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50389U - 一种骨科复位钳 - Google Patents

一种骨科复位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50389U
CN219250389U CN202223229900.2U CN202223229900U CN219250389U CN 219250389 U CN219250389 U CN 219250389U CN 202223229900 U CN202223229900 U CN 202223229900U CN 219250389 U CN219250389 U CN 2192503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point
forceps
distance
guide hole
rel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299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宇
张金飞
陈德方
林建东
何智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299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503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503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503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骨科复位钳,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导向套和调节装置,第二钳体形成有与导向套相对布置的夹持部,导向套形成有引导导针的打入方向的导向孔。骨科复位钳具有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的四个铰点中,第一铰点为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的转动中心,第二铰点为第二钳体相对于调节装置的转动中心,第三铰点为调节装置相对于导向套的转动中心,第四铰点为导向套相对于第一钳体的转动中心。第一铰点和第二铰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三铰点以及第四铰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1.5倍,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2.5倍。骨科复位钳能够减小导向孔相对于夹持中心线的角度变化。

Description

一种骨科复位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科复位钳。
背景技术
骨科复位钳用于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相关技术中的骨科复位钳在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打开或闭合的过程中,导向套的导向孔相对于夹持中心线的角度变化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骨科复位钳,以减小导向套的导向孔相对于夹持中心线的角度变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骨科复位钳,用于骨的复位,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导向套以及调节装置,所述导向套分别与所述第一钳体和所述调节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钳体分别与所述第一钳体和所述调节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钳体形成有与所述导向套相对布置的夹持部,所述导向套形成有贯穿所述导向套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用于对导针的打入方向进行引导;
所述第一钳体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钳体的至少部分、所述导向套的至少部分以及所述调节装置的至少部分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一铰点,所述第一铰点为所述第一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钳体的转动中心,所述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二铰点,所述第二铰点为所述第二钳体相对于所述调节装置的转动中心,所述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三铰点,所述第三铰点为所述调节装置相对于所述导向套的转动中心,所述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四铰点,所述第四铰点为所述导向套相对于所述第一钳体的转动中心;
其中,所述第一铰点以及所述第二铰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铰点以及所述第四铰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的1.5倍,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的2.5倍。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的2倍;和/或,当所述第一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钳体闭合,重合于所述第一铰点和所述第二铰点的直线与重合于所述第三铰点和所述第四铰点的直线平行。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钳体形成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凸出于所述第二钳体,所述调节装置与所述连接耳转动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第一钳体背离所述夹持部的一侧。
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套包括:
套筒,所述导向孔形成于所述套筒,所述套筒的内侧为所述套筒朝向所述导向孔的一侧;
安装板,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外侧,所述套筒的外侧为所述套筒背离所述导向孔的一侧,所述第三铰点为所述调节装置相对于所述安装板的转动中心,所述第四铰点为所述安装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钳体的转动中心,所述安装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套筒沿所述安装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
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孔朝向所述夹持部的一端的开口为第一开口,所述导向孔背离所述夹持部的一端的开口为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以使所述导向孔内的导针能够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沿径向移动。
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孔的横截面垂直于所述导向孔的轴向,所述导向孔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圆形,所述第一开口指向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为预设方向,所述导向孔的直径沿所述预设方向逐渐增大。
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孔的壁面的形状呈圆锥形,所述导向孔的锥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0°。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背离所述导向套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的表面形成有第一滚花,所述第二钳体背离所述夹持部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的表面形成有第二滚花。
