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9666U -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9666U
CN218999666U CN202223208771.9U CN202223208771U CN218999666U CN 218999666 U CN218999666 U CN 218999666U CN 202223208771 U CN202223208771 U CN 202223208771U CN 218999666 U CN218999666 U CN 2189996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id
shaped
heel
area
outs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87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华伟
张松青
余常彬
周建国
陈茂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87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96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96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96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大底包括对应覆盖脚掌不同区域的第一、二大底,第一大底对应覆盖前脚掌不同区域设置三个防滑部;第二大底对应覆盖后脚跟不同区域设置三个防滑部,每个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条形凸起,其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分别形成对应的预设夹角;“X”字形状的支撑部的四个自由端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防滑部之间,分别对应前脚掌中心、后脚跟中心、足弓外侧边缘、足弓内侧边缘进行设置。通过本实用新型,在大底划分不同区域的防滑部,且在相邻两个防滑部之间设置一支撑部的自由端,从而在鞋底形成稳定支撑机构,提供良好的稳定支撑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要提供一定的弹力,一般市场上的运动鞋底部的韧性和弹性较差,使得鞋底很容易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脚部对鞋底本体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起到稳定支撑作用,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前脚掌区域;包括:第一防滑部,对应覆盖脚尖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防滑单元,每个所述防滑单元均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防滑凸起组成,且所述三个防滑凸起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并且所述位置均朝向脚尖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防滑凸起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均朝向足弓所在方向进行设置;第二防滑部,对应覆盖前脚掌中心至外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以及第三防滑部,对应覆盖前脚掌中心至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三防滑部为近似椭圆形形状的区域,其椭圆形区域对应长轴的圆弧方向与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后脚跟区域;包括:第四防滑部,对应覆盖后脚跟后跟区域;其中,所述第四防滑部为近似“C”字形状凸起区域,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足弓所在区域的方向,“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后脚跟后跟外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m;第五防滑部,对应覆盖后脚跟中心至外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五防滑部为近似扇形的凸起区域,其扇形区域的圆弧沿着后脚跟外侧边缘进行延伸分布,其扇形区域的顶点设置在后脚跟中心的位置;所述第五防滑部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n;以及第六防滑部,对应覆盖后脚跟中心至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六防滑部为近似扇形的凸起区域,其扇形区域的圆弧沿着后脚跟内侧边缘进行延伸分布,其扇形区域的顶点设置在后脚跟中心的位置;所述第六防滑部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h;所述支撑部,为近似“X”字形状的支撑区域,其“X”字形状支撑区域的第一自由端设置在前脚掌中心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二防滑部和第三防滑部之间的区域,第二自由端设置在后脚跟中心区域,位于所述第五防滑部和第六防滑部之间的区域,第三自由端设置在足弓外侧边缘,位于所述第二防滑部与第五防滑部之间的区域,第四自由端设置在足弓内侧边缘,位于所述第三防滑部与第六防滑部之间的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防滑部,包括:第一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部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防滑单元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组成,所述三个第一防滑凸起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且所述位置朝向前脚掌外侧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第一防滑凸起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朝向前脚掌中心所在方向进行设置;第二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单元远离所述第一防滑部的一端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防滑单元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组成,所述三个第二防滑凸起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且所述位置朝向前脚掌中心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第二防滑凸起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朝向前脚掌外侧所在方向进行设置;第三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二防滑单元与足弓之间的区域设置;其中,所述第三防滑单元为近扇形的凸起,其扇形凸起的圆弧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三防滑单元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一条形凸起,所述第一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三防滑部,包括:第四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单元的区域设置;其中,所述第四防滑单元为近似“C”字形状的凸起,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足弓所在区域的方向,“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四防滑单元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二条形凸起,所述第二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x;第五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四防滑单元与足弓所形成的区域设置;其中,所述第五防滑单元为近似“C”字形状的凸起,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第四防滑单元的“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其“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五防滑单元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三条形凸起,所述第三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y;以及第六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四防滑单元和第五防滑单元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六防滑单元为椭圆形形状、且内部中空的环形凸起。
其中,在所述第一大底的前脚掌外侧边缘上,对应每个防滑单元之间的区域还开设一凹槽;在所述第二大底的后脚跟外侧边缘上,对应每个防滑部之间的区域还开设一凹槽。
