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3604U -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53604U CN219153604U CN202222872108.2U CN202222872108U CN219153604U CN 219153604 U CN219153604 U CN 219153604U CN 202222872108 U CN202222872108 U CN 202222872108U CN 219153604 U CN219153604 U CN 2191536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e
- ejector pin
- plate
- secondary ejection
-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顶出模具,包括上模板、上模、下模板、下模和顶针板,上模设置于上模板上,下模设置于下模板上,顶针板设置于下模板下方,二次顶出模具还包括顶针组件,顶针组件包括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斜顶针;第一顶针和斜顶针设置于顶针板上,斜顶针的上端设有与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形状相适配的内侧模,斜顶针向远离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的方向倾斜;第二顶针包括驱动件和针体,驱动件设置于顶针板上用于驱动针体二次顶起,针体设置于驱动件上;下模上设有与斜顶针对应设置用于引导斜顶针的斜导向孔。将脱模过程拆分为两次顶升,同时将内模的脱模过程拆分为两个方向进行分别脱模,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脱模难度,使得壳体能够精确脱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背景技术
产品的壳体多种多样,有些产品壳体表面与边缘的侧壁相互垂直,有些侧壁倾斜,比如说部分pos机通常注塑成型壳体,壳体类型包括顶壳和底壳,顶壳具有上表面和侧壁,底壳具有下表面和侧壁。很多壳体的边缘呈倒勾状,具体来说是侧壁向壳体内倾斜,即在顶壳中的侧壁下部向壳体内部偏移,在底壳中的侧壁上部向壳体内偏移,即侧壁和与之连接的表面整体呈倒勾状。
这类POS机壳体在产品脱模时,壳体包覆型芯,并且壳体的开口无法完全容纳型芯通过,从而使得POS机壳体存在脱模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二次顶出模具及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的POS机壳体的脱模困难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包括上模板、上模、下模板、下模和顶针板,所述上模设置于所述上模板上,所述下模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顶针板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顶出模具还包括顶针组件,所述顶针组件包括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斜顶针;
所述第一顶针和所述斜顶针设置于所述顶针板上,所述斜顶针的上端设有与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形状相适配的内侧模,所述斜顶针向远离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顶针包括驱动件和针体,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顶针板上用于驱动所述针体二次顶起,所述针体设置于所述驱动件上;
所述下模上设有与所述斜顶针对应设置用于引导所述斜顶针的斜导向孔。
可选地,所述顶针板上设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上设有用于引导所述斜顶针移动的导向槽,所述斜顶针的下端伸入所述导向槽内。
可选地,所述导向槽为T型槽,所述斜顶针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导向槽形状相适配的T型滑块。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为线性马达。
可选地,所述二次顶出模具还包括用于成型壳体外侧形状的外侧模,所述外侧模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外侧模位于所述下模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下模板上设有滑槽,所述外侧模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可选地,所述滑槽的两侧设有用于引导外侧模滑动的导向块。
可选地,所述滑槽内设有用于定位所述外侧模位置的定位件,所述外侧模的底部设有两个分别与铸模位置和脱模位置对应设置于的定位槽。
可选地,所述上模板上还设有倾斜设置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向远离所述上模的方向倾斜;
所述外侧模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柱相适配的导向孔。
可选地,所述上模板上设有压块,所述导向柱的上端连接所述压块,所述外侧模在合模时,所述压块抵压所述外侧模。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模具中,设置三类顶针,分别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斜顶针,并且在斜顶针的上端设有在下模的基础上增设内侧模,第一顶针和斜顶针同步升降。顶出过程为第一顶针和斜顶针进行一次顶出,第二顶针进行二次顶出。在一次顶出的过程中,在第一顶针和斜顶针的作用下,壳体从下模上脱离,由于斜顶针倾斜,同时下模上的斜导向孔也是倾斜,在斜顶针随顶针板上升时,斜顶针在斜导向孔的引导下产生移动,使得斜顶针在上升时还做横向移动,从而使得内侧模与壳体的内部结构横向分离。第二顶针再次将壳体顶出,壳体高度再次提升,增加内侧模与壳体内部结构的纵向距离,形成内侧模与壳体内部结构纵向分离。因此,通过前述结构,在一次顶出过程中,实现壳体与下模的脱离,以及实现内侧模与壳体内部结构的横向分离,通过二次顶出实现内侧模与壳体内部结构的纵向分离,从而实现壳体的完全脱模。本实用新型中,将脱模过程拆分为两次顶升,同时将内模的脱模过程拆分为两个方向进行分别脱模,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脱模难度,使得壳体能够精确脱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模具中上摸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模具中下模组件的处于顶出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模具中下模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模具的横向剖切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模具的纵向剖切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模具中外侧模的示意图;。
