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1283U -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1283U
CN218971283U CN202222557904.7U CN202222557904U CN218971283U CN 218971283 U CN218971283 U CN 218971283U CN 202222557904 U CN202222557904 U CN 202222557904U CN 218971283 U CN218971283 U CN 218971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on
turbine blade
tank
heat
spira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579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云飞
孔德慧
李启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Ruihaoxiang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Ruihaoxiang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Ruihaoxiang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Ruihaoxiang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579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12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1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12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包括恒温罐,恒温罐上部左侧设置有进油口,进油口下方连接有下流罐,下流罐通过底部的连通道连接有上流罐,上流罐上方开设有出油口,恒温罐下方设置有导热油罐,导热油罐一侧连接有第一换热螺旋管,导热油罐一侧连接有第二换热螺旋管,第一换热螺旋管和第二换热螺旋管上方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主动涡轮扇叶和被动涡轮扇叶的设置,可以通过发动机机油自行流动来推动第一主动涡轮扇叶和第二主动涡轮扇叶转动,第一主动涡轮扇叶和第二主动涡轮扇叶可以分别带动第一被动涡轮扇叶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转动,从而推动导热油循环流动,从而无需额外的水泵即可驱动导热油循环流动,精简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机油,即发动机润滑油,能对发动机起到润滑减磨、辅助冷却降温、密封防漏、防锈防蚀、减震缓冲等作用,发动机机油正常的工作温度在70℃~90℃之间,机油不足、冷却水温过高等原因可能导致机油温度过高,从而使其润滑、清洁、散热等作用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导致发动机烧瓦抱轴,机油温度过低会导致其流动性下降,从而使润滑性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发动机冷启动磨损增大,因而需要在发动机机油主油管上安装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传统的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如中国专利CN202021115378.3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恒温系统需要额外的冷水箱、热水箱和循环水泵,冷热水箱占据的体积较大,汽车内需要提供足够大的空间的才能容纳,且需要另装循环水泵,导致成本较高,运行时耗能较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传统的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的水循环系统占据空间较大且需要额外动力水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包括恒温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罐上部左侧设置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下方连接有下流罐,所述下流罐通过底部的连通道连接有上流罐,所述上流罐上方开设有出油口,所述恒温罐下方设置有导热油罐,所述导热油罐内设置有导热隔片,所述导热油罐左侧上方通过第一泵仓连接有第一换热螺旋管,所述导热油罐右侧上方通过第二泵仓连接有第二换热螺旋管,所述第一换热螺旋管和第二换热螺旋管上方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下流罐内设置有第一主动涡轮扇叶,所述第一主动涡轮扇叶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有第一被动涡轮扇叶,所述第一被动涡轮扇叶设置在第一泵仓内,所述上流罐内设置有第二主动涡轮扇叶,所述第二主动涡轮扇叶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有第二被动涡轮扇叶,所述第二被动涡轮扇叶设置在第二泵仓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动涡轮扇叶大于第一被动涡轮扇叶,且所述第一主动涡轮扇叶和第一被动涡轮扇叶倾角方向相反,所述第二主动涡轮扇叶大于第二被动涡轮扇叶,且所述第二主动涡轮扇叶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倾角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螺旋管贴着下流罐的内壁螺旋排列,且第一换热螺旋管和下流罐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被动涡轮扇叶被包裹在第一换热螺旋管内侧,所述第二换热螺旋管贴着上流罐的内壁螺旋排列,且第二换热螺旋管和上流罐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二被动涡轮扇叶被包裹在第二换热螺旋管内侧。
优选的,所述导热隔片在导热油罐内壁上下两侧设置有多组,且导热油罐内壁上下两侧的导热隔片相互交错,所述导热隔片之间以及导热隔片和导热油罐内壁之间均留有空隙。
优选的,所述导热油罐上方正对导热隔片处设置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呈蛇形排布紧贴导热油罐,且所述加热管外填充有导热绝缘填料。