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钳体闭合,所述第一铰点与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导向套的一端的端部之间的连线为夹持中心线,所述导向孔的轴向与所述夹持中心线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骨科复位钳,通过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转动,使得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打开,使需要复位的骨置于夹持部和导向套之间以将需要复位的骨夹紧,在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打开或关闭的过程中,通过调节装置调节导向孔相对于第一钳体的角度。通过四连杆机构约束导向套的转动,当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转动,四连杆机构中的调节装置在第二钳体的牵引下带动导向套相对于第一钳体转动,以改变导向套的导向孔相对于第一钳体的角度。在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转动第一夹角的过程中,即第一钳体相对于夹持中心线转动第二夹角的过程中,由于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1.5倍,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2.5倍,使得调节装置能够在第二钳体的牵引下带动导向套相对于第一钳体反向转动的角度尽可能地接近第二夹角,以减小导向套的导向孔相对于夹持中心线的角度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骨科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打开的状态;
图2为图1中位置A处的放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骨科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闭合的状态;
图4为图3中位置B处的放大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骨科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构成调节装置的两根杆件。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钳体1;第一操作部11;量具12;锁齿121;第二钳体2;夹持部21;连接耳22;第二操作部23;导向套3;导向孔31;套筒32;安装板33;咬合齿34;调节装置4;杆件41;第一铰点5;第二铰点6;第三铰点7;第四铰点8;夹持中心线9;锥角α。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作为本申请创造性构思的一部分,在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之前,需对相关技术中,导向套的导向孔相对于夹持中心线的角度变化较大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分析得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相关技术中,骨科复位钳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和导向套,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夹持物体的中心线为夹持中心线,导向套安装于第一钳体,导向套形成有贯穿导向套的导向孔,导向孔用于对导针的打入方向进行引导,第二钳体具有与导向套相对布置的夹持部,当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转动,导向套在第一钳体的带动下跟随第一钳体一起转动,使得导向套相对于夹持中心线的角度变化较大。
示例性地,在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闭合的状态下,第一钳体相对于第二钳体的转动中心与夹持部朝向导向套的一端的端部之间的连线为夹持中心线。
示例性地,夹持中心线为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角平分线。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骨科复位钳,请参阅图1~图4,骨科复位钳用于骨的复位。骨科复位钳包括第一钳体1、第二钳体2、导向套3以及调节装置4,导向套3分别与第一钳体1和调节装置4转动连接,第二钳体2分别与第一钳体1和调节装置4转动连接,第二钳体2形成有与导向套3相对布置的夹持部21,导向套3形成有贯穿导向套3的导向孔31,导向孔31用于对导针的打入方向进行引导。如此结构形式,通过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转动,使得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打开,使需要复位的骨置于夹持部21和导向套3之间以将需要复位的骨夹紧,在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打开或关闭的过程中,通过调节装置4调节导向孔31相对于第一钳体1的角度。
一实施例中,导针可以为克氏针,克氏针通过导向孔31打入需要复位的骨内对需要复位的骨进行固定。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第一钳体1的至少部分、第二钳体2的至少部分、导向套3的至少部分以及调节装置4的至少部分构成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一铰点5,第一铰点5为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的转动中心,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二铰点6,第二铰点6为第二钳体2相对于调节装置4的转动中心,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三铰点7,第三铰点7为调节装置4相对于导向套3的转动中心,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四铰点8,第四铰点8为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的转动中心。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四连杆机构约束导向套3的转动,当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转动,四连杆机构中的调节装置4在第二钳体2的牵引下带动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转动,以改变导向套3的导向孔31相对于第一钳体1的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的转动将需要复位的骨夹持在夹持部21和导向套3之间,骨科复位钳具有重合于第一铰点5的夹持中心线9。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在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闭合的状态下,第一铰点5与夹持部21朝向导向套3的一端的端部之间的连线为夹持中心线9。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夹持中心线9为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的角平分线,角平分线重合于第一铰点5。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转动第一夹角,第一钳体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转过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大致为第二夹角的两倍。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第一铰点5以及第二铰点6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三铰点7与第四铰点8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铰点5和第二铰点6之间的距离指的是第一铰点5和第二铰点6之间的直线距离。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第一铰点5和第二铰点6之间的直线距离即图中所示第一铰点5和第二铰点6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铰点7和第四铰点8之间的距离指的是第三铰点7和第四铰点8之间的直线距离。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第三铰点7和第四铰点8之间的直线距离即图中所示第三铰点7和第四铰点8之间的线段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钳体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转过第二夹角,当导向套3与第一钳体1之间没有相对转动,导向套3跟随第一钳体1一起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转动第二夹角,即导向套3的导向孔3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转动第二夹角。