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4910U -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4910U
CN219544910U CN202223213637.8U CN202223213637U CN219544910U CN 219544910 U CN219544910 U CN 219544910U CN 202223213637 U CN202223213637 U CN 202223213637U CN 219544910 U CN219544910 U CN 219544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fixedly connected
reinforc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363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363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49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4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49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前地板、前排座椅前横梁、前排座椅后横梁和门槛梁,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设置在前排座椅前横梁和前排座椅后横梁之间,前排座椅前横梁和前排座椅后横梁与前地板固定连接,前排座椅前横梁和前排座椅后横梁分别与门槛梁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前排座椅前横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排座椅后横梁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门槛梁固定连接。通过在主驾座椅的前后横梁的中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提高了前地板横向和纵向的应力传递,也提高了前地板的刚度和模态,进一步优化乘坐员的乘坐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舒适性、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车身结构设计中,前地板是车身重要的结构件,并可为前排座椅、副仪表板等提供安装位置。前地板对振动、噪声能量衰减是NVH研究重要指标,若前地板的刚度和模态较弱,车辆在运行中就容易被汽车自身的传动系统以及路面传递的能量所影响,从而引起前地板进行振动颠簸,将振动能量传递至座椅,严重影响驾乘人员的舒适度。
现有车型一般借助前排座椅的前后横梁和门槛梁对前地板进行刚度和强度的提升,此种方法是将座椅的前后横梁固定在前地板上,前后横梁两端与门槛梁连接,但这种连接方式对前地板刚度的提升有限,对于前排座椅位置的前地板NVH性能缺乏针对性的加强,导致驾乘舒适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对于前排座椅位置的前地板NVH性能缺乏针对性的加强,导致驾乘舒适度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前地板、前排座椅前横梁、前排座椅后横梁和门槛梁;
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之间,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分别与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横向板和连接板;
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横向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
所述横向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沿垂直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的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四周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靠近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靠近所述前地板的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减重孔。
可选地,所述横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加强凸台和矩形平面结构,所述矩形平面结构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相互叠合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横向板的四周设置有第二翻边;
靠近所述连接板的所述第二翻边为平面结构,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横向板连接的一侧为平面结构;
靠近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所述第二翻边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靠近所述连接板的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矩形平面结构的连接部倾斜相交,所述矩形平面结构与所述加强凸台的连接处呈阶梯状。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门槛梁连接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前地板连接处均设置有圆角过渡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门槛梁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示的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所述车辆前地板总成在前排座椅的前后横梁的中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皆处于前排座椅的前后横梁之间。其中,第一加强板沿垂直于前排座椅的前后横梁方向上分布,第二加强板沿平行于前排座椅的前后横梁方向上分布,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间相互连接,加强了前排座椅的前后横梁之间的纵向连接和横向连接。相较于现有车型中加强前地板刚度的方式是设置门槛梁连接前排座椅的前后横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仅提高了前地板横向和纵向的应力传递,也提高了前地板的刚度和模态,降低了前地板的振动敏感度,进一步优化乘坐员的乘坐舒适度,解决现有车辆对于前排座椅位置的前地板NVH性能缺乏针对性的加强,导致驾乘舒适度较差的问题。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对于前排座椅位置的前地板NVH性能缺乏针对性的加强,导致驾乘舒适度较差的问题。所述车辆与上述车辆前地板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明的不当限定。