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05195U - 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05195U CN219405195U CN202223022103.7U CN202223022103U CN219405195U CN 219405195 U CN219405195 U CN 219405195U CN 202223022103 U CN202223022103 U CN 202223022103U CN 219405195 U CN219405195 U CN 2194051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e
- plate
- molding
- knob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包括上模组和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和下模组之间设有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设有下成型组件;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构成第一模腔,所述下模板和下成型组件内设有用于与轴杆相配的定位区域,且所述第一模腔用于在轴杆一端形成第一型块;所述下成型组件至少包括嵌设在下模板内的下成型块,所述下成型块内构成第二模腔,所述第二模腔用于在轴杆另一端形成螺旋部位;所述下模组内还设有脱模结构,所述脱模结构与下成型组件传动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主要是利用材料的物理性能,使之液化软化后在一定压力充满模具再定型得到工业产品的工艺。
常用的有以下两类:
1、橡胶注塑:橡胶注射成型是一种将胶料直接从机筒注入模型硫化的生产方法。橡胶注塑的优点是:虽属间歇操作,但成型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取消了胚料准备工序,劳动强度小,产品质量优异。
2、塑料注塑:塑料注塑是塑料制品的一种方法,将熔融的塑料利用压力注进塑料制品模具中,冷却成型得到想要各种塑料件。有专门用于进行注塑的机械注塑机。目前最常使用的塑料是聚苯乙烯。所得的形状往往就是最后成品,在安装或作为最终成品使用之前不再需要其他的加工。许多细部,诸如凸起部、肋、螺纹,都可以在注射模塑一步操作中成型出来。
而对于两端设有待成型部位的细长轴杆,尤其是在一端设有螺旋部位的细长轴杆,例如螺纹端,蜗杆端等。若是在一套模具中设置两个成型模腔,不可避免的导致模具整体高度或宽度增加,两个成型模腔的距离过长,进而导致浇道过长容易出现浇道堵塞或开模使产品顺坏。现有技术中通常针对不同的待成型部分别设计模具,大幅度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如何在一套模具中实现对长轴杆两端成型不同的成型部位且不产生过长的浇道是函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就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包括上模组和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和下模组之间设有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设有下成型组件;
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构成第一模腔,所述下模板和下成型组件内设有用于与轴杆相配的定位区域,且所述第一模腔用于在轴杆一端形成旋钮;
所述下成型组件至少包括嵌设在下模板内的下成型块,所述下成型块内构成第二模腔,所述第二模腔用于在轴杆另一端形成螺旋部位;
所述下模组内还设有脱模结构,所述脱模结构与下成型组件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模腔水平设置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所述第二模腔竖直设置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所述下成型组件还构成在下模板底部。通过以上改进,使模具内的浇道剪短,减少了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之间的距离,避免出现浇道的堵塞或开模产品断裂的情况出现。
优选的,所述上模组和下模组之间形成有浇道,所述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与浇道连通。通过以上改进,使模具一次性成型旋钮和螺旋部位,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下成型组件还包括与下成型块连接的内套,以及套设在内套外的套座,所述套座竖向限位在下模内,所述内套与套座螺旋连接,所述脱模结构与内套传动连接并驱使所述内套相对套座转动,以使所述内套带动所述下成型块旋离螺旋部位。通过以上改进,齿轮转动带动套座转动,套座与内套传动接连,传动杆与下成型块连接,随着齿轮转动,内套带动下成型块移动,使成型好的螺旋部位脱离第二模腔。
优选的,所述脱模结构包括齿轮、齿条及驱动齿条的油缸,所述齿轮套设在内套上,且所述齿条与齿轮传动配合。通过以上改进,油缸驱动齿条,齿条与齿轮啮合,齿条带动齿轮转动,以使螺旋部位脱离第二模腔。
