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6676U -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96676U CN219296676U CN202320114324.2U CN202320114324U CN219296676U CN 219296676 U CN219296676 U CN 219296676U CN 202320114324 U CN202320114324 U CN 202320114324U CN 219296676 U CN219296676 U CN 2192966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ultipurpose
- ramp
- loading
- crane
- l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码头装卸系统技术领域,更确切的说,它涉及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包括水侧装卸系统、斜坡道运输系统、陆侧装卸系统;所述水侧装卸系统位于斜坡道下端,包括安装在趸船上的水侧多用途起重机,以及连接水侧多用途起重机与斜坡道的人行钢引桥;所述斜坡道运输系统包括铺设在斜坡道上的轨道、运行在轨道上的用于承接货物的多用途轨道车,以及设置在斜坡道上端区域的用于牵引多用途轨道车的纵向牵引装置;所述陆侧装卸系统设置在斜坡道上端,包括陆侧多用途起重机以及用于装卸货的码头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码头装卸系统技术领域,更确切的说,它涉及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
背景技术
金沙江下游库区深水航道的高低水位落差达60米,这给库区航运码头的规划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一般内河多用途码头的高低水位落差大多在15米以内,三峡库区重庆地区的多用途码头所面临的水位落差也只有30米左右。对于这种水位落差在30米以内的多用途码头,通常采用分层系缆的直立式码头的布置方式,码头前沿配置多用途门机等装卸设备,以此实现集装箱、件杂货、干散货等多个货物的装卸作业。对于远超过30米的超大水位落差的建设环境,多用途门机等设备无法兼顾如此大的水位落差,常规的码头装卸工艺方案将不再适用。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地形地质条件也难以建设适应超高水位差的直立式码头。因而,在超大水位落差条件下建设多用途码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目前,尚未见到有针对超大水位差环境下的多用途码头解决方案。针对超大水位差的干散货码头,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13371473A)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的散货码头建设思路,通过分别建设适用于不同水位的高水位装卸平台、中水位装卸平台和低水位装卸平台,并配以适当的装卸机械来满足散货装船需要。针对超大水位差的集装箱码头,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5710136U)提出了基于高水位、中水位和低水位分级装卸平台的组合式集装箱码头。事实上,这种组合式码头的思路也可以适用于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即通过建设高水位、中水位、低水位装卸平台,将上述干散货码头和集装箱码头两种装卸工艺系统进行组合配置,可以实现多用途码头的功能。但是,这种码头布置的缺点是水工结构投资较大,连接道路较长会占用较多的岸线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系统较简单、运营较方便、投资相对较省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包括水侧装卸系统、斜坡道运输系统、陆侧装卸系统;所述水侧装卸系统位于斜坡道下端,包括安装在趸船上的水侧多用途起重机,以及连接水侧多用途起重机与斜坡道的人行钢引桥;所述斜坡道运输系统包括铺设在斜坡道上的轨道、运行在轨道上的用于承接货物的多用途轨道车,以及设置在斜坡道上端区域的用于牵引多用途轨道车的纵向牵引装置;所述陆侧装卸系统设置在斜坡道上端,包括陆侧多用途起重机以及用于装卸货的码头陆域。
进一步的,所述人行钢引桥连接在趸船与斜坡道下端的人行踏步之间;该人行踏步布置于所述轨道的中间或侧边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牵引装置包括卷扬机组以及与其连接的牵引钢丝绳,牵引钢丝绳与多用途轨道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卷扬机组布置在斜坡道的侧边,其布置高程与码头陆域的高程相同;或者布置在斜坡道的正前方,其布置高程与码头陆域的高程上下错开。
进一步的,所述多用途轨道车的上部为水平的货物摆放区,下部与斜坡道平行并且采用钢制车轮在轨道上运行,前端通过滑轮或者牵引绞座与纵向牵引装置的牵引钢丝绳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多用途轨道车采用并排布置的方式,每台水侧多用途起重机配置至少两台多用途轨道车。