优选的,所述导热油罐下方正对导热隔片处紧贴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外紧贴有散热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与导热油罐底部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与散热片接触,所述导热油罐底部和半导体制冷片之间以及半导体制冷片和散热片之间均涂有导热硅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主动涡轮扇叶和被动涡轮扇叶的设置,可以通过发动机机油自行流动来推动第一主动涡轮扇叶和第二主动涡轮扇叶转动,第一主动涡轮扇叶和第二主动涡轮扇叶可以分别通过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带动第一被动涡轮扇叶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转动,第一被动涡轮扇叶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转动时又可以推动导热油在导热油罐和第一换热螺旋管以及第二换热螺旋管之间循环流动,从而无需额外的水泵即可驱动导热油循环流动,精简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2.通过导热隔片、加热管和半导体制冷片的设置,使得导热油的升温和降温都可以在一个导热油罐内实现,无需冷热水箱,缩减了体积,降低了占用空间的大小,同时加热管和半导体制冷片可以通过导热隔片增大热量传导速度,使导热油的升温降温更加快速,半导体制冷片的降温效果优良,无需盘管冷却,且可将导热油温度降至低于环境温度,在发动机高温工作时降温效果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恒温罐和导热油罐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涡轮扇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和散热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导热隔片剖视构示意图。
图中:1、恒温罐;2、进油口;3、下流罐;4、连通道;5、上流罐;6、出油口;7、导热油罐;8、第一泵仓;9、第一换热螺旋管;10、第二泵仓;11、第二换热螺旋管;12、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3、第一连接轴;14、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5、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6、第二连接轴;17、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8、导热隔片;19、加热管;20、导热绝缘填料;21、半导体制冷片;22、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方案: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包括恒温罐1,恒温罐1上部左侧设置有进油口2,进油口2下方连接有下流罐3,下流罐3通过底部的连通道4连接有上流罐5,上流罐5上方开设有出油口6,恒温罐1下方设置有导热油罐7,导热油罐7内设置有导热隔片18,导热隔片18在导热油罐7内壁上下两侧设置有多组,且导热油罐7内壁上下两侧的导热隔片18相互交错,导热隔片18之间以及导热隔片18和导热油罐7内壁之间均留有空隙,导热油罐7内的导热隔片18上下相互交错,因此循环的导热油只能通过导热隔片18之间以及导热隔片18和导热油罐7内壁之间的狭窄空隙流动,从而流经导热隔片18的导热油速度会降低,且导热隔片18与导热油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导热隔片18和导热油之间的热量传导效率较高;
导热油罐7左侧上方通过第一泵仓8连接有第一换热螺旋管9,导热油罐7右侧上方通过第二泵仓10连接有第二换热螺旋管11,第一换热螺旋管9和第二换热螺旋管11上方相互连通,第一换热螺旋管9贴着下流罐3的内壁螺旋排列,这样第一换热螺旋管9行程更长,与导热油接触面积更大,导热效果更好,且第一换热螺旋管9和下流罐3之间留有空隙,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被包裹在第一换热螺旋管9内侧,第二换热螺旋管11贴着上流罐5的内壁螺旋排列,且第二换热螺旋管11和上流罐5之间留有空隙,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被包裹在第二换热螺旋管11内侧,这样第一换热螺旋管9和第二换热螺旋管11的行程更长,与导热油接触面积更大,导热效果更好;
下流罐3内设置有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通过第一连接轴13连接有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设置在第一泵仓8内,上流罐5内设置有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通过第二连接轴16连接有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设置在第二泵仓10内,当发动机机油从进油口2流入恒温罐1左侧的下流罐3,流经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时,会推动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顺时针转动,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则会通过第一连接轴13带动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一同顺时针转动,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顺时针转动时会将导热油罐7内的导热油经过第一泵仓8向上泵入第一换热螺旋管9内,然后流入上流罐5内的第二换热螺旋管11内,发动机机油经过下流罐3底部的连通道4进入恒温罐1右侧上流罐5后向上流动,从而可以推动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逆时针转动,从而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可以通过第二连接轴16带动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一同逆时针转动,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可以通过第二泵仓10将第二换热螺旋管11内的导热油再次泵入导热油罐7内,形成循环;