因此,导向套3需要相对于第一钳体1反向转动一定角度,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反向转动的角度尽可能地接近第二夹角以减小导向套3的导向孔31与夹持中心线9的角度变化。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反向转动的角度为第三夹角,在四连杆结构下,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倍数关系接近于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的倍数关系。鉴于此,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1.5倍,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2.5倍。如此结构形式,在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转动第一夹角的过程中,即第一钳体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转动第二夹角的过程中,由于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1.5倍,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2.5倍,使得调节装置4能够在第二钳体2的牵引下带动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反向转动的角度尽可能地接近第二夹角,以减小导向套3的导向孔3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的角度变化。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一距离为D,第二距离为E,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间的数值关系的表达式为:1.5*D≤E≤2.5*D。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图4,在图3和图4中,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处于闭合状态,第一钳体1与第二钳体2之间的夹角为m,第一钳体1与导向孔3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p,在图1和图2中,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处于打开状态,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之间的夹角为n,第一钳体1与导向孔3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q。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图4,从图3和图4中的闭合状态切换到图1和图2中的打开状态,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转动第一夹角,第一钳体1以第一铰点5为中心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逆时针转动,导向套3以第四铰点8为中心相对于第一钳体1顺时针转动。其中,第一夹角的表达式为:k=n-m,式中k表示第一夹角。第一钳体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逆时针转动的角度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表达式为:j=k/2=(n-m)/2,式中j表示第二夹角。第二钳体2牵引调节装置4带动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顺时针转动的角度为第三夹角,第三夹角的表达式为:h=p-q,式中表示第三夹角。由于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1.5倍,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2.5倍,使得第三夹角能够接近于第二夹角,即第三夹角与第二夹角的差值的绝对值尽可能地接近于0,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导向套3的导向孔3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的角度变化。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图4,从图1和图2中的打开状态切换到图3和图4中的闭合状态,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转动第一夹角,第一钳体1以第一铰点5为中心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顺时针转动,导向套3以第四铰点8为中心相对于第一钳体1逆时针转动。第一钳体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顺时针转动的角度为第二夹角,第二钳体2牵引调节装置4带动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逆时针转动的角度为第三夹角,由于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1.5倍,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的2.5倍,使得第三夹角能够接近于第二夹角,即第三夹角与第二夹角的差值的绝对值尽可能地接近于0,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导向套3的导向孔3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的角度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越接近于2倍,第三夹角与第二夹角的差值的绝对值越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于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如此结构形式,骨科复位钳在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切换过程中,有利于使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转动的第三夹角接近于第一钳体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转动的第二夹角,从而较好地减少导向套3的导向孔3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的的角度变化。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一距离为D,第二距离为E,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间的数值关系的表达式为:E=2*D。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当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闭合,重合于第一铰点5和第二铰点6的直线与重合于第三铰点7和第四铰点8的直线平行。如此结构形式,使得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倍数关系能够较好地接近于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的倍数关系。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5,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当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闭合,重合于第一铰点5和第二铰点6的直线与重合于第三铰点7和第四铰点8的直线平行。如此结构形式,有利于使导向套3相对于第一钳体1转动的第三夹角接近于第一钳体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转动的第二夹角,从而较好地减少导向套3的导向孔31相对于夹持中心线9的的角度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铰点6可以位于以第一铰点5为圆心第一距离为半径的圆上,由于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转动连接的影响,可能难以在第二钳体2上找到较合适的位置与调节装置4转动连接。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5,第二钳体2形成有连接耳22,连接耳22凸出于第二钳体2,调节装置4与连接耳22转动连接。