进一步的,所述多用途轨道车的货物摆放区上放置有散货转载仓,散货转载仓的上部设置用于吊装的吊耳,散货转载仓底部的仓底挡板设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陆侧多用途起重机为固定式起重机、轨道式龙门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的其中一种。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为超大水位落差环境下建设多用途码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在斜坡道上设置多用途轨道车,并配置散货转载仓、集装箱吊具等工属具,可以满足不同货种的装卸作业要求;
(2)本实用新型的斜坡道的坡度可以陡于普通斜坡道码头,在超大水位落差条件下,可以有效地控制斜坡道深入河道内的距离,降低对航道的通航影响;
(3)与高、中、低水位装卸平台的组合式多用途码头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建设多个装卸平台及其连接通道,水工投资较省,且节约了岸线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1中,陆侧采用固定式起重机。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多用途轨道车位于斜坡道上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多用途轨道车位于斜坡道下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2中,陆侧采用轨道式龙门起重机。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多用途轨道车位于斜坡道上端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货船1、趸船2、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人行钢引桥4、人行踏步5、多用途轨道车6、斜坡道7、卷扬机房8、牵引钢丝绳9、码头陆域10、固定式起重机11、轨道式龙门起重机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水侧装卸系统、斜坡道运输系统、陆侧装卸系统。水侧装卸系统位于斜坡道7的下端,包括趸船2、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人行钢引桥4,货船1将货物运输至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作业范围内。斜坡道运输系统包括位于斜坡道7上端区域的纵向牵引装置、铺设在斜坡道上的轨道、运行在轨道上的多用途轨道车6。陆侧装卸系统包括位于斜坡道7上端的陆侧多用途起重机以及用于装卸货的码头陆域。本实施例中,所述陆侧多用途起重机为固定式起重机11。
所述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安装在趸船2上面,可通过更换不同吊具实现对集装箱、散货、件杂货的装卸。
人行钢引桥4连接在趸船2与斜坡道7的人行踏步5之间;人行踏步5布置于多用途轨道车6的中间位置或侧边位置,用于工作人员的上下船;
纵向牵引装置由位于卷扬机房8内的卷扬机组和牵引钢丝绳9,必要时还可为牵引钢丝绳9配置改向滑轮,牵引钢丝绳9与多用途轨道车6连接。卷扬机设置同步驱动机制,使得多用途轨道车6的左右两侧的牵引钢丝绳9同步运动,以确保多用途轨道车6运行平稳。
卷扬机组布置在斜坡道的侧边,其布置高程与码头陆域10的高程相同。
多用途轨道车6的侧视呈三角形状,上表面为水平的货物摆放区,可根据需要稳妥地摆放集装箱、散货转载仓、件杂货等货物,尺寸可放置1个40英尺集装箱;多用途轨道车6的下部与斜坡道平行,采用钢制车轮在两条凸轨上运行;多用途轨道车6的前端两侧设滑轮或者牵引绞座,以实现其与牵引钢丝绳9的连接。
多用途轨道车6采用成对布置的方式,趸船2上面的每台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配置2台多用途轨道车6;
在装卸散货时,多用途轨道车的货物摆放区上放置有散货转载仓,散货装载仓的底部为水平状,可稳定地放置在多用途轨道车6上;散货转载仓上部的开口为方形,其底部设置有阀门来控制仓底挡板的打开或关闭;散货转载仓的上部设置吊耳用于吊装。
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和陆侧多用途起重机均可根据作业场景,选择抓斗、集装箱吊具、吊钩等工属具,实现对集装箱、散货、件杂货的装卸的功能。
实施例2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如图4、图5所示,包括水侧装卸系统、斜坡道运输系统、陆侧装卸系统;除将实施例1中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由固定式起重机改为轨道式龙门起重机12,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处于最低水位时,如图1、图2、图3所示,水侧装卸系统位于斜坡道7的最下端;斜坡道运输系统中成对布置的多用途轨道车6分别往返于斜坡道7的最下端和最上端;当趸船2上的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对位于斜坡道7最下端的多用途轨道车6进行装卸作业的时候,另一台多用途轨道车6正处于斜坡道7的最上端,此时陆侧多用途起重机正对斜坡道7最上端的多用途轨道车6进行装卸。当水位逐渐上涨时,趸船2逐步地向码头陆侧10移动,斜坡道7上的多用途轨道车6上下往返的行程逐渐缩短;当水位上涨至最高水位时,此时它的行程最短甚至可为零。水位下降过程的操作流程与此相反。