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大于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且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和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倾角方向相反,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大于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且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倾角方向相反,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和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比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大,这样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和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更容易获得足够驱动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的动力,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和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倾角方向相反,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倾角方向相反,这样当发动机机油向下流动经过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时,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可以将导热油向上泵送,当发动机机油向上流动经过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时,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可以向下泵送导热油,实现循环;
导热油罐7上方正对导热隔片18处设置有加热管19,加热管19呈蛇形排布紧贴导热油罐7,且加热管19外填充有导热绝缘填料20,这样当发动机机油温度过低时,导热油罐7上方的加热管19启动,对导热油罐7上壁进行加热,加热管19外填充满了导热绝缘填料20,导热绝缘填料20将加热管19紧密包裹,因此加热管19可以将热量均匀传导至导热绝缘填料20,然后通过导热油罐7上壁将热量传导至导热油罐7内与导热油罐7上壁连接导热隔片18上,从而可以通过导热隔片18将热量传导至导热油中,对导热油进行加热;
导热油罐7下方正对导热隔片18处紧贴有半导体制冷片21,半导体制冷片21外紧贴有散热片22,半导体制冷片21的冷面与导热油罐7底部接触,半导体制冷片21的热面与散热片22接触,导热油罐7底部和半导体制冷片21之间以及半导体制冷片21和散热片22之间均涂有导热硅脂,这样当发动机机油温度过高时,导热油罐7下方的半导体制冷片21通电,半导体制冷片21通过帕尔贴效应在与导热油罐7相贴的冷面吸收热量,并在与散热片22相贴的一侧放出热量,从而可以快速吸收与半导体制冷片21冷面相接的导热油罐7下方的导热隔片18上的热量,使导热油罐7下方的导热隔片18降温,从而可以通过导热隔片18对导热油进行快速降温。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时,首先可以按照机油流动方向将进油口2和出油口6接在发动机机油主油管上,使发动机机油可以从进油口2流入,从出油口6流出;
当发动机机油从进油口2流入恒温罐1左侧的下流罐3,流经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时,会推动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顺时针转动,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则会通过第一连接轴13带动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一同顺时针转动,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顺时针转动时会将导热油罐7内的导热油经过第一泵仓8向上泵入第一换热螺旋管9内,然后流入上流罐5内的第二换热螺旋管11内,发动机机油经过下流罐3底部的连通道4进入恒温罐1右侧上流罐5后向上流动,从而可以推动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逆时针转动,从而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可以通过第二连接轴16带动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一同逆时针转动,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可以通过第二泵仓10将第二换热螺旋管11内的导热油再次泵入导热油罐7内,形成循环;
当发动机机油温度过低时,导热油罐7上方的加热管19启动,对导热油罐7上壁进行加热,加热管19外填充满了导热绝缘填料20,导热绝缘填料20将加热管19紧密包裹,因此加热管19可以将热量均匀传导至导热绝缘填料20,然后通过导热油罐7上壁将热量传导至导热油罐7内与导热油罐7上壁连接导热隔片18上,从而可以通过导热隔片18将热量传导至导热油中,对导热油进行加热;
当发动机机油温度过高时,导热油罐7下方的半导体制冷片21通电,半导体制冷片21通过帕尔贴效应在与导热油罐7相贴的冷面吸收热量,并在与散热片22相贴的一侧放出热量,从而可以快速吸收与半导体制冷片21冷面相接的导热油罐7下方的导热隔片18上的热量,使导热油罐7下方的导热隔片18降温,从而可以通过导热隔片18对导热油进行快速降温;
导热油罐7内的导热隔片18上下相互交错,因此循环的导热油只能通过导热隔片18之间以及导热隔片18和导热油罐7内壁之间的狭窄空隙流动,从而流经导热隔片18的导热油速度会降低,且导热隔片18与导热油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导热隔片18和导热油之间的热量传导效率较高;
经过加热管19升温或者经过半导体制冷片21降温的导热油在导热油罐7左侧进入第一泵仓8,并被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泵入第一换热螺旋管9内,并在第一换热螺旋管9内螺旋上升后进入上流罐5内的第二换热螺旋管11,从而并通过第一换热螺旋管9和第二换热螺旋管11较大的表面积与发动机机油进行高效热量交换,从而对发动机机油进行加热或者冷却,从而完成一系列工作。