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固定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加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加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横向板和连接板沿Z轴方向叠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加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6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6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6沿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D处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连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加强板,11-凸起结构,12-第一翻边,13-第一加强筋,14-减重孔,2-第二加强板,21-横向板,211-加强凸台,212-矩形平面结构,213-第二翻边,2131-横向加强筋,22-连接板,221-平面结构,222-过渡部,223-第二加强筋,3-前排座椅前横梁,4-前排座椅后横梁,5-门槛梁,6-第一连接区,7-第二连接区,8-第三连接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参照图1,包括第一加强板1、第二加强板2、前地板、前排座椅前横梁3、前排座椅后横梁4和门槛梁5,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设置在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与前地板固定连接,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分别与门槛梁5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1的一端与前排座椅前横梁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排座椅后横梁2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2的一端与第一加强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门槛梁5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1的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包括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现有的前地板总成中,为了提升前地板的刚度和强度,常用手段是将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固定在前地板上,在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一侧设置有纵向分布的门槛梁5,门槛梁5分别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一端进行固定连接,门槛梁5使得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得以连接,让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较为稳固。但此类方案对于前地板刚度的加强提升有限,当车辆运行或启动而导致前地板振动时,并不能有效满足驾乘人员乘坐舒适度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区域设置有两块加强板,两块加强板为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其中,第一加强板1为垂直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方向上设置,即图1中所示的Y轴方向上分布设置。第一加强板1的两端分别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进行连接,即是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设置有纵向连接板将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可以选择点焊或高强度螺栓连接。同理,为了保证第一加强板1的稳固,在第一加强板1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加强板2,第二加强板2是为平行于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方向上设置,即图1中所示的X轴方向上分布设置。第二加强板2的一侧与第一加强板1进行连接,如图1所示,第二加强板2的一侧与第一加强板1的中间部分进行连接,第二加强板2的另一侧与门槛梁5进行连接,使得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整体形成一个T型结构的连接结构。参照图2,是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整体形成的T型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第一连接区6是连接第二加强板2与第一加强板的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6是平面结构的连接面,第一加强板1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加强板2,第一加强板1与第二加强板2之间的第一连接区6,是为了方便固定第一加强板1与第二加强板2之间的固定连接。同理,第二连接区7也是连接第二加强板2与门槛梁5的平面结构的连接面,是为了方便固定门槛梁5与第二加强板2之间的固定连接。
通过在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设置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加强了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与门槛梁5的连接稳定性,第一加强板1纵向分布,额外增加了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的纵向有效连接,有利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的纵向力的传导,在车辆行使或启动时,即使车辆进行剧烈晃动,由于设置有第一加强板1进行纵向力的传导,使得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可以更加稳固,增强了驾驶员乘坐使用的舒适度。同理,在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与第一加强板1相连接的第二加强板2为横向分布,第二加强板2的一侧端点也与门槛梁5相互连接,有利于横向力的传递。第一加强板1增加的是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的连接,第二加强板2增加了第一加强板1与门槛梁5的连接,同时也是间接增强了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与门槛梁5之间的连接。也增强了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横纵向力的传导分散,减少车辆行使中产生的强烈振动感,提高了前地板的隔振性能,优化驾乘人员的行车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也可以设置于车辆的两个前排座椅下方,在主驾座椅和副驾座椅下方的地板上均设置两个加强板以改善不同位置乘员的乘坐舒适性。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可将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布置在主驾座椅下方即可,以显著提升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可选地,参照图1,第二加强板2包括横向板21和连接板22,连接板22的一端与横向板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门槛梁5固定连接;横向板21的一端与连接板22和门槛梁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加强板1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第二加强板2整体为横向分布的两块板结合而成,第二加强板2包括有横向板21和连接板22,如图1的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横向板21和连接板22两者横向分布,横向相互固定连接,连接板22的一端与横向板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门槛梁5固定连接;横向板21的一端与连接板22和门槛梁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加强板1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加强板2整体是一端与第一加强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门槛梁5固定连接。参照图2,图中横向板21和连接板22之间通过第三连接区8相互连接。横向板21和连接板22的固定连接,将门槛梁5和第一加强板1进行了横向连接,加强了第一加强板1与门槛梁5之间的稳固性,有利于第一加强板1在横向方向上力的分散。