优选的,所述齿条两侧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齿条贴合。通过以上改进,定位块为齿条提供导向,避免齿条发生偏移,保证了螺旋部位脱离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下成型组件还包括成型螺栓,所述成型螺栓嵌设在上成型块内,且部分置入下成型块内。通过以上改进,成型螺栓在成型时部分置入在第二模腔内,使成型的螺旋部位顶部形成有相应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上模板底部设有抵压块,所述上模板与抵压块之间设有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与上模板抵接,另一端抵接于抵压块顶面,所述抵压块底部与第二模腔顶部抵接。通过以上改进,避免脱模时成型螺栓带动螺旋部位上升,造成螺旋部位的损伤。
优选的,所述第一模腔连接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板及固定夹,所述下模板上形成有供固定板及固定夹置入的嵌槽,所述固定板及固定夹嵌设于所述嵌槽内并通过螺丝固定,所述固定板上形成有供螺旋部位及轴杆置入的凹槽。通过以上改进,保证了轴杆在定位机构上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轴杆在成型第一模腔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固定夹一侧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嵌槽槽壁抵接,所述固定夹另一侧形成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轴杆抵接。通过以上改进,固定夹将轴杆固定提高了成型时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通过将在上模块和下模块之间水平设置第一模腔用于成型旋钮,竖直方向设置成型螺旋部位的第二模腔且通过脱模结构与下成型组件传动配合将成型的螺旋部位转动脱模,使一套模具可以同时成型旋钮和蜗杆,不仅使螺旋部位脱模无需分型,且提高了螺旋部位的成型品质,进一步的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模具使用数量降低了成本,且缩短了第一模腔和第二膜之间浇道的距离,避免发生浇道堵塞或造成开模时成型的产品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模腔和定位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模腔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脱模结构与下成型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成型组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浇道的剖视图;
图中:1、上模组;2、下模组;3、上模板;4、下模板;5、下成型组件;101、第一模腔;102、旋钮;103、第二模腔;104、螺旋部位;105、脱模结构;201、浇道;202、下成型块;203、内套;204、套座;205、齿轮;301、油缸;302、齿条;303、定位块;304、成型螺栓;305、抵压块;306、第一弹性元件;401、定位机构;402、固定板;403、固定夹;404、嵌槽;405、凹槽;406、第二弹性元件;407、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中出现了术语上、中、下、顶端、一端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元件彼此区分开以便于理解,而不是用于定义任何方向或顺序上的限制。
如图1-7所示,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包括上模组1和下模组2,上模组1和下模组2之间设有上模板3和下模板4,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间设有下成型组件5。
上模板3和下模板4合模,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间形成第一模腔101,下模板4和下成型组件5内设有用于供轴杆相配的定位区域,且第一模腔101用于在轴杆一端形成旋钮102;
下成型组件5至少包括嵌设在下模板4内的下成型块202,下成型块202内构成第二模腔103,第二模腔103用于在轴杆另一端形成螺旋部位104;
下模组2内还设有脱模结构105,脱模结构105与下成型组件5传动连接,脱模结构105使下成型组件5转动,以使成型好的螺旋部位104脱离第二模腔103。
作为对本实施例成型过程的进一步解释,第一次注塑时需在第一模腔101和第二模腔102均放入轴杆,第一模腔101轴杆一端注塑形成旋钮102,第二模腔102对另一轴杆的一端注塑形成螺旋部位104,成型结束后,将成型螺旋部位104的轴杆的另一端置入在第一模腔101用来成型旋钮102,将一端成型旋钮102的轴杆取走另外存放,再第二模腔102中放入新的一根轴杆,再次成型后将第一模腔101内两端分别成型完旋钮102和螺旋部位104的轴杆取出放置到成品框,将新的一端成型螺旋部位104的轴杆置入道第一模腔101如此循环。
