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4649U - 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34649U CN218934649U CN202223360377.7U CN202223360377U CN218934649U CN 218934649 U CN218934649 U CN 218934649U CN 202223360377 U CN202223360377 U CN 202223360377U CN 218934649 U CN218934649 U CN 2189346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mp
- bearing
- valve body
- output shaft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包括阀体、泵组件和电机,所述泵组件设置在阀体内,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入阀体内与泵组件连接,所述输出轴上套设偏心轴承,所述泵组件上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泵组件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偏心轴承连接,所述偏心轴承在输出轴的带动下转动,且所述偏心轴承带动活塞杆在泵组件内做活塞运动。具体的,在本设计中,电机采用580W高功率电机,电机上的输出轴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输出轴上的偏心轴承以输出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同时偏心轴承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活塞杆带动6个泵组件同时工作,从而针对于需液量较大的车辆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减压,使得车轮不被抱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需液量较大的车辆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减压的时候会出现轮胎抱死的现象,使得驾驶员就无法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或者车辆会出现侧滑现象,影响驾驶员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包括阀体、泵组件和电机,所述泵组件设置在阀体内,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入阀体内与泵组件连接,所述输出轴上套设偏心轴承,所述泵组件上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泵组件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偏心轴承连接,所述偏心轴承在输出轴的带动下转动,且所述偏心轴承带动活塞杆在泵组件内做活塞运动。
较佳的,所述偏心轴承包括上轴承、中轴承和下轴承,所述上轴承、中轴承和下轴承的两侧均连接有泵组件,所述阀体上设置对应泵组件的泵组件孔,所述泵组件伸入对应的泵组件孔与阀体连接。
较佳的,所述泵组件孔包括对应上轴承上泵组件设置的第一孔组、对应中轴承上泵组件设置的第二孔组和对应下轴承上泵组件设置的第三孔组,所述第二孔组与第一孔组和第三孔组之间形成26.5°的夹角。
较佳的,所述阀体上还设置常开阀、常闭阀、补液阀和限压阀,所述常开阀、常闭阀、补液阀和限压阀与阀体铆压配合。
较佳的,所述电机上设有3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之间排列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连接部上开设连接螺孔,所述阀体上设置对应连接螺孔的安装孔,所述连接螺孔与安装孔之间设置螺钉。
较佳的,所述阀体上开设大出油口和小出油口,所述大出油口的口径大于小出油口的口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580W高功率电机,电机上的输出轴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输出轴上的偏心轴承以输出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同时偏心轴承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活塞杆带动6个泵组件同时工作,从而针对于需液量较大的车辆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减压,使得车轮不被抱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3为电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如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包括阀体1、泵组件2和电机3,所述泵组件2设置在阀体1内,所述电机3具有输出轴4,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4伸入阀体1内与泵组件2连接,所述输出轴4上套设偏心轴承5,所述泵组件2上设置活塞杆6,所述活塞杆6的一端与泵组件2连接,所述活塞杆6的另一端与偏心轴承5连接,所述偏心轴承5在输出轴4的带动下转动,且所述偏心轴承5带动活塞杆6在泵组件2内做活塞运动。具体的,在本设计中,电机3采用580W高功率电机3,电机3上的输出轴4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输出轴4上的偏心轴承5以输出轴4为中心进行转动,同时偏心轴承5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活塞杆6带动6个泵组件2同时工作,从而针对于需液量较大的车辆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减压,使得车轮不被抱死。