其中,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防滑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三个第一防滑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三个第二防滑凸起,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分布在所述第四防滑部的防滑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五防滑部的防滑凸起,分布在所述第六防滑部的防滑凸起,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其中,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其中,所述外环部上还设置若干个凹槽,每个凹槽对应大底上的防滑部/防滑单元/支撑部之间开设的凹槽在脚掌外侧边缘的一端为起点向远离触地面方向延伸而形成的;以及第一防护部,环绕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后跟边缘,覆盖在所述外环部的表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以及第一防护部,环绕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后跟边缘,覆盖在所述外环部的表面;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与所述外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后跟的表面设置第二防护部,所述第二防护部以所述后跟的中轴线为中心,位于所述后跟外侧的一端向所述鞋面外侧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防护部位于外环部外侧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位于所述后跟内侧的一端向所述鞋面内侧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防护部位于外环部内侧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护部位于所述后跟中轴线上的部分与所述第一防护部位于所述后跟中轴线上的部分彼此不连接;所述后跟的中心位置还设置提带,沿着所述后跟的中轴线设置,以竖直缝制在所述后跟上;其中,所述提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防护部上,并沿着后跟的中轴线向上延伸至边缘。
其中,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还设置第一包覆片,为弧形带状部件,其弧形带状部件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触地面所在的方向,其圆弧带状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位于所述鞋面外侧所述外环部和第一防护部连接的位置,其圆弧带状区域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所述鞋面的内侧表面还设置第二包覆片,为弧形带状部件,其弧形带状部件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触地面所在的方向,其圆弧带状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位于所述鞋面内侧所述外环部和第一防护部连接的位置,其圆弧带状区域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内侧表面。
其中,在所述前片的表面还设置脚尖防护部,沿着脚尖区域环绕所述前片的边缘进行设置,且位于所述前片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包覆片固定连接在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外侧的位置,位于所述前片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包覆片固定连接在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内侧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大底的触地面设置不同形状的第一防滑部、第二防滑部、第三防滑部、第四防滑部、第五防滑部以及第六防滑部,且每个防滑部的触地面均设置不同形状、排布方式不同的凸起;同时在分布在后脚跟覆盖区域上的第四防滑部、第五防滑部、第六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的条形凸起其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形成不同的预设夹角;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脚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而足弓部位设置“X”字形状的支撑部,其四个自由端分别位于相邻两个防滑部之间的区域,且分别对应前脚掌中心、后脚跟中心、足弓外侧边缘以及足弓内侧边缘进行设置;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使得运动员在做弯曲脚底的动作时,也不至于能够避免鞋底弯曲过度而扭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MD底也叫PHYLON底,俗称飞龙,可以减少脚的负担,而且这种材质虽然有比较软,弹性效果又好,防震效果也非常的不错,但在碰到高温时,MD底的这种鞋子容易收缩,还会起皱。
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TPU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其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气候等特性,同时他具有高防水性透湿性、防风、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线以及能量释放等许多优异的功能。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和支撑部3;其中,所述中底2连接于大底1上表面。
所述支撑部3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区域,制成所述支撑部3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大底1、中底2的材料硬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3由TPU材料制成。所述大底1由耐磨橡胶制成,所述中底2采用超轻材料制成,保证运动鞋具有轻便舒适的特点,具体地,所述中底2由MD材料制成。
所述大底1,包括:
第一大底11,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前脚掌区域;
第二大底12,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后脚跟区域;
所述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为一体成型,并在覆盖足弓的区域上设置所述支撑部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大底11,包括:
第一防滑部111,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触地面,对应覆盖脚尖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111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防滑单元1110,每个所述防滑单元1110均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防滑凸起1111组成,且所述三个防滑凸起1111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并且所述位置均朝向脚尖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防滑凸起1111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均朝向足弓所在方向进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防滑单元1110的尺寸不同,其中,靠近脚尖区域上分布的防滑单元1110的尺寸小于靠近前脚掌中心区域上分布的防滑单元1110的尺寸;
第二防滑部112,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前脚掌中心至外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二防滑部112的触地面设置防滑单元,包括:
第一防滑单元1121,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112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部111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单元1121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1121a组成,所述三个第一防滑凸起1121a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且所述位置朝向前脚掌外侧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第一防滑凸起1121a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朝向前脚掌中心所在方向进行设置;
第二防滑单元1122,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112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单元1121远离所述第一防滑部111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二防滑单元1122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1122a组成,所述三个第二防滑凸起1122a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且所述位置朝向前脚掌中心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第二防滑凸起1122a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朝向前脚掌外侧所在方向进行设置;