如此结构形式,连接耳22凸出于第二钳体2,连接耳22的位置不受第二钳体2整体形状的约束,连接耳2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凸出于第二钳体2至较为合适的位置,以便于与调节装置4转动连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5,调节装置4位于第一钳体1背离夹持部21的一侧。如此结构形式,调节装置4位于第一钳体1背离夹持部21的一侧,使得四连杆机构的四个铰点的连线大致呈四边形,调节装置4与第一钳体1之间基本上不会产生交叉,当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打开或关闭,调节装置4位于第一钳体1背离夹持部21的一侧能够尽可能地防止调节装置4与第一钳体1干涉。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导向套3包括套筒32和安装板33。导向孔31形成于套筒32,套筒32的内侧为套筒32朝向导向孔31的一侧。安装板33连接于套筒32的外侧,套筒32的外侧为套筒32背离导向孔31的一侧,第三铰点7为调节装置4相对于安装板33的转动中心,第四铰点8为安装板33相对于第一钳体1的转动中心,安装板33的厚度小于套筒32沿安装板33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如此结构形式,安装板33连接于套筒32的外侧,通过安装板33分别与调节装置4和第一钳体1转动连接,安装较为方便,不需要考虑适配套筒32的形状对安装的影响,更不需要考虑第一钳体1和调节装置4的安装对导向孔31内空间的干涉。另外,安装板33的厚度小于套筒32沿安装板33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安装板33的厚度方向的任一侧均有较为充足的空间用于安装第一钳体1,第一钳体1朝向导向套3的一端的形状可以设置得较为简单,降低第一钳体1的加工难度。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导向孔31朝向夹持部21的一端的开口为第一开口,导向孔31背离夹持部21的一端的开口为第二开口。
可以理解的是,需要复位的骨夹持在导向套3和夹持部21之间,导针经第二开口进入导向孔31并经第一开口从移出导向孔31打入需要复位的骨内,以对需要复位的骨进行固定。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二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一开口的面积以使导向孔31内的导针能够在第二开口处沿径向移动。如此结构形式,靠近夹持部21的第一开口的面积较小,有利于对将要进入需要复位的骨的导针进行约束,尽可能地减少导针在第一开口处的晃动的可能性,在导针打入需要复位的骨的过程中,使得导针在第一开口处能够较为准确地在相应位置处将导针打入需要复位的骨。第二开口的面积较大,导针能够在第二开口处沿径向移动,导针通过在第二开口处沿径向移动能够调整导向孔31内的导针的打入方向,操作人员通过操作导针在第二开口处沿径向移动能够将导针调整到合适的打入方向以将导针打入需要复位的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导向孔31的横截面垂直于导向孔31的轴向,导向孔31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圆形,第一开口指向第二开口的方向为预设方向,导向孔31的直径沿预设方向逐渐增大。如此结构形式,由于导向孔31的直径沿预设方向逐渐增大,导向孔31内的导针在第二开口处能够沿径向移动,从而将导向孔31内的导针调整到合适的打入方向。由于导向孔31的直径沿预设方向逐渐增大,导向孔31的形状较为简单,且导向孔31的形状较为规则,便于加工制作。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预设方向为图中箭头R1所示的方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导向孔31的壁面的形状呈圆锥形,导向孔31的锥角α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0°。如此结构形式,导向孔31设置较为合适的用于补偿的锥角α,便于操作人员调节导向孔31内的导针的打入方向,通过操作人员补偿调节将导向孔31内的导针调整到较为合适的打入方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导向孔31的锥角α为6°。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5,第一钳体1背离导向套3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操作部11,第二钳体2背离夹持部2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操作部23。如此结构形式,在操作骨科复位钳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一操作部11和第二操作部23分别进行对应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的操作,使得第一钳体1能够相对于第二钳体2较为方便地闭合或打开。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5,第一操作部11的表面形成有第一滚花,第二操作部23的表面形成有第二滚花。如此结构形式,由于第一滚花的存在,第一操作部11的表面较为粗糙,能够增大操作人员握持第一操作部11的摩擦力以防止打滑,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一操作部11进行操作。由于第二滚花的存在,第二操作部23的表面较为粗糙,能够增大操作人员握持第二操作部23的摩擦力以防止打滑,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二操作部23进行操作。
一实施例中,第一滚花为网纹滚花,和/或,第二滚花为网纹滚花。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4,当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闭合,第一铰点5和夹持部21朝向导向套3的一端的端部之间的连线为夹持中心线9,导向孔31的轴向与夹持中心线9垂直。如此结构形式,需要复位的骨夹持于导向套3和夹持部21之间,导向孔31的轴向与夹持中心线9垂直,导向孔31内的导针以大致垂直于夹持中心线9的方向打入需要复位的骨内,从而能够较好地固定需要复位的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当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闭合,第一铰点5和夹持部21朝向导向套3的一端的端部之间的连线重合于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之间的角平分线。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调节装置4可以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杆件41,第二钳体2夹持在相对布置的两根杆件41之间,导向套3夹持在相对布置的两根杆件41之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连接耳22夹持在相对布置的两根杆件41之间,安装板33夹持在相对布置的两根杆件41之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二铰点6为杆件41与第二钳体2的转动中心,每根杆件41以第二铰点6为中心相对于第二钳体2转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三铰点7为杆件41与导向套3的转动中心,每根杆件41以第三铰点7为中心相对于导向套3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调节装置4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一实施例中,调节装置4的形状可以呈板状结构。一实施例中,调节装置4的形状可以呈杆状结构。
调节装置4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导向套3形成有咬合齿34,咬合齿34位于导向套3朝和夹持部21的一端。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咬合齿34使得能够导向套3和夹持部21能够较为牢固地夹持需要复位的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5,第一钳体1朝向第二钳体2的一侧具有量具12,量具12形成有锁齿121,第二钳体2形成有卡槽,当第一钳体1和第一钳体1打开到想要的状态,锁齿121卡入卡槽内以将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锁止,防止第一钳体1相对于第二钳体2转动,量具12上设置有刻度以测量夹持在导向套3和夹持部21之间的骨的厚度。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用于骨的复位,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导向套以及调节装置,所述导向套分别与所述第一钳体和所述调节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钳体分别与所述第一钳体和所述调节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钳体形成有与所述导向套相对布置的夹持部,所述导向套形成有贯穿所述导向套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用于对导针的打入方向进行引导;