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包括恒温罐(1),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罐(1)上部左侧设置有进油口(2),所述进油口(2)下方连接有下流罐(3),所述下流罐(3)通过底部的连通道(4)连接有上流罐(5),所述上流罐(5)上方开设有出油口(6),所述恒温罐(1)下方设置有导热油罐(7),所述导热油罐(7)内设置有导热隔片(18),所述导热油罐(7)左侧上方通过第一泵仓(8)连接有第一换热螺旋管(9),所述导热油罐(7)右侧上方通过第二泵仓(10)连接有第二换热螺旋管(11),所述第一换热螺旋管(9)和第二换热螺旋管(11)上方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流罐(3)内设置有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所述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通过第一连接轴(13)连接有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所述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设置在第一泵仓(8)内,所述上流罐(5)内设置有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所述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通过第二连接轴(16)连接有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所述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设置在第二泵仓(1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大于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且所述第一主动涡轮扇叶(12)和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倾角方向相反,所述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大于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且所述第二主动涡轮扇叶(15)和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倾角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螺旋管(9)贴着下流罐(3)的内壁螺旋排列,且第一换热螺旋管(9)和下流罐(3)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被动涡轮扇叶(14)被包裹在第一换热螺旋管(9)内侧,所述第二换热螺旋管(11)贴着上流罐(5)的内壁螺旋排列,且第二换热螺旋管(11)和上流罐(5)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二被动涡轮扇叶(17)被包裹在第二换热螺旋管(11)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隔片(18)在导热油罐(7)内壁上下两侧设置有多组,且导热油罐(7)内壁上下两侧的导热隔片(18)相互交错,所述导热隔片(18)之间以及导热隔片(18)和导热油罐(7)内壁之间均留有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油罐(7)上方正对导热隔片(18)处设置有加热管(19),所述加热管(19)呈蛇形排布紧贴导热油罐(7),且所述加热管(19)外填充有导热绝缘填料(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油罐(7)下方正对导热隔片(18)处紧贴有半导体制冷片(21),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1)外紧贴有散热片(22),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1)的冷面与导热油罐(7)底部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1)的热面与散热片(22)接触,所述导热油罐(7)底部和半导体制冷片(21)之间以及半导体制冷片(21)和散热片(22)之间均涂有导热硅脂。
CN202222557904.7U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Active CN2189712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57904.7U CN218971283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57904.7U CN218971283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1283U true CN218971283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48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57904.7U Active CN218971283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12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3123B (zh) 太阳能半导体空调系统
CN103199316A (zh) 电池组及其散热结构
CN105180504A (zh) 一种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半导体制冷装置
CN108105918A (zh) 双源复合热泵与光伏热管理一体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28216A (zh) 热交换型的变压器冷却装置
CN202485489U (zh) 一种冷却水、油、气三种流体的散热器
CN102128517A (zh) 冷热交换装置
CN201225783Y (zh) 自动变速器半导体油温调节系统
CN201368590Y (zh) 采用微通道换热器的热泵热水器
CN218971283U (zh) 一种发动机机油恒温装置
CN101263346B (zh) 热泵和加热流体的方法
CN202648481U (zh) 具有增压泵的液体相变传热式泵送冷却系统
CN110784069A (zh) 一种基于气-液相变的电机定子铁芯冷却结构及定子铁芯、电机和电机冷却方法
CN209840458U (zh) 一种地源热泵热空气/水间接换热土壤补热系统
CN214665470U (zh) 一种多功能热伏制冷冰箱
CN215295145U (zh) 散热器和空调器
CN211909533U (zh) 一种均温风冷散热器
CN205537253U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该换热装置的半导体制冷冰箱
CN111354995B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02181945U (zh) 管带式脉动热管汽车发动机冷却水箱
US1907033A (en) Oil cooler
CN205639577U (zh) 轨道车用具有预热功能的复合冷却装置
CN100567871C (zh) 机车油水冷却装置
CN205071352U (zh) 一种工业微波加热设备
CN205690646U (zh) 一种热能回收利用的节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