当多用途码头装卸集装箱时,将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和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的吊具更换为集装箱吊具。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直接将货船1上的集装箱吊装至多用途轨道车6上平放,随后多用途轨道车6移动至斜坡道7的最上端,随后陆侧多用途起重机将集装箱吊装至运输车辆上。集装箱装船流程与此相反。
当多用途码头装卸件杂货时,应将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和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的吊具更换为吊钩。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和陆侧多用途起重机通过吊钩直接将货物在货船1、多用途轨道车6、运输车辆之间进行吊装作业。
当多用途码头装卸干散货时,应为干散货配置若干个漏斗状的散货转载仓,水侧多用途起重机和陆侧多用途起重机通过吊钩将散货转载仓在货船、多用途轨道车、散货转载仓的运输车辆之间进行吊装作业。
当散货卸船时,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的吊具更换为抓斗,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的吊具更换为吊钩。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通过抓斗将船舱中的货物抓取至位于斜坡道7最末端的多用途轨道车6上的散货转载仓中;当轨道车6通过牵引装置移动至斜坡道7的最顶端时,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用吊钩将散货转载仓吊至指定位置。然后打开散货转载仓的阀门,使得散货卸至指定的部位,如皮带机运输系统中的受料斗或者是自卸车内。散货卸完后,再将空的散货转载仓吊回至多用途轨道车6,进而开始下一个作业流程。事实上,散货转载仓的卸货也可以在陆域其他区域完成。即,陆侧起重机11直接将散货转载仓起吊至运输车辆上,运输至指定地点后再卸货,随后将卸完后的空散货转载仓运回至陆侧多用途起重机处,由其吊装至斜坡道7的多用途轨道车6上。
当散货装船时,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的吊具更换为吊钩,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的吊具更换抓斗或吊钩。散货先装入散货转载仓。散货入仓方式有多种,如通过移动皮带机进入散货转载仓,或者通过堆场的装载机等装入散货转载仓,或通过陆侧起重机的抓斗直接抓入散货转载仓。散货入散货转载仓的地点也有多种:可以在干散货堆场完成入仓,然后通过平板车运输至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的装卸位;或通过带式输送机运输至陆侧多用途起重机附近的漏斗装入散货转载仓;或通过皮带机运输至陆侧多用途起重机作业范围内进行临时堆存,再通过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的抓斗入仓。
当装满物料的散货转载仓位于陆侧多用途起重机的吊装范围内时,该起重机通过吊钩将该散货转载仓吊装至斜坡道7最上端的多用途轨道车6上,或者是陆侧多用途起重机配抓斗直接将附近临时堆场上的散货抓取至多用途轨道车6上的空散货转载仓内;多用途轨道车6将其运输至斜坡道7的最下端;水多用途侧起重机3通过吊钩将散货转载仓起吊至船舱的上方合适位置,然后打开阀门,物料通过散货转载仓底部漏入船舱。卸完散货后,散货转载仓阀门关闭,将空着的散货转载仓放回至多用途轨道车6上,多用途轨道车6再将其移动至斜坡道7的最上端。至此完成一个作业循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侧装卸系统、斜坡道运输系统、陆侧装卸系统;所述水侧装卸系统位于斜坡道(7)下端,包括安装在趸船(2)上的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以及连接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与斜坡道(7)的人行钢引桥(4);所述斜坡道运输系统包括铺设在斜坡道(7)上的轨道、运行在轨道上的用于承接货物的多用途轨道车(6),以及设置在斜坡道(7)上端区域的用于牵引多用途轨道车(6)的纵向牵引装置;所述陆侧装卸系统设置在斜坡道(7)上端,包括陆侧多用途起重机以及用于装卸货的码头陆域(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钢引桥(4)连接在趸船(2)与斜坡道(7)下端的人行踏步(5)之间;该人行踏步(5)布置于所述轨道的中间或侧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牵引装置包括卷扬机组以及与其连接的牵引钢丝绳(9),牵引钢丝绳(9)与多用途轨道车(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组布置在斜坡道(7)的侧边,其布置高程与码头陆域(10)的高程相同;或者布置在斜坡道(7)的正前方,其布置高程与码头陆域(10)的高程上下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轨道车(6)的上部为水平的货物摆放区,下部与斜坡道(7)平行并且采用钢制车轮在轨道上运行,前端通过滑轮或者牵引绞座与纵向牵引装置的牵引钢丝绳(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轨道车(6)采用并排布置的方式,每台水侧多用途起重机(3)配置至少两台多用途轨道车(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轨道车(6)的货物摆放区上放置有散货转载仓,散货转载仓的上部设置用于吊装的吊耳,散货转载仓底部的仓底挡板设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陆侧多用途起重机为固定式起重机(11)、轨道式龙门起重机(12)、门座式起重机的其中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14324.2U