如图1所示,作为对本实施例中第一模腔101和第二模腔103布置方向的进一步解释,第一模腔101水平设置在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间,第二模腔103竖直设置在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间减少了第一模腔101和第二模腔103之间的距离,使第一模腔101和第二模腔103都在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间成型,使模具的浇道201减短,避免出现浇道201的堵塞或开模产品断裂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的还有部分的下成型组件5构成在下模板4底部内,且与脱模结构105传动连接。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模组1和下模组2之间形成有浇道201,且第一模腔101和第二模腔103与浇道201连通。
进一步的,螺旋部位104立式设置,螺旋部位104包括上螺旋部和下螺旋部,浇口指向第二模腔103顶部,自上而下设置,旋钮102是卧式设置的,浇口指向第一模腔101底部,可使模具一次性成型旋钮102和螺旋部位104,提高来生产效率,且无需使用两套模具进行成型,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5、图6所示,作为对本实施例中下成型组件5的实施方式的进一步解释,下成型组件5包括下成型块202、内套203、及套座204,套座204嵌设在下模组2内,套座204外周的台阶与下模组2内抵接实现竖向限位,内套203插设在套座204内,内套203外轮廓上形成有外螺纹,套座204内形成有内螺纹,使内套203与套座204形成转动配合,脱模结构105的齿轮205套设在内套203上,齿轮205带动内套203转动以使内套203下降,使螺旋部位104相对下模块2旋出第二模腔103。
进一步的,下模组2内,内套203下方设有避让空间,使内套203通过螺纹转动下降时不会于下模组2发生干涉。
作为可选的,本实施中,脱模结构105包括齿轮205、齿条302及驱动齿条302的油缸301,齿轮205套设在内套203上,齿条302与齿轮205啮合,从而带动内套203转动,以使螺旋部位104脱离第二模腔103。
进一步的,齿条302两侧设有定位块303,定位块303与齿条302贴合,定位块303前后落差布置为齿条302提供导向,避免齿条302发生偏移,保证了螺旋部位104脱离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下成型组件5还包括成型螺栓304,成型螺栓304嵌设在上模块3内,且部分置入下成型块202内,使成型的螺旋部位104顶部形成有相应的凹槽405。
如图1所示,优选的,上模板3底部设有抵压块305,上模板3与抵压块305之间设有第一弹性元件306,第一弹性元件306一端与上模板3抵接,另一端抵接于抵压块305顶面,抵压块305底部与第二模腔103顶部抵接,避免脱模时成型螺栓304带动螺旋部位104上升,造成螺旋部位104的损伤。
如图2、图3、图4所示,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模腔101连接有定位机构401,定位机构401包括固定板402及固定夹403,下模组2上形成有供固定板402及固定夹403置入的嵌槽404,固定板402及固定夹403嵌设于嵌槽404内并通过螺丝固定,且固定板402上形成有供螺旋部位104及轴杆置入的凹槽405。
固定夹403一侧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406,第二弹性元件406与嵌槽404槽壁抵接,固定夹403另一侧形成有固定槽407,固定槽407与轴杆抵接,固定夹403将轴杆固定,保证了轴杆在定位机构401上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成型时的稳定程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包括上模组(1)和下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1)和下模组(2)之间设有上模板(3)和下模板(4),所述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间设有下成型组件(5);
所述上模板(3)和下模板(4)构成第一模腔(101),所述下模板(4)和下成型组件(5)内设有用于与轴杆相配的定位区域,且所述第一模腔(101)用于在轴杆一端形成旋钮(102);
所述下成型组件(5)至少包括嵌设在下模板(4)内的下成型块(202),所述下成型块(202)内构成第二模腔(103),所述第二模腔(103)用于在轴杆另一端形成螺旋部位(104);
所述下模组(2)内还设有脱模结构(105),所述脱模结构(105)与下成型组件(5)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腔(101)水平设置在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间,所述第二模腔(103)竖直设置在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间,所述下成型组件(5)还构成在下模板(4)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1)和下模组(2)之间形成有浇道(201),所述第一模腔(101)和第二模腔(103)与浇道(20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成型组件(5)还包括与下成型块(202)连接的内套(203),以及套设在内套(203)外的套座(204),所述套座(204)竖向限位在下模组(2)内,所述内套(203)与套座(204)螺旋连接,所述脱模结构(105)与内套(203)传动连接并