图中:
1、上模板;11、压块;12、导向柱;
2、上模;
3、下模板;31、滑槽;32、导向块;33、定位件;34、限位螺丝;
4、下模;41、斜导向孔;
5、顶针板;51、引导块;52、导向槽;
6、顶针组件;61、第一顶针;62、第二顶针;621、驱动件;622、针体;63、斜顶针;631、内侧模;
7、外侧模;71、定位槽;72、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7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顶出模具,具体可用于壳体产品的二次顶出,比边缘呈倒勾状的如POS机顶壳或者底壳。如图1、图5及图6所示,二次顶出模具包括上模板1、上模2、下模板3、下模4和顶针板5,上模2设置于上模板1上,下模4设置于下模板3上,顶针板5设置于下模板3下方,二次顶出模具还包括顶针组件6,顶针组件6包括第一顶针61、第二顶针62和斜顶针63。
第一顶针61和斜顶针63设置于顶针板5上,斜顶针63的上端设有与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形状相适配的内侧模631,c包括壳体侧壁的内部表面、内部凸出结构的侧面。斜顶针63向远离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的方向倾斜,具体是斜顶针63的上端向远离该内部侧面的方向偏转。比如说,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为侧壁的内部表面时,斜顶针63是向另一相对的侧壁所在位置偏转,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为内部凸出结构的侧面时,斜顶针63是向远离该内部凸出结构的方向偏转,从而使得斜顶针63倾斜。
第二顶针62包括驱动件621和针体622,驱动件621设置于顶针板5上用于驱动针体622二次顶起,针体622设置于驱动件621上。下模4上设有与斜顶针63对应设置的斜导向孔41,斜导向孔41用于斜顶针63的升降。
本实施例中,设置三类顶针,分别第一顶针61、第二顶针62和斜顶针63,并且在斜顶针63的上端设有在下模4的基础上增设内侧模631,第一顶针61和斜顶针63同步升降。顶出过程为第一顶针61和斜顶针63进行一次顶出,第二顶针62进行二次顶出。在一次顶出的过程中,在第一顶针61和斜顶针63的作用下,壳体从下模4上脱离,由于斜顶针63倾斜,同时下模4上的斜导向孔41也是倾斜,在斜顶针63随顶针板5上升时,斜顶针63在斜导向孔41的引导下产生移动,使得斜顶针63在上升时还做横向移动,从而使得内侧模631与壳体的内部结构横向分离。第二顶针62再次将壳体顶出,壳体高度再次提升,增加内侧模631与壳体内部结构的纵向距离,形成内侧模631与壳体内部结构纵向分离。因此,通过前述结构,在一次顶出过程中,实现壳体与下模4的脱离,以及实现内侧模631与壳体内部结构的横向分离,通过二次顶出实现内侧模631与壳体内部结构的纵向分离,从而实现壳体的完全脱模。本实用新型中,将脱模过程拆分为两次顶升,同时将内侧模631的脱模过程拆分为两个方向进行分别脱模,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脱模难度,使得壳体能够精确脱模。
进一步地,如图4、图6所示,顶针板5上设有引导块51,引导块51上设有用于引导斜顶针63移动的导向槽52,斜顶针63的下端伸入导向槽52内。以引导块51引导斜顶针63的横向移动,提高斜顶针63在一次顶升过程中的稳定性,即使得上模2在横向分离时稳定移动。
具体来说,导向槽52为T型槽,斜顶针63的下端设有与导向槽52形状相适配的T型滑块。
驱动件621为线性马达,具体看以是线性电动机或者气动马达。
在一些二次顶出模具中,如图3、图4所示,二次顶出模具还包括用于成型壳体外侧形状的外侧模7,外侧模7可滑动地设置于下模板3上,外侧模7位于下模4的外侧。在一些POS机壳体侧壁的外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此时不便于直接唾沫,在设置外侧模7后,先移动外侧模7,是的客体与外侧模7脱离,避免客体外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影响产品脱模。
进一步地,如图3、图4所示,下模板3上设有滑槽31,外侧模7可滑动地设置于滑槽31内。通过外侧模7与滑槽31的滑动配合,提高外侧模7移动的稳定性。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外侧模7移动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滑槽31的两侧设有用于引导外侧模7滑动的导向块32。外侧模7滑动设置于两块导向块32之间。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滑槽31内设有用于定位外侧模7位置的定位件33,外侧模7的底部设有两个用于定位外侧模7极限位置的的定位槽71。两个极限位置为注模位置和脱模位置,通过设置定位件33定位外侧模7的位置,定位外侧模7的注模位置时,外侧模7能够精确地与下模4配合,提高配合精度。定位外侧模7的脱模位置时,避免外侧模7在脱模时发生移动而影响。
具体来说,定位件33包括弹性部和长条状的定位部,定位部的长度方向与外侧模7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定位槽71的长度方向与外侧模7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当然,定位件33还可以是波珠螺丝、弹性橡胶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滑槽31的底部设有限位螺丝34,限位螺丝34凸出于滑槽31。在使用时,外侧模7在滑槽31内滑动,限位螺丝34限制外侧模7的行程,避免外侧模7从滑槽31内滑脱。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侧模7上设有向下模4倾斜的第一斜面,具体来说,第一斜面由竖直面向下模4倾倒一定角度后所形成的斜面。上模板1上设有压块11,压块11上设有用于与第一斜面适配抵接的第二斜面。外侧模7在合模时,压块11抵压外侧模7,即第二斜面抵压第一斜面。侧面上设置第一斜面,压块11设置于第二斜面,在合模时压块11随上模板1下降,压块11的第二斜面抵压第一斜面,从而使得外侧模7合模并向注模位置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上模板1上还设有倾斜设置的导向柱12,导向柱12向远离上模2的方向倾斜。外侧模7上设有与导向柱12相适配的导向孔72。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配合,可以驱动外侧模7合模并向铸模位置移动,在设置有导向柱12和导向孔72时,上模2上升时带动导向柱12上升,导向柱12向外倾斜,导向柱12上升时,能够带动外侧模7向外移动,即带动外侧模7向脱模位置移动。如此,通过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导向柱12和导向孔72的配合,使得外侧模7能够随上模板1的升降而自动移动。