CN219296676U (zh) | 2023-01-18 | 2023-01-18 |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14324.2U CN219296676U (zh) | 2023-01-18 | 2023-01-18 |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96676U true CN219296676U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6958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14324.2U Active CN219296676U (zh) | 2023-01-18 | 2023-01-18 |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96676U (zh) |
-
2023
- 2023-01-18 CN CN202320114324.2U patent/CN2192966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18534B2 (en) | Container cargo transfer system | |
US6802684B2 (en) | Container tranfer terminal system and method | |
US5538382A (en) | Variable level lifting platform for a cargo container handling crane | |
US1522707A (en) | Freight-handling system | |
KR20130058001A (ko) | 인터모달 콘테이너들의 운송, 보관 및 인도 시스템 | |
CN109132610B (zh) | 一种单箱跨距堆场起重机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及方法 | |
US6602036B2 (en) | Buffer bridge crane for cargo container handling operations | |
CN210735627U (zh) | 一种集装箱的水-陆-水高效转运系统 | |
US5570986A (en) | Cargo container transfer system for cranes | |
US5515982A (en) | Telescoping shuttle for a cargo container handling crane | |
CN110304469A (zh) | 一种集装箱的水-陆-水高效转运系统和方法 | |
CN102730158B (zh) | 一种船舶码头集装箱装卸系统 | |
JP4312055B2 (ja) | バッファストラドルクレーン | |
US6554557B1 (en) | Inter-box connector (IBC) installation and removal system | |
CN112794108A (zh) | 一种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立体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 | |
CN210258405U (zh) | 集装箱的水-陆-水高效转运系统 | |
EP2743217B1 (en) | Loading and unloading system for containers at quayside | |
US5603598A (en) | Guide chute for cargo container handling cranes | |
CN204979163U (zh) | 一种用于内河的悬伸斜坡多车道滚装趸船 | |
CN219296676U (zh) |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 | |
US3486641A (en) | Bulk loader,unloader,and cargo container handling crane and method | |
CN208265646U (zh) | 一种用于u型泊位的集装箱起重机 | |
CN116002410A (zh) | 一种面向超大水位差的多用途码头装卸系统、作业方法及布置方法 | |
KR101037262B1 (ko) | 키이 크레인과 협력하여 부둣가의 버퍼 지브 크레인에 의해 화물 컨테이너를 처리하기 위한 방법 | |
CN215207450U (zh) | 一种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立体装卸作业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