所述第一钳体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钳体的至少部分、所述导向套的至少部分以及所述调节装置的至少部分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一铰点,所述第一铰点为所述第一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钳体的转动中心,所述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二铰点,所述第二铰点为所述第二钳体相对于所述调节装置的转动中心,所述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三铰点,所述第三铰点为所述调节装置相对于所述导向套的转动中心,所述四连杆机构的其中一个铰点为第四铰点,所述第四铰点为所述导向套相对于所述第一钳体的转动中心;
其中,所述第一铰点以及所述第二铰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铰点以及所述第四铰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的1.5倍,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的2.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的2倍;和/或,当所述第一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钳体闭合,重合于所述第一铰点和所述第二铰点的直线与重合于所述第三铰点和所述第四铰点的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钳体形成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凸出于所述第二钳体,所述调节装置与所述连接耳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第一钳体背离所述夹持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包括:
套筒,所述导向孔形成于所述套筒,所述套筒的内侧为所述套筒朝向所述导向孔的一侧;
安装板,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外侧,所述套筒的外侧为所述套筒背离所述导向孔的一侧,所述第三铰点为所述调节装置相对于所述安装板的转动中心,所述第四铰点为所述安装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钳体的转动中心,所述安装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套筒沿所述安装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朝向所述夹持部的一端的开口为第一开口,所述导向孔背离所述夹持部的一端的开口为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以使所述导向孔内的导针能够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沿径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的横截面垂直于所述导向孔的轴向,所述导向孔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圆形,所述第一开口指向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为预设方向,所述导向孔的直径沿所述预设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的壁面的形状呈圆锥形,所述导向孔的锥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0°。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体背离所述导向套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的表面形成有第一滚花,所述第二钳体背离所述夹持部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的表面形成有第二滚花。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钳体闭合,所述第一铰点与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导向套的一端的端部之间的连线为夹持中心线,所述导向孔的轴向与所述夹持中心线垂直。
CN202223229900.2U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骨科复位钳 Active CN2192503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29900.2U CN219250389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骨科复位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29900.2U CN219250389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骨科复位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50389U true CN219250389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3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29900.2U Active CN219250389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骨科复位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503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35029B1 (en) Orthopaedic device for the gradual correction of limbs
US5314445A (en) Surgical instrument
US8372073B2 (en) Multi-pin clamp and rod attachment
AU767513B2 (en) Device for distracting or compressing bones or bone fragments
US5824007A (en) Adjustable surgical stand
US9060811B2 (en) Pedicle-screw assembly
US9080611B2 (en) Drive tool having an angled connector
WO2009004347A1 (en) Pin clamp
WO199603538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rnal fixation of small bones
CN111329566B (zh) 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分别锁启的二维控制机构
KR920008808B1 (ko) 유체구동식 작동기
US20120141218A1 (en) Hand drill
EP1872733A1 (en) Bone plate clamp
IE45961B1 (en) Device for externally exerting a holding action on bone tissues
KR20170059994A (ko) 정형외과용 외부 고정을 위한 디바이스
CN219250389U (zh) 一种骨科复位钳
CN111329590B (zh) 锁紧接口、夹持臂及手术机器人
EP1731248A1 (en) Material guide device and automatic lathe
EP4103098A1 (de) Positionierarm
JP4447780B2 (ja) シャフトを切断するためのツール
EP2567667B1 (en) Treatment apparatus
US20230031206A1 (en) Bearing assembly of a swash plate in a steering gear component and surgical instrument
CN1468587A (zh) 植入系统以及用于该植入系统的对准装置
US20150148819A1 (en) Surgical Instrument Pos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2043468B (zh) 一种夹持定位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