第三防滑单元1123,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112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二防滑单元1122与足弓之间的区域设置;所述第三防滑单元1123为近扇形的凸起,其扇形凸起的圆弧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三防滑单元1123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一条形凸起1123a,所述第一条形凸起1123a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
第三防滑部113,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前脚掌中心至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第三防滑部113为近似椭圆形形状的区域,其椭圆形区域对应长轴的圆弧方向与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其中,所述第三防滑部113的触地面设置防滑单元,具体包括:
第四防滑单元1131,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113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单元1121的区域设置;所述第四防滑单元1131为近似“C”字形状的凸起,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足弓所在区域的方向,“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四防滑单元1131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二条形凸起1131a,所述第二条形凸起1131a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x;
第五防滑单元1132,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113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四防滑单元1131与足弓所形成的区域设置;所述第五防滑单元1132为近似“C”字形状的凸起,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第四防滑单元1131的“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其“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五防滑单元1132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三条形凸起1132a,所述第三条形凸起1132a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y;
第六防滑单元1133,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113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四防滑单元1131和第五防滑单元1132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六防滑单元1133为椭圆形形状、且内部中空的环形凸起。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前脚掌外侧边缘上,对应每个防滑单元之间的区域还开设一凹槽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111的防滑凸起1111,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112的第一防滑凸起1121a、1122a、1123a,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部113的防滑凸起1131a、1132a、1133a,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第二大底12,包括:
第四防滑部121,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12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后脚跟后跟区域;其中,所述第四防滑部121为近似“C”字形状凸起区域,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足弓所在区域的方向,“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后脚跟后跟外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四防滑部121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121a,所述条形凸起121a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m;
第五防滑部122,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12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后脚跟中心至外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五防滑部122为近似扇形的凸起区域,其扇形区域的圆弧沿着后脚跟外侧边缘进行延伸分布,其扇形区域的顶点设置在后脚跟中心的位置;所述第五防滑部122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122a,所述条形凸起122a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n;
第六防滑部123,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12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后脚跟中心至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六防滑部123为近似扇形的凸起区域,其扇形区域的圆弧沿着后脚跟内侧边缘进行延伸分布,其扇形区域的顶点设置在后脚跟中心的位置;所述第六防滑部123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123a,所述条形凸起123a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h。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大底12的后脚跟外侧边缘上,对应每个防滑部之间的区域还开设一凹槽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四防滑部121的防滑凸起121a,分布在所述第五防滑部122的防滑凸起122a,分布在所述第六防滑部123的防滑凸起123a,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地,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111的防滑凸起1111,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112的第一防滑凸起1121a、1122a、1123a,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部113的防滑凸起1131a、1132a、1133a,以及分布在所述第四防滑部121的防滑凸起121a,分布在所述第五防滑部122的防滑凸起122a,分布在所述第六防滑部123的防滑凸起123a,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支撑部3,为近似“X”字形状的支撑区域,其“X”字形状支撑区域的四个自由端分别设置在前脚掌中心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112和第三防滑部113之间的区域,以及设置在后脚跟中心区域,所述第五防滑部122和第六防滑部123之间的区域,以及设置在足弓外侧边缘,所述第二防滑部112与第五防滑部122之间的区域,以及设置在足弓内侧边缘,所述第三防滑部113与第六防滑部123之间的区域。
请同时参阅图2~3,所述中底2,包括:
外环部21,环绕所述大底1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上表面;其中,所述外环部21上还设置若干个凹槽211,每个凹槽211对应大底1上的防滑部/防滑单元/支撑部3之间开设的凹槽13在脚掌外侧边缘的一端为起点向远离触地面方向延伸而形成的。
第一防护部22,环绕所述外环部21对应后脚跟后跟边缘,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护部22由TPU材料制成。
如上所述,在大底的触地面设置不同形状的第一防滑部、第二防滑部、第三防滑部、第四防滑部、第五防滑部以及第六防滑部,且每个防滑部的触地面均设置不同形状、排布方式不同的凸起;同时在分布在后脚跟覆盖区域上的第四防滑部、第五防滑部、第六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的条形凸起其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形成不同的预设夹角;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脚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而足弓部位设置“X”字形状的支撑部,其四个自由端分别位于相邻两个防滑部之间的区域,且分别对应前脚掌中心、后脚跟中心、足弓外侧边缘以及足弓内侧边缘进行设置;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使得运动员在做弯曲脚底的动作时,也不至于能够避免鞋底弯曲过度而扭脚。
进一步地,在外环部21对应后跟区域设置第一防护部22,在运动员做脚部的前进/后退动作时,其具有较大硬度材料制成的防护部能够避免鞋底弯曲过度而扭脚,保护运动员的脚部,并提升运动的舒适性和体验性。
请同时参阅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运动鞋400,包括鞋带41,所述鞋带41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面42,且鞋面42的内部预留有鞋眼扣43,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所述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44的上侧。