驱使所述内套(203)相对套座(204)转动,以使所述内套(203)带动所述下成型块(202)旋离螺旋部位(10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结构(105)包括齿轮(205)、齿条(302)及驱动齿条(302)的油缸(301),所述齿轮(205)套设在内套(203)上,且所述齿条(302)与齿轮(205)传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302)两侧设有定位块(303),所述定位块(303)与齿条(302)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成型组件(5)还包括成型螺栓(304),所述成型螺栓(304)嵌设在上模板(3)内,且部分置入下成型块(202)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3)底部设有抵压块(305),所述上模板(3)与抵压块(305)之间设有第一弹性元件(306),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06)一端与上模板(3)抵接,另一端抵接于抵压块(305)顶面,所述抵压块(305)底部与第二模腔(103)顶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腔(101)连接有定位机构(401),所述定位机构(401)包括固定板(402)及固定夹(403),所述下模组(2)上形成有供固定板(402)及固定夹(403)置入的嵌槽(404),所述固定板(402)及固定夹(403)嵌设于所述嵌槽(404)内并通过螺丝固定,且所述固定板(402)上形成有供螺旋部位(104)及轴杆置入的凹槽(40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403)一侧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406),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06)与所述嵌槽(404)槽壁抵接,所述固定夹(403)另一侧形成有固定槽(407),所述固定槽(407)与轴杆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22103.7U CN219405195U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22103.7U CN219405195U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05195U true CN219405195U (zh) | 2023-07-25 |
Family
ID=87209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22103.7U Active CN219405195U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05195U (zh) |
-
2022
- 2022-11-11 CN CN202223022103.7U patent/CN21940519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291137U (zh) | 一种成品率高的注塑模具 | |
CN112757579B (zh) | 一种汽车配件生产加工用注塑模具 | |
CN210705846U (zh) | 精密蜗杆多腔室联动脱模型注塑模具 | |
CN219405195U (zh) | 一种蜗杆、旋钮两次注塑成型模具 | |
CN211467287U (zh) | 一种注塑用模具 | |
CN114523632A (zh) | 一种汽车零件注塑模具 | |
CN221249729U (zh) | 一种螺纹脱模模具 | |
CN209937579U (zh) | 一种深型腔精密注塑模具的脱模合模结构 | |
CN219564026U (zh) |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设备 | |
CN216032180U (zh) | 一种汽车按键用可快速脱模的塑料模具 | |
CN213260847U (zh) | 一种便于分离的箱盖注塑模具 | |
CN210758992U (zh) | 一种带双方向内螺纹孔塑件的自动注塑模具 | |
CN210011259U (zh) | 一种塑胶模具 | |
CN211993969U (zh) | 一种塑料注塑用易于脱模的新型模具 | |
CN219076259U (zh) | 一种管制锁定板压型快速成型模具 | |
CN219855843U (zh) | 一种加固式汽车模具 | |
CN219133029U (zh) | 热塑性材料注塑模具 | |
CN218196609U (zh) | 一种能消除加工面内应力的箱体制造模具 | |
CN219486297U (zh) | 一种便于脱模塑胶件模具 | |
CN216465979U (zh) | 一种便于快速脱模的电机腔盖模具 | |
CN204921899U (zh) | 一种用于注塑制品旋转脱螺纹的滚珠丝杠传动机构 | |
CN214000384U (zh) | M5螺套注塑模具 | |
CN220562105U (zh) | 一种锂电池塑料外壳注塑用顶出结构 | |
CN219947122U (zh) | 一种方向盘注塑模具 | |
CN220576525U (zh) | 一种可控制螺纹起始牙的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