具体来说,导向柱12的上端连接压块11,导向柱12随压块11安装拆卸,随压块11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次顶出模具,包括上模板、上模、下模板、下模和顶针板,所述上模设置于所述上模板上,所述下模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顶针板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顶出模具还包括顶针组件,所述顶针组件包括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斜顶针;
所述第一顶针和所述斜顶针设置于所述顶针板上,所述斜顶针的上端设有与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形状相适配的内侧模,所述斜顶针向远离壳体内部结构的侧面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顶针包括驱动件和针体,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顶针板上用于驱动所述针体二次顶起,所述针体设置于所述驱动件上;
所述下模上设有与所述斜顶针对应设置用于引导所述斜顶针的斜导向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上设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上设有用于引导所述斜顶针移动的导向槽,所述斜顶针的下端伸入所述导向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为T型槽,所述斜顶针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导向槽形状相适配的T型滑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线性马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顶出模具还包括用于成型壳体外侧形状的外侧模,所述外侧模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外侧模位于所述下模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上设有滑槽,所述外侧模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两侧设有用于引导外侧模滑动的导向块。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内设有用于定位所述外侧模位置的定位件,所述外侧模的底部设有两个分别与铸模位置和脱模位置对应设置于的定位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上还设有倾斜设置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向远离所述上模的方向倾斜;
所述外侧模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柱相适配的导向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顶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上设有压块,所述导向柱的上端连接所述压块,所述外侧模在合模时,所述压块抵压所述外侧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72108.2U CN219153604U (zh) | 2022-10-28 | 2022-10-28 |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72108.2U CN219153604U (zh) | 2022-10-28 | 2022-10-28 |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53604U true CN219153604U (zh) | 2023-06-09 |
Family
ID=86637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872108.2U Active CN219153604U (zh) | 2022-10-28 | 2022-10-28 |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53604U (zh) |
-
2022
- 2022-10-28 CN CN202222872108.2U patent/CN21915360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82674B (zh) | 注塑模具的二次脱模机构 | |
CN219153604U (zh) |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 |
CN110549568A (zh) | 一种带倒扣产品的脱模机构 | |
CN219338396U (zh) | 一种汽车空气弹簧配件的注塑模具 | |
CN215396646U (zh) |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 | |
CN209903786U (zh) | 一种新型注塑螺纹盖子模具 | |
CN219768983U (zh) | 一种防撞顶针模具 | |
CN210362293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的内置顶针抽芯结构 | |
CN211389852U (zh) | 一种游戏摇杆双色模具 | |
CN212400237U (zh) | 脱模机构和注塑模具 | |
CN111958925A (zh) | 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 | |
CN221417299U (zh) | 一种按摩仪壳体模具 | |
CN218139527U (zh) | 一种应用于模具的脱模滑块结构 | |
CN216329745U (zh) | 一种保险杠注塑模具 | |
CN217169548U (zh) | 一种扫描枪的成型模具 | |
CN219686452U (zh) | 一种顺序顶出模具 | |
CN221417333U (zh) | 一种吹风机壳体模具 | |
CN221562060U (zh) | 侧抽芯注塑下模 | |
CN221212603U (zh) | 一种塑料模具内抽芯结构 | |
CN109878025B (zh) | 一种新型注塑螺纹盖子模具 | |
CN219686439U (zh) | 一种模具的脱模结构 | |
CN211807505U (zh) | 薄形斜顶倒扣脱模机构及其注塑模具 | |
CN110039727B (zh) | 一种头梳注塑模具 | |
CN220562096U (zh) | 一种顶出抽芯装置及模具 | |
CN220314064U (zh) | 注塑件狭小空间倒扣同步脱模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