可选地,参照图2,第一加强板1沿垂直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凸起结构11;凸起结构11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加强板1沿垂直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凸起结构11,凸起结构11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固定连接。如图2的示意,凸起结构11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板1用于连接座椅前后横梁的两端,第一加强板1的一端设置的凸起结构11,可以使得第一加强板1与前排座椅前横梁3之间通过凸起结构11进行更加稳固的连接。同理,第一加强板1的另一端设置的凸起结构11,可以使得第一加强板1与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通过凸起结构11进行更加稳固的连接,通过在第一加强板1沿垂直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方向上设置有凸起结构11,使得第一加强板1在垂直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方位上,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进行连接固定,以保证第一加强板1的稳定和整体结构的固定,来进行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纵向力的传导分散。
可选地,参照图3,第一加强板1的四周设置有第一翻边12;第一加强板1通过靠近第二加强板2的第一翻边12与第二加强板2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1通过靠近前地板的第一翻边12与前地板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翻边12为上下间隔凹凸的形状,第一加强板1的四周方位均设置有第一翻边12。在第一加强板1的前后两端设置的第一翻边12,可以方便第一加强板1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的相互连接。同理,第一加强板1通过靠近第二加强板2的第一翻边12与第二加强板2固定连接,在第一加强板1与第二加强板2相互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翻边12,可以方便第一加强板1与第二加强板2之间的相互连接。而第一加强板1通过靠近前地板的第一翻边12与前地板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1的另一侧设置第一翻边12,是为了可以便于和前地板连接,在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都与前地板固定连接的前提下,为了保证第一加强板1的稳定效果和传导纵向力的功能,第一加强板1也需与前地板进行固定连接,而第一加强板1右侧的第一翻边12是为了稳固第一加强板1与前地板之间的连接。
第一翻边12采用了间隔的小凸起的加强设计,一是可以提高第一加强板1本身的刚度,避免纵向力传导过程中由于力超过第一加强板1所能承受范围而断裂,二是将小凸起设置成间隔分列,可以避免产生焊接应力,提高了第一加强板1与前地板之间的连接刚度。
可选地,参照图3,第一加强板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3和减重孔14。
具体而言,第一加强板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3处于第一加强板1的中部位置,为纵向分布。第一加强筋13长约为120mm,宽约为21mm,深约为4mm,可以提高第一加强板1的上表面刚度,有利于第一加强板1与前排座椅后横梁之间纵向力的传递。此外,第一加强板1上还设置有减重孔14,减重孔14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四边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减重孔14的形状为矩形,在满足第一加强板1强度、刚度的前提下,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第一加强板1,可以设计减重孔14来减少第一加强板1的质量,符合车身轻量化的设计。
可选地,参照图4,横向板21的上表面设置有加强凸台211和矩形平面结构212,矩形平面结构212与连接板22的一侧相互叠合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横向板21的上表面的设置有平面结构的加强凸台21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矩形形状的加强凸台211,可以提高表面刚度,也有利于横向板21与第一加强板1之间的横向力的传导。除此之外,横向板2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矩形平面结构212,可以方便和连接板22和门槛梁5进行固定连接。
可选地,参照图4,横向板21上设置有第二翻边213,靠近连接板22的第二翻边213为平面结构,与连接板22和门槛梁5固定连接,连接板22与横向板21连接的一侧为平面结构221;靠近第一加强板1的第二翻边213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2131,与第一加强板1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横向板21的四周上设置有第二翻边213,横向板21与连接板22连接所连接的一侧上(图中L侧方向),设置有平面的第二翻边213,设计此侧第二翻边213为平面结构,包括设计横向板21的L侧上表面为矩形平面结构,是为了便于与连接板22和门槛梁5进行三层焊接。参照图5,图5是横向板21与连接板22在垂直于连接板22的方向上的截面结构图,如图5的示意,连接板22与横向板21连接的一侧为平面结构221,连接板22上的平面结构221与横向板21的矩形平面结构212相互匹配,两者可以结合便于横向板21与连接板22和门槛梁5进行三层焊接,即,连接板22覆盖于靠近门槛梁5的横向板21一侧,提高了横向板21与门槛梁5侧围的连接刚度,同时连接板22与门槛梁5固定连接,形成了横向板21与连接板22和门槛梁5的三层焊接,提高了连接刚度。
参照图4,横向板21与第一加强板1所连接的一侧上(图中R侧方向),同样设置有第二翻边213,横向板21的部分覆盖于第一加强板1的第一翻边12上,通过R侧第二翻边213来加强横向板21与第一加强板1之间的连接,该侧的第二翻边213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2131,有利于横向力的传导。
此外,横向板21位于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并且固定于前地板上,为了保证横向板21的稳定,横向板21的前后也设置有第二翻边213,都是为了便于和前地板进行连接,且同第一加强板1上的第一翻边12一致,采用了间隔的小凸起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横向板21与前地板之间连接的刚度。
可选地,参照图6至图8,靠近连接板22的第二翻边213与矩形平面结构212的连接部倾斜相交,矩形平面结构212与加强凸台211的连接处呈阶梯状。
具体而言,图6是横向板21的俯视平面图,图7至图9分别示出了图6中A-A、B-B、C-C三个部位的剖切示意图,图7为横向板21一侧的第二翻边213的剖切示意图,图7中横向板21的侧边与第二翻边213有对应的两个阶梯状连接处(图中箭头所指);图8是横向板21的矩形平面结构212与加强凸台211的连接剖面图,以及矩形平面结构212与第二翻边213的连接剖面图;图9为横向板21另一侧的第二翻边213的剖切示意图,图9中横向板21的另一侧侧边与第二翻边213也有对应的两个阶梯状连接处(图中箭头所指)。
参照图10,是图8中B截面的D处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D处截面结构分为三段部分,分别为Ⅰ段、Ⅱ段、Ⅲ段,其中,Ⅰ段是靠近连接板22的第二翻边213的截面,Ⅱ段是矩形平面结构212的截面,Ⅲ段是加强凸台211的截面。Ⅰ段与Ⅱ段之间的连接部倾斜相交,图10中标示的α﹥90°是Ⅰ段与Ⅱ段之间所形成的弧度为钝角,Ⅰ段与Ⅱ段之间进行过渡时,包含有一定弧度的连接部位进行缓冲连接,并非直接将Ⅰ段与Ⅱ段的端点进行固定连接。同理,Ⅱ段与Ⅲ段的连接处也包含有一定弧度的连接部位进行缓冲连接,并非直接将Ⅱ段与Ⅲ段的端点进行固定,另外,Ⅱ段与Ⅲ段连接呈阶梯状是因为Ⅱ段截面部分低于Ⅲ段,即Ⅱ段与Ⅲ段之间存在高低差,使得Ⅱ段与Ⅲ段之间呈现处阶梯状。通过设计D处三段结构呈阶梯状,可以具有较高的弯扭刚度。另外,连接板22的一侧与Ⅰ段都为平面结构,连接板22的一侧覆盖于Ⅰ段上表面,使得连接板22通过平面结构与Ⅰ段即横向板21配合进行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连接刚度。
可选地,参照图11,连接板22与门槛梁5连接处、连接板22与前地板连接处均设置有圆角过渡部222,连接板22与门槛梁5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23。