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4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422,所述后跟422部位与所述外环部21固定连接。所述鞋面42两侧分别与所述后跟422两侧对应缝合固定,以形成所述运动鞋400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鞋面42由双色纱架贾卡材料制成。
在所述后跟422的表面设置第二防护部423,所述第二防护部423以所述后跟422的中轴线B-B为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侧的鞋面42延伸。具体地,所述第二防护部423以所述后跟423的中轴线B-B为中心,位于所述后跟423外侧的一端向外侧鞋面42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防护部22位于外环部21外侧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位于所述后跟423内侧的一端向内侧鞋面42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防护部22位于外环部21内侧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护部423位于所述后跟422中轴线B-B上的部分与所述第一防护部22位于所述后跟422中轴线B-B上的部分彼此不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防护部423由皮革材料制成,并通过车缝工艺设置在所述后跟422的表面。
所述后跟422的中心位置还设置提带424,沿着所述后跟422的中轴线设置,以竖直缝制在所述后跟422上。进一步地,所述提带42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防护部423上,并沿着后跟422的中轴线向上延伸至边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带424由半透明编织材料制成。
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表面还设置第一包覆片425,为弧形带状部件,其弧形带状部件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触地面所在的方向,其圆弧带状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环部21对应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位于所述鞋面42外侧所述外环部21和第一防护部22连接的位置,其圆弧带状区域覆盖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表面。同样地,所述鞋面42的内侧表面还设置第二包覆片426,设置方式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片425、第二包覆片426均为天鹅绒材料制成,通过热切工艺设置在鞋面42外侧、内侧表面。
在所述前片421的表面还设置脚尖防护部427,沿着脚尖区域环绕所述前片421的边缘进行设置,且位于所述前片421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包覆片425固定连接在外环部21对应前脚掌外侧的位置,位于所述前片421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包覆片426固定连接在外环部21对应前脚掌内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脚尖防护部427由皮革材料制成,且通过车缝工艺设置在所述前片421的上表面。
通过本实用新型,在大底的触地面设置不同形状的第一防滑部、第二防滑部、第三防滑部、第四防滑部、第五防滑部以及第六防滑部,且每个防滑部的触地面均设置不同形状、排布方式不同的凸起;同时在分布在后脚跟覆盖区域上的第四防滑部、第五防滑部、第六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的条形凸起其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形成不同的预设夹角;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脚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而足弓部位设置“X”字形状的支撑部,其四个自由端分别位于相邻两个防滑部之间的区域,且分别对应前脚掌中心、后脚跟中心、足弓外侧边缘以及足弓内侧边缘进行设置;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使得运动员在做弯曲脚底的动作时,也不至于能够避免鞋底弯曲过度而扭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
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前脚掌区域;包括:
第一防滑部,对应覆盖脚尖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设置若干个防滑单元,每个所述防滑单元均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防滑凸起组成,且所述三个防滑凸起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并且所述位置均朝向脚尖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防滑凸起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均朝向足弓所在方向进行设置;
第二防滑部,对应覆盖前脚掌中心至外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以及
第三防滑部,对应覆盖前脚掌中心至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三防滑部为近似椭圆形形状的区域,其椭圆形区域对应长轴的圆弧方向与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
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后脚跟区域;包括:
第四防滑部,对应覆盖后脚跟后跟区域;其中,所述第四防滑部为近似“C”字形状凸起区域,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足弓所在区域的方向,“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后脚跟后跟外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m;
第五防滑部,对应覆盖后脚跟中心至外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五防滑部为近似扇形的凸起区域,其扇形区域的圆弧沿着后脚跟外侧边缘进行延伸分布,其扇形区域的顶点设置在后脚跟中心的位置;所述第五防滑部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n;以及
第六防滑部,对应覆盖后脚跟中心至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六防滑部为近似扇形的凸起区域,其扇形区域的圆弧沿着后脚跟内侧边缘进行延伸分布,其扇形区域的顶点设置在后脚跟中心的位置;所述第六防滑部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h;
所述支撑部,为近似“X”字形状的支撑区域,其“X”字形状支撑区域的第一自由端设置在前脚掌中心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二防滑部和第三防滑部之间的区域,第二自由端设置在后脚跟中心区域,位于所述第五防滑部和第六防滑部之间的区域,第三自由端设置在足弓外侧边缘,位于所述第二防滑部与第五防滑部之间的区域,第四自由端设置在足弓内侧边缘,位于所述第三防滑部与第六防滑部之间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滑部,包括:
第一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部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防滑单元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组成,所述三个第一防滑凸起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且所述位置朝向前脚掌外侧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第一防滑凸起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朝向前脚掌中心所在方向进行设置;
第二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单元远离所述第一防滑部的一端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防滑单元由三个近似椭圆形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组成,所述三个第二防滑凸起的椭圆形一端彼此固定连接在同一位置,且所述位置朝向前脚掌中心所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三个第二防滑凸起未连接的椭圆形另一端朝向前脚掌外侧所在方向进行设置;
第三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二防滑单元与足弓之间的区域设置;其中,所述第三防滑单元为近扇形的凸起,其扇形凸起的圆弧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三防滑单元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一条形凸起,所述第一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平行;
所述第三防滑部,包括:
