) 반도체 패키지 제조용 매거진
US8444009B2 (en) Object block magazine
US6244677B1 (en) Array and method for standardizing cartridge location within storage cells of a data storage library
CN211712026U (zh) 玻璃上料装置
EP1622147A3 (en)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storage apparatus with lock and release device
WO2013183122A1 (ja) カートリッジ用収容器
CN114653419A (zh) 接纳用于移液器端头的支承板的接纳框架
JP3825504B2 (ja) 集積回路チップ用トレー
JP4754994B2 (ja) 試薬容器用アダプタ
CN218288637U (zh) 卡盒、样本分析设备及检测卡组件
CN218138001U (zh) 电极存放料架及电极存放装置
CN216187186U (zh) 一种吸头盒
CN210200683U (zh) 引线框架料盒
CN219816319U (zh) 一种托盘模组及血液检测设备
CN214707779U (zh) 一种具有自弹式结构的内存卡座
CN216784911U (zh) 一种试剂卡盒及免疫分析仪
CN219201622U (zh) 用于卡盒的配重结构、卡盒及样本分析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