具体而言,如图11的示意,连接板22与门槛梁5连接处、连接板22与前地板连接处均设置有圆角过渡部222,并且连接板22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圆角过渡部222采用圆角较为缓和的曲线形状进行缓冲过渡,避免连接板22与门槛梁5和前地板连接时产生的应力导致部件损坏,有利于疏散应力。连接板22与门槛梁5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23,有利于横向力传递,同时避免横向板21和连接板22和门槛梁5进行三层焊接时产生应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前述的任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在装配有上述车辆前地板总成的车辆中,通过在主驾座椅的前后横梁的中间设置有纵向的第一加强板和横向的第二加强板,提高了前排座椅的前地板横向和纵向的应力传递,也提高了前地板的刚度和模态,降低了前地板的振动敏感度,进一步优化乘坐人使用时的乘坐舒适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强板(1)、第二加强板(2)、前地板、前排座椅前横梁(3)、前排座椅后横梁(4)和门槛梁(5);
所述第一加强板(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2)设置在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之间,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分别与所述门槛梁(5)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1)的一端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板(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门槛梁(5)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板(2)包括横向板(21)和连接板(22);
所述连接板(22)的一端与所述横向板(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门槛梁(5)固定连接;
所述横向板(2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22)和所述门槛梁(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门槛梁(5)连接处、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前地板连接处均设置有圆角过渡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沿垂直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的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凸起结构(11);
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3)和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的四周设置有第一翻边(12);
所述第一加强板(1)通过靠近所述第二加强板(2)的所述第一翻边(12)与所述第二加强板(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1)通过靠近所述前地板的所述第一翻边(12)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3)和减重孔(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板(21)的上表面设置有加强凸台(211)和矩形平面结构(212),所述矩形平面结构(212)与所述连接板(22)的一侧相互叠合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板(21)的四周设置有第二翻边(213);
靠近所述连接板(22)的所述第二翻边(213)为平面结构,与所述连接板(22)和所述门槛梁(5)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横向板(21)连接的一侧为平面结构;
靠近所述第一加强板(1)的所述第二翻边(213)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2131),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连接板(22)的所述第二翻边(213)与所述矩形平面结构(212)的连接部倾斜相交,所述矩形平面结构(212)与所述加强凸台(211)的连接处呈阶梯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门槛梁(5)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23)。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总成。
CN202223213637.8U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5449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3637.8U CN21954491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3637.8U CN21954491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4910U true CN219544910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4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3637.8U Active CN21954491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49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51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544910U (zh)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10920456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0941439U (zh) 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安装横梁
JP2000006833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CN112109810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920450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JP3900856B2 (ja) 車両フロア構造
CN216994534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17892499U (zh) 车辆的动力悬置支架总成以及车辆
CN219312887U (zh) 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CN218577877U (zh) 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907409U (zh) 车身中地板结构及车辆
CN218536865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9487231U (zh) 汽车座椅横梁结构
CN215205073U (zh) 一种悬置安装总成、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3921248U (zh) 地板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9467861U (zh) 一种车身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2099082U (zh) 一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8907385U (zh)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CN219927814U (zh) 一种车辆地板布置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