第四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且靠近所述第一防滑单元的区域设置;其中,所述第四防滑单元为近似“C”字形状的凸起,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足弓所在区域的方向,“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四防滑单元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二条形凸起,所述第二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x;
第五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四防滑单元与足弓所形成的区域设置;其中,所述第五防滑单元为近似“C”字形状的凸起,其“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第四防滑单元的“C”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其“C”字形状凸起的部分圆弧沿着前脚掌内侧边缘延伸分布;所述第五防滑单元的触地面平行地并排分布若干个第三条形凸起,所述第三条形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边缘延伸的方向形成预设夹角y;以及
第六防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所述第四防滑单元和第五防滑单元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六防滑单元为椭圆形形状、且内部中空的环形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大底的前脚掌外侧边缘上,对应每个防滑单元之间的区域还开设一凹槽;
在所述第二大底的后脚跟外侧边缘上,对应每个防滑部之间的区域还开设一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防滑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三个第一防滑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三个第二防滑凸起,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分布在所述第四防滑部的防滑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五防滑部的防滑凸起,分布在所述第六防滑部的防滑凸起,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包括:
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其中,所述外环部上还设置若干个凹槽,每个凹槽对应大底上的防滑部/防滑单元/支撑部之间开设的凹槽在脚掌外侧边缘的一端为起点向远离触地面方向延伸而形成的;以及
第一防护部,环绕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后跟边缘,覆盖在所述外环部的表面。
6.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运动鞋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中底,包括:
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以及
第一防护部,环绕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后跟边缘,覆盖在所述外环部的表面;
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与所述外环部固定连接;
在所述后跟的表面设置第二防护部,所述第二防护部以所述后跟的中轴线为中心,位于所述后跟外侧的一端向所述鞋面外侧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防护部位于外环部外侧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位于所述后跟内侧的一端向所述鞋面内侧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防护部位于外环部内侧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护部位于所述后跟中轴线上的部分与所述第一防护部位于所述后跟中轴线上的部分彼此不连接;
所述后跟的中心位置还设置提带,沿着所述后跟的中轴线设置,以竖直缝制在所述后跟上;其中,所述提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防护部上,并沿着后跟的中轴线向上延伸至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还设置第一包覆片,为弧形带状部件,其弧形带状部件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触地面所在的方向,其圆弧带状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位于所述鞋面外侧所述外环部和第一防护部连接的位置,其圆弧带状区域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
所述鞋面的内侧表面还设置第二包覆片,为弧形带状部件,其弧形带状部件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触地面所在的方向,其圆弧带状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位于所述鞋面内侧所述外环部和第一防护部连接的位置,其圆弧带状区域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内侧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片的表面还设置脚尖防护部,沿着脚尖区域环绕所述前片的边缘进行设置,且位于所述前片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包覆片固定连接在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外侧的位置,位于所述前片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包覆片固定连接在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内侧的位置。
CN202223208771.9U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Active CN2189996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8771.9U CN218999666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8771.9U CN218999666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9666U true CN218999666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2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8771.9U Active CN218999666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96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123918U (zh) 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8999666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21082882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387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20109257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20109255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20109250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403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249326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719890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6123906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123907U (zh) 一种具有支撑性的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9088527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206082U (zh) 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388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407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396U (zh) 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5455777U (zh) 一种高弹性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20109252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123917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6875245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5455776U (zh) 一种具有包覆性的运动鞋
CN218942402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户外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4594507U (zh) 一种具有支撑回弹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8737484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