进一步的,所述偏心轴承5包括上轴承7、中轴承8和下轴承9,所述上轴承7、中轴承8和下轴承9的两侧均连接有泵组件2,所述阀体1上设置对应泵组件2的泵组件孔10,所述泵组件2伸入对应的泵组件孔10与阀体1连接。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轴承7、中轴承8和下轴承9上均开设对应的上偏心孔11、中偏心孔12和下偏心孔13,电机3的输出轴4依次穿过下偏心孔13、中偏心孔12和上偏心孔11将偏心轴承5连接,在电机3的输出轴4转动的过程中,使得上轴承7、中轴承8和下轴承9分别进行偏心的旋转,从而使得与对应偏心轴承5连接的活塞杆6在泵组件2内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泵组件孔10包括对应上轴承7上的泵组件2设置的第一孔组14、对应中轴承8上泵组件2设置的第二孔组15和对应下轴承9上泵组件2设置的第三孔组16,所述第二孔组15与第一孔组14和第三孔组16之间形成26.5°的夹角。具体的,由于泵组件2本身体积的固定,若是将泵组件2正常摆放需要增加阀体1的高度,从而增加阀体1的重量和生产成本,因此第二孔组15与第一孔组14和第三孔组16之间采用夹角加工,能够有效的节约阀体1的总体大小,起到轻量化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1上还设置常开阀17、常闭阀18、补液阀19和限压阀20,所述常开阀17、常闭阀18、补液阀19和限压阀20与阀体1铆压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3上设有3个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之间排列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连接部21上开设连接螺孔22,所述阀体1上设置对应连接螺孔22的安装孔(图未示),所述连接螺孔22与安装孔(图未示)之间设置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1上开设大出油口24和小出油口25,所述大出油口24的口径大于小出油口25的口径。具体的,出油口采用一大一小结构,产品装配时可以有效的防止油管接错。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泵组件和电机,所述泵组件设置在阀体内,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入阀体内与泵组件连接,所述输出轴上套设偏心轴承,所述泵组件上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泵组件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偏心轴承连接,所述偏心轴承在输出轴的带动下转动,且所述偏心轴承带动活塞杆在泵组件内做活塞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轴承包括上轴承、中轴承和下轴承,所述上轴承、中轴承和下轴承的两侧均连接有泵组件,所述阀体上设置对应泵组件的泵组件孔,所述泵组件伸入对应的泵组件孔与阀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件孔包括对应上轴承上泵组件设置的第一孔组、对应中轴承上泵组件设置的第二孔组和对应下轴承上泵组件设置的第三孔组,所述第二孔组与第一孔组和第三孔组之间形成26.5°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还设置常开阀、常闭阀、补液阀和限压阀,所述常开阀、常闭阀、补液阀和限压阀与阀体铆压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上设有3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之间排列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连接部上开设连接螺孔,所述阀体上设置对应连接螺孔的安装孔,所述连接螺孔与安装孔之间设置螺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开设大出油口和小出油口,所述大出油口的口径大于小出油口的口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60377.7U CN218934649U (zh) | 2022-12-12 | 2022-12-12 | 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60377.7U CN218934649U (zh) | 2022-12-12 | 2022-12-12 | 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34649U true CN218934649U (zh) | 2023-04-28 |
Family
ID=86063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60377.7U Active CN218934649U (zh) | 2022-12-12 | 2022-12-12 | 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34649U (zh) |
-
2022
- 2022-12-12 CN CN202223360377.7U patent/CN2189346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80759A (zh) | 一种5吨级循环球式双模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
CN102582386A (zh) | 一种转向/悬架一体化系统 | |
CN203293849U (zh) | 一种离地间隙可调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盘 | |
CN218934649U (zh) | 用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六泵结构 | |
CN103625546B (zh) | 辅助助力转向控制方法、装置和车辆 | |
CN108891479A (zh) | 一种车用转向机构 | |
CN203974934U (zh) | 加强式汽车液压转向助力装置 | |
CN202389448U (zh) | 一种循环球电动泵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 |
CN206067876U (zh) | 一种用于商用车转向调节的系统 | |
CN205502807U (zh) | 汽车自动伸出门把手 | |
CN201895696U (zh) | 一种电动铰接转向装置 | |
CN205010311U (zh) | 一种电动助力汽车转向器 | |
CN113650466A (zh) | 车高自动调整装置 | |
CN201209102Y (zh) | 电动液压千斤顶 | |
CN210734276U (zh) | 一种齿条助力转向系统输入轴防水支撑机构 | |
CN207496450U (zh) | 用于车桥的低速大扭矩壳转液压马达及重型运输车辆 | |
CN215155000U (zh) | 一种新型高压ehps | |
CN207363837U (zh) | 一种充气泵结构 | |
CN214823579U (zh) | 一种用于商用车循环球转向器的助力机构 | |
CN204222961U (zh) | 一种蜗杆转向装置 | |
CN203485982U (zh) | 一种涡轮转向装置 | |
CN2366333Y (zh) | 汽车动力转向器转动式限位卸荷阀 | |
CN2401427Y (zh) | 汽车动力转向器转阀 | |
CN214823592U (zh) | 转向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2743324U (zh) | 一种力与位移耦合控制的电动推杆式转向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